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八旗狂飙——统一女真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2 10:56:54 0

女真,又作女贞。史载,其族源自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他们发源于今长白山以北、东临大海的黑龙江流域,以精于弓箭制造而闻名。据传,早在舜的时代,就曾向中原王朝进献“楛矢石砮”,至周武王、成王、康王时期,肃慎也曾派使者朝贺。因而,由于同中原王朝联系频繁,所以当时的人认为肃慎与燕、亳同为周王朝的北方领土。

到了汉代,肃慎在史书中多作挹娄,但有时仍作肃慎,当时挹娄诸部均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首领,一度受到扶余的支配。三国时期,挹娄摆脱了扶余的控制和阻隔,重新同中原王朝取得了联系。他们所贡献的除“楛矢石砮”外,又以“挹娄貂”而闻名。在晋朝之后,北朝史书又改称其为勿吉。在这一时期,扶余因常年遭受鲜卑攻击,国力渐至衰败,最终被靺鞨所灭。此后,靺鞨又先后臣服于高句丽和唐朝。

又因为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今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史载:黑水靺鞨,位于靺鞨诸部的最北,“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 而《金史》中则记载唐时“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由此可见,女真人的族源为肃慎、勿吉等部族,而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时。从《金史·世纪》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总章元年(668),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在征服高句丽,安抚册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韦等民族的基础上,大唐在辽东先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营州上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等。以都护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体制对辽东进行行政管理,开发建设辽东。

也就在这个时候,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则天顺圣皇后天授二年(691)末与大唐发生军事冲突,但被武周靺鞨籍将领李多祚击败。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辽西契丹族突然叛唐,史载:“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奔之路,使其腹背受敌,处于唐和突厥的夹击之中,扭转了唐对契丹作战最初的被动局面。同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契丹在初胜唐军后即向辽东大举进攻,据《新唐书·许绍传》载:“方围安东,胁令(许钦寂)说属城未下者。钦寂呼安东都护裴玄曰:‘贼朝夕当灭,幸谨守!’贼怒,害之。”辽东形势危在旦夕,时任辽东都督的高德武挺身而出,“以数百之兵当两万之寇”,“破逆贼孙万荣斩十有余阵,并生获夷贼一千人”,高德武挫败了契丹进据辽东的企图,此后唐朝联合突厥,最终平定了契丹叛乱,“契丹余众不能立,遂附突厥”。

而契丹叛乱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便是渤海国的建立。史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高丽既灭,祚荣率家属徙居营州。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尽忠既死,则天命右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余党,先破斩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属契丹及奚尽降突厥,道路阻绝,则天不能讨,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又有“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大祚荣并不愿意卷入唐与契丹之间的战争,而是选择了东奔远迁、远离战祸之路。武后在击败契丹后,曾派军对靺鞨进行征剿,但却被大祚荣战败。由此,大祚荣得以在东北立足。这是高句丽灭亡后唐东北边疆的最大变局。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安东都护府迁治平州。以前安东府治所虽数次迁移,但都未离开辽东,这一次迁移到内地,很显然是因为辽东渤海国的崛起。渤海国建立后,唐朝在辽东仍有相当力量,而之所以没有再次征剿,主要由于大唐将主要兵力用于对突厥、契丹作战。而大祚荣虽然迫于形势通使突厥,但仍然倾向归顺唐朝,如大祚荣就以武后所赐封号“振国公”为号,并且仅满足于“保阻以自固”,对唐辽东地区并无野心,因此中宗即位后,唐与渤海的关系很快有了改观。《旧唐书》载:“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将加册立,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唐朝遣郎将崔訢从海路前往辽东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正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不过虽然如此,大祚荣对大唐在辽东的驻军还是心存忌惮,因为对渤海国而言,唐在辽东驻军是渤海的直接威胁,与唐境接壤,随时可能遭到唐军的打击。安史之乱后,渤海国的威胁消失了,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东都护府废止。此举使得渤海国再无威胁,大批高句丽遗民转而投附新兴的渤海地方政权。“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而渤海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的“海东盛国”。

不过,黑水靺鞨虽与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同属于靺鞨,但时有冲突。黑水靺鞨部,由于居靺鞨的最北面,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故而发展较慢,分16部。唐玄宗时,在此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

