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王朝更替——高高在上,大业在我手中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31:20 0

变革,大变革

杨谅的造反刚刚开了个头就结了尾,说明这孩子确实不是造反的材料。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倒好,一个月都不成。他的结局已经在他拨马离去的那一瞬间注定,在被围之后,他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资格谈条件了。

按照群情激奋的大臣的意见,杨谅应该被处死,而杨广却陷入了沉思。

刚继位就杀自己的亲兄弟,这个影响确实不好。杨勇是以父亲的名义杀的,杀杨谅不能再以父亲之名,否则他会气得活过来。

不能用父亲的名义,同时也不能用自己的名义,毕竟杀亲生兄弟好说不好听,而且还要背上“气量小”的骂名,不行,绝不能背上这个骂名。

其实惩罚一个人未必一定要杀,而杀一个人也未必一定要昭告天下。在杨广的主持下,杨谅被从轻发落,赦免死罪,从家谱上注销名字,判处终身监禁。

对于叛乱,这个判决已经够轻了,然而这仅仅是表面。

史书记载,杨谅自此被幽禁而死,部属被牵连处死及流放达二十万户。该承担的他一点都没有逃脱,只是程序有所不同,仅此而已。

自此,兄弟已经不见,天敌自此消失,杨勇、杨俊、杨谅以不同的方式消失,杨秀则继续着他的软禁生涯。一母同胞五兄弟,至此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只有杨广一人,或许也是在变相宣传:“只生一个好!”

公元604年十月十六日,杨广将父亲安葬于太陵,庙号高祖,从此他只能在牌位上看到自己的父亲了,入土的父亲从此就成了一个符号。

从公元604年十月十六日到605年正月一日,屈指算来只有七十余天,然而就在这七十余天里,杨广已经开始变革,有些变革对于未来意义非凡。

这期间有三件大事,分别是开建东京,追谥炀公,开挖长壕。

开建东京就是重建洛阳城。

说起来重建洛阳城也很偶然,不是出于整体规划,而是出于封建迷信,始作俑者就是那个预测“杨坚回不了大兴”的章仇太翼。这个老兄主业是法术师,兼职是中医,上次是靠中医理论看出杨坚有病而且即将不治,而这次忽悠杨广靠的是主业,主题是大兴的五行和杨广的五行相克。

五行这个东西神乎其神,到现在无法用科学完全解释,历代皇帝都是宁可信其有,杨广也不例外。按照章仇太翼的说法,杨广是木命,而大兴附近的地形是破木的地形,不能长久居住,而如果在洛阳兴建东京,那么洛阳是水,水能生木,这样大隋王朝千秋万代,就能再现晋王朝的天下大一统。

话说到这个分上,杨广心动了。谁不想王朝千秋万代,谁不想自己永远健康,既然兴建个东京就能达到效果,那就建呗,不就是花点钱吗?如果钱能够解决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杨广下诏,在洛水、伊水汇合处兴建东京洛阳,这也就是现在洛阳市的所在地。洛阳,洛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故此得名。(据传日本侵华时期轻易不敢去洛阳,原因是怕谐音“落阳”,对自称日出之国的日本不利,无知至极,所以说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耻的!)

追谥炀公就是追谥南陈末代皇帝陈叔宝,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日,南陈亡国皇帝陈叔宝去世,享年五十二岁。从公元589年亡国,到现在已经十五个年头。能在猜疑成性的杨坚眼皮底下生活十五年,陈叔宝的功力可以跟蜀汉的刘禅有一比了。刘禅靠的是自我麻痹的“此间乐,不思蜀”,陈叔宝靠的则是酗酒,总之在强敌的屠刀下生活,日子不易。

得知陈叔宝去世,杨广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对着陈叔宝的名字一阵感慨:“一晃灭陈都十五年了!”既然去世了,那就给他个谥号吧,翻了半天,杨广总算翻到了一个字,“炀”,行,给他合适!

历史是最好的编剧,此时春风得意的杨广万万不会想到,十四年后,他那位长得像老太太的表哥李渊会给他同样一个谥号。公正地讲,李渊给杨广一个“炀”字挺不厚道的,对比陈叔宝的“炀”,杨广的“炀”有点重。看看后世,明朝给元朝逃跑皇帝的称号“元顺宗”,清朝给明崇祯皇帝的谥号“明思宗”,都是亡国皇帝,“隋炀帝”,听着挺刺耳。

开挖长壕则是杨广上任之后的第一个大工程,这个工程有点搞。

十一月四日,杨广征发民工数十万人挖掘长壕,西起山西河津县,东到山西晋城市、河南淇县,南下到河南省新乡市,渡过黄河,一直延伸到河南省开封市,向西抵达河南汝州市,终点到陕西商州市。家里有地图的朋友可以自己拿比例尺量一下,即使在现代,这样的工程量也很巨大,更何况在没有大型挖掘机的隋朝。

挖这个长壕做什么?防御!

