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悠久历史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7:26:25 0

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悠久

大约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为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需要“住”这个问题上开始了奋斗。根据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我们了解到原始祖先在解决住的问题上大约是通过从空中到地面和从地下到地面的两条发展途径,最后创造了有基础、有墙壁、有屋顶三大部分结构的地面建筑。所谓从空中到地面和从地下到地面即是由“巢居”和“穴居”两种居住方式的发展演变。两种原始居住方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都有不少的记载。根据自然条件和发展的规律,构木为巢应起源于南方潮湿、林木较多的地区,因为树上比较干燥,对健康有利,也可避免猛兽虫蛇的侵袭。随着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进步,巢居从树上逐渐下落到地面。从中国南方现在还大量保存的“干栏式”建筑、穿斗结构上,还可以看出它们发展的脉络来。

利用自然山洞,挖掘穴居、半穴居发展成为地面建筑,这种“三部曲”是与构木为巢同时并行的。首先是从利用自然山洞开始,稍事加工,然后再挖掘土穴,从土穴上升为半穴居再由半穴居升到地面成为地上房屋。在北京周口店、山西垣曲、广东韶关、湖北长阳、广西柳江等地,相继发现了公元前几万年、几十万年以前我们祖先居住过的山洞。其中保存较好、年代最早而又经过科学发掘的,是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遗址,距今已有50万年的历史。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工具改进,出现了锋利光平的磨制石器,农业生产有了萌芽,人类进入了相对定居的新石器时代。简单地利用、加工自然山洞,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居住的要求了,于是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适宜于开挖洞穴的黄土地带,人们开始挖掘了各式各样的洞穴来居住。其后又发展成为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的半穴居,最后完全脱离地下,升到了地面,增加了墙壁,改进了柱子和梁架结构,完整的地面房屋建筑便出现了。(图22—1)

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悠久历史

图22-1 从窑洞穴居到房屋居室发展示意图

从构木为巢,穴居野处发展到营建地面房屋,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我们的祖先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与智慧。今天看起来,这种原始房屋是非常简陋的,但是它们在建筑发展史上所具有的价值却十分重大。没有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今天的高楼大厦是不可能出现的。

二、建筑技术日益发展,建筑物日趋华丽

在大约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的种类也增多了,出现了公共建筑“大房子”、原始村落、防御工程、陶窑等等。与此同时,社会生产有了富余,少数人占有了大量的剩余财富,原始社会逐渐向阶级社会转化。这一重大的社会转化,也引起了建筑的变化,原始公社的公共建筑“大房子”逐渐向统治者的宫殿楼台演变,新的设防城堡开始出现,大量熟练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开始集中到少数奴隶主的建筑工程上去了。

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奴隶社会瓦解,大约经历了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间。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建筑技术与艺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建筑的独特建筑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

奴隶社会建筑技术与艺术之所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阶级得以集中社会财富据为己有,以营建自己的城垣、宫殿、坛庙等。同时奴隶主还得以集中大批建筑工匠,专门从事建筑工作,使建筑技术与艺术得以迅速的提高。到了奴隶社会的后期还出现了被尊为土木工程之祖的著名匠师鲁班,传说他曾制造了许多精巧的器物,他所制成的一只木鸢飞上天空三天三夜才落回地面来。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是合金青铜的冶炼技术造出了坚韧锋利的刀、斧、锯、凿等工具,为木结构构件的制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还有规、矩、水平、罗盘等仪器的应用,为建筑的精密勘测、施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建筑材料方面,西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大型的砖和瓦,配合土木材料一同使用,使建筑物更加壮观耐久。在建筑物上还使用了金(铜镏金)、玉作为装饰,墙壁、柱子上使用了锦绣装饰,并绘了彩画。建筑空前华丽了。

奴隶社会时期在建筑上突出的类型是城市和宫殿。城市的出现,是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历史文献记载夏有万邦,也就是有许多的设防城堡。河南登封发现的一处夏代城堡遗址,已经有了城垣和下水管道的设施,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已经构成了“城”的雏形了。郑州商城、安阳的殷墟都是规模较大的王都。(图22—2)西安的西周丰、镐遗址,山东曲阜的鲁故城、齐临淄等大城市的遗址尚存。文献记载也很丰富,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上最早记载了王都规划的模式,它一直不断影响两千多年来的古代城市规划格局。《管子·乘马》篇上所提出的因地形进行王都规划的理论也同样流传不息。这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文献。宫殿作为王城中的核心部分,其建筑技术与艺术当然是最为华丽宏伟的,在历史记载和遗址中都有丰富的遗存。这一时期为了使建筑物更为高大雄伟,还盛行着“高台榭”的风气,就是在宫殿、楼阁之下,用土夯筑起巨大的高台。这种方式一直流传到战国、秦、汉。

