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巫蛊门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11:48 0

祸起萧墙

话说江充当了“小人帮”的带头大哥后,却偃旗息鼓,似在享受帮主带来的兴奋和自豪感。苏文见江充迟迟不见动静,心里急了,总是催大哥快点儿动手。每次江充只是不冷不热地回答一个字:等。

于是,苏文接下来等啊等啊,在他等待的过程中,他原本寒着的脸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越来越舒展,因为这期间朝中又出了两件大事,死了两个人,两个都是复姓公孙的人。

第一个人是公孙敖。

公孙敖想必大家不陌生吧。他就是卫青儿时的亲密伙伴。沙场上一起拼杀的兄弟。他年少时曾因哥儿们义气,一人单刀赴会,硬是从陈阿娇宫中将“劫持”的卫青冒死救出。

后来卫青发迹了,也不忘这位拜把子的兄弟,把他也推荐到战场去干大事业了。不过他的运气可没有卫青那么好。公孙敖先后四次当上将军,但是每每立一点儿功,又犯一些错,总之将功补过,两相抵消之后,再回首时已被“赎为庶人”,最后靠诈死,亡命天涯五六年后,才暂时保住一条小命。看来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儿不假。

然而,公孙敖终究还是没有躲过命运的轮回,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因妻子被疑为“巫蛊”的疑似病例,他牵扯进了“巫蛊”案,被灭了全家。

第二个人是公孙贺。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宁县)人。公孙贺的祖先是匈奴人,祖父公孙昆邪在汉景帝时为陇西太守,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平曲侯。

出身豪门的公孙贺少年时代没有选择在高校深造,而是选择了“参军”,后来从军征战,屡立战功,很得汉武帝赏识。在汉武帝的牵线搭桥下,卫皇后的姐姐军孺嫁给了这位军人为妻。有了这层关系,公孙贺更得汉武帝宠信,马上就担任了轻车将军,率军驻扎战略要地马邑。

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出动30万大军,由李广、公孙贺带领,埋伏于马邑,企图诱歼匈奴单于,但因匈奴单于识破汉军计谋而未能得逞。从此,西汉一改汉初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公孙贺此后戎马倥偬,先后参加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跟随西汉名将卫青横扫匈奴势力,因战功封南峁侯。

太初二年(前103年),对公孙贺来说当真是可喜可贺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汉武帝命他代石庆为丞相。然而,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宝座,公孙贺却百般推脱,甚至为了让汉武帝收回成命,他跪在地上,以头磕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臣出生在偏远之地,出身卑微。后又长期在军队中做事,干点儿普通之事还绰绰有余,但要我做运筹帷幄之事,我实在没有这个才能,我当不起丞相这个职务啊。”

汉武帝虽然被他的忠诚感动得老泪直流,但他乃堂堂一国之君,说出的话已是覆水难收了,于是命令人“扶起丞相”再说。公孙贺似乎铁了心,表示如果武帝不收回成命,他就长跪不起。事实证明,汉武帝对付后宫那些妃子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见多了,眼看公孙贺又哭又闹,只差上吊这一关键环节了,汉武帝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了,来了个“拂袖而去”。

再闹下去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最后公孙贺没辙了,只得含泪接受相印。出宫后,他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汉武帝太贤明了,我任丞相一定会有不称职之处,一旦出现纰漏,必遭横祸。”

原来当时朝中正值多事之秋,帝相因争权矛盾极为尖锐,石庆之前三任丞相都以莫须有之罪被处死,石庆虽然处处小心,事事谨慎,但也多次受到汉武帝谴责,以公孙贺的聪明,怎能不知道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所以才会上演“哭辞丞相”的闹剧。

事实证明,公孙贺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灾害马上就降临了。话说公孙贺直升“丞相”后,他的儿子公孙敬声继任父亲留下来的职位——太仆。就是这个太仆一职葬送了公孙敬声的前程。公孙敬声不学无术,骄横奢侈,目无法纪,他上任后,擅自挪用国家军费一千九百万钱。

他本以为这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天衣无缝,但他忘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他“贪污巨额公款”的事被他人告发了,结果自然得蹲牢狱了。

公孙贺为了给儿子立功赎罪,请求皇帝让他做“捕快”,去追捕武帝通缉的黑帮老大阳陵大侠朱世安。汉武帝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公孙贺救子心切,不顾艰辛千里追踪,最终将朱世安捕获移送朝廷。抓了黑帮老大,为民除害,汉武帝高兴之下免了他儿子的罪,让他重新做人。

事到这里,按理说应该可以结束了。然而让公孙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朱世安却不是盏省油的灯。他听说公孙贺是要用自己的命来换儿子,就狂笑着说:“丞相就要祸及宗族了!用完终南山的竹子,也不够写完我的状辞;砍光斜谷的树木,也不够做桎梏我的刑具!”(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朱世安的意思是要跟公孙贺玉石俱焚,拼个鱼死网破。于是他在狱中上书告发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还说他们指使人在长安通往甘泉宫的驰道上埋木偶人,诅咒皇上。

汉武帝立即下诏逮捕公孙贺父子入狱。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正月,长安城中大雪纷飞,寒气袭人,公孙贺父子饥寒交迫死于狱中。随后其家族的最终结局是:满门抄斩。

巫蛊之祸

我们目击的事实

往往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凌

冰山下面的巨大事实

更排山倒海

穿透视听

我们直面的人生舞台

也许只是化蝶幻影

层层垂帘般幕后的故事

更震撼世道人心

这段话是湖南卫视一档叫《背后的故事》的节目中的一段话,每次看这个节目时,我都特别留意这段话,加上解说者浑厚有力的声音,感觉真的很震撼!

