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0:06:20 0


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而又绚丽多彩, 是传统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艺苑奇葩。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了灿若群星的画家,积淀了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亦形成了风格繁多的流派和绘画理论。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罕有其匹。

史前时期的绘画

中国绘画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在距今200万年到4000年间的原始社会时期, 先民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在认识自然、发展生产、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就已经在地面、岩壁、陶器、兽骨和树干上刻画或涂绘各种各样的花纹、图形了。这些图绘像一部无字的史书,记载了先民们的绘画活动,表达着原始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认识,也展示着先民们的审美思维,从而成为中国绘画的远古源头。

一、稚拙的岩画岩画,又称岩壁画、崖画、岩刻、岩石艺术等,是一种刻凿或画在岩石上的图像。 近年来,在我国境内发现了大量岩画遗存。 如北方的内蒙古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新疆昆仑山口岩画、青海刚察县岩画,西南的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东方的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还有福建、四川、贵州、台湾、香港等地,也都发现了先民们留下的大量岩画。

这些岩画所处的位置奇特而诡秘,有的立在狭窄的山道上,有的位于陡直的崖面上,有的存于巨石之上,有的隐蔽在深邃的山谷之中,其地理环境之偏僻,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 这应与原始人的祭祀活动相关,它们是原始宗教的产物。

从内容上看, 这些岩画有的以直接表现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如内蒙古狼山地区岩画即反映了原始部族的狩猎生活场景;有的以自然崇拜和祭祀为主,如江苏连云港将军崖上的《 稷神崇拜图》即表现着原始人对谷物丰收的愿望。 从表现形式看,这些岩画除本身的图像、图形外,有的还伴有文字符号,且大都古朴、稚拙、粗犷,具有自然天真之美。 它们就像原始人复活的语言,透露出未被文字记录的人类历史。

二、多彩的陶绘陶器的出现和制作,是先民们生产和生活的一大进步。刻绘于陶器之上的图画,代表了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我国的彩陶纹饰、绘画,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有规矩的几何纹样,活泼奔放的飞鸟野兽;也有生动优美的舞蹈人,奇异神秘的人面鱼等。 在这些五彩斑斓的彩陶中, 尤以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杰出。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彩陶。在这些彩陶的器壁、口内或器内, 常绘有动植物的纹样。 仰韶文化的彩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半坡型,一是庙底沟型。

在半坡型彩陶上,有的描绘着各种几何形的装饰花纹,疏密有致、虚实相间,并且结合了器物形体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有的则饰以鱼纹、鹿纹等,连接着先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反映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 人面鱼纹盆》,距今约六七千年,全盆为赭色,盆底对称画着两张人面和两条鱼。 人面为圆形,头上戴尖顶饰物,耳边上挂着两条小鱼,造型均衡而有动感,可以称为仰韶文化半坡型的绘画杰作。

庙底沟型的彩陶装饰纹样是从鸟纹发展而来, 以流动起伏的曲线为主。 有的绘有蛙形图案,蛙的形态非常生动;有的绘有墨染而成的鸟形及花形图案。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 鹳鱼石斧图》陶缸,画面左方是一侧立的白鹳,尖嘴上衔一条鱼,右侧是一柄装饰考究的带有徽记的石斧,是古代权力的象征。 整件作品构思完美,表达了复杂的感情和观念。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有马家窑型、 半山型、 马厂型和石岭下型。 马家窑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其陶器上多绘有黑色纹饰,除明显的神人纹( 又称蛙纹)外,器物上的鸟纹已开始漩涡化,形象模拟太阳,巧妙的结合器物形体而变化。也有菱形图案以及符号式的动物形象。 用笔流畅,图案组织严密,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舞蹈人花纹( 每组五人),堪称马家窑文化彩绘的精品。

三、古朴的地画地画,即刻绘于地面上的图画。这种绘画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涉入而留存下来的十分稀少。1982年10月, 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居址地画。地画画在房基临近后壁的居住面上。 画面南北长约110c.m,东西宽约120cm。 用碳黑颜色绘成。 画面上部画三个舞蹈着的人,画面右下部画一长方形框,框内画两只动物。 这是我国较早的地画遗迹。

先秦时期的绘画

先秦是人类从石器进入青铜器的时代, 因而这一时期的绘画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另外,玉器画、帛画、壁画、漆画也逐渐兴盛。

先秦绘画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特色。

一、雄浑壮丽的青铜纹饰夏代晚期,铜器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至商、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出现了大量造型奇特而又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纹饰,常见的有饕餮、云纹、夔纹、龙纹、虎纹、蚕纹、蝉纹、环纹等。 其制作者多能注重大体,善于抓住器物特征,经过概括、变形、组织,妥帖地装饰在器物上,显现出庄严、神秘的风格,给人以威慑、恐怖、狞厉的感觉。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比较典型地代表了青铜器纹饰艺术的表现手法。这种纹饰,左右对称,一般以器物的两乳作为圆眼,器物的棱角线作为鼻梁,又饰之以嘴、两角,似牛如虎,组织结构既简单又复杂,既单纯又丰富,较好地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对我国绘画的创作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出现了以写实手法表现生活的纹饰,如车马、狩猎、弋射、采桑、宴饮、水陆攻战等,装饰花纹简易、单纯,形成明朗洗练的效果。

二、旭日初升的帛画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因而凡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都称为" 帛画"。 帛画是独立绘画的滥觞。 现存最早的帛画有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 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年长沙城东子弹库楚墓出土的《 人物御龙》帛画。

《 人物龙凤》帛画( 又称《 人物夔凤画》)高31cm,宽22.5cm,图中绘一侧身贵妇,双手合于胸前作祈祷状,细腰长裙,面容姣好,在腾龙舞凤的指引下向天国飞升。《 人物御龙》 帛画高37.5cm,宽28cm,画一留须男子,头戴高冠,腰佩长剑,驾驭一条昂首巨龙,龙尾上站一只鹤,亦仰天昂首。人物头上有舆盖,左下角有一条鲤鱼。

画中人物衣带和龙颈所系飘带以及舆盖上的飘带都摆向左方,在视觉上产生出驾龙欲飞的动态之感。这两幅战国帛画的画法,大体是用墨线勾描,平涂设色,人物形态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初步形成了以墨线造型,追求线的表现力的中国绘画的基本特色。

三、精妙绝伦的漆绘漆绘是用漆树的树脂调制成各种颜色后涂于木或竹胎上的一种工艺。 据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华夏民族便发现并开始使用漆和漆器。 在河南安阳商代皇家墓葬中就曾发现过大型漆器残片和漆绘画形。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鸭形漆器的两侧,分别绘有跳舞和奏乐的场面;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的彩绘漆盒,在盒盖上也画着一群人物。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河南信阳出土的《 木雕彩绘铜锣鼓架》等。 这些先秦时期的漆绘作品大多在黑底上绘有红色花纹,或在红色底子上绘有黑色花纹,其涡形云纹与飞凤游龙花纹互为变化,既有工艺品的精致、细丽,又有平面空间的绘画特质。

四、丰富多彩的壁画壁画是指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绘画。 据《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曾到雒邑瞻仰西周建筑物,看到西周的墙壁" 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 独周公有勋劳于天下,乃绘像于明堂"。可见,壁画在西周时期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到春秋战国时代壁画更为兴盛。 屈原的《 天问》即是根据楚国先王庙宇及公卿祠堂里的壁画而创作的。 从其所提问的172个问题来看,那时的壁画规模是相当宏大的。 再从" 叶公好龙"故事中所描绘的春秋时人叶公" 室屋雕文以写龙"的情形看( 见刘向《 新序?杂事》),先秦时期不仅大型的宫殿祠堂绘有壁画,而且贵族的府第也是雕梁画壁。

