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吕后乱政——铁幕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1:21:41 0

一、萧何这一生

在吕雉看来,无论刘盈怎么消极怠工,故意跟她使性子不上朝,她好像都无所谓。皇帝不想干的活,她来干;她干不了或者吩咐下去的活儿,自然有人会做得很好。

而专门替皇帝管理天下的人,就是丞相萧何。

回首往事,自刘邦进入汉中以来,萧何就一直待在丞相之位上,到如今将近十四年了。十多年来,他做事如做人,做人如做事,向来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不结党,不营私,更不结怨,只管行善积德。

可结果,他还是蹲了一回监狱。

曾让萧何蹲牢狱的人,竟然是他的老搭档和老当家刘邦。这事,得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说起。

我们知道,那一年是多事之秋。当时,英布造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可是人在战场,心忧庙堂啊!他忧的可不是刘盈,亦不是吕后,而是萧何。

为何而忧,这恐怕是刘邦的难言之隐。萧何恪尽职守,活生生一个劳动模范,更是办事让人放得下心的大管家,他还忧个屁啊。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错了。

老子曰:无私,以成其私。这也就是说,萧何表面上看大公无私,正是如此,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全了其私,那就是其个人的威望和德行。

从领导学的角度来说,奴才,最好是不好不坏、不上不下。如果很烂,会影响做事效率;如果很好,又害怕光芒四射,喧宾夺主。所以,只有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人用起来顺手,更是放心。

但恰恰,萧何是一个让刘邦怕其影响力上升的家伙。

相处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他出错。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一个从来不出错的人,他要么是神,要么是完人,要么就是有意为之的野心家。无论是哪种,都是让刘邦忌惮的。

事实上,心惧萧何是刘邦多年的老毛病了。

想当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前线拼得要死要活,仍然不忘派人过问萧何的工作。结果,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顾虑,不得不把全族人送上战场效力。

时隔多年,刘邦老毛病再次复发。当他在外和英布打得天昏地暗时,亦屡屡派人问萧何最近在干吗。

一个人,你心里装着魔鬼,看到外面的人会觉得他们通通是魔鬼。偏偏萧何做事总是问心无愧,根本就没觉察到刘邦频频派人过问他的意图。

所以在那时,不管刘邦派多少人来问,他总是那句话:皇上请放心,我还是像从前那样勤勤勉勉地工作,把全家的私财都拿出来赞助军队。

殊不知,萧何这话传到刘邦耳里,刘邦就更担忧不已。

萧相国啊萧相国,谁叫你这么认真干活儿?你一认真,我就心慌。保不准你这个所谓完人、人间贤相,正是夺我刘氏江山的主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萧何的一个门客发现了刘邦异常的举动,他连忙对萧何说道:你离灭族的日子不远了!

门客这话像旱地惊雷一般,炸得萧何魂都出窍了。灭族?我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一心一意管朝事,凭什么要灭我的族?

门客笑了。

他这样告诉萧何:“陛下灭的正是你这等埋头苦干的人。只要想想就可知道,你已位居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复加。更可怕的还有,你自入关以来,得百姓心,十年有矣。陛下屡屡派人向您请安,实则是畏惧你民心所附,摇动关中啊!”

啊?萧何的嘴巴惊得像缺氧的鲤鱼一般张得老大。

我欲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陛下啊陛下,多年以来,咱们君臣相伴,犹如情人相随。你是我的太阳,我是你的月亮;你是我的玫瑰,我是你的心上人。没想到的是,混到最后,竟然是同床异梦,一场空!

那时,没有任何词语能形容萧何强烈的失落感。他渴望门客是出自嫉妒而搬弄出的谎言,可是再认真想想,使者屡屡从前方回来探望他,的确很不正常。十多年的老战友了,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刘邦这等伎俩还不是充分体现出内心焦虑不安吗?

于是乎,刘邦心慌,萧何心里更堵得慌。

萧何又紧急向门客求助道:怎么办?难道又非得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不可?

事情当然还没有那么糟,门客给萧何支了一招。

这一招正是针对萧何向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提出来的,招数的名字就叫: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具体做法有两项可以参考:一是强买民地;二是大放高利贷!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自诬法。

此招的妙处在于两点:首先,当事者大失民心,降低威望。威望一降,皇帝的威胁就少得多,这当然是刘邦希望看到的结果。其次,一个有政治理想和志在天下的人,是不屑于干这种贪赃枉法的事情的。

反过来,如果他贪赃枉法,就只说明他是个物质之人,而非理想之人。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物质,而是理想。一个只贪图人生享乐,而没有高远理想的人,是不足为惧的。这正像当初刘邦进入咸阳城时,一反常态,不贪不抢,不嫖不霸。结果这招还不是让关中百姓感动得一塌糊涂,还铁下心来要跟随他。

实在太妙了!

那时,萧何听门客一提醒,脑袋开窍,恍然大悟。他迅速行动,赶在刘邦班师回朝之前,制造了一个恶名远扬的坏名声。

好事难做,坏事可是容易多了。果不其然,当刘邦从前线归来,还没进入长安城,就有上千个百姓拦道告萧何的状!

刘邦一听说萧何贪污,一下子就乐坏了。

他一边装出主持公道的样子收下了告状书,一边心里乐滋滋地哼起了小调。萧丞相啊,都说你是个好贤相,原来你也不过如此嘛。于是,刘邦便拿着一大堆告状书回城,等待萧何来拜。

萧何也在等待刘邦。

当刘邦回到未央宫后,他马上进谒。这时只见刘邦抖着大堆的告状书,笑着对萧何说道:“相国,你口口声声说勤勉工作,以私财资军,难道就是这样子的吗?”

萧何听得只能装作慌乱的样子谢罪。

刘邦又笑着说道:“算了。这事是你自己惹起来的,你得自己去摆平。所以,你还得亲自走一趟,向百姓谢罪。”

刘邦这招就叫给台阶下。

刘邦是这么一种人,只要不抢他的皇权,其他一切都好商量。况且萧何是个老好人,不能因为他犯了一次错就一棍子打死。所以说,这台阶不能不给啊!

