首页 > 俄罗斯史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因为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被端掉,俄国的文化进入了“昏暗的七年”,总是黎明前最昏暗,因为在1861年,也就是秘密小组被摧毁后的12年,亚历山大二世终于下旨废除了农奴制,俄国历史进入了崭新的一页。

虽然历史书都高度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这项运动,但在俄国内部,被唤醒的一代依然觉得不够,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又有点摇摆不定,左右不着,让俄国的各种思想斗争更加活跃。在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前后,俄国国内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都流行过一阵子,但总的来说,越来越多人看重人性的解放和民众的力量,于是,慢慢形成了一个叫“民粹主义”的新派系。

“民粹主义”最近见得比较多了,它在俄国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思想就是:强调普通民众的力量,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应该是由民众开始的,而国家的职能应该是为这些民众谋福祉,人民群众是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轨迹的决定性力量,等等。而“民粹主义”的反面就是所谓的“精英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由精英主导的。

既然民众是最大的力量,那这股力量就应该被有效引导,人民在起到决定性作用前,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教育,所以,民粹主义就搞了一个“上山下乡”的运动,号称要“到农村去”,接触底层人民,在他们中找到纯洁和正义。

“民粹主义”真的下乡了,这些出身不错,受过西方教育的青年男女,带着些浪漫绮丽的理想,下到了民间,成为乡村教师、乡村兽医、乡村干部等,他们希望在底层传播“民粹”思想,鼓励老百姓为自己的权益抗争。

虽然历史上,俄国的农民经常被各种山寨货煽动作乱造反,可真有人苦口婆心教他们认清自身的价值,并力求提升这一价值时,他们反而迷茫了,加上沙皇的宣传力度貌似更大,有很多地区的农民将这些来路不明、说话奇怪的城里人扭送公安机关。沙皇的警察机构当然也跟着“深入民间”,抓了不少人,经过约二百次的密集审判,民粹主义的运动终于宣布失败。

革命党人总是不甘失败而思维活跃的,“上山下乡”没取得效果,看来是俄国的农民不开化有奴性,那就不指望他们了。革命党人自己不能退缩,不能大规模革命,就小规模行动呗。

1876年,又有一个秘密的革命团体成立了,名叫“土地和自由社”,他们希望能渐进式地实现自己的主张,内部有些急性子不喜欢渐进,于是“民意党”就应运而生。这个组织的行动干净利落,他们的主张就是,如果自己的诉求不能被采纳,就杀掉那些不采纳的人嘛,一个不够多杀几个,反对派死光了,自然就没有反对派了,所以,民意党的重要工作就是杀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之死就是民意党最成功的案例。

思想界乱了套是挺可怕的,左一个主义右一个思潮的,要理清这么混乱的思路非常难,但是人类就是在无数思想的碰撞纠结中上升,所以,意识形态领域越热闹,越反映社会的某种觉醒和觉悟,而比较具象的表现就是各种文艺作品。19世纪俄国文学是“黄金时代”,进入20世纪,这些思想的纠结没有平息,俄国的文学界又迎来了史上的“白银时代”,让我们再来回顾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期间各路跟黄金白银一样珍贵的巨星吧。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俄国所有的作家都可以从普希金说起,普希金决斗而死的前一年,他当然不知道此时已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还是挺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的,跟现在的当红作家一样,到底你在文坛有多牛,有一个鉴别办法,办一份杂志试试。普希金“晚年”办的杂志,叫《现代人》,如果非要划分种类,《现代人》应该是接近《独唱团》,肯定不像《最小说》。

《现代人》比《独唱团》运气好,它有幸出现在黄金时代,有幸让当时所有的名家留下了印记,甚至,通过这本杂志,还培养出了不少名家。比如,在刚创办之初,杂志找不到合适的稿子有点抓瞎。1847年,即将出版的杂志还少一个短篇小说,之前有个文学青年曾在《现代人》发表过诗歌,居然让别林斯基很推崇,在当时当地,被别林斯基推崇的作家,立时身价暴涨。于是,主编便向这位叫屠格涅夫的年轻人约稿。

屠格涅夫真交出一个短篇小说给主编,小说名叫《霍尔和卡里内奇》,讲述一个猎人去某地打猎认识了某个地主的两个佃农,这两个佃农各有特点,给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总觉得短篇小说最重要的是生动紧凑的故事,比如《聊斋志异》那些妖魔鬼怪就很好看,而屠格涅夫写的这两个佃农,有点像随笔,适合发在博客里,看着是挺没劲的。可就是这篇小故事让主编很满意,而且主编本着培养新进作家的目的,为这篇小说加了一个“选自猎人笔记”的副标题,并鼓励屠格涅夫按这个思路,从这个猎人的视角,连续写同类的故事。最后,屠格涅夫总共写了25篇短篇小说在《现代人》的某个栏目中连载,并引发了轰动,后来结集成书,就是大名鼎鼎的《猎人笔记》了。

不耽误它的价值,按别林斯基的标准,文学作品一定要有社会性和进步性,屠格涅夫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详尽描写农奴生活的,这25篇作品不仅描述了农奴生活的各方面,当然也对地主表示了批评,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俄国中部农村自然景色风土人情的描写。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大部分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是自己很熟悉的生活,屠格涅夫为什么会对农村和农民的生活这么了解呢?

