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典故

四季诗——秋词二首(其一)

历史大观园 历史典故 2020-07-19 22:23:36 0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诗人。

刘禹锡被誉为“诗豪”。这个“诗豪”的含义从这首诗中也可窥一斑。

刘禹锡年少即有盛名,二十一岁(793年)进士及第(与柳宗元同榜),三十岁(802年)迁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同任御史台。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被贬。刘禹锡是年三十三岁。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贬所朗州(湖南常德)所作。

一般情况下,这等天地大才,在这样的盛年(青壮年)遇上这样的霉事,总是幽愤难平、苦闷难解的,但刘禹锡却唱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样的豪迈诗章。

我们知道,“悲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欧阳修《秋声赋》(“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一直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在中秋夜大观园的“即景联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悲秋”之作不计其数。刘禹锡则一反常题,自创新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即推开,有冲破的意思。真的是豪情万丈,诗情直冲霄汉,爽朗高迈的心情亦随排云之鹤竟抵万里晴空。

诗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从《秋词·其二》中可以读出其中缘由: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嗾”(sǒu)是诱导的意思。诗人说,秋气“清入骨”,令人冷静,令人明净,哪里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原来,诗人从秋色的明净、秋气的清冷中,读出了秋天深邃的理性与高远的意境,所以心明眼亮:时已入秋,怎可再为“春色”所蔽?

我想,这就是刘禹锡将诗题命为“秋词”的原因吧:他告诉人们,秋天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秋天是应当这样去欣赏的。从这个角度,我将“秋词”解释为“赏秋新词”。这或许就是刘禹锡的本意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dg/2651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