这个长壕隔一定距离就设立关卡定点设防,主要是防止大规模的骑兵入侵,再者即使步兵也够呛,至少也得跳下沟然后再想办法从沟里爬上来,当然这个攀爬难度还是不小的。

从长壕想起抗战时期一个笑话,不知道真实性有多高。笑话里说某部八路军与日军作战,深挖战壕,战士们踩着凳子向日军射击,然后迅速撤出。日军趁势抢占战壕,正得意的时候,八路军开始反击,日军这才发现,八路军战壕挖得太深了,而日本人腿又短,爬又爬不出来,跑又跑不出去,最后这股日军被八路军手榴弹解决了。(挺损的,欺负人家腿短!)

三件大事做下来,杨广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了,他坚信,站在父亲的肩膀上,他将成为千古一帝,他的脑海中一直回响着父亲的那句话:“吾以大兴,公成帝业!”

大业,在我手中!

公元605年正月初一,隋朝第二个皇帝杨广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业。

大业,千古一帝的伟大事业。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靠的不是做梦,而是实干。

关于实干,杨广是有发言权的,他从来不是只说不做的选手,他说干就干,而且从未停止。

在杨广的大业年间,有两项大工程,一是凿运河,二是修长城,还好由于数百年前秦始皇已经修过长城了,所以在这个工程上,秦始皇帮杨广顶着骂名,修长城尽管也是隋朝的大工程之一,受到的指责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开凿运河却是杨广的所谓污点之一,同征辽东一样,凿运河让杨广背负了千古骂名。

数年前,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的一篇文章引起骂声一片。这篇文章最先登载在一本杂志上,随后在网络上登载,在网络上登载的题目是《仅凭大运河就应该为隋炀帝平反》,对此,在下深有同感。

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三月二十一日,杨广召集河南、淮北各州民夫前后一百余万,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导瀔水、洛水注入黄河。再从板渚引导黄河,穿过荥泽注入汴河,在大梁之东,再注入泗水,再注入淮河。同时征调淮南民夫十余万人挖掘古邗沟,从山阳到扬子,注入长江。运河宽四十余步,河两旁修筑御道,种植杨柳。608年开挖永济渠,引导沁水向南注入黄河,向北流到涿郡(北京附近)。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从江苏镇江到浙江杭州,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

运河工程无疑是隋朝的大工程。由于历次开凿运河,工期都非常紧迫,民间劳役非常苦重,有记载称男丁不足,甚至征召妇女服役,而且由于劳动强度大,民夫的死亡率也非常高。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当年的劳役实情,因为历史是有温度的。总的来说,开凿运河的历史是带有血和泪的。

然而,在杨广的统治下,东部以及中部运河网络的形成,却影响着后世上千年的经济和民生。已故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皇帝似乎比当世的人更懂得运河的价值。”

其实我们只需要说出几个城市的名称,就足以证明运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这些城市分别是长安(包括洛阳、开封)、扬州(包括杭州)、北京(包括天津)。因为运河,他们成为当时的大都市,开封后来成为北宋的国都,杭州后来成为南宋的国都,元朝时杭州已经与鼎盛时相去甚远,但也足以让到此一游的马可波罗叹为观止。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运河,而决策者恰恰就是那个千夫所指的杨广。

历史,以成就和道德作为两把尺子,那么对于杨广,我们又该如何衡量呢?

杨素,你已跟不上我的脚步

登基,称帝,年号也改为大业,功臣们也该论功行赏了。

综合比较,各类排名,拥立第一功臣非杨素莫数。从在隋文帝面前打小报告,到废黜太子,从仁寿宫最后密谋,到千里出师平叛杨谅,杨素的功劳太大了。

功劳大了自然就得赏,杨广随即封杨素为尚书令,儿子杨万石、杨仁行、侄儿杨玄挺仪同三司(勋官八级、正五品上),赏绸缎五万匹、绫罗一千匹(这得用到什么时候)及杨谅的女奴二十名。

此时的杨素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我们都知道,巅峰的后面就是低谷,这是世间的规律,谁也逃不掉。

如果杨素的眼睛能看到身后事,那么他可能会后悔三件事情,一是一个儿子的名字没取好,二是一个儿子智商不高,三是自己看错了一个人。

那个名字没取好的儿子就是刚才得到封赏的杨万石,名字寓意很好,“万石”,这是高级干部的代名词,意思是将来是享受万石黍米级别的高官。名字寓意很好,可惜谐音实在太遭,“万石”谐音“完蛋”(各位可以在输入法上试一下)。最终的杨家的结果真是如同这个孩子的名字一样,“万石”,完蛋!