秦汉时期的绘画

秦统一中国后,在雕刻、绘画领域也有所创新,并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汉代绘画艺术更充满勃勃生机。 既有规模宏大的壁画,又有传神写照的肖像画;既有表彰功勋、劝诫贤愚的历史画,又有充满幻想色彩的神怪画。 其题材多样,种类不一,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秦代绘画秦代,绘画艺术进入正式发展时期,其壁画、帛画、装饰画都有丰富的面貌。 在秦代咸阳宫遗址中,曾发现残存的壁画车马图等。

此外还发现有不少的壁画残片,其中最大一块高37cm,宽25cm,画面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图案规整而又多样化,风格雄健,已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壁画的颜色有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而以黑色比例最大,赭黄其次,有很高的饱和度。这些残留的壁画,虽然都是图案纹样,但也可以窥见当时设计的规模与水平。

秦代的工艺装饰画, 以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三鱼纹漆耳环、人物纹漆梳篦为代表,构图明快、布局和谐,体现了当时民间艺人高超的绘画技能。

另外,在秦代宫殿遗址中发现的一些秦瓦与画像砖上,也有一定数量的绘画。 秦瓦的纹样有凤纹、子母鹿纹、虎纹、双麟纹、朱雀纹、三鹤纹、四雁纹、碧鸡纹等,生动别致,颇具时代特色。画像砖多为空心,砖面上的龙凤线条自然流畅,造型洗练。 至于临潼出土的一块绘有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的空心砖( 藏陕西省博物馆),更是迄今所发现的秦代模印画像砖的代表作。

二、汉代绘画汉代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势强大的朝代, 其绘画也形象地反映了它的时代特点。汉代的绘画丰富多彩,有帛画、木版画、壁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刻等,并且出现了一些有名的画家,如毛延寿、刘白、张衡、刘褒、杨鲁等。

汉代的帛画主要是适应当时的墓葬需要而制作的, 大都以表现灵魂升天及夸耀墓主生前生活为主题,也有反映气功健身的" 导引图"等。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幅"T"形帛画( 也叫非衣),刻画天上、人间、地下的景物,祈求死者灵魂升天。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也出土有类似的帛画。这些帛画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中墓主肖像虽多为侧面,但动作神态都很生动,并以墨线为" 骨"构成彩色画面,用线劲挺、流畅,造型十分优美。

壁画在汉代虽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不易保存,所以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壁画大多是墓室壁画。 这类壁画在河南洛阳密县以及山东梁山、甘肃酒泉等地都有发现。如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室北壁的《 百戏图》,在宽7.34m、高0.70m的壁面上,上下两边各绘一排贵族人物,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礼服,坐于席上,一边宴饮,一边观看百戏,描绘非常细致,连席前杯盘碗筷都画得清清楚楚。《 百戏图》中还有跳丸、盘舞等形象,人物体态生动,结构严谨,场面宏大,可以代表汉画水平。

另外,宫殿壁画在汉代也逐渐兴盛。《 汉官典职》记载:" 明光殿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 "宣帝甘露三年( 前51年)曾在麒麟阁绘制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位功臣的壁画像。 东汉明帝雅好图画,其时宫殿寺观壁画绘制之风尤盛。 直到汉献帝时,仍有益州刺史张收," 画盘古三皇五帝,三代君臣与仲尼七十弟子于壁间"(《 玉海》)。

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更体现着汉代绘画的鲜明特色。这些画像的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有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如伏羲、女娲、神农以及先贤、圣人、孝子、节妇等;也有神话故事,如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的故事等;还有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 有些石刻画像已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将人物和场景加以艺术夸大, 如山东嘉祥武氏祠中的" 荆轲刺秦王"画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幅石刻黑白分明,气势磅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还有的能用简洁流畅的线条来绘画生动逼真的形象, 如山东诸城凉台东汉孙琮墓中出土的《 庖牺图》画像石。这些删繁就简、大刀阔斧、外形古拙浑朴、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成为汉代北方石刻画像的风格,而且对我国民族艺术传统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应该说,伴随着汉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也定会有大量画家存在。 但由于当时绘画的目的仍在于致用,不求功名,故画家们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名字。直到今天,我们也只能根据有限的历史资料来对他们加以考证。 其中毛延寿、张衡、刘褒几位便是有幸能让后人记住他们名字的画家。毛延寿是汉元帝时代人,擅长人物画,所画人物无论丑陋妍美、年老年少,都很传神,是一个卓越的宫廷画师。 刘褒是汉桓帝时代人,擅长画鸟鹊,据说他画的《 云汉图》,人见之觉热;所画《 北风图》,人见之觉凉。 可惜这些作品都未能流传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历史上罕有的分裂动荡及复杂变革的时代,但正是这种变动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发展,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就。 尤其是人物画,已进入了成熟和独立的时代。 此外,山水、花卉、鸟禽等绘画也勃勃萌发。 这一时期,除了绘画的技巧渐趋成熟外,著名的画家成批涌现。 而随着佛教的兴盛,宗教绘画也乘势兴起,佛教壁画艺术由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壁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出现了许多佛教建筑,开凿了许多石窟。 石窟中除了石雕泥塑造像以外,还有大量壁画。

在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永靖以及酒泉、武威,山西的大同,河南的洛阳等地石窟中都有不少壁画。 其中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为精彩。

敦煌莫高窟始凿于366年( 前秦建元二年)或更早,历时千余年,先后11个朝代都有所开凿。 现存洞窟570余个,壁画约6万余平方米。早期的北魏、西魏壁画内容以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为主,如245窟的《 萨?太子舍身饲虎图》,描写摩珂萨?舍身饲虎得道的全过程,突破时空局限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气氛悲壮。

257窟的《 九色鹿本生故事图》,高61cm,横长130cm,内容丰富,曲折的情节安排得严密巧妙,全画不追求立体感和正常的比例关系,然人物、动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统一在一起,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已发现的主要有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最早的纸本绘画《 地主庄园图》,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数百件砖画,吉林吉安出土的高句丽墓舞俑、狩猎、角抵等精美壁画,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大墓《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墓出土的《 燕居行乐图》壁画,河南邓县学庄出土的南朝墓门券壁画,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孝子棺石刻画,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木版漆画,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等。壁画的内容较之前代增多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 并以独立的画幅出现。其中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规模最大,技艺最为成熟。在墓室、墓道、天井、甬道的所有墓壁上都绘满图画,共71幅,总面积200多平方米,描绘了虚幻的仙境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所画人物、动物比例准确,造型逼真,注重表情和神态的刻画,用线刚柔相济,并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晕染法,使形象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堪称南北朝时期中原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二、著名画家顾恺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并有意识地用以进行宣传教育,因而使画家的地位有了提高,并开始被载入史册。 这一时期著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卫协、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等,其中尤以顾恺之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 江苏无锡人。 东晋画家。博学多才,能诗善画,当时人有" 才绝、画绝、痴绝"的美誉,并称其为" 虎头三绝"。 他的画也被誉为" 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顾恺之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曾在南京瓦棺寺画维摩诘像壁画,当众点睛," 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可见他的艺术在当时引起的震撼之大。他善于捕捉并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倍觉有神。 他还特别注重描绘人的眼神,认为" 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 眼珠)之中"。(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其绘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坚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后人将其与南朝宋陆探微并称为" 顾陆",号为" 密体"。(《 历代名画记》)顾恺之作品流传至今的有《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等。 虽均为后世摹本,仍可见其基本风貌。 其中《 洛神赋图》

是据三国时诗人曹植的名作《 洛神赋》而创作的。 图中洛神和曹植反复地出现,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并与其他人物一起都统一在山水背景之中,给人以连绵不断之感。 作品为绢本设色,线条细劲,如春蚕吐丝。 画中人物比例适度,神态生动,顾盼有情;山水树石画法古拙,如" 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绘画中的" 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特点。 顾恺之还著有《 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等,其中" 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主张,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绘画

