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五千多年历史的“圣城”)

耶路撒冷简介

耶路撒冷: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凝结了无数血泪与史诗的伟大城市,因其承载了数千年的恩怨情仇,被众多的神话传说所围绕。“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是一本流传了三千三百多年的羊皮卷。它是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一本犹太人至死研读的书籍。这部典籍视为凝结了世界之美的耶路撒冷,指的就是被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视为“圣城”,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耶路撒冷旧城。

耶路撒冷·历史词解——

032-2

032-3

迦南、希伯来、摩西

尽管贵为“圣城”,耶路撒冷的诞生与其他城市无二,自然与上帝无关。几百万年以前,大象、犀牛、长颈鹿和水牛是现今耶路撒冷所在的犹地亚山地(Judean Mountains)的主人。在140万年到180万年之间,人类在这里出现。近代对伯利恒的一次考古活动发现了48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2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当时人类使用过的动物遗骨,这些化石都有砍砸的痕迹。这也是耶路撒冷附近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此时,耶路撒冷地区的人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一样,都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7000到8000年前,在距离耶路撒冷35公里的地方诞生了据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杰里科(Jericho,中文圣经翻译为耶利哥),人类第一次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定居下来。杰里科的繁荣不可避免地促进了近旁耶路撒冷的发展,因为耶路撒冷正好处在杰里科到地中海的道路上。在大卫城附近基逊泉(Gihon Spring)周围发现的一些属于5000年前红铜时代的陶器碎片被认为是耶路撒冷史前文明最早的证明。尽管没有人类从此持续定居的证据,但是耶路撒冷在青铜时代又出现了人类居住的痕迹。后人发掘出属于这一时期的一批陶器、方型房屋遗迹,甚至包括第一个石制墓地。同样是在这个时期,耶路撒冷周边出现了一些村庄。

033-1

◎远眺今日的杰里科(摄影:唐思)

尽管历史无法证明到底是谁最先创立了耶路撒冷,但是犹太人认为创建者是他们。《圣经·创世纪》14∶18中第一次提到了“耶路撒冷”。《圣经》原文称:“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麦基洗德(33 )此时是在为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33-2 )祝福。犹太人认为这里的“撒冷”,就是耶路撒冷。犹太宗教经典《米德拉什》(33-3 ,即圣经注释)称,耶路撒冷由亚伯拉罕的祖辈诺亚(33-4 )的长子闪(33-5 )及其后代希伯(33-6 )创立。在《米德拉什》中,麦基洗德就是闪。但是如同《圣经旧约》其他各章一样,这个记述与当代考古发现所得出的结论是不相符合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历史上来看,希伯来人都不会是耶路撒冷的创建者。

耶路撒冷持续发展到公元前2500年。但有意思的是,人们从未发现此后几百年内的遗迹。很明显,耶路撒冷在这个时期被废弃,更准确地说是被毁坏。但征服者是谁却无从获知,他们只留下了几处墓地。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耶路撒冷才被重建。而这次重建的是耶路撒冷有记载最早的主人——迦南人(Canaanite)。其中的一支耶布斯人在这里建立了人类最早的城市国家之一。他们将耶路撒冷称作耶布斯(Jebus)。

034-2

◎1553年意大利一本宗教书籍上的闪像

034-3

◎1553年意大利一本宗教书籍上的希伯像

034-4

◎比利时鲁汶圣彼得教堂中的壁画《迎接亚伯拉罕的麦基洗德》,由荷兰画家德尔克·伯茨创作。

迦南人是居住在迦南(Canaan)的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属于西闪米特人的一支。闪米特人在传说中是闪的后代,因此他们与现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具有近亲关系。迦南一般指西起地中海沿岸平原,东至约旦河谷,南至内格夫,北至加利利地区的一片区域,包括今日以色列、约旦及埃及北部的一部分。迦南人最早居住在加沙地区,后来发展出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以及贸易。他们曾受埃及法老的委托第一次环绕非洲大陆航海。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耶路撒冷这个名字是从耶布斯这个名字演化过来的。而耶路撒冷名字的另一半,据说是跟当时阿拉伯半岛的西闪米特人普遍崇拜的撒利姆神(Shalim,也被拼作Shalem)有关。耶路撒冷被认为是“撒利姆创建的城市”或“撒利姆之城”。正如前面提到的,《圣经》中麦基洗德就被称作“撒冷王”(King of Shalem)。

034-5

◎大卫城附近保留的耶布斯古城城墙遗迹

在迦南人的修建下,耶路撒冷成为一座要塞城堡,大卫城东坡方向还保留着长长的几段完整的城墙。尽管只有不到0.04平方公里,但耶路撒冷逐渐发展成为迦南人最重要的城市,并对周围城镇形成强大影响力。有考古证据证明,迦南人在现今圣殿山和圣墓教堂附近进行过宗教活动。迦南人非常重视耶路撒冷的防御,为该城修筑了十分坚固的城墙。在耶路撒冷北部有一处迦南人时期的石台遗址,周围的城墙曾经高达10米,考古学家认为这座石台是一处巨大堡垒或者其他某种大型防御工事的基础。除了该城外,迦南人的耶路撒冷国还控制着北到今天纳布卢斯、东到杰里科、西到地中海海岸、南到希伯伦的土地。其实力不断增强,以至于远在今亚实基伦附近的王国为了抵御耶路撒冷王国的扩张而不得不加入反抗联军。联军曾经攻占了耶路撒冷附近的几个城镇。古埃及文献还提到耶路撒冷经常遭到周围的阿毗卢(Apiru)部落的骚扰。阿毗卢人到底是什么人?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就是希伯来人。古埃及的阿尔马纳泥板(Amarna Letters)在人类文献中第一个提到“耶路撒冷”。“阿尔马纳泥板”是一批刻在泥板上的书信,在上埃及地区阿尔马纳(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首都阿赫那顿)被发掘,绝大部分是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与迦南、亚摩利等地臣属或诸侯政权的外交书信。其中包括迦南人的耶路撒冷王阿布迪-赫巴(Abdi-Heba)写给法老阿蒙赫泰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六封信。当时,由于埃及的实力非常强大,其影响力已到达近在咫尺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北部曾经发掘出一座埃及神庙的遗迹,这个神庙很可能是为当时的埃及驻军建造的。

在阿尔马纳泥板中,耶路撒冷被称作“Urusalim”。这六块阿尔马纳泥板大多是耶路撒冷王向法老请求支援的内容。从这些信件可以看出当时耶路撒冷在这一地区的地位相当重要,而且在用武力争夺整个地区控制权的角逐中没有置身事外。阿布迪-赫巴似乎认识埃及的许多政要,他把自己打扮成埃及在迦南地区唯一能真正信任的人。在耶路撒冷与周围各城市试图扩展势力范围的争斗中,耶路撒冷处于下风。埃及并不希望看到耶路撒冷的崛起,因此暗中支持了耶路撒冷的敌人,驻守在耶路撒冷的埃及卫队也造了反。在阿毗卢人和其他敌人的不断攻击下,阿布迪-赫巴在最后一封信中抱怨法老漠视他的请求,所有东西都被摧毁了。到此,信件戛然而止。我们无法知道耶路撒冷是否真的被其他人攻占并幸存下来。但是100年后,当约书亚带领希伯来人回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她已经再次成为这一地区最主要的城市了。

036-1

◎一块阿尔马纳泥板,记载了迦南人的阿姆鲁(Amurru)地区统治者阿兹鲁(Aziru)写给法老的信。

当迦南人在耶路撒冷创立王国的时候,希伯来人就已经在迦南地的北部开始了定居生活。而在此之前,希伯来人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根据《圣经》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希伯来人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与周围其他一些部落,包括阿拉伯人被统称为“闪米特人”(即诺亚之子闪的后代)。为了寻找水源和牧草,希伯来人开始向阿拉伯半岛北部迁徙,到达土地肥沃的两河流域,并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乌尔(今伊拉克巴士拉)居住下来。希伯来人定居乌尔后,接受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尤其是巴比伦人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但是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由于不堪忍受古巴比伦国王的宗教压迫政策,他们在族长亚伯兰(后世尊称其为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的带领下渡过幼发拉底河,沿着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道继续向西北方向迁徙,最后进入了迦南地,并定居下来,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对于迦南人而言,希伯来部落是外来者,他们称其为“哈卑路人”,意即“渡(幼发拉底)河而来的人”,后来逐渐发音转变为Hebrews,即“希伯来人”。迦南人作为土著,并不欢迎希伯来人,因此时常发生冲突。这种民族间的冲突,贯穿着犹太人的历史。

神秘而伟大的亚伯拉罕家族

需要注意的是,亚伯拉罕是一个在西方历史中具有极端重要地位的人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被称作“亚伯拉罕宗教”。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称亚伯拉罕为“吾父”。希伯来人将亚伯拉罕视为完美精神和卓越品质的象征;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说中,亚伯拉罕也被尊为先知。亚伯拉罕是希伯来人的名字,而阿拉伯人将其称为易卜拉欣(37 ),这两个名字都是当今西方人和阿拉伯人经常使用的名字(比如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传说亚伯拉罕百岁的时候与妻子撒拉(37-2 )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以撒(37-3 )。而在此之前,亚伯拉罕与撒拉的女仆夏甲生过大儿子以实玛利(37-4 ),阿拉伯人认为他们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以撒出生一段时间后,上帝命令亚伯拉罕到摩利亚地的一座山上献祭他的以撒(《创世纪》第22章)。当他正要牺牲自己的儿子时,天使出现阻止。以撒生了两个儿子,取名以扫(37-5 )和雅各(37-6 )。尽管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雅各用诡计从以撒那里获得了长子继承权,但是他非常威武勇敢,与天使角力并获胜,天使祝福他,赐名“以色列”(37-7 ),这就是以色列这个名字的由来。雅各生了12个儿子,他们的后代便发展成为希伯来人的12个分支,分别是亚设、拿弗他利、西布伦、以萨迦、玛拿西、迦得、以法莲、但、便雅悯、流便、犹大、西缅。

038-1

◎伦勃朗的名作《雅各与天使角力》

039-1

◎伦勃朗的名作《亚伯拉罕献祭以撒》

公元前17世纪,迦南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希伯来人在雅各的带领下不得不又一次向西迁徙。他们越过西奈半岛来到了埃及,定居在尼罗河畔的歌珊(Goshen),并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喜克索斯王朝的优待,在这里平静地生活了几个世纪。尽管希伯来人极力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但依然很难融入埃及社会,并再次遭到寄居地主流社会的排斥。后来,推翻外来政权喜克索斯王朝统治、赢得埃及独立的新王国王朝法老并不喜欢希伯来人,他们的地位急剧下降。以至于到了埃及最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希伯来人完全沦为奴隶。当时为了征服亚洲,法老将包括歌珊地区在内的尼罗河三角洲作为东进的军事基地,大兴土木,强迫希伯来人服苦役,还任意屠杀希伯来人,并颁布法令溺死希伯来人的新生男婴(有很多历史学家对这一事件表示强烈质疑)。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希伯来人杰出的政治与宗教领袖摩西(40 ,Moses)出现了。约公元前1230年(一说公元前1250年),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重返“上帝应许之地”——迦南。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出埃及记》所讲述的内容。出埃及这一事件在犹太人和西方人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后人往往把它看作民族和社会获得解放的标志。

040-1

◎19世纪的油画《以色列人出埃及》

040-2

◎法国早期基督教的一幅石雕,表现希伯来人渡过红海及埃及人追击的情景。

但是,尽管活了120岁,摩西并没有看到希伯来人完全回到迦南的那一天,他在带领众人到达西奈山时就去世了。临终之际,他选中约书亚(40-2 ,Joshua)做他的继承人,继续领导希伯来人东行。当时,摆在约书亚面前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气候、险恶的地形和松散的游牧部落,更重要的是如何坚定希伯来人的信心,用手中落后的武器攻克迦南人修筑的一道道厚实的城墙。在这个关键时刻,约书亚借用神的力量激发民众、鼓舞士气。而攻占耶路撒冷附近最重要城市杰里科(耶利哥)之战的胜利被看作神眷顾希伯来人的证明。

