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技艺竞技——翘关、扛鼎与举石锁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7:17 0


举重物的游艺活动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锁等,都是古代举重物游艺的名称。

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体力是十分重要的。冷兵器杀伤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力量的大小。古代在描写一位英勇的武士时,总是说他“力大无穷”、“力举千斤”等,把力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夏、商、周三代的传说中,就有许多大力士,如夏桀“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殷纣“能倒曳九牛,扶梁换柱”有穷氏国君寒浞的儿子“能陆地行舟”。拉直铁钩,空手擒缚猛虎,曳住九牛,扶住屋梁换下房柱,以及在陆地上拖动木船,这些生活和生产上用力的事,需要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才能办到的,而力量大的一人就办到了。这种大力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呢?古书上缺乏记载。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上就有了“翘关”和“扛鼎”的举重练力游艺的记载了。翘关就是举城门上的大木门栓,扛鼎就是举烧食物的大锅子。

关于古籍中记载翘关的事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关系。《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列子》等书都记载了“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国门之关就是诸侯国都城门的大门栓。诸侯的国都城门一般都有四、五丈阔,如果用拱把粗的木头做栓,也有几十斤重,据汉朝人高诱的解释,翘关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就是说,用一只手握住门栓的一端,把四、五丈长的木栓挺举起来。这需要很大的力量,说明孔子确是个举重的大力士。

据《说文》的解释,扛鼎就是“横关对举”,即在两个鼎耳之间穿一根杠力技图画像石子,两个人把它抬起来。而一个人扛鼎,就是手提横杠把鼎举起来。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官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有名的乌获、任鄙、孟说等,都是能力举千斤的人。乌获当上了将军,任鄙被封为汉中郡太守,可以说都是高官厚禄了。秦国的国君武王也是一个大力士,他年轻好胜,随秦军东征,到了周朝的宗庙里,看见有许多大鼎,他就和孟说作举鼎比赛。结果因为力量不足,鼎掉下来砸断了膝盖骨,流血过多而死。虽然这事和孟说无关,但根据封建社会的法律,不能谏止国君,导君致死,就是大逆不道的,孟说的一家子都被杀死了。

作为练力方法的翘关、扛鼎游艺的起因是可以想见的。管关门的官吏,每天要上下门栓管煮食物的小吏,每天要搬移大鼎,这都需要有力量。于是,他们把需要用力的劳动变成了练力的游艺工具,就创造了翘关、扛鼎的举重游艺方法。举重、擎钟图汉代仍以扛鼎为练力游艺之法,唱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在作战中“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胥,也是“壮大,力扛鼎”。《汉书·邹阳列传》上说,赵王曾召“鼎士袒服于丛台之下”。这些都说明西汉社会十分重视练力游艺活动,其练力的方式仍以扛鼎为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汉代的练力方式是更为扩大了。现藏徐州博物馆的一块汉画像石,是西汉墓室中的横梁。图像中共有七人,左二人手持兵器共同搏虎第三人弓步蹲身作拔树状第四人手握一只死兽的尾巴,把庞大的兽背在身上第五人双手执鼎耳,把鼎翻举过头顶第六人双手抱一幼鹿第七人手中持一环状物。这幅“搏虎、拔树、背兽、扛鼎图”就是汉代的练力图。

汉代练力的游艺形式虽然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于社会娱乐表演的方式增多了。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长安城的娱乐表演时说,在纷繁的百戏歌端技勇石图舞表演中,也有“乌获扛鼎,千斤若羽”,这说明扛鼎已成为社会娱乐项目。汉代除了扛鼎的表演之外,也还有举各种重量的生活用具的。南阳汉画像石上,有幅绘壮汉在臂上玩弄大铜壶的图象。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汉代壁画上,有一个赤裸上身,显露出粗壮肌肉的汉子,抛举一个大车轮子。由汉代开始的举重娱乐游艺项目,演变成为后代“舞轮伎”、“踢弄伎”、“举石”等杂技。东晋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吴都的娱乐活动,是“里燕巷饮,飞斛举臼,翘关扛鼎,弁射壶搏”。李善《文选注》说:“翘关一扛鼎,皆逞壮士之力也。”壮士逞力的娱乐游艺表演,不仅在长安有,在江左的吴都也有不仅汉代有,还延续到了两晋。

唐代的举重除了作为军事训练的武举考试之外,也还是社会的娱乐游艺活动。《新唐书·兵志》记载,唐玄宗天宝之后,京师军队的纪律废弛,“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翘木就是翘关,扛铁则是举各种铁制的器物。宿卫部队练习翘木、扛铁,并非为了训练,而是一种游艺娱乐。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第6l窟中,有一幅五代时期的举象、擎钟壁画,该壁画左侧一人单臂将一只大象举起,中间一人双手执象腿正要上举右第一人双手扶一大钟,似正在考虑如何将其举起,而第二人已将一只大钟擎起。图的背景为一片原野,使画面更具气势。另外,在唐宋举石磨图人笔记小说中,对社会上举各种重物者也多有记载。据《歙州图经》记载,绩溪县太微村有个叫汪节的人,到长安城东渭桥边同别人打赌,把一个重千斤的石狮子“投之丈余”,十几个人抬不回来,只好又请他“提而置之故地”。又据《御史台记》记载,有个叫博通的人,能两手托两张桌子,桌子上摆满了酒菜上下台阶来往数次,而桌子上的酒菜“略无倾泻”。当时为了看博通的表演,“窬主人垣墙,屋宇尽坏,名动京师”。《北梦琐言》记载,唐僖宗时,四川绵竹县有个王生,他表演了陆地拖船,船上还有十二个人在跳舞。直拖至舞蹈完毕,王生“略无倦容”。这些记载都反映了唐代由于民间练力游艺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奇才异能的力士。

木制的举重器具太轻,铁制的举重器具又太贵,都不利于广泛开展举重游艺运动,到了宋代,就有了石制的举重器具。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载,南宋的临安城有举重游艺表演的艺人——“天武张(举石球)、花马儿(掇石墩)、王彦生、陆寿”。举石球、掇石墩,都是用石制的举重器具。石质的举重器可以随地取材,并可随意制成各种形状,既方便又省钱,对广泛开展举重游艺运动有许多好处。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重游艺运动的一个标志。

《水浒全传》中有一段描写武松在安平寨举石的事,既表明了宋代举石的游艺方法,又反映了宋代举石游艺开展的情况。“武松把石墩略摇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惯了,那里拔得起?’施恩道:‘三五百斤的石头,如何轻视得它!’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了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将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中一掷,掷起来一丈来高,武松用双手去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武松这一撇,一掷、一按的举石方法,正是我国民间的举石游艺活动的动作。直到今天,民间的举石锁游艺活动还保存了这几个动作。

明清两代承续唐代的武举制度,将原来考试内容中的翘关的举重方法改变为掇石。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三场:头场试马步箭,二场试技勇,三场考兵法。技勇就是拉弓、舞刀、掇石三项。在明清,考试分得很细:“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各以三号、二号、头号,分等试之。……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

封建统治者开科武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其得力的将才,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举重游艺的开展。民间出现不少技勇,如道光年间,琼州府文昌县的符成梅,年已八十四岁,还能够拉开三号弓,刀舞胸背花,掇石离地。

由于石制的举重器简便易得,我国各地民间都盛行举石锁、石担等游艺活动。可以说,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之后,我国古代的举重游艺,从举生活工具,发展到了举特制木、铁举重器和石制举重器等阶段,反映了古人重视举重游艺运动,不断改进运动器具,使举重游艺能更广泛地在民间开展。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4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未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1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