隋唐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隋至唐初为第一阶段,是南北朝风格的继续与变革。 隋代是绘画创作向鼎盛发展的过渡时期。国土的统一促使南北画风相融,形成了" 细密精致而臻丽"的风格特点。而佛法的复兴及寺院的修复,也使绘画高手参与壁画绘制,并涌现出一批承先启后的画家,如郑法士、董伯士、杨契丹、展子虔、阎立本、尉迟乙僧等。 他们采自南北各地,不但擅长宗教题材,也描绘贵族的生活风俗。 与此同时,山水画也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像展子虔的《 游春图》,即为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 第二阶段是盛唐,绘画已步入成熟时期,尤其是人物画的创作达到高峰。这期间的画坛上出现了一代继往开来的杰出画家,如吴道子、张萱、周?等,产生了众多的传世之作,中国绘画也翻开了它光辉灿烂的一页。 此时,以人物为主体的宗教画走向世俗化,宗教壁画中的现实因素日益增多。而人物画本身也呈现辉煌富丽、豪迈博大的时代画风。此外,金碧山水画于李思训父子手中得以成熟发展,花鸟画已处于萌芽、滋长状态。 至于畜兽鞍马绘画则成就更为显著,曹霸、韩?、陈闳、韩?与韦偃等名手辈出。 第三阶段为中晚唐,是画风的演进时期。诗人王维以破墨山水开水墨山水画先河,王洽再创" 泼墨"法。 花鸟画已分科独立。 边鸾、滕昌?、刁光胤等人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花鸟画的成就。

此外,随着隋唐绘画技法的不断发展丰富,有关绘画技法和绘画史的研究也备受重视,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画论著作,如彦?的《 后画品》、李嗣真的《 画后品》、朱景玄的《 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 历代名画记》等。

一、隋唐人物画人物画为隋唐绘画的主流, 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隋唐人物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已走向多样化, 除了绘制宗教壁画外, 也已开始注重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如张萱、周?对宫廷妇女的描写便是。下面简要作一介绍。

阎立本(601?-673),雍州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其父阎毗、兄立德俱擅绘画。 阎立本绘画取法张僧繇,但能" 变古像今",笔力圆劲雄浑,在人物、鞍马、山水、道释画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而尤精人物肖像,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曾创作过《 秦府十八学上》、《 凌烟阁功臣图》等。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 步辇图》( 宋人摹本)和《 历代帝王图》。《 步辇图》描写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仪态、气质和相互关系表现得十分精到,表达出隆重而又融洽的气氛。《 历代帝王图》( 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描绘了从汉昭帝到隋炀帝共13个帝王及其侍臣的肖像。 作者根据帝王所处时代从其经历来刻画他们的个性,并寓褒贬于人物的神态之中,十分鲜明生动。

吴道子( 约689-759),又名道玄。 阳翟( 今河南禹县人)。 少时孤贫,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旋又改学绘画," 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 后受召入宫作画。 是盛唐杰出的画家,并被后人尊为" 百代画圣"。 吴道子擅画佛道人物,其画笔势雄峻、磊落,造型准确、生动,富有立体感。他用状如莼菜条的笔法来表现衣褶,呈飘举之势,有" 吴带当风"之誉。 后人将他与张僧繇的画法并称" 疏体"。

其宗教壁画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作" 吴家样"。曾在长安、洛阳一带寺庙中绘制壁画300余堵,而没有一幅是相同的。 其作品已无真迹流传,目前被认为是吴道子作品的《 天王送子图》乃宋人摹本。

张萱与周?为唐代著名的仕女画家。 张萱流传下来的作品有《 虢国夫人游春图》和《 捣练图》( 均为宋人摹本)。 前者描绘杨贵妃之姊春天出游的情景,后者描绘宫中妇女捣练的劳动生活,皆刻画精细,充满了生活气息。 周?仕女画有" 古今冠绝"之誉," 不惟形似,兼移神气"。 所画" 水月观音"广为流传,被称为" 周家样"。 传世作品有《 簪花仕女图》及《 挥扇仕女图》等。 前者写几位高髻凌风的贵妇在庭院中赏花, 后者写一群衣着华丽然又郁郁寡欢的宫廷妇女之百无聊赖,人物情态皆跃然画上,呼之欲出。

二、隋唐山水画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 山水画自隋代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后,于唐走向了成熟,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绘画,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如展子虔、李思训父子及王维等。

展子虔,渤海人。一生历经北齐、北周而入隋任官作画。擅长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庙中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与董伯仁同时齐名,号称" 董展"。 他的绘画在视觉上创造出了一种"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空间效果,并给人以真实之感。 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 游春图》,以青绿重色,描写贵族游春情景。 画面上春水浩淼,山如青黛,又点缀以花树殿阁、画艇游骑,景物浓丽,精细入微。 整幅画大量使用石青、石绿,即所谓" 青绿重彩工细巧整",被后人称为" 青绿法",充分展现出明媚的春光。作品笔法细劲有力,以青绿设色,金线勾斫,画中人物以色晕染面部,并在高峰上大点苍苔,极力追求" 画外之境",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青绿山水画派。

王维(701-761),字摩诘。山西蒲州( 今永济县)人。著名诗人,亦长绘画。 晚年隐居陕西蓝田,并以其庄园景致创作成《 辋川图》,开水墨写意文人画之先河,为后世所尊崇。苏轼称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了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其山水画采用" 破墨法",利用水墨浓淡相互渗透之法,形成墨韵的华彩,最宜于表现山川树木、云霞烟雾以及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朝昏夕暮中的各种自然景象,形成了中国画最具特色的绘画技法。明董其昌将其推为山水画" 南宗"之祖。王维画迹已不多见,流传下来的除《 辋川图》摹本石刻外,还有《 雪溪图》、《 伏生授经图》等( 或谓托名之作)。

三、隋唐花鸟禽兽画中国花鸟禽兽画起源比较早,在石器时代的陶绘上就已出现,殷周时代的青铜器上也多有饰纹。到隋唐时,已作为专门的画科开始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各有所擅的画家,创作了题材多样的花鸟走兽图画。 著名的有薛稷、韩?、韩?等。

薛稷(649-713),蒲州( 今山西万荣)人。 唐代著名书法家,并擅画花鸟、人物、杂画,尤以画鹤最为著名,时称一绝,有" 屏风六扇鹤样"之誉。 杜甫曾有诗赞美道:" 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低昂各有态,磊落但长人。 "可见其画鹤技艺之精妙。 他在长安、洛阳及四川等地留下了不少画迹。

韩?,生卒年不详。京兆( 治今陕西西安)人。曾得王维资助,学画十余年而艺成。师承曹霸,善绘人物肖像,而尤以画马最为著名。

所画之马,骨肉强健,充满神骏之气,当时称为独步。现存《 牧马图》和《 照夜白图》两幅作品。

韩?(723-787),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 绘画师承南朝陆探微。 尤擅画牛、羊、驴子等动物。 所作《 五牛图》,被赵孟 赞为" 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四、隋唐壁画壁画是隋唐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物为主体的壁画创作在隋至初唐极为繁荣,寺观、石窟壁画尤为突出。 在遍布全国的庙宇建筑中,壁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却只有石窟和墓室里的壁画,如敦煌莫高窟的唐窟壁画,还有已发掘的唐李寿墓、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及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中的壁画。