是的,我们有时候看到的太多的事情都只是表面的,我们需要去了解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公孙敖和公孙贺的死其实只是汉武帝晚年的这场“巫蛊之祸”的冰山一角。

巫蛊是什么呢?前面也提过,巫就是巫术,这个好理解,就是画符念咒语;蛊也叫厌胜之术,是一种诅咒的巫术,就是用一个桐木雕的小木偶,在木偶背上书写某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然后给这个木偶施加某些法术,通常是在木偶的胸前钉上钉子或针,或者用线捆住木偶的双手,然后将这些木偶埋在被诅咒者住所或其附近的地下,每天对这些木偶施念咒语,这样被诅咒的那个人(就是名字被写在木偶背上的那个人)的心智就受施蛊人的控制;如果施蛊人诅咒他死,那他就会不明不白地死去。这种用木偶来诅咒人的法术据说是来自于胡人的萨满巫术。

汉朝的皇室是楚人出身,汉朝在行政上采取秦朝的制度,在文化上则是全盘接受的楚文化。楚人自古就有尚巫好鬼的传统,这就使得汉朝的统治者更容易相信蛊术。汉武帝自己就总是求仙拜神,对这一套当然更加深信不疑。因此朝廷上一直很注意防备有人用这类厌胜之术来诅咒皇上,查出来就是灭门的大罪(后来的历朝历代也无不如此)。

闲话少说,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场旷世无双的巫蛊之祸,这里且叫“巫蛊门”好了。

1.巫蛊门的起因: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汉武帝早年忙着打匈奴和求神仙,没工夫过问巫蛊的事情,可就在他晚年的时候,一件似真似假的案子牵出了巫蛊之祸。

原来武帝整天东征西讨,弄得天下百姓不得安宁;他又拼命地花钱,不但把文景时期积蓄下来的钱财都花光了,他自己千方百计搜刮来的钱也花光了好几次,闹得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起来造反,连长安城里也有不少人咒骂皇帝。慢慢地这些怨恨的话有一些就传到了武帝耳朵里,他就小心提防着,疑神疑鬼地老觉得有心怀叵测的人来行刺他。

话说他住在建章宫的时候,有一天恍惚间突然看到一个身带宝剑的男人影子在龙华门外一闪而过。汉武帝以为有人来行刺,急忙下令在建章宫内搜了个底朝天,连半个刺客的影子都没找到,守宫门的侍卫也说根本没见到什么带剑的男子。汉武帝一气之下把守宫门的人杀了,又搜查上林苑,又下令关闭长安的城门,在城里挨家挨户地搜了十一天,闹得长安城鸡飞狗跳。(《汉书·武帝纪》:征和元年冬十一月,发三辅骑士大搜上林,闭长安城门索,十一日乃解。巫蛊起。)

这一次彻底的大搜查没抓住刺客,但结果却搜出大量的小木人,就是这些小木人引发了“巫蛊门”的导火线。

原来两位公孙大人死于莫须有的“巫蛊”之后,巫婆、方士见利用蛊术很有“钱途”,于是纷纷前来长安,到宫中贵戚之门来骗取钱财,教他们如何镇邪避灾,如何用木偶诅咒仇人,如何防患于未然。一时间各大宫中乌烟瘴气,大家都忙着做一件事,埋木头人……

2.巫蛊门的升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汉武帝搜刺客没搜到,却搜出不少小木人后,他感到事态的严重程度已超过了他的想象。巫蛊不除,天下不安,巫蛊不除,汉武帝不安啊。于是,他决定严厉打击一下长安城里的这股乌烟瘴气。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叫来了一个人,一个一直在苦苦等待汉武帝召唤的人,这个人便是“小人帮”的带头大哥江充。

江充听到汉武帝的宣见,脸上笑开了花,他知道他烧第三把火的机会终于来了。果然,汉武帝召见他便是商量如何打击巫蛊,在江充表达了愿替皇上分忧的忠心后,汉武帝直接给了他一个权限——特使,专门负责打击和摧毁巫蛊案件。