唐朝末年,契丹兴起于辽,渤海与之作战常常不力。此时,附属于渤海国的黑水靺鞨趁机向南扩张,并归服契丹。因契丹人称其为女真,故而逐渐弃用黑水靺鞨之称。《辽史》记载:“又有北女真、南女真、长白山女真、鸭绿江女真、濒海女真,黄龙府女真,曷苏馆女真,顺化国女真,回跋女真,盖各就其地名之。”辽天显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从此之后,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而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为“生女真”。关于“熟女真”和“生女真”的区别,有记载为“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渤海灭,复役属契丹。在南者系籍,号熟女真;在北者不籍,号生女真。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还有观点认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的方位不是一北一南,而是一东一西。按照《大金国志》的说法是“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下;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濒海”。此外,根据记载,完颜阿骨打所在的生女真的方位与朝鲜史所载的东女真(又称为东北女真)大致相同。

但不管怎么说,熟女真数千户居住于辽阳,主要以耕种为生,受辽国直接管辖,而主要以渔猎为生的生女真各部仍然采取首领册封的方式接受辽国的统治。而生女真则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此后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其子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辽天庆三年(北宋政和三年,1113),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位为酋长。次年,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以“反抗辽国的压迫”为口号而起兵,从而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战争。自阿骨打率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以来,他先后率军在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中击败辽军。次年一月,又在“皇帝寨”(即后来的上京会宁府)称帝,国号为“大金”,史称前金,建元“收国”,是为金太祖。关于这个国号来源有人说是来自发源地金水(也有说是为取金不腐不坏之意)。直到这个时候,辽国天祚帝至此才重视此事,并且下令亲征,但是辽军被女真军击败,同时辽朝国内发生耶律章奴与高永昌的叛乱,眼看着辽国大乱,金太祖当即以辽五京为目标,兵分两路展开金灭辽之战。

八旗狂飙——统一女真  

完颜阿骨打

辽天庆六年(北宋政和六年,1116)五月,金军占领东京辽阳府,数年之后,又攻陷上京临潢府,从而辽朝失去一半的土地。此后,金国又与北宋使者赵良嗣等人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

金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北宋宣和四年,1122)金军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同时金军还攻下西京大同府、耶律大石等,拥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即北辽。而就在金国攻城略地的同时,北宋也派太师楚国公童贯等人多次率军20万军队北伐燕京,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结果大败而回,童贯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当宋徽宗因童贯收复燕山有功,下诏解除他的兵权而为真三公,加封他为徐、豫两国公的同时,金军已经攻下辽南京,北辽亡。至此,辽五京均被金军攻下。

金太祖死后,其弟完颜吴乞买继位,即金太宗。金太宗继续讨伐大同一带的辽军。此后,金太宗为了联合西夏灭辽,把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地割给西夏。西夏则改对金朝称藩。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二年,1125)辽天祚帝被俘,辽国亡。同年,金人以燕云十六州的张觉事件为借口,令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统领金军攻打北宋京师汴京。由于李纲的顽强抵抗,金兵无法攻入,双方签订《宣和和议》。次年,金太宗再以宋人毁约为由,再派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两路攻破开封,于翌年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归,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后来金国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而南宋也有过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此时金国强大,其国以燕京为中都,北至外兴安岭,南临淮河,东到日本海,西临大漠。此外,金人参考汉字和契丹文字而创制了女真文。随着金朝的势力逐渐延伸,大部分女真人也随之进入中原,尽管金人尽力提倡使用女真语言文字、维持猛安谋克军事制度。然而,终因与汉人杂处,到了金朝后期,中原女真人的民族特点已基本消失。

数十年之后,如同当年阿骨打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那样,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于大漠,在统一蒙古之后,开始向政局逐渐衰败的金国宣战。金国屡战屡败,尽失其北方领土,而南宋也趁机北伐,处于在两面夹击中的金国不得不将金中都(今日的北京)迁都南下到汴京。虽然末代君主金哀宗完颜守绪曾励精图治,但积重难返,始终无法扭转败局。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元年,1234),成吉思汗之子、也是其汗位的继任者窝阔台率领大军围蔡州。在此前一年,蒙古军就已经攻下汴京,迫使金哀宗逃到蔡州。在南宋派兵协同蒙古合攻蔡州之后,困守孤城的金哀宗已经彻底绝望了,城中绝粮已经三个月,这年正月初十,蒙古兵凿开西城攻入,金军奋战到天黑,蒙古兵退却。当夜金哀宗召集百官,将帝位传于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

