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心腹大患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9:36 0

霍显的野心

乌孙的问题告一段落后,朝中的事又由大将军霍光来分担。按理说汉宣帝当真可以过神仙生活了,然而,俗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堂堂一国之君,汉宣帝是个雄心壮志的人,他不像汉昭帝那样“懦弱”,一直乖乖地做个名不副实的傀儡皇帝。然而,问题是他之所以能当皇帝是靠霍光一手捧上来的,而且作为汉武帝的首辅大臣,朝中的实权已多年垄断在他手上,想从他手上生生地把权力夺回来,只怕比登天还难。

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宣帝采取了和他前任昌邑王刘贺截然不同的措施,四个字:戒急用忍(戒除急躁,施用忍耐)。他把朝中的权“正大光明”交给霍光,表示自己甘当霍光身后的“绿叶”,等待时机再夺回大权。

然而,这个办法虽然稳住了霍光,却稳不住霍显。

霍显原本是霍光元配东闾夫人的贴身丫头,属于典型的奴仆阶层。东闾夫人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门当户对”地嫁给上官安为妻,他们两个的爱情结晶上官公主又嫁给了汉昭帝刘弗陵。霍显不但是个漂亮的“花瓶”,而且是个聪明的“黄蓉”,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之举,为此,霍光对她也另眼相看,还顺理成章地把她纳做小老婆。后来,东闾夫人病逝后,霍光二话不说,直接把霍显擢升为正妻。

种种迹象表明,霍显绝对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事实证明,她能把霍光整得服服帖帖,自然有她的才能和本事。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汉宣帝“一意孤行”地以“寻剑诏”的名义把许平君立为皇后后,她牙齿恨得痒痒地说:“我的女儿既聪明又漂亮,尊贵无比,皇上怎么能立那个乡巴佬许平君为皇后呢?”

杀死许平君,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推上皇后的宝座。霍显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是个实干家,不但做了,而且还做得很坚决,坚决到没有一点儿回旋的余地。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正月,许皇后怀孕期满,即将分娩。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她感到身体“不舒服”。爱妻心切的汉宣帝二话不说,马上把各地名医请来诊治,再召请一些女医生当“护理”。汉宣帝不会料到就是这一纸诏书,竟然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诏刚下,就有一位名叫淳于衍的女医生前来应聘。她来势不凡,打出的口号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天。许皇后一看架势不错,问了一些医学方面的问题。这个淳于衍竟然对答如流,许皇后很是满意。再问来历,原来这淳于衍是皇宫警卫(掖廷户卫)淳于赏先生的妻子。文学水平过硬,政治背景也过硬,许皇后马上作出如下批示:留下试用,试用期满便转为正式工。

淳于衍果然不是一般人,她不但精通医理,而且做事一丝不苟。很快,她就被许皇后留用做长期护理员。然而,许皇后不会知道,她留下的不是一个女护理员,而是一个女杀手。

淳于衍之所以甘当女杀手,是因为她想为自己的丈夫谋一份好工作。当时的升迁大权都在霍光手上,而“消息通”霍显知道淳于衍是因为丈夫“待业”在家,才出来打工养家糊口后,便主动给她这样的暗示:现在安池管理局(安池监)正缺少一名主任,我看你丈夫是合适的人选哦!

这是一份官衔大、薪水高、油水多的轻松活,许多达官显贵打破头都想着这个位子。面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淳于衍感动得差点儿没直呼霍显为再生父母了。

霍显说帮忙可以,但是有个条件,淳于衍说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然而,当霍显把条件说出来时,淳于衍那张樱桃小嘴吃惊得直生生可以吞一个生鸡蛋了。霍显的条件是让她在做护理时毒死许皇后。

淳于衍犯难了,她虽然是个势利女人,早已被霍光的“铁饭碗”诱惑而动了心,但顾虑还在。毕竟毒死许皇后不是一件小事,上面追查下来,到时候只怕会吃不了兜着走啊!眼看淳于衍犹豫不决,霍显给她灌了一剂这样强有力的迷魂药:“你难道不知道女人的生育,都以‘围着开盖的棺材走圈儿’的吗?女人生育本来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每十次生育,就至少有三人死于难产或留有后遗症的。在这方面,死神不论身份贵贱一律平等,所以你不用担心会阴沟里翻船……”