于是乎,一个新的部门——“巫蛊办”成立了。“巫蛊办”的站长毫无悬念可言,是江充。其主要成员有:案道侯韩说、御史章戆、黄门苏文(兼任小人帮的副帮主)、胡巫檀何。

接下来江充带领几员得力干将,整天穿梭于各大宫,成了不折不扣的“掘木人”,最后竟然是“哪里不平(地),哪有我,哪里不平,哪有我。”更为重要的是,“巫蛊办”沆瀣一气,想整治谁就事先把木头人埋到他的家附近,然后再以搜查的名义来“追踪寻迹”,抓到人以后,两条。第一,严刑拷打。不惜动用烧红了的铁器钳人、烙人,总之一句话:一定要让他们认罪。第二,一定让这个人咬出来他的同案犯,被打得无奈了就咬其他人。这样抓一个咬一个,抓一个咬一片。不管是谁,只要被江充扣上“诅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没过多少日子,他就诛杀了好几万人。

一时间全国陷入白色恐怖当中。

3.巫蛊门的终极目标:巫蛊之祸,意在太子。

江充花这样大的力气来打击巫蛊,花费的人力、物力、精力是巨大的,而牵连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其实江充这样做只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他一手打造的“巫蛊门”的终极目标不为财也不为利,只为太子。

于是,他指使“巫蛊办”的得力干部胡巫檀何对汉武帝说:“皇宫里有人诅咒皇上,蛊气很重,若不把那些木头人挖出来,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此时的汉武帝已近古稀之年了,人到老年,多多少少有些伤寒杂病,磕磕绊绊的。于是,已是体弱多病的汉武帝认为胡巫檀何的话“言之有理”,批准了“巫蛊办”进入皇宫搜查巫蛊。

江充的终极目标只是太子刘据,但聪明的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茶要一口一口地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于是,他带领浩浩荡荡的“巫蛊办”的人马先从嫔妃下手,一直把汉武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查了个底朝天,这才对卫皇后和太子宫进行搜查。

如果说在嫔妃的宫里搜查只是为了走过场的需要,那么卫皇后和太子府就是动真格了。据说江充为了搜查的需要,还派上了猎犬,在两大宫中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

搜查的结果是:太子宫的木头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木头人多,二是木头人毒。多到什么程度,四个字:多如牛毛。毒到什么程度呢?四个字:咒语连连。

江充的“追魂夺命”组合拳终于亮出致命杀招了。那么懦弱的太子刘据见宫中平白无故多了这么多木头人,知道定是江充等人做了手脚,他会眼睁睁地做沉默的羔羊,任江充宰杀吗?

答案是否定的,羔羊也有怒吼的时候,更何况太子刘据还是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呢?且看刘据是如何“冲冠一怒为巫蛊”的。

太子的反击

话说太子府凭空被挖出那么多木头人后,刘据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紧急的关头,他想到了他的老师石德。

石德也许大家还有点儿陌生,但一提到他的爷爷万石君——石奋,想必大家一定会豁然开朗。情况紧急,刘据找来老师石德,不再拐弯抹角,便直接询问怎么办。

石德果然不愧是刘据的老师,马上就当前形势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教会了太子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前车之鉴。

公孙敖夫妻和公孙贺父子,都是因为巫蛊而掉了脑袋的,包括汉武帝的女儿也没能逃脱一劫。现在“巫蛊办”的人在东宫挖出这么多木头人来,只怕江充之意不在木头人,在于栽赃陷害太子您啊。

第二个关键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我知道您是清白,虽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江充等人的小报告一旦打到汉武帝那里了,只怕太子您就算跳进黄河也说不清啊。

第三个关键词: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皇上现在在甘泉宫避暑养病,对目前宫里的形势一无所知,太子可假传圣旨,先抓住江充等“巫蛊办”的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令其招出其中的阴谋,只有这样,方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石德的解析精辟在理,太子刘据听了直点头称是。但对“先发制人”的方案他还是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和顾虑。

“江充等‘巫蛊办’的人都是父皇钦点的权力,享有特事特办的特权,在没有父皇签发的逮捕令的情况下,怎么能随便对他们进行逮捕和审讯呢?”

石德随后教会了刘据第四个关键词:该断不断,必受其乱。

现在都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你居然还想“循规蹈矩”地办事,只怕还没等到皇上的逮捕令,你自己早已被逮捕了,难道你想做扶苏第二不成?

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但在和弟弟胡亥争夺皇位时,因为“心太软”,结果把皇位拱手让给了胡亥,从而也使得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石德的话连傻子也听得懂是什么意思了。一句话:起(行动),还有生的希望。不起,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刘据就是刘据,汉武帝从小教他读书识字并没有白教,教条书里的“可为”和“不可为”他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当石德苦口婆心地说出四个关键词后,他的头还是摇得像拨浪鼓,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能做大逆不道的事。

他决定先派人到甘泉宫去“请示”一下汉武帝,把木头人一事当面说清楚。这种消灭“不良因素”于萌芽之中的想法,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但问题是,这仅仅是刘据一相情愿的想法,江充根本就不给他这样一个“解释”的机会,他早已派人赶在他之前去甘泉宫报告去了。

刘据一听,面色惨白,瘫倒于地,嘴里直呼:怎么办,怎么办?

