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当大明遇上大清:又中计了——辽东首府镇城辽阳沦陷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9 12:11:07 0


沈阳失守,辽阳危急,辽东战局急转直下。一直以来,明军在辽东的防御就是以辽阳、沈阳二城为核心,辽阳更是辽东明军的大本营。

努尔哈赤占领沈阳后,接连5天按兵不动,这5天里,后金军还是老规矩,在沈阳城里抢劫、屠杀、坐地分赃。后金军打仗为啥?就为了钱,黄的金子、白的银子,这比任何战斗动员都有效,努尔哈赤就是靠黄白诱惑,激励他手下的士兵给他卖命。

发财之后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酒足饭饱,金银缠腰,心满意足的后金军又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兵进辽阳,来抢更大的城、发更多的财。

明军充分利用了这几天的时间飞调援军,将虎皮驿、奉集堡等外围城、堡的守军迅速回撤,集中兵力守卫辽阳。

三月十九日,努尔哈赤率军进至辽阳城东南。当天晚上,后金军在城南7里安营扎寨。辽阳城十分坚固,“城高厚壮,屹然雄峙”,城外有3道护城壕,每道宽10米、深6米,又引入太子河水,灌满护城壕。辽阳城上的重炮安放就位,火枪、弓弩布满城头。

努尔哈赤见辽阳明军守备森严,比沈阳更难攻,于是决定避免强攻,改用智取。努尔哈赤还是沿用攻沈阳的老套路,派少数部队挑衅引诱明军出城,让明军自己从坚固设防的城堡工事中走出来,只要到了平原旷野,就好办了。

三月十九日,后金军的诱敌部队横渡太子河,向明军挑战,明军果然中计。袁应泰本已跟诸将商定,据城坚守,但见后金兵马很少,明军大胆出城追击并“大获全胜”,这更坚定了明军出城与敌决战的信心。

唉,每每看到这里,就无比心痛,努尔哈赤的计谋并不高明,他进攻数百明军驻守的边堡,一般都要集中10倍于守军的兵力才会进攻,总是以多打少,所以他总占便宜。对铁岭、开原这种比较大的城池,他就预先派奸细混进城,然后再带兵攻城,里应外合。对沈阳、辽阳等大城,明军工事坚固,兵力集中,他就故意示弱,先派小股部队将明军引诱出城,然后在野战中击溃明军;与此同时,趁明军主力出城的机会,事前混进城的奸细在城内放火,袭击城门守军,打开城门配合攻城的后金军夺取城池。

之前的沈阳,现在的辽阳,之后的广宁,全是这个套路,一点创新都没有,看得都烦了,可还是屡屡得逞。努尔哈赤不变,因为他靠这个能赢,明军却也一点不变,主帅从杨镐到袁应泰都是纯文官,不懂军事,手下的大将不懂谋略,不晓战术,头脑简单,见敌人弱就不计后果冲出去抢功,也不管人家是真弱还是故意诱你,见敌人强就躲着走,可是部队走得没人家快,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守城的时候也不清查奸细,几番大败后一点不思悔改,也难怪打败仗。难得的明白人熊廷弼又因为跟同僚处不好关系被排挤走人。

不怕狼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外行领导内行,没个不出事。读历史的人的痛苦就是,只能看着并不高明的努尔哈赤一次次复制他的简单战术而仰天长叹。

三月二十日,袁应泰派总兵梁仲善、侯世禄、朱万良、姜弼率兵5万出城5里,与后金军在城外决战,同时派号称“虎旅军”的精锐家丁助战。努尔哈赤见明军中计,换下降将部队,换上精锐的后金主力骑兵,用两白旗主力击溃明军骑兵,用精锐的红甲护军、白甲护军前后夹击明军,明军惨败,连城都回不去,被后金军一路追杀,一直追到辽阳南面60多里的鞍山。

三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对辽阳城发动总攻。而他首先要处理的就是面前挡住去路的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总不能游过去吧?