淳于衍就这样被霍显拖上了贼船,这个雷厉风行的女人,甚至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丈夫就开始了行动。她先是以“护理员”的特殊身份。把捣成粉末的“附子”(毒药的一种)藏于内衣中,悄悄地带进皇宫。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淳于衍的一切准备工作已做好,只等待下手的时机了。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不假。许皇后经过十月怀胎,终于迎来了分娩的幸福时刻。痛苦过后是甜蜜,她生了一个女儿,母女平安。汉宣帝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考虑到许皇后产后身体虚弱,汉宣帝命御医们用药好生调养。

御医们为了自己的仕途着想,都想尽办法研究新的滋补药物。你说服用维生素A好,他说服用维生素B好,总之,就在御医们各显其能、各显神通时,淳于衍却给了许皇后一记“猛药”,她把附子粉末,掺到御医们研制的药丸里。附子虽然不是下肚便七窍流血而死的剧毒之药,但这种带“火性”的慢性毒药是产妇的禁用药。

结果可想而知,许皇后吃了药后,开始毫无异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性开始发作,表现异常:气喘、气吁、气闷……许皇后上气不接下气地问贴身护理员淳于衍:“我的头怎么突然好重?是不是药物过敏啊?”淳于衍却敷衍道:“良药苦口利于病,没啥子的,别乱想。”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许皇后的生命也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等到御医们赶来时,许皇后早已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期,她脉搏已散乱,就算是扁鹊在世,也无能为力了。可怜的许皇后就这样死于宫廷斗争。后人有诗叹曰:

赢得三年国母尊,伤心被毒埋冤魂;

杜南若有遗灵在,好看仇家灭满门。

纸里包不住火

许皇后死了,汉宣帝怒了,后果严重了。一道圣旨下,所有的御医包括护理都下狱了。

淳于衍一入狱,霍显急了。下毒的事如果淳于衍招了,不但她玩完了,还会牵连到霍光和整个霍氏家族。于是乎,霍显有心事了。

霍显的异常,细心的霍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他的一番“柔情蜜意”的公关下,霍显终于放下了心里的思想包袱,把下毒的事说了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啊!”听了妻子的工作汇报,霍光差点儿没瘫倒在地。他历经三朝,皇帝换了一荏又一荏,依然能安安稳稳地坐在“摄政王”的位置上,这跟他平常做事一丝不苟、精致细密有关。然而,毒死许皇后这件事霍显未免做得太草率、太直白了,这样的事是天理不容、国法不容、天下百姓不容的啊!

然而,事到如今,霍光除了捶胸膛外,又还能做什么呢?总不能把娇妻霍显交出去“投案自首”吧。死马只能当活马来医了。于是,霍光利用手中的大权,在汉宣帝的旨意上的“查”前加了个“不”字,理由是:御医们都没有罪,许皇后明摆着“难产”而死,还有什么好查的!

霍光下了新“旨意”,汉宣帝敢怒不敢言,只好追谥许皇后为恭哀皇后,下葬在西安市郊之南,并且很是“明智”地赦免众医。霍光终于利用强权把淳于衍给救了出来。

淳于衍出狱之后,霍显对她大加慰劳,赠给她二十四匹蒲桃锦、二十五匹散花绫,每匹都价值万钱。还有一串走珠、钱百万、黄金百两。另外又帮她盖起了府第别墅,送给了她数不尽的奴婢。按理说,淳于衍应该很知足、很满意才对,然而,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这话一点儿不假,拥有无尽荣华富贵的她,却常常这样犯嘀咕:“我有什么功劳,我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淳于衍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相对于霍显所得到的,她觉得太小巫见大巫了——霍显的女儿霍成君很快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霍成君成了皇后,霍氏家族的权势已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从皇宫内到皇宫外,几乎都属于“霍家帮”的势力范围。

而新登上皇后宝座的霍成君也不傻,在得到了汉宣帝人的同时更想得到他的心,她继承许皇后的优良传统作风,每五天去一次长乐宫“问候”汉宣帝的叔祖母——皇太后上官氏。

上官太后其实是霍光前妻东闾氏的外孙女,按血脉关系来看,霍成君还是上官太后的“姨妈”。姨妈跪在外孙女面前本来就令人难为情,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托孤五人组为了争权夺势“窝里斗”,结果上官家族被老谋深算的霍光杀了个干干净净,唯留下了当时已是皇后(霍光的外孙女)的上官氏。