石德不愧是他的老师,第五个关键词又新鲜出炉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个关键词简单易懂,不用解释大家也明白,意思是江充等人现在已把你逼到悬崖边了,是生是死就看你的选择了。

说完这话句,石德起身甩袖就要走人,这样“迂腐”的学生不教也罢。但这一次刘据却突然一把拉住石德,说道:弟子愚钝,悔误甚迟,请多原谅。

接下来的事简单的描叙过程如下:假传圣旨、征调士兵、抓捕犯人。

而江充接下来的表现如下:措手不及、瓮中之鳖、束手就擒。

刘据打了个出其不意,结果成功抓获“巫蛊办”的头号人物江充和四把手胡巫檀何。也许是这个先发制人的过程太顺利太缺乏悬念了,刘据在抓住江充后,脸上笑开了花,他认为他已“转危为安”,现在该是“打击报复”的时候了。

于是,刘据马上上演一场“泼妇骂街”的闹剧,直把江充骂得恶贯满盈,猪狗不如。而混世魔王江充自从落到刘据手上,知道没有好果子,抱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自始至终都选择沉默。

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愤怒的刘据马上上演新花招——砍。可怜的江充,连一句发泄的话都没能说出口,就挥一挥衣袖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考虑到江充一个人走太孤单,刘据马上也为胡巫檀何安排了隆重的火葬。

可以说刘据终于拿起手无缚鸡之力的拳头,痛痛快快地做了回真男人,然而,他不会知道,他痛快的背后留下了两大致命伤。

第一大致命伤是刘据抓住江充后太过兴奋和激动,结果在大脑发热的情况下,当场就解决了江充这个不法分子。先斩后奏,朝廷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但问题是他在砍江充的脑袋时,忘了做一件事,一件举手之劳,但却关系他的脑袋的大事,就是没有得到江充的供词。

在江充还没有“招了”的情况下,刘据就擅自对江充处以极刑。江充死了是小事,但如何向汉武帝交代却是件大事了。

第二大致命伤是刘据发动突然袭击,但他的目标太窄,只盯着罪魁祸首江充一人,却忽略了“巫蛊办”的其他几个主要成员。结果除倒霉的胡巫檀何被顺便抓进来了,“巫蛊办”的另三位危险人物,苏文、韩说和章戆却成了漏网之鱼。于是乎,江充前脚被抓,他们后脚就踏进了甘泉宫。

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前面已有先例,可惜却没有引起刘据的高度重视,否则他先将“巫蛊办”的人全部一网打尽,再向汉武帝汇报,结果自然会迥然不同。

“刘跑跑”出马

接到苏文、韩说、章戆三人的“太子造反”的小报告后,汉武帝第一反应是惊,第二反应是不可置信。对于他来说,太子虽然在言行上“叛逆”了些,在做人上“另类”了些,在做事上“迂腐”了些,但人还是诚诚实实,本本分分。因此他觉得苏文的“造反”两字有点儿言过其实,于是就让内侍去把太子招来,准备来个当面“质问”。

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一个内侍,却成了左右刘据命运的人。这个内侍虽然不是“小人帮”的正式成员,但也属于“小人”。因此,他接到跑腿的光荣任务后,关键时刻心理素质不过硬的缺点暴露无遗。

如果说以前他对太子刘据是敬的话,那么现在他对刘据就是怕了。怕什么呢?这个太子连京城最火的“巫蛊办”的老大江充都敢擅自抓了直接砍了头,他这一去太子的东宫该不会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吧?

去太子府是不敢去了,可不去,又怎么向汉武帝回命呢?只剩下华山一条道可以走了——编谎言来骗汉武帝。他是这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的:太子的的确确是造反了,我去请他,他非但不肯来,反而想杀了我灭口,幸好我跑得快,要不然就再也见不到陛下了。

汉武帝的第一反应还是惊,第二反应还是不可置信。

正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丞相刘屈髦的秘书长(长吏)到了,给汉武帝的报告同样只有简单明了的四个字:太子造反。

原来丞相刘屈髦听说太子造反,吓得七魂丢了三魄,二话不说,拔腿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城外跑。据说中途连丞相大印跑丢了也浑然不觉,由此可见丞相跑步的慌张程度。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舍己救人。天塌下来什么也不管,先保住性命要紧。

“刘跑跑”到了驿站才派唯一跟着自己的秘书长骑快马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

都说众口铄金,其利断金。江充、章戆这样直接跟太子打交道的人,自己最贴心最信任的内侍,以及丞相的秘书长都报告都说太子造反,这一回汉武帝终于相信太子造反是事实了,于是他便问丞相的长吏:“既然太子造反了,丞相打算怎样摆平这件事呢?”

长吏答:“丞相已封锁了太子造反的消息,至于要不要采取军事行动还得听皇上您的指示。”

汉武帝一听,怒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丞相封锁消息有个屁用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在整个长安都听风就是雨。如果不尽快平息暴动,后果不堪设想。丞相难道没有听说过周公当年大义灭亲、含泪忍痛诛杀管步和蔡叔的事么?是风度重要,还是温度重要?”