屠格涅夫出身显赫,他妈妈是个世袭贵族,也是大地主,身家丰厚,吸引了一位英俊的军官入赘。这种婚姻虽然是各取所需,也很难不吵架,屠妈是个跋扈的人,对儿子非常严厉,对自己农庄上的农奴就更加刻薄,因为被同一个人欺负,所以屠格涅夫自动跟家里的农奴非常亲密。也许是从小受了刺激,也许是对严厉老妈的怨怼,成人懂事后,再受点启蒙主义之类的熏陶,则开始对农奴制度发动攻击了。

被翻译成中文的屠格涅夫作品非常多,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中译本,其中大部分都可归入名著的范畴,有一阵非常流行,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罗亭》《前夜》《父与子》等。

跟随这一阵主流意识,屠格涅夫也在《罗亭》中塑造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其实,屠格涅夫自己就是个多余人。他对农奴制开炮,他希望俄国社会有所改变,可他自己就是贵族,他母亲死后,他成为大地主,他断不会无端希望有人革自己的命,当然他自己也不会革命,他也是渐进式改革派的。异见分子如果不赞成革命,进入19世纪后期,就明显跟不上形势了,国内的进步革命党比如《现代人》杂志就不待见他,当然沙皇更不待见他,于是,屠格涅夫的晚年一直生活在法国,跟法国作家交流,并向他们推荐俄国的作品,屠格涅夫不仅在中国是最让人熟悉的俄国作家之一,在西欧,他也是比较流行的。

让我们回到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被摧毁的那段时间,创始人彼得拉舍夫斯基被判死刑,突然在行刑前改为流刑,把人吓得半死。吓得半死还有做伴的,跟彼得拉舍夫斯基同一遭遇,大难不死的,还有一个名字很长的革命党人,叫陀思妥耶夫斯基(简称“陀哥”)。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在对待俄国的发展问题上,陀哥提出,俄国不做第一也不做第二,要做独一无二的。他的预言不错,俄罗斯就是独一无二的国家,而陀哥本人,也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物,而且,跟他自己的祖国一样,陀哥的人生也透着精分(精神分裂)。

陀哥是位酷哥,cool到了cold的程度,引用一段陀哥的文字来说明吧:“再不能错过这一刹那的时间了。他把斧头完全拿了出来,双手抡起斧头,几乎不知不觉,几乎毫不费力,几乎不由自主地用斧背打到她的头上。这时他似乎根本没有力气。但是他刚一把斧头打下去,身上立刻有了力气……这时他使出浑身的力气又打了一下,两下,一直是用斧背,而且都打在头顶上。血恰似从翻倒的杯子里迸涌出来,身子仰面倒了下去……他拿着斧头向她扑了过去:她的嘴唇抽搐,扭歪了,样子那么悲哀,就像很小的小孩子叫什么给吓着了,直盯着让他们感到害怕的那个东西……斧头正对准她的脸高高举了起来。她只是稍稍抬起空着的左手,不过离脸还很远,慢慢地向他伸过去,仿佛是要推开他。斧刃正劈到她的颅骨上,立刻把前额的上半部,几乎到头顶,都劈作两半。”

这段细腻的杀人描写就出自陀哥的旷世名著《罪与罚》,文字上的疏离感让我永远无法沉浸于作品中。但是陀哥这段杀人场景的描写,一直让写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用斧子劈死两个老太太,居然可以写得这么从容淡定,作者本人的心理应该也不算太阳光。

陀哥出生于1821年的光棍节,是一个医生家庭诸多孩子中的一个。医生的孩子也不都健康,陀哥患有癫痫,并在9岁时开始发作。1846年,陀哥的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发表,还是让别林斯基来评价一下陀哥的处女作吧,他看完小说后说,陀哥是俄罗斯文学的天才。

《穷人》让24岁的陀哥成为名作家,也就是同时,他沉溺于空想社会主义,并加入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差点被枪毙。生死之间走一圈又经历了十年的流放,心理容易遭受剧变,而天才这东西,不在折磨中爆发就在折磨中枯萎,也许陀哥的才能还在,可是心性却大不同了。现在他认为,要改变俄国的面貌,靠底层人民的革命是没用的,贵族更指望不上,唯有忍耐坚守,并笃信宗教,有一天上帝会给予正确的安排。

60年代是陀哥的创作黄金期,伟大的《罪与罚》就出自这一时期。这可以被认为是最早的犯罪心理小说,讲述的是圣彼得堡有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拉斯科里尼科夫(小拉),因为贫困从大学法律系辍学,生活无着,靠着拮据的妈妈和妹妹提供生活费,妹妹因此必须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

小拉过着窘迫的日子,每天要躲着房东追债,偶尔要去典当些东西维持生活。典当行的老板娘是个放高利贷的,为人刻薄贪婪,小拉很仇视她。小拉认识一个小公务员叫马儿美拉陀夫,这家伙也穷得叮当响,他还酗酒,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小公务员的女儿索菲亚甚至去当了妓女。

小公务员的生活状态给小拉触动很大,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强人和怂人,怂人就是马儿美拉陀夫这种,面对生活的重重压迫,毫无反抗,越活越贱;而强人不一样,比如拿破仑,他也出身寒微,经历过贫困,可他就是出人头地了,而他的成功是建立在死了很多人的基础上。

小拉因此建立了一个理论,有些人注定是非凡的,他们可以取得一切包括他人的生命,还可以通过取得坏人的性命,让世界更美好。于是,就出现了上面引用的那段,小拉用斧子劈死了典当行的老板娘,行凶过程中,老板娘的妹妹误入犯罪现场,也被小拉毫不犹豫地劈死。杀掉老板娘姐妹,小拉抢了她们的钱袋,他也不是劫财害命或者杀富济贫,因为他藏起了赃款,到最后也没有用过。

小拉不是反人类的变态,杀掉两个人后,他因为恐惧被吓病了,他见到了小公务员那位为家庭做皮肉生意的女儿索菲亚。索菲亚是虔诚的教徒,面对所有生活的打击,她以一个教徒的坚忍全部接受,并一直保持着平和善良的心。杀人后的小拉活在巨大的恐惧和压力中,索菲亚这种默默忍耐的力量让他释放了自己,索菲亚和小拉一起念《圣经》,并劝他投案自首。最后,受到感召的小拉在警察无法破案的情况下投案,被判八年苦役,而索菲亚陪在他的身边。