也正是因为“辈分颠倒”和“血脉情仇”的双层关系,小小的上官太后自然无法承受霍皇后的“孝心”,每当五天一轮回见到跪在自己面前的霍皇后时,她的双腿就会哆嗦得不听使唤,同样跪倒在霍皇后面前,最后就像赵本山的小品《相亲》里所演的那样,成了“互拜”的欢喜闹剧来。

霍皇后就是靠这样的“问候”暂时赢得了汉宣帝的满意和认可。然而,霍皇后再怎么努力掩饰,最本质的东西还在日后漫长的生活中暴露出来,那就是奢侈浪费。据说每次出行,她排场之大,气派之足,动用人力物力之多,皆可以纳入后宫吉尼斯纪录。而且她花钱如流水,反正她不知道挣钱的辛苦,玉手一挥,撒落的是大把大把的钞票。这也怪不得霍皇后,她从小就在荣华富贵的环境中熏陶长大,“老毒物”霍显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她的为人和处世观。

霍皇后的所作所为,汉宣帝怎么能忍受!但他也是个明白人,霍家的势力现在已摆在那里,谁敢摸老虎屁股,谁就得遭殃,包括皇帝也不例外。他知道此时和霍家“明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不可能有好果子吃。因此,他采用了韬光养晦的办法,表面上与霍皇后的关系很是亲昵,实际上却对霍皇后处处提防,甚至拒绝和霍皇后过夫妻生活。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霍皇后怀孕。

原来当年落魄的汉宣帝刘询和许平君牵手步入红地毯后,第二年就有了爱情的结晶——刘奭。而许平君登上皇后的宝座后,迫于霍家的权势和余威,汉宣帝并不敢“越轨”再立刘奭为太子。

没想到这一等,许皇后便一命呜呼了。没了许皇后,要想再立刘奭为太子已是难上加难。而汉宣帝不想让霍皇后怀孕,动机明显摆在那里,不想再生祸端。试想,霍皇后如果生了个儿子,本着子凭母贵的原则,将来自然得立为太子了。如果是这样,霍氏家族的独裁统治将会一直绵绵不绝地统治下去。

于是乎,在这场有名无实的婚姻里,在长达三年的漫长岁月,我们的霍皇后都没有怀孕,更谈不上诞育嫡出太子。

汉宣帝拒绝和霍成君同床共枕的同时,却把雨露广洒后宫其他妃妾。皇恩浩荡下,后宫惊喜连连:华婕妤、张婕妤、卫婕妤都先后为汉宣帝生下白白胖胖的儿子来。

霍皇后对这样的“家务事”羞于向娘家人汇报,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而“老毒物”霍显却天天盼夜夜盼,只盼女儿的肚子能争气,能早点儿为她生下一个外孙来。春去秋来,秋去春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的外孙还没盼来,家里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

霍氏家族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霍光去世了。

反击的开始

俗话说:人强不如命强,命强不如寿长。威风显赫如康熙大帝一样“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也抗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三月,霍光在盼外孙未果的情况下,带着些遗憾永远地沉睡去了,结束了其长达二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二十四岁的汉宣帝其隐忍没有白费,他这片“绿叶”终于挣脱了辅政大臣这朵“红花”的羁绊,就像一条寻到水源的鱼儿,开始亲理政事,独揽朝纲。

然而,这只是汉宣帝一相情愿的想法,霍光虽然死了,但霍氏家族的势力还在,霍氏家族仍然紧紧地控制着朝中的军政大权。汉宣帝还得继续戒急用忍。只是在戒急用忍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道新药:外放实收。

很识时务的汉宣帝在霍光死后,立马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博陵侯,封霍光的孙子霍云为平恩侯,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一门三侯,不可谓不显贵,比小李飞刀家族的“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强多了。

汉宣帝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目的:封吧,封吧,让霍光的子孙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先稳住他们的心志,迷惑住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不知道天高地厚,从而自我暴露“不良作风”。等抓住他们的把柄,时机成熟了,再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最后达到清除的目的。

果然,霍氏集团就此为汉宣帝的“糖衣炮弹”所惑,他们倚仗皇太后、皇后的特殊关系,变本加厉地专横跋扈、奢靡越制,当真做到了目无王法。具体表现有三:

一、霍光的儿子霍禹在没有拿到朝廷签发的许可证的情况下,擅作主张,私自改修霍光的陵墓。结果把霍光的陵墓修建得如同帝王陵墓一样,气势如虹,规模惊人,大有直冲云霄之势。

