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俄罗斯史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历史大观园 俄罗斯史 2021-08-30 01:44:13 0 普希金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19世纪的俄国文学界,是个巨星井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人物,对咱家来说,个个是大名如雷贯耳,历史上,这一段被称为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整个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就是普希金。文化也是产业,也要为经济效益服务,就算是为人类思想服务,也要考虑能让最大多数人接受,所以,当一段时期,某种社会情绪影响最大,最多人感触的时候,适应这种气氛的文化作品也就应运而生,很容易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作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记忆。”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看到这段诗,就知道要写普希金了。这首诗在咱家算是家喻户晓了,这个诗的意思就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最好的解决办法,你就应该和生活一起骗自己。

写俄国的文学家是个大事,因为历史上咱家和苏联的关系,有一阵子,苏俄的文学作品在咱家非常流行,是文艺青年的重要指标。咱们的父母辈,谈恋爱处对象时,花前月下聊的可不是你家能不能付首付款买房子,或者裸婚等事,人家聊的,不是屠格涅夫就是托尔斯泰,那时,文艺青年还不是骂人的词,那时,白衣飘飘也不是装蒜,那时,山楂树能结出酸甜的果子。

前面一直说俄国腐朽落后没文化,那是因为封闭,文化是思想的展现,一个思想被禁锢的地方,根本不指望在文化上能产生像样的建树。在整个欧洲的文学乃至文化界,俄国是比较异类的,根据我们之前了解的西欧各国历史,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文化伴随着社会形态和主流思想的进步而传承并发展,非常清晰活跃。可是,这几项惊天动地的大运动,几乎跟俄国都没什么关系。

随着19世纪初的到来,俄国也出现了革命党,而且是从贵族阶层内部产生了对国家民族的思考,俄国人的思想体系就算被彻底激活了,出现了所谓“被唤醒的一代人”。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可能是因为冰封得太久,一阵春风就能解冻,无数涓涓细流而后汇聚成波涛滚滚的江河,甚至激起惊涛骇浪。19世纪的俄国文学界,是个巨星井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人物,对咱家来说,个个是大名如雷贯耳,历史上,这一段被称为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整个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就是普希金。

文化也是产业,也要为经济效益服务,就算是为人类思想服务,也要考虑能让最大多数人接受,所以,当一段时期,某种社会情绪影响最大,最多人感触的时候,适应这种气氛的文化作品也就应运而生,很容易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作品。

比如,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欧洲的思想界不可避免地开始忧郁纠结,当人面临看不懂的事解决不了的局面时,就容易感伤,于是乎,这一阵子,西欧文学流行感伤,进而就形成了所谓的“感伤主义”。感伤主义的特点就是自怨自艾,不痛快憋着自己瞎琢磨,琢磨得太多了,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情感宣泄爆发在作品里。这种带着个人主观思想色彩和内心真情流露的做法,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浪漫主义。

这次俄国没有落伍,就在这个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进化的时期,俄国贵族因为跟着沙皇去巴黎旅行开了眼,而开始将西欧的时尚做派各种时髦带进俄国,当然,其中最时髦的就是浪漫主义。

最早跟上了欧洲时尚,并让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在俄国确立的人,叫茹科夫斯基。大家都知道,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文学家,比较出名的都是诗人,因为不论何种语言,诗歌至少在韵律和意境方面是可以相通的。茹科夫斯基正好是个杰出的翻译家,而且还写诗,所以,他最早能领悟到西欧浪漫主义的精髓,并用俄语将其发扬光大。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茹科夫斯基让俄国的诗歌有了灵魂,还说,如果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也没有普希金。

1814年左右,茹科夫斯基主编的《欧洲导报》收到一个投稿,是一位圣彼得堡皇村学校的15岁学生的诗歌,茹科夫斯基非常慧眼地鉴定出,诗歌的作者将是罕见的天才,其成就会超过当时所有的文学家。他没看错。投稿的就是普希金。