这部小说如果出现在某些文学网站上,它不过是一个杀人犯和妓女有点扯的爱情故事而已。但是陀哥写的,就不一样了。它探讨的是一个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贫困、犯罪和人性的高端论题,更不用说,陀哥强大的技巧,刻画人物心理丝丝入扣,整个作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可以让人读得透不过气来。所以很多人都说,《罪与罚》是俄罗斯小说的巅峰。

《罪与罚》是俄罗斯小说的巅峰,但还不是陀哥的巅峰,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出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讲述的是卡拉马佐夫和他四个儿子之间的一个弑父惨案,当然也是个阴暗的故事。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卡拉马佐夫是个贪财好色的老地主,有两次婚姻和一次鬼混,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私生子。长子跟老地主一样贪婪好色,有未婚妻还看上了一位声名狼藉的浪女,悲剧的起因居然是,老地主和大儿子看中同一个女人,大儿子还一直跟父亲索要亡母的一笔遗产;二儿子是个大知识分子,无神论者,过于理性,对现实看得太清楚,他认为既然无辜的人和孩子都会受到伤害,而上帝毫不作为,只能说明,没有上帝,既然没有上帝,那大家干什么都可以;三儿子是个修士,更是作者笔下的天使,他纯净明亮,温暖善良,笃信上帝,也笃信虔诚的信仰可以改良一切;私生子是家里的一个厨子,他兼有大儿子的贪婪和二儿子的信仰缺失。

大儿子跟父亲水火不容,抢女人和抢财产都会引发人的恶念甚至是杀念,有一天父亲就真的被杀了,大儿子自然是第一嫌疑人,可实际上,真正的凶手是私生子,他弑父的目的是为了劫财,而他之所以会这么做,原因是他一直崇拜二儿子,和他那个“没有上帝,做什么都可以”的信条。

最后私生子畏罪自杀,大儿子被流放西伯利亚,二儿子因为自己被定性是弑父的主犯而崩溃,剩下的唯有天使般的三儿子,他将走向尘世,开始他的新生活。

看起来,这又是个犯罪小说,可是陀哥当然不会仅仅写一个惨烈的家族悲剧,作为陀哥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他将自己一生的思考困惑都融入其中,他所要探讨的问题非常庞大,那就是:到底上帝是否存在?

《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陀哥强大的心理描写和准确的人物定位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展示,作品的气质延续陀哥一向的风格,带着幽暗冰冷的气场,紧紧将读者压抑束缚在其中。这本书中有一篇被很多大家高度推崇,《卡拉马佐夫兄弟》已经是小说界的峰顶,而其中的这一篇,无疑是全书的灵魂,这篇就是著名的《宗教大法官》。能写出这样一篇文字,基本可以说:地球人都拦不住陀哥了!

这是老地主的二儿子写的一篇寓言诗,他讲给自己的三弟听,把这个纯良而虔诚的天使差点听傻。二儿子写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西班牙,在红衣主教火刑处决异教徒的现场,耶稣出现了,他回到了人间,并再次显示了神迹。可红衣主教下令逮捕了耶稣,并质问了他,耶稣没有回答,甚至可以说无言以对。红衣主教的这些长篇大论大意就是:耶稣你为什么要回来呢?你回来是妨碍大家啊,很多事你可以做,可你不做,你给了人类自由,可人类又不能负荷这些自由,现在教会把你没做到的事都做到了,帮你统治了世界,你就不要再回来碍事了吧!

上帝没有做成哪些事呢?上帝可以把石头变成面包,可他不肯,他认为,人类不能因为他可以给予面包而追随他,而实际上,人类铁定是追寻给他们面包的人,如果没有温饱,谈什么道德呢?上帝可以创造奇迹,可他不愿意,因为他认为人类不能因为奇迹而追随他,可是人类就是需要奇迹,有奇迹就有神秘就有权威,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并顺从。

最后的结论,上帝应该回到他自己的地方去,永远不要再出现了,人类信仰上帝,可并不真的需要一位这样的上帝!

“你只要把石头变成面包,人类就会像羊群一样跟着你跑,感激而且驯服……可是你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你想,假使驯顺是面包换来的,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你认为人不能光靠面包,但是你可知道,地上的精灵就会借尘世的面包为名,跟你交战,并战胜你……人类用智慧和科学的嘴宣告,根本没有犯罪,无所谓罪孽,只有饥饿的人群……‘先给食物,再问道德’……”

这一篇,在整部作品中是显得很突兀的,它基本可以完全独立于整个故事存在。而就是这突然出现的一篇文字,点亮了整部小说,让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当然,陀哥是宗师,他这么写当然是剑走偏锋地惊才绝艳,别人也冷不丁来这么一个长篇大论的跑题,肯定被认为是胡搅蛮缠。

前面说过,流放后的陀哥在宗教方面有点偏执,他坚持俄国的未来和前途在于宗教和信仰。他特别设定的三个儿子,分别代表着俄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天使一般洁净虔诚的三儿子就是俄国的未来。而在小说中,他这么赤裸裸地质疑上帝,也多少反映出陀哥自己的纠结和彷徨,所以说,陀哥的潜意识,是有点儿精分的。陀哥是个东正教徒,红衣主教是天主教徒,陀哥自己有困惑,借着红衣主教提出些“大不敬”的说法,万一真有上帝,自己还不担“罪孽”,挺聪明的。

陀哥在整个俄国文学史上,可稳坐头把交椅。可惜,主流的文学评论貌似不这么认为,陀哥偶尔还是被低估,皆因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到后期,他不是鼓舞所有人有所行动“敢教日月换新天”,而是提倡宗教信仰这种无力而保守的办法,在思想意识上,陀哥算是相当不进步了,貌似当一个文学家又是革命家时,身价能凭空高出许多。

《卡拉马佐夫兄弟》写完,陀哥意犹未尽,他本来预备为小说写出第二部,主要内容是三儿子入世后的生活和爱情。1881年,在写作时,陀哥的笔筒掉在桌子下面,他为了搬桌子,用力过猛,脑血管爆裂而死。陀哥也太节俭,一个笔筒嘛,买新的不就完了,至于把命赔上吗?