于是,此事就不了了之。一场政治危机,就此化解。

好戏,还在后头呢。那时,刘邦口口声声要萧何对百姓请罪,萧何还真当回事来了。不久,他瞄上了一块地,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林苑。

自秦以来,上林苑一直都是皇家的后花园和游猎之地。但是,上林苑因为年久失修,再加上国家初建,经费不足,所以这块好地方就日渐荒芜,成了一片杂草乱木纵横之地。

于是,萧何就打着退林还耕给百姓的旗号给刘邦上书,陈述如下:“长安人多地窄,上林苑剩余诸多空地,实在可惜。陛下可以把它分给小民种田,这样,百姓不但收了庄稼,您还可以得到稻草当兽食。”

萧何实在太可爱了。

门客说损人利己,并没有说损皇帝利小民。从古至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做着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当大地主。当然,刘邦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他也不在乎上林苑那百里土地。问题是,让地事小,倒贴事大。萧何割皇家土地补贴百姓,百姓得利,萧何得民心,刘邦除了得到萧何所言的那堆兽食外,几乎全赔了个精光。

你赚了,我赔了。天下岂有这等好事?

果然,刘邦一收到奏书,勃然大怒,叫嚣要收拾萧何。他马上把司法部长(廷尉)召来,说道:“萧相国肯定和奸商勾搭在一起,竟然打我上林苑的坏主意,你去把他关起来。”

就这样,萧何做了一辈子的官吏,还是头一回落水了。

其实,要说萧何不懂官场游戏规则,那是胡扯。他之所以敢冒生命危险出此下策,理由只有一个:他太善良。

首先,为了自诬保命,他已经狠狠地做了一回把个人安危建立在百姓失地的痛苦之上的事情。此次向刘邦提出让地一事,绝不是自诬的杰作,而是出自良心,为百姓谋取利益,以换心安。

其次,萧何以为叫刘邦让出上林苑的空地,是一举两得之事。如果不行,顶多也是搁置不理。没想到,此一时彼一时,年老多疑的刘邦还是无法忍受,痛捉其入狱。

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萧何,您就先在牢里蹲着吧!

就在萧何坐牢的日子里,有人跳出来主动替他说话了。这人姓王,官职为卫尉,我们可以叫他王卫尉。

刘邦关起萧何,表面是受上林苑一事刺激,实则是担心其心不祥,造势谋反。但是,谋反与否,作为保卫皇宫的司令是最有发言权的。

首先,王卫尉问刘邦:“萧相国有什么罪过,陛下怎么突然把他抓起来了?”

刘邦答道:“我听说李斯当丞相侍奉秦皇的时候,有好处就归皇帝,有坏处就自己顶着。哪像萧何这般当相国的,有好处自己捞,有坏处就让我来顶,竟然要分我的上林苑取悦百姓?请问我不捉他,那还了得吗?”

王卫尉反驳道:“陛下您这样说就错了。第一,忠于职守,为民请利,这才是真宰相要做的事。第二,陛下没理由怀疑相国与奸商勾结。想当初,陛下与项王相拒多年,后来陈豨和英布接连造反,您都是出征在外。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只要他一动摇,关中就非陛下所属。如果相国真的想谋利的话,不在那时做,现在才想去贪图那几两银子?第三,秦皇就是不闻其过,国家才灭亡的。这是李斯的过错,所以他没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陛下千万不要把萧相国想得太肤浅了啊!”

王卫尉一席话,驳得刘邦当场无话。

然而,刘邦嘴上服了,可心里还是不服。就算萧何真为国家为百姓,可是我的面子呢,萧何不给我面子,这叫我怎么高兴得起来?

然而,当天就有使者持节来到监狱,要求释放萧何。

原来,刘邦究竟还是想通了。

对于萧何来说,在牢里蹲监的这些日子,让他深刻地懂得了什么叫政治。所谓政治,先过君政之关,其次才是民治。不赢得皇帝的欢心和支持,所谓民治理想及美梦,皆是浮云。

那怎么才能赢得领导赏识呢?

那就是谦虚,谦虚,再谦虚。正如刘邦前头所说的,有好处,归领导;有坏处,自捂盖。

于是,本来做事谦虚谨慎的萧何,出狱之后变得更像一只胆小的老鼠。他连刘邦曾经赐予他的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都放下不管了,直接光脚跑进皇宫向刘邦请罪。

刘邦看到萧何,心里一阵唏嘘,又耍起了流氓脾性,说道:“你起来吧,我抓你就是要让天下人明白,你是贤相,而我是暴君。”

无论刘邦怎么自嘲,永远不能改变政治的本质。经过这次致命的打击后,萧何再也不敢向上面提任何意见。

他已经老了,不愿再折腾了。他终于明白,在他这一生当中,所有豪情壮志、建功立业的理想和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像一盏油灯一般,静静地等待着油尽灯熄,而不是任由狂风泯灭。

以静养心,天之道也。萧何这一等待,刘邦最终还是熬不过他,先行一步到天堂报到了。

其实,像萧何活到这份儿上,多活一年,或少活一年,都是无关紧要之事。人生的帷幕,正像早春的雾气一样,弥漫在长安的上空。

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春,正月。

这个春天来得有些蹊跷。首先,东方的兰陵(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一个平民家的水井中,竟然出现了两条龙。紧跟着,陇西(甘肃省临洮县)发生地震。再接着,夏天一场大干旱像阴霾一般笼罩在汉朝大地。

在古人看来,大自然一切不祥的征兆,与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一股内在的联系。果然,这年夏天,以落跑闻名天下的刘仲先薨。紧跟着,萧何大病在床,奄奄一息,只剩下了一口气。

这时,刘盈闻知萧何病重,前来探望。

刘盈当然不仅是为黑发人送白发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来看看萧何要留什么遗嘱。

刘盈问萧何:“君即百年后,谁可代君者?”

刘盈问这话似乎更多的成分是客套。关于汉朝接班人问题,刘邦在死前已向吕雉交代得很清楚。萧何之后,必曹参接之。

这个道理,从开国论功时,就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第一名死了,不是第二名接班,难道留给后面的吗?