皇村是贵族子弟学校,普希金很早就有神童之名。而在皇村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启蒙思想并结识了不少十二月党人,年轻的文学青年终于走上了“以文乱法”的道路。

我们对普希金作品的了解,最多的是他的童话诗歌,比如著名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渔夫抓到一条金鱼,这条金鱼答应满足渔夫老婆的所有愿望,这个贪婪的渔夫老婆因为要求太多,最后还是回归于一无所有。其实这个故事最早出现于格林童话,为什么被普希金一改写,拥有这么高的传播度呢?最难得的是,改良。

普希金贵族出身,欧洲贵族都有点假模假式,说话挺装,写文章更装,唯恐让人觉得你的文字通俗易懂。普希金幼时有个保姆,这个保姆算是普希金创作的启蒙老师,因为她经常用各种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来哄孩子,这些故事和保姆讲故事的方式,都给普希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进入文学创作后,他非常热衷总结改编这些民间故事和童话传说,他引入了通俗的语言,让故事更亲和更生动,普希金天才的文字功夫,又让这些通俗的诗句带着优美的韵律。

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已经可以感觉到普希金对于某些人和现象尤其是权贵阶层的讽刺。从20岁第一篇童话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引起轰动和争议开始,这位天才的作品就在俄国各地引发流行。刚出社会的普希金有点愤青姿态,诗句批评讽刺的居多,尤其是十二月党人摩拳擦掌预备行动时,普希金更是跟着着急,作品里居然有煽动的苗头,最后终于惊动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流放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在俄国南方,环境能比西伯利亚强点儿,本来不过是个激进愤青,一被流放又给镀金了,普希金自己都觉得自己应该有点悲壮范儿,所以作品开始更深刻更思考。

这段时间,普希金开始创作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在这首诗歌里,普希金塑造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成为其后一段时间,俄国文学作品最喜欢的主人公。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个贵族青年,从小衣食无忧生活无聊,读了些闲书就喜欢胡思乱想,对上流社会厌倦,对现实不满,有点抑郁有点纠结,但是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会做。后来因为继承遗产,跑到乡下生活,他预备在自己的农庄搞一些革新,实现早年的胡思乱想。结果发现,他的新思路被整个环境抵制,奥涅金这样的公子哥,根本不可能真正从最底层的方向上考虑变革。于是,乡村生活又郁闷了。

实在百无聊赖就只能交朋友谈恋爱。交朋友也不好好交,因为一场误会,跟最好的朋友决斗,并将对方杀死。一个很不错的女孩子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他因为对现实不满,连带对婚姻家庭也不看好,于是拒绝了对方。若干年后,再遇上这个女孩时,对方已经是位贵妇,奥涅金这时又转了性,疯狂地坠入爱河,不顾对方已经嫁为人妇,死乞白赖给人写情书追求。小说结束,贵妇还是拒绝了他。

为什么叫“多余人”,想的比做的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有点不合时宜,对社会毫无贡献,自己还活得痛苦万状。每当面临社会的转型和变革,这样的人都不鲜见,尤其是在18—19世纪的俄国,奥涅金是一个阶层一个族群的代表。

当文学作品开始揭露批判抨击某种实在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就可以将其归入现实主义这个派别了。也许浪漫主义阶段,俄国一直跟在西欧比如法国文学身后,但因为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出现,俄国在现实主义这个程度上,终于可以跟法国文学一较高低了。

貌似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显得地位特别高些,加上普希金这种用民间语言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之成为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有人说:直到普希金,俄国才有了真正的文学。而后来的高尔基更是说:普希金是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普希金作品不少,但还不能说他著作等身,倒不是他写不出来,而是因为死得太早,年仅38岁,好多才华还没有变成作品就随风而逝了。根据经验,私生活太单调的文人不是成功的文人,普希金几乎算得上是俄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文人之一,他的私生活则更加惊天动地了。

