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打通西南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13:50 0

连锁反应

平定了南边的南越,汉武帝并不满足,接下来把目标瞄向了西部的巴蜀之地。四川,古称巴、蜀,秦汉时,为巴郡和蜀郡。为了行文的需要,这里有必要把巴蜀的来龙去脉简单地叙述一下。

1.巴的由来

“巴”原本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名称,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重庆、川北、陕南、鄂西乃至洞庭湖一带的广大地区,而鄂西是其中心。在此地域内的民族各有分支且不断迁徙,巴族是其主体,其活动的地区也被称为巴。于是,“巴”就由民族名演变成为地域名,“是司神于巴”、“巴蛇食象”。殷周之际,巴人参与了伐纣战争,后被封为巴子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即克殷,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杀道朔及巴行人……邓师大败”。这是巴作为一个诸侯王的军事、外交活动初见于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巴国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汉水流域。春秋末年,巴、楚两国兵戎相见,在“楚主夏盟,秦擅西土”的情况下,巴国的统治中心逐步向南转移,先至鄂西南的清江流域,然后沿清江西上进入川东。到战国初年,其统治中心已在川东,而且不断迁徙,“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今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直至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俘虏巴王,巴国宣告灭亡。先秦时期的“巴”,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是用做国名。

周慎王五年(前316年),即开明氏的晚期,秦国按照“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的战略,先灭蜀,接着灭巴。在巴蜀旧地建立了巴郡和蜀郡。在巴国原地设置的巴郡,治江州,“其地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辖境大致包括今重庆嘉陵江、涪江、南溪县以东至奉节县,大巴山以南,贵州东北部地区。巴郡之设,汉、晋因之。之后,刘宋设置巴渠郡(今达县),齐置巴州(今奉节),梁又设置了东巴州(今南江)、宁巴郡(今东林)、巴中郡(今开江)、开巴郡(今普光)。北周设置了巴县(今重庆)、三巴郡(今宣汉普光),唐代设置了巴川郡(今合川)。所有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置,充分表明了“巴”作为一个地名在古巴国范围内使用之广。正由于“巴”作为地名的普遍使用,当唐代不再设巴郡之后,人们仍习惯于将川东地区称巴。“巴”就从行政区划之称,逐渐转化为普遍使用的对特定区域的代称。

2.蜀的由来

“蜀”首先是地域名,专指四川西部。在这片地域中,其主体民族是蜀族,这个地域被殷人称之为蜀,是源于蜀族。蜀族早期活动地域在岷江上游的山谷之中,逐渐发展到成都平原与陕南,长期以成都平原为根据地。在今天川西至陕南的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则都被称为蜀人或蜀族。川西的蜀族很早就建立了古老的国家,有了蜀王。蜀国的历史轮廓,《蜀王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从开明以上至蚕丛,未有礼乐,凡四千岁。”距今2500年以前,开明氏在开明九世时从樊乡(今彭州)迁往成都(今成都)。先秦时期,蜀的含义十分的广泛,成了地域名、族名、国名的代称。

蜀郡的建制从秦代一直延续到唐代。秦时,蜀郡的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管辖有今四川西部江安长江上游以北,涪江上游地区及陕西西南部。汉初,分巴、蜀增设广汉郡(今金堂),武帝时,在西南夷设置犍为、沈黎、汶山、牂牁、越嶲五郡,属益州部。

夜郎自大

前面已经说了,南越一直是个“难剃头”,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和大汉的关系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越一会儿宣布“回归”汉朝的怀抱,一会儿又宣布独立,总之和汉朝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没有少花费精力来处理南越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番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希望南越归附汉朝。

但也就是唐蒙这次出行,又惹出些许是非来。

尽管南越极不安分,但面对汉使唐蒙的到来还是以真诚友好的态度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当然南越王只停留在扯家长上,绝口不谈国事,而且还在吃的方面下工夫,希望通过美食来堵住唐蒙的嘴巴。事实证明,在美酒佳肴的刺激下,唐蒙的话语却更多起来,他还吃到了一种从没吃过的水果。这种水果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吃下去更香,总之,入口生津,沁人肺腑。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千年开一次花,千年结一次果,千年才成熟一次,从而有了吃了“长生不老”一说。而此时唐蒙吃到了这种特殊水果后,像是吃到了人参果一样,惊问道:这是什么?