041-1

◎18世纪海牙出版的一本圣经人物图册上有关摩西选定约书亚作为继承人的插图

041-2

◎19世纪的版画《约书亚赦免喇合》

约书亚带领希伯来人穿越约旦河到达西岸之前,曾在什亭(Shittim)扎营,并派了两名密探前往西岸进行侦察。他要求密探刺探杰里科城的城防布置,哪些人对杰里科王不满,是否可以援助这部分不满者,守城军队使用的武器以及防卫装备,军队何时换防,城中存有多少食物、水和其他物资。其中最重要的是,查明城墙的高度和宽度以决定以何种方式攻破城墙。杰里科王得知两名希伯来密探正在自己城中,便下命捉拿他们。这时,一个名叫喇合(41 ,Rahab)的杰里科妓女帮助了密探。她曾告诉希伯来密探:“我知道耶和华已经把这地(迦南)赐给你们,并且因你们的缘故我们都惊慌了,这地的一切居民,在你们面前也都丧胆了;因为我们听见你们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怎样在你们前面使红海的水干了,以及你们怎样待约旦河东亚摩利人的两个王:西宏和噩,将他们尽都毁灭。我们一听见,心就融化了。因你们的缘故,并无一人有胆气;耶和华你们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约书亚记》2∶9-12)当守卫来到她位于城墙边的家里搜捕密探时,她将密探隐藏起来,并用谎言支走了卫兵;密探允诺,喇合和她全家在希伯来人攻陷杰里科城之后可免受屠杀,只要她在窗户上系一条红线绳。希伯来人占领迦南后,喇合不再从事妓女工作,并嫁给了希伯来人撒门。在《圣经·新约》里面,喇合被作为耶稣的先祖之一载入了耶稣的家谱,很多历史学家对她是否曾是妓女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在喇合的帮助下,密探最终回到什亭,向约书亚报告称,迦南全境都充斥着对希伯来人的恐惧。于是,约书亚决定率领希伯来人围攻杰里科。上帝告诉约书亚,由七名抬着羊角号的祭司率领军队每天绕着杰里科城墙行进,到第七天时,吹起羊角号。约书亚按照上帝的指示做了,并要求军队在他下达命令前一直保持沉默。在第七天的时候,约书亚命令军队高声喊叫。于是,杰里科城墙倒塌了,希伯来人长驱直入进入杰里科城。整个城镇被毁坏,所有的迦南人遭到屠杀,只有帮助过希伯来人的喇合和她的全家得以幸存。之后,约书亚烧掉废墟,并且诅咒所有试图重建杰里科城的人。对于通过羊角号和高声喊叫毁掉杰里科城墙的传说,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以声学里面的共振现象来解释,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匪夷所思。

042-1

◎15世纪法国著名画家让·富勒的作品《攻占耶利哥》。比较有意思的是,画中耶利哥的建筑基本上是当时欧洲式样。七名祭司后面由众人抬着的就是犹太人圣物约柜,用来装摩西十诫石板的柜子。

攻克杰里科后,希伯来人在外约旦定居下来,尔后逐步占领了撒玛利亚、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等地。而此时,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感受到来自希伯来人的威胁,于是联合南方诸部落的首领共同抗击约书亚。不过,约书亚在耶路撒冷以西打败了他们,并击杀了亚多尼洗德(《约书亚记》10∶1-3),反抗约书亚联盟中的各个城市也被攻占,并遭到焚毁。犹大支派(43 ,Judah)曾经攻占过耶路撒冷(《圣经·士师记》1∶8,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击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但并未占领很长时间。后来,约书亚将耶路撒冷所在的一片土地分给了希伯来人十二分支之一的便雅悯(本雅明)支派(43-2 ,Benjamin),便雅悯支派并未赶出居住在耶路撒冷城中的耶布斯人,因此,耶路撒冷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成为位于便雅悯支派中心地的一块异族飞地。在犹太人的历史上,约书亚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带领希伯来人实现了相对独立与和平的生活。因此,在《圣经旧约》中,专门有《约书亚记》一本。

应许之地和“摩西十诫”

犹太人强烈地认为,“上帝应许之地”就是现今以色列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古代的迦南。《圣经·创世纪》12∶7描述道:“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在《创世纪》另外的章节,还有“当那日,耶和华与亚伯兰立约,说:‘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亚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的内容。犹太人相信,这里是“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正是由于相信迦南是上帝许诺给希伯来人的祖居之地,因此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不辞艰辛,在沙漠中颠沛流离近40年,终于回到故乡。而犹太人在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现代以色列国的过程中,也被“上帝应许之地”的传说所感召。

在希伯来人回归迦南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希伯来人能够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摩西宣称上帝授予了希伯来人十条戒律,并向希伯来人展示了上帝“赐予”的两块石板,上面就刻着这著名的“摩西十诫”,其中心内容是(以下引用的是基督教关于摩西十诫的中文翻译,天主教和犹太教对此的中文翻译略有不同):

044-1

◎伦勃朗的名作《摩西向希伯来人展示十诫》

第一条 不可拜耶和华以外的神;

第二条 不可制造偶像与拜偶像;

第三条 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

第四条 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第五条 应孝敬父母;

第六条 不可杀人;

第七条 不可奸淫;

第八条 不可偷盗;

第九条 不可作假见证;

第十条 不可贪心。

在希伯来人及后来的犹太人看来,“摩西十诫”是他们与上帝订立的契约。希伯来人后来将这刻有十诫的两块石板用“约柜”装了起来,从此约柜成为犹太人的圣物。《圣经·出埃及记》25∶10-22对约柜有专门的描述:“他们要用金合欢木做一个柜,长一百一十厘米,宽六十六厘米,高六十六厘米。你要用纯金包柜,内外都要包上,上端四周也要镶上金边。要铸四个金环,镶在柜的四条腿上方,这边两个环,那边两个环。要用金合欢木做杠子,包上金。要把杠子穿进柜两边的环里,用来抬柜。杠子要留在柜环内,不可抽出来。我赐给你的圣谕版,你要放进柜里。要用纯金做一个柜盖,长一百一十厘米,宽六十六厘米。要用金子锤出两个基路伯天使像,安在盖上两端。这端一个基路伯,那端一个基路伯。要把所做的基路伯安在盖上两端。基路伯的两个翅膀要向上张开,翅膀遮住柜盖,彼此脸对着脸。基路伯的脸要朝着柜盖。柜盖要安在柜顶。我赐给你的圣谕版,你要放进柜里。我要在那里向你显现,从柜盖上,就是圣谕柜上两基路伯之间,把我吩咐你去传给以色列人的一切话告诉你。”

046-1

◎法国著名画家尼古拉斯·普桑的画作《约书亚战胜亚玛力人》

王者、圣殿、首都

……但选择耶路撒冷为我民的居所,又拣选大卫治理我民以色列。

——《圣经·历代志》下6∶6

约书亚死后,希伯来人进入“士师”时代,《圣经旧约》在《约书亚记》之后即为《士师记》。“士师”是希伯来人十二分支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由于腓力斯人此时已经渗透至迦南地,并对希伯来人的生存形成了巨大威胁,士师时代那种各支派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形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于是,大约在公元前1020年,先知和士师撒母耳(46 ,Samuel)从便雅悯支派中挑选出扫罗(46-2 ,Saul),为他行膏油浇头的仪式,立他为希伯来人的领袖。扫罗成为统一的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第一代君王。

扫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他带领希伯来人与腓力斯人英勇作战,把腓力斯人赶出了便雅悯和以法莲地区,同时还多次向周围的林祖发起报复行动,极大提高了希伯来人的民族自信心。最后,他在与腓力斯人的战斗中阵亡。历史资料显示,扫罗王始终没有进攻耶布斯人占据的耶路撒冷,尽管她就在自己的领地内。他把攻占耶路撒冷的荣誉给了他的继任者,希伯来人和犹太人真正意义上的开国君主——大卫王(47 ,King of David)。

根据传说,大卫王原来只是犹大支派中的一名牧羊人,在与腓力斯人的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屡战屡胜,尤其是用计杀死了腓力斯巨人歌利亚后,在希伯来人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并娶了扫罗的女儿为妻。但是后来,扫罗嫉妒大卫的才华,曾想把他置之死地。公元前1007年(一说公元前1010年),大卫被推选为犹大支派之王,并征服了北方的希伯来支派,开始与扫罗之子伊施波设(47-2 ,Ishbosheth)争夺王位。伊施波设在当了两年国王之后就被手下军人刺杀。于是,希伯来各支派就派长老去希伯伦(47-3 , Hebron)为大卫加冕,大卫成为以色列王国国王。从史实上来看,大卫其实是以色列王国第三任国王,但在《圣经》中却是第二位被受膏的国王,因此也是第二位合法的国王。后来,便雅悯和犹大支派成为希伯来人的主要成分。

在大卫王的统治下,希伯来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不但完全消除了腓力斯人的威胁,甚至主动进攻,把腓力斯人逐出了境外。在此之后,大卫王发动对外战争,使整个地中海东岸除了腓尼基和一小部分腓力斯人领地外,全部成为希伯来王国的藩属。不过,此时希伯来王国的都城在南部比较封闭的城镇希伯伦,不利于对整个希伯来民族的控制。环顾整个希伯来王国的领土,只有耶路撒冷具有都城之相,她不仅位于王国中部,易于防守,也处于重要的贸易商道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希伯来各支派经过长时间内战急需再次凝聚起来,而选择不在所有支派控制下的、中立的地方重新建都,能够表明大卫王的决心(这有点像当年合众国将首都选在华盛顿一样,因为她位于南北各州之间)。于是,大卫王决定将首都迁到耶路撒冷。正如前所述,尽管耶路撒冷位于以色列王国境内,但是却并没有在希伯来人手中,而是由耶布斯人控制着。这次,大卫王又动用了武力。

047-1

◎米开朗基罗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大卫像》

048-1

◎1848年德法双籍画家埃利·马库斯创作的《扫罗王之死》

耶路撒冷很早就出现在大卫王的生命中了。他打败歌利亚后,曾将巨人的头颅带到耶路撒冷(《撒母耳记》17∶54)。虽然并不清楚他为何要去耶路撒冷,但很明显的是,这座城市在他早年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元前1000年,大卫进攻耶路撒冷。这场战斗两次出现在《圣经旧约》中(《撒母耳记》下5∶6-9和《历代志》上11∶4-7)。《圣经》明确记载希伯来所有支派都参加了攻打耶路撒冷的战斗。也就是说,大卫对耶路撒冷的征服,使希伯来整个民族和该城建立起了联系。《撒母耳记》里面提到耶布斯人诡异的反应:“耶布斯人对大卫说,你若不赶出瞎子、瘸子,必不能进这地方。心里想大卫决不能进去。”为何要提到“瞎子”和“瘸子”?有可能是耶布斯人对大卫王的嘲弄,意思是耶路撒冷城防守非常坚固,即便是瞎子和瘸子都能守住;也有可能是耶布斯人的诅咒,意思是如果你胆敢进攻耶路撒冷,你就会拥有与这些残疾人一样的命运。

确实,耶路撒冷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大卫王使出浑身解数攻占耶路撒冷,甚至宣称第一个进入该城的“必做首领和元帅”。在大卫侄子约押(49 ,Joab)的带领下,希伯来军队从城外基逊泉的引水道秘密攻进城内。但是近代的考古表明,当年基逊泉附近耶布斯人的防守是很严密的,如果从这里进攻,耶布斯人不可能不知道;而且这个引水道是大卫时代以后修建的。不过,《旧约》的通用希腊语译本“七十士译本”则称希伯来军队是通过肉搏战才夺下耶路撒冷的。