二、霍光的孙子霍云身处朝中要职,却长年累月不“上班”,整天游山玩水,花天酒地,当汉宣帝召开“党政联谊会”时,他甚至直接派自己的家奴代为上朝谒请,当真塑造了只拿国家薪水、不办实事的贪官庸官形象。

三、霍光的妻子霍显置宫禁制度于不顾,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进出太后所居的殿中,大有把后宫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意。

面对霍氏家族公然的嚣张和狂妄,懂得“隐忍”之道的汉宣帝,明里并没有表露出任何不满来,继续以“暗”的独特方式来对霍氏势力进行反击。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四月,也就是霍光去世后的第二年,汉宣帝立年仅七岁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与此同时,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也顺利地升为平恩侯——霍光当年坚决反对的事情,现在汉宣帝都办到了。他以实际行动吹响了反击战的号角。

就在举国上下处在一片喜洋洋的氛围中时,有一个人却陷入万劫不复的伤心绝望之中。这个人便是霍光的孀妻霍显。汉宣帝立刘奭为太子就像要了她的命一样,她气得茶不思饭不想,只是大口大口往地上吐血。

眼看这样下去吐个没完没了,除了伤肝伤肺伤心外,毫无意义可言,霍显抖擞精神,决定让自己吐的血从别人那里捡回来。

霍显想要报仇的人就是太子刘奭,办法很简单实用,还是惯用伎俩——下毒。负责下毒的便是宝贝女儿,也就是现任的皇后霍成君。

只有毒死了太子刘奭,将来她的外孙子才有可能继任太子一位。然而,这一次霍显目标选对了,策略选对了,但人选却选错了。事实证明,霍显“唯亲是用”好则好矣,但霍皇后不是淳于衍,她只适合当娇滴滴的皇后,并不适合当杀手,叫她去下毒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许皇后当年产后不明不白地死了,在霍光的强压下,汉宣帝只能作出让步不再追查,但心中的疑问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相反,对霍氏家族的提防也因此而进一步地加深。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霍氏家族倒下霍光这棵参天大树后,他表面上还是对霍氏家族客客气气、恭恭敬敬,但“复仇”之心却与日俱增,立刘奭为太子便是一种向霍氏家族赤裸裸示威的表现。非但如此,在立刘奭为太子后,为了以防意外,汉宣帝还为这个宝贝儿子精心挑选了一名忠心耿耿的保姆。

保姆不但负责刘奭的起居,而且还负责他的饮食:凡是刘奭吃的食物,保姆都要先“以身试食”。在确保食物“安全无恙”后。再给刘奭吃。

霍皇后本来就是有贼心没有贼胆的人,这样一来,即便是霍皇后有贼胆,也没有“贼机”啊!除非练就了飞檐走壁的功夫,直接飞到太子宫里,给刘奭硬生生的一剑。

因为无法完成母亲的心愿,愧疚之余,霍皇后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对小刘奭有一种说不出的讨厌。如果只是放在心里讨厌那倒还罢了,偏生这位千金大小姐,表露在脸上来了。

脸是晴雨表,霍皇后对太子的憎恶态度,细心的汉宣帝尽收眼底。但城府很深的他并没有表露出来,表面上的不动声色,并不代表永远不动声色。此时的汉宣帝暗中已紧握手中的“屠龙刀”,随时随地准备给霍氏家族致命一击。

釜底抽薪

《醉打金枝》的故事很出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故事大概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手握兵权,权重天下却一点儿也不骄横跋扈,凡事听从朝廷指挥调遣。唐代宗对他也是格外器重,封他为朝中最大的王中王——汾阳王,而且还把他的女儿作为“附带品”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暖。一次,在郭家的家宴上,公主自恃身份尊贵,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把郭暖当狗一样呼来唤去。在亲朋好友面前丢了面子的郭暖酒壮人胆,终于发飙了。他回到“厢房”就给公主上了几下“拂花手”。公主很生气,说我是皇帝的女儿,你怎么敢对我这样?郭暖仗着酒劲来了个“口无遮拦”:什么皇帝,我爸是不稀罕当。要当,早就是皇帝了。这话可是很犯忌的,如果追究罪名可以灭族了。公主一怒之下就去告状了,哪知唐代宗却说:郭暖说得对呀,可不是郭子仪要当皇帝早就当了吗?而那边郭子仪一听郭暖说出这等混账话来,知道惹了大祸,赶忙叫人把郭暖绑将起来带进宫,来了个“负荆请罪”。唐代宗见了郭子仪如此紧张,就笑着说:亲家你这是何必?常言道,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小两口吵架说出的话,哪能当真啊!

