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以和为贵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14:03 0

张骞的第二次西游

话说卫青和霍去病联手给匈奴重创后,连年的征战,加上连续的作战失败,匈奴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从此,一个强大无比的匈奴变得四分五裂,说白了就是“解体”了。汉武帝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大汉皇朝迎来了和平安定的时代。

然而,汉武帝没有高兴多久,随着卫青和霍去病双双“伤逝”,他的烦恼马上又涌上心头。在和匈奴大小十余次的“军事行动”中,他已深深地体会到这个对手的强大,虽说这个对手暂时被自己打败,但不管怎么说,他依然尊重这个对手,因为他明白这个对手的强大,只要有一口气在,这个对手就不会倒下。

汉武帝“居安思危”,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不让这个可怕的对手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他决定走“联合”的政策路线,说白了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匈奴孤立,以解除后顾之忧。也正是因为这样,被汉武帝贬为“布衣”的张骞又浮出水面来,有了再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被封为中郎将,踏上去西域之路,开始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二次西游。

张骞第一次“西游”的目的地是大月氏,结果,正值壮年的他一路历尽艰辛,在经过爱情的洗礼、历经十年的磨难后,最终还是凭着一腔热血到了大月氏。然而,踌躇满志的张骞不会想到,大月氏女王对这位不远千里而来的张骞并不感冒,绝口不提联合的事,结果不死心的张骞耗在大月氏一年多,原本以为女王会看在他一片诚心上“回心转意”,不料,女王最终还是不为所动。最终耗不起时间的张骞只得踏上归程。

张骞回来经过匈奴境内时,顺便想去接他的妻子阿双一起回国,结果换来了四年禁锢的“铁窗生活”。但不管第一次西游路途如何艰难,张骞虽然无功而返,但能在十年之后活着回来,就是成功。赐封博望侯,恐怕不单单是汉武帝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尊重。

也正是因为这样,第二次西游,已是两鬓斑白的张骞依然是热血澎湃,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当然,鉴于第一次西游失败的教训,张骞这次西游的目的地不再是大月氏,而是乌孙国(今新疆温宿县以北、伊宁县以南的地区)。

张骞把目标定在乌孙国,自然有他的目的。乌孙国本来是匈奴的一个“附属国”,每年都得按时交给匈奴牛羊及一些其他财物作为“保护费”。原因很简单,乌孙国当时很弱小,而匈奴国太强大,乌孙国不委曲求全不行。但乌孙国在给匈奴好处的同时,也得到了好处,在匈奴国的庇护下,乌孙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富有。而此时的匈奴却接连被汉朝的双子星座卫青和霍去病打得落花流水,此消彼长,两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乌孙国就是这样一个极具战略性合作关系的国家,张骞把目标直指乌孙国,足以证明其眼光的独特。用张骞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搞定了西域的实力派国家——乌孙国,其他小国如大宛、康居、大月氏等自然会闻风归顺,想建交也是一句话的事了。

应该说张骞想得很美,但事实证明,想得很美和看上去很美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乌孙国面对从天而降的汉使,又惊又喜。惊就不用说了,喜的是他们见到了丝绸、帛画等以前未曾见过的东西。

乌孙国国王昆莫接见张骞,说出了心中的疑问:“无功不受禄,不知贵国不远万里送这些贵重东西给寡人有何所图啊?”

俗话说,真菩萨面前烧不得假香,面对乌孙国国王的直言相问,张骞也就不再遮起盖起,他回答了昆莫两个字:“结盟。”

随后说出了他和汉朝结盟的好处:

1.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大王为夫人。

2.每年赠送给大王大量财物。

面对财色的双重诱惑,昆莫虽然有些心动,但要他拍板却还是很难一下子做出决定的。于是他最后来了一句:让我考虑考虑。

张骞原本以为这样的考虑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哪里会料到,昆莫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还召集了朝中大臣商议,但结果是:悬而未决。原因是财色固然重要,但匈奴却像一块阴影一样,让他们挥之不去,虽说此时的匈奴已是江河日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道理,昆莫还是懂的。

张骞在等昆莫考虑的同时,也没有闲着,他派副手到大宛、康居、大夏、安息、大月氏、身毒等国去联络“结盟”的事。

莫昆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还是不能做决定。于是他决定派人到汉朝,去看看汉朝究竟强不强大。莫昆派出了使者和张骞一同回汉朝,礼尚往来,昆莫还精心挑选了十多匹上等良马作为谢礼送给汉武帝。而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嗜爱就是马。这十多匹绝世好马让汉武帝爱不释手。随后他安排了“军事演习”。

