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何进失算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11:13 0

引子

还是从184年开始。

这是中平元年,东汉灵帝刘宏在位。这时刘宏已经在皇帝位子上坐了十几年。这已经是第四次改元。改元是需要理由的。他这次改元的理由,是因为这年发生了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件。

这个历史性事件就是我们常说的“黄巾起义”。

张角为了举行这次起义,做了十多年的前期工作,天天带着徒弟们靠两条腿走路,发扬不怕累的精神进行拉人入伙的活动,中原八大州的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铁杆粉丝。前期工作做得顺顺当当,没有遇到一点阻力。而且,又赶上东汉王朝已经连续在几任腐败透顶的皇帝手里经营,从上到下一致贯彻腐败堕落的方针政策几代人不动摇,宦官和外戚天天在开展抢班夺权的工作,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搞定你,把朝政搞得像一锅粥。可以说,张角是抓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但他只长于宣传工作,军事能力却十分有限,虽然在高举起义大旗时,有几十万人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喊打喊杀,声势浩大得吓人。可朝廷只派何进督促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几个中郎将统领着几万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一边被宦官陷害、一边去前线打仗的情况下,就把几十万黄巾军摆平。张角、张梁、张宝三大黄巾巨头全部战死(其中张角是病死的——他到处宣称他的符水什么病都可以治好,可最后却治不好他自己的病)。

刘宏刚开始知道黄巾起义时,吓得不得不听从皇甫嵩的建议,把他多年搜刮来的私房钱从小金库里拿出来充当军费。可黄巾军一玩儿完,他就觉得天下真的太平了,他完全可以够格成为“中兴之主”了。于是在当年的十二月,改元中平。

他以为这一改元,伟大的祖国就可以在他的英明领导下,跑步进入太平盛世了。

然而,中平之后更不平,另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又悄然拉开了帷幕。

另一个太监的起落

拉开这出历史大戏的人很多,但主力军应该是两个集团。一个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另一个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

大家都已知道,东汉中后期,刘家有个传统:不是重用宦官,就是把大权交给外戚;一跟外戚拉开距离,就与太监们套上近乎。于是,这两个集团不断地进行争斗。前一阵子的窦武就在跟宦官们的较量中被搞定。现在仍然是宦官们在挥舞着权力大棒。这次当权的宦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伙,并且还有个历史性的名词——十常侍。不过,其实十常侍也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二个人。首席宦官是张让,二把手叫赵忠。刘宏对这两个人格外相信,先把他们当作亲密战友,然后又到处宣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就这样,宦官们还能不嚣张么?谁还敢在他们面前说个不字?

刚开始时,何进也不敢。

可是,当黄巾闹事后,刘宏看到黄巾军的力量实在太强悍了,十常侍实在没能力搞定,因此就又把目光投向了外戚。

何进的妹妹是现任皇后。所以,何进是标准的外戚。当然,他成为标准的外戚前,是个标准的屠户。后来他的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被皇家看中,选入宫中成为贵人之后,他的运气就来了。你想想,皇帝贵人的哥哥能天天满脸横肉、一身油光地去杀猪么?于是,他被拜郎中。没几天,再迁虎贲中郎将,出为颍川太守。

到了光和三年,他的妹妹何贵人被册封为皇后。妹妹当上皇后,哥哥当然也得跟上。刘宏把这个内兄调进朝廷,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成为首都的第一把手。

何进在这个时期,大概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屠户出身,做人不能太高调,因此从来没有什么远大理想,觉得能当到这么大的官已经不错了,因此还算本分。

可是黄巾事件之后,他的思想就发生了波动,野心也开始膨胀。

当时,朝廷里也没什么人才,刘宏知道黄巾军高喊着打倒他的口号举行武装暴动后,就把与黄巾军对垒的任务交给了何进。

何进靠那几个中郎将搞定了黄巾军之后,突然觉得自己原来很有水平。

但刘宏觉得天下太平之后,就又与十常侍混在一起。虽然何进是大将军,好像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可到了中平五年,刘宏大概觉得还是宦官可靠,便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这八校尉分别是: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一看这个名单就会发现,里面有几个是后来很猛的牛人,比如袁绍、曹操。刘宏规定,八校尉“皆统于蹇硕”。于是,蹇硕的权势就突然上涨起来,他虽是太监,但身体强壮,据说还通晓军事,所以刘宏特别看好他,让他主管军事,连大将军何进也要照他的指示办事。

你想想,何进能服么?蹇硕不就是一个太监吗?他那么强壮,那么有军事水平,打黄巾军时,他在什么地方?现在却来抢夺胜利果实。

蹇硕很快就知道何进很生气。他现在虽然是何进的顶头上司,虽然刘宏说他可以指挥何进,但他真的能指挥么?何进虽然很差,但何进的手下一点儿不差。他们要是也跟何进一样差,能搞定轰轰烈烈的黄巾军么?所以,他就想着,如何把这个屠户大将军赶出京城,然后再想办法在刘宏心情愉快时,说几句坏话,把何进搞定。

恰好这时,西部地区的韩遂又闹事。

蹇硕就对刘宏说,还是让大将军去平定韩遂吧。他对付这类群体事件最有经验。

刘宏同意了。

哪知,何进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阴谋,在刘宏还没有下文件时就先上了一个奏章,请求派袁绍到徐州和兖州一带调动军队,等这些军队到来之后,再去打韩遂。一看就知道何进这是在搞缓兵之计。

