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当大明遇上大清:全民动员修工事——严厉的包工头熊廷弼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9 12:10:49 0


熊大人正式接手后才发现辽东的局面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形势远比自己预料的要糟糕得多。开原、铁岭相继陷落,沈阳、辽阳门户洞开。萨尔浒兵败的当年七月,兵部奏报,辽东兵力现有42300多人。熊经略接任后核实了具体情况,又亲自到几支部队驻地走了一圈,心拔拔凉。

兵部的这个数字水分不大,兵力总数确实在4万左右,但真正能参加战斗的就没多少人了。守沈阳的原李如桢部和驻在浑河以西策应沈阳的李光荣部,共计1万多人,能参战的也就2000人;驻守虎皮驿的总兵贺世贤部算是精锐了,五六千人里能参战的也只有2500多人;驻扎辽阳的总兵柴国柱部,主要是原先奉调但没赶上出征萨尔浒的四川兵,加上陆续收容的各路败兵,不到2万人,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支。但这些人多数装备不齐,士气低落,成天想的就是回家,一句话就是士无战心军无斗志。战马只有1万多匹,还多是瘦马。明军骑兵过去是靠着车阵火器的配合才能勉强与后金骑兵打一个平手,骑兵对骑兵的对攻,几轮下来就垮了,野战是不用想了,守城又缺火器。明军对后金军最大的优势就是火器,少了火器,战斗力就打了折扣。比射箭?那算是问到女真人的心坎里了!人家可是骑射起家,靠的就是弓箭。明军的现状是打又打不过,守又守不住。

努尔哈赤要是知道明军此时的底细,以他爱占便宜的性格,势必会打上门来。如果不是这几次攻城略地抢得比较多,手头宽裕,熊廷弼能不能守住沈阳、辽阳还真就不好说了。

熊廷弼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急呀!两榜进士出身的熊廷弼不得不整天跟个街头怨妇似的,一个劲给万历皇帝打报告,找皇帝要这要那,要援军、要官员;火药、盔甲、兵器、马匹、粮草、被服,只要用得着的没有他不要的。因为辽东啥都缺就是不缺敌人。虽然万历皇帝消极怠工是出了名的,但对熊廷弼的折子他是每疏必看,而且批复极快。

皇帝支持,事情就好办多了。熊大人告诉辽东的各级军政官员,大家是一条船上的,谁也别想跑。大家必须同舟共济,有福同享。当然,这个暂时还谈不上,有黑锅一起背,这个很有可能。辽东失守,他熊廷弼完了,诸位也得陪着他一起去法场,一起去阴曹地府,话语间透着一股寒气。

因为有杀逃将在先,所以辽东官员都明白,这位熊大人是说得出来就干得出来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干活,服从命令听指挥为好。

各级官员被熊大人调教得服服帖帖,至少表面上如此,接下来就是士兵和百姓了。熊廷弼派官员到各地劝百姓返乡返城,又派骑兵队出城巡查,对外防备后金可能的偷袭。要知道,努尔哈赤就喜欢偷偷摸摸,对内则是抓捕逃兵,有熊大人在,想当逃兵就等于自杀,熊大人连高级将领都敢砍,杀几个逃兵就更不在话下了。从官员到士兵、百姓都领教了熊大人的厉害。接下来,熊廷弼就着手加固城防,在现有基础上加厚加高辽阳城墙,每隔五步设一个垛口,每个方向至少修建一座城楼,环城挖掘两道壕沟,壕沟内侧竖立尖木桩阻挡敌人的骑兵,壕沟之间用吊桥相连。工程质量不得有丝毫马虎,谁负责的地方出了问题就收拾谁。工期嘛,当然越快越好。因为努尔哈赤习惯搞偷袭,不会提前打招呼。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辽阳城就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全城的人谁也没闲着,全在干活。

熊廷弼对筑城十分重视,经常下工地巡视,对发现的问题就地解决,不得拖延。城墙少砖,就一边烧砖,一边拆房子。修城缺人手,就征募穷人以工代赈,从各地监狱派罪犯充数。对特权阶层——各级官员及地方乡绅,熊廷弼也一视同仁,官绅一起当差。谁也别想偷懒,只要是男的够年纪,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上工地,一起搭架子扛砖头。