这个故事很有名。至少给充满了阴谋杀戮的宫廷生活点缀出了一点儿浓浓的人情味,有点儿温馨,有点儿感动。

霍光在汉昭帝面前的角色就类似于郭子仪,集朝中生杀大权于一身的他,如果有异心想谋皇位,只是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但霍光不负汉武帝的抚孤之恩,宁可选择“愚忠”,也不做“出格”的事。然而,霍光不做,并不代表他的子孙就不做。

汉宣帝掌握霍氏罪行后,镇定自若,把尚书这个职务交给霍云来当,名义上是给了霍家无上的权力,但霍云和整个霍氏家族来不及高兴,汉宣帝接下来的一道诏书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霍云的尚书位子屁股还没有坐稳,汉宣帝就宣布,大家上疏奏事,可以不通过尚书,直奏给皇帝,并美其名曰:为官民减压。

这样做实际上已把霍云的尚书权力架空。汉宣帝把朝中的“民事权”抓在自己手中后,接下来开始夺霍家的兵权。他采用明升实降的方法,先是把博陵侯霍禹尊为大司马,给了他和他父亲霍光一样的官衔,与此同时,取消了他右将军的军印,封亲信张世安为卫将军,统管北方八校尉,负责京师及军事调动工作。随后汉宣帝用这种方法,又陆续将霍氏家族在朝中掌握军政大权的成员调离了京城。不久,汉朝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被与霍家有仇的官员以及汉宣帝的祖母史良娣家族及许皇后的许氏家族所控制。

盛极必衰,失去实权的霍氏家族很快就体会到了什么叫“落地的凤凰不如鸡”。此时,弹劾霍氏家族的奏章如同雪花般飞向汉宣帝,汉宣帝紧握着这些奏章,终于露出了久违了的笑容,有了这些“罪证”,摧毁霍氏家族只是时间问题了。

网已布好,只等收网。果然,首先沉不住气的霍氏家族,先是以发牢骚的方式对汉宣帝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接着升级到愤怒,当愤怒经过积累和沉淀后,他们决定以爆发的形式夺回失去的权势。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这是一个火热无比的夏天,愤怒到了极点的霍家人召开了一次家族会议。会议由霍禹主持,他作为霍氏家族的接班人,会议一开始便抛出这样的观点:怎样才能从朝中夺回失去的权势?

于是乎,霍氏家族成员纷纷发言,在强烈宣泄对汉宣帝的不满时,对号入座地说该如何如何把某某某拉下水,回到原来的位置。总之就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就在众人口沫横飞、口绽莲花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霍显说话了。她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一张嘴就把众人给镇住了:你们个个都是鼠目寸光,官复原职有什么屁用,如果我们不发动宫廷政变,废了汉宣帝,自立为王,我霍氏家族迟早都要玩完。

“汉朝待我霍家不薄,这样做未免太不厚道了吧。”沉默过后,霍禹代表霍家成员弱弱地问了这么一句话。

事已至此,“老毒物”霍显只得来了个实话实说,把毒死许皇后的事全部抖了出来。

杀害皇后的事将来被皇帝知道了,霍氏家族难免遭灭顶之灾。事已至此,霍氏家族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了,于是,接下来,会议的主旨由“争权”变成了“夺位”。横竖都是死,不如来个轰轰烈烈,就算死也死得痛快。

会议于是奇迹般地达成了一致,密谋发动政变,步骤如下:杀丞相——废宣帝——立新皇(霍禹)。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霍家磨刀霍霍时,因为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计划泄露了。谋反的消息很快就被霍家一个马夫的朋友张章知道了。这个张章本来是来“叙旧”的,听到这样的消息,先是被惊得目瞪口呆,接着拔腿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皇宫里跑。

结果可想而知,霍氏家族的谋反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汉宣帝的“镇压军”就到了,结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霍家围得水泄不通,打出的口号是“杀无赦”。自知难逃厄运的霍禹和霍显相继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霍氏家族的“中流砥柱”霍禹和霍显死后,意味着霍家已是一群乌合之众了。汉宣帝手中高举多年的“屠龙刀”丝毫没有留情,对霍氏家族无论男女老少,一律格杀勿论。