终于轮到托尔斯泰了。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主流标准中,托尔斯泰(简称“老托”)肯定是俄国文坛的大哥大,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大,被认为是大师中的大师。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老托更是出身显赫,据说还跟沙皇家族沾点儿远亲关系,因为继承了庄园和家业,当时当地,我们见到老托,要尊敬地称呼他:伯爵。

老托早年生活有点儿放浪形骸,不喜读书,但对哲学有点兴趣,一直觉得古代的欧洲公子哥是有点品的,不作兴炫富之类的玩法,他们再有钱再有地位,都会学点哲学艺术之类的花哨功课傍身,以保障自己在社交圈不要显得太土鳖并能拥有一定的被关注度。在中国日渐富裕的今天,这里特别想倡议,有钱人也组成类似当年的欧洲上流社会社交圈,经常就人文艺术时政组织讨论,让富二代们有个去处,别没事上街飙车,拼爹!

上了三年喀山大学,因为挂科、赌博等劣迹昭彰被学校留级,后来他干脆退学回家了。在这里要提醒所有的老师注意,对退学的孩子客气点儿,因为他们有可能是盖茨是乔布斯或者托尔斯泰。

老托是小儿子,根据欧洲的规矩,他可以继承母系的遗产,于是托尔斯泰成为一个大庄园主。又是被启蒙教育“教坏”的小孩,想法很简单很天真,一接手庄园,他就着手改善农奴的生活。俄国的农奴,早就被剥削麻木了,冷不丁碰上一个满脸善意的老爷,完全不敢接受,都想这地主老财说不定憋着什么坏呢。

以老托的出身和地位,他也是纠结的,他知道农奴制不好,应该被废除,可到底应该怎么废除,他也没个思路,用革命的办法自然是绝对不行的。对农奴的同情,和想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善意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释放,加上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厌恶,老托参军去了高加索。大家看出来了,老托也是个“多余人”,他的人生轨迹跟之前介绍的几位文人都有类似,显然,当时的俄国,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大多数都是“多余人”。

托尔斯泰在34岁结婚,娶了一位17岁的大家闺秀索菲亚。老托做了他人生最愚蠢的一件事,给后世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老托是个文艺青年,在没有博客和微博的时代,他们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和心声。面对即将进门的年轻的新娘,老托无法表达爱意,就觉得应该对她充分坦白自己,于是,他将日记献给了未婚妻。日记一般都是比较写实的,又没有监管当局控制尺度,内容可让17岁的新娘开了眼了,原来自己要嫁的这个男人,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还染过性病,有过私生子!

索菲亚带着震惊失望和伤心成为托太,日记在她心中留下的记忆永远挥之不去,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老公对自己坦白过去的情史,可一旦真坦白了,就成为其一辈子的说辞和把柄,并认为只要有前科,必定还会再犯。

托太很能干,那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进得书房,结婚后,老托就开始专心著书写作,偌大的庄园事务全部交给托太,除了公家的事,还有私事,托太从进门开始生孩子,一刻不休地生了13个孩子,这两件大事,就让托太白天晚上都不闲着了,老托又给老婆整出了一件新业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老托写出了两部巨著,分别是家喻户晓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作家动辄就能写出巨长的小说,这两部书的厚度用来当板砖使相当称手,其中《战争与和平》翻译过来后,四册一百三十多万字(草婴翻译的版本),一口气读完,真有头昏眼花之感。

《战争与和平》讲述的是以俄国1805年到1820年间为背景的故事,所谓战争就是指的俄国对拿破仑的战争,小说最著名的就是气势恢弘,场面浩大,人物众多,涉及了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心理、情爱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小说覆盖的广度方面,《战争与和平》无疑已经是史上最登峰造极的作品了,它被称为是描绘俄法战争的一幅珍贵壮美的历史画卷。

小说围绕着莫斯科上流圈子的四个贵族家庭的子女们展开,这四大家族分别是贾家、薛家、王家和史家,故事开头就是一个怪和尚和一个臭道士到处乱跑……打住,又穿越了!忒容易穿越了,每次读《战争与和平》,总是能走神想到《红楼梦》,并喜欢将两者做对比,这两部小说应该说分别代表俄文和中文小说的最高境界,而且两部书都胜在人物多场面大,中心内容都是描述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和爱情。只是,因为老托的作品依托于伟大的俄国卫国战争,看起来浩瀚而壮丽,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总是容易写得荡气回肠一些;《红楼梦》用一个大院子里发生的琐碎家务事构成了这么强大的一个故事,更显得难能可贵。

莫斯科那四大家族共有十多个适龄年轻人,因为俄国对拿破仑的战争,让他们的生活都有了改变,有的毅然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调整自己的三观;有的则是继续在上流社会堕落颓靡,也通过时局的变化改变了自己;当然有的就变成了“多余人”,对现实有了自己的困惑,在困惑中又不断修正自己的位置。因为老托自己的思考,小说少不得还讨论了关于农奴改革和信仰之类的问题。

至于《安娜·卡列尼娜》则更是读者众多了,而其开篇的那句名言,大约是识字时就接触过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怎么幸福呢?没人出轨,或者出轨也不出事;不幸的家庭大部分是因为有人出轨,出轨还出事。《安娜·卡列尼娜》不管在文学界有多高的地位,不用解构它隐含或者隐射或者隐喻的内容,它讲的,不过就是个出轨的故事。

年轻的美女嫁给了比自己年长很多有地位有身份有财富的老男人,锦衣玉食之际还渴望爱情,于是由私通发展到私奔,后来发现这段关系为上流社会不齿,还被社交圈子排挤;小白脸的爱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退,美女绝望之下为了终极惩罚情人,跳下铁轨自尽。

要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一个安娜这样的女人,谁不骂她道德败坏品质恶劣啊,可她在老托笔下,几百年来就是成为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先驱的代表。鉴于老托自己早年私生活也不太检点,他写一个已婚女人偷情的故事,怎么看都不具备积极的教育意义。安娜背叛丈夫,与情人通奸,遭到全莫斯科的鄙视,就有不着调的人因此总结,这是封建社会对人的自由的压制和迫害,这也太离谱了吧,难道现代社会没有封建迫害的时候,我们就能公开接受通奸和背叛了?!真要将安娜树为女性榜样,以后的世界还不乱套了吗?