所以曹参当接班人,是板上钉钉的事,不容置疑。然而,萧何没有直接回答刘盈,他反而像踢皮球一样,把球踢回刘盈那,说道:“知臣者莫如主。”

萧何当然是说,您刘盈是最了解我的人,答案就不用我多说了。

是啊,不要说刘盈,答案恐怕在满朝大臣心里都是认可的。于是,刘盈也不客套了,直接问道:“您觉得曹参怎么样?”

刘盈话音刚落,只见萧何像只老鸡似的,在枕头上不停地叩头道:“皇上你可找对人了,我死而无憾啊!”

刘盈默立无声,一室无语。

二、奇怪的接班人

初秋,七月五日。萧何薨。

此时,曹参正在齐国当丞相。当他闻听萧何薨,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其舍人说道:赶快收拾行李,我要调回中央接班当相国了。果然不久之后,中央就派使者召回曹参,提他为汉朝新相国。

对于这一天,曹参等得太久了。

一直以来,曹参和萧何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那就是当管家。级别相同,都是相国;待遇相同,都是二千石。略为不同的是,一个在中央,当的是刘邦的管家;一个在地方,当的是齐国刘肥的管家。当然了,中央听起来比地方两个字还是有些重量的。

这就是曹参一直对萧何耿耿于怀的地方。初,两人相继叛秦起义;再,两人各任其职,一个当文官,一个当武将;后,天下平定,刘邦却将萧何定义为功人,曹参为功狗。于是两人高低各异,泾渭分明。

殊不知,刘邦这一划,犹如一条三八线,从此在曹参和萧何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两人的友谊从此破灭。于是大家各奉各的主,各干各的活儿,奇怪的是他们互不斗嘴干架,亦不往来问候,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其实多年来,两人在心底的深处还是互相认可和尊重的。萧何了解曹参,犹如曹参了解萧何一样。正因为如此,曹参调进中央之后,并没有对萧何的治国措施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反而是全盘保留,原封不动。

难道曹参是因为偷懒而不想和萧何过不去?

错矣。曹参这招就叫,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当然不是曹参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要想探究他的这个治国理论,还得追溯至他任齐相期间。那时,刘肥正当年富力强,他从老爹那里接过齐国这片全国最肥的土地后,整天就想出招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把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曹参。

治国就像盖楼一样,得先画好蓝图,才能动工。于是,曹参就把齐国的知识精英召集起来开会。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符合齐国国情,又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治国理念呢?

要回答曹参这个伟大的问题,还得请教高人。恰好,当时胶西就住着一位号称精通黄老之术的老家伙,不妨请来问问。于是,曹参派人担着厚礼前往贵地请高人。

这个传说中的高人就叫盖公。盖公一见到曹参,首先提出了一套前卫的治国理论:治理国家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自行安定。

任何理论,不贵在动听漂亮和省事,而在于实用。老实说,盖公所言的黄老之术,还真的适合当时齐国的国情。不要说齐国,其推而广之,在整个汉朝初期都是适用的。

所谓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代表作品有《黄帝四经》。老子,则是先秦时期早于孔子出名的大哲学家,其代表作品有《道德经》。两人因阴阳之理及其他理论相似,于是被时人合称黄老。

但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黄老之学,是诸子百家杂交的混合物,兼有道家、法家、儒家,甚至墨家等而形成的全新思想,它和原本的道家已是两种面貌,不可同日而语。

在治国方面,儒道两家提出了不同理论。孔子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春秋时局提出来的。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就是明明知道不可能办成功,也要努力坚持到最后。于是,后人把孔子这等执着的理想追求,称为积极入世。

老子则跟孔子唱反调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的本义是说,我什么都不做,等于我什么都做了。老子这话,如果不联系实际,肯定让人读来不知所云。

春秋乱世,弱肉强食。当时,每个所谓有为的霸主,都想做一番利天下的大事。但是,天下要想得到太平,唯有以战止战。结果是,战争经年累月,百姓流离失所。不论是霸主,还是谋士,他们本想有为,却换得天下不得安宁的局面。

于是,老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安守本分,回归自然,那么天下不是无事了吗?天下无事,这不等于我做了一件于天下有利的大事吗?

其实,无论是儒家,或是道家,他们的思想都不容于春秋时世。任何思想和理论,唯有合宜的政治时机和土壤,才能培育出正果。春秋时世,人心不古,没有一个君主相信孔子的仁政,亦不信老子的清静无为。在诸多先哲思想中,唯有几家被诸侯们看好,那就是兵家、纵横家及法家。最后,秦始皇靠着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一统天下。

一代有一代的治国理念。秦国靠法家思想兴国,亦因法家而葬国。没有人不意识到,秦始皇的严刑苛法对天下苍生来说,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于是,陈胜的振臂呼声,代表了天下的呼声。他们受不了旧皇朝的压迫,唯有推翻重建。好了,汉朝已经建立起来了,必须有新的治国理念支撑起来。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国家意识形态,适应汉初经济条件的,不是什么别的思想,而是道家。

因为,天下打打杀杀这么多年了,国家生产力严重衰退,首要任务就是振兴经济。而道家所主张的不扰民、清静无为的理念,符合了汉初基本国情。

于是,在一片求清静无事的呼声中,黄老之术应运而生,被广泛认同。

曹参就是在这么一个合适的时机,做了一件合适的事,实施无为治国理念。

接着,曹参为了贯彻他的治国方针,向外公布了一条提拔官员的规矩:不善言辞的木讷者、性情厚重者,来者不拒;言辞犀利者、文字苛刻及追求声名者,请通通滚蛋。

很快的,曹参的举动,引起了一片波澜!

在汉朝那帮讲究进取的官僚看来,曹参简直就是个异类。他保持萧何的规矩当然没错,可是曹参和萧何的工作作风比起来,简直就是相去甚远。

想当初,萧何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如今,只见曹参日喝夜饮。说他偷懒,那还是往轻处说了。往重处说,他这简直就是消极怠政,误国误身。

不行啊,曹参。哪有不管事的管家,中央和地方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国根本就不是这样子做的,您应该学学萧模范的做事风格嘛!