普希金是个贵族出身的才子,所以他能配得一个佳人。娜塔莉娅,莫斯科罕见的美女,虽然出身于没落贵族,可她在16岁现身社交界时,就已经闪亮得让好多人都找不到北。时年29岁的普希金也在其中,一见钟情。

亚历山大一世将普希金流放,尼古拉一世又把他召回首都,在沙皇眼皮底下工作,所有的作品要经过严格审查。这样一个被监控的异见分子,谁家也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他。才子想追女孩,一般很少失手,最后终于让他抱得美人归。

据说婚礼仪式上,普希金失手掉落了戒指,礼堂的蜡烛还意外熄灭了,当时普希金就感觉这是凶兆。

诗人的直觉是灵验的,这个凶兆还真就发生了。娜塔莉娅这样的美女,放在哪里都藏不住。法国大革命后,许多法国的流亡贵族喜欢到俄国避难,某些法国军官被沙皇招进皇宫成为近卫,其中有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说会道的法国军官,他就是丹特斯。

丹特斯一点不给大才子面子,从看到娜塔莉娅那天起,就大献殷勤,赤裸裸地勾搭有夫之妇。19世纪的俄国,还有点旧思想旧习俗,大家都不按婚姻法办事,解决这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有个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决斗,双方找个地方,签个生死状,拼一次命,活的就是老公,死的就是死鬼。

后世关于决斗的评论,大都是说丹特斯这个法国小流氓不地道,人家普希金还没准备好他就先下手了。客观分析一下,人家是个近卫军官,他要真想要一个诗人的命,恐怕不用搞坏规矩吧。

38岁的诗人就这样死了,文学作品都称之为“俄罗斯的文学太阳陨落”。为抢女人决斗而死,跟咱家李白想去水里捞月亮一样,应该属于浪漫主义的死法,普希金好歹混进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没有被当局迫害致死,死得稍显轻佻。

不过,有些野史秘闻还真说普希金是被迫害的,丹特斯在前台做了执行者,真正想做掉普希金的,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原因是,尼古拉一世也是普希金老婆的裙下之臣,所以他挑唆丹特斯勾搭娜塔莉娅,刺激普希金决斗,达到了目的。而娜塔莉娅到底是跟丹特斯有一腿还是跟沙皇有一腿,还是都没有一腿,这就是历史之谜了。

一个天才就这样逝去了,后人并不吸取教训,决斗这个事,在俄国屡禁不止,貌似文人特别容易受挑唆,被决斗,不久,又有一代文豪因此而死。

普希金死后,有个叫莱蒙托夫的写了首诗悼念他,在这首《诗人之死》中,作者认为,害死普希金的是整个俄国的上流社会,而且对腐朽的社会提出了自己的批判。诗引发了震动,连沙皇都被惊动,并下达了拘捕令,将其流放高加索,莱蒙托夫马上红了,还自然就被当作了普希金的继承人。

莱蒙托夫的生涯跟普希金还有些相似,他出身于一个退役军官的家庭,也是早慧的天才,中学时就开始写诗。(这也不算啥天才,谁中学没写过两句诗啊!)

可能是因为一直在近卫军团服役,一个军官文人言辞更大胆激昂些,莱蒙托夫经常盛赞法国大革命,并预言陈腐的沙俄包括沙皇早晚要倒台,于是他经常被流放。

莱蒙托夫成就最高的作品应该是小说《当代英雄》,踩着普希金的足迹,他也塑造了一个“多余人”。

《当代英雄》由五个中篇构成,讲述了一个叫皮却林的俄国军官在高加索服役时的故事。皮却林出身名门显贵,跟奥涅金一样,他过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日子,时间长了也腻味,加上受点进步思想熏陶,于是也看着上流社会不顺眼。不顺眼他也不干什么,他选择到高加索去服役,离开首都和上流圈子去找乐子。