显然是老托自己也觉得,单独写一个通奸的故事,还被炒成世界名著,对不起广大观众,所以《安娜·卡列尼娜》还有另一条线,讲述了一个叫列文的农场主,他天真单纯地在自己的领地上企图对农奴做出改革。跟安娜自由追求爱情遭受惨败一样,列文对农奴的一系列措施也没取得他想要的成果,很明显,这个列文,是托尔斯泰自己的写照。

因为上面介绍的这两部巨著,老托得以不朽,这份功劳一定要分一半给老托可怜的妻子。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作品的修改和誊写是巨大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老托这种写起来文思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动辄几百万字的作品。根据老托留下的文稿,这家伙的字迹相当潦草,显然也没好好练过字,看原稿非常费神吃力,因为老托家所有的体力活都是老婆干,所以这个琐碎而劳累的工作又被安排给托太,索菲亚在管家、生育、奶妈等工作之外,还要当老托的助理和秘书。

老婆很帮忙,吃喝都不愁,老托只管使劲写,晚年时,又一部巨著《复活》问世了。《复活》讲述一个贵族公子哥,在自己姑妈的庄园诱奸了一个女仆,始乱终弃。若干年后,他做陪审团成员出现在一个案件的审理现场时,发现被控毒杀富商的妓女,就是他当年抛弃的女仆,而且女仆之所以沦为娼妓,就是由于当年和公子哥的一夜情而后怀孕,被主人家驱赶,后流离颠沛为生活所迫成为“失足妇女”。

公子哥懊悔自己的错误开始为女仆奔走,想替她洗刷罪名,在奔走的过程中,意外帮助了很多犯人,并深刻认识到了沙俄社会监狱、法律、国家机器对老百姓的迫害和欺压。女仆被判流放,公子哥预备陪伴她服刑,并要求跟她结婚。女仆从最初的怨恨到最后被他感动,再次爱上了他,但是她认为结婚是不可能的,这对公子哥不好,于是她嫁给了一个服刑的政治犯,而公子哥也在这一轮的救赎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和未来的方向,开始了一段新生活。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女主角最后选择了革命党,但不意味着老托为公子哥指引的方向是走上革命道路,因为小说的最后一篇,男主角在研究福音书,所以,遗憾的是,对老托来说,抗争和改变也要寄希望于宗教信仰。

老托不可避免要变成一个有点儿古怪的老头,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人,不能指望他老了带孙子消遣,他肯定是继续偏执地胡思乱想,并认定现实中的一切都让他不满意。好在他没有变成一个刻薄的地主,而是努力想抛弃贵族生活,跟农民或农奴为伍。老托八十大寿后,所有人看他就真老糊涂了,他好日子过久了,突然想要放弃一切,做普通百姓。

怪老头要散家产,老伴是绝对不能答应的,在老托看来,老婆总是跟不上自己的意识和思想,还总给自己添乱。而托太也苦闷,自从嫁给老托,活没少干,苦没少吃,可就是得不到认同,加上自从新婚的日记事件后,托太就落下病根,总怀疑老托背着自己干了不少花花草草的事,而老托居然不再坦白交代了,托太百忙之中还给自己增加了一项工作:随时翻找老托的新日记。

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老托决定,离家出走,他要到南方去,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自说自话。对于一个82岁的老头来说,玩离家出走最好仅仅是口头吓唬小辈,来真的就有点冒险,十天后,在旅途中的一个寒冷的小车站里,因为肺炎,老托病逝。很多人都说,老托的离家出走和逝世,罪魁是因为家里那个不懂事的老婆,因为和老婆的争执口角,直接导致了一代文豪的离去,为俄国乃至世界文坛造成了巨大损失。公平地说一句,一个82岁的固执老头的折腾,真不能怪任何人。

老托的三部名著可以被称为文学界的丰碑,任何人能写出其中的一部都可以算得上是大家,老托的名字后面,经常有文豪、巨匠、宗师之类的后缀,在文学界,至少在俄国的文学界,他肯定可以稳坐头把交椅,笑傲江湖。不过,老托自己说过,如果仅仅是比较小说的技巧,他自觉比不上契诃夫。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肯定是比不过的,稍懂文学的人都知道,写小说,越短越艰难,要写好短篇小说,远比写一部砖头厚的长篇难得多,有些人就说中国最好的小说应该是《聊斋志异》。而我们即将要介绍的契诃夫,就是选择了这条最难的路,他是短篇小说的大师。

契诃夫家里是开杂货铺的,后来杂货铺还开倒闭了,他靠当家庭教师才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学的是医科。大家都知道,医生不能随便转行,一转就容易转出大事,以咱家为例,有两个当医生的不专心本职工作,就天翻地覆了,一个叫孙文,一个叫鲁迅。

是不是因为医生的思维跟常人有异,他们一跳槽到文学界,就带着不一样的气象,他们观察生活更仔细,对细节看得更清晰,更能抛开表象看到最深刻最腐坏的内在。最重要的是,作为医生,他们都比较狠,文章看似幽默实则刻薄,喜欢夹枪带棒地嘲讽。而因为一个医师的思维习惯,他们的作品都很凝练而且紧凑。

大家注意,契诃夫出身普通,成为小说作家后,也不可能进入上流社会去憎恨上流社会,所以,在上面介绍了一堆“多余人”作家后,难得地出现了一个不是“多余人”。没有多余人的矛盾和纠结,没有他们那些说不清楚的桎梏,契诃夫反而可以把周遭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作为一个执业的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他零距离接触社会各类人群,所以,契诃夫的大部分作品,素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手拈来,朴素实在,紧贴现实。