次日,宋将孟珙率军向南门进攻,至金字楼,用云梯登楼,部将马义架云梯率先登城,万军争相涌入,在城上大战,登城的宋军杀到西门,招江海、塔察尔军入城,三方厮杀于蔡州城内。完颜承麟被乱军所杀,金哀宗自缢而死,大将完颜仲德率领众军投河自尽。此后,金国的降臣带着孟珙找到了金哀宗的尸体,尸体已经焦黑无法辨认。孟珙把尸体一分为二,一半归宋,一半归蒙古,并分了金国皇帝的仪仗器械和玉玺等宝物,金国彻底灭亡。

金国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三京,光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于是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南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

次年,蒙古在南宋的川蜀、荆襄发动了全面入侵,双方的战事十分激烈。这一年,蒙古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使得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千疮百孔。端平三年(1236)十月,蒙古军在主将塔察儿的率领下又猛攻南宋的蕲州。从此之后,宋蒙之间的战事接连不断……

金朝灭亡后,一些女真人仍是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但蒙古人却在图们江北一带设开元、南京两万户府,并在女真人居住区设立许多路、府、所,管理诸支女真人。此后,蒙古大汗忽必烈建国,是为大元,在完成了对南宋的征服之后,元朝将其所属臣民依次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当时,留居中原的女真人因民族特点的消失而被统治者归入汉人行列;而生长于东北、不通汉语的女真人则被视同蒙古人。他们被编为诸多女真万户,由朝廷设置的辽阳行省管辖,并开始广泛受蒙古语言文化影响。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改辽东路总管府为开元路,女真人皆被纳入开元路。在辽阳、沈阳等路相继成立后,开元路只管辖沈阳路以北(今辽宁省铁岭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阳、辽阳等路分别统领。对分散的、处于后进阶段的水达达等“随俗而治”。

皇庆元年(1312)前将开元路东北部地区划设水达达路,与开元路同属辽阳行省管辖。水达达路是元朝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区,元王朝在其境内先后设立了许多府所。见于史籍的,除了有设立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的,用来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的斡朵里、火儿阿(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和水达达、肇州两个屯田万户府外,还有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方设有征东元帅府,府治在阿姆贡河对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龙江下游设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治所在阿纽依河与黑龙江汇合处的哈儿分地方;在今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儿千户所。此外,还置有鲸海、木答哈、牙兰千户所。

元朝通过上述机构和职官,在女真地区征收赋税、签军应役、发布禁令等,实施全面政治统治,并向女真征收的赋税是实物,有粮食、布匹、各种野兽皮张和海东青等。不过由于诸支女真人所从事的主要生产不一,故缴纳的实物也各有侧重。此外,元朝还在女真地区发布诸如屠杀之禁、酒禁、弓矢(捕猎)之禁、出产金银禁等等一系列的禁令。这些禁令绝大多数是为防止女真反抗而发布的。后来,元朝政府为了筹粮,强迫他们改渔为农,在当地实行屯田,甚至征调一部分女真人和水达达到浦岭路和肇州屯田。

由于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地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蒙古贵族之间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更是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元惠宗时,这个庞大的帝国依然不堪官员贪污,贵族糜烂,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了赋税,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滥发新“中统元宝交钞”,此举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再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顿时使得帝国上下民不聊生。

至正十一年(1351)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15万,军兵2万,而官吏却是趁机敲诈勒索,使得众人顿时不满。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与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

虽然帝国频频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但已然无济于事,譬如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可此起彼伏的叛乱却是层出不穷,至正十四年(1354),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时,因为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局面更是不可收拾了。时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很快便强大起来。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先是率兵占领集庆(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迅速成为了江南一强。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统帅的元军开始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此战中,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而也就在这一年,通过鄱阳湖水战,朱元璋还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此后,他又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苏州),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建元洪武,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太祖皇帝趁尚占据半壁江山的元朝内讧之际,展开了北伐和西征。同年,明军迅速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彻底终结。之后,明军又消灭了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据守云南的元之梁王,天下至此初定。