皮却林比奥涅金更“多余”,他精力充沛,智商很高,能言善道,所以,他找乐子,就能搞出好多事情来,先勾搭一个走私家族的小姐,搅黄了人家的生意;又在服役地点出尽花样泡妞,跟情敌决斗杀掉了情敌;因为杀人被放逐后,又诱拐了当地土司的女儿,最后导致这个女孩惨死;随后无聊的皮却林又成为一个宿命论者;出去游历后死掉了。

基本上,皮却林的人生可以用荒唐无聊来形容,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彷徨表现出来就是游戏人间,在各种无意义的事情上消耗生命。按莱蒙托夫的说法,皮却林拥有一代人身上所有的缺点。而在莱蒙托夫看来,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沙皇的专制统治和对人思想的禁锢,导致了年轻人不知道何去何从,除了犯浑不懂如何“好好活”。

小说情节跌宕,语言生动个性,从立意上看,显然是莱蒙托夫将批判现实主义更深化了一步。

批判现实主义这东西,应该是年纪越大,阅历越丰富,可以掌控得更自如,可惜莱蒙托夫没让我们看到他成为大师的那一天,28岁,他就因为决斗而死。

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莱蒙托夫深恶痛绝,幸亏这些异见分子文学青年的师长——茹科夫斯基进了朝廷,经常替他们说话,帮他们周旋,尼古拉一世才没对这帮人下狠手。不好明动手,尼古拉一世找到了最高明的杀人办法,那就是挑唆决斗。

1841年,莱蒙托夫预备转业回到高加索,以后就全心写作。办理转业时,有个休假,莱蒙托夫遇上当年士官学校的同学,随便一句玩笑,对方就发飙,要求决斗。莱蒙托夫慷慨赴约,而他以一个玩笑的心态觉得,对方也是闹着玩的,结果,他在没准备拔枪的情况下,被对方先行击毙。

这个决斗比普希金那个还没有意义,死得比鸿毛还轻,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是尼古拉一世和被莱蒙托夫得罪的首都贵族,处心积虑安排了这场无端的决斗,了无痕迹取了作家的性命。

20世纪末,当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对兄弟终于分家后,好多事扯不清楚了。比如,乌克兰说,果戈理是乌克兰人,俄罗斯坚持说他是俄国人,因为他出生在乌克兰,可出生的时间,乌克兰是属于俄国的。这样的争执,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希望,果戈理是自家的骄傲。

果戈理,因为他有一部小说,是顶级的世界名著,叫《死魂灵》,相信大部分文学青年都读过;他还有一个剧本,至今被各剧场反复演出,尤其是各种小剧团、大学社团啥的,也就是著名的喜剧《钦差大臣》。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认识果戈理,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显然是个果粉,所以,在果戈理写了一部《狂人日记》后,鲁迅也写了一部;1935年,在鲁迅先生因肺结核去世的前一年,他强撑着通过日译本将《死魂灵》翻译成中文,可能是因为鲁迅特有的辛辣凝练的笔法更适合这种批判作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鲁迅翻译的版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

死魂灵的主人公叫乞乞科夫,本是个公务员,因为贪污协助走私被降职,于是提前退休下海,还跟人学了一门快速发财的生意。

俄国农奴制社会时代,地主养一群农奴,需要为农奴缴纳人头税。人头税怎么收呢?国家搞人口普查,根据在册的人口征税。可人口普查不能天天搞啊,大约十年才有一次,根据俄国地主的剥削程度和俄国那种恶劣的天灾人祸,十年间能死不少人,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群体,名字还在册,人已经去了天国。

这些农奴是属于地主的资产,你可以用手上的农奴去政府抵押,申请贷款之类的救济。乞乞科夫的生意就是,先到南方搞块荒地,然后跟政府说,要买一批农奴移民过去,每千个农奴大约可以跟政府抵押弄到20万卢布,而这些农奴其实是已经死了的。乞乞科夫于是找各种地主,跟他们收买花名册上死去农奴的名字,做成自己的名册,跟政府骗钱。