契诃夫我们不陌生,中学时代都学过他的作品,随便屈指一算,《变色龙》《凡卡》《套子里的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写作方面,契诃夫曾总结出一条秘笈:“天才的姊妹是简练”,要求作品尽量废话少说。这条秘籍虽然大多数作者都认同,不过都不喜欢照着做,因为好多地方是按字数算稿费的,作家也要吃饭吧,看老托,那样有钱的伯爵老爷,他写东西也绝对不精练,生怕作品印刷出来后,垫桌子高度不够。

在老托离家出走的六年前,契诃夫也因为肺炎病逝在德国,人类文化史上的文学家浩如繁星,可写短篇小说成了气候的,不过就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当然,蒲松龄也可以放在其中,不能因为人家写妖魔鬼怪就矮化人家的才能。

伏特加、纸牌、烤鸭与狗

每启动一个国家的旅程时,都会选择让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该国特产来开头,比如德国的音乐家、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魔法师、罗马的上古神话。而一说到俄国,相信很多人第一个入脑的,肯定是伏特加,因为这东西容易上头。

开篇介绍了“生命之水”的酿造方法,酿酒是个很容易的活,但是要酿出好酒却殊为不易,酒是艺术品,酿造的过程要讲点天赋和灵感,纯技术肯定不能达到化境。不过有人认为,酒不过是一种勾兑艺术,只要能精确算出配方,就能调和出一流的好酒,于是他就给伏特加研究出了标准配方,而根据这个配方,俄国推出了自家的招牌好酒,标准伏特加,这个给酒写秘方的人叫门捷列夫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门捷列夫出生于西伯利亚,那种地方长大的人,估计对伏特加之类的东西有深刻的感情。门捷列夫(简称“老门”)是师范生,毕业后就成为中学化学老师,后来成为彼得堡大学化学系的教授。

老门一生有两大嗜好,玩牌喝酒。要不怎么说玩物丧志也要看人呢,老门,好酒之余为俄国的伏特加制定出了标准,而玩牌呢,更玩出了巨大的成就。

却说老门早年教授基础化学,基础化学要研究自然界的元素,到底这个地球有多少种元素?中国人最简单了,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什么都能联系上,包括人品。暴脾气,则是火性;没主见还喜欢招惹桃花的人,我们说他水性。西方人较真啊,五个元素肯定不够,要细分再细分,于是,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构成这个世界的63种元素。

这63种元素要记住还是挺难的,而且,元素间会不会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比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这种。正好英国有个叫道尔顿的,提出了原子学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元素是由同一种类的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是有质量的,所以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原子量。当时的科学家都认定,通过原子量,可以找到这63种元素的某种内在联系。

作为基础化学的教授,老门觉得研究出这63种元素的规律责无旁贷,至少要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背诵方法吧,全挂科了不是显得教授无能吗?

老门喜欢玩牌,于是把这63种元素做成了63张纸牌大小的卡片,天天在桌上排来排去的,不知道内情的同事都说:门教授真悲催,犯了牌瘾,还天天一缺三。

纸牌终于启发出了老门的灵感,他发现元素的性质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规律变化的。至于怎么个规律变化,地主们自己复习初中的化学吧。

只要发现了规律,就容易整理了,于是,元素周期表就出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化学书上了,老门用扑克牌推演出来的天才图表。

老门的元素周期表绝对是人类科学发展史的一块里程碑,自从这个周期表出现,人类发现新元素的进度明显加快了。比如,两个元素在周期表上是邻居,可原子量又相差比较大,那就说明,这两个元素之间,一定存在着新的不为人类所知的元素,可以按这个线索去寻找。而老门自己在做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留下空位,他留下的位置,陆陆续续被新发现的元素填满。现在这个周期表已经拥有一百多种元素,如果老门再想做成卡片,只能做成麻将来研究了。

这张表格最大的作用还是帮助我们背诵记忆应付考试,只有元素周期表至今能流畅背诵,也算对得起门教授了。

这个时期的俄国,有钱人家的少爷都研究文学哲学以图在上流社交圈里磨嘴皮子,能沉下心来研究科学的,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只有科学研究是实打实要看成果的,不需要拼爹也能出人头地。俄国虽然一直落后保守,但家里一直不缺少世界顶级的科学家,19世纪中期这一段,除了门捷列夫,俄国人还拥有巴甫洛夫

全世界知道巴甫洛夫,是因为他欺负虐待狗,每次喂狗之前都摇响铃铛,狗会自动分泌唾液配合,几次以后,就算摇铃不给狗进食,它也分泌大量的唾液。一只可怜的牧羊犬被巴甫洛夫整得神经兮兮的,但因此帮助他建立了强大的条件反射理论。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网络上的神仙们根据这个条件反射定律发明了一种泡妞秘籍:如果你看上了办公室某位美女,每天早上你就默默地匿名买好早餐放她桌上,时间长了,她吃成习惯,突然你就停止不送早餐了,美女马上就郁闷了,会全力寻找这个送早餐的,并对你流口水。

巴甫洛夫泡妞法为广大80后、90后熟悉,而巴甫洛夫这个名字在中国老一辈人中更是著名,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对高级神经学的兴趣,要感谢一位相声演员兼下课县长牛群,他相声生涯的巅峰名作就是著名的“领导,冒号”,说的就是为纪念巴甫洛夫诞辰139周年,一个科室成员预备用公款吃一顿烤鸭的故事。作为世界顶级的心理学和神经学大师,巴甫洛夫真是给中国的娱乐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

巴甫洛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在获奖时,他特别感谢了帮他完成各种试验的牧羊犬,其实,巴甫洛夫要感谢的动物很多,在研究消化道之类的问题时,被他折磨并搞乱了神经的动物真不少,动物保护协会的也不说去包围他的实验室。