刘宏当然不知道,所以同意了他的这个要求。

蹇硕虽然知道,但却一点儿也没有办法。只得退一步去想,等待下一个机会了。

他可以等,但刘宏却不能等下去了。

刘宏这时虽然还很年轻,不到三十六岁,但这些年来,他一点儿也不计后果地猛吃猛喝猛泡妞,身体透支得要命,这时已经病得不轻了。他生的儿子也有几个,但最后只剩下两个,一个叫刘辩,一个叫刘协。刘辩是何皇后的儿子,而刘协却是王美人的儿子。大臣们都知道刘宏身体的垮掉已经不可逆转,说不定哪天就完蛋了,因此都请他赶快把接班人确立下来。现在供他选择的人只有两个。他觉得刘辩太不成熟,一点儿没有威严,相貌跟皇帝有点儿不匹配,就想立刘协。可又怕皇后和何进反对。现在何进拿着枪杆子,他那个屠户脾气一发作,这个乱子肯定不小。所以,他想再等一段时间,说不定会有个好办法来处理这件事。

可好办法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重病就已经打倒了他。

连他都知道,他的人生之路已经没有下一步可走了。他仍然想把位子交给刘协。他最后把刘协交给蹇硕。他以为,蹇硕长得这么粗壮,又是八大校尉之首,当刘协的监护人绝对没有问题。

其实,大家一看就知道,一个皇帝到了临死的时候,居然向一个太监托孤,还会有什么好结果?

中平六年四月(189年),刘宏在向蹇硕交代后事之后,就两腿一伸,彻底死了。

蹇硕这时既是顾命大臣,又是军队最高领导人,觉得干掉何进的机会已经成熟了。他立即进行部署,准备先杀何进,再立刘协。他派人去找何进,说有要事要商讨一下。

何进这时还不知道,他的那个皇帝妹夫已经变成死人,一接到会议通知,马上就出发。他根本没有想到,蹇硕已经在宫里准备了杀人工具,只等他去送死。

这时,有一个人冒出来,救了何进一命。这个人叫潘隐,现在是蹇硕的司马。但他跟何进老早就有交情,一看到老朋友来了,赶忙对着何进使眼色。何进的智商虽然不怎么高,但从老潘的眼色中还是看得出自己现在已经危险重重,再硬着头皮进去,肯定就会硬着尸体出来。

他马上掉转车头,抄近道向自己控制的军营狂奔,然后带着部队进驻各郡国在京城的官邸,然后说自己有病,不再进宫。

蹇硕一看,知道现在已经对何进没有办法了,而且京城里到处是何进的部队,就连八校尉里最牛的袁绍和曹操都是何进的手下,一点儿也不听自己的命令。尤其是那个曹操,当初刚当上洛阳北部尉时,就一点儿不顾他的面子,把他那个违禁夜行的叔叔蹇图一棍打死。因此,他也不敢做出什么事来,干脆丢掉顾命大臣的权力,把确立接班人的权力上缴给何皇后。

何皇后能立人家的儿子当皇帝么?

她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位,当上了大汉王朝的最高领导人。那时刘辩只有十四岁,实际最高领导当然是她了。于是,何进进入了自己事业的顶峰,被任为“录尚书事”,而后将军袁隗则被提拔为太傅。“参录尚书事”,成为他的助手。袁隗是袁绍的叔叔。

何进全面掌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蹇硕搞定。

其实,当时很多人都很恨十常侍,都想把这个太监集团拿下。袁绍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那时做事也还算果断,通过自己的渠道,劝何进“诛诸宦官”。

何进这时也急需人才,而且袁家在当时是很有名的世家,人脉很广,所以就把袁家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信,大事小事都跟他们商量,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蹇硕当然也不是呆鸟,知道何进肯定不会放过他。如果他再不想办法,那就只有坐等人家拿着菜刀过来砍他的脑袋了。他也开始找自己的同盟军。

他是太监,他的同盟当然也只能是太监。

他首先想到的人就是十常侍。他给十常侍发了一个通知:现在何进兄弟拿着大权,他们最想做的就是要把咱们这些人打翻在地,彻底消灭光。只是现在我还掌管着禁兵,他们才不敢立即动手。所以,现在咱得赶在他们动手之前,先把他拿下。

他以为,张让看到他的信后,会立即鼓掌通过。

哪知,十常侍虽然跟他是同一个集团,但却并不是铁板一块。郭胜跟何进是老乡,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只是后来何进从事杀猪行当,而他却去应聘了太监职位。他当了太监之后,跟何家的感情还保持原来的水平。而且何皇后入宫之后,他利用职务之便,天天在刘宏面前大力赞美何妹妹,使得何妹妹不断地得到提拔,最后终于成为皇后。所以,他虽然是十常侍的中坚力量,但他更是何氏的亲信。他劝张让别信这个蹇硕。十常侍原本是太监中的老大,本来是说话最算话的一个团队。可这个蹇硕后来突然得到刘宏的信任,直接把他当成头号死党,连继承人都交给他监护,权力大大超过了他们。因此,他们对蹇硕也很生气。他们知道,要是他们帮蹇硕搞定何进,以后这个天下就是蹇硕的天下了。他们长期跟蹇硕共事,知道这个家伙也不是什么好人,如果他一得势,他们以后恐怕只能重新拿起扫把,履行扫地职责了。而何进那家伙虽然也有点儿嚣张,但到底还跟郭胜是好朋友,得势之后,也许还能对他们好点儿,而且他们这次出卖蹇硕,对何进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后何进只会感激他们。

