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货币——圜钱体系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16:57:18 0


圜钱又称为环钱,来源于纺轮。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有石珠石环。古史典籍如《尔雅》《说文》等多有记载。在河南仰韶村附近发现许多土制或石制纺轮,中间穿孔,与早期圜钱相似,故有此说。有说源于古代珠玉,环贝出于饰品。《管子》说古时以珠玉为上币,指玉璧,呈环状,对圜钱的产生有一定影响。西周已有圜钱,以后渗入刀布钱区。战国后期,除楚国外,其余诸国大都铸行圜钱,已有取代刀布诸钱之势。适应当时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在北方各国流通中的货币趋向统一,这是符合货币发展规律的。它是以后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方孔圆钱的先驱,也是承上启下的货币形态。大清元兑换券园钱的基本形制是扁平圆形,中央有穿孔,有肉(钱身)有好(穿孔)。演变规律表现为穿孔先圆后方,钱边缘先无郭后有郭。钱面有钱文表示地名、币值、重量及其他。钱背多是光背,少数有些符号。圜钱有大小各种,不同地区的环钱各有不同特征以及行用时的各种不同习惯,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布钱区圜钱。沿用此区货币单位忻,记地名,圆钱圆穿,从周缘无郭而有郭,由圆孔逐步演变为方孔。钱文有多种,书地名,如垣、共、蔺、离石、东周、周化、虞忻等。其中以垣、共二种铭文的圜钱出土最多。此钱分大小两等,中央银行伍元一般重10克左右。主要在周、韩、魏等地区使用。垣、共二钱是圜钱中最早的。

二是刀币区圜钱或刀布并行区圜钱。此区圜钱的基本形制是圆形方孔,货币单位仍沿用刀币的“化”。计有“一化圜钱”,面文“”,轻小,质劣,面有郭;“贝益圜钱”,又分四种,即账化“”,贝益二化,贝益四化,贝益六化;“明字圜钱”,有明化“”,明四“”两种。账化钱面有郭,明字圜钱周缘无郭。此钱多在齐、燕,赵等地区行用,又统称东方系圜钱。

三是秦圜钱。与布钱区圜钱统称西方系圜钱,受布钱区圜钱的影响较大而有所发展。圆形圆孔,无郭,货币单位改为记重铢两。秦钱的“半襞”就是半个货币单位的圜钱。钱文“重十二铢”的秦圜钱是秦半两钱的先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87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