在面对死亡时,巴甫洛夫更是表现出一位超级科学家的强大心理,有一篇文章被收录在小学课本里,叫做《巴甫洛夫很忙》。在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时,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没有急得到处找偏方找熟人不计成本延长生命,而是淡定地接受,并口授自己身体和生理的各种变化,让助手记录下生命走向终结的过程,在“等死”的这段时间里,他不许任何人去打扰他,并因此留下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临终遗言: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中国的教育喜欢培养“冷血超人”,喜欢宣扬为工作父母生病都不回家这种可悲“事迹”,巴甫洛夫一生钻研科学,对家庭颇为冷漠,生命的最后也不说好好补偿一下家人,这个故事进入小学课本,感觉对小孩产生不了特别有爱的教育作用。)

悲怆和大笑

俄国的文学家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世界顶级的,而真正让俄国文化被全世界高度认可,其最强大的软实力,肯定是来自柴可夫斯基。据不科学数据,说老柴是最受欢迎人气最高的古典音乐家,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要追溯俄国的音乐发展史,最先被提到的应该是格林卡,作为一个小庄园主,他也幸好没有沦为“多余人”,一门心思想着解放农奴,他在农奴身上汲取的,是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营养。他舅舅有一支由农奴组成的乐队,格林卡参与其中成为一员,最让他沉迷的,就是那些来自俄罗斯乡间的民歌。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格林卡成为职业音乐家后,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与西欧的创作技巧结合,创作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世界影响力而且是带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歌剧《伊万·苏萨宁》,随后他又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创作了《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为俄国的民族音乐奠定了基础。格林卡在晚年写了一部交响乐《卡玛林斯卡亚》,这是一部以俄国民歌为基础的交响乐,为后来的俄国作曲家开辟了道路。柴科夫斯基说:《卡玛林斯卡亚》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格林卡之后,俄国音乐家迎来了一个小高峰,出现了著名的“强力集团”。这是一个由进步的俄国作曲家组成的团体,成员共有五人,“组织头目”是格林卡的学生,巴拉基列夫。这五个人中,只有巴拉基列夫算是受过学院派的音乐训练,其他四个都是业余工作者。沿着格林卡的道路,继续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发扬光大,他们主张利用俄国民间音乐中独特的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

五人集团作品丰厚,最被我们熟知的就是五人中年龄最小的科萨科夫为歌剧《萨尔旦沙皇》谱写的曲子——《野蜂飞舞》。《萨尔旦沙皇》是普希金写的一部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三个不友爱的姐妹。最小的妹妹成为皇后,让两个姐姐很嫉妒,于是用阴谋诡计将妹妹和刚出生的王子放逐荒岛,后来王子在一位被施了魔法的公主帮助下,变成大黄蜂找回了正义,全家大团圆。野蜂飞舞这一幕描写了王子变身大黄蜂(不是博派那个机器人啊),向两个坏姨妈报仇的情景。现在最火的跨界钢琴家马克西姆就是以神乎其技眼花缭乱的指法弹奏这支曲子而一举成名,后来这首乐曲就经常被各种演奏家用来炫技,快速流畅,激情滚滚,马克西姆在演奏时几乎达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闭上眼睛,真能感觉到一群大黄蜂的急速飞行。

经过格林卡和五人集团,俄国的音乐界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和定位,陆续开始出现影响世界的超级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简称“柴哥”)出生于1840年,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之家,10岁那年,柴爸成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校长,所以柴哥一直能受到正规而且良好的教育,从5岁学钢琴开始,就表现出了艺术天赋。柴爸虽然支持儿子学音乐,可从传统教育的理念上考虑,音乐作为一生的事业,道路比较狭窄,饿肚子的概率极高,柴爸一直给儿子施压,让他学习法律。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柴哥性格敏感而脆弱,有点小孤僻,是个天才却不敢叛逆,他屈从了柴爸的安排,进入法学院,并在毕业后到司法部工作。22岁时,柴哥在司法界实在看不到任何前途和乐趣了,于是说服柴爸,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安东·鲁宾斯坦。

安东·鲁宾斯坦(注意区分20世纪美国著名的波兰裔钢琴大师)在俄国音乐发展史上有非常尊崇的地位,他不但是俄国数得着的音乐家,最大的成就是音乐教育,他一手创办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哥是他的首批学生。毕业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柴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去执教,当时柴爸已经过世,柴哥要吃饭,所以就接受了音乐史教师的工作。

吃不饱饿不死的工作是挺有空的,柴哥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之路。跟其他天才一样,柴哥的作品刚问世的时候,收到的全是冷遇,比如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他写了一部叫《降B调钢琴协奏曲》的曲子,就被同事同行菲薄,甚至连尼古拉·鲁宾斯坦也觉得这个孩子想在音乐道路上实现成就恐怕是天赋有限。这首曲子后来名震全球的时候,都叫它《第一号钢琴曲》,地主们可以去百度一下,就会知道这是一首多么著名多么熟悉的曲子了。

柴哥一生作品很多,《第一号钢琴曲》是他的金字招牌,而最奠定他江湖地位的,则是芭蕾舞剧。以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三部芭蕾舞剧,分别是《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而这三部都是柴哥的作品。

芭蕾舞剧发源于意大利兴起于法国,19世纪,俄国流行法国时尚,所有法国的东西都被俄国尤其是上流社会追捧,作为法国艺术标志的芭蕾舞也进入了俄国。原本的芭蕾舞注重舞台效果,肢体动作,对配乐不是太重视,就是跟柴哥的经典乐曲结合后,这门艺术才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并使俄国成为世界芭蕾舞的顶级殿堂。

天才总是寂寞的,柴哥的落寞来自他的“疾病”,至少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被认为“有病”——柴哥疑似同性恋。对一个东正教国家来说,这个事招人嫌弃。前面说过,柴哥不是那种敢于抗争的人,他生怕他这“毛病”给人知道。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偏方,柴哥认为,找个女人结婚能“治病”,正好他有个女学生,要死要活地崇拜他,甚至威胁说,柴老师不要她,她就去死!