在隋至初唐的壁画中,既有宗教题材的大幅经变画,又有现实人物和宫廷建筑形象的表现。在画风上,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也并存不悖,互有影响。其中,尉迟乙僧和康萨陀以描绘外族人物、佛像及奇禽异兽而负盛名。尉迟乙僧所画" 外国鬼神,奇形异貌,中华罕继",有" 身若出壁、逼之标然"的评价。其画风对唐代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盛唐的宗教壁画有更加世俗化的倾向,经变也有新的发展,现实生活愈来愈多地在宗教主题中得以体现。 原先不同地区的不同画法融而为一,形成以" 丰肥"为尚的现实仕女入画的新样式,甚至把仕女画成普度众生的菩萨形象, 体态婀娜, 有着媚人的艺术效果。

中晚唐的宗教壁画多在石窟艺术中得以体现。 在经变壁画中大量加入楼台、殿阁、歌舞伎乐甚至嫁娶、农耕收获等现实生活场景,富有浪漫色彩。 供养人中,豪门权贵的形象也占据了壁画的重要位置,他们往往盛装艳服,并携带亲属奴婢。如敦煌莫高窟156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便是。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绘画

五代时期的绘画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尤以山水画与花鸟画方面的发展最为显著。 当时的西蜀和南唐都设置了画院,聚集了一批杰出的画家。 北宋统一后,绘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画院兴盛,文人画兴起,而寺观等壁画则退居其次。

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传世的作品亦多。辽金时期的绘画受中原地区的影响,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画家,尤其是墓室壁画十分精致,深刻反映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一、五代两宋的山水画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美术史论家王世贞评述山水画的发展时曾说:" 大、小李( 思训、昭道)一变也,荆( 浩)、关( 仝)、董( 源)、巨( 然)一变也,李( 成)、范( 宽)又一变也,刘( 松年)、李( 唐)、马( 远)、夏( 圭)又一变也,大痴( 黄公望)、黄鹤( 王蒙)又一变也。 "" 五变"之中,有" 三变"发生在五代、两宋,可见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 荆、关、董、巨的山水画成就荆、关、董、巨皆为五代时的画家,他们的画作不但标志着水墨山水画的确立,同时也创造了不同的笔法,并形成了分别以荆、关和董、巨为代表的南北两大派别。

荆浩,字浩然。 沁水( 今属山西)人。 五代后梁画家。 善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其画气势雄伟。 他沿袭唐代水墨山水画法而有新的创造,自称能兼吴道子用笔和项容用墨之长,创水晕墨章的表现手法, 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存世作品有《 匡庐图》,描绘庐山及其附近一带的景色,气势宏大,结构严谨。

关仝,长安( 今属陕西西安)人。 五代后梁画家。 常描写关中一带风景,尤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 师法荆浩而又有出蓝之誉。所画山河,笔简气壮,山峰峭拔,杂木丰茂,有枝无干,景少而意长,时称" 关家山水"。又与北宋李成、范宽并称" 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 关山行旅图》、《 山溪待渡图》等。

董源,字叔达。 钟陵( 今江西进贤西北)人。 五代南唐画家。 善画丛树茂密、丘陵起伏、云雾显晦的江南景色,风格平淡天真。他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苔点,被称为" 披麻皴"与" 点子皴"。 存世作品有《 潇湘图》、《 夏山图》和《 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巨然,江宁( 今江苏)人。 南唐画家,又随后主入宋。 善画" 淡墨轻岚"的江南风景。用长披麻皴画山,以破笔蘸墨点苔,常于水边山间点缀蒲草松石,风格苍郁清润。存世作品有《 秋山问道图》、《 层崖丛树图》等。

2. 李成、范宽的山水画成就李成与范宽分别代表了宋初山水画北方风格的不同气派,前者旷远,后者峻拔。

李成,字咸熙。唐宗室后裔。长安人。 后迁青州( 今山东),人称李营丘。多画平远寒林,潇洒清旷。画法简练,好用淡墨,有" 惜墨如金"之称。其真迹在宋代已不多见,现存有与王晓合作的《 读碑窠石图》。

范宽,字中立。 因性情宽和,人称范宽。 华原( 今陕西耀县)人。

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对景造意,常坐山涧终日以求画趣,遂自成一家。落笔雄健,善用" 雨点皴"画山,能描绘出关陕地区峰峦浑重、峻拔雄伟的景象。 存世作品有《 溪山行旅图》、《 寒林雪景图》等。

3. 李、刘、马、夏的山水画成就李、刘、马、夏合称" 南宋四家"。 他们的山水画以单纯、洗练的手法,创造了新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唐,字唏古。 河阳( 今河南孟县)人。 徽宗朝入画院,后南渡。

其山水画质朴严谨,气象雄伟,犹存北宋山水风范。 但造型、章法、笔墨均趋于简括,创" 大斧劈"皴,开南宋山水画新风。 传世作品有《 万壑松风图》、《 清溪渔隐》、《 采薇图》等。

刘松年,杭州人。 画风继承李唐,笔墨精严,着色妍丽,多画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并善于把人物和山水结合起来。 代表作有《 四景山水图》,描绘西湖四季景区风光,颇饶庄园情趣。 存世作品还有《 溪亭客话》、《 醉僧》、《 罗汉》等。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 祖籍河中( 山西永济西),生长于钱塘。

擅画山水,师法李唐又能自出新意。 绘山石,多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画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 所绘风光,又多为" 一角"、" 多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故有" 马一角"之称。传世作品有《 水》、《 踏歌》、《 华灯侍宴》等图。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擅山水人物。师法李唐,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简劲苍老而墨气明润。景中人物寥寥数笔,点簇而成,笔简神全。 亦多作" 半边"、" 一角"之景,有" 夏半边"之称。 与马远齐名。 存世作品有《 溪山清远图》、《 江山佳胜图》等。

二、五代宋辽金人物画五代、 两宋的人物画在继承六朝和唐代人物画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开创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如风俗画和禅宗画、白描画和减笔泼墨画等,其贡献都不容忽视。这期间的著名人物画家主要有周文矩、顾闳中、李公麟、武宗元、梁楷等。

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金陵人。擅画宫廷人物、仕女。他继承了周?的传统而画风更为纤丽, 在衣纹描绘上吸收了李煜的" 战笔",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的作品形神俱备,极其生动,是反映贵族生活的最典型的代表画家。存世作品有《 琉璃堂人物图》和《 重屏会棋图》等。其中《 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与其兄弟下棋的情形,有肖像画的性质,衣纹作战笔,是其画法的代表作。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善画人物。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极善描摹人物的神情意态。其代表作《 韩熙载夜宴图》,以长卷形式,通过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场面, 描绘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形。 全卷画了346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对中心人物韩熙载的刻画尤为成功,其神态的抑郁苦闷,形象地揭示出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此画线描工整精细,设色绚丽清雅,是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经典之作。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自号龙眠居士。 舒州( 今属安徽)人。北宋画家。博学工诗,善于画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他开创了淡毫轻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 白描"画法,即单纯以轻重、曲直、刚柔、粗细等富于变化的线条去概括所画对象的形状与特征,大大地丰富了线描的表现性。 其人物画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传世作品有《 五马图》、《 临韦偃牧放图》、《 维摩演教图》等。

此外,这一时期辽国李赞华的《 射骑图》、胡?的《 卓歇图》,都是取材于契丹族的游牧生活;大理国张胜温的《 梵像图》描绘了大理国的宗教信仰;金国张?的《 文姬归汉图》、杨薇的《 二骏图》,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有关。

三、五代两宋花鸟画中国花鸟画的形成,比人物画和山水画要晚。唐代中晚期有了以画花鸟而名噪一时的画家。到了五代、两宋时,花鸟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中国花鸟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而徐熙、黄筌、易元吉、崔白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徐熙,金陵( 今南京)人。五代南唐画家。所画花鸟多为" 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画中禽鸟,形骨轻秀。他画花木用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色不碍墨,人称" 落墨花"。 其题材内容与画法都表现出文人士大夫情趣。 也曾创作一些用作宫廷装饰的作品,被称为" 铺殿花"、" 装堂花"。与黄筌并称" 黄徐",有"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并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派别。 传世作品有《 雪竹图》。