那个智商不高的儿子就是扯起造反大旗的杨玄感,这位老兄级别挺高,胆也很大,居然选择在杨广二征辽东的时候起事,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二征辽东草草收场。本来辽东城攻陷在即,结果杨玄感起事的消息传到前方,杨广只能火速回军,二征辽东即告失败。如果杨玄感没有起事,如果早一点攻陷辽东,或许征辽东就不会成为隋朝灭亡的导火索,要怪只能怪那个倒霉孩子杨玄感。起事后的杨玄感尽管初期非常凶猛,只可惜智商不够,首鼠两端,跟老爹杨素相比,他的军事才能不足以建功立业,充其量只能搅局。不过杨玄感起事对于李渊倒是有积极意义,至少提醒李渊:“造反不能像杨玄感那样首鼠两端。”(在后面李渊起兵时再细说!)

那个杨素看走眼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隋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李密。李密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读书,读书入迷的时候经常骑着牛,牛角上挂着《汉书》,一路骑牛一路看(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正巧有一次被杨素看到了,杨素被这一幕深深吸引,上前一攀谈,发现李密谈吐不凡,仔细一问,居然还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从此杨素非常器重李密,还把李密引荐给儿子们,杨玄感与李密的良好关系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杨素曾经问李密看的是什么书,明明看的是《汉书》,李密回答却说是《项羽传》。李密为什么要说谎呢?难道《项羽传》的地位要在《汉书》之上?后世的我们恐怕无法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

然而,一语成谶,李密的结局居然与项羽那么相似!

说起来杨素被杨广疏远,其实并不是因为儿子的名字和智商,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位置太高了,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如果说嫉妒是杨家女人的天性,那么猜疑,则是杨家男人的秉性。

在开国皇帝杨坚的统治下,当年为他立下大功的臣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疏远,高熲、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这些人都立有大功,然而他们的结果都一样,都是被疏远。相比之下,大将史万岁更惨,刚跟突厥打了一场胜仗回朝请赏,没想到却被杨坚怀疑结交太子杨勇,当廷被活活打死,怎一个惨字了得。

杨坚如此,杨广同样也如此。在杨广的统治下,他的猜疑心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他需要的不再是权臣,也不再是能臣,而是听话的庸臣,因为老杨家的人都一样,对于别人的智商一贯低估,对于自己的智商则是一贯高估!

在杨广的疏远下,杨素终于明白了,想继续在皇帝面前转悠是不可能了。杨勇已经倒了,杨谅也已经收拾了,杨广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他,所以对于杨素,杨广的选择是“供着”,而不是“用着”。

被“供着”的感觉实在不好,但又能怎么样呢?名义上已经位极人臣,难道还要封你一个名誉皇帝不成?

事实证明,在中国历代的官场上,一个官员对于政治生命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生命本身。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一旦失去了官位,失去了实权,就如同龙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龙筋,身还在,魂没了,杨素就是这样一个人。

自从大业元年被封为尚书令以后,他的工作不是更多了,而是更少了,甚至没有了。部属对他倒是很客气,也客套地请他指导工作,但聪明的杨素看得出来,那是一种同情的客套,那种客套是现任干部对待退休老干部的。

大业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杨素被提升为司徒(三公之二),这更是一个闲职,一个能把自己闲出病的职位。杨素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重大节日接受现任国家领导人的看望和慰问了。

不过事情到这还没有完,随后杨素又被封为楚公,这也是一个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看着荣光,实则险恶,用通俗的话说,这个称号是让杨素替国家踩地雷的。

事情又是从天文台引起的。当时一位天文台官员经过连续观察星象做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古随国地区将会有大规模的葬礼,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将会死人,而且死的还不是一般人,不是皇帝就是重臣,反正得死人。

杨坚以前在北周时被封为随国公,因此在隋朝,古随国地区实际上指代的就是隋王朝,如此以来,这份报告的意思就是隋王朝将会有比较盛大的葬礼,对此杨广非常厌恶,怎么才登基两年就赶上这种事呢?

那个年头是讲究消灾的,杨广灵机一动,还是想到了消灾的方法,既然有人需要死,那就让杨素来担当这个大任吧。

随即杨广下诏将杨素封为楚公,楚和古随国都是指湖北中部地区,实际是指的是一个地方,只是不同时代的叫法不一样而已。杨广把杨素封为楚公意思很明显,你杨素就替国家死一回吧,我保证你会受到国葬的。

像杨素这样的高官,宫里是不可能没有几个朋友的,很快他就从宫里知道了皇帝这个封号的意思,“为了国家,去死吧!”任务够艰巨的。

如此以来,杨素的政治生命已经到了尽头,自身的生命也快到到了尽头,一年多的抑郁加憋屈很快积成了病,他正向生命的终点加速迈进。

得知杨素重病,杨广表现得很关切,频繁派出最好的医生开列最好的药,不过每次医生一回宫杨广就会关切地问:“怎么样,什么情况?”千万别误会,杨广频繁过问杨素病情并不是为了让杨素快点好,恰恰相反,“怎么还不快点死为国家消灾呢?”