既要风度又要温度。长吏心里是这样嘀咕的,但嘴里却不敢再多说一句话。关键时刻,汉武帝展现出一名老领导的素质,他立马就向丞相做出了如下部署:

1.集京城临近各县之兵力,关闭所有的城门。

2.用牛车堵住街道,捕斩谋反者重重有赏。

3.放走谋反者罪加三等。

都说酒壮英雄胆,丞相刘屈髦接到汉武帝“杀无赦”的诏书后,实权在握,他一改刚才狼狈至极的形象,调转马头,组织人马将长安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然后再打出抓捕太子的牌子。

太子刘据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但终究还是知道丞相要抓他的消息了。在对待江充等人方面他已经先下手为强一次,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选择再一次的“先下手”。

于是他假传圣旨释放长安城里的囚犯,发给他们武器,他的老师石德和门客张光光荣地成了“带头大哥”,抵抗丞相的军队。出发前,他还来个“先礼后兵”,召开了动员大会,内容无非是说皇上病得很严重,住在甘泉宫休养了很久了,不知道那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故,而“巫蛊办”在以江充为首的黑社会势力的带动下,乘机准备叛乱。我们身为大汉的子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效力,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共同诛杀逆贼。

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动员大会后,掌声雷动,众人纷纷表示誓死为国效忠,绝不让奸臣的阴谋得逞。随后他们和丞相的政府军队发生了武装冲突。这一战就战了三天三夜,结果是双方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眼看这样战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太子心急如焚,丞相军可以从城外调来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而自己的军队却是随着伤员的增多一天一天地减少。无水之源,终会有枯竭的一天。

太子决定再次铤而走险,派使者持节杖去驻扎在长水及宣曲两地胡人骑兵军团。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派的使者前脚刚到,汉武帝的使者后脚也随后到了。接下来就看两大使者的比拼了。

两大使者立马上演一场真假节杖的表演。太子使者说他的节杖绝对是货真价实,假一赔十。汉武帝的使者却说他的节杖才是真的,如假包换。

眼看两大使者争执不下。胡人也被弄得云里雾里,最后叫两人别只顾逞口舌之快,来点实际的。

“我的节杖是纯赤色,大家谁不知道纯赤色的节杖才是正宗的皇帝审批的节杖呢?”太子使者毕恭毕敬地交出节杖,果然那节杖清一色的赤色,连一根杂毛都没有。

胡人点了点头,下结论了:这才是正宗的节杖嘛!

“真正的节杖在这儿。”汉武帝的使者手中有货,心中不慌。他拿出节杖,喃喃地道:“真正的节杖不是纯赤色,而是赤黄色。”说着拿出汉武帝写出节杖易毛的诏书,悠悠地道:“皇上早就料到太子会有这么一招棋,所以临时把节杖换成赤黄色,就是用来防盗的。”

汉武帝的使者关键时刻使出了撒手锏,真假节杖立见分晓,黔驴技穷的太子使者得到砍头的代价。

接下来,胡人骑兵在汉武帝使者马通的带领下对太子进行了反戈一击。原本平衡的两个天平,因为胡人骑兵的加入而发生了质的倾斜。

太子眼看不再调来军队,必败无疑了,于是亲自乘车到北军营外,请求护军使者任安发兵助战。

任安接到太子的符节,顿时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尴尬境地。帮还是不帮,这是一个问题。帮,如果太子最终失败,他便是同谋,必定受到株连之罪。不帮,如果太子最终胜利,他便是见死不救的犯人,必定会受到太子的严惩。

在摸不清看不明的情况下,任安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决定还是按兵不动,先坐山观虎斗,看谁胜谁败再去捡功劳。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中立”的任安也没能逃脱被砍头的命运。

任安拒不发兵,太子已陷入绝境。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在这个危急的节骨眼上,汉武帝颁发的太子造反的昭告已传遍了整个长安。太子军听到后已是军心涣散,无心恋战。

此消彼长,结果就毫无悬念了,太子军兵败如山倒。兵败如山倒的太子刘据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走了——逃。

几人欢喜几人愁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七月十七日,是太子刘据一生当中最凄惨的一天。这一天,他才真正体会到流浪是什么滋味。刘据只带了两个儿子和几个保镖静静地站在覆盎门下,等待命运的裁决。

覆盎门上的司直田仁双手背后,耷拉着脑袋站在城门上踱着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在权衡着什么,抑或在忧虑着什么。只见他踱来又踱去,踱去又踱来,他每踱一步,城下刘据的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田仁站定了双脚,长叹一声,手一挥,说了四个字:“打开城门。”

刘据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他向田仁投去感激的一瞥,转身回头深情地看了一眼长安,心里叹道:别了,我的母后;别了,我的父皇;别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别了,长安。

再回头,一滴晶莹的泪花飘散在风中。刘据不再迟疑,带领两个儿子策马奔出了覆盎门。

田仁终于还以“慈悲”之心放了刘据一条生路,然而,他自己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刘据走了,追兵随后就到了,丞相刘屈髦听说司直田仁自作主张把刘据放了,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抓住田仁就要当场砍了他的头。