黄筌( 约903-965),字要叔。 成都人。 五代后蜀宫廷画家。 擅花鸟画,多画宫廷中珍禽异兽、奇花怪石,以供帝王贵族玩赏。所画禽鸟,羽毛丰满。 画花善于着色,先用细笔勾出轮廓,再以轻色染成,谓之" 写生"。画风富丽堂皇,故有" 黄家富贵"之称。与徐熙同开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 传世作品有《 写生珍禽图》。 其子黄居?亦能继承其富丽的画风, 而黄氏父子之作遂成为宋初翰林图画院中取舍作品的标准。

此外,五代、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家还有以画猿猴著称的易元吉( 传世作品有《 猿鹿图》等),擅画花果且多作折枝的赵昌( 存世作品有《 杏花图》),善画禽兔的崔白( 有《 寒雀图》、《 禽兔图》传世)等。这些画家除继承传统外,都重视观察实际景物,师法自然而创作一丝不苟,因而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四、两宋的风俗画和历史画人物画发展到北宋末、南宋初,又出现了以描写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的风俗画和历史画。 这类绘画的题材从以往的释道人物、宫廷贵族,转移到了平民阶层,诸如耕织、渔牧、商贾、行旅乃至学童、婴戏,都出现在了画家的笔下。 而出于对赵宋集团退避江南的不满,南宋时期画家们也常借对历史故事的描绘,以反映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及对投降派的谴责。

风俗画的代表画家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 东武( 山东诸城)人。 他是宋徽宗时的翰林画士,工界画,尤喜画车马、街市、桥梁、城郭,流传下来的画不多,只有《 金明池争标图》和《 清明上河图》。

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 清明上河图》, 是一幅纵24.8cm,横528cm的绢本设色长卷。 该画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人情物态, 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 虹桥"( 正名上土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车船运输和商业贸易的繁忙景象; 后段是城门内外街市的繁华景象。 全图有人物550余人,牲畜60多匹,舟船20多艘,房屋楼阁30多组,车轿20多件。

这既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 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此外南宋画家苏汉臣的《 秋庭戏婴图》、《 婴戏图》、《 百子戏春图》等写婴儿嬉戏之景,李嵩的《 货郎图》写货郎卖货,无名氏的《 村童闹学图》写村童闹学,皆取材于民间,且情态生动,富有情趣。

历史故事画中,像李唐的《 采薇图》,陈居中的《 文姬归汉图》,宫素然的《 明妃出塞图》,刘松年的《 中兴四将图》等,或歌颂民族气节以讥讽朝中投降派,或为抗敌名将恢复名誉,或隐喻异族入侵之痛,皆刻画生动而喻义深刻。

五、两宋的文人画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那就是文人往往兼长于绘画。文人们常常把绘画作为一种高雅的修养加以提倡,并认为"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样便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 在这些画中,诗跋、书法、绘画相互补充,成为有机统一的艺术境界。文人们还追求人品与气韵的结合,主张通过绘画以体现自己的美学理想。 正如郭若沫所说:" 高雅之情寄于画, 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中国文人画自北宋开始形成风气。 两宋山水画代表画家米家父子、王诜等,花鸟画代表画家苏轼、文同、杨无咎、赵孟坚等,人物画代表画家李公麟等,均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文人画家。

王诜(1037-1093),字晋卿。 太原人。 官驸马都尉。 家有宝绘堂,多收法书名画。 善诗词、书法,尤工画山水。 善画江上云山与幽谷寒林,用皴法,也有金碧设色。 其代表作有《 渔村小雪图》、《 烟江叠嶂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不但是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也是文人画思潮的实践者和理论的建设者。 善画竹及枯木怪石,论画主张" 神似",认为神似高于形似,诗境通于画境。 画迹有《 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梓州永泰( 今四川盐亭东)人。 善诗文书画,尤擅画墨竹。 主张画竹必先" 胸有成竹",曾深入竹林观察,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竹叶画法。 学习他的人很多,有" 湖州竹派"之称。 存世有《 墨竹图》两幅。

米芾( 生平事迹见" 书法"部分),能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在绘画上,根据江南烟云风雨变化特点,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常以烟云掩映树石,求意似便已。 子友仁(1074-1153),字元晖。 继承父法,世称" 米氏云山"。 米芾画真迹无存,传世《 溪山雨霁》、《 云山》等图乃后人所作。 米友仁作品有《 潇湘奇观》、《 云山得意》等。

元代绘画元代绘画

在继承唐、五代和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兴盛。 在题材上,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画成为主要描写对象。 文人画异常突出绘画作品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运用, 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和诗、书、画一体的效果,从而使中国画又有了创造性的发展。

一、元代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到了元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就作者身份而言,既有士大夫文人,也有职业画家。 他们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也吸收传统技法,并各有专精,各逞其长。 而由于师承与传统渊源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也产生了各种不同风格。 其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画家有赵孟 、钱选、高克恭,以及被称为" 元四家"

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 此外,继承米氏云山一派的,除了高克恭还有方从义;继承马、夏一路的,有孙君泽、卢师道;继承李、郭一路的,有朱德润、康棣;以界画别具一格的,则有王振鹏、朱玉等。

赵孟 (1254-1322),字子昂。 湖州吴兴人。 学识渊博,诗文、书画、音律无不精通。 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无不擅长,故而在整个元代画家中地位最高,声名显赫。 他反对南宋以来画院的画风,推崇唐人笔墨,并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笔墨圆润苍秀,设色含蓄深沉,画面风韵古朴,自成一家。 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充分体现了文人于简中求繁的意趣和对清幽淡远意境的追求。代表作品有《 鹊华秋色图》、《 重江叠嶂图》、《 秋郊饮马图》、《 浴马图》、《 红衣罗汉图》等。

黄公望(1269-1354)," 元四家"之冠。字子久。江苏常熟人。早年在浙江做过官吏,后入" 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兼及荆浩、关仝、李成诸家,并得赵孟指授,遂自成一家。 其画作常描绘所居虞山、富春江一带风景,风格平淡天真,意境幽深。作品重视用笔变化,水墨浅绛俱作,尤其多用笔皴擦岩石,笔势雄伟而潇洒,十分富有神韵。有" 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富春山居图》及《 九峰雪霁图》为其代表作。

王蒙(1308-1385),字叔明。 湖州( 今浙江吴兴)人。 出生于书画世家。为赵孟 外孙。擅画山水,得赵孟 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一家。构图丰富饱满,写景稠密,布局多山重水复、林木幽深之致,具有" 纵横离异,莫辨端倪"的磅礴气势。他用细如牛毛、层次繁密的" 解索皴"画山石,并用破笔点成苔痕。 皴擦点染,干湿浓淡交互。作品苍苍茫茫," 望之有郁然深秀"之感。其代表作有《 太白山图》、《 谷口春耕图》、《 春山读书图》、《 秋山草堂图》等。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 生于江南无锡富豪之家。 后卖出田宅,疏散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寄居田庄佛寺。 擅画水墨山水,极少赋色。画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清远、萧疏。 其作品亦构图平实简约,不求奇险,用笔用墨极其简练,并多用清淡水墨,干笔皴擦,创造出一种幽然淡泊的意境。 这种简中寓繁、似嫩实苍的风格,对明代文人的水墨山水画颇有影响。 存世画作有《 雨后空林》、《 渔庄秋霁》、《 江岸望山》等。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自幼家境贫穷,终生隐居不仕。其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同时又注入了浑厚苍郁之气。 尤擅水墨山水,笔力雄劲,墨色深厚,一气呵成,既充分表现了他奇崛豪放的个性,又不失山川林木郁茂、幽深、宁静的气氛。 存世作品有《 双桧平远图》、《 渔父图》和《 秋山图》等。