在俄语中魂灵和农奴是同一个词,所以《死魂灵》这个名字就有点双关的含义。小说讲的就是乞乞科夫到省城,凭着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谦卑懂事的态度打点了上下官员,然后通过官员认识当地的地主,再一一拜访他们,跟他们收购死去农奴的资料。

乞乞科夫前后拜见了五位地主,这五位大约是代表了农奴制时代俄国地主的全貌,有装蒜的,有贪得无厌的,有精得像鬼的,还有吝啬得有病的。其中最传神精彩的,就是第五个地主,叫泼留希金的。这家伙巨富,有农奴上千,家产不计其数,可他每天过着贫寒交加的日子,住得像猪窝,穿得像乞丐,闲来没事还上街捡破烂。他家仓库里的谷子和干草都腐烂了,粮食结成块,布匹都腐成碎片了。这家伙不仅克扣自己,当然更克扣农奴,连儿女也休想得到他任何东西。

整个欧洲的文学作品中,共有四个传神的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当然也包括《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死魂灵》写成于1841年,因为其辛辣的讽刺,俄国不许其出版,果戈理找到别林斯基走了个后门,才终于得以面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想就不用多描述了,整个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部小说肯定是巅峰的成就。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则是一部五幕喜剧,讲述一个小混混被某地的市长当作巡查地方的钦差大臣,极尽拍马奉承之能事,市里上下各级官员都赛着给这骗子送礼行贿,当市长预备将女儿嫁给他时,才听说真正的钦差大臣要来了。

《钦差大臣》是果戈理真正成就大名的作品,但是据他自己说,这个素材来源于普希金跟他说的一个故事,还有传闻说,连《死魂灵》的最初构思,也是普希金给他的,也有人说,普希金有的时候滔滔不绝讲故事,果戈理偶尔会趁机窃取其创意。其实,不管原始构思是什么,这两部伟大的作品肯定是果戈理自己写的。客观地说,普希金自己写这两个故事,也不见得能比果戈理更漂亮。

有人说,普希金是俄国诗歌之父,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可看起来,果戈理的江湖地位总是比普希金低一点。

从果戈理的作品来看,他应该也是受进步思想影响,希望能改变俄国现状的,其实,比起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果戈理保守多了,他大约也认可俄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他绝对想不出来应该怎么改,也看不到问题的本源,他甚至希望通过宗教规范所有人的行为,让一切向好。

1847年,38岁的果戈理陷入宗教狂热引发的抑郁症,他反思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对俄国社会的批判和讽刺是不对的,是罪恶的,他开始维护他之前一直讽刺挖苦的阶层。后来他甚至去到耶路撒冷朝圣,回家后,彻底混乱了,他烧掉了《死魂灵》第二部的书稿,并在其后病逝,终年43岁。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以上三位作家,都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就是因为这三位巨星的出现,俄国文学以最快的速度赶上西欧,在世界文学的顶级殿堂坐拥一席之地。最有趣的是,俄国的文学家大部分都会画画,不是玩票的,基本都能算作是画家,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茹科夫斯基。

东方还是西方

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也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着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国!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这首诗也是普希金的名篇,名字叫做《致恰达耶夫》。俄国人禁锢的思想被革命激活了,作家显然只是一个方面,这段时间最醒目最活跃出现也最多的应该是各种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将逐渐构造出属于俄国人自己的哲学体系。我们要向俄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现代思想家敬礼,他就是恰达耶夫。

稍有阅读的地主都认识恰达耶夫和他的《哲学书简》。跟这一时期的所有精英一样,恰达耶夫也是贵族出身,参加沙皇的近卫军,并参与了对拿破仑的战争。战后离开了军队,跟十二月党人非常接近。1823—1826年,他游历了西欧各国,西欧和俄国的差距让他很受刺激。回到俄国,他开始幽居思考,想得最多的就是:俄国到底应该按西方的模式发展,还是继续维持东方国家的格局。