进入耶路撒冷后,大卫王宣布其将为以色列王国的首都。但由于此时的耶路撒冷很小,大卫王便向南进行扩建,而且将宫殿搬到了耶布斯人的堡垒里,将其改名为“大卫城”(49-2 ,City of David)。他在大卫城里面使用耶布斯人修建的宫殿,并对其加以改造。考古发现,他曾铺设了一块高达18米的巨大基石。大卫王改建的宫殿结构极其宏伟,《圣经·撒母耳记》下5∶11-12记述,推罗王希兰曾向耶路撒冷运送香柏木,并派遣工匠和石匠为大卫修建宫殿。另外,大卫王还逐步将耶路撒冷发展为希伯来人的一处宗教中心。他首先将约柜迁到耶路撒冷(《撒母耳记》第6章),为约柜建造了会幕。通过这一举措,大卫王在耶路撒冷和希伯来民族之间,在大卫王朝和上帝之间建立了历史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耶路撒冷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接着,大卫王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在耶路撒冷修建圣殿。但是先知迦德劝告他经过了长期战争,应该休养生息,不要大兴土木;更重要的是,圣殿是和平的象征,作为战士的大卫曾打过太多的仗,杀人如麻,不能修建圣殿。上帝要大卫的继承者来完成这件事情。因此,建造圣殿的工作才没有启动。当然,《圣经》并没有贬低大卫王对修建圣殿所做贡献的重要性。大卫选择了建殿的地点,还殚精竭虑地为圣殿准备建筑样式和建设计划(《圣经·历代志》上第21章和28章),并且为建殿准备了许多劳动力。在此之前,大卫王已经从外约旦等地收集了许多战利品,并把它们运到了耶路撒冷,使他们成为圣器以备圣殿所用。尽管大卫王不能亲自实施这项工程,但他几乎把修建圣殿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他是修建圣殿的倡导者、设计者和建殿材料的准备者。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儿子所罗门王理所当然完成了第一圣殿的建设。从大卫王时代开始,耶路撒冷就成了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向往的圣地,持续千年。

王在耶路撒冷使银子如石头,香柏木多如高原的桑树。

——《圣经·历代志》

大卫的统治结束于公元前970年,他16岁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在所罗门统治时期,希伯来王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耶路撒冷是这个北至大马士革、南到埃拉特的王国的首都。

050-1

◎大卫城模型

以色列的始皇帝—大卫王

在犹太人的历史著作及传说中,大卫王是最正义的国王,并且是一位优秀的战士、音乐家和诗人(《圣经》中赞美上帝的诗篇是他的著作)。幼年的大卫曾经牧养羊群。一日,上帝差遣撒母耳到伯利恒大卫家中,膏立大卫作未来的以色列王。后来,大卫因为善于弹琴,被荐服侍扫罗。借着弹琴,他赶走了扫罗身上的恶魔,使扫罗舒畅爽快。

大卫长大后,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在举国惊慌失措之际,他勇敢地与腓力斯人作战,并用甩兜甩石杀死了巨人歌利亚,使狂妄的腓力斯人溃不成军。由于打败了歌利亚,大卫成为国家英雄,妇女称赞“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以至于引起扫罗的嫉妒与追杀,不得不四处躲藏,甚至装疯以避害。在逃难中,大卫有两次机会可以暗中杀了扫罗,但他均未下手。

扫罗在与腓力斯人的战斗中阵亡后,大卫在希伯仑被推立为犹大支派的王,七年半后再被立为全以色列的王,在位时间共四十年零六月。关于大卫王如何治理国家,《圣经》中找不到详细的资料,因为《圣经》主要赞赏的是大卫王的军事才能。但是,大卫王以联姻、结盟的方式保护以色列王国的领土,又以从战败者那里得到的战利品和贡品用于王室的主要支出,同时也从百姓身上征收捐税。在其执政前期,从埃及边界、亚喀巴湾到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广大地区都维持着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北部发现了一个古碑残片,碑文中“以色列王”、“大卫之屋”等字样,成为大卫王朝确实在这一地区存在过的明证。

051-1

◎伦勃朗的画作《大卫为扫罗演奏竖琴》

052-1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画作《大卫击败歌利亚》

毫无疑问,大卫王是以色列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抓住埃及走向衰落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希伯来人各支派真正统一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行政体制,并组织了一支强悍的军队。他作为国家的真正缔造者与出色的军事统帅被载入史册,其角色和地位有些类似秦始皇。但他晚年时,王宫纷争四起,王子们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他的大儿子按嫩(53 ,Amnon)强奸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塔玛(53-2 ,Tamar),继而被弟弟押沙龙(53-3 ,Absalom)所害。押沙龙结党公开叛变父亲,大卫王命令约押平叛,并处死了特别疼爱的儿子押沙龙,最后在临终时立他最小的儿子所罗门(53-4 ,Solomon)为王。

053-2

◎大卫城内的大卫宫殿遗址

053-1

◎现今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传说中的大卫墓。与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帝王的陵墓相比,大卫墓非常寒碜。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大卫墓,现在也只是作为犹太人的一种信仰象征而已。

正如任何一位营造盛世的君王一样,所罗门想建立一座伟大的建筑来让后人记住自己的丰功伟绩。即位后第四年,所罗门从腓尼基请来了3300名建筑工人,连同15000名犹太工人,按照他父亲大卫王的设想,花了十年时间(一说七年)在耶路撒冷的摩利亚山上建造了一座圣殿,这就是“第一圣殿”。第一圣殿于公元前956年前后建成。这是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圣殿,也叫作“所罗门圣殿”(54 )。圣殿所在的小山,就叫作“圣殿山”。《圣经·列王纪》第5章至第6章对圣殿的规模、结构与建造过程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根据《圣经》的记载,第一圣殿的基础是由推罗(Tyre)大石头奠定的。整个圣殿有高大的围墙,分为主殿和许多侧殿。主体部分由大理石构造,殿长60肘(“肘”是希伯来人的长度单位,约55~65公分)、宽20肘,有两层高。殿前有一个长廊,把30间房间连在一起。殿顶由香柏木建成,墙的空隙也用香柏木填补,并以金子覆盖。圣殿修建完成后,所罗门王把约柜从大卫城运到了圣殿。第一圣殿的功能是提供了教徒们崇拜上帝和进行五祭(燔祭、素祭、赎罪祭、赎愆祭和平安祭)的场所,所罗门王后期成为全国唯一的宗教场所和朝圣中心。圣殿落成后,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和犹太民族的精神核心。

054-1

◎根据《圣经》记载绘制的第一圣殿复原图

所罗门王

所罗门是大卫与拔示巴的儿子。根据《圣经》记载,他有超人的智慧、大量的财富和无上的权利。历史学家通常认为所罗门是希伯来王国最成功的君主,超过了他的父亲大卫王,他统治时期可以说是古代犹太民族的“黄金时期”。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罗门王把全国划分为12个行政区(或称为行省),对每省的管理区域作了明确的规定,每省设立行政官吏一人,直接对国王负责,每年要供奉王室一个月。此外,还设立了新的官职,如专门负责王宫事务的家宰以及专门管理苦役的官员。

他通过联姻结亲、签订合约等方式与许多邻国结成了联盟,不再同他们进行战争,尤其是与埃及的交往变得重新密切起来。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所罗门王的王后就是法老的女儿。有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所罗门王对地方的行政划分就是对埃及的仿效。

所罗门王开采铜矿,发展生产,建立了铜矿和金属冶炼等重要行业。他还同远近各方进行贸易,建立了一支国家船队,并将位于亚喀巴湾的以旬迦扩建为重要的海港。他的船队曾从那里出海,带着当地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橄榄油)穿越红海,航行到印度等地,然后运回黄金、象牙、檀香木、宝石,甚至有猴子和孔雀。此外,他手下的水手还航行去了西班牙。通过这些措施,希伯来王国成为四方贸易的主要转运站,大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所罗门的智慧在犹太人的传说中是被着重强调的。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圣经·列王记上》记载的《所罗门的审判》。说的是两个新生儿的母亲带着一名男婴来到所罗门王面前,请求所罗门王裁决谁才是这个孩子真正的母亲。实际上,其中一个母亲的孩子在一个晚上死了,这两个母亲都说这个仍然健在的孩子是自己的。当所罗门王建议将活着的孩子劈为两半,每个母亲得一半时,一个母亲说她愿意放弃这个孩子,而另一个则说:“这孩子也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了吧!”所罗门王立即宣布那位愿意放弃孩子的母亲是孩子真正的母亲,并将孩子还给了她。

056-1

◎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古斯塔夫·多雷创作的版画《所罗门的审判》。

b

◎英国19世纪的一本出版物里所罗门时期的耶路撒冷地图,地图中央就是第一圣殿。很明显,这里面绝大多数建筑都是臆想的。

圣殿完工后,所罗门王开始扩建耶路撒冷,并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宫殿,整个工程延续了13年。这座宫殿比圣殿大一倍,也是用大理石、香柏木和金银作为原料,其中有一个专门用于宴会与盛典的大厅,所有器皿都由金子制成。他还把邻近诸王赠送的礼物装饰在宫殿里,并在耶路撒冷周围的城墙上修建起城楼,用黑色的石子铺平通往城市中心的道路。所罗门的建筑工程进一步扩大了耶路撒冷的范围,城市面积增加了近两倍。这时,上帝的地位在耶路撒冷终于被确立下来。耶路撒冷开始被称作“上帝宝座之地”或“我(上帝)脚掌所踏之地”(《圣经·以西结书》43∶7)。

你要看锡安——我们守圣节的城,你的眼必见耶路撒冷为安静的居所。

——《以赛亚书》33∶20

大卫王和所罗门王两位贤君缔造的希伯来统一王国尽管保持了长时间的繁荣,但也有内在的危机,分裂的因素如同所有国家一样存在着。所罗门王死后,王子罗波安(58 ,Rehav'am)即位。北方的希伯来十个分支请求新国王减轻所罗门时期的赋税和徭役,以便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实际上,由于大卫王和所罗门王在位时连续大兴土木,希伯来人民确实有一些吃不消了。但是罗波安却极为自负和无知,他竟然对北方部落派来的代表说:“我的小拇指头比我父亲的腰还要粗,我父亲使你们负重轭,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鞭责打你们。”(《圣经·列王纪》上12∶11)这使得北方十个支派极度失望,在公元前930年宣布独立,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撒玛利亚(59 ,Samaria),史称北国以色列。而剩下的犹大和便雅悯支派则继承联合王国余下的领土,建立了犹大王国,仍旧定都耶路撒冷,史称南国犹大。来自犹大支派的大卫王建立的以色列联合王国衣钵又被犹大支派继承下去,但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大卫王时代的水平。

059-1

◎瑞士巴塞尔市政厅内壁画上的罗波安

北国以色列版图很大,经济也比较发达,总共延续了200多年,历王19位。第一任国王是耶罗波安(59-2 ,Yarobh`am),在位21年(一说22年)。他在位期间,经常与南国犹大发生战争,并企图把其当作附庸。后来的国王巴沙(59-3 ,Baasha)统治期间甚至包围了耶路撒冷,并在靠近耶路撒冷北部的一个山地小城拉玛修建了城堡。北国以色列在暗利(59-4 ,Omri)为王时期(公元前884—前873年)一度繁荣,积极发展贸易,与亚述及推罗保持了友好关系。暗利还努力与南国犹大实现睦邻友好,为北国以色列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是,暗利之子亚哈王死后不久,将领耶户(59-5 Jehu)发动政变,建立了耶户王朝。与耶罗波安和暗利相比,这个王朝的国王较少作为,以至于北国以色列最终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灭亡。亚述王撒缦以色四世(Shalmaneser V)将北国以色列的人民送到亚述的边缘地带,后来这批人从历史上消失,被称为“遗失的以色列10个部落”。但是有一部分逃到了南国犹大。因此,现今的犹太人基本上就是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后裔。