二、元代花鸟画元代花鸟画的突出特点是墨花、墨禽的兴起与流行。艺术家们尤其爱画梅、兰、竹、菊" 四君子"。 这固然因为" 四君子"是高尚纯洁、坚强不屈的人格象征,同时,对" 四君子"外部形态的描绘也可以体现出中国书法" 线"的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画家作画时常说" 写胸中逸气"( 倪瓒语),不言" 画"而言" 写",可见他们对绘画的特殊追求。元代著名的水墨花鸟画家有王渊、陈琳、李衍、柯九思和王冕等。他们活跃在江浙一带,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人。以画竹知名。 曾" 行役万余里"到云南一带竹乡,仔细研究竹的" 形色情状,生聚荣枯"。 其画竹或用双勾填彩法,或纯为墨竹,其要在表现竹的" 清而真"及作者本人的清高拔俗。传世作品有《 沐雨竹图》、《 四清图》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 今属浙江)人。擅画墨竹。师法文同而有所创新,明显带有" 以书入画"风格。其作品《 清 阁墨竹图》轴画竹两竿,怪石一块。其中竹干以中锋运笔,挺拔圆深;竹叶用书中" 撇"之笔法,浓淡相叠,以现向背;石则用淡墨皴擦,重墨点苔,圆劲浑厚。 全图笔法苍秀,饶有劲挺拔俗之气。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石山农等。浙江诸暨人。出身贫苦,自学成才。所画墨梅,劲健有力,花朵极繁,生机勃露,富有朝气。并创以" 破蕊"之法画花蕊,使梅花正侧向背、高低偃合,妙然天成。 亦用胭脂作没骨梅。 代表作有《 墨梅图》等。

三、元代人物画元代的人物画创作主要是肖像画和道释人物画。 肖像画主要是对古今高雅人士和帝王将相的描绘; 道释人物画则主要表现在壁画上。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家多为画工和御用画家,如早期的刘贯道、何澄等,后期的张渥、王绎、李肖岩等。

刘贯道(1258-1336),字仲贤。 中山( 今河北定县)人。 传世画作只有《 消夏图》,绢本设色,描绘的是士大夫的闲逸生活。 作品以重屏为背景,构图与周文矩的《 重屏会棋图》相似而更巧妙,笔法凝练坚实,形象生动传神,有宋代院体画的遗风。

王绎是元代的肖像画高手, 驰名江浙一带。 他的传世作品有《 杨竹西像》、《 倪云林像》。 并著有《 写像秘诀》一篇,专论肖像画之创作,尤其对肖像画设色方法论述细致,是研究肖像画创作和色彩学的重要资料。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人。元代著名的水利家, 吏事之余从事绘画创作。 他是一个创作题材多样的画家,作品有《 张果见明皇图》及《 二马图》。《 二马图》以肥瘦二马,寓言廉贪两种官吏,画面简洁,笔法劲健,设色清雅,描绘了二马的逼真形象。再配以题跋,针砭时弊,入骨三分。这样的表现方法在元以前是极少见的。

此外,元代人物画还有钱选的《 柴桑翁图》、王振鹏的《 伯牙鼓琴图》、赵孟的《 人马图》、张渥的《 九歌图》,颜辉的《 刘海蟾》、《 铁拐李》等,也都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佳作。

四、元代壁画元代壁画以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为主。 元代统治者实行宗教保护政策,喇嘛教受到高度尊崇,道教也有显赫地位。 而随着寺观规模的不断扩大, 佛、 道壁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壁画主要有三类:即石窟壁画、佛寺道观壁画、墓室壁画。石窟、佛寺、道观壁画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其内容一是佛教密宗的绘画,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是其代表;一是道教绘画,永乐宫壁画是其代表。墓室壁画也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但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山西、内蒙古的元墓壁画可为代表。

敦煌莫高窟的元代壁画是喇嘛密宗教绘画的重要作品, 其中以第3窟与第465窟保存较为完整。 第3窟所画千手千眼观音,白描淡彩,工致精美。 千手千眼观音两旁画有辩才天婆叟仙及飞天等,线描遒劲有力,尤其天婆叟仙的神态刻画,更是生动。 第465窟壁画,明显可以见到西藏密宗画格已成为当时通行的式样,而所画曼荼罗形象怪异,色彩浓厚,是典型的密宗绘画。

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是元代最精彩的道教壁画。 主殿三清殿的壁画《 朝元图》,构图壮阔,用线挺劲,色彩丰富,人物之间顾盼有情,衣带飘举,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度。 这一壁画发展了唐代吴道子的传统,继承了宋代传为武宗元所画《 朝元仙仗图》的作风。据其题记, 知此画乃由洛阳画工马七带领诸工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完成。 纯阳殿壁画《 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则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工致地描绘了吕洞宾从咸阳降生起,一直到赴考、得道、离家、超度凡人、游戏红尘等故事,其中的《 钟离权度吕洞宾》是最为精彩之作。元代寺观壁画在山西的寺观中还保留了一些,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山西稷县的兴化寺、青龙寺及洪洞县的广胜寺、水神庙等。 这些寺观中的壁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民间年画的传统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民间人物画在元代的新发展。

元代墓室壁画与石窟、寺观壁画有所不同。墓室壁画在风格上都较为简率,而内容又多为日常生活图景。现已发现的墓室壁画遗迹有山西平定县东回村元墓壁画,大同市朱家庄冯道真元墓壁画,内蒙昭盟赤峰三眼井元墓壁画,内蒙赤峰市元宝山元墓壁画等。这些墓室壁画既有地方民间画工作品的特点, 又有时代文人画风的影响,很有研究价值。

明代绘画明代绘画

艺术兴盛,其画家之多,流派之众,画法之新,画论之丰,均超过宋元。 明前期绘画以宫廷画和浙派绘画为主,中期吴门画派兴起并成为画坛旗帜,晚期则董其昌为画坛领袖。明代文人画已全面占领画坛,并形成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发展的主要脉络。由于传统绘画" 成教化,促人伦"的社会功能逐渐被" 怡情适性"、" 寄性自娱"的目的所代替,因而使水墨写意的山水、花鸟画获得特别的发展。 相比之下,工笔画与人物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加之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域性的绘画派别也纷纷出现。 此外,晚明画坛上还有成批的妓女、侍姬画家,展现了中国妇女的才华。 而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也促进了中外绘画的交流。日本画僧雪舟等曾来中国学习,中国画僧也东渡日本。 明末欧洲传教士来华,又带来了西方的绘画艺术。

一、明代山水画明代山水画盛况空前。画家众多,画派林立,画法多样,画论丛出。 其间,继承南宋院体山水的院派、浙派与追摹元代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华亭派,曾先后占据明代前后期的画坛。 最终文人画取得优势,并对清代的山水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代,山水画成就最显著的画家主要有王履、戴进、" 吴门四家"、吴伟、董其昌、赵左等。