到了这个分上,杨素已经没有选择了,药不能吃了,身体不能要了,医嘱不能遵了,气也不能喘了,目的只有一个,不活了,每语弟杨约曰:“我岂须更活耶?”

有的时候,活是一种折磨,死是一种解脱,杨素,同意请点点头。

大业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司徒杨素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久经考验的一生,同时也是虎头蛇尾的一生。

杨素死后,受到了国葬,被追认为太尉和虢州等十个州的州长,他的悼词很长,很长。

悼词,是为死人写的,念给活人听的。

活人承受不起,而死人又听不到。

惊雷!太子没了

杨素走了,另外一个人也走了,这个人还比杨素早走一天,这个人就是杨广的太子杨昭。

这下杨广的工作强度加大了,悼词一下得写两份,一份给杨素,一份给自己的儿子杨昭。

史书记载:太子是累死的,是被工作累死的,起因则是身体肥胖。身体肥胖的太子要在父亲面前尽到做儿臣的礼节,频繁的下跪也就免不了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这是生理本能,而对于多背了三袋面的杨昭来说则是不小的折磨,每次上朝回来都要喘半天。加上杨广交给他的工作比较多,累积下来,终于积劳成疾。

按照杨广的安排,杨广在洛阳的时候,太子杨昭就得在大兴留守,所以杨广就催着太子杨昭回大兴看家。已经累出病的杨昭请求在洛阳多住几天,结果父亲很不高兴,也没有同意。太子杨昭没有办法,一咬牙,一跺脚,走,上路!

回大兴?不,天堂!咱永远不回来了!(看来确实不能给身体肥胖的人太多工作量。)

太子杨昭在后世的口碑非常好,他被自己的父亲追认为元德太子,他被全天下的人称为仁慈贤良。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比较洁身自好,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去世早,没有太多的把柄落在别人手中,表叔李渊也不好往他身上泼太多的脏水。因此他也就成了隋朝皇室中少有的几个被称道的人物,原因就是因为他去世得早。(什么世道!)

杨昭走了,却留下问题一串,谁来当太子呢?

之前说过由于独孤皇后疯狂的嫉妒心作祟,杨广不敢有非嫡出的子女,即使小老婆中已经有人怀孕,甚至已经生产,他都不敢把孩子留在世上。这样等到他登基称帝的时候,他的名下只有二子二女(幼子杨杲出生于登基后),对于帝王来说,这样的梯队厚度太单薄了,一旦有意外,谁来拯救皇室呢?

现在意外来了,太子杨昭去世了。

此时杨广名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齐王杨暕,一个是幼子杨杲(时年一岁),太子之位要么杨暕,要么杨杲,二选一,选择范围实在太小了。当时的人都以为太子之位应该是杨暕的,毕竟杨暕已经二十多岁,而杨杲只有一岁,把国家托付给一岁的娃娃,那开玩笑了。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大家都以为杨暕将成为太子”,而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老师都会教导我们说:“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考上大学是建设四化,考不上的同学同样也能建设四化。”可惜老师这样的教导杨暕听不到,在他那里,只有一颗红心,一手准备,而人一旦到了这个程度,结果往往是悲剧。

杨暕以为自己是太子的天然人选,由此就放松了警惕,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悲剧也就随之而来了。之前杨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身体垮了;后来杨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国家垮了;现在杨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到手的太子之位飞了!

悲剧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杨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铸就的。

杨暕这个人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有点好色,而且还因为好色坏了父亲的好事。杨暕的手下有三名官员专门为他办这种私事,他们分别是乔令则、库狄仲錡、陈智伟,这三位都是杨暕的总管,直接服务于杨暕的私生活,哪里有美女,哪里就有他们,他们就是杨暕的星探,专门采花的星探。

如果仅仅在民间猎艳还不至于让杨广震怒,毕竟这都是小节,不算大事,然而随着一个柳姓美女出现,父子之间的龌龊随之而生。

这个柳姓美女是前朝皇后、皇姐杨丽华首先介绍给杨广的,当时杨广可能正在想别的事,压根没往心里去,柳美女进宫的事情就此搁置。没想到皇姐杨丽华也是个好事的人,看弟弟杨广不喜欢,索性转手将柳美女介绍给侄子杨暕,总之帮柳美女在杨家找到了一个归宿。

通过姑姑杨丽华的介绍,杨暕迅速把柳美女接了过去,心里对姑姑充满了感激:“到底是亲姑姑,什么好事都想着侄子!”