诛灭霍氏家族后,霍皇后成了唯一“幸存者”,汉宣帝没有直接砍了她的头,而是以“失德罪”把这位年仅二十三岁的皇后打入了冰冷的昭台宫。从此,庭院深深深几许,霍家千金独自悲。直到十二年后,霍皇后终于盼来了汉宣帝,然而,汉宣帝不是来赦免她的,而是把她打入了更阴森恐怖的“云林馆”去独居。至此,霍皇后最后的希望落空,绝望之余,在一个凄风凄雨的夜里,她以一块白绢吊死在“云林馆”。

至此,霍光一手打造的风光无比的霍氏家族,只因为他错爱了一个不该爱的“大无畏”的女人霍显,落得子孙绝灭的凄惨下场。这正应了一句话:盛极必衰。

然而,不管怎样,霍光的功绩并没有因为“霍家”的倒塌而被抹去,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在匈奴归降、举国欢庆之时,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及辅佐有功之臣,令人画了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十一人中霍光排名为第一(其次为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而且唯独他没有写全名,只是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不知道这样的荣誉是对他最后的安慰还是怜悯?

后有叹诗如下: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皇后轮流做

西哲有言:“伟大源自苦难。”没有吃过苦的人,好比是温室的花朵,一旦面临外界的凄风苦雨,就会委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苏联教育家马尔库沙说:“昂贵的玩具、阔气的穿戴——这是通向严重后果的最初阶梯。”有人调查过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奢门”。过去讲“侯门多荡子”,现在可是“奢门出败子”。

闲话少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伟大源自苦难”的故事。话说许皇后和霍皇后相继“夭折”后,问题出来了,空出来的皇后位置该由谁来当呢?

皇帝的后宫从来不缺美女,但在美女如云的后宫能得宠的却没有几个。此时,后宫中最得汉宣帝宠爱的是张婕妤、华婕妤、卫婕妤等寥寥可数的几个。她们为刘询生下了东平王刘宇、定陶王刘嚣、馆陶王、楚孝王等几个儿子。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后宫之争中,后妃们除了自身实力(长相加人际关系)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砝码就是肚子里有没有“货”——儿子。有儿子的后妃便占据了“天王山”,而没儿子的后妃只能望“后”兴叹。

但世上的事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就在后妃们都渴望自己的肚子能争气的时候,命运却垂青到了那些肚子并不争气的人身上。

众所周知,汉宣帝从小“下放”到农村长大,受尽人间冷暖,直到十七岁才在许平君娇柔的怀抱里懂得了什么叫“温暖”。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宣帝会置霍光的“脸色”于不顾,立贫妻许平君为皇后。随后,许皇后被霍显暗杀,汉宣帝为了表明自己“感恩”的心,力排众议,立刘奭为太子。

随着霍光的“病逝”,汉宣帝一点儿一点儿把实权从霍家人手里给夺了回来,最后逼得霍氏家族的人来了个“狗急跳墙”,结果邪不压正,霍氏家族造反未遂,被汉宣帝一网打尽,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的地步。也正是因为这样,心有余悸的汉宣帝在选“后”上慎之又慎,权衡再三,最终决定立一个“无后”的妃子为皇后,原因是:为太子刘奭着想,不想立的新皇后因为儿子,将来又产生血淋淋的太子之争。

汉宣帝此时最宠爱的三贵妃张婕妤、华婕妤、卫婕妤都生有三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女人有子才算好,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此时女人无子才是福。本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原则(以霍家的事为借鉴),汉宣帝最后只能狠心地摇摇头,将三大热门候选人排除在外,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在宫里一直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的宫女浮出了水面。

这个宫女便是长陵人王奉光的女儿王氏。王奉光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祖先在汉高祖时期曾经做过关内侯,显赫一时。但正如中国俗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结果以富贵传家的王家自然也逃不脱“富不过三代”的命运轮回。到王奉光的时候,王家的地位已一落千丈,由“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王家人由“显赫”变成了“闲鹤”。

也正是因为这样,王氏的出身似乎注定成了一只“丑小鸭”。随着“丑小鸭”一天一天地长大,她没有梦想变成“白天鹅”,而是这样想:我想有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当我孤独的时候,我才会想起它。