恰达耶夫很快就想清楚了,他觉得俄国应该彻底跟东方切割,沿着西方的发展道路前进。他开始出入各大沙龙,发表各种演说,传播自己的想法。跟东方切割,有一条是基本的,肯定要放弃专制的统治,所以,对沙皇来说,这家伙显然是在传播“歪理邪说”。

1828—1830年,以书信的形式,恰达耶夫写了八篇阐述自己论点和思想的文章,这八封信结集成册后,就是著名的《哲学书简》。恰达耶夫生前,只有第一封信得以公开发表,一面世就像冷水滴进滚油,顿时炸了锅,沙皇尼古拉一世直接斥之为疯子的胡言乱语,恰达耶夫被送进精神病院,政府非常友爱地每天派专门的医生去给“疯子”检查身体。

到底恰达耶夫有什么“类疯子”的言论呢?有一句最著名的,经常会被微博转用:“对祖国的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还有一种比这更美好的感情,这就是对真理的爱……我比你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热爱自己的国家,我希望她获得光荣……我没有学会蒙着眼、低着头、封着嘴地爱自己的祖国。”恰达耶夫的意思是说,爱自己的祖国,并不需要天天唱赞歌,真正的爱国应该是发现祖国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达到让国家越来越美好的目的。

其实,恰达耶夫所想的问题,就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惑俄国思想家的问题。俄国,这样一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大国,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地域和文化归属都让人纠结,她到底应该是一个东方国家,还是一个西方国家呢?

恰达耶夫的思想,让这种纠结更明显了,于是俄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派同意恰达耶夫紧跟西方的想法,被称为西方派。在西方派的眼中,俄国的历史和文化对整个世界一点进步意义都没有,也没从其他国家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一无是处,俄国的前途就是要放弃传统及固守的东西,全盘复制西方文明;另一派当然是觉得西方派有失偏颇,斯拉夫文化的传统和历史是有价值的,斯拉夫人也并不比其他的民族更差劲、更低劣,而且完全可以从斯拉夫特有的文明和传统中探索出俄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一派,被称为斯拉夫派。

其实这两派也不是泾渭分明的,两边存在许多共同点,比如,都想废除农奴制,都反对专制,两派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反对革命,没事最好不要起义不要骚乱,国家的改良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这种温和派的改良方式,这两派内部也有很多人不同意,两派争来争去的,最后终于衍生出了第三派,也就是支持用革命实现民主那一派,这个派系有两位该时段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是别林斯基和赫尔岑。

多次提到别林斯基,貌似普希金等几位大家的江湖地位都是由别林斯基的评论得到确立的。对,别林斯基就是俄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家和批评家,不管评论家这个职业在其后的岁月多么不讨好,多么让人质疑,别林斯基做评论家的时候,他是很客观很有风骨的。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俄国文学最闪耀的时期,放眼望去,全是巨星。也可以说,就是这么一个全明星的阵容,成就了别林斯基。别林斯基是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文学评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而是将文学置于社会和文化大的范畴内评级和考量,大约也就是从他开始,某些政治、意识形态或者社会学的标准成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尺度。

普希金为什么被为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大部分西方派的知识分子或者异见分子都是出身于贵族,而别林斯基仅仅是个贫困的医生家庭的子弟,所以,在对俄国未来的思考上,他有机会沉入底层并不被所谓的贵族思维所束缚。随着对俄国的专制制度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别林斯基看到,不论是斯拉夫派还是西方派,他们想象中那些温和的自上而下的,指望统治高层良心发现的改良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达到目的,恐怕是需要一场斗争,一场革命,推翻旧秩序,重建新秩序。

别林斯基死于37岁,他的作品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民主革命的思路,但是,很多问题他自己想得也不是太明白,所以,需要其他人更强化这个想法。