059

◎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若干有作为的国王像,出自一本中世纪出版物。从左到右、由上而下分别是暗利像、巴沙像、亚撒利亚像、约坦像、亚哈斯像、约雅斤像、西底家像。

南国犹大比北国以色列版图要小,人口也较少,但由于只是由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组成,其构成要单纯得多,因此也要团结得多。公元前927年,耶路撒冷遭到埃及的侵略。埃及统帅示撒侵入耶路撒冷,夺取了圣殿与王宫的宝物,还抢走了所罗门王制造的金盾牌。犹大王国不得不向埃及纳贡才免于灭亡。此后,犹大王国处于埃及、亚述、巴比伦等霸权的多重压力下,甚至经常受到北国以色列的欺负。约沙法(60 ,Jehoshaphat)执政期间,犹大王国相对稳定,耶路撒冷设立了最高法庭,国王亲自在耶路撒冷审理宗教案件,这使得耶路撒冷成了犹大王国的司法中心。约沙法还试图恢复耶路撒冷的经济。为此,他和北国以色列王暗利签订和平条约并联姻,与推罗王建立联系,在其帮助下重整对耶路撒冷有相当大影响的红海舰队。亚撒利亚(60-2 ,Azariah)是犹大王国另一位有作为的君王。在他统治时期,耶路撒冷的城墙再度被加固,并且还修建了塔楼。现在我们知道,这种塔楼应当是在城墙顶部修建的垛口,一旦攻城战爆发,城墙的作用就会更加有效。亚撒利亚的儿子约坦(60-3 ,Jotham)也为加固耶路撒冷做了大量工作,他增修了城墙,还修建了圣殿建筑群中的“耶和华殿的上门”。

其他的犹大国王都政绩黯淡,特别是北国以色列亡国之后,南国犹大“唇亡齿寒”,“就像一棵被亚述的板斧砍断,枝叶已经枯萎的树木”。犹大王亚哈斯(60-4 ,Ahaz)统治期间,南国犹大臣服于亚述,亚哈斯甚至依照亚述人的习惯将许多异族神和仪式引入耶路撒冷。即便是这样,仍旧不能让亚述人满意。公元前714年,亚述王辛纳赫里布(Sennacherib)发起猛攻,占领了犹大王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并逼近耶路撒冷。当时的犹大国王希西家(60-5 ,Hezekiah)答应赔偿给亚述王大量金银,王国才得以保存。希西家痛定思痛,决定加强耶路撒冷的防御,于是试图在城市外围修筑一道围墙。在修筑这段围墙的时候,希西家决定沿着他认为比较有利的地形线修筑围墙,并颁布法令,只要有利于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可以拆毁私人家园,以便让城墙通过。但在希西家执政后期,他不顾先知们的劝告,参与了反亚述同盟。公元前701年(一说前702年),亚述王进行报复,派将军拉伯沙基(Rabshakeh)包围了耶路撒冷。拉伯沙基试图从心理上攻占耶路撒冷,他用希伯来语而不是当时中东地区的外交语言亚拉姆语向驻守城墙的希伯来士兵喊话:“你们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但是当天晚上,天使下凡诛杀了整支亚述大军(《圣经·列王纪》),拉伯沙基不得不撤退回国。这当然是神话的浪漫记述,那么,亚述军队在围攻耶路撒冷的时候为何会无故全军覆没?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将其归咎于瘟疫。在获得短暂的喘息之后,希西家的继任者玛拿西(61 ,Manasseh)在耶路撒冷又修建了一道城墙加固城市的防卫。但是,玛拿西为了恢复城市实力,又再度允许崇拜异教。

061-1

◎耶路撒冷遗留下来的希西家修筑的城墙遗迹。

061-2

◎亚述攻打犹大期间希西家修建的将基训泉泉水引入耶路撒冷的暗渠。

亚述之后,巴比伦崛起,犹大王国成了巴比伦的附庸。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攻破耶路撒冷,将国王约雅斤(61-2 ,Jeconiah)和王室、工匠掳到巴比伦,并另立他的叔叔西底家(61-3 ,Zedekiah)为王。《圣经·列王记》记载:“巴比伦王将雅卫(犹太人不直呼上帝,而以‘我是’的希伯来文四个辅音字母来称呼神,读音‘雅卫’)殿和王宫里的宝物都拿去了,将以色列王所罗门所造雅卫殿里的金器都毁坏了,正如雅卫说的那样;又将耶路撒冷的民众和首领以及所有能干的勇士(共一万人),连同木匠、铁匠都掳了去,除了国中极贫困的人以外,没有剩下的;除此以外,还将约雅斤和王母、后妃、太监与国中的大官,都从耶路撒冷掳到巴比伦去了。”但这并不是耶路撒冷在这一时代惨剧的终结。

062-1

◎瑞典一座教堂里面的希西家画像,作于17世纪。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遭遇了其建城以来最大的一场浩劫。由于西底家反抗巴比伦的统治(请注意,他是被尼布甲尼撒立为犹大王的),尼布甲尼撒率军对耶路撒冷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围困,使得耶路撒冷发生严重饥荒,最终被攻陷。尼布甲尼撒不但拆毁了城墙,还进一步劫掠圣殿财物,放火焚烧了第一圣殿,耶路撒冷成为一片废墟。西底家弃城逃跑,但在耶利哥被尼布甲尼撒的军队追上,生擒至利比拉。尼布甲尼撒在西底家面前杀了他所有的儿子,并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将西底家囚禁至死。《圣经》继续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五日,巴比伦王的臣仆、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来到耶路撒冷,用火焚烧雅卫的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家的房屋。跟从护卫长迦勒底的全军,就拆耶路撒冷四周的城墙。”这一事件被称作“巴比伦之囚”,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极其悲惨的一页,宣告了第一圣殿时代的终结,也让耶路撒冷几乎从历史上消失。但是,如前几次一样,70年后,耶路撒冷再次涅槃重生。

063-3

◎《纽伦堡记事》上另一幅插图《巴比伦人破坏耶路撒冷》

063-1

◎12世纪法国学者彼得·克麦斯特《圣经正史》上的插图“西底家被带到尼布甲尼撒面前”。

063-2

◎1493年德意志地区《纽伦堡记事》上关于尼布甲尼撒将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的配图。

征服者、起义、信仰

当以色列人攻占这片土地时,他们建立了几座城市,其中最著名的称作耶路撒冷。在这儿,他们又建立了圣殿,圣殿成为他们崇拜的中心。

——狄奥多罗斯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了新巴比伦。跟亚述和巴比伦的统治者不一样,波斯皇帝居鲁士大帝(64 ,Cyrus the Great)宣布释放一切被掳之民。他尊重被征服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但释放了巴比伦囚禁的犹太人,还释放了被巴比伦征服的亚述、埃兰等民族,甚至派军队护送他们返回故土,并以人力物力支援他们重建家乡和文明。他尤其鼓励希伯来人回到故土,并把巴比伦人掠夺的物品归还给希伯来人,允许他们带回耶路撒冷。

在犹太人历史上,居鲁士大帝一直被纪念,因为在所有的异族统治者中,他是最善待犹太人的国王。当几百年后罗马人将犹太人赶出以色列的时候,当一千多年后欧洲大陆的基督教歧视犹太人的时候,当两千多年后纳粹德国掀起屠杀犹太人的恶潮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位善待犹太人的异族统治者。居鲁士大帝的宽容在中古时期的世界是罕见的。而正是这种宽容,保证了波斯帝国长期的强盛,如同大唐盛世。

064-1

◎居鲁士大帝像

波斯帝国灭亡巴比伦后,自然也将被巴比伦征服的国土纳入自己领土。波斯将全国划分为20个行省,犹大是其中之一,耶路撒冷是犹大省的首府。居鲁士占领耶路撒冷后,立即发布诏书:“雅卫天上的神,已将天下赐给我,又祝福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雅卫以色列神的殿,愿神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圣经·以斯拉记》1∶2-4)这就是居鲁士帮助犹太人重建圣殿的史实。

在所罗巴伯(65 ,Zerubbabel,约雅斤之孙)的领导下,大约5万名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到了以色列地,并很快开始在耶路撒冷修复圣殿。但是,修复圣殿的工作并不顺利,一来回到以色列地的犹太人并不富足,而留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本身经济社会地位又不高(巴比伦掳走的都是当时犹大王国的精英);二来巴比伦灭掉犹大王国后,已经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迁徙到耶路撒冷,他们反对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大周围三个省的外族酋长甚至警告波斯中央,如果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修建圣殿,他们将公开叛乱。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65-2 ,Darius I)迫于压力,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圣殿的重建,但不久后,犹太人拿出了居鲁士同意修复圣殿的文件,圣殿的修复工作又恢复了。公元前515年(一说公元前516年),经过20年后,新的圣殿终于在第一圣殿原址上修复完成。尽管圣殿的规模与豪华程度都难以与第一圣殿相比,但其在犹太人的心中还是激起了极大的宗教热情。而且,由于第一圣殿紧挨着原来希伯来王国的宫殿,普通人前往朝圣不太方便,新圣殿修复完成时,宫殿早已不存在,平民前往朝圣更加便利,因此,其宗教意义显得更加重要。犹太人从各地赶来庆祝,大宴七天,他们相信“新圣殿的荣耀必定大于先前的殿”。这座圣殿,被称作“第二圣殿”。

065-2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所罗巴伯像

065-1

◎以色列国家博物馆里面的第二圣殿时期耶路撒冷的全景模型,近处的恢宏建筑即是第二圣殿。

公元前444年,先知尼希米(66 ,Nehemiah)回到耶路撒冷。尼希米原本是一名犹太奴隶,后来在波斯皇帝薛西斯(66-2 ,Xerxes)的宫廷中担任要职。他被薛西斯认命为犹大省的省督(之前,历任犹大省省督的都是波斯人)。回到耶路撒冷后,他发现由于城墙年久失修,耶路撒冷经常受到周围亚扪人和阿拉伯人的骚扰。于是,他决定修补并加固耶路撒冷的城墙。如同重建圣殿一样,尼希米这一做法仍被定居在这里的其他民族民众所敌视。他们将其行为视作犹太人试图重新在耶路撒冷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加以激烈反对,甚至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挠城墙的修补工作,以至于犹太工人在修补城墙时每个人一只手拿着工具,另一只手拿着武器。尼希米力排众难,创造性地将城墙修补工作承包给几个家族,仅仅52天就得以完成,从而得到了犹太人的极大拥护。《圣经·尼希米记》记载尼希米提到修复城墙后的耶路撒冷有六个城门,这说明耶路撒冷城的面积进一步扩大了。之后,尼希米鼓励犹太人移居耶路撒冷,扩大人口比例,让犹太人控制城市中的经济与文化,从而有效地防御其他民族的侵犯。以当前的眼光来看,尼希米的这一做法确实印证了之前耶路撒冷其他民族的担心,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尼希米这么做似乎也无可厚非。

066-1

◎尼希米修复耶路撒冷城墙的一幅画作

之后近200年,尽管犹大只是作为一个边远省份存在于波斯帝国中,没有完全的独立地位,但是却保持了平凡且平静的发展。波斯宽松的政策使犹太人拥有相对自治,甚至可以铸造自己的银币。波斯帝国在这里宣示主权的方式不过是驻扎数量有限的军队而已。因此,犹太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在这一时期不断得到强化和恢复,犹大省也一直对波斯帝国忠心耿耿(圣殿山东门以波斯帝国首都书珊命名)。耶路撒冷更是从此享受了几百年的平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所有犹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逐渐变得不可替代。从大卫王入主到这时,已经过去了五百年,耶路撒冷已经成为犹太民族的象征。

