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元文化简史——俗中带雅、尖新豪辣——元代散曲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6 15:45:02 0


散曲是相对于杂剧而言的,它与杂剧共同创造了元曲的辉煌。但散曲和词的关系也很密切,又被称为词余。它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并非戏曲体裁。散曲的兴起和北方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有关,自金代起,北方的女真族就大规模地迁到黄河流域,蒙古和金多年的战争直至金朝灭亡,带来了更多的异族居民。这些北方民族都有发达的民歌,它们和北方汉族的民歌音乐相互融合,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抒情曲调。曲调愈加繁多,便构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散曲定型于金末,现存最早的可以正式称为“散曲”的作品为金末诗人元好问所作。随着众多的文人加入进来,散曲在元代逐渐繁盛起来。

散曲形式非常灵活,曲句短至一两字,长可几十字不等,而且可以在曲律规定的“正字”以外添加“衬字”,词则不行。“衬字”一般加于句首或句中,不可加于句尾,故散曲更显灵活通俗、生动恣肆。在格律上,和词相比,散曲韵脚更密,几乎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另外,与词相比给人感觉最大的不同在于二者的语言风格。词经过宋代的发展,风格文雅绚丽,而散曲贴近口语,俚俗、诙谐、豪辣、尖新,既可抒情叙事,又可议论写景,俗中带雅,雅俗共赏。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套数两类。小令一般只有一只曲子,由民间小调整理而成,在元代又称“叶儿”。小令还有“重头”“带过曲”“集曲”等变体,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同一曲调重复几首或不同曲调联结在一起;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指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一般都有尾声。

元代散曲多为杂剧家、诗人兼写。在元后期也出现了专写散曲的作家,如元后期最著名的散曲家张可久就专攻散曲。元代散曲的发展脉络基本与杂剧相一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金末到元成宗大德年间,这一阶段,散曲刚刚兴起,但很快就为文人尤其是杂剧作家们所喜爱,得到迅速发展,创作中心也在大都。杂剧作家兼写散曲的有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等。这一时期的散曲贴近生活,质朴风趣,其中马致远的作品最多,成绩也最大,现存近一百四十首散曲。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脍炙人口,被后世评论家称做“秋思之祖”。元后期散曲中心也转到南方,吸引了不少南方文人从事散曲创作,成就最大的是南方人张可久。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张养浩、乔吉、贯云石(维吾尔族)、徐再思等人。另外,睢景臣的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也很有特色,内容独出心裁,构思巧妙,对最高贵的皇帝给以讽刺和嘲弄,表达了作者思想的进步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79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