上年纪的老人,经略大人也有用处。体力活干不动,遛弯儿逛街总行吧。那就好,熊廷弼把他们组织起来,三五人一组,每组老人带着一队明军士兵按区域划分在城内来回溜达,遇见陌生人就盘问。在这些本地老人面前,外乡人很难蒙混过去。没有身份证明又缺乏恰当理由滞留辽阳城内的外乡人就会被明军士兵看管起来,严加审查。

熊大人这招是专门针对努尔哈赤的奸细的,执行一段时期后,果然收获不小,抓了不少努尔哈赤派来的奸细。

校军场也少不了熊大人。在辽东就要打仗,那是迟早的事,所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迫在眉睫。派别人,熊廷弼不放心,他亲自逐营逐队检阅,裁汰老弱,训练精壮。

总之,那些日子熊大人是非常的忙,一会儿出现在筑城工地,一会儿又现身校军场。

从各地驻军征调和新造的火枪火药运达辽东,包括2000门“涌珠铁炮”和500门“连珠铁炮”在内的一批重装备也在加紧赶制,陆续运抵辽东前线。

经过熊廷弼一番整顿,辽阳守备大有起色,熊廷弼做好这些后,决定出巡抚顺。这是一个令部下们抓狂的决定,开原、铁岭都丢了,抚顺早就是沦陷区了。这时候去抚顺与其说是巡视,不如说是自杀更合适,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但熊廷弼不这么想。

总兵贺世贤拦住马头劝阻,但熊廷弼坚持要去,谁劝也不行。

熊廷弼只带了400多人在一个下着大雪的夜晚出发了。一路上,随从心惊胆战,毕竟别人不是熊大胆,没有熊廷弼那么大的胆量。好不容易到了抚顺,熊廷弼又下了一道让部下们差点哭出声来的命令,敲鼓鸣锣,一路鼓吹前进,这是生怕闹得不大努尔哈赤不知道啊!但既然是命令就得执行,于是一行人大吹大擂进了抚顺。

熊廷弼在抚顺哭祭阵亡将士,然后沿原路返回。

熊廷弼的防守滴水不漏,让占惯了便宜的努尔哈赤极不适应,在领教了熊大人的“野蛮作风”后,努尔哈赤还给熊大人取了一个绰号“熊蛮子”。

熊廷弼守辽以来,努尔哈赤很老实,鉴于熊廷弼实在过于生猛,努尔哈赤只好蹲在老窝等机会。

努尔哈赤没等多久,机会就来了。机会是北京的官僚们免费赠送的,熊大人不仅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上任以来,为了粮饷,跟北京各大衙门各级官员的口水仗就没停过。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但因为熊大人有万历皇帝撑腰,别人也奈何他不得,熊大人依旧我行我素,保持本色。

可是,事情总有变化,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他毫无保留地信任他的万历皇帝驾崩了。尽管熊廷弼经常顶撞万历皇帝跟万历耍脾气,但万历皇帝却是他真正的知己,知己难寻。失去万历皇帝保护的熊廷弼很快就被排挤出官场,被罢免辽东经略。

接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的是袁应泰,这是一个好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当知县的时候就带领百姓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可惜不懂军事。

袁应泰还特别仁慈爱民,放在平常这本是优点,可在形势错综复杂、敌友难辨的辽东,袁应泰的爱心却用错了地方,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辽东是一个明朝、蒙古、后金三方势力交错的地方,情况是错综复杂,很难简单地说清楚。女真还没成势的时候,辽东最大的边患不是女真而是蒙古。靠近辽东的蒙古各部经常过来抢,只不过随着女真的崛起,蒙古衰落了,此消彼长,曾经的敌人明朝与蒙古,因为共同的敌人女真而慢慢靠近。

明朝与后金开战后,双方都在争取蒙古各部。对,有人注意了,各部,也就是说,蒙古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很多部落,这些部落有的倾向明朝,有的跟后金关系更近,而且蒙古人也觉察出来他们在明朝与后金之间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两边左右摇摆的也有很多。