十常侍这么一想,觉得还是出卖蹇硕最合算。于是他们把蹇硕的亲笔信送给何进,请何大将军批阅。

何进本来还在推敲动手的时间,现在得到十常侍的全力支持,又知道蹇硕就要动手,当然就不能再等下去了。这时,蹇硕已经孤立得连根枯草也无法依靠了。何进只发了一道命令,叫黄门令过去,执行逮捕蹇硕的任务。蹇硕正傻乎乎地等着十常侍的回话,哪知道却等来了何进的刀斧手。他连个反抗的动作也没有来得及做,脑袋就被砍了下来。他手下的部队被何进全部改编,成了大将军的直属部队。

搞定蹇硕之后,何进又决定向另一个集团开刀。当然,如果这个集团是十常侍,那倒还可以为他的人气加点儿分。可这个集团跟宦官无关,而是另一个外戚——董太后。

外戚跟外戚的斗争

董太后本来是没有资格成为太后的。她原来是刘宏老爸刘苌的夫人。刘宏意外地成为皇帝,于是她也意外地成为太后。不过,刘宏刚当上皇帝时,汉桓帝的老婆窦氏是太后。董氏只能当慎园贵人。为什么是慎园贵人?原来,汉桓帝没有儿子,刘宏是大家从宗室中找来继承皇位的。刘宏当上皇帝后,按惯例,就追赠他那个已经死去的老爸为“孝仁皇”(比“帝”低一格),其陵为慎陵,所以他的老妈只能称慎园贵人。后来,窦家在与宦官们的争斗中全面垮台,窦太后也被软禁在云台那里,刘宏才把他的老妈带到首都,封为孝仁皇后,这才开始享受太后的待遇。

刘宏在把他老妈带来的同时,还顺便任命董贵人的哥哥董宠为执金吾,侄儿董重为五官中郎将。

这个董太后跟她的儿子一样,都很有经济头脑。就是她出主意,让刘宏把官位明码标价当街拍卖的——当然,拿公务员职位当商品,也不是她的专利,以前那个窦太后也干过。只是窦太后比较清醒,只是把那些没什么实权的荣誉性的职位当商品。而刘宏却把所有的职位都拿来公开透明地出售——司徒这样的岗位,他居然拿来摆地摊。那个崔烈最后花掉五百万,把这个相当于宰相级别的职位拿到手。在他就职典礼那天,刘宏还亲自到场,发表重要讲话,说是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可他的重要讲话才一结束,就在现场后悔:“悔不小靳,可至千万。”要是再坚持一点儿,完全可以拿到一千万啊。刘宏很后悔,但崔烈的儿子很生气,在老爸一脸得意地在他面前摆国家一级公务员的谱时,他一脸的不屑,有什么好显摆的?告诉你老爸,“论者嫌其铜臭”。人家现在个个都嫌你全身是铜臭——这就是铜臭的来历。

你想想,能给皇帝儿子出这样的金点子,这个董太后当然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她对钱很敏感,因此也知道,这个社会,想有钱,就必须先有权。因此,她很反对立那个刘辩当皇帝。如果刘辩不当皇帝,那个何氏就不能成为太后,她就可以成为大汉王朝的头号操盘手。

当然,也不是她一个人在奋斗,还有她的那个侄儿董重。董重现在是骠骑将军,手里同样有兵有枪。她一点儿不怕何进。

十常侍是什么人?立马知道这两个外戚已经进入摩擦时期。这两家一发生摩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他们经过研究,决定跟董家结成同盟,共同打压何进。

董太后本来就仗着有个骠骑将军董重,这时又得到十常侍力挺,胆子就更大了,插手政事的步子就更快了。可何太后却一点儿不给她面子。只要她一出手,何太后就出来干扰。她最后愤怒起来,大骂:“你这么嚣张,还不是仗着何进?哪天我叫董重把何进的头砍下来,跟砍一个西瓜没什么两样。”这话很快就传到何太后那里。

何太后不生气还是何太后么?她在第一时间就把这话跟何进说了。

何进马上就组织力量,制造了一个罪名,然后写了个奏章,让三公一起签名,说董太后跟中常侍夏恽一起,贪污腐败,收受了大量的金钱,严重违法乱纪。现在可以按过去的方针办:藩后不得留京师;请迁宫本国。也就是说藩国的王后不能留在首都,请她马上回到原籍——这是老规矩。

这个奏章最后被送到何太后那里。何太后当然圈了“同意”两个字。何进接着带领部队包围骠骑将军府,把董重也抓了起来——看看谁砍谁的头容易得像砍西瓜一样?当然,何进还是假惺惺地把厚道表现了一下,并没有把董重的头像西瓜一样砍下来,而只是撤销他的一切职务。可董重却受不了这个打击,觉得活下去没意思了,干脆自杀了事。董太后也天天郁闷,最后也突然死掉。《三国演义》里说,是何太后派人免费给她赠送了一包毒药,把她毒死了。但史书只说她是“暴崩”——反正她就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死去,好像哪种死法都合理。

何进虽然是屠户出身,长得一脸横肉,一副不怕死的相貌,其实他很怕死。他搞定蹇硕和董家之后,晚上睡觉之前,把这个时期发生的事作了一个阶段性总结,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太平了。一个宦官都想搞阴谋诡计要拿下他的脑袋。现在蹇硕是死了,暴露的敌人看不见了,可还没有暴露的敌人在哪呢?他们肯定又在哪个看不见的角落搞什么阴谋啊。他这么一想,就不敢出门,说自己病了,暂时不能上班。他怕到什么程度?连汉灵帝刘宏的葬礼也不参加,更没有送这个妹夫到墓地。

在何进害怕得不敢出现的时候,袁绍却勇敢得很,觉得何进现在手上有的是势力,完全可以搞定宦官集团。而且如果搞定十常侍,不但可以巩固权力,也是一件世代传颂的大事,不管是直接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非常不错。

何进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可他这时做事却讲起规矩来,现在是太后临朝,太后才是最后拍板的人,因此他就去找他的这个太后妹妹,把自己的想法跟她讲了,要求把宦官全部从权力部门退下来,只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当后宫的工作人员。可他的这个妹妹却不同意。她长期以来靠宦官的力量,从一个草根逐步成长为母仪天下的第一夫人,现在又是以太后的身份成为当朝实际最高领导人。她觉得宦官们可靠得很,为什么要撤掉他们。他们又没有子孙,怕他们干什么?连几个娘娘腔的宦官都怕成这样,还当什么大将军?