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御史暴胜之站出来,他有话要说:“司直是享受国家待遇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就算有罪该杀,也应该听从皇上的发落。”

刘屈髦没辙了,一边派人继续追太子,一边押了田仁去向汉武帝请命。没有抓住太子,抓了田仁好歹有台阶下了,结果,汉武帝听说太子跑了,二话不说就把田仁拉出去砍了。

田仁是田叔之子,小时候因为长得一身好体魄,被大将军卫青慧眼相中,招收为贴身的保镖,后来多次随卫青参加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因为表现得很出色,再加上卫青不遗余力地推荐,后被汉武帝封为郎中。再后来,迁升为二千石的丞相长史。再后来他见河南、河内、河东多是丞相御史的亲戚子弟,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他不顾强权,给汉武帝打了这样一个小报告:“天下郡守多为奸吏,而三河尤甚。”这个“直言不讳”的小报告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结果三河太守都被抓到牢里然后砍了头。最后,田仁被提为京辅都尉,再升为丞相司直。

据说田仁还和司马迁是好朋友,两人常有书信来往。任安被抓后,司马迁写了一封《报任安书》:我听说,修身是智慧的集中体现;爱人和助人是仁的发端;要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是义的标志;有耻辱之心是勇敢的先决条件;树立名誉是行为的最终目标。士人有了这五个方面,然后才可以立身于世并进入君子的行列。

从这一点来看,田仁无疑就是这样的君子。可惜“为谁去做事,谁来听从你”,一堆黄土埋掉的是道义还是真理?

杀了田仁还不解恨,汉武帝马上又使出了“逼将法”。

第一,马上派法吏到暴胜之那里去“问话”。

法吏对汉武帝的牛脾气了如指掌,自然知道汉武帝问话是假,逼供是真,于是,对暴胜之进行了强有力地责问:“司直擅自放走太子,罪不可恕,丞相杀这样的奸叛之徒,是符合先斩后奏这条法律的,不知道御史大人为何偏偏要帮田仁说话呢?”

暴胜之心知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已经对他“很怀疑”了,于是对法吏说:“行,行,行,你不要再多说了,我知道怎么做了。”说着,拔出身上的剑朝自己的脖子就抹。

暴胜之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自杀的原因有二:除了恐慌外,更重要的是怕连累到家里人。牺牲自己一个人,保全全家人,这无疑是暴胜之选择的最明智的方法。要不然以汉武帝多疑之心,熬到最后,只怕不单单是暴胜之一个人掉脑袋的问题,他的整个家族都脱不了干系。

第二,派宗正刘长、金吾刘敢前往皇后的宫中收缴卫子夫的印玺。

卫子夫支持儿子刘据谋反,汉武帝只是派人去取印玺,留给卫子夫自行了断的权力,已经是非常给卫子夫面子了。

卫子夫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只是这一天还是来得有点儿突然,快得让她感叹世事无常,她用那双早已变得粗糙的手握着汉武帝当年亲手交给她的白玉大印,若有所思若有所叹,良久,一滴晶莹的泪掉落在印玺上。悲切良久,她推出厢房大门,恭恭敬敬地把印玺递交给刘长和刘敢两人。

接到印玺的刘长和刘敢两人并没有马上就走,而是木然地站在那里,良久,从卫子夫的厢房里传来一声凄惨的叫声,血腥之味顿时弥漫开来。刘长和刘敢对视了一眼,知道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是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书写的一人得志、全家富贵的传奇。然而,卫子夫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做了三十八年的皇后,并不是独霸天下,而是处处小心,以恭谨谦和赢得汉武帝的恩宠,赢得了大臣和后宫等人的尊敬。在后来的日子里,尽管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移情别恋。但是因为卫后小心谨慎,所以汉武帝对她还是很信任的。汉武帝每次出行,都把后宫事务托付给卫后。

然而,最终卫皇后还是因为太子的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生女当如卫子夫,这是后人对卫子夫的肯定,还是对汉武帝的讽刺?

而参与革命政变的,除了太子逃脱外,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如下:

太子的老师石德被景通擒获,张光被商丘成擒获。结果汉武帝封景通为德侯、商丘成为成侯。

眼看景通和商丘成得到封赏,这时“中立派”的任安不失时机地来向汉武帝请安了。他原本以为得个小小的封赏应该是不成问题,然而,他不会知道,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鬼门关。

任安的事,汉武帝早已洞若观火,他那点儿小伎俩怎么能逃得出汉武帝的火眼金睛呢,结果,面对不但没有立功、反而想邀功的任安,汉武帝冷笑道:“嫌官小是吧?好,我给你封一个超级大官,派你去当阎王爷。”说着,给任安安排了隆重的上任仪式——腰斩。

处理了任安的事,随后汉武帝对参加叛乱的进行了两个“凡是”的处理:凡是太子刘据的门客,一律格杀勿论;凡是跟从太子参加战斗的人(不管是自愿还是被逼的),全部流放到偏远的荒漠之地去面壁思过。

