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全城一心守北京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1:53:01 0

时间:1449


皇 帝已经落入敌人之手,谁来保卫国家,保全百姓呢?大臣于谦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组织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临危受命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七日,“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城,引起巨大的震动。京城内外,人心惶惶,文武百官,张惶失措,甚至在朝堂上号啕大哭。面对危局,朝臣有人主张用金银珠宝赎回英宗,有人主张关闭城门固守待援,更有翰林侍讲徐珵(chéng)(后改名有贞)主张迁都南京,以避瓦剌兵锋。这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大声疾呼:“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

全城一心守北京

箭楼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箭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开箭窗82个,有门通向城台。

“国不可一日无君”,面对也先以英宗为人质,威胁明皇朝安危的局面,为了稳定国政,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联合朝臣请求王朱祁钰以大局为重,继承皇位。这个提议得到了皇太后的赞成。于是,九月初六,郕王继位,这就是明景帝,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挫败了也先挟持明英宗为人质,百般讹诈朝廷的阴谋。另一方面,景帝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调兵急赴京师守卫,并转运通州仓粮入京,做好大战准备。

北京保卫战

十月,也先以英宗为人质,率军入紫荆关,过易州(今河北易县),到良乡,一路势不可当。十日,大军跨过芦沟桥,直抵北京城下,军队驻扎在了城门外,英宗被安置在德胜门外土城关。于谦在景帝的支持下,部署北京城防,调动诸将分领官军22万,布列于北京九门外。于谦亲自到城门上,决心和守城的将士们同生共死。于谦和石亨陈兵于德胜门外,以抵挡瓦剌军主力。身后城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官兵们被于谦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

也先派出一万骑兵进攻德胜门,明军炮箭齐发,瓦剌军阵脚大乱,也先的弟弟也中炮身亡。乘敌人慌乱之际,明军冲入敌阵,杀得敌兵溃不成阵。也先慌忙回撤土城,明军紧追不放,城外居民见瓦剌兵败,也爬上屋顶,向敌人投掷砖石,以助军威。也先又转攻西直门,没能得逞,只得退下来。继而率部向南转移,到彰义门土城(外城广安门)时,又遭到石亨义子石彪的截击,也被杀退。

全城一心守北京

一窝蜂(模型)

这是明代的一种筒形火箭架,它把几十支火箭放在一个大木筒里,引线连在一起,用时点总线,几十支箭齐发,宛如群蜂蜇人,故称“一窝蜂”。

也先环攻不下,只好挟英宗拔营退兵,由良乡往西,出紫荆关而去。于谦又派出骑兵一路追击,在清风店、固安等地又多次击败了敌兵,沿途斩获颇多,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十一月初八,北京城城门解禁,北京保卫战胜利结束。此后,于谦继续整顿防务,充实边关,严防也先卷土重来。

于谦率领军民力战九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在战争中,于谦将火器部队与步兵和骑兵部队结合起来,协同作战,有效地抗击了瓦剌军的进攻,创造出明代城市阵地防御作战的特殊战法。京城中军民齐心,同仇敌忾,也是大败瓦剌军、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延伸阅读

于谦创立团营

景泰三年(1452)十二月,兵部尚书于谦创立团营制。明初京军有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五军营由马步军组成,中军,左、右哨,左、右掖。三千营初设于明成祖朱棣永乐时期,以蒙古降兵3000人组成,都是骑兵,分为五司。神机营也是永乐时期创立,也分中军,左、右哨,左、右掖五军。平时操练火器,皇帝亲征时随军出征。在英宗回京以后,于谦考虑到兵政松弛,三大营之间难以统一协调,尤其是在有边警时,临时调拨,兵将平日互相不熟悉,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于是于谦选三大营军10万人,分为5营团体操练,称为“团营法”。每营置都督一人,下设都指挥3人,把总15人,指挥30人。团营仍由武臣、内臣往来提督。不在团营的军队,归本营训练,以卫护军师,称为“老营”或“老家”。于谦改革京军旧制,整肃军纪,使三大营面目一新,京军之制为之一变,明朝的军事力量得以增强。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以后,于谦被杀害,团营的训练也就此停止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973.html

上一篇:夺门复位
下一篇:明长城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