何进一听,马上就没有什么话说了。不过,他还是想干掉那几个宦官中的冒尖人物。他觉得这样做,他才安全,以后才可以不用提心吊胆地进出皇宫,不用怕谁躲在什么地方拿刀砍他。

袁绍仍然认为,只有坚决彻底地打掉这些阉党,这个社会才太平。如果只动几个人,以后的麻烦仍然无穷无尽。从袁绍现在的表现看,他还算不错。

何进虽然把袁绍当成自己的第一亲信,觉得他的话也是百分之百的有道理。可他就是下不了决心。几个人天天商量着,如何处理宦官这件事——可这些事能天天在那里一边喝酒一边商量么?

从这个现象看,何进不失败,天下就没有失败一词了。只是看他最后是如何失败而已。

最后事态的发展越来越雷人。连何家阵营中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何进的反对派。反对得最为强烈的是何太后的老妈舞阳君以及何进的弟弟何苗。这两个人当何进的反对派,并不是看出何进消灭宦官集团会对政局发生什么影响,而是因为长期得到宦官们的财钱,怕这些宦官一被搞定,他们以后的财源就断掉,保住宦官就是保住发财之路,因此不断地到何太后面前帮宦官们讲好话。最后还板起大义灭亲的嘴脸,说何进现在大搞独裁主义,天天搞定持不同政见者,培养自己的力量。这对国家的危害太大了。这顶帽子一戴,何进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就是从头到脚都已坏掉了的权臣,叫人拉下去开铡都不算过分了。

何太后当然不会拿何进去“开铡”,但她却认为她老妈和这个弟弟的话很有道理——总之,不能杀宦官。

如果何进这时把决心坚定下来,不再理何太后,直接带人过去把宦官们抓起来,估计什么事也没有。可他对宦官们向来都害怕,认为这些家伙能在权力中心活跃到现在,肯定有他们的力量,要是搞不好就会吃大亏。一天到晚心里老是不平静,有时觉得一定要拿下宦官,有时又觉得拿不下他们。于是,事情就在这种矛盾中一拖再拖。

袁绍这时一点儿不寂寞,他的思维系统越来越活跃,看到何进那么郁闷,立马就猜出了他的所思所想,便又出了个主意。

这个主意好像很对,但却是一个直接开辟后面乱世的主意。

他对何进说,既然大将军这么没有把握,咱就干脆把各地的牛人和部队都开到首都周围,造成威胁,让太后怕起来。太后一怕,肯定会批准咱的方案。

何进一听,猛拍大腿,这个主意太牛了。

可陈琳却反对。陈琳认为,现在的何进既是外戚,又拿着大权,想干什么都成。为什么要花精力去玩儿这种欺诈的行为?而且,那几个宦官算什么,只要大将军一个文件就可以把他们搞定,还用得着这么去请外援来?你以为外援进来了就什么都好?只怕那些外来部队进了首都之后,看清形势,马上就开始争夺权力,到时谁也收拾不了,只会造成更大的乱子。

何进不听。何进的另一个手下曹操听到这事后,就笑了:“宦官是什么?不就是一群后宫的打杂人员,老早就存在了。如果皇上只让他们做勤杂工作,什么事都不会有。只是近来皇上爱把手中的权力跟他们分享,才让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现在要收拾他们,派几个警察进去,把首要人员捕获归案,简单得要命。现在倒好,对付几个家伙,居然要动用全国的军队,越搞越复杂。我敢保证何进一定以失败而告终。”

何进和袁绍却一点儿不认为他们的这个做法是个失败的做法。他们觉得自己现在英明得很,文件一发出,千军万马就隆重地来到京城,威风得要命。他们调来有关资料,发现现在地方上力量最强的是董卓。

两人马上达成共识,叫董卓进京,而且把所有的人马都带进来。

董卓的幸运

大家都认识这个董卓吧?

他是凉州人,不但四肢发达,勇武有力,而且还能在马上左右驰射,箭法准得要命。他虽然长得很野蛮,但智商却一点儿不低,在西凉那里很会混。那个地方是很多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他居然能把那些少数民族变成他的人。那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都把他当成带头大哥,时不时赶着牛羊过来送给他。他很有心计,知道光靠这几个地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是成不了气候的,因此又找了个机会当上公务员,从军司马做起,很快就成州刺史、太守,最后当上了中郎将。

这家伙混世界的水平很高,但打仗的水平却很差。在讨伐黄巾军时,由于卢植被宦官集团拿下,他曾替代卢植去当前线指挥官,在跟张角对垒时,居然被已经给卢植困得要死的张角打得大败,把刚到手的中郎将丢了。后来(即中平二年),韩遂又起来闹事。大家觉得董卓是那边的人,熟悉那里的情况,因此就又任命董卓为中郎将,跟张温一起去对付韩遂和边章。

那时张温是司空,拜车骑将军,董卓也被提拔为破虏将军,跟“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这几个人虽然都头顶着将军的帽子,其实军事能力都是半桶水。