柴哥当时正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歌剧,这个故事不是讲述男主人公拒绝一个追求自己的女人后来肠子悔青的故事嘛,柴哥一时感动,就答应了女学生的求婚。还没过完蜜月,柴哥就崩溃了,差点自杀,他逃到了圣彼得堡,跟自己哥哥生活在一起,虽然一直没离婚,可再也没跟老婆见面。

婚姻破裂又失去了工作,柴哥的生活和创作还在继续,因为另一个女人救了他。有钱的寡妇梅克尔夫人,酷爱音乐,崇拜柴哥,主动为其提供资助,两人约好,只写信,不见面,搞网恋。这种“虚拟世界”的关系维持了14年,除了有一次因为没安排好,两驾马车意外错车,让彼此对看了一眼,再没见过面。

也是这个女人导致了柴哥再次崩溃,因为突然有一天,梅克尔夫人就中断了资助,还失去了所有的消息。柴哥敏感,喜欢瞎想,他不知道梅克尔夫人是因为破产,他就感觉是被抛弃了,此后的岁月一直为这事痛苦。

1893年10月,柴哥的第六交响乐公演,他的哥哥听完这个曲子后,忧伤得难以自持,所以为之命名为《悲怆》。这首旷世的名曲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部分应该是柴哥大致回忆了自己的一生,虽然敏感而忧伤,可没有放弃梦想和渴望;第二部分,柴哥想到了梅克尔夫人和自己的爱情,这是一种明媚的忧伤;第三部分,明媚转入绝望,浪漫的梦想总是遭遇现实的高墙,甚至连梅克尔夫人都消失无踪了;第四部分,不管什么样的生命都归于虚无,最好的音乐,也不过是自己的安魂曲。

《悲怆》之悲怆,不仅浸满了柴哥一生的感伤和凄凉,它更是柴哥的绝唱,公演八天后,柴哥死去了。

柴哥之死是历史之谜,官方说法是他不知道在哪个不卫生的小店喝了一杯水,染上霍乱病逝,而更多的说法是柴哥死于自杀,还是因为他的性取向,悲催的是,他还爱上了自己的外甥。柴哥晚年一直享受沙皇发给的俸禄,一个御用音乐人的私生活影响皇室的脸面,沙皇“赐死”柴哥,并答应为其死因保密,柴哥其实是死于砒霜。

现在有些人想给柴哥洗刷名声,找出各种证据证明柴哥性取向正常。这纯粹是没事找事的行为,不管基督教教义怎么说,也不管即使是现在还有些假模假式的人动辄抨击同性恋,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很多同性恋者,都有惊人的艺术天赋,并为艺术领域做出过革命性的贡献,他们是一群特殊却绝对正常的人,他们取得的成就同样应该受到尊重。

整个欧洲的主流地区的文化,随着19世纪动荡起伏的政治形势和思想界的变迁,都走出了大致相同的轨迹,古典主义日渐没落,代表内心释放的浪漫主义兴起,又随着现实生活给人的打击和思考,诞生出现实主义。之前说过的俄国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发展顺序,音乐和绘画艺术的风格也是这样地变迁,而在俄罗斯,因为其特别落后和农奴制产生的社会撕裂,则让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显得特别深刻。

音乐对于现实的感悟和批评,总是要隐晦一些,而作为俄国音乐代表人物的柴科夫斯基,他因为是莫扎特的粉丝,音乐表现更贴近西欧,所以,要说最能代表这个时期俄国风貌的艺术家,应该是画家列宾。

俄国文学界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都有哪些巨星?

俄国是宗教国家,所以19世纪中期以前,他家的绘画内容不过就是圣经故事或者神话。1863年,有几个美术学院的学生为了抗议学校只准他们绘画宗教题材,集体退学,组织了一个“自由画家协会”,开始用画笔描绘我们日常可见的现实主义内容。俄国规定,画展只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举办。这个协会成立后,组织成员在俄国各省办展览,形成了俄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巡回画派”。

“巡回画派”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寻找素材,跟音乐界的“五人强力集团”一样,他们也认为,俄国的艺术应该遵循自家的传统,减少对西欧艺术的模仿依赖,逐步建立起属于俄罗斯民族自己的创作风格。

列宾就是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我们每个人所熟悉。其实,要说列宾数量巨大的名画中最牛的一幅,应该是现藏于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馆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

查波罗什人是一伙流落在乌克兰的哥萨克,武装草莽,骁勇无匹。土耳其苏丹知道后,有意拉拢,就写信想将他们招至麾下,帮自己打工。谁知查波罗什人虽然天天跟俄国的地主老财们干仗,可他们还是深爱自己的祖国和故土的,所以写信拒绝了土耳其苏丹的招安。这幅画描述的就是这群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的情景,哥萨克首领想在信中加上一句对土耳其苏丹的调侃,引发了这群粗犷而豪迈的哥萨克爷们儿的大笑。笑容各具情态,反映了画家在刻画不同人物时高超的技法,而这群人物中不同的衣饰、发型、表情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精细,人物性格特征也非常清晰,尤其是画面左侧那个红衣白胡的胖子,仰天大笑的表情格外传神。史上由诸多人物构成的画作中,列宾的这幅作品算得上是顶级之作了。

列宾用了13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画,其间他多次到乌克兰采风,对底层人民的性格和作风有了自己的见解。哥萨克都是逃跑的农奴,他们的地位是卑微的,可画中的每个人物脸上都有无畏、勇敢、自豪、乐观的光芒,在列宾心里,这可能就是俄国底层百姓的精神,最俄罗斯的精神。

列宾一直生活在圣彼得堡郊区,圣彼得堡这个城市有个尴尬,它实在是离边境太近了,俄国人又喜欢跟邻居纠缠不清,所以,“一战”后,列宾住的那个地方,就被划给芬兰了。艺术家可以用艺术反映时政,表达思想,可他们对政局的变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说到“一战”,让文人们都藏起来吧,又要打仗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els/317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