于是,汉朝众多官僚都带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极想亲自登门和曹参讲为相之道。

可是他们奇怪地发现,每每有人登门,曹参总备着丰厚的酒宴待客。不管三七二十一,曹参总让他们先灌三杯再说。

好了,酒也喝了,咱们该谈点工作了吧。接着,曹参看到同僚想吐言之时,突然又举杯劝酒,人家到嘴的话只好吞回。一回两回,来一个被灌醉一个,本来想说的话,全被灌回肚子里去了。

久而久之,几乎无人不知道他的待客原则:酒喝多少都能奉陪到底,想给我谈工作,没门。

曹参这种工作态度,实在让人感叹不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好混,实在太好混了。

众官员慢慢熟悉了曹参的工作态度后,也不再去追求什么政绩和进步。对大家来说,说得好的,不如闭上嘴的;干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既然如此,还追求个屁呀。大家有事喝酒,没事也找事喝酒,混日子呗。

那时,曹参相国府后面就是官舍,中间只隔着一个后花园。在曹参的熏陶和带领下,官员们把官舍弄成了一个吃喝玩乐的地方。白天,这里是酒馆,猜拳吆喝,不醉不归;夜晚,这里是烧烤园兼露天歌舞厅,想跳舞的,想唱卡拉OK的,就尽情表演吧。

官员这派作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堕落。

不能不说他们堕落。作为公务员,首先应该自我约束,充当表率。哪有领国家工资把吃喝玩乐当作日常工作的。不要说汉朝那帮老古董,就连曹参身边的随从官员都看不过去了。

于是,他们一致认为,这股吃喝之风,该让曹相国来杀杀了。

但是,要对曹相国提这个意见也是个难题啊。如果非要求见,说不定又是一顿美酒,最后又是被曹相国灌得晕头转向,还要被抬着回房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绝妙的办法,既能逃过曹相国灌酒,又能让他主动去管那帮以喝酒烂醉为事业的官员呢?

侍官们马上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闻听官舍那儿又大开宴会,于是假装邀请曹相国去后花园散步赏月。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只要曹相国进了后花园,肯定能看见他属下那帮官员腐败的丑相。到时趁机请他出面管管,那可是一举两得之事。

然而,侍官们马上发现他们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当曹参在自家后花园里听到官舍里传来大呼小叫之声时,侍官们一片讨伐。曹参听完,不但不咬牙切齿,反而高兴地翻过围墙,加入吃喝队伍,和众人一起举杯喝酒。

完了,曹相国,我们管不了你了。要想管得了你,就非得请刘盈出面了。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曹参不管事的做事风格,吕雉知道,刘盈也是知道的。然而,吕雉母子俩的反应极不相同。吕雉心里高兴,放任自流。刘盈是心急如焚,手足无措。

吕雉高兴是因为,曹参越是不管事,就越是说明他没野心;越是没野心,自己就越能掌握大局。刘盈心急如焚,是因为想管,又不敢管。老娘看在眼里都不表态,他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况且,自己资格浅薄,不知说了还会顶个屁用不。

但是,继续放任自流,也不是办法啊。

于是,刘盈想到了一个人,曹参的儿子曹窋。曹窋时任中大夫,掌议论。刘盈把曹窋召来,问道:“你知道你老爹不管事吗?”

曹窋很老实地答道:“知道。”

刘盈又说:“那你觉得他这种工作态度到底是端正还是不端正?”

曹窋:“极不端正。”

刘盈:“你作为掌议论的中大夫,对于这种人该不该进谏?”

曹窋:……

刘盈看着曹窋哑口无言一副为难的样子,胸有成竹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不要害怕。我这不是叫你为难你老爹,只是希望你能对他旁敲侧击,让他幡然醒悟,做个明白事理的人。至于说辞,我已经替你想好了,你就拿回去私底下问问他。但是请注意,千万别对他说是我告诉你的哦。”

曹窋:“陛下放心,我绝不透露你的讯息。请问,您的说辞是?”

刘盈:“说辞很简单的。你就私下问他,高帝乍崩,惠帝年纪又小,而您作为相国,不但不管事,还整天喝酒作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管治天下?”

刘盈这个疑问,亦是满朝官员的疑问,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答案。前面讲过了,想知道答案的,不是被他屡屡灌醉,就是无可奈何,哭笑不得。

看来,如果曹窋摆不平他老爹,就再没人知道相国到底要偷懒到什么时候了。

于是,曹窋立即答应刘盈,一定会规劝老爹。

至于怎么规劝老爹,曹窋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首先,等待放假,腾出空闲时间陪老爹多聊聊家常;其次,循序渐进,挑明事由。

曹窋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然而,当他放假回家,把刘盈教的那席话从自己的嘴里对曹参说出时,却当即换来一个结果:挨打。

这是谁都想不到的结果。

曹参一边狠狠地笞打儿子,一边教训道:“你小子有什么资格教训老子。我打你,是让你狠狠地记住,你离管国家大事还远着呢。”

曹窋整整挨了二百大板。这二百大板,打在曹窋的身上,更是疼在刘盈的心上。

第二天,当曹参上朝后,刘盈当即逮住曹参大声问道:“是我叫曹窋去规劝你的,你凭什么把他打得那么狠?”

曹参听得一愣,转而觉悟。哦,原来我儿子的胆是被陛下撑起来的。

曹参立即脱下官帽,连忙向刘盈谢罪。

打都打了,谢罪有个屁用。刘盈闷了一肚子气,却又不知该如何发作,只好郁闷地看着曹参。

好了,是该揭开谜底的时候了。我曹参今天不说出答案,天下人还真以为我只是个好吃懒做的相国呢。

曹参问刘盈:“陛下自我评价一下,您和高帝比起来,哪个厉害?”

刘盈一愣,曹参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怎么敢和高帝比,这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曹参再问:“请问陛下,您认为参与何相比,谁更厉害呢?”

这个问题倒是有些难度。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过,总的来说,似乎萧相国要比您强一点点儿。

刘盈这两个答案,恰是曹参的答案。

于是,曹参继续阐述道:“既然高帝和萧相国都比我们俩强,而他们都规定好了法令和发展方向,陛下和我都只要忠于职守,不随便脱离轨道,不就是很好了吗?”