张温那时手下的部队有十多万,在美阳驻扎。韩遂的部队也开到美阳。双方在那里接触了一次,结果政府打了个败仗。到了十一月,董卓跟鲍鸿等联合起来,向边章和韩遂开战,终于把这两个造反人士打得大败,给张温捡回一个面子。边章和韩遂狂奔到榆中。

张温很高兴,命令周慎带着三万人追击韩遂和边章,一定要再次把他们打败一次。

本来,这个胜利是不难取得的,可周慎实在是个不宜当战场指挥官的人。他自己没有什么水平,却又听不进有水平的人的建议。当时,他的手下有个猛人,这个猛人后来也踏踏实实地牛了好几年。这个牛人就是孙坚。孙坚当时是他的司马——也就是负责军事的参谋人员。他建议周慎派他带一万人过去截断敌人的粮道。只要把敌人的这条生命线搞定了,他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他们就必然得退回老家当缩头乌龟。那时各部再合兵一处,把他们直接往死里打。这个建议绝对是好建议,是可以取得彻底胜利的建议。

可周慎却看不出。

他听了孙坚的建议之后,觉得孙坚也太天真了吧?韩遂他们是一群天天打仗的人啊。他们难道不知道粮道的重要性——你小子都知道,凭什么他们不知道?他们既然知道了,你能成功么?还是脚踏实地去战斗吧,别老想投机取巧了。于是下令大军把敌人全面包围,然后猛攻。

韩遂他们真的知道粮道的重要性。他们很快地分兵出去,反而将周慎部队的粮道截断。

周慎接到情报后,士兵们还没有发慌,他就先乱套了,紧急下令突围,而且要求大家放下包袱,轻装狂奔,最后所有的军用物资也全部丢下,成了韩遂、边章的战利品。

张温接到败报后,觉得还是用董卓好,于是又叫董卓带三万部队去跟韩遂他们玩。

董卓这次虽然没有被截断粮道,可自带的粮食数量不多,他又不敢速战速决,硬是在那里跟敌人遥遥相对,看谁比谁有耐力。董卓肯定是有耐力的,可士兵们却没有了。因为过不了几天,后勤部门就要宣布断炊了。

董卓知道,没有粮草肯定要被敌人消灭光。他的军事能力跟周慎差不多,但心理素质却比老周强悍得多。他并没有向周慎学习,一听说断炊就叫大家毫无秩序地乱跑,而是玩儿了个小诡计。他先划定撤军线路,然后在准备渡过的河里筑起堤堰,对外说是要捕鱼,改善子弟兵们的生活。最后,他利用堤堰作掩护,带着部队悄悄地退了下来。

敌人不久就发现董卓夹着尾巴逃跑了,就发疯追击。哪知,董卓很缺德,他在自己的部队过河之后,就把堤堰决开,河里的水已深得要命。那些追兵跑到河边时,只得猛地刹车,不能再前进一步。

这一次,董卓没有取得一点儿成绩,但他却嚣张得很,就是不把张温当一回事。当张温用皇帝的诏书通知他过来再部署工作时,他硬是拖着时间没有去,而且根本不说明理由。

张温很生气,当场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可董卓却一点儿不在乎,好像张温批评的是别人,跟他没有一点儿关系。有时,他也争辩几句,口气硬得像花岗岩。

当时孙坚也在场,看到董卓这个态度,心里也很生气,就在张温的耳朵旁边讲了几句悄悄话,建议当场把董卓干掉。如果孙坚的这个建议得到采纳,以后的历史必定改写。

可张温到底不是一个有改写历史气魄的人物。他摇摇头,说:不能这么做啊。董卓在这一带很有威望,咱要是杀了他,以后找个向导都难。哪还能打什么胜仗?现在咱还得依靠他。

孙坚说:你现在统率着大军,哪还用依靠这个董卓?孙坚接着列举了董卓的三大罪状,每个罪状都可以判董卓死刑。

张温虽然也知道董卓该杀,但心肠就是硬不起来,觉得现在杀董卓就是不对时机。他叫孙坚先回去,这事以后再说。

不久,朝廷把张温调回去了。

而韩遂和边章又发生了一场火并事件,韩遂把长期与他合作的边章干掉,联合马腾出来闹事,让王国当他们的带头大哥,并包围了陈仓。

朝廷便派左将军皇甫嵩带兵出征。董卓又被提拔为前将军,接受皇甫嵩的指挥。

董卓刚得到提拔,心情很好,觉得不好好表现一下,实在对不起刚拿到手里的那个公章,就说:咱这次的任务是救陈仓,现在咱赶快前进,去救陈仓。他以为王国是乌合之众,大家只要杀上去,就完全可以把他们一锤砸烂。

如果按董卓的这个建议,再加上皇甫嵩的军事能力,估计也可能成功。但皇甫嵩却高明多了,他想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他当场否决了董卓的意见,说:靠拼着牛力去取得胜利,不如不用打仗就大获全胜。陈仓虽然很小,但城防工事的质量却很过硬。王国的兵马虽然强悍,但一时也不会攻进去。他们这么进攻,过不了多久就会累死累活,全面疲软下去。那时,咱全力进攻,砍他们的脑袋就跟砍豆腐一样容易。现在一点儿不用急。

于是,就在那里等。王国继续攻。攻了八十多天,广大指战员们最后都叫苦叫累起来。王国一看,全军指战员除了他还很有活力之外,别的人都已经疲劳得只想睡大觉,而陈仓的城墙还是原来的老样子,知道这么打下去,就跟牛耕田一样——结果只有牛死没有田坏——便下令撤了。