杨暕的感动没有延续太久,过了一段时间,百无聊赖的杨广突然想起了杨丽华向他推荐的柳美女,这才回头问老姐:“你上次给我推荐的那个美女呢?”杨丽华不以为然地白了他一眼:“我以为你不要呢,现在人已经在杨暕那里了!”

杨广皱了皱眉:“这孩子怎么什么都抢呢,他不知道朕不给,他不能抢吗?”自此芥蒂已经在杨广的心中产生,愤怒也在一点点累积。

到了公元608年,已经被儿子抢走美女的杨广又被儿子恶心了一把,这一次让杨暕的太子梦彻底破碎。

这一年杨广下诏兴建了汾阳宫,汾阳宫是皇帝的离宫之一,功能相当于国家招待所。之所以在汾水发源地兴建汾阳宫,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术士说此地王气很重,杨广希望通过建离宫压一压此地的王气(按照唐朝的说法这里的王气是属于李渊的)。第二个原因是这里风景好。第三个原因是这里野生动物比较多,非常适合打猎,而杨暕的太子梦碎就是因为打猎。

杨暕跟随杨广前往汾阳宫周围猎场打猎,父子俩各自带领人马围猎,本来是父子亲切交流围猎心得的机会,最后却变成了杨广的雷霆之怒。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杨暕太不懂事了。杨暕亲自带一千士卒围猎,捕获了大量麋鹿,而杨广亲自带队的那一组,居然一只麋鹿都没有打到,别说麋鹿了,连只野兔都没有,皇帝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杨广愤怒地盘问手下的官员,官员们也无可奈何:“我们有什么办法,附近都被齐王杨暕的人围了,根本不让野兽进来!”

“小子啊,你这是诚心恶心我呢!”

自此杨广的气愤到了极点,自己忍辱负重了十几年才登上皇位,没风光几年就遭遇二小子拆台,爷俩打猎,连只麋鹿都不给我,以后还能指望他什么呢?这样的人能当太子吗?

一个美女,数只野兽,再加上若干件不拘小节的小事,杨暕在父皇心中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杨广授意手下的官员寻找杨暕的过失,结果一找一大把,这个孩子的过失实在太多了。

过失一:隋制县令不能无故离境,杨暕却因为打猎的缘故把跟自己交好的一个县令违规带到了汾阳宫。

过失二:王妃韦女士早逝,而杨暕却与韦女士的姐姐通奸,而大韦女士是有主的,她的身份是元夫人。然而就是这位元夫人给杨暕生了一个女儿,杨暕让相面师给元夫人相了一下面,相面师撂下了一句话:“这个生女儿的会当皇后!”(这话要是让独孤皇后听见能气得从地下蹦出来。)

过失三:祈求鬼神,使用邪术,诅咒侄子。因为太子杨昭的身后还有三个儿子,从封建帝王传统的继承方法来看,这三个侄子与杨暕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力,因为他们也有可能以皇太孙的身份继位(明代建文皇帝就是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朱元璋的大统)。为了搬掉这三块绊脚石,杨暕想到了诅咒,使用了扎小人等诅咒方法,结果三块绊脚石没搬掉,自己却被老爹搬掉了。

有了这三大过失,再加上美女和麋鹿的芥蒂,杨暕的太子梦碎了。从此在杨广的心里,这个孩子就被盖上了黑章,人家大使馆盖黑章是拒绝入境,杨广盖黑章则是“这孩子永不重用”。

自此杨暕只担任洛阳市长,不准参与中央事务,而且他还创造了一个就业岗位:定点监督员,杨广指定一名虎贲郎将定点监视其住处,一有情况马上汇报。另外遇有皇帝巡游,杨暕必须陪同出巡,不是因为待见他,而是怕他谋反!

宇文化及江都兵变时,不明就里的杨广对萧皇后说:“莫非是老二造反?”等宇文化及派兵去杀杨暕时,杨暕以为是父皇要杀自己,高喊:“请钦差大人禀告父皇,儿臣不敢造反!”父子相似到了这个程度,这也算父子一场!