招待的官员回答道:枸酱。

唐蒙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无啊。

官员回道:此物天上地下都没有,只有夜郎有。

回到长安后,唐蒙交给汉武帝不是什么报告之类的文件,而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木匣。汉武帝不明所以然,只是怔怔看着唐蒙,显然是在期待他的下文。

“南越是个难剃头,非人力可以说服,要平定南越,非武力不可。”唐蒙淡淡地道。

“搞不定南越,你带这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回来干什么?”汉武帝怒道。

面对汉武帝的“发飙”,唐蒙没有慌张,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打开小木匣,然后,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串枸酱,喃喃地道:“臣这一次虽然无功而返,却有意外的发现。枸酱是稀世之果,产于夜郎,却能流通到南越,说明夜郎和南越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沿着夜郎的枸酱运往南越的路线,出奇兵智取南越啊。”

然后,他说出了早已策划好的“预谋”:要想武力解决南越,必须要经过长沙成豫章(今江西的南昌)。这里的条条大路虽然通水路,但条条水路却是十八弯,浅滩暗礁多如牛毛,在这里行船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会弄得船毁人亡。如果绕道西南地区的夜郎国,一来可以借夜郎国的十万精兵共同抗敌,二来可以从牂牁江顺流而下,直捣南越的寻峡,然后经石门直抵南越的城都番禺。如此一来,搞定南越将是易如反掌。

汉武帝被唐蒙精辟的分析折服了,马上就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于是乎,唐蒙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几千人马,带足了干粮,从汉朝的西南边境——巴郡的笮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开始了体验“原始森林”之旅。

这样的冒险之行虽然刺激,但是个中的艰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唐蒙经过了大大小小不下八十一道磨难后,终于到达了夜郎。

夜郎王竹多同坐拥一方,哪里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一开始听说东土大汉唐蒙的到来,先是略感惊讶,随后就是不屑一顾:哪里来的野和尚,敢来我这里撒野。因此,和唐蒙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好,而是问:唐长老,不知是夜郎大,还是汉朝大啊?

面对夜郎王这样的“夜郎自大”,唐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实际行动来告诉夜郎王答案。他马上就拿出此次来夜郎所带来的礼物:丝绸字画,金银珠宝。这些东西在夜郎王竹多同的眼里都是旷世之珍宝,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的脸马上就由阴转晴了,态度马上就由“不友好”转变成“友好”了。

收了唐蒙的礼,竹多同作为“回报”,主动问唐蒙“有什么要求需要帮助”。唐蒙不再拐弯抹角,提出了让夜郎归附大汉的请求。竹多同表示可以考虑考虑。因为他还想征求各大酋长的意见,然而,他的犹豫是多余的,各大酋长见了唐蒙送上的奇珍异宝,嘴里头笑得是呦呵呦呵呦,心里头美得是啷个里个啷。个个都表示愿意对汉朝投怀送抱。

夜郎国就这样被唐蒙的金钱外交搞定了。唐蒙出使夜郎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心中欢喜,封夜郎国为郡,并把整个南夷都划在他们的管辖之内。

紧接着,唐蒙又开始了第二次西征夜郎之旅,这一次汉武帝除了派他去协管刚刚建郡的夜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修路。

按照唐蒙的“计谋”,从牂牁江的水路直抵南越,打南越一个措手不及。但牂牁江也不是说过就能过的,还得修缮才能通行。于是乎,唐蒙这次到达夜郎后,马上征集数万夜郎军民参与到了牂牁江的修缮中去了。

这边的军民挥汗如雨,崇山峻岭中,因劳累和瘟疫而牺牲的人数不胜数。而那唐蒙却跷起二郎腿,嘴里吃着枸酱,非但不体恤军民,反而一再催他们快点,快点,再快点。

死,不管;伤,不管;快,才是他要管的,唐蒙为了赶“工程”的进度,根本就不给他们一点点休息时间,如有人怠工就要挨鞭子,如有人逃跑,抓住一律砍头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逼急了的夜郎人没有选择“自大”,而是选择了自卫,结果监军的酋长成了他们的泄愤对象。就这样,革命之火点燃后,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竹多同虽然极力镇压、百般安抚都无济于事,刚刚归汉的夜郎顿时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中。