皇甫嵩在这个看到敌人收拾攻城工具退回去的时刻,立即下令追击。

这时,董卓又出来说话。他上次提建议时,看到皇甫嵩搬出孙子那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这时也把兵法挂在嘴头儿,说:老大,不可追击啊。兵法说“穷寇莫追”,你难道真的忘记了?你可以忘记,但我不会忘记。现在我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醒你,请你按兵法上讲的办事啊。

皇甫嵩说:你这话好像很对。但你要弄清什么是穷寇。现在他们急于逃回去,个个抢着道路狂奔,跟一群赶街的群众没什么差别,哪是什么“穷寇”?咱们冲上去,就可以随便砍他们了。他知道董卓就那个水平,所以一来就不对他抱什么希望,只是自己带着部队追杀上去,而让董卓跟在屁股后面。

结果皇甫嵩追着王国的部队一路砍杀,没有碰到什么强硬的抵抗,大获全胜,取得斩首一万多人的成绩。如果是别人,对皇甫嵩的这次战斗肯定佩服得要命,可董卓看到自己跟人家的能力差距这么大,心里就恨了起来,把皇甫嵩当成自己的仇人看待。

最倒霉的是那个王国,打了败仗之后,韩遂和马腾他们就翻脸不认人,当场把他从盟主座位上赶了下来。于是,这群原来很会折腾的叛军,也开始了自相残杀的活动,把造反事业推向了低潮。

韩遂他们的事业进入低潮,但董卓的事业却得到很大的发展。

本来,大家都知道董卓的人品绝对巨坏,只是想利用他来对付西凉的那些叛军,等那些叛军的事业已经下滑的时候,就想拿下他的兵权。刘宏曾下文把他上调中央任少府。可董卓却聪明得很。他知道当少府是大大地提拔了,可那只是级别上的提拔,身边除了一群工作人员外,连个带刀的警卫人员都没有,哪比他现在当这个前将军?于是,他马上就编了几个理由,拒绝了刘宏的提拔。

刘宏虽然不是好皇帝,但智商绝对不低,对董卓一直不放心。他在重病的时候,仍然记得这个坏家伙,又任董卓为并州牧,命令他把所有军队交给皇甫嵩。这家伙的身体病了,但思想系统没有病,还知道皇甫嵩是个人才,让他来对付董卓,估计董卓就没有搞头了。董卓的军事能力搞不过皇甫嵩,如果放在战场上,恐怕大家一交手,董卓能逃出去活下来,就已经命大了。可在内部搞阶级斗争,跟自己人搞阴谋诡计方面,刘宏和皇甫嵩就显得嫩多了。

董卓对战场的形势判断得一点儿不准确,但他对朝廷目前的局势看得很透,知道刘宏虽然是皇帝,但现在朝廷已经虚弱得像个刚刚经历难产的妇女,这些命令他不听,朝廷也没有办法。因此就上书说,现在他跟手下这些子弟兵都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子弟兵们实在离不开他(其实是他离不开),个个愿意为他去死,所以,他必须带这些部队到并州去,继续保卫祖国的边疆。

任何人一看这封信,就知道董卓实在太嚣张了,已经嚣张到利用手中的部队来威胁皇帝了。

皇甫嵩的侄儿向叔叔建议直接把董卓搞定。理由很简单,现在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就在皇甫嵩和董卓手中,而董卓对朝廷又是这种态度,这是什么态度?这是拥兵自重、等待时机搞乱天下的态度啊。现在连皇帝的命令他都敢不听,以后更会什么事都能做出的。现在下手还可以挽救国家啊。

这个建议绝对没有错。

可皇甫嵩却不接受。他不接受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董卓不该杀,或者他没有收拾董卓的能力,而是因为程序不合法——没有受到朝廷的授权,不能乱杀大臣。从这方面来讲,皇甫嵩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他这么遵纪守法,对大汉王朝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他只是把董卓的这些行为和这些行为对国家的危害向刘宏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希望刘宏看过之后,叫他出兵把董卓搞定。

刘宏更没有什么魄力,看了皇甫嵩的奏章,只是又给董卓写了一封信,狠狠地批评了董卓一顿,希望他改正错误。可董卓能改正么?他要是能改正,他还是董卓么?

他仍然把部队驻扎在河东,坐等时局的变化。

结果局势越来越对董卓有利。最后,何进还看上了董卓,让他带兵过来救驾。

董卓是个抓住时机的高手,一看到何进的命令,两眼立刻光芒万丈,下令部队出发。

在何进出台这个政策时,很多人都反对,甚至觉得跟他再共事下去,会完蛋的,因此有几个铁杆手下都选择了跳槽。如果何进的脑子稍为清醒一点,这时就会叫停这个引兵入京的举措。可他从来就没有清醒过,因此仍然坚定不移地把这个既定方针贯彻下去。

何进的几个得力助手王匡、鲍信等都老早就回到山东,做征兵工作,还叫东郡太守桥瑁派丁原带几千人突然现身河内,高喊打倒宦官的口号,火烧孟津,干得有声有色。

董卓这时还讲点儿策略,一边带部队上路,一边还上书,愤怒声讨宦官,请他进京把那些祸国殃民的阉党统统抓起来,向全国人民作个交代。

何太后不同意。她的不同意,并不是因为董卓人品不好,怕他进京后出现麻烦,而是仍然把宦官们当成难得的人才,要保护起来,不允许谁动这些宦官们。

何苗也直接去找何进,把宦官对何家的大恩大德又重复了几遍,请大将军跟宦官们握手言和。

何进一听这话,心头又软了下来。这时,董卓带着那批打倒宦官的部队已经开到渑池,“不灭宦官,绝不收兵”的口号天天响彻云霄。

何进听多了家里的反对意见,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就又派谏议大夫种劭拿着诏书去叫停董卓前进的步伐。董卓却不把诏书当一回事,看过之后,丢在一边,叫部队继续跑步前进,一直进入河南。