刘盈终于大彻大悟,如拨云见日,看见了这个躲在云层里的答案。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啊!这简直太玄妙了。做,是为了不做;不做,是更好地做。难道不是吗?高帝和萧何那么辛苦打拼,不就是为了今天不让刘盈像他们那样辛苦吗?刘盈只要好好地守住他们的功业,不等于做了一件为国家积德积善的好事吗?

刘盈深深被曹参折服。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能说曹参是一个不管事的相国了。而曹参,他的美政化成空中的白云,飘向了远方;化成了动听的歌谣传向四海。歌曰: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三、吕雉收到求爱信

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长安城发生了一件大事。很严重地说,如果这个事解决不好,汉朝有可能要对外重燃战火,殃及天下。

首先是,吕雉从宗室中找出一个女子,封为公主,嫁给匈奴王冒顿,以巩固和亲的胜利成果。然而此时的匈奴,国力兴盛,犹如旭日东升,无所顾忌。而匈奴王冒顿,就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孤独而又闲得慌的野兽,极想四处逛逛打发过剩的精力。于是,他一反常态,拒绝和亲。

冒顿这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让整个汉朝都有些回不过神来。

这实在是个危险的信号。不和亲,那你到底想干吗?不会是因为待在大草原被西北风吹怕了,又打着进中原抢劫的歪主意吧?

当汉朝还在疑神疑鬼时,冒顿的使者来了。匈奴使者告诉吕雉:“我们大王说了,和亲可以,但是必须给他换掉公主,重新要人。”

吕雉一听,心里七上八下。

好嘛,既然冒顿不喜欢新封公主,我再给他换个漂亮一点的就是了。汉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假公主。再说了,汉朝是个讲究诚信的政府,肯定实行三包,字字落实。

匈奴使者看着吕雉,一脸坏笑,继续说道:“至于我们大王想要的人,他已经选好了。他还给被爱之人写了一封求爱信,请吕太后过目。”

说完,匈奴使者呈上冒顿的情书。

吕雉打开信一看,脸色犹如被扔进铁锅的番茄,先是光鲜的,接着变紫色,最后就像被大火炒成一团焦味十足的黑茄。

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吕太后此时的心情——耻辱!

冒顿的情书不是写给汉朝某个公主或少女的,竟然是吕雉本人。

在这里,为了让大家理解吕雉此时愤怒的心情,我们就不得不公布冒顿的情书内容了。

其文通俗版本大约如下:

亲爱的吕太后,有一些话,一说出口就是错。但是,这番话压在我心里很久很久了。今天,请原谅我要把它说出来了。在大西北的草原上,我是一个多么寂寞的君主。这种内心的寂寞,完全是大西北的荒凉造成的。你也知道,我出生于沼泽之地,长于马背之上。在这片悍风苍劲之处,除了草原还是草原,除了荒山还是荒山,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玩的。

所以一直以来,我是多么渴望到中原逛逛,领略中原那一番婀娜多姿的美丽风光。我听说你死了老公后,一直单身一人。你孤独,我寂寞,两不相乐。何不让我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孤独,你也来为我承担一份寂寞,彼此互补有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年,吕雉四十有九,叫她黄脸婆都不过分,没想到冒顿竟然还有心拿她来开涮。他此举摆明就是欺负汉朝没个男强人当家,想刺激吕雉与他开战,以便出兵抢劫中原。

愤怒啊,愤怒。不在愤怒中生存,就在愤怒中灭亡!

吕雉当即把陈平、樊哙及季布等将相召来议事。她首先表态,先斩匈奴使者,后发兵攻打匈奴。

吕雉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樊哙的热烈响应。

只见樊哙一副义愤填膺的虎样,他站起来对吕雉说道:“匈奴早就该打了。只要吕太后您给我十万兵马,我愿意亲率远征,杀他个片甲不留。”

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人立场坚定,靠得住。吕雉见樊哙主动请缨,脸上顿然闪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樊哙话音刚落,只见一人站起来大声吼道:“就凭这句话,马上来人把樊哙拉出去斩了!”

全场的人都被那人的声音唬住了。大家回头一看,原来说话的人是季布。

季布这人怎样,我们是知道的。楚汉相争时,他时为项羽属将,曾率兵追杀过刘邦,没成功;刘邦称帝后,派人擒拿他,后夏侯婴求情,才放过他,还给他封了官。而季布行走江湖,向来以诚信赢取人心,时汉人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他的: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吼完后,接着只听他侃侃说道:“想当初,高祖刘邦率三十二万兵马出征匈奴,尚被围困平城。当是时,你樊哙身为上将军,都不能替之解围。现在,伤疤还没好,你竟然就忘了痛,还大言不惭地喊十万兵就能摆平匈奴,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难道凭你这样迷惑人心的言辞不该拉出去斩首吗?”

樊哙这个牛皮可是吹过头了,季布说的可是大实话啊!

当年高祖倾巢出击都搞不定冒顿,你樊哙没有韩信之谋,更无项王之力,有十人的米就敢开百人的饭,这不是欠揍找抽嘛。

全场人都被季布一番话震住了,没人敢响应樊哙,只有望着吕太后,看她怎么定夺。

众人望着吕雉,吕雉也望着众人,她见满座哑然,一脸不悦,闷声不发。

没人知道她此时的心情,如果按季布所说,打,怕自讨苦吃;可是不打,难道我这个老太婆就这样被冒顿活生生污辱吗?如果隐忍不发,那明天冒顿突然说要认我做干女儿,并且要大张旗鼓地来长安看望我,又能忍得了吗?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忍,事情都闹成这样了,我哪有台阶下呀?

