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近代变局——中英忽战忽和的缘由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02 13:57:42 0


鸦片战争的终止之日,当然就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中、英两国代表签订《南京条约》之日。至于起始之日为何日,则不易定。因为中、英双方均未发表宣战正式公文,并且忽战忽和,或战于此处而和于彼处。此种畸形的原因,大概有二:一则彼时中国不明国际公法及国际关系的惯例,不但不明,简直不承认有所谓国际者存在。中、英的战争,在中国方面,不过是“剿夷”、“讨逆”。就此一点,我们就能窥测当时国人的心理和世界知识。

第二个缘由是彼时中、英二国均未预抱一个必战之心。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宣宗屡次的上谕明言不可轻启边衅。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各省疆吏复议黄爵滋禁鸦片的奏折之时,激烈派与和缓派同等的无一人预料禁烟会引起战争,不过激烈派以为倘因达到禁烟的目的而必须用兵以迫“外夷顺服”则亦在所不惜。在英国方面,自从律劳卑(Lord Napier)以商业监督(Superintendent of Trade)的资格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来华而遭拒绝后,英政府的态度就趋消极。继任的监督虽屡次请训,政府置之不理。原来英国在华的目的全在通商,做买卖者,不分中外古今,均盼时局的安定。我们敢断定: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全无处心积虑以谋中国的事情。英政府的行动就是我们所谓“将就了事,敷衍过去”,英文所谓“Muddle along”。英国政府及人民固然重视在华的商业,而且为通商中、英已起了好几次的冲突,不过英国人的守旧性甚重,不好纷事更张,因为恐怕愈改愈坏。及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禁烟、锢英商与英领,以迫其缴烟的信息传到英京之时,适当巴麦尊爵士(Load Palmerston)主持英国的外交,此人是以倡积极政策而在当时负盛名的。他即派遣舰队来华,但仍抱一线和平的希望,且英国赞成和平者,亦大有人在。倘和议不成而必出于一战,巴麦尊亦在所不惜。

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Reprisal),终乃流为战争。

鸦片战争,当作一段国际关系史看,虽是如此畸形混沌,然单就中国一方面研究,则显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是林则徐主政时期,起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即林以钦差大臣的资格行抵广东之日。第二期是琦善主政时期,起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十四日,即琦善与英国全权代表懿律(Admirla George Elliot)及义律(Captain Charles Elliot)在大沽起始交涉之日。第三期是宣宗亲自主政时期,起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六日,即琦善革职拿问之日,而止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的《南京条约》。

在专制政体之下,最后决断权依法律,当然属于皇帝;然事实上,常常有大臣得君主的信任,言听计从,此地所谓林则徐及琦善主政时期即本此意而言。缘此,林的革职虽在二十年(1840年)九月八日,然自七月中以后,宣宗所信任的已非林而为琦善,故琦善主政时期实起自七月中。自琦善革职以后,直到英兵破镇江,宣宗一意主战,所用人员如奕山、奕经、裕谦、牛鉴等不过遵旨力行而已。虽有违旨者,然皆实违而名遵,故第三期称为宣宗主政时期,似不为无当。

三期中,第一期与第三期为时约相等,各占一年半。第二期——琦善主政时期——为最短,半年零数日而已。在第一期内,严格说,实无外交可言,因为林则徐的目的在禁烟,而禁烟林视为内政——本系内政,不必事先与外人交涉,所采步骤亦无须外人的同意。中、英往来文件,在林方面,只有“谕示”;在英领义律方面,迫于时势,亦间“具禀”。此时义律既未得政府训令,又无充分的武力后援,他的交涉,不过图临时的相安,他的军事行动不过报复及保护在华英人的生命和财产。到第三期,更无外交可言,双方均认为交涉无望,一意决战。后来英兵抵南京,中国于是屈服。

在此三年半内,唯独琦善主政的半年曾有过外交相对的局势。在此期之初,英国全权代表虽手握重兵,然英政府的训令是叫他们先交涉而后战争,而两代表亦以迅和以复商业为上策。训令所载的要求虽颇详细,然非完全确定,尚有相当伸缩的可能。在中国一方面琦善的态度是外交家的态度,他的奏折内,虽有“谕英夷”、“英夷不遵劝戒”字样,但他与英人移文往来,亦知用“贵国”、“贵统帅”的称呼,且他与英人面议的时候,完全以平等相待。至于他的目的,更不待言,是图以交涉了案,故琦善可说是中国近九十年大变局中的第一任外交总长。

这个第一任外交总长的名誉,在当时,在后代,就是个“奸臣”和“卖国贼”的名誉。不幸,琦善在广东除任交涉以外,且署理两广总督,有节制水陆军的权力和责任。攻击他的有些注重他的外交,有些注意他的军事。那么,琦善外交的出发点就是他的军事观念,所以我们先研究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7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