使者把汉朝的强大转告给了昆莫,然而,昆莫还是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汉朝强大,但强大又如何?远水解不了近渴,他最终还是不敢签下盟约,和匈奴彻底决裂。但他答应双边进行贸易来往,只谈经济不谈政治。

至此,可以说张骞的第二次西游仍然以失败告终,然而,张骞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二次出访增强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和沟通,其影响是深远的。在张骞和副手的努力下,从此,西域都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他的名字叫黄河。

随后汉朝和西域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西域的良马是汉武帝所垂涎的,而汉朝的金银珠宝、丝绸字画等奇珍异品亦是西域各国人所渴望的。特别是汉朝的丝绸“纤细如蛛丝、灿烂若云霞,色泽之鲜艳可爱赛过野花”,被西域人视为“神品”。从此,汉朝的丝绸从长安开始,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穿过塔里木盆地,越过帕米尔高原,直抵西域各国,再往西就经过中亚和西亚,到达欧洲所在地——地中海。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而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却因为疲劳过度,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也就是第二次西游的第二年,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但张骞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两次西游的壮举和丰功伟绩永驻史册,在人民当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昆莫的烦恼

昆莫没有答应和汉朝结盟的请求,是有难言之隐的。除了畏惧近在咫尺的匈奴之外,他还有自身的烦恼。他生了十多个儿子,大凡帝王将相,生子多的好处除了传宗接代外,还可以增加朝中负担。

昆莫本来早就立了大儿子为太子,无奈大儿子命太薄,年纪轻轻就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太子死则死耳,但他还是不心甘的,于是临死前对昆莫说了一句遗言:请父皇立岑陬为太子。

岑陬是太子的儿子。太子的意思很明显,既然他这个做太子的命薄,但让他儿子来继续他的太子位置才没有遗憾。但是昆莫的二儿子大禄就不干了,他心里是这么想的,从禅让的角度来说,既然兄长命薄,太子一位理应由他这个“老二”来做,岑陬是孙子辈了,怎么能越长而立为太子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昆莫就着急啊。手心也是肉,手背也是肉,他时刻担心着儿孙之间的“武力冲突”,因此,根本就无暇和汉朝结为联盟。

而张骞第二次西游强烈要求联盟的事,被匈奴人知道了。匈奴人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了。匈奴人扬言要踏平乌孙国。昆莫一听吓得屁滚尿流,为了避免让匈奴人的豪言实现,他决定接受汉朝联盟的请求。

面对乌孙国的请求,汉武帝自然高兴了,欣然接受,为了让这位盟友天长地久下去,他决定以美人来拴住昆莫的心。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也就是张骞第二次西游到达乌孙国的第七个年头,昆莫送上了几十匹绝世佳马作为聘礼,正式迎娶汉朝的公主,两国结为百年之好。

江都王刘建的掌上明珠细君公主有幸成为这次联盟的“牺牲品”。昆莫对这位貌美如花的公主宠爱不已,立马封为右夫人。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但后知后觉的匈奴人直到昆莫抱得美人归时,才知道他们自己的愚蠢,居然对两个对手结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四肢虽然明显比头脑发达些,但此时也终于开窍了,他们也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也选了一位秀色可餐的公主,向昆莫提出了“和亲”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桃花运,昆莫虽然心里诚惶诚恐,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但他最终还是不敢得罪匈奴人,于是采取了来者不拒的政策,接纳了匈奴的公主,并且封为左夫人。

列位读者看到这里,对昆莫的人品肯定有个大致了解了,他属于典型的“小人”角色。但这样的好处是使得乌孙国暂时平静下来。

乌孙国是平静了,昆莫也有两国美女左拥右抱,但细君公主却不满了。而且远在他乡的生活也不习惯,她时刻梦想着回中原。有她的《黄鹄歌》为证: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运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返故乡!

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细君公主回中原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了,只能在长吁短叹中度日。不久,昆莫去世,岑陬继承了乌孙国王之位,而昆莫的唯一遗言竟是要求细君公主转嫁给岑陬,这明显有违人伦道德。细君公主反对,但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不久,她也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人世。

随后汉武帝为了稳住乌孙国,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岑陬。通过一系列的和亲政策,汉朝和乌孙国的关系得以维持下去。而中乌的建交也带动了西域其他各国与汉朝的交流和往来。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汉朝和西域加强交流和贸易往来后,汉朝的丝绸一直是西域各国争相抢购的对象,而西域的良马也是汉武帝所垂涎的。这其中包括大宛的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只因这种宝马跑起来,流出的汗是红色的而一举闻名。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宝马,每年派往大宛的使者一批接着一批,绵绵不绝。按理说,汉朝这样大量收购大宛的宝马,可以增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然而,这却苦了两个国家——楼兰和姑师。