而事实证明,唐蒙除了“蒙人”有一套本事外,面对夜郎国的叛乱,他却是眉头深锁,慌了手脚。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派人快马加鞭地去长安向汉武帝求救。

汉武帝接到报告大为震惊,本着大局着想,他没有选择派千军万马去镇压的强硬政策,而是决定以柔克刚,这次,他只派了一个人前往夜郎。

搞定夜郎,一人足矣。

汉武帝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事实证明,汉武帝就是汉武帝,他派出的这个人胜似千军万马,仅凭一人之力就搞定了夜郎。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就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巴蜀才子司马相如。

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

——司马相如

“子虚乌有”、“文君新寡”这是我们常用常听的成语,前者意指实际上不存在的虚构人物和事物,后者则用于指年纪轻轻就守活寡的青年女性,这两个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的成语典故的起源其实都来自同一个人身上——汉朝的辞赋名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遂改成这样“山寨版”的名字。他少年时喜欢读书练剑,也正是因为这样,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武骑常侍),虽然这和小时候练剑的“专业”对上了口,但一肚子经纶却得不到施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了寻到心中的“伯乐”,司马相如孤注一掷,做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惊人之举,主动炒了汉景帝的鱿鱼,投靠了梁王刘武。用现代的话来说,这等于放弃了铁饭碗,选择了“下海”。

然而,海水深不深,只有下了水的人才知道。司马相如在“海水”中虽然没有找到“伯乐”,却找到了“知音”,和当地的俊杰之士邹阳、枚乘、庄忌组成了四人帮。从此,四人吟辞作赋,谈笑风生,个中乐趣不言而喻。

然而,对于心怀大志的司马相如来说,谈笑的背后是酸楚,对饮的背后是苦涩,他分明在感叹光阴虚度和人情如纸。为此,他的百感交集,“子虚赋”便新鲜出炉了。

然而,正是这篇《子虚赋》却改变了司马相如的一生。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煎熬过后,司马相如终于时来运转,他的伯乐终于出现了,他便是刚刚上任的汉武帝。汉武帝刚上任,实权被王皇后霸占,他只能靠打猎和游山玩水打发时间,也就是这期间,他无意中看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称是“惊世之作”,他惊喜之余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

当汉武帝询问司马相如这篇《子虚赋》是怎样写成时,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他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诗赋。

于是乎《上林赋》又新鲜出炉了,这篇《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和《子虚赋》相衔接,文字辞藻也更华美壮丽。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汉武帝对司马相如这样的诗赋很有感触,连一句多余的废话也不多说了,立刻封他为侍从郎。

事实上司马相如虽然有点大器晚成,但这并不影响他当“新郎官”。前面已经说了,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仕途受挫后,曾回到蜀地。然而,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司马相如事业上受挫了,但爱情却丰收了。在县令王吉的帮助下,寒酸的流浪汉司马相如,仅凭一张旧琴,便把川蜀一枝花卓文君迷倒,在经过了“午夜私奔后”,将生米煮成熟饭,一代富豪卓王孙不得不痛心疾首地认了这个“穷女婿”。

然而,从表面上来看,绝世美女卓文君下嫁给落魄才子司马相如虽然有点“屈就”,但却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如果说《子虚赋》和《上林赋》还不足以展示司马相如的才能,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他这一次到夜郎“出差”的表现吧。

筚路蓝缕

话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去解决夜郎的内乱,自然是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寄予厚望。事实上,司马相如就是司马相如,他到了夜郎后和唐蒙的做法大相径庭,唐蒙主张的是“枪杆子下出政权”,而司马相如却是“一支秃笔行天下”,他大手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妙笔生花的檄文,全文如下:

“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弔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慢,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乡风慕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塗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司马相如这篇名为《喻巴蜀檄》的檄文大致分为三点:

首先宣扬汉武帝的威德。称他即位后北伐匈奴、西征康居、东讨闽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西南夷君长仰慕倾心,都表示要归附朝廷,只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为了奖赏这些君主,才派中郎将对这些地区进行礼节性的访问。皇帝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的宏伟目的。

其次解释在巴、蜀二郡征兵只是为了保护财物和使者的安全,不存在进行战争的忧患。责备唐蒙擅自启用“军兴法”,“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中官吏又征调大量军民为他转粟运输,这些都是他个人的过失。但民众也要“急国家之难”,被征调的人,以逃亡自杀来抗拒,“亦非人臣之节也”。

