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3:52:16 0

古代的历法,起于商代以前,后来逐步改进。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到了完善的地步。这里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历法。由于历法和天文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十二个月为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有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六个小月),闰年有383日。

太阳一周天为一岁。所谓太阳一周天,实际上就是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古人所谓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日(实际上是365.24199日)。《尚书·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期”是一周岁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66日)是说一个整数。这实际上是阳历的年,中国历法上叫作“岁实”。

年是阴历,岁是阳历。所以说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中国的节气是阳历(参看下文)。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阴阳历的矛盾的(见下文)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岁星就是木星。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三十年》有“岁在降娄”。《周语·晋语四》有“岁在大火”,都是以岁星纪年,这是最早的纪年法。后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这种纪年法,例如潘岳《西征赋》有“岁次玄枵”。

较后的有太岁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作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顺序与十二次正相反。这个顺序在应用上并不方便,于是古人设想了一个假岁星,叫作“太岁”,让它由西向东,仍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于是从寅开始,有寅在析木(岁在星纪)、卯在大火(岁在玄枵),等等。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说,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据《尔雅》所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甲子纪年起于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以岁阳和岁阴相配。《史记·历书》有“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单阏二年(乙卯)、游兆执徐三年(丙辰)、强梧大荒落四年(丁巳)”,等等。后人仿古,也有采用太岁纪年法的,例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二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作“超辰”或“超次”(汉代刘歆已经发现了超辰。但他说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由于超辰的关系,汉以后的岁星纪年法渐渐与实际情况不合,误差越来越大,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岁星纪年,实际上只等于甲子纪年。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叫作䢈(也写作辰),也叫作合朔。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时间是29499/940(实际上是29.53059日),叫作一个月。这个数目不够30日,又多于29日,所以阴历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抵,也就差不多了。还差一点,所以有时候接连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的十二辰联系起来。依夏历,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作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作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历,则丑是正月,依周历,则子是正月。三代的历法不同。《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所谓“四月”“七月”等,指的是夏历,所谓“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指的是周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三、晦,朔,望,朏(fěi),弦

每月的最后一日叫作晦,最初一日叫作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古人很重视朔,因为朔的日子定错了,时序就乱了。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告朔于庙。史官纪事,遇事件发生在朔日,必须写明。《尚书·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东台以望。”后代史书纪事,都沿用此法。

古代以干支纪日,史书上不记月之第几日,而记干支,所以我们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然后顺推知道是月之第几日。可查杜预《春秋长历》和陈垣《二十二史朔闰表》。

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作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由于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所以叫作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后人以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每月初三叫作朏,《说文》:“朏,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朏”是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作弦。《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张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商周时代,一个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叫初吉,指初一到初七或初八,即朔日到上弦的一段时间。金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