居鲁士大帝

居鲁士大帝(公元前599年—前529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国际性的帝王,西方历史中第一个以“大帝”(英文后缀The Great)的名称称呼。他所创建的波斯帝国疆域辽阔,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尼罗河到高加索,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国家。在铭文中,他骄傲地说:“我,居鲁士,世界之王,伟大的王。”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成为波斯人的首领,统一了波斯的10个部落,成为米底帝国的一大诸侯。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义反抗米底帝国。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终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正式建立波斯帝国。居鲁士属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创立的帝国也被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实际上,米底人和波斯人在血缘和语言上都密切相通。由于居鲁士保留了米底人的大多数法律和许多行政管理方法,因此,居鲁士灭亡米底的胜利与其说是要征服外国,倒不如说是改朝换代。

波斯的西方强邻吕底亚看到居鲁士日益强大,想趁波斯立国未稳,出兵将它灭掉。国王克洛伊索斯于公元前547年出兵攻打波斯。出乎克洛伊索斯的意料,居鲁士为了防止他集合更多的军队进攻波斯,竟然主动出击,攻入吕底亚本土。仓促应战的吕底亚人与波斯人决战于首都萨迪斯(今土耳其西部)郊外的辛布拉平原。吕底亚人想依靠长矛骑兵取得优势,但居鲁士却想出了妙计。他将随军运载粮食和行李的骆驼集合起来,配备骑手,走在军队的最前面,步兵和骑兵紧随其后。吕底亚的马队遇到骆驼,立刻转身逃窜。据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解释,马害怕骆驼,在看到骆驼或闻到骆驼气味时就受不了。吕底亚人毕竟是西亚最勇武好战的民族,他们跳下马来和波斯军队肉搏。最终,吕底亚人溃败,逃回萨迪斯城。围攻两周之后,波斯军队攀爬绝壁,攻入萨迪斯,吕底亚王国灭亡。

吕底亚灭亡后,当时的西亚三大强国只剩下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王国。但居鲁士并不急于进攻巴比伦王国,而是用了6年多的时间征服东伊朗和中亚地区。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借巴比伦内部不稳之机出兵。巴比伦城(今伊拉克境内)以异常坚固而闻名,但因为内部的分歧,巴比伦城的大门为居鲁士打开,他进入巴比伦的道路上铺满了象征和平的绿枝。至此,居鲁士成了西亚地区的唯一霸主,其帝国甚至向东一直延伸到印度河畔和中亚的查克隆提(今日色尔河)河畔。

与他之前的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的尼甲布尼撒相比,居鲁士的政策非常宽容。他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宽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认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特权之外,各地旧有的法律和统治机器都被保留了下来,米底、吕底亚、巴比伦的贵族仍然保有原来的特权。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当地的神庙拜祭,安抚祭祀贵族,保护他们的特权。他最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允许被新巴比伦王国强行迁徙至巴比伦境内的犹太人返回家园,并支持他们重建被毁的耶路撒冷犹太教神庙,因此被《圣经》称为“上帝的工具”。居鲁士以强大武力为后盾的地方宽容政策,成为波斯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被他的后继者们贯彻下去,使这个看来松散不牢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居然延续了两百多年。

波斯的威胁总是来自东西两边,但它没有能力在两线同时作战。在灭掉西线两大强国后,居鲁士才得以抽出精力对付来自东北方的游牧人。公元前530年,他出兵征讨里海东岸广阔草原上的马萨格泰人。

居鲁士扎下营盘,只留部分军队守卫,自己带领大部队悄然后退。马萨格泰女王的儿子率部劫营,杀死留守的波斯军人后,在原地饮宴。居鲁士回兵歼灭敌军,俘虏了王子,王子羞愤自杀。女王派使者告诉居鲁士:“我凭着马萨格泰人的主人太阳发誓,不管你多么嗜血如命,我也会叫你把血喝饱的。”

068-1

◎法国画家皮埃尔·瓦伦谢纳创作的油画《亚历山大大帝造访居鲁士墓》

双方的大战是居鲁士一生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战斗。双方弓箭手射完所有的箭后,两军展开肉搏厮杀,最终的胜利属于马萨格泰人,波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居鲁士阵亡。马萨格泰女王找到居鲁士的尸体,割下他的头颅,放进盛满血的革囊。她以此实现了自己的誓言——让居鲁士“饱饮鲜血”。

后来,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承了王位,他打败了该部落,运回了其父的尸首。居鲁士的遗体归葬故都帕萨尔加迪(位于今伊朗法尔斯省)。他赢得了永久的尊敬。200年后,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从希腊东征到此,不仅没有毁坏他的陵墓,相反还下令加以修葺。居鲁士陵2500年来屹立不倒,在陵墓旁的一根柱子上,一段铭文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是居鲁士王,阿契美尼德宗室。”

069-1

◎居鲁士之墓,遗体早已不在。

耶路撒冷啊,起来吧,像太阳发光;上主的荣光照耀着你。

——《以赛亚书》60∶1

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后,耶路撒冷再次迎来了她的新主人。公元前332年,在灭亡波斯帝国一年后,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犹大。之前,亚历山大大帝在攻打推罗的时候曾经寻求过犹太人的支持,但是犹太人拒绝了,因为他们效忠于波斯帝国。有些犹太文献称亚历山大大帝对此非常生气,曾率兵攻打耶路撒冷。但是在城下,亚历山大与犹太最高祭司会面后,便班师回朝(更多的资料显示,亚历山大大帝并没有费神亲自到耶路撒冷),直到几年后马其顿才真正占领耶路撒冷。这次征服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动荡。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帝国一分为三,即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和希腊本土的安提古王朝。托勒密王朝在公元前320年安息日当天占领了耶路撒冷,因为在安息日,犹太人不能进行任何工作,因此也不得拿起武器(不过马卡比起义期间,犹太人在安息日的时候战斗过)。托勒密王朝在圣殿山的北部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城堡,以保护圣殿山和矗立在山上的圣殿。之后用了将近一百年时间,托勒密王朝才完全征服整个犹大地区。托勒密王朝依旧秉承宽容政策,使得耶路撒冷持续发展,犹太人继续享有宗教自由。除了驻扎在这里的希腊军队,城市中甚至鲜有非犹太人。而在中东其他地方,希腊化已经进行得非常彻底(包括创造过伟大文明的古埃及)。

070-2

◎刻有亚历山大大帝侧面像的银币

070-1

◎大利画家塞巴斯蒂亚诺·孔卡创作的油画《耶路撒冷圣殿中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是否来过耶路撒冷到今天仍然是学术争论的焦点,但这并不影响艺术家们的想象力。

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从托勒密王朝手中夺走了以色列地,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71 ,Antiochus III)攻占了耶路撒冷。他继承了托勒密的宽容政策,犹太人仍未受到影响。由于在塞琉古的传统中,历任国王都要兴建新城或者翻新改造老城,因此耶路撒冷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塞琉古在耶路撒冷的总督巴契戴斯修建了一个城堡,用来观察监视通过圣殿山的道路及其附近地区。如今它的确切位置已不可查,但是历史学家认为它应该在圣殿山的东南角。这座城堡,在后来的马卡比起义时被摧毁。

耶路撒冷经历了将近400年的平静发展后,战争和灾难又再次降临。由于希腊文化的先进以及希腊人本身不遗余力地推广,犹太人信仰和希腊文化之间的冲突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安条克四世(71-2 71-3 ,Antiochus IV)即位后,开始对境内各民族实行残酷的统治。他不但下令拆除耶路撒冷的城墙,还攻击第二圣殿,并抢走其中的圣物,甚至在圣殿附近驻扎马其顿士兵。更为严重的是,他终结了之前犹大历任外族统治者的宗教宽容政策,强硬推行希腊化政策。他在犹大村镇推行希腊宗教习俗,强迫犹太人进行偶像崇拜(犹太教是禁止崇拜偶像的),改建了许多宙斯神庙,禁止犹太人风俗。违反命令的犹太人则被处以绞刑或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请注意,用十字架镇压异己并非罗马人首创),甚至试图将第二圣殿改建为宙斯神殿。本来经历了宗教宽容的犹太人此时因这种宗教压迫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怖和沮丧,很多人仅仅因为履行本民族的信仰与礼仪而招致杀身之祸,这甚至在巴比伦之囚时期都不曾出现。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反抗终于爆发了。

071-1

◎银币上的安条克三世像

公元前167年,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祭司玛他提亚(Mattathias,72 )拒绝执行安条克国王让犹太人向外教诸神献祭的命令,并杀死了国王派来强迫献祭的官吏。然后,玛他提亚和他的五个儿子——犹大(72-2 72-3 ,Judas)、西门(72-4 ,Simon)、约翰、伊利阿撒尔(72-5 72-6 ,Eleazar)、约拿单(72-7 ,Jonathan)及其家人和村民一道进入犹地亚山地,开始武装起义。玛他提亚充满热忱地号召犹太人一起斗争,呼吁“所有热爱犹太律法、忠于《圣经》的人,跟我来呀!”当时有许多坚信犹太教的民众团结在他们周围。一年后,玛他提亚不幸去世,他的儿子犹大继续领导起义。由于犹大绰号“马卡比”(72-8 ,Maccabees,意为挥锤者),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作“马卡比起义”。

072-1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玛他提亚像

072-2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犹大像

072-3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约拿单像

072-4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西门像

072-5

◎波兰画家沃伊切赫·斯塔特勒1844年创作的油画《马卡比家族》

犹太人在犹大的带领下,对塞琉古军队发动猛攻,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大打游击战,并且多次重创敌军。公元前164年,马卡比控制了整个犹大地区,收复了耶路撒冷。犹太人将圣殿加以清洁,消除外教痕迹,重建了犹太圣坛。但是,安条克不甘失败,于公元前160年率领2万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向耶路撒冷发动进攻。驻守耶路撒冷的起义军只有3000人,很多人劝说犹大撤退,但是犹大却说:“愿太阳永远不要看到我在敌人面前逃跑,我宁愿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也不会玷污我的名声。”结果在这场自杀式的保卫战中,犹大战死,犹太起义军受到重创。而在马卡比起义中,约翰和伊利阿撒尔也先后阵亡。

073-1

◎15世纪欧洲一本宗教书籍上关于马卡比起义军攻打耶路撒冷的插图。

073-2

◎传说中的马卡比之墓,位于耶路撒冷郊外。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马卡比起义以及这场耶路撒冷保卫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犹太人为了反对强敌、维护传统、寻求自由,毫不畏惧与强敌斗争,这种精神在两百年后犹太人与罗马帝国的斗争中更是显露无遗,更是犹太人在未来两千年历经磨难却依然自信和抱有希望的支撑。直至今天,犹太人在每年冬至前后都要举行为期8天的修殿节——他们以万盏灯火来表达对英雄马卡比的怀念。

犹大牺牲后,他的兄弟约拿单和西门又重振他们的事业。经过反复和曲折的斗争,衰落的塞琉古王朝不得不承认独立的、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人国家的建立。这就是今日以色列之前最后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哈斯蒙尼王国。

公元前152年,约拿单回到耶路撒冷,正式建立了哈斯蒙尼王国。尽管耶路撒冷仍旧是哈斯蒙尼王国的首都,但并不安宁。直到公元前141年,希腊军队才完全撤出这一地区。甚至在公元前134—前132年,耶路撒冷还曾被短暂占领过。这一时期,耶路撒冷的防御再次被加强,约拿单围绕锡安山用大的条石修筑了内城城墙,西门则动用士兵加固了耶路撒冷外城城墙,并在每个方位都布置了塔楼。

