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休闲雅趣——绕口令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5:31 0


绕口令又称“急口令”、“拗口令”、“吃口令”等,是古代民间流行于酒席间的传统的语言酒令游戏。其特点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汇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韵语,并要求朗诵者快速地念出来。

绕口令是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从现有文献看,至迟于唐代就出现了绕口令的酒会游艺,但这时的绕口令还较为简单。唐代牛僧孺传奇《刘讽》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天月夜,刘讽在他投宿的夷陵空馆里,看到一群女郎(唐代称未婚女青年为女郎)正在设宴饮酒。酒席上有一个女郎提议行绕口令,并说明行令方法是用一个翠簪传巡过令,翠簪传到谁手里,谁就要说:“鸾老头脑好,好头脑鸾老。”谁说慢了说错了都要罚酒。行绕口令时,因席中有一个口吃毛病的女郎,紧张之际犯了口吃病,说道:“鸾——鸾老——,”为此而被罚酒,引得众女郎大笑不止。牛僧孺在这篇传奇中借另一女郎的口,讲了这则绕口令的来历。隋朝时,长孙鸾侍郎因年老没有头发,嘴又口吃,另一个大臣贺若弼有意作弄他,就编出这则“鸾老头脑好,好头脑鸾老”绕口令来取笑他。

明人冯梦龙《古今笑史》也讲述过一个关于绕口令的故事:唐代进士及弟之后,照例要参谒宰相。导词答语,全由状元负责,不巧状元卢肇有事未到,依次该由丁棱应付。丁棱口吃,本来想说:“棱等登科”,但是“科”字却不能出口,却一连数个“棱等登、棱等登”。第二天,朋友们戏弄他说:“听说老兄善筝,何不弹上一曲,让我们一饱耳福。”丁棱说:“我不会。”那人笑道:“昨日听‘棱等登,棱等登’难道不是筝声吗?”“棱等登,棱等登”也颇似绕口令,是口吃者语言障碍,不能顺利发语,于是有人便模仿口吃说话的这一特点,作“口吃诗”。比如苏东坡有一《口吃》诗这样讲道:

江干高居坚关扃,耕犍躬驾角挂经。

孤航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警。

解襟顾影各箕踞,击剑高歌几举觥。

荆笄供脍愧搅聒,乾锅更戛甘瓜羹。

尽管题为“口吃”诗,实则与绕口令无异。

随着说唱艺术的盛行,绕口令也得以发展,并在民间普及开来,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酒令游戏。绕口令可分为对偶式和一贯式两类。对偶式的特点是两句对偶,平行迭进,例如:

十四四十四十四,

十四是十四不是四十,

四十是四十不是十四。

东洞庭,西洞庭。

洞庭山上一根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响,

风停藤定铜铃静。

一贯式的特点是一气呵成,环环紧扣,句句深入。例如:

墙上一根钉,钉上挂条绳,

绳下吊个瓶,瓶下放盏灯,灯下有个瓮。

掉下墙上灯,脱掉钉上绳,

滑落绳下瓶,打碎瓶下灯,砸破灯下瓮。

瓶打灯,灯打瓮,瓮骂灯,灯骂瓶,

瓶骂绳,绳骂钉,钉怪绳,绳怪瓶,瓶怪灯,灯怪瓮。

叮叮铛铛铛铛叮叮,乒乒乓乓乓乓乒。

其特点诙谐而活泼,节奏感较强。另外,民间还流行一些较简单的绕口令,如“不吃葡萄不吐皮,吃了葡萄才吐皮”等。说绕口令有训练人们口齿伶俐、发音准确、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且极有趣味,这一在古代民间盛行不衰的语言酒令游艺,直到现在还盛行于民间,并成为了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19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