太子死了,次子废了,杨广的子嗣只剩下时年两岁的杨杲了。相比表哥李渊的二十二个儿子,杨广的战斗力是要受到鄙视的,没办法,这个事情还真没法比,有时干着急也没办法。

在杨广看来,太子位空缺不是问题,他还有的是时间,然而定时炸弹已经给他绑上了,表哥李渊和李密他们并不打算给他太多时间。

驴友杨广,君临天下

同自己的父亲相比,杨广更喜欢出巡。父亲杨坚顶多每年去趟离大兴一百二十公里的仁寿宫,在杨广看来,这距离实在太短了,不过瘾,父亲出游的距离如同一只鸡的飞行高度,而自己追求的是苍鹰的飞行高度。

早在大业元年三月十八日,杨广就下诏:“君王应该听取舆论,与民交流,然后知自己得失,朕准备出巡淮海,考察各地风情。”这纸诏书拉开了杨广巡游四海的序幕,从此大隋的皇帝在路上。

从大业元年开始,到大业十二年,每一年,大隋的皇帝都会出巡。在这十二年里,共有三下江都、四次北巡、三征辽东、一次西巡,总计十一次出巡,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每一次都是烈火烹油。后世的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留下的是传世佳话,而杨广留下的却是身后骂名。

同样是出游,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一个原因是因为乾隆出巡给清王朝留下的是内伤,当时看不出来,而杨广给隋朝留下的是遍体鳞伤(外伤加内伤),瞎子都能听出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替乾隆的是儿子,而接替杨广的是表哥。儿子的任务是为尊者讳(至少不会拆台),连孔子都主张“假如做父母的偷了人家一只羊,做儿子的打死都不能说”。而表哥就不一样了,李渊这个表哥的任务就是拼命地拆台(打死也不会贴金)。

杨广出巡的第一站是江都,最后一站也是江都,“一下江都”有衣锦还乡的味道,“三下江都”则是回“家”寻找庇护。之前曾经提到“大兴向左,杨广向右”,杨广“三下江都”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杨广眼里,大兴不是他的城市,洛阳也不是他的城市,只有江都才是他的家园,心灵的家园,所以在大业元年,他要一下江都,在大业十二年身心疲惫的时候,他要三下江都。

后世的人对杨广极尽批评之能事,事实上杨广非常聪明,非常有才华,非常有鉴赏能力,非常会享受生活,后世的小资跟杨广比,小资在地下室,杨广在琼楼玉宇。

大业元年八月十五日,杨广一下江都,乘龙舟,走运河。他的龙舟共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千尺(大家自己想象一下龙舟的体积和排水量)。最上层有皇帝接见官员的“正殿”,有皇帝休闲活动的“内殿”,有文武百官办公的左右“朝堂”。中间两层有房间一百二十个,都用黄金碧玉装潢,下层是宦官所住的地方(隋朝航母跃然纸上)。

这仅仅是皇帝的龙舟,萧皇后的龙舟叫“翔螭号”,规模略小一点,装修水准完全一模一样。

另外还有“浮景级”、“漾彩级”、“朱鸟级”、“苍螭级”等十三个级别数千艘船,另外还有数千艘兵船,两岸用来拉纤的民夫有多少呢?八千?八万!就算有这么多人拉纤,兵船还得当兵的自己拉纤。

这个船队有多长呢?长达二百余里,前头部队已经到了天津,最后的刚走出永定门。见过排场大的,没见过排场这么大的,现代结婚动用几十辆悍马就能上娱乐头条,要放在隋朝,您好意思跟杨广他老人家打招呼吗?

上面说的是水上的排场,下面说说陆地上的排场。大业二年二月,太府少卿(宫廷库藏部副部长)何稠制作“黄麾”(类似皇家仪仗旗帜)三万六千个,这样为杨广打旗的就得三万六千人,这些人够组十个整编师。

众所周知,羽毛在皇帝仪仗中是很关键的,主要用来装饰。皇家仪仗队非常需要羽毛,杨广就向全天下征集,凡是羽毛能做成装饰的鸟基本被杀得差不多了,明白人知道是因为皇帝需要羽毛,不明白的还以为闹禽流感呢!

就在这时,祥瑞出现了,按说杀了这么多鸟,哪有祥瑞呢?可祥瑞真就来了!

浙江湖州有一棵高一百多尺的树,树干笔直,没有枝丫,人无法爬上去,可是上面偏偏有长着漂亮羽毛的鹤鸟。看到羽毛就发狂的人们绕着树转悠了半天,最后决定砍树抓鸟(这是哪个天才想的方法呢)。别看砍树抓鸟的方法笨,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原来树上筑巢的鹤鸟刚孵出了幼鸟,树倒了,大鸟可以飞,可幼鸟怎么办呢?

高智商的鹤鸟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拔羽毛!

鹤鸟把自己的羽毛拔一些扔到地上,一直扔到下面的人满意地走了,幼鸟就保住了,也不知道拔了羽毛的大鸟还能不能飞。后来这个事情被文人们知道了,他们迅速上报祥瑞,“皇上英明神武,鸟兽自动贡献羽毛”。这马屁拍的!舒坦!