楼兰和姑师这两个小国正好处在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上。每当汉使经过时,他们都要提供吃住等免费服务。一两次倒也罢了,但每年经过这里的汉使多达数十批,这两个小国热情地招待几次后,他们发现这样下去,只怕国内的粮食都要用于汉使,自己喝西北风去了。他们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当汉使再经过他们的贵地时,他们摇身一变,变成江湖大盗了。

楼兰和姑师之所以敢和汉朝翻脸,原因有二:

1.汉使有辱使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说,张骞时期的汉使是汉朝最忠诚、最仁义、最和善的汉使,他们真正地做到了“传播和平和文明”的作用。但随着中乌两国的建交以及和西域各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汉使的增多,导致汉使的素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出使各国的不再是一些素质过硬、品德端正的人,而是一些道貌岸然夸夸其谈的“滥竽充数”之辈了。他们到了西域各国干的不是和平交流的事,而是投机倒把强买强卖的勾当。这让汉朝的形象大打折扣。

2.匈奴的唆使挑拨。

狡猾的匈奴人看到了西域各国渐有对汉朝“敢怒不敢言”的态势,于是派使者专门去“攻心”。他们无非是抓住汉使的把柄,到处宣扬汉使的丑形陋形,说出西域人心里想说的话。最后还给西域各国吃了颗定心丸:汉朝要是敢欺负你们,我们匈奴人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有了匈奴人的唆使和挑拨,西域各国对汉朝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了。首先站出来的就是楼兰和姑师两个小国。

这两个长期为汉使提供免费食宿的小国,因为有匈奴人的撑腰,没有再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爆发,他们非但不再给汉使提供免费的食宿,而且还要抢汉使的财物据为己有。

楼兰和姑师的倒戈无疑像是平地起了一声惊雷,震得汉武帝惊愕不已,也震得他怒不可遏,连楼兰和姑师两个小国都敢公然和他大汉皇朝作对,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允许的。更何况这两个小国不摆平,他派汉使到大宛抢购汗血宝马就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了。为此,汉武帝采取了惯用的对外政策:出兵匈奴!停息了近十年的“武力革命”再次浮出水面,一场暴风骤雨即将到来。

忧伤的代价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汉武帝派出了赵破奴和王恢,率兵再次对匈奴兴兵,目的只是为了打击匈奴人的挑衅行为。然而,匈奴人早就被卫青和霍去病打怕了,闻说汉朝又兴师动马,一夜之间撤了个干干净净。

赵破奴和王恢原本以为他们此番必将和匈奴进行一场恶战,但一向强悍的匈奴人的表现让他们始料未及,赵破奴和王恢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

他们劳师动众,此时如果打道回府,无半点功绩可言,汉武帝脸上定然无光。但若不回去,想要去千里荒漠寻找匈奴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赵破奴和王恢坐在一起进行了协商,两人商量来商量去,达成如下协议:向楼兰和姑师进军。

如果按汉武帝的意思,只要把匈奴打败了,楼兰和姑师自然会重新和汉朝和好。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汉武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匈奴人吃一堑长一智,不再和汉军硬对硬了,他们把“游击战”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汉军找不着北。

赵破奴和王恢既然决定先把不安分的楼兰和姑师连锅端了,于是做出了佯装班师回朝的样子,目的只是为了迷惑楼兰和姑师。

眼看赵破奴和王恢挥师回朝了,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楼兰国终于放下悬着的心,认为可以睡上安心觉了。然而,他们不会料到,这一睡再醒来时,美梦变成了噩梦,汉军从天而降,把包括楼兰王在内的所有人变成了俘虏。

赵破奴和王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楼兰后,大军接着开向姑师。姑师听闻楼兰被汉军拿下后,国家虽小,但并没有因此就放弃抵抗。相反,他们一方面组织人马进行顽抗,另一方面派人去请求匈奴派兵来支援。

然而,面对数万汉军,小小的姑师的抵抗是不济于事的,向匈奴送求援信的使者前脚还没走远,姑师国的城门就被汉军攻破了,而姑师王不甘成为阶下囚,在心腹的保护下,拼死杀出一条血路而去。姑师国亦被汉军占领。

扫平不安分的楼兰和姑师,不但打击了匈奴人的嚣张气焰,而且对西域其他各国起到了震慑的作用。这种“杀鸡儆猴”的举动,使得西域各国不敢再对汉朝有“大不敬”的举动。也正是因为这样,赵破奴和王恢班师回朝后,汉武帝对他们进行了重赏,封赵破奴为浞野侯,封王恢为浩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11.html

上一篇:平定大宛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