最后以当时的忠义、荣辱观来开导民众。先树正面典型,说过去边境上有人一听说烽火燃起,就扛起武器,迅速跑来参加战斗。其中一些人立了大功,因而做了大官,过上了美好生活,封妻荫子,流芳百世。巴蜀之民与边境之民都同属一个国家,同敬一个皇上,现在才干点实事,就自杀或者逃跑,这太愚蠢了,不忠不义,连累父母也受耻辱。强调父母和基层小吏都要对年轻人进行教育,还要率先垂范,缺少好的品德和荣辱观,就会受到处罚,甚至被杀头。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语言畅通,层次分明,密致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檄文在夜郎一经发行,便如同给夜郎人下了一剂灵丹妙药,结果是,夜郎人的武力行为得到了缓解,谣言得到了控制,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原谅”之声。总之一句话,檄文得到的效果立竿见影。

小试牛刀取得不错的效果后,司马相如由“动手”马上改为“动口”了,他用他的“笨嘴笨舌”(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和巴蜀的上层人物及几个县的县令进行了“友好的”访谈,做说服工作,在他的“恩威并施”下,结果夜郎的高层领导官员被成功搞定,动口取得的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就这样,司马相如“动手”和“动口”双管齐下,成功搞定了夜郎。当真是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随即,司马相如马上就夜郎的局势向汉武帝打了个小报告,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邛、笮、冉駹这些夷族靠近蜀郡,如再行开通,设置郡县,胜过南夷”。

汉武帝见司马相如不费一刀一枪就平定了夜郎内部的动乱,对司马相如早已刮目相看了,因此,对他的“金玉良言”,几乎是想都没有想就同意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作为建节往使去和南夷各国“建交”。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去搞定野蛮粗鲁的“南夷”并不是一件美差,而是一次苦旅。但司马相如既然能轻轻松松搞定夜郎,对付南夷也难不倒他。他审时度势,这次采取了三步走政策:

一、说服。这一次司马相如费尽口舌,采用“攻心”政策对付南夷人。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代才子司马相如的“口”不如“笔”,因此他的副手壶充国有幸成了“演讲大师”,他声情并茂地对司马相如写的演讲稿一番照本宣科后,效果同样是感动天感动地,也感动了南夷人。据说这位壶充国老兄此次亮相,迷倒MM无数不说,更得到了汉武帝的另眼相看,后来被封为大鸿胪卿(即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真可谓一“说”成名。

二、赠礼。这一点不难理解。有钱能使鬼推磨,古往今来,用金钱开路,基本“通杀”。

三、武力。司马相如在安排壶充国进行“说服”工作,以及用“糖衣炮弹”对付南夷的同时,还派副使王然带领汉军进行军事演习,大有“扬我国威”之意。

就这样,“三管齐下”后的结果也毫无悬念:“搞定西夷”。

搞定西夷看似轻轻松松、简简单单,似乎只在弹指一挥间,但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司马相如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坚忍不拔的意志,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冲破阻力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当然,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身实力外,还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

这个人便是他的“岳丈”卓王孙。

衣锦还乡

前面已经说过,司马相如的“岳丈”卓王孙起初并不同意他的宝贝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原因有二:

一是他女儿卓文君长得太好看了。这里且引用古文赞美卓文君的原话来说:“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长得美倒也罢,更重要的是才华横溢,她纤纤柔指却能弹出旷世之曲。这样集才貌于一身的奇女子自然是“蜀道一枝花”了。

二是他卓家在川蜀一代是有名的“富豪”。用史书的话来说就是“临邛自古称繁庶”,其大致意思就是赞美秦汉时期的古临邛。而造就临邛繁庶的杰出人物,主要是卓、程二贾,尤其是卓氏货殖世家。临邛卓家,本是赵国人,以冶铁致富。卓氏移家临邛,应在嬴政称“始皇帝”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消除六国旧民的反抗,强力推行“徙民”和“迁富豪”的政策,把六国的“不良分子”下放到各个边区去“劳改”。而富豪之家,则强迫迁移到秦国旧地,一则便于监视,再则利用他们的资本发展经济。卓家就是这样被流放到巴蜀。老谋深算而又具有冶铁生产经营经验的老卓,听说“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致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于是要求远迁致临邛。到了临邛,果然大喜。这里除了沃野,还有铁山、铜山、盐井。于是“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开矿冶炼,生产经营。其盐和铁制军械、农具等产品,畅销西南夷和中原各地。如果不是铁器容易锈蚀的话,今天从川滇到燕、赵、吴、越的土地中,都可以掘出卓家所制的锄头和镰刀来。