找到一个老实本分的丈夫,生儿育女,组成一个完整的家,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田园生活,这就是她的梦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愿望,却成了王氏遥不可及的梦。当然,这并不是说“丑小鸭”王氏长得太丑,丑得到了天底下没有一个男人要的地步,相反,她虽然是个丑小鸭,长的并不丑,颇有几分姿色,柳眉细腰,唇红齿白,额头长有一颗黑痣,有人说是“美人痣”,而事实证明,这是一颗“克夫痣”。

王氏长大后,自然不缺“追求者”和“说媒者”,因此,王氏充分发挥“果断”的作风,相中“对上眼”的就下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原本天经地义,然而,几次当她定下婚期准备出嫁的时候,未婚夫就都会“离奇”般地死掉。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好几回,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王家门前一下子车水马龙,又热闹起来(都是来参观王氏的“美人痣”的)。热闹的背后是王氏一下子火起来,这样导致最直接的连锁反应是:就算是王氏倒贴过门,也没有男人敢娶她了。

总之,从此王氏自怜自悲,自伤自泣,一个字:愁。而她的父亲王奉光也是自怜自悲,自伤自泣,两个字:犯愁。(难不成养老女儿在家一辈子?)

就在父女两个以愁对愁、愁上加愁愁更愁时,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他们了。

这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王氏“抛绣球”的人不是寻常人,是主宰天下人的汉宣帝刘询。

原来,王氏克夫的事,刘询当年还在农村“下放”时就有所耳闻,他成为一国之君后,听说王氏还是“一嫁难求”,急天下之所急,想天下之所想的汉宣帝刘询,这次作出了惊人之举,下了一道圣旨,圣旨的内容很简洁明了:召王奉光的女儿入宫为婕妤。

与其放着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在宫外“守活寡”,不如纳入宫里来守活寡,这样再怎么说还可以为家里减去负担(养女的日常开销),顺便增光。就这样,“鬼见愁”的克夫专家王氏挥一挥手,告别父老乡亲,来到宫中去接受命运的新考验。

事实证明,汉宣帝对王氏并不感冒,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外,晚上很少抽空来给她排除“寂寞”,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入宫后不可能怀孕生孩子了。

这个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祸福难料,王氏本来就戴着“克夫”的魔帽,再加上没有一儿半女的,本来应该属于被遗忘的对象才对,然而,此时此刻,她却成了“皇后”的最佳人选。

公元前64年,也就是霍皇后被汉宣帝打入冷宫的第三个年头,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二月,世上万物都开始焕发新的活力,王氏终于时来运转,几乎跌破所有人的眼镜,以“超级黑马”的方式被汉宣帝任命为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后。

惊讶也罢,嫉妒也罢,面对种种猜疑,王氏显得从容而平静,只有她自己明白,她虽然当上了皇后,但这个皇后并不好当。她并不像以前的那些皇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优先继承权的宝贝儿子,集皇帝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相反,她天生克夫的相(克夫痣),又是不能播种的“母公鸡”(没有一儿半女),这样的女人放在美人扎堆的后宫,太普通、太平常、太不显眼了,因此,她受到汉宣帝“宠爱”的概率几乎为零。

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这里失去的东西往往那里补,我们常听说“吃亏是福”这句话,王氏的这些“缺点”和“弱点”,相反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却成了一种“优势”。而优势背后却是“苦涩”,她知道,自己名义上是皇后,实际是“保姆”,太子殿下刘奭的“保姆”。

亚当·斯密说:“一个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人,即使具有节俭天性,也是很难做到的。”曾国藩的家族何以数代不仅没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俊杰就在于他倡导了勤俭的良好家风。他曾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事实证明,汉宣帝就是汉宣帝,他的眼光果然没有错,他精心挑选的这个没有野心且又无后的女人为后是极为正确和明智之举。因为以“黑马”身份夺得皇后的王氏从此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不必细说,而且她还“简素朴实”,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地关心刘奭,全心全意地爱护刘奭,真心真意地把刘奭当自己亲生的儿子来对待。也正是因为这样,后来刘奭长大成人后,从来不把王皇后当“保姆”,而是当“亲妈”来看,单从这一点来看,王皇后的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没有白费。

值得一提的是,王皇后她那个斗鸡遛狗的“混世魔王”父亲王奉光,也咸鱼翻身,汉宣帝给他光秃秃的头顶戴上了一顶高高的帽子——邛成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89.html

上一篇:边塞风云
下一篇:攘外安内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