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话说太子刘据被司直田仁以“牺牲自己来救别人”的大无畏精神放走后,带着两个儿子开始了漫漫逃亡路,翻过千层山,跃过万道水,到了湖县泉鸠里(今河南灵宝西部与陕西交界处的泉里村)。

刘据到这里也不隐瞒自己的身份,直接告诉了他所遭遇的情况,事实证明,泉鸠里的人虽然少,但个个深明大义,听到太子声泪雨下的“表白”后,纷纷表示了对太子的同情和怜悯,更有甚者还流下了眼中多余的分泌物。

结果,这个小山庄的人不但收留了刘据这几个“难民”,而且还免费提供吃喝拉撒。可惜这里乃是穷乡僻壤,一没交通优势,二没地理优势,三没特产,生活水平离“温饱”还差一大截,刘据等人的到来,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但他们任劳任怨、日夜加班地编织草鞋,靠这个卖点儿钱来维持太子等人的生活。

这样一来,太子心里就过意不去了。曾几何时,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曾几何时,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拥有呼风唤雨的权力。现如今,他却靠这里的父老乡亲的“血汗钱”来养活自己。

心怀愧意的刘据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写了一封信。这不是一封上访信,而是一封求助信,他想求助湖县一位颇有交情的“老相好”。以前刘据是太子,他所交的人不是达官显贵,就是富得流油的富翁。这位老相好便是属于后者,别的都嫌少,就是钱多。

找这样的人打打牙祭,够刘据几个人吃上好几年。鉴于现在情况特殊,刘据又不好直接去投奔老相好,直接写信要点救济款无疑是最佳办法。然而,刘据不会知道,就是这样一封小小的信,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因为当时的条件有限,送信要经过很多“手续”,结果信还没送到老相好手里,风声早已传到了官府的耳朵里。

“什么?泉鸠里来了几个来路不明的人?”这一份报告,引起了当地知县李寿的高度重视,此时追捕太子的通缉令已传遍五湖四海。他当机立断,连夜带领一群精兵强将进行了一次突然行动。

小小的泉鸠里被大量的官兵围了个水泄不通。结果泉鸠里的村民和官兵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太子保卫战”。太子刘据也许是不忍看到官民“相煎”,于是他紧闭房门,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官民的决斗,就好比是专业和非专业的比拼,结果毫无悬念,泉鸠里的全部村民以及太子刘据的两个儿子,用血淋淋的生命代价,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歌。

提着太子刘据的人头,李寿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笑得那样无邪,笑得那样不可一世。天上掉馅饼居然被他接到了,这意味着凭着这块馅饼,他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他马上派人快马加鞭去京城“报喜”。接到喜报的汉武帝非但没有喜,表情反而是:忧伤的泪直往下流。

他痛哭失声,如果不是自己放不下“面子”,如果听从令狐茂的劝告,下令赦放太子,太子会有这样“尸首异处”的下场吗?人世间,有多少后悔可以重来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不顾堂堂一国之君的身份,滴滴混浊的老泪掉落在案前令狐茂写的劝告书上:

臣闻父者如天,母者犹地,而儿子好比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天平地安,万物才茂盛;父慈母爱,儿子才会孝顺。而今皇太子为汉家社稷的正式继承人,将承受万世的基业,担负祖宗的重托。江充,只不过是一介布衣,穷乡僻壤出来的无赖,陛下使他显贵,给他高官大权,而他竟迫害太子,栽赃陷害。而且这些邪佞之人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太子进则不能见到皇上,退则被那些乱臣贼子所围攻,他蒙受了冤屈却无法奏告,所以郁积愤怒之情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才杀了江充。他心怀恐惧,所以子盗父兵,用以救难自保罢了。臣窃以为太子并无谋反之心。《诗经》上有一首《小雅·青蝇》是这样写的:绿头苍蝇真正讨厌,把它赶出篱笆外面。和善明理的正派人,绝不听信挑拨离间。从前江充陷害赵国太子刘丹,天下人有目共睹。现在江充又谗言挑拨皇上和太子的关系,激怒皇上。皇上偶尔疏忽,过度责备太子刘据以致派大兵围攻,由三公亲自指挥作战。智者不敢言,辩者不敢说,臣感到无限痛惜。愿陛下放宽心怀,慰平怒气。对亲人不要过于苛求,不必担心太子的错误,应迅速解除这么多守兵,别让太子在外面长时间地流亡,以致再误入奸人的诡计。臣一片忠心,谨在建章宫阙外待罪,昧死上闻。

其实这是一封感人至深而又有理有据的信,它之所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因不是这封信写得不太好,相反是因为写得太好了,其中“太子进则不得见上”一句委婉地击中了汉武帝的软肋。汉武帝当时对这封上书评价很高:文辞优美,抑扬顿挫,好极了。但因为“恼怒”,他“追捕太子,无论死活,捕获者封侯”的命令依旧不变。