从李成梁守辽东时起,就经常有蒙古人投奔明朝。熊廷弼经略辽东,蒙古人来投的也不少。明军中有很多蒙古人,而且这些人的战斗力还很强。很多蒙古人效忠明朝,但也有一些人的心地就不那么单纯了。

特别是后期,在努尔哈赤的拉拢下,不少蒙古人投靠了后金,熊廷弼对这种变化相当警觉,所以,后来有大批蒙古人来投奔,熊廷弼就将这些人分散安插。然后派人秘密监视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可靠再放心使用,明军对蒙古人一视同仁。即便蒙古降人里有一些抢劫、杀人的不法行为,为了稳定人心、笼络蒙古部落也不能按律治罪。他的做法是秘密干掉。但袁应泰来了,情况就不同了。

袁应泰很单纯,他没有熊廷弼那么多心眼,这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他缺乏经验,不知江湖险恶,人心难测,特别是乱世里,简直防不胜防,更何况袁大人连防都不防。就在他当辽东经略不久,很多蒙古人南来投效。袁大人生性宽厚,他说我们不收留他们,他们就会转而去投奔后金,那是增敌之兵。

其实,接收蒙古人不是错,错就错在接收后不考验、不管理,简单安置,甚至放任不管,对这些人来之前的经历、来这里的动机,丝毫不予理会。

结果,一下子来了4000多蒙古人,拉着80多辆大车,赶着成群的牛马,浩浩荡荡进了辽东。袁应泰把这些人按原先的部落家族安置在沈阳、辽阳及少数边堡。有人说,这里边难保杂着敌人的奸细,一旦有战事,奸细为内应就糟了,袁应泰却听不进去。

懂军事的熊廷弼一上来就主守,而不懂军事的袁应泰,刚来就想攻。

熊廷弼曾经给万历皇帝上了一封《敬陈战守大略疏》。这篇奏疏很长,讨论的内容很多,涉及多个方面,中心思想却很简单——要兵,要钱。辽东现有兵力7万多,但为了守住辽东一线的辽阳、叆阳、清河、抚顺、柴河、镇江等战略要地,需要18万人,9万匹战马,也就是说,辽东至少还需增兵10万。18万兵,9万匹马,一匹马每月3升杂豆、一束草料(15斤一束),一个士兵每月5斗军粮、1两5钱军饷计算,共计需要97200石豆子、2160万束草料、108万石军粮、324万两军饷!

万历皇帝很支持熊廷弼,可大明的家底就那么点了,所以万历皇帝到死也未能给熊大人补齐,更别提其他人了。而袁大人主攻,他也要求增兵,至少10万。主守的要求增兵,主攻的也要增兵。其实,换谁来都得增兵。

明朝在辽东建立的堡垒防御体系层次分明、堡垒众多,处处分兵、处处设防。这么一来,数万守军分散在数百个大小不等的城堡里,平均一个堡垒也就几百人,有的只有几十人,如此布阵的结果就是缺乏机动兵力,明军长期守在城里,野战水平持续下降,一旦敌人攻来,守也守不住,兵力分散,打又打不过。

天启元年(1621)一月,袁应泰上疏朝廷,详细阐明战守方略。大意是他准备在今年二月进兵,第一步先收复抚顺,出征所需的各项兵马钱粮也必须备齐。袁经略指名要内地各镇总兵凑齐1万名“家丁”给他送到辽东听用。他倒不傻,袁大人知道打仗还得靠各级将领的私人武装家丁,所谓家丁就是一个称呼,叫野战兵更合适,因为这些人都是经过千挑百选的精锐。将领冒着被弹劾丢官的风险克扣冒领军饷,就是因为知道手下这些兵大多不堪一用,临敌冲锋很难指望,所以才组建自己的私属战斗部队。

也正因为如此,被将领们视为心头肉的宝贝,岂是你袁大人一纸公文说要就能要来的!结果自然是应者寥寥。

袁应泰想打出去收复失地,可还没等他出去,努尔哈赤就来了。听说讨厌的熊蛮子走了,努尔哈赤立马就兴奋了。这些日子可把他憋屈坏了。努尔哈赤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96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