卓家不仅冶铁煮盐,而且还与邓通合作铸钱。汉文帝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一起实现了汉初的“文景之治”。但是汉文帝沉溺于男色,宠幸邓通,恩赐邓通严道之铜山,并允许他自由铸钱。而邓通远在京城服侍皇帝,又不懂冶铸业务,于是以铜山为资本,借重卓王孙的技术,合伙求财。其实“邓氏钱遍天下”,一大半是卓王孙制造发行的。与邓通合作铸钱,卓家的盛运,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卓家经过三世经营,传到卓王孙这一代,已是“富致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其奢华程度可以同皇帝相比,真正是“富可敌国”。

总之一句话,如果在汉初搞个“福布斯排行榜”的话,那么卓家当之无愧地排在“榜首”的位置。而司马相如是出名的“穷酸秀才”,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当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门不当户不对,完完全全是两个相差悬殊的档次。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年司马相如用琴以一曲《凤求凰》挑得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来了个“午夜私奔”后,卓王孙又急又气又怒,为了卓家的声誉,卓王孙对外通告:不认这个女儿了。

不但不认司马相如这个穷酸女婿,而且连女儿也权当“白养”了,由此可见卓王孙的愤怒。然而,生米早已煮成了熟饭,当看着女儿带着司马相如落拓的回来,且在家乡开了一个“新龙门客栈”时,在万般无奈下(卓王孙身为川蜀一代的富豪,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女婿做开小酒店的小本生意呢),在“面子”和“亲情”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卓王孙原谅了女儿的过失,认了司马相如这个不成器的女婿。然而,卓王孙很快就发现,他这一次看错人了。

龙岂池中物,暂时的落拓并不代表永远的落拓,司马相如仅靠一篇《子虚赋》便赢得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芳心”,随即,落拓书生一跃进龙门,被汉武帝调入京城在他身边担任了秘书(汉称郎官)一职,真可谓时来运转。

而真正让司马相如名留史册,是因为他在“蜀身毒道”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因为唐蒙的“不中用”,汉武帝派出了司马相如下山。原因有二,除了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才子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相如是成都人。按照“以夷制夷”的说法,他便是“以蜀制蜀”,出山名正言顺,当真值得期待。果然,司马相如仅凭一纸檄文就搞定了夜郎国的“动乱”。随后司马相如向汉武帝提出了“邛榨冉马恁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尚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这一建议,不战而屈人之兵,汉武帝自然欢喜。于是汉武帝便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西夷。所谓“建节”,就是担任天子的特使,即后世所谓的“钦差大臣”。驷马赤车,威风非凡。自秦开郡以来,成都还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位显要莅临。所以蜀人对司马相如的衣锦还乡,表示热烈欢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司马相如到了临邛,更被奉为上宾,真是无上荣耀。

就连他的富豪老丈人卓王孙,顾盼得意之余,也不免愧悔,喟然而叹:“唉!我应该早点把文君嫁给他。”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话绝对没错。卓王孙发完这句惊世感叹后,接着就对“金龟婿”进行无私的帮助。

司马相如此行的使命是以安抚为原则,办的是“送礼外交”。但是他的官队和礼物要畅达各夷部,要体现天子的威严和恩泽以及特使的威风,必须要有畅通的道路承载他的大队人马。于是在司马相如的主持和蜀郡地方以及他老丈人卓家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西夷“官道”的开拓。他们千辛万苦,“关沫若,徼样柯,镂零山,梁孙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天威和恩泽带到西夷各部。在西夷这片土地上,“创道德之鎏,垂仁义之统”。促成西夷内附,实现民族融合。于是,临邛以西,北起汶山,南迄云南,这一片约三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归入汉家版图。

司马相如的这一历史功绩,并不亚于他在辞赋文化方面的贡献,同样光耀史册。之后,随着历代官方和民间的不断开拓、延伸,终于形成了“蜀身毒道”,也就是延续至今的南方丝绸之路。