这时,季布仿佛揣摩透了吕雉的心思,只见他慢腾腾地又说道:“请太后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匈奴蛮族犹如禽兽,千万不要把冒顿当回事。这种禽兽不如的人奉承你,你也不必高兴;既然恶语相加,你更不必恼怒自伤。”

什么叫台阶?这就是好台阶。

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值得吗?何况冒顿还是禽兽一个呢。季布这番话犹如御医良药,药到病除,让吕雉听得心里顿然舒服多了。

沉默了许久,吕雉终于表态了,说道:“季布说得很对。”

既然不打了,那该怎么给冒顿那个无耻的家伙回信呢?其实,吕雉已经想好了应对冒顿羞辱她的招式。

耶稣说,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伸过去。这就是谦卑和宽容的力量。所以此时,对吕雉来说,谦卑就是制敌最强的武器。

吕雉是这样做的:先放还匈奴使者,且赠冒顿安车两辆、骏马八匹;接着,还以无比谦卑的语气写了一封信,算是委婉拒绝冒顿的“求爱”。

信是这样写的:

单于您不忘记我汉朝这小地方,竟然还赐书给我说要来中原逛逛,使我们实在是受宠若惊啊。本来,我也渴望亲自侍奉单于您左右。可惜的是,我年老色衰,头发花白,牙齿也掉得差不离了,连走路都摇晃不稳。单于您听到别人夸奖我的话,都是些夸张之辞。如果您真要娶我这样的老太婆,对您及匈奴简直就是耻辱。我和我这个小地方,都没什么过错,请单于赦免!

我相信,就算冒顿再多一个脑袋,也想不到刚烈强悍的吕雉交给他的竟是这样的答复。所谓禽兽者,不知仁义者是也。就算冒顿禽兽,亦懂得吕雉已经是非常非常地谦让他了。

这下子,本想闹事的冒顿突然没了闹腾的激情。他只好给吕雉送了几匹好马作为回礼,同时以一副谦虚的语气给吕雉回复了一封简短的信:哎呀,我不太懂中原的礼仪,不小心冒犯吕太后了,请您多多包涵!

包涵是假的,计穷是真的。此刻当前,唯有和亲生财,别无选择。于是,当之前被退回的假公主,再次携带重礼前往匈奴和亲时,冒顿全单收下,暂时收住了心。

冒顿估计没想到,今天自己想去哪逛就去哪逛,多年以后,匈奴后裔不要说想进中原逛,就是待在自己的地盘上吹西北风的机会都没有了。历史将证明这一天的到来,但是需要时间。

整个汉朝,都在安静等待。

四、伤逝

汉惠四年(公元前191年),刘盈实岁二十。这一年,他郁闷加重,无药可解。首先是,吕雉给他立了一个不像话的皇后。

皇后名字叫张嫣,她是吕雉的乘龙快婿张敖和她的心肝宝贝鲁元公主的女儿。从辈分来说,张嫣是吕雉的外孙女,刘盈是张嫣的舅父。见过表哥娶表妹的,有见过舅父娶外甥女的吗?于古于今,这都是绝对的乱伦!

但是长眼睛的都可以看出,吕雉这是为了皇权的巩固,为了膨胀的私欲,为了富贵的长久,把个体利益无情地建立在软弱无能的皇帝的痛苦之上。

如果说,人生犹如强奸,既然不能反抗,就只好学会享受。说是享受,刘盈这辈子享受的尽是痛苦。初,享受了父亲刘邦逃亡路上,将他猛踢下车的冷酷残忍之苦;再,吕雉毒死刘如意,他又享受了兄弟情深不得善终的心灵之苦;又,吕雉逼使他与外甥女乱伦,他又享受了得不到爱情的情欲之苦。

他为痛苦而生,因痛苦而亡。他仿佛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降生在一个错误的家庭。

如果非要一个完美的解释,这就叫命!

吕雉就像一只大铁锅,刘盈则如她锅里绝望的小蚂蚁。刘盈是被吕雉生下来的,注定也要被吕雉扔出世界。

这一天,只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活着就是等死,死亡价值是对生存的最大解释。此时,刘盈不再需要什么解释。既然注定是木偶的角色,他也要把这个角色演到极致。

于是,该朝拜的,他参加了;该祭祀祖宗的时候,他去了;该关心民生的时候,他装出样子了;该上床和张皇后履行男人义务的,他也一样不少地做了。

这结果呢?

他的结果就是,没结果。

吕雉盼星星盼月亮的,渴望张皇后能替她生出一个宝宝来,可就是不见张皇后的肚皮有所动静。日子一天天过去,吕雉苦苦等待,仍然两手空空。

老天终于对她有所报应了。

汉惠五年(公元前190年),汉朝怪事连连。冬季,响雷遍天,桃李花开,枣树结果;夏季,天下大旱,全国的河川流水量大幅减少,山涧小溪全部干涸。

如此大幅度的反常天象,预示人间必有不寻常事件出现。

果然,秋季八月,丞相曹参薨;两个月后,齐王刘肥薨;半年后,樊哙和张良亦接连而薨。

汉惠七年(公元前188年),不祥的征兆再现天空。

春季,正月一日,日食;夏季,五月二十九日,日全食。当年秋季,八月十二日,刘盈在未央宫崩。

对于厌世者,死亡是最好的解脱。当初,他带着惊怕的号哭来到世间;二十余年人生如一梦,如今,他终于告别抑郁的一生,回归尘土。

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许只有徐志摩的诗歌,最能传达刘盈离世前的孤独落寞。

刘盈走后,汉朝准备替他举行丧礼。那时,在摆放着刘盈棺柩的大堂上,众臣前往跪拜,莫不伤悲落泪。但有人却惊奇地发现,太后吕雉当着众人哭了半天,竟然没流出一滴眼泪。

这个小问题,在发现者看来,却是个天大的问题。此发现者,名叫张辟强,张良之子是也。

所谓谋士之后无傻瓜。当是时,张辟强年当十五,为侍中。所谓侍中,就是皇帝的侍从官。此官管事很杂,最大的好处就是,出入宫廷自由,于是天长日久,多数都成了皇帝的铁哥们。

张辟强人小鬼大,一肚子的谋略诡计。他把这个天大的发现马上报告给了陈平,并问道:“你看见太后的哭相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吗?”

陈平回道:“是有极大不同,哭声很大,眼泪全无;正所谓,雷声大,雨点小是也。”

小强一听,点头称是,又问:“太后独刘盈一子,却哭得没有半点伤感,你说这是为什么?”

陈平疑惑地摇摇头:“你可知道其中奥秘?”

小强严肃地批评陈平道:“您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大祸临头,竟然全无察觉。我还是告诉您吧,太后之所以不悲,是因为惠帝没有壮子,太后畏惧你们这帮汉朝元老夺了她的天下啊!”