哈斯蒙尼王国尽管存在时间很短,但好歹算是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因此也算得上犹太人历史上的中兴时期。约拿单和西门作为开国的两任君主还是很有作为的,他们周旋于中东那几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之间,开始重修耶路撒冷城墙,并修建了坚固的瞭望塔。约拿单的儿子约翰·希尔克努(74 ,John Hyrcanus)统治时期(公元前135—前104年在位),哈斯蒙尼王国还进攻过托勒密王朝,征服了犹太人的近亲以东人,并强迫他们皈依犹太教。后来一些以东人甚至成了耶路撒冷的高级官员,后面即将重点提到的在犹太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希律王,就是皈依了犹太教的以东人。约翰还将希腊化犹太人居住的西山和正统犹太人居住的大卫城合并在一起,并且修筑了环绕这两部分城市的城墙,这座城墙被称作“第一墙”。但之后不久,哈斯蒙尼王国便陷入了内乱。王国的宫廷充斥着阴谋、杀戮和王权的残酷争夺。各王子为了能自己当上国王,不惜手足相残。而且,后来的几位国王夜郎自大,仍然试图击败西边的托勒密王朝,由此引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埃及的反击。尽管哈斯蒙尼时期犹太国家的疆土宽广,国家实力仍大受打击。

但是,在犹太人看来,世俗的力量并不能屡屡引进冲突,宗教矛盾才会。从之前的马卡比起义到后来的大流散可以看出,犹太人是不满外族干涉自己信仰的。而随着哈斯蒙尼王国内部矛盾的加剧,宗教上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为哈斯蒙尼王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074-4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希尔克努像

074-3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阿里斯托布鲁像

074-1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雅尼斯像

074-5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萨罗梅像

074-2

◎中世纪一本出版物里面的希尔克努二世像

犹太教跟其他宗教一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了不同教派。在圣经时代,祭司与文士共同管理宗教事务,但是在哈斯蒙尼王国时期,祭司和文士逐渐分离,形成了代表祭司阶层的撒都该教派和代表文士阶层的法利赛教派。他们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世天主教与新教的关系。法利赛教派主张以犹太律法为原则,运用灵活的宗教仪式;而撒都该教派则主张希腊化,尊重经典和仪式。前者追随者众多,后者掌握着财富。由于哈斯蒙尼王国建国的基础很脆弱(王国君主来自于哈斯蒙尼家族,这个家族在马卡比之前是高级祭司家族,但并非大卫王的后裔,因此从血统上来讲并不那么地道;而之前在继承大卫王衣钵的南国犹大灭亡后,大卫王族的影响力仍然无远弗届),愚蠢的哈斯蒙尼历任君主又短视地扶持不同教派,这使得撒都该教派和法利赛教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阿里斯托布鲁(75 ,Aristobulus)短暂统治期间(公元前104—前103年),积极支持法利赛教派。为了王位安全,他囚禁了自己的弟弟亚历山大·雅尼斯(75-2 ,Alexander Jannaeus)。雅尼斯在阿里斯托布鲁暴毙后被释放,登上王位,开始对法利赛教派反攻倒算。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死了数百名法利赛教派的领袖。雅尼斯死后,其妻子萨罗梅·亚历山德拉(75-3 76 ,Salome Alexandra)被立为王,这是犹太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君主。她又对法利赛教派实行安抚政策,缓和教派矛盾。她死后,她的儿子们争夺王位,互相仇杀,教派矛盾再度爆发。

哈斯蒙尼王国与希腊化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哈斯蒙尼王国是一个希腊化的犹太国家,其“正统”性质远远比不上大卫王建立的国家,甚至不如现今的以色列。但是,毫无疑问,希腊化对犹太人意义非常重大。这是犹太人第一次真正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利用和发扬光大,这也是耶路撒冷第一次张开怀抱接受外来文化的沐浴。

哈斯蒙尼王国尽管是为反抗希腊人统治而建立的,但总体来说,他们在坚决保留犹太宗教传统的同时,也开放地发展了希腊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犹太人民的包容心得到了极大扩展,对外族文化也并不那么排斥了。当然,在宗教上,他们依然非常坚决地维护犹太教传统。

希腊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犹太宗教和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先后衰落,犹太人成为中东和近东地区唯一有影响力的民族。希腊文化首先走出欧洲,打开了东方的大门,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犹太人创造性地吸收了希腊文化,从而为犹太教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一种重要的世界宗教创造了条件。

女王的大儿子希尔克努二世(76-2 76-3 ,Hyrcanus II)将他弟弟阿里斯托布鲁二世的妻儿囚禁在耶路撒冷,但是后来敌不过阿里斯托布鲁二世的反击,被迫投降并离开了耶路撒冷。几年后,希尔克努与犹太人的近邻纳巴泰人结盟,率领军队反攻回耶路撒冷,将阿里斯托布鲁包围在圣殿山上。正当其时,罗马将军庞培率军征战叙利亚。两个愚蠢的兄弟竟然请庞培作为仲裁人来决定谁是真正的国王。庞培选择了希尔克努。但阿里斯托布鲁仍然有重兵守卫在圣殿山上,希尔克努不得不与庞培一起进攻圣殿山。阿里斯托布鲁将连接外城与圣殿山的桥梁毁掉,以为敌军无法进攻。但庞培花三个月时间修筑了一条斜坡将围城武器运送到圣殿的墙上,并于公元前63年的赎罪日发动了总攻。这是犹太人第二次输在赎罪日上面。数以千计的犹太人阵亡,尽管希尔克努成了国王,但代价却是非常高昂的,哈斯蒙尼王国从此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开始接受罗马的庇护,而这种独立地位的丧失,则成为犹太人离散故土前的征兆。耶路撒冷,连名字都将被抹去。

哭墙、马萨达、大流散

犹地亚地区的余部被分而治之……这个地区曾经包括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从一开始就是整个东方最著名的城市,而不仅仅是在犹地亚。

—普林尼

犹地亚早在反抗塞琉古帝国的时候,就与当时的罗马共和国结了盟。在雅尼斯统治时期,他结束了这种联盟关系,因为塞琉古对哈斯蒙尼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哈斯蒙尼没落的同时,罗马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国,在西方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其抗衡,以至于哈斯蒙尼王位争夺仅仅依靠一个罗马将军就能平息。

庞培进入耶路撒冷后,罗马人就不愿意走了,于是他们在犹地亚地区建立统治,犹地亚成了罗马帝国的附庸。但是,犹太人在罗马帝国内部人口众多,据说罗马帝国总人口是700万,犹太人占了近十分之一。公元前1世纪一位叫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家写道,在整个已开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犹太人的影响。罗马帝国各地都有犹太人,分布在以色列、叙利亚、埃及、北非、希腊,甚至意大利本土。不过,这当中的很多犹太人是皈依了犹太教的其他近亲民族的人,例如前面提到的以东人。这一点,颇有点类似于近世的穆斯林民族。

为了统治这么多犹太人,罗马帝国必须要采取“以犹治犹”的政策。前面我们提到,哈斯蒙尼王国时期希伯来人的近亲以东人皈依了犹太教,成了犹太民族的一部分,很多以东人担任了这个希伯来国家的高级官员。其中有一名就是希尔克努二世统治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安提帕特(77 ,Antipater)。尽管罗马帝国似乎善于解决别人的问题,却总是限于内部争斗中。这给安提帕特提供了机会,他深深参与了罗马的政治,支持凯撒(Julius Caesar)对抗庞培。当凯撒于公元前49年击败庞培获得元老院任命后,马上投桃报李,任命安提帕特为犹地亚地区的总督。罗马人还任命安提帕特的两个儿子希律和法撒勒(Phasael)为犹地亚下属两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哈斯蒙尼王室被降格为犹地亚地区的大祭司,这场权力争斗最终让安提帕特家族渔翁得利。安提帕特修复了庞培攻打耶路撒冷时损坏的城墙,但不幸的是,仅仅5年后,凯撒和安提帕特就双双被暗杀。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希律王(77-1 ,Herod the Great)粉墨登场。

希律一开始是与兄弟法撒勒共治犹地亚的。但是不久,安提帕特的世仇、被希尔克努二世击败的阿里斯托布鲁二世之子安提格鲁斯举兵反叛。阿里斯托布鲁一家失势后原本被囚禁在罗马,但公元前57年罗马发生动乱时,安提格鲁斯成功逃脱。他找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帕提亚人,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复辟哈斯蒙尼王国。他向帕提亚人保证,一旦他们助他攻克耶路撒冷,他将以大量黄金和美女回报。帕提亚人本身就是一个英勇好战的民族,多次击败过罗马军团。此时,他们正在攻打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他们同意了这个交易,于是在公元前40年兵临耶路撒冷城下。

一开始,希律和法撒勒的军队防御非常成功。他们的士兵在城内市场击败了安提格鲁斯的军队,并将他们驱赶到了圣殿里面(讽刺的是,安提格鲁斯的父亲就是在圣殿被希尔克努打败的)。在耶路撒冷城内的巷战中,希律和法撒勒也取得了胜利。但是不久,帕提亚人的援军赶到了,他们派了5万名骑兵赶到耶路撒冷城下,并将更多的步兵驻扎在北部的加利利地区。

帕提亚人派出一队人马与守军进行谈判。法撒勒被说客说服,与哈斯蒙尼前国王、最高祭司希尔克努一起前往加利利会见帕提亚将军巴扎法内斯(Barzapharnes)。多疑谨慎的希律则留在耶路撒冷防备帕提亚骑兵的突袭。希律的疑心最终变成事实:法撒勒和希尔克努一到加利利就被帕提亚人囚禁了起来。巴扎法内斯随之下令进攻耶路撒冷。在夜幕的掩护下,希律率领800名精锐卫兵侥幸离开了耶路撒冷,逃亡马萨达(这个地方后来成了犹太民族的精神圣地)与家人汇合。匆匆修整了一段时间后,希律在全副武装的士兵保卫下前往罗马,寻求元老院和执政官的干涉。就在他前往罗马途中,他接到了关于其兄长法撒勒自杀、希尔克努被割掉耳朵(容貌被毁之人不能担任犹太教的祭司)的消息。

于是,在希律远在罗马、法撒勒自杀和希尔克努无法担任最高祭司的情况下,安提格鲁斯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并且自任国王。哈斯蒙尼王朝短暂复辟。不过好景不长,当希律站在罗马元老院前申诉的时候,三大执政官(主要是马克·安东尼和屋大维)均表示强烈支持希律。元老院被打动了,同意干涉犹地亚地区并授予希律“犹太人之王”的头衔,正式在犹地亚地区实行藩王制。希律立即动身返回犹地亚,公元前40年底(一说公元前39年初),希律从马萨达将家人解救出来,并且开始重建其王国的战役。随着一个又一个犹太城镇臣服于希律,他最终陈兵耶路撒冷城下。

希律对耶路撒冷的包围始于公元前37年,即他被任命为“犹太人之王”三年后。他在防守最为脆弱的北部城墙外集中驻扎了大量军队。马克·安东尼下令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总督索斯尤斯(Sossius)前往耶路撒冷增援希律。希律自己已经集结了3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包括加利利人和以东人,以及叙利亚的辅助部队。但他们面对的却是愿意为哈斯蒙尼王朝末代国王牺牲并再次力图保卫圣殿的犹太人。因此,希律一开始的进攻遭到失败,直到五个月后的一个安息日,希律和索斯尤斯才占领了耶路撒冷。之后,耶路撒冷大乱,残忍的希律和罗马军队为了报复,屠杀了大量守城部队和平民。但在这种混乱状况下,希律则将圣殿及其财产保护了下来。安提格鲁斯向索斯尤斯投降,然后他被带到马克·安东尼面前。希律强烈要求处死安提格鲁斯,安东尼答应了。于是,最后一个犹太独立王国的君主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