努尔哈赤派人在城东上游筑坝拦水,又派人到城西下游开壕放水,自己亲自率领精兵往来掩护。明军好不容易引水灌入护城河,当然不能让后金军把水放走。护城河是辽阳的屏障,失去护城河的保护,后金军很快就能将干涸的壕沟填平,明军迅速做出反应。

袁应泰派梁仲善等领兵3万从东门出城,依托城外工事用火枪射击筑坝堵水的八旗兵,跟负责掩护的八旗弓弩手展开对射。

但只靠火枪阻止不了敌人的作业,护城河水还是很快被排干了。之后,八旗兵将早已准备好的装满土的布袋集中投入堑壕。

护城壕沟很快被填平,等候多时的八旗精锐“棉甲军”立即冒着明军的火枪射击,推着竖有高厚木板的攻城楯车越过堑壕。后金骑兵牵着马紧紧跟在楯车后,尽量把自己和战马缩在楯车后面。

后金军通过堑壕后便立刻翻身上马攻向明军。明军排在前面的恰恰是火枪兵,骑兵在后面。明军步兵很快便与后金骑兵展开混战,但敌人越打越多,步兵撑不住了,返身便往城门方向撤退。后边是同样陷入苦战的骑兵,见步兵如潮般朝自己涌来,他们也就没心思再打了。3万明军拥挤在一起,全乱了,城外明军指挥官总兵杨宗业、梁仲善先后阵亡。之前救援沈阳临阵逃跑的总兵朱万良这时也在城外督战,这次他没有跑,而是寸步不退,始终冲在第一线,最终战死沙场。

辽东经略袁应泰与巡按张铨,副使何廷魁、崔儒秀商定,袁、张二人守城西,何、崔二人守城东。城东明军崩溃时,城西也出现险情。后金军拼命爬墙,城上明军拼命开炮打枪,但城外同样炮声隆隆,一发发炮弹砸向城头。那是后金军从沈阳缴获的火炮,加上李永芳招降的炮手。在震天动地的炮战中,不时有守军倒下,城上火炮因为连续射击炮管发热,发生爆炸。战斗持续到晚上,雪上加霜,之前收留的蒙古降人突然反水。薄暮时分,辽阳城内多处起火,同时有人大喊城池已破,很多房屋上竖起了后金旗帜。

后金事前派入城内的蒙古奸细偷袭小西门守军,将没有防备的守军尽数杀害,然后打开城门,瞬间,后金军犹如潮水般涌进来,此时再想派兵阻挡已经来不及了。

进城的后金军很快填满街巷,守城明军与敌人展开巷战。城内到处烈火熊熊,喊杀声、哭喊声响彻全城。

在城楼上督战的袁应泰知道大势已去,辽阳城守不住了。回望城内火光四起、敌帜纷扬,袁应泰一声叹息,他回过头对身旁的辽东巡按张铨说:“我身负重任,誓以身许国,与城池共存亡,趁现在还来得及,你赶快走吧,去浑河西岸收整部队。今后收复辽土就仰仗张公了。”说罢派人护送张铨出城。望着张铨下了城楼,袁应泰正好衣冠,面朝北京望阙遥拜,叹息道:“臣力竭而死,只有以死报国,望皇上收拾人心早日恢复山河。”说罢,袁应泰在城楼上自杀殉国。

辽东经略袁应泰不是一个称职的守土大臣,却也尽到了他的职责,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剧。袁应泰派兵护送张铨出城,但张铨并没有走。下了城楼后,他只身返回巡按御史衙门,从容自杀,以身殉国。

辽阳的陷落,标志着明朝在辽东苦心经营251年的以辽阳、沈阳为核心的辽东防御体系彻底崩溃。辽东重镇沈阳只守了两天,而明朝在辽东的大本营辽阳也仅仅比沈阳多守了一天。10天之内,沈阳、辽阳先后沦陷,后果是灾难性的,辽东尚存的城、堡军民,听说连辽阳都丢了,纷纷弃城而走。

辽东军民大批经辽西涌入山海关,辽南军民则渡海前往山东,辽阳以东的大批军民,因为去山海关的路被后金封锁,又找不到船只,就躲进深山,逃进海岛,不少人渡过鸭绿江逃入朝鲜。

逃走是明智的,因为那些没走的军民,等待他们的是后金军的大屠杀。进城后,屠城、抢劫已经是后金军的标准套路。

三月二十二日,辽阳沦陷的第二天,后金军正式整队入城,还搞了一个所谓的入城式,努尔哈赤得意扬扬,看着跪在街道两旁的军民,心里说不出的得意。

三月二十三日,后金军下令,民间衣物实行定额制。有钱人家允许保留9件衣服,中等人家允许保留5件,穷苦人家允许保留3件。这里说的9件、5件和3件包括各人身上穿的,剩余衣物必须全部上交。

不错,不错,后金变得越来越文明了。以前都是挨门挨户去抢,甚至扒死人衣服穿,现在不抢了,让你主动送去,不暴力,很文明嘛!