种劭劝他马上退兵。

董卓这时怀疑洛阳已发生了政变之类的事件,就叫部下举着刀对着种劭说:“你再乱讲话,就砍死你。”

种劭却一点儿不怕被砍死,当场用皇帝的名义严厉地批评他们。董卓的部下都来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平时只听说过皇帝,从来不知皇帝长什么样,这时听到种劭以皇帝的名义来骂他们,便慌了起来,个个提着兵器离开现场。

种劭上去跟董卓来了个面对面,然后骂董卓有什么理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董卓的脸皮虽然很厚,但被他这么当众大骂,又找不到什么理由,只得闭着嘴,什么话也不说,最后不得不退回夕阳亭。

最后都不能活

袁绍看到何进放慢了脚步,就急了起来,对何进说:“咱们跟宦官集团的矛盾已经公开透明,不可调和。现在是到了必须迅速解决的时候了。如果再拖下去,咱就跟窦家没什么两样了。”他建议跟宦官们彻底摊牌是没有错的,但错就错在方法太过离谱。

这段时间以来,何进的跟随者越来越少,只有袁家人紧跟到现在,因此对袁绍的话还是很重视的。听袁绍这么一说,觉得真的很有道理,就叫情报工作人员去看看宦官们到底有什么动静,然后又去催董卓他们赶快进军。

何进现在的脑子比这个局势还乱。他叫董卓他们天天上书,书里全是严重威胁的词语,让人一打开奏章,就能闻到血腥味儿。

何太后天天看这些奏章,终于有点儿害怕起来,知道再保宦官就保不住自己了。于是把大大小小的宦官都集中起来,统一免去他们的职务,先回家反省。只留一部分政治过硬、何进也信得过的人在宫中工作。

那些宦官这时知道事情真的闹大了,知道他们的命运还真的捏在何进的手中了,再不去巴结他,只有死路一条了。他们知道,他们这些人平时仗着皇帝给的权力很嚣张,人家也很生他们的气,如果就这么回去,手里除了钱之外,什么也没有,被人家直接跑上门来打死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就都跑到何进那里,跪在何进的面前,不断地求情。

何进看到他平时做梦都怕的人这时全都在他面前整整齐齐地跪着,向他进行流泪式的检讨,心里很满足,就叫他们各回各的地盘去,重新做人。

袁绍一看,就知道坏了,赶忙劝何进把他们一个不留地处理干净,否则以后的麻烦会更大。何进不听,他又继续劝,何进继续不听,他还劝,何进还是不采纳。

袁绍知道再劝下去也没有用了。他跑回自己的办公室,冒用何进的名义,叫各地的官员马上逮捕那些太监的亲属。

到了这时,宦官们好像已经是死路一条了。可他们的活路仍然有。

张让的活路就在他的家里。

他养子的儿媳妇原来就是何太后的妹妹。太监最拿手的本事就是能把架子下放到跟地平线平行的位置,然后不管对谁都可以猛磕头。张让也是这样,他见到他的儿媳妇时,什么话也不说,直接就很熟练地跪下来,然后又熟练地流下泪水,先是承认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但考虑到自己为太后服务这么多年,对太后的感情已经很深很深,现在就要离开首都了,还想再见太后一次,请儿媳妇帮帮这个忙。

这位儿媳又跑去找她的老妈,请老妈帮自己的太监公公这个忙。舞阳君又跑到宫里,对着太后女儿,唠叨了一遍十常侍的好处,说就这么赶他们出宫实在有点儿过分了。

何太后本来就对这些太监充满了好感,这时听老妈的这一套女人之见的理论,当场就拍板,前几天的文件无效,诸常侍可以回到宫中,履行他们的职责。

何进一看,这才知道,当时不把他们全部逮捕,果然不对。他赶忙跑进宫中面见妹妹,要求把十常侍全部搞定。

何进此前由于怕死的原因,一直请病假在家,这时却突然在宫中出现。这是个非常时期,宦官们刚刚死里逃生了一次,神经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密切注意着何进的举动。张让和段珪看到何进进来,心中立即拉响了红色警报:“何进长期不到朝中上班,也不参加先帝的追悼会,说是自己病了。现在他突然到来,看走路的动作健康得很。看来他是要向窦武学习,想拿咱们开刀了。”于是,偷偷派个小太监过去听何进跟太后的对话。果然听到何进正强烈要求把他们全部变成尸体。

两人马上向太监们发出紧急通知,叫他们都拿好兵器,从侧门进去,然后埋伏在殿下,等何进出来。

何进以为自己把太监搞到这个地步,太监们肯定都吓得胆子还没有修复好,现在这个天下是自己的天下,安全系数高得很,哪知那几个太监正埋伏在那里等着他过去。

太监们等何进出来之后,又跑过去跟他说,太后有事,又请大将军进去。

何进根本没有想到别的事,马上就跟着那个太监进去。

何进才在宫里坐好,张让他们就提着兵器进来,一起指着何进大骂,说如果没有他们,他那个妹妹能当太后么?刘宏老早就想把她废了。现在倒好,自己当了权,就想把他们杀死。这样做也太不厚道了吧?何进不厚道,他们同样不厚道。最后,渠穆拔起宝剑直接就砍了何进的头。平庸的何进就这样结束了他极不平凡的一生。他靠妹妹发迹,因妹夫早死,更因黄巾事件成为实际的最高领导人,但因为水平太过有限,在与十常侍的斗争中,拿不定主意——本来只派几个人进去,逐个抓捕,就可以解决的太监,他硬是过高地估计了对方的实力,最后居然动用全国武力来对付,举起了千斤大锤,虽然把十常侍锤得不剩渣,但也把大汉政权砸得稀巴烂,连他自己以及曾经辉煌一时的何氏家族也全部被砸死。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只要拿出他原来的屠户的魄力,这个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可他到底不是一个有着扳正历史方向盘的政治家。于是,他注定只是个历史人物,一个为三国时代打下坚实基础的历史人物。