希律再度执掌了耶路撒冷和犹地亚地区的大权,一直持续了30年。在历史上,希律以残暴冷血著称,一个著名的说法来自于屋大维。这位后来成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人曾说过,“宁愿做希律的猪,也不做希律的儿子”,因为他为了长时间把持王位,曾下令处死自己的三个儿子。而且,更重要的是,希律只是一名以东人,尽管他娶了哈斯蒙尼王室的公主马力安尼为妻,也取得了哈斯蒙尼王室的继承权,却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正统,因此没有得到犹太人的信任。犹太人认为他只是罗马人的走狗,私下里甚至直呼他为“以东奴隶”。他也对自己统治下的犹太人横征暴敛,不仅处死了自己的儿子,还处死了岳母、妻子和哈斯蒙尼王朝的许多王室成员。但是,客观而言,在他统治时期,犹地亚地区经济繁荣,甚至占领了希腊的一些沿海城市和戈兰高地的一些地方,享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希律还多次与阿拉伯人交锋,并最终获得胜利,迫使阿拉伯人臣服于他。

希律统治时期的耶路撒冷与其他时候一样,也充满了矛盾。在希律统治时期,基于其个人特点及其高压统治下的稳定与和平,耶路撒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了5万人。希律王大兴土木,不但修复了被破坏的城墙,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城中进行庞大的建设工程,使耶路撒冷成为犹太历史上“最壮观的都城”。这段时间也是耶路撒冷最壮观的年代,以至于《塔木德》声称:“如果没有见过希律的建筑,那就没有见过人生中最美妙的东西。”目前,耶路撒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考古发现都是属于这一时期的。

079-1

◎大卫塔博物馆里面关于第二圣殿盛况的模型(摄影:唐思)

希律最大的政绩是修复了第二圣殿,使其恢复了所罗门时期的豪华与壮观。上一章已经提到,第二圣殿最初是在公元前516年建成的,到希律时期,已经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了。为了使第二圣殿修复之后比以前更加神圣,希律王甚至将圣殿山扩展两倍以上,弄了一个14.4平方公顷的巨大平面,这个平面就是现在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所在的地方。为此,他下令填平了周围低于圣殿山的地方(包括附近两条山谷),削低了高于圣殿山的地区。为了支撑圣殿山的平台,他还在地下修筑了一些拱门,并在圣殿山的南、北、西三方重新修建了围墙(西部围墙就是后来的哭墙),西南端部分地段的围墙甚至高达50米,一些转角处的石块竟然重达100吨。而在圣殿本身的建设上,他修建了巨型支柱,有些地方的支柱甚至高达70多米。整个圣殿被漆成白色,很远就能看到其美丽的风貌。这项工程从公元前19年开始,前后持续了46年,直到希律的孙子登基时都还没完成,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进行的最浩大的工程之一。如同第一圣殿被称作所罗门圣殿,第二圣殿也被称作“希律圣殿”。

由于希律深得罗马喜爱,因此享有了极大的自治权,耶路撒冷也能够在不引起罗马顾虑的前提下加强防卫。在希律统治耶路撒冷之前,耶路撒冷主要包括上城、大卫城和圣殿山,希律统治时期,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犹太宗教节日期间,在耶路撒冷的人数倍于常住人口。在圣殿山北部还矗立着当时耶路撒冷最大的城堡,现在被称作“安东尼亚堡”(得名于希律的挚友和庇护者马克·安东尼)。这座巨大的城堡修筑于公元前35年,四角都有一座城楼,由罗马士兵守卫。安东尼亚堡的作用是从北部保护圣殿山。这个功能在后来犹太人起义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得以发挥。现今安东尼亚堡所在的地方是“苦路十四站”的起点。从安东尼亚堡往东直到今天的雅法门,希律修筑了“第二城墙”。此外,为了保护自己的宫殿,希律又在靠近自己宫殿北部的城墙上修建了三座塔楼,并以他身边的三位亲近之人命名。他们是好友希皮库斯、哥哥法撒勒和妻子马力安尼。如今,这三座塔楼只有希皮库斯塔的基石尚存,后来在拜占庭时期,人们在这一遗址上面修建了大卫塔。

080-1

◎大卫塔内的希律时期希皮库斯塔遗迹(摄影:唐思)

在希律的努力下,耶路撒冷再次成为犹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生活的中心,而且在之后数千年一直保持着希律时期的规模,直到19世纪被超越。

公元前4年,希律王在耶利哥驾崩。罗马帝国趁机废除了犹地亚的藩王制,开始实行总督制。镇压了一系列由犹太人发动的小规模暴动后,皇帝奥古斯都任命希律王幸存的三个儿子中的阿尔刻拉奥斯(Archelaus,81 )为犹地亚的总督。总督所管辖的范围有所增加——除了犹地亚地区外,还管辖以东米亚和撒玛利亚地区。

081-1

◎中世纪欧洲出版物上的阿尔刻拉奥斯头像

为了削弱犹太人的自治权,罗马方面首先废除了阿尔刻拉奥斯的总督职务,并于公元6年将他流放到高卢,同时开始任命罗马人为总督,将犹地亚降格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接着,罗马试着降低耶路撒冷的地位,把总督府设在了地中海滨的新建城市凯撒利亚(Caesarea,81-2 )。

尽管罗马中央比较注意节制总督的权势与贪欲,尽量不让总督长时间任职,但由于担任总督的是非犹太人,因此总督们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一方面极力搜刮民财;一方面严厉推广罗马的宗教政策。尤其是后一点,使得犹太人与外族统治者在精神上的冲突再度加剧,并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于是,围绕耶路撒冷,富有斗争精神的犹太爱国者和狂傲自负的罗马人之间的冲突已经无法避免。而这个动荡的时期,也是耶稣诞生并长大成人的时期。

罗马皇帝提比略(Tiberius)在位时,庞休斯·比拉多(Pontius Pilate)担任总督。他在刚刚担任总督的公元26年就从凯撒利亚调动500名罗马士兵加强了对耶路撒冷的管制。这次调动从表面上看起来并无不妥,却由于部队军旗的显著位置绣有提比略皇帝肖像而让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为光火。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罗马士兵有意无意地将军旗放置在圣殿山的围墙内,并将其靠近圣殿。这一举动被认为是故意藐视犹太教和犹太律法。一些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前往凯撒利亚,要求将军旗撤出。几天后,比拉多答应了犹太人的诉求,但是第二年,他就以筹措修缮耶路撒冷供水设施费用的名义将圣殿的一些财产充公,激起犹太人的强烈抗议。比拉多在抗议还未发展为暴动之前就立即派兵驱散了人群。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残暴的比拉多之所以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下令钉死了耶稣。

罗马第三个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是一位好大喜功而又毫无容忍之心的君主。他宣称自己是神,要求罗马帝国全境都要崇拜他。公元41年,他下令将自己的镀金巨像放置在圣殿山上。这一奇怪且危险举动的动机人们争论了几千年。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他是对帝国多数地方拒绝将其当作神灵加以膜拜而迁怒于犹太人——犹太人是绝不可能违反自己的宗教信仰进行偶像崇拜的,况且卡利古拉还是一位异族统治者。他想挑起争端,并以此为借口给犹太人一点颜色看看,顺便杀鸡儆猴。但由于犹太人的强烈反对,卡利古拉一直没能将雕像放置在圣殿中。这一闹剧因他突然被刺身亡而告终结。

082-1

◎古罗马货币上的卡利古拉,背面是他的三个妹妹。

卡利古拉死后,克劳狄乌斯(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为了报答曾经支持过自己的希律之孙阿格里帕(Agrippa),克劳狄乌斯任命他为犹地亚国王。于是,犹地亚短暂恢复了王国地位,其统治区域包括内盖夫沙漠北部、加利利和戈兰以及约旦河两岸地区,还包括叙利亚南部和约旦北部大部分地区。

尽管阿格里帕在罗马接受了教育,与帝国皇帝关系不错,但他本人却是一名虔诚的犹太人,因此受到了臣民的拥护。阿格里帕学习其祖父,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在城北修建了“第三城墙”。这座城墙在犹太人大起义发生之前不久才竣工。它不仅大大加强了耶路撒冷北部的防御能力,也扩展了城市的范围。修筑城墙的时候,罗马中央曾下令禁止,因为他们可能担心,如果有一天介入与耶路撒冷有关的事务时,这道墙会变成军队的障碍。后来形势的发展证明,他们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公元44年,阿格里帕去世。几年后,罗马再次终止了犹地亚的王国地位,将其降格为行省,并任命库马卢斯(Cumanus)为总督。在他任内的公元48年逾越节期间,因为一名罗马士兵向犹太人无理取闹,引起犹太人暴乱。事情很快变得无法控制,库马卢斯不得不召集军队镇压。期间,犹太人为了逃避罗马军队,发生了因通道太窄被踩踏致死的惨剧,死者超过2000人。

在公元前后几十年里,犹太人和罗马人就这样因为宗教信仰的分歧而不断爆发冲突。罗马人非常粗暴地对待犹太人的宗教热情,而犹太人又不肯放弃自己的宗教传统。因此,战争的阴云开始飘到罗马帝国和犹太人头上。

罗马著名暴君尼禄在位时期,弗洛鲁斯(Gessius Florus)担任犹大省总督。公元66年,凯撒利亚爆发了一场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因安息日礼仪而引起的冲突。弗洛鲁斯接受了犹太人请求解决事端的贿赂后出尔反尔,将问题一拖再拖。犹太人非常愤怒,拒绝再向弗洛鲁斯筹款。弗洛鲁斯便围攻耶路撒冷的圣殿,企图抢劫其中的财产,并下令将阻止罗马人进入圣殿的人都杀死。信奉上帝是唯一领导者、追求自由高于一切的犹太教激进派奋锐党(82 82-2 ,Zealotry)领袖以利阿撒尔(82-3 82-2 ,Eleazar ben Simon)奋起反抗,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犹太人称之为“大起义”82-5 )正式爆发。可悲的是,犹太人这次大起义,其结果完全不同于200年前反抗希腊统治者的哈斯蒙尼起义。哈斯蒙尼起义是成功的——建立了一个犹太民族王朝;而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却以巨大的灾难告终。

犹太人首先在加利利地区起义,由约瑟福斯(83 ,Josephus)领导。由于力量悬殊以及犹太人内部的分裂,起义一开始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罗马帝国向犹大省派出了让人闻风丧胆的罗马军团,由声名赫赫的韦斯巴芗(Vespasian)统帅。罗马人封锁城市、固守工事,使加利利的起义者处于四面被围、缺乏武器和粮食,并且又无力反击的不利境地。当韦斯巴芗的军队征服加利利后,约瑟福斯战败投降,一些起义者转移到耶路撒冷继续抗争。

尼禄的去世使得韦斯巴芗暂停了对耶路撒冷的围困。公元69年,韦斯巴芗成功称帝后,其子提图斯(Titus)在罗马将军提比略·亚历山大(Tiberius Julius Alexander,他是一名放弃信仰的犹太人)的帮助下继续领导罗马军团镇压犹太人起义,并进攻耶路撒冷。为了保住圣城,以利阿撒尔和另一位犹太人领袖吉奥拉(83-2 ,Simon Bar Giora)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由于缺乏武器和配合不当,再加上长时间的忍饥挨饿,起义者失去了战斗力。罗马人轻而易举地攻入耶路撒冷,掠夺所有他们能够看到的东西,并放火焚烧民居。

083-1

◎韦斯巴芗皇帝胸像

公元70年公历8月30日,提图斯率领的罗马人占领并放火烧毁了第二圣殿。需要注意的是,巴比伦毁灭第一圣殿也是在8月30日。圣殿在这次浩劫后,只剩下了西面的一段围墙,这就是著名的哭墙。作为一名存在争议的政治家(因为其投降于罗马)和一名伟大的历史学家(其著作《犹太战争》和《犹太古史》,是除《圣经》外研究古代犹太历史、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重要著作),约瑟福斯在《犹太战争》里面如此描述道:“当圣殿仍在燃烧的时候,他们开始抢劫能够到手的一切物品,然后屠杀身边所有的犹太人,没有任何怜悯之心,无论年长年幼,无论地位尊卑,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祭司,无人幸免。这场战争卷入的各种人都被毁灭,那些乞求活命的人也是同样的下场。……圣殿位于小山上,因为火势凶猛,好像整座城市都在燃烧,人们想象不出比这更巨大、更可怕的声音:胜利者的喊杀声和反叛者的号啕声混杂在一起。横七竖八的尸体覆盖着地面,罗马士兵必须越过尸体去追赶逃命的人群……”