戴进(1388-1462),字文进。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人物、花草、翎毛。所作山水,师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用笔挺劲,顿挫有力,斧劈皴应用恰到好处。画面水墨苍润,既有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代表作有《 南屏雅集诗补图》卷、《 春山积翠图》轴、《 月下泊舟图》等。为" 浙江画派"的开创者。追随者有吴伟、张路、蒋嵩等。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其于绘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兼精,而尤擅水墨山水。取景多江南山川及园林景物,风格分为写实、抒情、仿古三类,而以写实最具特色。沈周画风儒雅,富有文人书卷气。40岁前的作品多为小幅,较工整;晚年多画大幅,趋于疏简。 笔墨坚实豪放,风貌沉着浑厚。 亦作细笔,于谨密中仍具浑厚之势,人称" 细沈"。传世之作有《 空林积雨图》、《 山谷云香图》、《 庐山高图》、《 南山祝语图》、《 落花诗意图》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 沈周的学生。 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卉均所擅长,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其作品远师郭熙、董源、巨然,近迫赵孟与王蒙。 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生活。 艺术风格早年细致清丽,中年用笔粗放,晚年粗细兼具,富于变化。其水墨山水以粗为主,而青绿山水则较工整,故其作品有" 粗文"、" 细文"之称。所创立的" 小青绿"山水样式,极具文人意趣,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传世作品有《 万壑争流图》、《 春深高树图》、《 真赏斋图》、《 浒溪草堂图》、《 古木寒泉图》、《 临溪幽赏图》和《 绿阴长夏》等。 学生甚多,形成" 吴门派"。 后人将其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 明四家"。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 今苏州)人。自称"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其山水、人物、花卉画均有出色成就。工笔仕女,造型精确,线条劲细,设色艳丽,具有装饰风味。 花鸟画喜用水墨,作品活泼洒脱,意趣盎然。 山水画多学李唐、刘松年,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的皴法,用笔含蓄儒雅,风格严谨而清逸,体现了明代文人的情趣和心态。 传世作品有《 落霞孤鹜图》、《 山路松声图》、《 骑驴归思图》、《 秋风纨扇图》等。

仇英(1502-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太仓( 今属江苏),后居苏州。出身画工,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水墨、白描俱佳,且善于将工笔人物与重彩山水画技法相融合,人物形象生动。

山水画以细笔青绿最为出色,所画丘壑泉石、烟云竹树、亭台楼阁,皆精工细润而风骨劲峭。仇英善用多种笔法以表现不同对象,画风细腻工整,色彩华丽、自成一格。 其代表作有《 桃村草堂图》、《 剑阁图》、《 山间行旅图》、《 桃源仙境图》、《 春夜宴桃李园图》及《 文姬归汉图》等。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 今上海市松江)人。 善画山水,学荆、关、董、巨,又主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山水画不重写实,而讲究笔墨神韵,故其作品以笔墨气势取胜,风格清润明秀。 又仿佛教禅宗而把山水画分为" 南北宗",并推崇" 南宗"为文人画正脉,对明以后画坛影响很大。 代表作品有《 登锦堂图》、《 林和靖诗意图》、《 江干三树图》、《 山川出云图》等。

二、明代人物画明代人物画不及山水、 花鸟画兴盛。 它基本上继承了前代传统,并形成几种有代表性的画法:一学李公麟,作白描形式;一学宋代画院风格,工笔细密,设色浓丽;一学梁楷画风,做水墨减笔,具文人写意特色;更有用笔旋转,用线质朴,形象塑造略加变形者。几种画法中,以前两种较为普遍。 明代人物画的题材也比较狭窄,除历史人物外,反映现实生活和风俗的很少,描写士大夫和仕女的较多。 明代前期的杰出人物画家,多是善画山水而兼擅画人物,如戴进、吴伟、沈周、郭诩等。 明中叶较突出的人物画家当推仇英和唐寅。明代晚期,陈洪绶、崔子忠等人追寻晋唐遗风,其人物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此外,在肖像画方面,曾鲸以传神画法而开创了一代新风。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诸暨( 今浙江)人。善画人物、仕女,亦工花鸟、山水。 人物画取法李公麟,所作人物躯干伟岸,造型趋向夸张,衣纹线条细劲简古,个性鲜明。其山水花鸟画设色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性。此外,还为刻印书籍画了不少优秀插图。

传世作品有《 雅集图》、《 归来图》、《 生鲁居士四乐图》及《 西厢记》、《 九歌》等绣像插图。 与崔子忠齐名,有" 南陈北崔"之称。

崔子忠( 约1574-1644),山东莱阳人。善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取法高古,意趣在晋、唐之间。衣纹多曲屈转折,墨色灵秀,设色清丽。 代表作《 云中玉女图》描绘了玉女柔嫩的肌肤和稠密的衣襟,并用颤笔水纹描绘出团团缭绕的祥云。 整个画面以墨色为主,而又变化微妙,渲染了缥缈空灵的神秘气氛。

三、明代花鸟画明代前期,院体花鸟画在画坛占主导地位,其代表画家是边景昭、吕纪二人。 他们在继承南宋工笔着色花鸟画技法的同时,又以粗犷的大斧劈皴写江岸流泉或悬崖古木作为背景, 使画面显示出一种博大有力的效果,明显区别于宋画" 娇小巧丽"的情调。 之后,沈周、唐寅、陈淳等人又把水墨写意花鸟画加以发展,并赋予寻常草木以超然绝尘的人格理想,一时墨竹、墨梅风行,兰菊、草虫亦成为专门画题。 至徐渭,遂集水墨写意花鸟画创作之大成。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善作水墨写意花卉,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无拘无束," 不求形似求生韵"。其作品情胜于景,意胜于形,生动的笔墨韵味与内在思想情感合而为一。 对后世的大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 传世作品有《 墨葡萄图》、《 石榴图》、《 黄甲图》、《 牡丹蕉石图》等。

清代绘画

清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中国绘画的发展也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

首先是绘画中心的不断转移。清初的绘画中心是在江南,至清中叶便分而为二,一在北京,一在东南商业重镇扬州。到了清末,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达及中外文化的交流, 上海和广州又成为艺术家们新的聚集地。

其次,由于不少清代帝王酷爱绘画,清中叶之前的宫廷绘画盛况不减明代,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宫廷画家。 但总的来看,文人画仍为清代画坛的主流,其中尤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更为发达。

再次,在文人画中,不仅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还出现了" 正统派"与" 创新派"之争。 以" 四王"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崇尚古人,讲求笔墨师承, 其审美情趣也能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被奉为" 正统派"。而以清初" 四高僧"及乾隆时的" 扬州画派"为代表的一批敢于突破传统,富有民族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画家,则被称为" 创新派"。

鸦片战争以后,又有一些画家受外来文化和新思潮的影响,锐意求进,大胆革新,从而为中国传统绘画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就是清末的" 海上画派"。

一、清代宫廷绘画清代帝王如顺治、康熙、乾隆等,均崇尚文艺,喜好绘画。 清廷虽没有设立画院,但仍有宫廷绘画的专门场所。乾隆时设置了综合性的" 如意馆",集中了一些雕刻、工艺和绘画的专门人才。 上好下趋,清代宫廷绘画一时大盛,不少人都因画而得宠。 从顺治到乾隆时期,供奉内廷的画家主要有焦秉贞、冷枚、宋骏业、郎士宁、王原祁、吴璋、禹之鼎、袁江、袁耀、徐扬、邹一桂、蒋廷锡等人,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兼画家郎士宁中西结合的画法, 对宫廷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清代宫廷绘画的题材和样式,又主要是反映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描摹帝王后妃的肖像画和反映宫廷生活的风俗画。

此外,还有一些供玩赏的山水、花鸟画等。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画家,擅长肖像、花鸟、走兽,尤工画马。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传教,后任清朝宫廷画家,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绘画供职于清廷五十多年。在皇宫,郎世宁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中国古代绘画, 并与中国宫廷画家切磋技艺, 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体画风。其绘画的特点是以西洋画法为主,并参用中国技法,注重写实,讲究透视效果和明暗关系,晕染匀称,刻画细致入微。 其传世作品有《 雪松仙鹤图》、《 八骏图》、《 百骏图》和《 万树园赐宴图》等。 此外还为雍正、乾隆两帝及其后妃、子女画了不少肖像画。

二、清代山水画山水画在清代较为发达,并以乾隆和嘉庆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出现了固守传统的" 正统派"与趋向抒发个性的" 创新派"相互对立的局面。" 正统派"的代表为" 四王"及" 娄东派"、" 虞山派",他们强调" 日夕临摹",师法古人,艺术功力较深厚,但多仿作。