仪仗只是一部分,陆地上保护皇帝的军队更不能少。大业三年,杨广从榆林郡经过云中溯金河而上,当时负责保护皇帝的军队有五十多万人,战马十万匹,辎重绵延一千里。

尽管是出巡,可再苦也不能苦皇帝,得让皇帝出巡得舒适一点。在杨广的指挥下,很快就建造出活动的宫殿。这个宫殿既可以挡风遮雨、欣赏风景,又可以移动,而且上面还能容纳侍卫数百人,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宫殿既能拆开,又能组合,下边用轴轮承载,由人力推动,前后左右、随意前进、后退、转动(不知道这算不算世界上最早的房车)。

这还不算完,杨广还指挥造出了可以移动的城堡,周围长两千步,用木板当城墙,布包木板,上画彩图,城楼和瞭望台全都具备。这个东西不仅能耍酷,还能加强民族团结,胡人一看见这城堡都以为是神仙下凡,该下跪的下跪,该下马的下马,看来高科技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

这也没算完,神奇的还在后头。

每到杨广休息的时候,部下就得紧急搭建临时行宫。这行宫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帐篷就能解决的,而是搭建一个临时的宫殿,用的材料叫六合板。六合板什么样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打麻将用的骰子,骰子六个面,六合板也六个面,每个面一平方尺,不过六合板只有两面有板,根据需要可以迅速组合,跟搭积木一样,很短时间内就能为皇帝搭建六合殿、千人帐,还有城墙和瞭望楼。

临时行宫搭建成之后,六合城外环绕一圈枪车,车辕对外,一字排开(估计是起到《说岳全传》里铁滑车的阻挡作用)。车阵之内,散布有铁蒺藜、铁菱角,扎死人不偿命;再往里是强弓阵地,尖钢锥插地,锥尖朝外,作为拒马;强弓还有连发装置,用绳连接机关,有人偷袭的时候,只要碰动绳子,机关旋转,立即发射。当然,远程的警戒也是少不了的,在六合城更远的外围,用箭插地,用绳相连,上面挂着铜铃,一有人碰到,立即发出声音示警。(全是高科技!)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皇帝杨广的出巡是在完美的设计和严密的保护下进行的,生活质量从来没有因为出巡而下降。终其一生,他将出巡进行到底,或许在他的血液里,一半是皇帝,一半是驴友(旅游发烧友)。

顶峰!烈火烹油!

驴友杨广巡游着大隋的天下,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自己的任内怀柔四方,万国来朝,他的目标是超越西汉的汉武帝。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光杨广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吏部侍郎裴矩站了出来,这个人可以称为隋朝的外交家,在老皇帝杨坚的任内他就从事外交事务,来往于大隋与突厥之间,对突厥采用拉拢与恐吓并用,腐蚀和分化并举,极大地瓦解了突厥的战斗力。他本人可以说是聪明绝顶、才思敏捷,现在给杨广打工,简直就是杨广肚子里的蛔虫,在他面前,杨广就是个透明人。

既然透明人杨广准备怀柔四方,裴矩自然不能闲着,趁着皇帝杨广派他到甘肃张掖管理国际贸易的机会,他开始了解西域风情,绘制西域地图。

西域就是今天新疆的区域以及新疆往西的一些区域,现在裴矩根据西域各国商人的描述,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里面包括了四十四个国家,另外还绘制了西域的山河险要地图。

这两份东西到了杨广的面前,大隋皇帝杨广再也坐不住了,眼前这些东西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大业吗?

当然杨广很清楚,想在这些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和垂直管理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离中原太远,路线过长,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实行垂直管理,鞭长莫及。对于西域,杨广想要的不是直接的领土,而是这些领土上国家的臣服,只要臣服就足够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臣服,那么凭什么西域诸国要臣服于大隋呢?一个字,钱!

负责经营西域事务的裴矩明白杨广的心迹,他知道皇帝杨广要的只是面子,而不是钱,他更知道西域诸国要的只是钱,而不是面子,双方各取所需,裴矩就是一个中介。

在裴矩的舌头和金钱的润滑下,当然主要是金钱的刺激,西域诸国纷纷派使团前往大隋,那劲头有麦加朝圣的感觉,不同的是麦加朝圣是因为信仰,而西域诸国前往大隋主要是因为贸易的利润和皇帝的赏赐,而且在沿途吃住玩都是免单。西域通往大兴的各郡县都有接待任务,迎来送往不计成本,皇帝赚足了面子,大隋损耗了里子(国库损耗很大)。