跟别林斯基一样想到要革命的,是赫尔岑。这是位出身于富裕贵族家庭的革命家。大家都知道,有钱有势的富二代一旦决定成为革命党,玩忤逆,其信念是非常执着的。赫尔岑这位贵族子弟,年青时代就被十二月党人影响,长大后成为西方派的异见分子,22岁大学一毕业就被捕并遭到流放,也算是少年有为。

年纪轻轻就成了政治犯,更容易在“忤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沙皇的流放制度,就是给所有的异见分子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流放的过程中,赫尔岑大量阅读哲学著作和“反动书籍”,终于理顺了自己的思想,让一个愤青升华为革命家,并清晰地看到,俄国的前途,就在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赫尔岑为后来的俄国开创了一种异见分子的生存模式,那就是流亡。在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中,赫尔岑和别林斯基是比较受瞩目的两位,包括被沙皇瞩目,所以,经常被当作出头鸟遭冷枪,加上俄国国内对思想和言论的禁锢,为了让自己说得痛快,赫尔岑跑去了欧洲,来到了法国,那是1847年,席卷全欧洲的革命之火正在酝酿。

赫尔岑比别林斯基思维更清晰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经历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随着这轰轰烈烈的一年以各种悲壮降下帷幕,赫尔岑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资本主义革命不靠谱,尤其是在俄国,资本主义还没完全确立的地方,想倚靠这些资本家成事,更难。

因为游历欧洲,赫尔岑免不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老师,跟他们一交流,赫尔岑对俄国的前途想明白了,那就是社会主义,俄国式的社会主义,一定可以在俄国得以实现。

赫尔岑一直被认为是革命家、思想家,其实,他的文学造诣一样很高,只不过因为他在俄国思想界这种大拿的地位,经常让大家忽视了他极高的文学才华。赫尔岑有一部世界名著,书名叫《谁之罪》,讲述了来自三个不同阶层的俄国青年的爱情故事。这个简单的三角恋故事中,赫尔岑也顺应潮流塑造了一位“多余人”的男主角,反映了农奴制的悲哀、知识分子的无能、多余人的多余等。

《往事与随想》,这是赫尔岑晚年侨居伦敦时写下的回忆录,详细地记载了自己的一生和所处的这个大时代。赫尔岑的出身和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方面、各层次,1848年,又让他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各种运动,这本回忆录,说它是“19世纪的百科全书”并不过分,难得的是文笔还非常抒情,颇有感染力。书比较厚,推荐地主们在实在清闲时阅读。

一有人说要革命,就肯定会有非常激进冲动的一群人。19世纪40年代,有位叫彼得拉舍夫斯基的外交部翻译,成立了一个秘密团体,叫做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这个小组的思想就是我们熟悉的空想社会主义,想在俄国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受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启发,这个小组也认为,这个乌托邦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实现。

小组网罗了当时俄国社会各阶层很多人,但是以社会低级阶层的人员较多,好像往往是这个阶层,对乌托邦容易产生些遐想。很多知名人物都曾是小组成员或者跟小组走得比较密切。但是,地下组织和异见派别是不一样的,思想派系最多就是打打嘴仗,而既然秘密成立了小组,还周期活动,如果思想行为过激,就肯定会引发当局惶恐了。

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活动了近四年,欧洲革命之后,被政府严厉镇压,有63人被捕,21人就地枪决,组织发起人彼得拉舍夫斯基本来被判死刑,在即将行刑前几分钟,被改为苦役。

也就是这个秘密小组被镇压,沙皇政府加强了对异见分子的惩罚和教育,俄国国内开始了一场“恐怖检查”,有七年时间。政府禁止上述这几个刺头的文章和名字在报纸杂志上出现,很多文艺作品被禁,赫尔岑等一批人被迫流亡海外,俄国人的精神世界再次陷入一片黑暗,历史上,这七年被称为“昏暗七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els/317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