创新一派的代表为清初四高僧, 他们要求个性解放, 反对陈陈相因,虽在艺术上不废弃传统,却强调外师造化,立意新奇。 此外,安徽、金陵等地的" 新安画派"、" 黄山画派"及" 金陵八家",在这一时期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清代后期的山水画远不如前期发达,画家大都受" 娄东"、" 虞山"派影响,因袭模仿,被传统程式所束缚,致使山水画至清末日衰,没有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清初领导当时画坛并享有盛名的山水画家是" 四王"、吴历和恽寿平。 所谓" 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和王原祁四位画家。

他们技法功力深厚,崇尚摹古,作品以山水画为主,且相互间有师承关系。王时敏(1592-1680)、王原祁( 1642-1715)祖孙二人以元代黄公望为宗,追求冲淡平和的画风。王鉴(1598-1677)崇尚巨然和董源,用笔古厚,墨色苍润。 王?(1632-1717)号称融洽" 南北宋" 的能手, 且被王时敏、 王鉴收为弟子, 画风清丽深秀。 吴历(1632-1718)与王?同学于王时敏,但更注重实景取材,构图设色邃密郁苍。恽寿平(1633-1690)亦师从王时敏,并与王?成莫逆之交,因自忖不能胜王?,便改画花鸟,清润明丽,自成一格,有" 恽派"之称。" 四王"与吴、恽又并称" 清初六大家"。

所谓" 虞山画派",是在王?画风影响下而形成的中国山水画流派,并因王?的家乡--江苏常熟有虞山而得名。王?作画取法宋元诸家,画坛称其" 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 下笔可与古人齐驱"。王?的这种画风影响颇大,在康熙年间追求者甚众。学生主要有杨晋、顾?、李世倬、上睿、胡节及金学坚等。

" 娄东画派"一称" 太仓派",是在王原祁画风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山水画流派,因娄江( 即浏河)东流经过王原祁的家乡--江苏太仓而得名。 王原祁继承其祖父王时敏家法,名重康熙间,一时师承者甚多。 著名的有其族弟王昱、侄王愫,弟子黄鼎、王敬铭、金永熙、李为宪、曹培源、华鲲、温仪、唐岱等。 其后又有其曾孙王宸、族侄王三锡以及盛大士、黄均、王学浩等。

清初四高僧系指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 他们都是明末遗民,前二者曾参加过抗清活动,后二者为明宗室。 在清代高压政策下,他们削发为僧,隐迹山林,以绘画抒愤解忧。他们在绘画上都重视生活感受,能够突破旧的程式,大胆创新,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造诣。 弘仁(1610-1664)用笔空灵,画风清逸,以俊逸胜;髡残(1612-1692)用笔沉着,风格高古,以淳朴胜;八大山人(1626-1705)用笔简练,淋漓奇古,以神韵胜;石涛( 1642-1718)用笔纵横,于无法中见法,以奔放胜。

" 新安画派"的代表作家是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因他扪的籍贯徽州府晋唐时属新安郡治,故被称为" 新安派四大家"。四家皆宗法倪瓒、黄公望,以写生黄山云海松石之景为主,画作着墨不多,用笔坚洁简淡。

" 金陵八家" 指明末清初寓居或生长在金陵的八位著名画家,即龚贤、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谢荪和胡?。 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只因生活在同一地域,且其人生态度和艺术主张也有共同之处,故在画史上被称为" 金陵八家"。( 见张庚《 国朝画征录》)八家之中,龚贤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创造了" 墨龚"与" 白龚"的山水画风格,影响深远。

" 黄山画派"乃因其成员长期深入黄山,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而得名。以清初宣城( 今安徽)梅氏一家--梅清、梅?、梅庚、梅蔚等为嫡系,其中又以梅清为代表。复因流寓宣城的石涛和新安画派也师黄山,故亦有人将他们归入黄山画派。 但三家风格各有不同,人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

三、清代花鸟画清代花鸟画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清初至嘉庆间为清代花鸟画的兴盛期。 此时,恽寿平的没骨写生画风最为盛行,八大山人与石涛的花鸟兰竹亦独立于画坛,别具一格。至乾隆间,以金农、郑燮为代表的" 扬州八怪"兴起,遂成为清代花鸟画最具特色的一派。 此外,华?和沈铨亦为这一时期较有成就的花鸟画家。

道光至同治间为清代花鸟画的冷落期。此时,专门的花鸟画家不多,大都为山水、人物画家而兼工花鸟,画法上以写意为主,重情意表达。 代表画家有居巢、居廉等。 光绪至宣统间为清代花鸟画的复兴期,以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的" 海上画派"的艺术杰作,打破了花鸟画冷落沉寂的局面。

" 扬州八怪"指清雍正到乾隆年间寓居在江苏扬州的八位著名画家,即金农、郑燮、黄慎、李蝉、罗聘、李方膺、汪士慎和高凤翰。他们大都是失意的官吏或隐士,往往借助书画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且其人生态度玩世不恭,画风独异,故被视为" 怪"。 其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 艺术上,他们在取法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以" 四王"为代表的" 正统派"束缚,力求创新,抒发真实情感。兼以他们都能作诗,并擅书法或篆刻,讲究诗、书、画的结合,故对后世的绘画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尤以金农与郑燮的成就为最大,影响也最深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 杭州人。 擅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等,笔墨拙厚淳朴,布局构图别出心裁。画梅常作老干繁花,清幽而雄恣;山水小品也极富情致。传世作品有《 自画像》、《 双色梅花图》、《 玉壶春色图》、《 采菱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领袖人物。其绘画重视写生,主张把描绘对象与主观感受熔为动人的艺术形象。其写兰竹又多用行草笔法,秀劲潇爽,生机勃勃。其笔下竹石往往具有人的个性。他还善于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独特的题款常成为其作品构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传世作品有《 墨竹图》、《 悬崖兰竹图》、《 兰石图》、《 芝兰全性图》等。

" 海上画派"又简称" 海派"。其画家既立足于民族传统,又吸收外来艺术因素,以一种新的视野和心态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渗透着苦闷、悲愤与反抗的时代精神,艺术个性鲜明。 其代表画家赵之谦、任颐、吴昌硕,对后世影响很大。

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 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擅画花鸟,兼工人物。其作品重视写生,勾勒、点簇、泼墨交替互用,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别具一种清新格调,在江南一带影响很大。 其肖像画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能传神。 传世作品有《 群仙祝寿图》、《 紫藤猫雀图》、《 女娲炼石图》、《 松鹤延龄图》、《 任薰肖像图》等。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字昌硕,以字行。 浙江安吉人,寓居苏州、上海。30岁后学画,师任伯年,又博取徐渭、朱耷、石涛、李 、赵之谦诸家之长,并以篆、隶、狂草笔意入画。 所作写意花卉、疏果,既寓意丰富又亲切可爱。 作品重整体,尚气势,笔酣墨饱,浑厚苍劲,有金石气。 款题、钤印亦配合有致。 对现代写意花卉画影响很大。 传世作品有《 乱石山松图》、《 桃实图》、《 墨荷图》、《 天竹图》、《 荔枝图》和《 桃清》等。

四、清代人物画清代人物画虽不及山水、花鸟画发达,但在乾隆、嘉庆年间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画家,如黄慎、罗聘、苏六朋、苏长春、改琦、费丹旭、闵贞等。 他们或画神仙佛道,或画民间风俗,或画闺阁仕女,或画历史人物。 其作品也有写意、工笔、泼墨、白描及设色之不同,然皆不乏精品。 其中康、雍间高其佩(1660-1734)所创" 指画"技法,别具意趣,曾深受社会欢迎。

此外,清代年画也多以人物和民俗、戏曲为题材。 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以及广东佛山、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等。 年画虽为民间印制,但也具有相当的文化及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45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