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生育风俗——妈祖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2:54:02 0


妈祖本为民间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也是主宰妇女生育之神。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妈祖塑像相传妈祖为宋代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因父母信佛,梦见观音赐药而生下了她。妈祖出生时有异香环绕,一里之外都能闻到香气,而且香气十多天不散。妈祖8岁时从师,10岁信佛,13岁习法术,终身未嫁。宋雍熙四年(987)时,妈祖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后当地居民立庙奉祀,称她为“通贤灵女”,清代时封她为“天上圣母”。

在民间传说中,妈祖的神职起初只是为渔船护航,后来作用逐渐扩大,如禳灾赐福、除痛去疾、降雨止风、布兵助战、保佑妇女顺利分娩等,都能奏效。最后又变为能够显灵送子的生育女神。相传清代有一个妇女出嫁十年不孕,求遍了所有送子娘娘庙都不管用,最后只得求助于天七娘夫人妃妈祖。不久她即怀孕,并顺利生下一男孩。从这以后,民间凡是婚后不育的妇女,都来向妈祖祈求,而且都有祈必应。

我国供奉妈祖的三大祖庙分别在莆田湄州岛、天津和台湾北港。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婚后不育的妇女都从各地赶来祭拜,场面十分壮观。

此外还有各种其他形式的祭拜活动,其中“黄会”或称“娘娘会”,是天津一带祭拜妈祖的重大活动。届时妇女们来到天后宫求子。九龙胆天后宫设有天后娘娘的寝室,室内设有龙床。凡是婚后不育的妇女前来祭拜,只要给庙祝一些钱,就可以用手触摸一下天妃娘娘的床,以此得到“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妈祖民间在祭拜妈祖时,还有一种抢纸花求子的习俗。即在迎神赛会时,“每年由村里一个角落的几个人家共同当‘头人’,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头人为‘圣祖妈’准备许多白纸花,也有一些红纸花,挂在她的神轿上和手上。凡新婚夫妇或婚后多年不孕者都到‘香埔’(挂香的活动场所)上,圣祖妈的神轿一到,想生男婴的就抢拿一朵白花,想生女婴的即随便取下一朵红花,拿到花以后就插在需要者头上,外乡人也可以来抢花。因此,在举行这仪式时,简直就是远近新娘子的大聚会”。

在全国许多天妃宫内,还供奉名目繁多的妈祖配神,包括送子娘娘、注生娘娘,横额则写有“德育群婴”四个大字。

送子观音唐代的观音是男身

观音在中国是一位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好心肠的菩萨,也是民间的生育之神。佛经上说:“若有女人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大肚弥勒观音本来自印度,但送子观音却是中国的土特产。传说中国有个善雕观音的工匠没有儿子,有天晚上做了一梦,梦见观音与弥勒开玩笑,撞到弥勒的肚子上,弥勒的肚子就渐渐地大了起来。工匠于是急得几乎要哭了出来。而梦中弥勒却说,不要哭,再雕一塑像,让观音手抱一个胖儿子。工匠醒后立即照办。不久,他的妻子便怀孕生了儿子。从这以后,不育妇女便争相购买送子观音像,据说都如愿以偿地生育了子女。

观音除了能送子,还能操纵所送孩子的性别。我国传统的观念是重男轻女,人们把掌握生男生女的希望寄托在观音身上,认为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甚至还进一步认为,观音具有使女性转变为男性的本领。据《述异记》载,荆州的一个寡守老人,只有一个14岁的女儿,因信奉观音,观音给女孩吃了一颗红丸,女孩感觉热乎乎的,昏昏欲睡,醒来后竟然变了男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关公和财神身。此说虽然荒诞,却符合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期盼和想像。

由于观音送子的传说在我国流传最多也最广泛,因此历来向观音祈子的习俗也最为丰富多样。现举几例:

拜观音洞在浙江普陀山有一潮音洞,深逾丈余。洞的一面依山,两面礁石连片,形成一条夹缝,日夜与海潮相吞吐。海水撞击洞壁,声如雷吼。在左首石滩的紧靠洞壁处,有一观音石刻座像,洞口有“潮音洞”三字。传说这里是观音显像的地方,拜之可以得子。

得观音柳枝在佛教中,观音持净瓶,拿柳枝,象征把大慈甘露洒向人间。而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得柳即得子,柳为子的象征,因此如能得到观音瓶中的柳枝,即可得子。

生菜会广州俗例,以二月二十四日为送子观音诞日。各乡男女集于一处,举行“生菜会”。因在广东话中,“生菜”与“生仔”音同。赴会者多买生菜回家,以为生子之兆。聚会时设一小池,先在池面放下许多蚬螺。赴会者用手探摸水中的蚬螺,得螺者生子,得蚬者生女。据传这和唐文宗的一次奇遇有关。文宗好食蚝,一日在一个巨蚝中发现一小观音像,送子观音于是下令广建寺院,民间对观音的崇拜由此大兴。人们由此推想,观音既能在蚝中,也可在螺中,于是观音送子、得螺即可得子便成了人们的信仰。

此外,我国北方吕梁地区还有以民间剪纸来表达观音送子的。由于剪纸出自劳动妇女之手,自然与宫殿庙堂上的观音不同。观音头戴花饰,双手捧一娃娃,周围有六个娃娃和两龙衬托。有趣的是,观音端坐在屋内,房屋周围有一对鸟、一对灯笼、一对花瓶等,都是与生育有关的符号。显然剪纸上的观音形象有些变异,但表达的却是民间进一步让观音送子到家的心愿。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1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