在西域与大兴热烈交往的同时,西突厥和吐谷浑却影响着西域与大隋的交通,因为这两个国家正好阻挡了西域与大隋的交通线。西突厥在现在新疆的北部及中亚东部,而吐谷浑则是在现在的青海省,他们就是西域与大隋交往的拦路虎,这样的虎不打自然是不成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吐谷浑,因为他们离大隋太近了。

吐谷浑其实早期是个人名,全名叫慕容吐谷浑,此人是鲜卑慕容部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就是说虽然排行老大,但因为不是嫡子,所以并不受重视。慕容涉归去世之后,嫡子慕容洛环继位,嫡子与庶长子之间的矛盾从此就产生了。有一次两人名下的几匹马撕咬了起来,慕容洛环借题发挥训斥了慕容吐谷浑,慕容吐谷浑一气之下带领自己的属下和分户出走,老弟慕容洛环生怕老哥回头,派人传话:“走了就别回来!”

这句话彻底断了慕容吐谷浑的后路,没有办法,只能彻底出走了,一行人一直走到了现在的甘肃和青海的边境处。安居下来之后,慕容吐谷浑经营部落,死后传位给儿子慕容吐延,不久慕容吐延被刺杀,吐延的儿子叶延继位,建立总部,以吐谷浑为族名,逐渐形成了吐谷浑汗国。

这个吐谷浑汗国对中原政权一直采取着磨磨唧唧的方法,他们的战略就是:“你不打我我就蚕食你,你要打我我就跑。”在这种战略的指引下,吐谷浑的领导者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逃跑本事,一有事就跑,你一走他就回(吐谷浑十六任可汗还娶了隋朝的公主,不过对隋依然是磨磨唧唧,死缠烂打)。

现在裴矩想要拔掉吐谷浑这个钉子,如果直接动用军队那就无法显示他裴矩的本事,他的方法很简单,扔一块骨头,让狗咬狗。

裴矩驱使的是铁勒汗国,这个国家在现在新疆的东北部和蒙古国的北部,当时他们与大隋的外交状态也是又打又和。公元607年年底,铁勒汗国前来归降,意思是想跟隋朝建立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裴矩思考了几秒钟,就想出了“狗咬狗”的妙招:“既然想归降大隋,那就拿吐谷浑当你们的投名状吧!”这下吐谷浑惨了!

想要赢得大隋信任的铁勒汗国打起仗来真不含糊,三下五除二就打得吐谷浑大败,十七任可汗慕容伏允向东逃亡,并派使者向大隋请求投降。皇帝杨广一听乐不可支,当时就下令自己的死党,当年的夺嫡功臣宇文述前往边境迎接。

本来故事到这就该结束了,怪只怪十七任可汗慕容伏允的心理素质太差了。宇文述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前来迎接慕容伏允,慕容伏允却被宇文述的大军给吓着了,他不能确定这支大军到底是来接他的还是来杀他的,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慕容伏允又拿出了惯用的法宝——撒丫子跑!这一跑不要紧,倒激怒了带队的宇文述,宇文述也是个暴脾气:“你还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追之!杀之!本来应该是相见甚欢,现在变成了追杀。

宇文述以恶狼追羊以及狗撵兔子的态势连克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城,杀三千余人,俘虏高级官员二百多人,俘虏男女百姓四千多人,大军班师。原本就是一接待任务,结果变成了一场大胜,一切都因为慕容伏允的心理素质太差。

慕容伏允没有办法,只能调转方向向南逃亡。公元609年五月二十日,皇帝杨广指挥四员大将率军对逃亡中的慕容伏允实行四面包围,结果又一次让慕容伏允证明了自己的逃跑能力,他老人家居然带领几十名骑兵从缝隙中逃走了,看来逃跑的本事真不是盖的。

自此吐谷浑国土全空,东西长四千里,南北长两千里,全部并入大隋版图。皇帝杨广在这里设立西海、河源等四郡,集中全国的罪犯到这四个军屯垦戍边(跟早期开发美国大陆有点像)。

到这一年的六月十八日,隋帝国共有一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八百九十万户,四千六百零一万人口,大隋之鼎盛达到顶峰,花团锦簇,烈火烹油!

公元610年正月十五日,为了营造良好的节日气氛,同时也为了向西域诸国国王以及各地的蛮夷酋长展现大隋的物华天宝,皇帝杨广命令在东都洛阳举行盛大的庆典表演。庆典场地周围五千步,仅手拿乐器的就有一万八千名,喜庆的乐曲逆风传播数十里,从黄昏到天明,每天都是狂欢节,盛大的庆典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都会有盛大的庆典,胡三省说,中国人的元宵节从这一年正式发端了。

或许,没有杨广,后世的人就没有机会“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了。

一切的一切都正向好和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在一系列盛大庆典的背后,欢庆的人们却有一丝不安:这样的好年景还能持续多久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