很快,辽阳城东的校军场就堆满了征集来的衣服,后金军将这些衣服作为奖赏,赏给那些献城有功的蒙古奸细。傻乎乎的蒙古奸细们兴高采烈地哄抢着堆积如山的衣物,一旁的八旗士兵们在窃窃私语,嘲笑这些家伙,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挑剩下的,蒙古奸细出卖大明得到的仅仅是几件被人挑剩下的旧衣服,而八旗兵得到的却是金银财宝、奴隶、土地。

三月二十五日,辽阳城中的汉人得到通知,他们将被集中看管。到了这时,也只能任人家摆布,百姓在后金兵的监视下,被驱赶到辽阳城北。路上,后金兵、蒙古兵仍不放过最后的抢劫机会,他们的目标是那些百姓身上穿的衣服,因为百姓家里的财产、衣服早就被抢光了。

每当有一队百姓走来,就会有一队后金兵还有蒙古兵一拥而上扒衣服。不光扒男人的,也扒女人的,趁机占点便宜。等到了城北,男女老幼差不多都被扒光了,很多妇女不堪侮辱,纷纷自杀。

三月二十九日,有计划的屠杀开始了,后金军以搜捕明军为名,将城内军民分批屠杀,从城北集中营分批驱赶百姓去城西。一个后金的小头目坐在西门外,一队队百姓挨个儿从他跟前走过,有专人问各人的籍贯职业。只要是身强体壮的或是当过兵的,那个头目随手一点,几个早就等在门口的后金兵便上前把人拉到不远处砍头。丝毫不避讳从他们面前走过的百姓,在他们眼中,这些人都是一群待宰的顺从的羔羊。

但有血性的人始终存在,那批走向西门的百姓里,有一家人有6个儿子,父亲是一位老秀才。老人家远远看着这情形多半难逃一死,不知不觉间放慢了脚步,与走在后边的大儿子低声耳语了几句,然后六兄弟相互一递眼神,拼了。

随着老父亲一声大喝,他们在人群中突然动手,父子七人同时扑向一旁押解的后金兵。后金兵没有防备,瞬间就被放倒了三四个,这时周围的百姓们才反应过来,纷纷向敌人扑过去。百姓们在老秀才的带领下追上杀了那个点手杀人的后金头目,打死了20多个敌人,一路结伴冲出城去。

计六奇《明季北略》中的《辽阳城陷附记》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叫刘果远的人考取了清人的进士。一次宴会上,刘果远等人陪着松江总督杨某听戏。台上正唱着呢,姓杨的总督忽然拍桌子大声说:“这板儿打错了。”刘果远阿谀道:“没想到老总台还精通音律啊!”杨某叹道:“要是不懂音律,恐怕我也活不到今天了。”然后他告诉刘果远,后金兵攻破辽阳,开始时怕当地百姓起来造反,先把贫民拘在一起杀尽。第二年,又怕富人有钱招兵买马起来反抗,又杀了一批有钱人。两次屠杀中,只有四类人不杀:一等皮匠,能够制作鞋子快靴,不杀;二等木工,能做器皿,不杀;三等织针工,能缝制裘衣帽子,不杀;四等优人,能唱歌跳舞,不杀。而几次屠杀都在必杀之列的,正是汉人中的读书人。野蛮专制的统治者都痛恨读书人,因为这些人读过书,不好愚弄,不听话,是他们愚民政策的绊脚石,很轻易就能看明白他们的骗局,所以读书人向来是重点惩治人群。

当时杨某为了谋生进取,正在闭门读书,所以养得面白体胖。破门而入的后金兵抓住他,问他是不是秀才。他说不是,只是个优人。对方说优人能歌善舞,你唱个试试。杨某就当场唱了一曲四平腔,这才得以幸免。讲完这个故事,姓杨的总督就在席间亲自打着板点唱了一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969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