从一而终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调寄秦观《鹊桥仙》

司马相如搞定西夷后,终于站在了人生的顶峰,很多人都对这个才气过人的才子大呼“仕途不可限量”。司马相如也有飘飘然的感觉,这次来川蜀前就已经是“中郎将”了。立此大功,他的仕途再度青云直上,看似已毫无悬念,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然而,世事无常,这话一点都不假。事实上,司马相如凯旋,汉武帝也不怠慢,亲自站在城门口来迎接,对司马相如的待遇不可谓不高,只是司马相如脸上的笑容马上就僵住了,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手上已多了副手铐,紧接着汉武帝极其友好地请他进了一个特别的地方——牢狱。

汉武帝给出的原因是:受贿。功成名就遭人妒忌也是正常的。有人告司马相如在搞定西夷期间收受他人钱财,而且数额巨大。汉武帝最痛恨的就是“腐败”,最注重的就是“反腐”,于是,司马相如一入京便被“双规”纯属正常。

司马相如入狱,却急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西汉的美女加才女卓文君。然而,卓文君脸上的泪水很快就被笑容代替了。原因是司马相如出来了。“保释”司马相如出来的是他的岳父卓王孙,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

然而,司马相如出是出来了,但头上却少了一样东西——乌纱帽。汉武帝本着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原则,给“腐败分子”司马相如开出的处罚令是——革除官职,提着行囊,回家建设新农村去。

伴君如伴虎,面对仕途的起起落落,面对人生的变幻无常,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面对朴衣素装的妻子卓文君,司马相如长吁短叹,心中似有千千结,昨日的风光还历历在目,今日却已成“明日黄花”。

而与司马相如的落寞成鲜明对比的是,妻子卓文君却欢欣鼓舞,一路上蹦蹦跳跳,仿佛又回到了不谙世音的孩提时代。

当然,卓文君之所以在相公司马相如发“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般凄凉无助的苍凉之声后,她却一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样子,除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外,还是有其他原因的。

卓文君不会忘了,在她十七岁那年,她经历了人生的冰火两重天,她原本是被许配给了“皇孙”,一位公子哥。却不料这位公子哥英雄难过美人关,婚礼还没有举行,人却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于是如花似玉,花一样年华的卓文君有一个新的代名词——寡妇。从此,漫漫长夜,青灯相伴,寂寞谁人知?

难道自己就这样孤零零地过一辈子,来换得一个冰冷冷的贞节牌坊?

一切的一切似乎在印证这么一句话:红颜命苦。直到有一天,一曲婉转悠扬的琴声,如丝如麻般传入她的耳畔,直透她干枯已久的心田,一阵阵涟漪荡得她心中的小鹿活蹦乱跳。司马相如就凭着一曲《凤求凰》走进她的世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都说心动不如行动,她放下了富家女的身份决定与他私奔,在一个朦胧的月夜,他们夜奔(有人说这是历史上最美丽的私奔)来到了成都。夫君的家到了,果然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家徒四壁。(这个倒与中科院的宅男们差不多)爱情是精神的,婚姻是物质的。他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琴声的欢愉中,毕竟还是要正儿八经的过日子。只是这样的日子实在艰辛,她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要改变目前的生活窘境,她想到了一个她可以利用的资源,她的父亲大人,她要拿到她应该得到的。

于是他们又重新回到了临邛,他们并没有直接找卓王孙要钱,只是开了一家小小的酒店,才子当起了酒保,才女当起了卖酒妹。卓王孙一向爱面子,他的女儿当然知道,终于他打消女儿私奔的怒气,向他们举双手投降,那毕竟是他疼爱的女儿。于是父亲分给文君仆从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卓文君与司马相如高兴地回到成都,买良田,置豪宅,过起了富人的生活。

汉武帝即位,男人终是不能在家吃软饭的,司马相如拿着《上林赋》献给新帝王,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对他的赋赞赏有加,拜郎官。文君一生的豪赌似乎以大获全胜告终。

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只可惜男人有钱就变坏了,更何况还是一个多情的才子。春风得意的司马相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灯红酒绿中早就忘记了当年的糟糠之妻,于是,他考虑良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婚。