原来如此!陈平如梦惊醒,流了一背的冷汗。

小强说得没错,当时刘邦崩时,吕太后早有杀汉朝元老之心;如今她孤寡老人一个,更年期发作肯定比以前厉害,如果她真先发制人,尚在人世的汉朝元老,那都得成了刘盈的陪葬品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又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这时,张辟强发现陈平神情慌张,于是他胸有成竹地说道:“您不要惊怕,现在补救还来得及!”

陈平急问:“什么好办法,快说。”

没有点绝招,就枉为张良之后了。

只见张辟强这样对陈平说道:“要想活命,得首先请您拜吕台及吕产为将军,将兵居南北军。其次,提拔吕氏家族为官,让他们在中央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脱得了灾祸。”

这招就叫缓兵之计。

传说中的吕台、吕产,正是吕雉长兄吕泽的两个宝贝儿子。所谓南北军,指的是中央的禁卫军。南军属卫尉统领,北军属中尉统领。南军分别驻扎在未央、长乐两宫之内的城垣下,负责守卫两宫。长安城除宫城范围以外,皆归中尉守护,城门及城郊由城门、步兵校尉掌管。未央、长乐两宫位于长安城南部,所以卫尉统率的军队称南军,长安城北部归中尉,中尉后改名执金吾,中尉或执金吾所部为北军。西汉时南军由卫士组成,总数一两万人。因北军有几万,实力上超过南军,成为护卫和稳定京城秩序的重要力量。

不用多说,让吕氏家族掌握南北军军权,正是消除吕太后疑虑的强心剂。如果这两支力量落在别人手里,她的心时刻都在揪紧,仿如上条的闹钟,哪还能哭出眼泪来。

陈平一时真是感慨万千,留侯啊留侯,你果真没有白走啊。走了你张良,还有张辟强。有如此精灵小儿,我也不怕找不到谋略知己了。

当晚,陈平迅速入宫拜见吕雉,提出拜吕台和吕产为南北军的将军。果然不出所料,陈平此话既出,吕雉心里的乌云有如被狂风横荡,露出了晴朗的天空,顿然爽悦了起来。

接下来,吕雉知道该怎么表演了。

第二天,当众臣再来跪拜刘盈棺柩时,吕后脸上犹如雷电交加的天空,下起了哗啦啦的大雨,狂喷泪水。

政治如游戏,把假的当真的来做,真假也就难分了。刘盈入土安葬这天,吕雉随葬出行,又是一阵的哭声震天。只见她泪水纵脸,犹如黄河泛滥成灾,天下人听说吕后丧子如此悲痛,无不动容抹泪,默默感动。

五、清场

张皇后因为被吕雉充分利用,可怜的无辜的不幸的她,不明不白地就落下两个名声:乱伦之妇和不下蛋的小母鸡。

地球人都知道,作为皇后,如果没有孩子,那她的皇后之位将不保于久。其结果多数不是落得被人整的悲惨结局,就是被打入冷宫活蹲死监狱。

那现在怎么办?

女人生孩子就像是树上结果实,树不能生果,你总不能贴上去吧。贴当然是贴不上去的,但是可以换。这时,吕雉想到了古人用之不绝的李代桃僵、瞒天过海的盖世神功。

首先,她在刘盈驾崩前,就把张嫣藏到后宫,对外宣称其身怀龙种;其次,刘盈的生育能力是没问题的,他死之前在后宫已经播下诸多龙种。于是,吕雉便把刘盈和后宫女人交配生出的崽抢为己有,并杀其母。

最后,她就对外宣称,张嫣生下龙种,但是因为孙子年幼无知,让太后临朝称制。

人类所有的发明,都源于内心追求享受和支配欲望的冲动。科技发明如此,政治发明亦是如此。刘邦的汉朝皇帝,是靠耍流氓耍到手的;吕雉的临朝称制,亦是耍流氓耍出来的。他们夫妻一世,实则是女流氓配男流氓,承前启后,相辅相成,互相映衬。

当然,吕雉不是为她一个人而耍流氓,也不仅是为张嫣而耍阴招。在她的背后,站着整个吕氏家族,那是她内心全部流氓冲动的源泉。

这时,只见她脑子又闪出一个危险的念头:我到底要不要立吕氏子弟为王。

念头一闪,吕雉就果断决定,立吕氏子弟为王,这是必需的。但是,这必须要经过三个人同意,他们分别是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

刘邦临终前,吕雉曾就汉朝人事安排向他请示:“如果你百岁之后,萧何也会去世,谁来接替他的位置?”

刘邦这样告诉她:“曹参。”

吕雉又问:“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答道:“王陵。不过王陵有点憨,要请陈平帮助他,陈平智慧超群,但没有魄力,不能独当一面。周勃也是人选,他敦厚又不善言辞,将来保护刘家平安的,必然是他。可以拜他为太尉,作为准备。”

于是,曹参走后,吕雉就按刘邦的意思来做,拜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

之前我们早见过陈平和周勃的真面目,王陵却是个例外。确实也是,在楚汉争霸的大戏里,王陵露面亮相的机会极少,远赶不上张良陈平等人,所做之事可圈可点之处,也没几件。可刘邦却将他作为曹参之后的丞相接班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王陵,沛县人。刘邦出道时,他已是县里豪侠,刘邦前往结交,以兄礼拜他。后来,刘邦造反,率军入咸阳城,即将称王的时候,王陵猛然醒悟,当年的小弟都混出头了,自己还在沛县瞎混,这像什么话。于是他当即聚集数千人起义造反,将南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刘邦听说王陵做了南阳土豪后,派人前去游说他投奔自己,可王陵死要面子,不肯追随刘邦。

后来,刘邦不甘坐等汉中待死,与项羽争霸天下,王陵两相权衡,只好率兵前往,助刘邦一臂之力。而王陵投奔刘邦后,被委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率军前往沛县,迎接刘父及吕雉母子等人。没想到,部队才到半道,项羽就获取了王陵行军目的,迅速派军拦截,并命人将王陵的母亲抓了起来。