张让知道,何进手下还有一帮比何进更想杀他们的人,虽然杀了何进,但他们仍然不太平,因此就赶紧写好诏书,进行一次人事变动,让自己信得过的人到关键部门掌权。

尚书接到这个诏书后,觉得有点儿不对头,这么大的人事任免,怎么没听大将军提过?他对太监们说:“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才对啊。大将军要是不同意,这个文件就等于零。”

那个中黄门一听,也不想一想,就头脑简单地把何进的头扔给尚书,尚书一看:这是什么东西啊?

中黄门说:“何进谋反,已经被处死了。这就是他的脑袋。不信可以再详细验收。”他以为何进一死,什么事就没有了,他们有权有势的幸福生活又可以开始了。

这时,何进的两个部下吴匡、张璋正在皇宫外,听说何进已被砍了的消息,什么也不说,带着部队就要冲进宫中。可太监们已经把宫门关了。

这几个太监害人的水平还不错,但自保的能力却很低,以为关了宫门就万事大吉了。

这时,袁术也带了自己的部下来到,看到宫门紧闭,就叫士兵们用刀劈砍宫门,很快就把宫门砍开。

那些太监还不知道死到临头,个个拿着兵器在那里摆开战斗的姿势。可这些人打仗的能力却差得要命,看到人家大喊大叫着冲进来,也不知道大刀如何挥舞才符合砍杀的规则,最后只是摆着一系列的姿势,可摆开之后才知道,这些姿势全是送死的姿势。

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士兵们觉得光线不够用,杀太监实在不过瘾。袁术一声令下,为了方便杀敌,决定纵火。于是,大家放火烧南宫的青锁门。然后让大叫大声叫喊:“交出张让!交出十常侍。”

张让他们看到这个架势,这才知道杀何进很容易,但人家杀他们更加容易。这才知道砍何进的脑袋是个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何进还活着,他们完全可以利用他们跟太后的交情,让他只有搞定他们的想法而没有搞定他们的行动。现在好了,何进一死,他手下的那些人就无法无天,什么也不管,只红着眼要杀他们。他们能对付这些人吗?

这些宦官们手中只有太后那张牌,这时他们只好又跑到何太后那里:“报告太后,大将军的手下谋反,都打进宫里来了,咱们赶快逃跑。”就带着何太后、小皇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以及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向北宫逃去。

卢植举着长矛站在阁道的窗口下,大声骂着宦官们。段珪本来正抓着何太后,被卢植一骂,就松了手。何太后这时倒很机灵,忙从窗口跳下,脱离了宦官们的掌握。

这时,袁绍和他的叔叔袁隗也跑了过来,用一张假冒的圣旨,把张让他们刚拟任命的到要害部门的几个亲信都叫了过来,然后叫士兵们拉下去砍了。

袁绍又带着部队跟何苗一起,驻扎在朱雀门下,把正到处寻找活路的赵忠等一批人拿住,当场手起刀落。

不一会儿,吴匡他们过来,看到何苗,就生起气来:你本来是大将军的弟弟,可硬是不跟大将军一条心,天天配合宦官做牵制大将军的工作,现在大将军被太监们砍了脑袋,肯定是你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跟他们勾结的结果。于是他们对广大士兵说:“杀死大将军的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啊。咱们要为大将军报仇吗?”

何进的所有部下,都大声说:“当然要报仇啊。”

在这样的形势下,何苗的声音微弱得要命,谁也不会听他的申辩。

最后,他被愤怒的吴匡砍死。

袁绍对宦官愤怒的程度是最高的。他下令关起宫门来,一个太监也不许放走,然后叫士兵们在里面大砍大杀——只要是太监的,不管年纪大小,不管职务高低,一律不能活下来。据有关部门事后统计,这一次屠杀太监事件,共杀了两千多人,其中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长胡须,也被当成太监砍了脑袋。

张让和段珪这时困在宫中,看到外面的部队越攻越急,喊杀声越来越近,看来宫门真的挡不住他们了。他们知道,在这里死守,最后只能死掉,于是带着刘辩和刘协徒步溜出宫门。

当时,他们的身边也没有几个跟班的。到小平津已经是半夜了。

卢植和闵贡两人来到黄河岸边。这时宦官们个个已经怕得想死,缩做一团,形成一个真正的弱势群体。闵贡站在黄河边大骂张让他们。张让他们一句也不敢顶嘴。最后,闵贡觉得光骂不过瘾,就对他们大声说:“你们如果还不快快去死,我就要动手了。”

张让他们还在那里不动。闵贡就挥起手中剑,但听得咔嚓连声,几个跟他近一点儿的宦官都被砍死。

张让一看,知道他们那一套求情功夫肯定不灵了,就跑过去对刘辩拜了拜,说:“陛下,我们现在要死了。你多多保重!”然后都投河而死。随着几声跳水的扑通声接连响起,十常侍的故事就宣布结束了。

十常侍的故事是划上了句号,但一个更精彩的故事又隆重登场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40.html

下一篇:诸侯们的愤怒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