当然,离婚是现代用语,古人不叫离婚,他们管这叫休妻。和我们现代的夫妻离婚一样,离婚都得有理由。比如说性格不合,比如说第三者插足(婚外情)。司马相如萌生休了卓文君这个“糟糠之妻”的想法后,于是写了一纸休书,当然,聪明的司马相如没有直接说要休了她。而是变通了一下休书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下休书的内容就知道了。信里居然没有一个字,只有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典型的打哑谜,但司马相如相信聪明的卓文君会明白他的意思的。

而我们的卓文君小姐,自从司马相如走后,那是天天等夫君来接她,夜夜盼夫君来接她,五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她等到花儿也谢了,还是不见夫君的身影。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她没有等来夫君,却等来了他的信,接到信的她同样是激动得无与伦比,只是,当她打开信时,满心的欢喜立马就被一种叫忧伤和绝望的东西代替了。

卓文君是何等聪明的女人,自然知道夫君哑谜的意思,这句话里每个数字都有,唯独没有亿,无亿便是无义,意思已不言而喻。

伤心也罢,痛苦也好。卓文君就是卓文君,她很快从伤痛中走出来,她决定用尽全力来挽救这段濒临破碎的婚姻。她同样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却很独特,只是将司马相如这十三个数字正写了一遍,又反写了一遍,作了一首数字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卓文君眼看口口声声说爱他一生一世的夫君“变心”后,她并没有用最俗的那些“忘记你我做不到”之类的话来挽留司马相如的心。而是以“暗讽”的方式来刺激司马相如的良心。

果然,司马相如看到卓文君的回信后,用四个字可以形容:羞愧难当。回想起自己穷困潦倒时文君的种种好处,他的良知终于复苏过来,于是来了个浪子回头,决定不再休妻。

当然,司马相如不“休妻”,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再“续妻”,于是,“喜新不厌旧”的司马相如回了这样一封信,信的内容不再打哑谜,而是实话实说了,他以商量的口吻对卓文君说,念在夫妻一场的份儿上,婚可以不离了,但纳妾总可以吧……

这对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卓文君来说,纳妾比休妻更难受,于是,她真的愤怒了,为何自己的丈夫,总是三番两次的要“花心”呢?她想过一哭二闹三上吊,但是那样的结果很有可能覆水难收,万劫不复。她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司马相如最擅长的文字来作为最后的武器,进行反击。一首流传千古的《白头吟》就这样顺应形势新鲜出炉了: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怕《白头吟》这一剂猛药的威力不够,还附加了一曲凄伤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以四川烈女的刚强性格表示,自己只能“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决绝,如果你司马相如还是要将“花心”进行到底,那么我跟你也就走到了尽头,大家以后路归路,桥归桥,各不相干……

司马相如看后,震惊之余,大为感动,想起往昔的恩爱,种种美好,种种甜蜜,种种幸福,纳妾的念头终于被拔节而出的道德和正义浇灭了,在说出“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后,立马高车驷马,亲自登门迎接卓文君入京了。

卓文君的放手一搏,终于让这个风流多情的男人回心转意了,后人有藏头诗《望江亭》以咏此事:“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此诗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写的喻义也很深,也耐人寻味。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官场的诱惑早让卓文君心有余悸,因此,当司马相如搞定西夷,功成名就回长安时,她并没有半点欢喜,对于她来说,司马相如越成功,她就越没有安全感,丈夫丈夫,一丈之内是丈夫,出了一丈就可能什么都不是。

因此,当汉武帝对“受贿”的夫君给出革职回家查看的处罚后,早就想远离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去过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卓文君,怎一个喜字了得。在她看来,隐居林泉,青山为伴,绿水相随,坐看日出日落,笑看云起云落,双飞双宿,甜甜蜜蜜,缠缠绵绵,岂不优哉美哉快哉乐哉善哉。

一年后,卓文君的“田园”梦碎,汉武帝昭雪平冤,宣布司马相如的“受贿”罪名不成立,又把司马相如调回京都入职,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一代杰出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悄然殒世。临终前,除了对妻子卓文君的恋恋不舍外,唯一的遗书是写给汉武帝的《封禅书》。总之,为了报答汉武帝的“知遇”之恩,司马相如当真做到了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08.html

上一篇:东西南北征
下一篇:吞并南越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