毁灭圣殿后,罗马人继续追杀起义者,并很快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把军旗插在城墙的哨塔上庆祝胜利。约瑟福斯写道:“他们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这座城市,没有遇到卫兵的抵抗。罗马人涌上街区,杀死了能见到的任何人,并烧毁住宅,烧死躲藏在里面的人。屠杀的规模太大了,血流成河。接近傍晚的时候,屠杀停息了,但大火仍在蔓延,直到天亮的时候,耶路撒冷还被淹没在火海中。”罗马人进城后,吉奥拉等人退往希律的宫殿,坚持抵抗了五个昼夜,最终被罗马人俘虏。罗马人用十字架钉死了不计其数的起义者。但是抵抗并没有停止,在死海边上的马萨达(85 ,Masada),以利阿撒尔领导犹太人再度进行了极其壮烈的抵抗。在马萨达发生的抵抗,是犹太民族最引以为豪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

084-2

◎公元71年罗马发行的钱币,正面是苇斯巴芗皇帝,背面则是纪念征服犹太。

084-1

◎约瑟福斯的版画肖像,出现于威廉·惠斯顿出版的约瑟夫斯著作译本中。

084-3

◎公元79年罗马发行的钱币,正面是提图斯皇帝,背面则是罗马军团俘虏犹太人。

084-4

◎位于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上关于罗马军团从耶路撒冷带回战利品的细节,这是现存唯一的对第二圣殿器物的描绘,上面清楚描绘了灯台和耶利哥小号,可能还有陈设饼桌子。

085-2

◎苏格兰画家大卫·罗伯兹1850年创作的油画《耶路撒冷之劫》

085-1

◎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海耶斯1867年创作的油画《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

马萨达位于耶路撒冷以东、死海西边的一座花岗岩山上,在希伯来语里面是“要塞”的意思。它周围是很深的峡谷,四面陡峭、顶部平坦,山顶建有堡垒,只有两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堡垒。马萨达最初是由大祭司约拿单修建的,后来成为历代犹太统治者的行宫。希律王在其顶部修建了高墙、哨所、宫殿和蓄水池,甚至还有罗马风格的浴室。在犹太-罗马战争期间,这里成为犹太人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堡垒中有足够的粮食与物资供应。当时,固守马萨达的起义战士共有960名,包括妇女和儿童。而围攻要塞的罗马第十军团达万人之众,并在山下设了8个兵营,他们白天进攻,晚上严加防守,不让犹太人逃走。犹太人在失去外援的情况下,击退了罗马人的一次次进攻。但由于力量实是太过悬殊,他们的失败不可避免。

哭墙

著名的哭墙实际上被称为“西墙”(86 ,Western Wall),“哭墙”是中国人对这堵墙所承载的历史意义的形象称呼。这堵墙位于圣殿山,是罗马人毁灭第二圣殿之后残存的西部外墙,长48米、高18米(约6层楼高度)。传说耶路撒冷圣殿被烧毁时,六位天使曾经坐在圣殿的一面墙上哭泣,泪水黏结石缝,故而大墙永远不倒。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内部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所以哭墙没有被刻意损坏,反而被妥善保护起来,因此历经千年仍然存在,现今成为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因此被称为哭墙,但这一名称只在中文里面使用。犹太人把西墙视为本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

由于这里是犹太人最神圣的地方,因此哭墙脚下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或围着一张张方桌做宗教仪式,或端坐在一条条长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长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节日,祈祷者及游人更多。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隔一栅栏,男女分开祈祷。左边是男士祈祷区域,须带上用纸做的小帽,否则被视为异教徒而不准入内。在做正式祈祷时,要准备好两个装着“圣书”语录的小羊皮袋子,一个戴在头上,另一个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制的披肩。教徒们祈祷时,面对哭墙,口中念念有词,全身前仰后合,虔诚之态令人肃然起敬。

1967年,以色列侵略周围阿拉伯国家并占领整个耶路撒冷。近2000年来,哭墙首次处于犹太人控制下。以色列政府在哭墙前辟出宽阔的广场,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便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

086-1

◎今日哭墙遗迹(摄影:唐思)

就在要塞围墙已经着火,罗马人即将攻入之际,英勇的起义者采取了一个让几千年后的我们都感到异常震撼的举动——以利阿撒尔和犹太起义战士宁愿自杀也不甘沦为奴隶。但在犹太教里面,自杀的人是不能得到上帝宽恕的,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带有极大悲剧色彩的方法。以利阿撒尔把最勇敢的战士召集起来,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说。他说:

勇敢的朋友们,我们已下定决心,绝不做罗马人的奴隶,除了人类真正的主宰上帝之外,我们不屈服于任何人!现在,把这一决心付诸行动的时刻到了,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因为自食其言而玷污了我们的英名。……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明天拂晓,我们的抵抗将终止,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把我们生擒,他们也没有办法阻止我们自由选择与相爱的人一起去死。可惜!我们没能打败他们。让我们为妻子不受蹂躏、孩子们不做奴隶而死吧!让我们把所有财物连同城堡一起烧毁。但要留下各种供应,要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并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也不为做奴隶而生。不要让罗马人为他们的胜利而欢乐,要让他们为我们勇敢的行为而震惊!

接着,悲壮的自杀开始了,每家的男子先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再通过抽签的方式留下10名男子,将其他所有男子杀死。之后再从10名男子中抽出最后一名男子,杀死其他9名后放火烧毁城堡,最后再自杀。这一天是公元73年4月15日,逾越节的前一天。当时只有2名妇女和5个孩子因躲在地下水道而得以逃生。

第二天,当罗马人攻克城堡后,可怕的寂静笼罩着整个要塞,罗马人大声喊叫也没有什么回应。过了一会儿,2名妇女走了出来,把这里的一切讲述给罗马人听。罗马人开始怎么也不相信这一事实,当看到大批尸体的时候,他们不再欢呼胜利,而是敬佩死者英勇的精神。

从此以后,马萨达成为犹太人宁死不屈反抗强敌的象征,而且,这种精神也一直伴随着犹太人之后的悲惨生活。今天,马萨达城堡成为以色列国防军军人入伍宣誓的地方。宣誓时,他们会庄重申明:“马萨达再也不会陷落!”

马萨达抵抗失败后,犹太人对罗马帝国的怨恨与日俱增,斗争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他们在亚历山大和塞浦路斯等地发动了几次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17年,哈德良(Hadrian)皇帝即位。他曾经试图与犹太人和解,表示要修复圣殿,允许犹太人过自己的宗教生活。但他很快发现这一计划与罗马帝国长期以来所推行的同化政策并不一致,而且他也认为犹太人一再闹事,其根源便是犹太教。再加上罗马派驻犹大行省的总督一如既往的残酷剥夺和勒索,使得修复圣殿的工作难以完成。因此,哈德良不得不放弃重修圣殿,甚至下令禁止犹太教,废除犹太人的安息日,严禁犹太人实行他们自古以来的割礼习俗,违者均予以处死。这一决定再次严重伤害了犹太人的民族感情,并且引发了公元132—135年的另一场大起义——巴尔·科赫巴起义(89 89-2 ,Bar Kokhba Revolt),史称“第二次犹太-罗马战争”(也有史书将公元115—117年发生在塞浦路斯的基托斯起义称为“第二次犹太-罗马战争”,将科赫巴起义称为“第三次犹太-罗马战争”)。

今日马萨达遗迹

现在,马萨达遗址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本页图片摄影:唐思)

088-1 088-2
◎马萨达遗址的入口,从这里可以看出堡垒地势之险要。 ◎马萨达遗址内的堡垒遗迹,建筑物黑线以上为现代人所修复。
088-3 088-5
◎马萨达山脚下的罗马军团营地遗址,现存的营地遗址共有五处,此处为最大的一处。 ◎马萨达内的希律王行宫遗址。

088-4

◎议事厅遗址,据说就是在这里,以利阿撒尔做出了集体自杀的决定。

起义的领导者是巴尔·科赫巴,意为“星辰之子”,原名西门·巴尔·科西巴。起义军一开始就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但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甚至还控制了犹大行省南部地区,到后来,几乎把罗马势力赶出整个犹大行省。他们在耶路撒冷设立行政中心,发行铸有“拯救锡安”、“为了以色列的自由”、“以色列亲王西门”等字样的钱币,还征收什一税和地租,组织群众生产,恢复了犹太教的礼仪和习惯。于是,犹太人短暂地再次掌握了政权。

089-1

◎身着希腊服饰的哈德良皇帝雕像

089-2

◎科赫巴起义军发行的钱币,正面是圣殿图案,背面的文字意为“为了以色列的自由”。

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引起了哈德良极大的恐慌。公元134年夏天,哈德良从帝国各地调集7个军团(分别是不列颠军团、昔兰尼加军团、斯基泰军团,第二、第六、第十一和第二十二罗马军团)的兵力,大举进攻犹大地区。实际上,镇压这场起义只要四个军团就足够了,而哈德良调集的部队竟占到了罗马总军力的三分之一!起义军英勇作战,一度将罗马人抵挡在耶路撒冷外,并让他们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是在强敌面前,耶路撒冷再度陷落,科赫巴不得不转移到耶路撒冷东南的贝塔尔要塞。要塞不久后便陷落,罗马人进行了大屠杀,科赫巴牺牲。残存的起义军退居到附近一条河谷的山洞里继续抵抗。由于坡高陡滑,易守难攻,罗马人不再一味进攻,而是切断起义军的水源,封锁了通往山上的通道。公元135年8月,罗马人占领起义者的山洞后,进行了血腥的报复,甚至用小孩使用的课本将孩子们围起来并烧死了他们。

起义再度失败。而罗马帝国的那些统治者再也不能忍受,他们不再对犹太人抱任何耐心。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本身就被打着残忍的标签,但他们对犹太人施行的报复政策却是前所未有的。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犹太人,消除他们的抵抗意识,罗马人在犹大地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焦土政策。当时,有985个村庄遭到毁灭,50多个城镇化为焦土,根据罗马历史学家卡西乌斯(Cassius Dio)估计,总共有58万犹太人遭到杀害。在历次犹太-罗马战争中,总共有超过100万犹太人被杀,另有几十万人被俘虏到罗马成为奴隶或角斗士。为了彻底毁灭犹太人的希望,哈德良还下令摧毁耶路撒冷所有的建筑,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并按照罗马习俗,在城中扶犁翻耕。然后,在耶路撒冷的地基上重建了一座新城——埃利亚·卡皮托利纳(Aelia Capitolina)。圣殿山的废墟上被撒满食盐,罗马人严加防守,不准犹太人前往。哈德良还严格禁止犹太教,凡守安息日、行割礼、授予拉比职位或接受拉比头衔的人都要被处死。

除此之外,罗马人还实行了一个影响千年的决策。他们决定将其他犹太人逐出这一地区,再也不准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并且禁止使用犹地亚或犹大的名字来称呼这一地区,而以之前腓尼基人使用的名字“巴勒斯坦”代之。从此,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定居在这一地区的历史宣告结束,犹太人从此走向了“大流散”(Diaspora)的历程,直至现代以色列国建立。这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尽管犹太人开始散居世界各地,但他们面对敌意多于友情的生存环境,继续坚持自身的宗教和传统。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伴随他们走了两千年,最终回到故土。

而耶路撒冷,虽然被完全摧毁,甚至被强行以另一个罗马化的名字相称,但她如同犹太人一样,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坚韧地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