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悠久历史

图22-2 河南郑州商城平面图

三、完善精湛的封建社会建筑

从公元前5世纪到19世纪中,我国经过了十几个主要封建王朝,历时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筑技术与艺术都在不停地发展着。封建帝王和臣属把剥削来的大量财富,集中用于他们的都城、宫殿、坛庙、苑囿、园林、陵寝、寺观、王府等皇家工程和御赐御办建筑。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官府和富绅大贾以及民间集资修建了许多衙署、坛庙、寺观、宅第、园林、桥梁、堰坝等等建筑和公共建设工程。它们都是历代匠师和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这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最重要阶段,主要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类型的逐渐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要也越来越广泛多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学、交通等各方面都需要以建筑来满足其要求。古代工匠们发挥了聪明才智,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各种不同的结构方法、不同的艺术造型,成功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这里要着重提到几种在此以前所未曾出现的新建筑形式。例如坛庙建筑中的孔庙(文庙)、学宫、书院,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从首都到每一个县、州、府都有孔庙或文庙以及相配合的学宫(学校)、考场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有它们各自的特殊布局与形式。又如宗教建筑,在以前是没有的,自东汉传入佛教,唐代传入伊斯兰教,明清时期传入基督教之后,才陆续出现了佛寺、石窟寺、塔,清真寺邦克楼,天主堂等不同形式、不同结构与不同风格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建筑物起初都是自国外传入的,它们一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建筑工匠们的加工创造,便具备了中国式的新风格、新形式,塔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作品。在现存古建筑中,这种受外来影响而产生的新类型占了极大的数量。又如城防建筑工程在这时期有了许多新发展和新创造,万里长城即是其中突出的例子。其他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住宅、园林以至帝王宫殿、坛庙、陵寝的形式结构也无不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得到创新发展。

2.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早期的古建筑技术,主要在于处理木材和土质材料方面。随着建筑类型的丰富和建筑用途的需要,出现了砖瓦、石料以及铜、铁、石灰等建筑材料,进而使建筑结构有了巨大的发展。此时期砖瓦的制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质量之高,甚至超过今日。秦砖、汉瓦已成为近代文物的重要项目。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出土的条砖和陶俑,反映了当时制作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此而产生了拱券式结构。从汉代即已发展起来的砖砌拱券和叠涩结构,经三国、南北朝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北魏正光元年(520)所建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其砌筑技术的精湛令人吃惊。北宋咸平四年(1001)所建的河北定县料敌塔高达84米,为全国最高的古建筑。明、清时期的“无梁殿”建筑也是仿木构形式的一种新创造,至今还保存了许多无梁殿的实物。(图22—3)石造建筑主要用在桥梁、城防、堤坝和基础工程等方面。铜铁建筑也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武当山金顶元、明时期的铜殿,五台山显通寺铜殿、铜塔,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等等,都表现出高度的建筑与冶金水平。

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悠久历史

图22-3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木结构技术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建筑史上的杰出创造。这时期高楼飞阁,不计其数。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代建筑匠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以“材、栔”、“斗口”为标准的木结构“模数”,为材料的预制构件、现场安装,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曾经出现了许多建筑理论、技术的专书,其中重要的三部是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北宋李明仲编、崇宁二年(1103)颁布的《营造法式》和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些理论与技术专著的颁布施行,对于建筑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建筑艺术日益精美丰富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统治阶级财富的集中和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不仅帝王们的宫殿、园林、王府大加装饰美化,就是一些地方官府、地主绅士们也大兴土木,装饰宅第、美化园林。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盛行雕梁画栋的建筑装饰艺术了。秦汉时期大量使用金、玉、翡翠、珠宝、锦绣等贵重材料作为室内的装饰。两千多年来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物艺术造型的发展。这是建筑形象美的重要条件,从早期的简单外廓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殿阁亭台,各式各样的屋顶和平面,优美的轮廓,曲折的变化,已成了东方建筑形象的特色。

(2)色彩的发展。中国建筑色彩的发展也是随时代的要求崇尚而变化的。历史文献记载,殷人曾经尚黑,到了汉代又转变为尚黄,逐步发展,颜色越来越丰富。琉璃瓦从宋代起已大量使用了,明、清时期更把它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皇家工程中。除避暑山庄个别地点之外,几乎所有的宫殿、坛庙、陵寝、苑囿都使用琉璃瓦,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分。黄色琉璃瓦顶最为高贵,除皇帝之外,其他王公大臣均不得使用全黄琉璃瓦顶,只能以黄绿镶边。后来只在清朝才开例允许孔庙使用全黄琉璃瓦顶。建筑的室内外彩画也从原来的自然描绘逐渐发展为规格化、几何图案化和程式化。到了清代基本上以旋子图案和龙凤图案作为基础图案,并且也都有等级。琉璃瓦饰和梁枋彩画已成了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彩图7)

(3)建筑雕刻塑饰的发展。古建筑中的雕刻塑饰也是由早期的简单质朴向繁复精细发展,形成图案化、规格化,时代风格非常明显。到了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完全按照建筑彩画雕制的梁枋构件,不仅有石雕的,还有经雕制后烧制成琉璃的。戏曲场面和历史故事的雕刻题材,在明清古建筑中使用很广泛。各地不少会馆中的大门、戏台、大小殿宇上满布的各种砖、石、木雕,就保存了许多精品。除了建筑物本身之外,在建筑物的门口或庭院内也有各种雕塑,如狮子、马等。陵墓前的神道石雕是古代大型雕塑中的精粹之作。它们也反映了由简单粗犷向繁复精细发展的特点。从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到唐、宋、明、清陵墓石雕中即可明显看出这一发展脉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38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