当时,项羽见到王陵的母亲,立即准备宴席为她压惊,并请她坐到最尊贵的座位上。同时,项羽派人把这个情况告诉王陵,说项王待王母很好,希望他能弃暗投明,跟随项王。

项羽这招,一下子就捣到了刘邦的软肋。

首先,王陵尽管投奔他来了,但心还是飘着的,并没有那种替他死战到底的决心;其次,王陵是个孝子,如果母亲被拉拢,叫他背叛刘邦投奔项羽,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王陵先是派了使者去项羽那里探个究竟,摸一下老底。那时,王母听闻王陵派来的使者到来,心知她那儿子肯定打着背弃刘邦的算盘了,便偷偷地去见了王陵派来的使者,果决叫使者回去传话,说一定要王陵听老母的话,好好侍奉汉王,别存二心。

为了断绝王陵投奔项羽之路,王母把话说完,当即于王陵使者面前抽剑自杀。

项羽没想到他存心待王母,王母竟然在背后摆他一道,气得暴跳如雷,立即派人把王母拉出去烹了。

人都死了,也不放过,真残忍啊。消息传回王陵耳朵时,王陵愤怒拍案,决定死心塌地地追随刘邦,跟项羽死磕到底。

欠人家的人情,那是要还的。其实现在回头看,刘邦认为王陵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他信赖,能够担当大任的是:秉性质朴,少说大话。

可王陵性格还是有缺点的,其任侠意气,好说直话,容易得罪人。也正如此,刘邦才对吕雉说他有些憨,必须有陈平辅助才能成就大事。

而接下来的事实,也将证明,刘邦审势度人,还是十分精准的。

吕雉立诸吕为王的意志一定,立即将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三人召来开会。

吕雉首先询问右丞相王陵,她话语刚落,王陵想都没想,果断拒绝道:“高祖生前,曾杀白马与众大臣盟誓,说如果不是姓刘的封王,天下人共起讨伐。按这个盟约,吕氏子弟不符合封王的要求。”

果然有点憨,有些直。

吕雉听完,半天黑脸,一肚郁闷,杀意顿起。

盟约是死的,人则是活的。就算有千条万条原则,也是人定下来的。既然是人定的,人也能改之。今天高帝已崩,我吕雉说了算。你王陵不度时势,还敢拦我道路,摆明就是欠揍!

但是,吕雉强忍怒气。

她转过头问陈平和周勃:“你们的意见怎样?”

周勃行军打仗的才能,那是没得说的,但其口才表达能力,实在不敢恭维,说话就像是屁股夹屁,半天放不出来。而且碰到这等重大事情,他也不轻易表态,只有默不作声,眼巴巴地望着陈平,希望眼前这个帝王之师能替他挡上一箭。

这时,陈平见周勃望着他,当即给他打了一个眼神,周勃顿然心领神会了。

于是,陈平和周勃互相应和着说道:“高皇帝平定天下,封刘姓的当王;而今太后临朝听政,太后说了算,封吕氏为王,有什么不可以?”

说得多好,怎么王陵就没有这等会转弯的脑筋呢?

吕雉望望倔强负气的王陵,又望望那两个龟孙子一样听话的陈平和周勃,当即转怒为喜,大手一挥,叫道:“我知道怎么做了,退朝!”

吕雉说完就走了,王陵却傻了。他本以为陈平和周勃会拉他一把,没想到这俩人做了变色龙,踹他一脚,推他下水,还得罪了吕太后,这叫他以后怎么在朝堂上混?

于是,罢朝下殿后,王陵便怒气腾腾地逮住陈平和周勃理论。

他放声大骂道:“高祖当初举行盟誓时,难道你们不在现场吗?今高祖才走,吕后当权,你们就站到人家队伍那边阿谀奉承。请问你们还有什么脸面入土见高祖?”

话说得还是有点憨,有些直。

死人的事大,还是活人的事大?人在官场混,从来都是身不由己。正所谓一朝君来一朝臣。如今吕雉当权,标榜道德正义的,只会沦为阶下囚;阿谀奉承的,却还能保全性命。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这个道理,只要是脑袋不发热的人,都能看得明明白白,难道你就没半点觉悟吗?

陈平心里这样想着,从容地对王陵说道:“我这样跟你说吧,面折廷争,我不如你;保全社稷,定刘氏之后,你就不如我了。”

陈平说的是大实话。楚汉相争以来,刘邦多次化险为夷,无不是陈平之策。他一肚子的奇谋诡计,走一步看十步,啥事都不出他的眼界。所谓,蚯蚓委身地下,是为了更好地伸展;我们握紧拳头,是为了更好地出击;而陈平阿谀奉承,是为了更好地麻痹吕雉,争取来日方长。

政治斗争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术活儿啊。王陵面对陈平的反驳,竟然哑口无言。他突然想到,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得罪了吕太后,他的右丞相估计也当不久了。

果然,没过几天,吕雉下了一道诏令,擢升王陵为太傅。

论职位,太傅比丞相高,可这是一个退休养老的闲职,无权力可言。所以,吕雉此举,明升暗降,削夺王陵相权,逼其退位。

诏书下达后,王陵知道大势已去,江湖不再。他干脆倔强到底,称病不朝,连太傅也不想当了。

此举正中吕雉下怀。

不久,吕雉再次下诏告诉王陵,既然你什么都不想干了,我就把你免了吧,你也不要在长安待了,回你的封国去吧。

刘邦生前,王陵被封为安国侯,食邑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北省博野县东南。于是,王陵回到封国后,跟当年被吕雉整过的周昌一样,整天闭门不出,也不朝请,于家里逝世。

打发了王陵,吕雉又迅速地重新安排了人事:拜陈平为右丞相,升她的老相好审食其为左丞相;同时把御史大夫赵尧罢免,提升旧时恩人任敖接替。

当年,刘邦封周昌为赵王刘如意相国之计,是赵尧背后捣出来的,吕雉对他恨之入骨;刘邦造反之前流亡砀山时,吕雉被捕入狱,受狱中看守调戏,任敖时为沛县监狱官,见状把调戏者打得浑身是伤,吕雉对他感恩至重。所以,任敖替代赵尧,理所当然,水到渠成。

由此,汉朝三公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全都是自己的人,看到这里,吕雉心里应该是很爽的。没有理由不相信,天下已无人可敌,属于她的时代,正在降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37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