也正是因为这样,太子才会这么快就死在一个小小的知县之手。然而,后悔归后悔,汉武帝擦干了眼泪,还得做一件事,就是对李寿的奖赏。君无戏言,不能不赏啊。结果李寿被封为邗侯。而身先士卒的张富昌因为第一个冲进房门,虽然没有救活太子刘据,但因为“踢门”有功,被汉武帝封为“题侯”,当真是名副其实啊。

亡羊补牢空余悔

太子的死,令汉武帝追悔不已。就在汉武帝备受折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郎官田千秋上疏了,他是巫蛊门太子刘据冤死之后第一个上疏为太子鸣冤的人。(令狐茂是在太子流亡期间上疏的)因为巫蛊门事件,牵连的人实在太多了,大家都对太子的事讳莫如深,都选择沉默,避免祸从口出。

也正是因为这样,田千秋的鸣冤书才引起汉武帝的高度重视。还是先来看一下田千秋的这封鸣冤书都写了些什么吧。田千秋的书写得很特别,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当真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第一问:儿子盗用父亲的兵马,该杀还是该打?

第二问:天子的儿子错杀了人,该判什么罪?

第三问:上面这两个问题,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三问提出后,田千秋马上就进行了“自我解答”。

第一,儿子盗用父亲的兵马,这只是家事,顶多被父亲打一顿,进行严厉的教育。

第二,天子的儿子错杀了人,也不是罪。

第三,上面两个问题不是我说的,是一位白发老翁教我这么说的。

子不孝,父之过。前面两问已经很明白了,太子刘据之所以会犯错误,太子固然有错,但真正该负责的人是汉武帝您自己啊。当然,话虽如此,如果田千秋这样直言汉武帝在太子一事上的过错,以汉武帝死爱面子的牛脾气,自然不会主动承认(令狐茂的上疏就是很好的例子,汉武帝当时明明已知道自己错了,但因为拉不下面子,仍然不肯放弃对太子的通缉令,结果致太子惨死)。也正是因为这样,聪明的田千秋成功地杜撰了一个“白发老翁”。

事实上,田千秋弄来白发老翁,非但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出奇制胜”之举。田千秋的前两问击中了汉武帝的软肋,而后一问摧毁了他的高傲。因为这个白发老翁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含沙射影”之功效:田千秋是个管理高祖庙的郎官(守陵官),他梦见的“老翁”自然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田千秋话里的意思就是,刚刚这些话都是你的祖先刘邦说的,不是我说的。这无疑给了汉武帝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了。汉武帝可以谁的话都不听,但高祖刘邦的话却不能不听啊。

于是,汉武帝马上就召见了田千秋,见面就直抒心声:“祖孙之间,外人最难插话,你却能明白其中道理,用这样简单实用的话说清楚道明白。这一定是高祖托梦给你,让你来转教给我,看来你应该作为我分忧解忧的辅佐大臣啊。”

随后汉武帝马上就开展了“一升二查三诛四思”活动。

一升:提升长相英俊、知书达理的田千秋为大鸿胪。国家正需的是像田千秋这样的人才啊。

二查:对宫中的木头人展开调查。很快,各个部门的调查报告如雪花般飞到汉武帝的办公桌前,结论是:太子宫和卫皇后宫里根本就没有埋什么木头人,都是以江充为首的“巫蛊办”的人捣的鬼。最终汉武帝下的结论是:刘据本没有造反之心,只因被江充等小人所逼,才起兵反抗属于“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虽有小错,但错不及杀。

三诛:诛杀以江充为首的“巫蛊办”和“小人帮”的所有成员。巫蛊门盖棺定论后,考虑到罪有应得,死有余辜的江充早已魂归天国了,汉武帝把怒火都迁移到苏文身上,结果苏文被一根根点燃的柴火活活烧死。而其他诛杀太子的人也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邗侯李寿、题侯张富昌在侯位上屁股还没坐稳,就被拉出去砍了头。正如莫罗阿所说的名言一样:如果你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那你一定是第一个被馅饼砸伤脑袋的人。接到“馅饼”的李寿和张富昌的结局无疑更严重更凄惨,他们不单单是伤得那么简单,而是被馅饼砸碎了脑袋。

四思:先在长安马上兴建“思子宫”,随后又在太子自尽的湖县建了“归来望思台”。老子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朝闻道,夕可死矣。”解决了苏文,消灭了“小人帮”,遣散了“巫蛊办”,砍了逼死太子的罪人李寿和张富昌。汉武帝终于用实际行动报了太子刘据的仇,还了刘据一个“公道”。但逝者已去,汉武帝的思念和忏悔却是一天一天地增加,与其这样“朝思暮念夜成空”,还不如来点儿实际的,于是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世事无常,归去来兮,一个“思”字真真切切地代表了汉武帝的心声:是后悔,是感伤,是怀念,还是无尽的思念?

老迈的汉武帝是怎样的心境,让人去猜吧。唐代的吕温为此留下著名的《望思台》:

浸润成宫蛊,苍黄弄父兵。

人情疑始变,天性感还生。

宇县犹能洽,闺门讵不平。

空令千载后,凄怆望思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