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以冯胜为大将军出征海西。作为故元在非蒙古地区最后的抵抗势力,这最后的抵抗势力是元辽阳行省左丞相、太尉纳哈出,此人乃扎剌儿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的裔孙。元太平路万户。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太平时,将其俘获,朱元璋以其为名臣后人,待之甚厚,劝其归顺,但其坚决不肯。后朱元璋好言相抚,厚赠银两,准其北归元朝。

元亡后,元顺帝北逃,史称北元。以纳哈出手握重兵,封其为丞相,继封太尉。不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辽东大部为明所有,纳哈出领兵踞开元路,屯兵20万于金山,恃畜牧丰盛,与明军对峙。当时元顺帝早已于明洪武三年殁,不久太子又死,由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继位,纳哈出成为元末主要势力。有史料言,曾封其为开元王。明取得辽东后,明太祖数遣使招抚,其置而不答。洪武八年(1375),入犯辽东,兵锋直达金州,为辽东都卫马云、叶旺等击败。其后屡入塞犯,皆为明军所败。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大军20万直逼金山,史称金山之役。再遣故元将乃刺吾至纳哈出处招抚。纳哈出见大势已再难更变,遂降于明。

纳哈出降明后,等于使大明打开了通往辽东之路,于是明军进据松花江南北两岸,处于原元统治下的女真等各部,相继“悉境归附”。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辽东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朝收回高丽所据之辽东领土,并与其划界于鸭绿江,还阻止高丽对女真进行管制。高丽禑王上表抗辩,遭明太祖驳回。永乐初年,胡里改万户阿哈出、斡朵里万户猛哥帖木儿相继入明朝见。此时,已经取代高丽的朝鲜王朝上表明廷,希望能够召回猛哥帖木儿,但成祖皇帝没有同意。后成祖设置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军民指挥使司,分别以二人为指挥使。后来,猛哥帖木儿等还随明成祖亲征阿鲁台。

朝鲜王朝之所以希望能够召回猛哥帖木儿,是因为此人与李氏朝鲜的关系不同寻常。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为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兼管鹰事,参与镇压“吾者野人”发动的叛乱。正因如此,他与“吾者野人”结下深仇大恨,在“吾者野人”强大的攻势下,其子率部迁至图们江外居住。洪武五年(1372),宿敌兀狄哈达乙麻赤再次进袭,迫使猛哥帖木儿率部众逃到图们江南岸的阿木河地区。元末,天下糜烂,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之时,辽东地区自然也陷入了一个不稳定的局面,由于元朝同高丽的特殊关系,故而有相当多的高丽人定居辽东,随着大元衰落,高丽甚至还曾一度控制辽东。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女真万户选择内附高丽,斡朵里万户猛哥帖木儿自然也是其一,其曾追随时为高丽大将、后来的朝鲜太祖李成桂。李成桂在立国之后,曾授猛哥帖木儿为 “上万户”,朝鲜太宗李芳远还授其上将军之职。

随着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的入明朝见,女真诸首领归附之人也越来越多。明朝遂以“众建之而分其力”的办法,陆续设置三百八十四卫、二十四所、七地面、七站、一寨。此外,大明帝国还先后将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汤女真人(元代称为胡里改、斡朵里万户部)依据原渤海国建州的地名,设置了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即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总称“建州三卫”,并委任各部首领,依照旧俗,各统其属。

按照史料中的记载是,建州卫建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胡里改部属地设置,以胡里改部首领火儿阿万户阿哈出(赐名李承善)为指挥使。建州卫设立后,李氏朝鲜认为这是明朝扼制其向北发展,为了抵制女真人归明,关闭庆源集市贸易,引起女真人愤怨。永乐四年,女真人甚至“入庆源界抄掠”,结果被击退。数月后,阿哈出率部众西南徙至回波江流域的凤州。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毛怜卫的居民。猛哥帖木儿所统的斡朵里部人与胡里改部为婚,两部关系密切。所以猛哥帖木儿当因在“庚寅事变”中参与“寇庆源府”,畏朝鲜卷土来攻,亦于永乐九年率部众迁到凤州地面,住在从凤州通往开原的地方。

此后,成祖皇帝授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都指挥使,同时以依附于胡里改部的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卫。永乐十四年,大明帝国正式设建州左卫于凤州,委任猛哥帖木儿专管建州左卫事宜。永乐二十二年,与建州卫迁往婆猪江的同时,猛哥贴木儿率部众迁回朝鲜境内阿木河旧居地。

永乐二十一年,时建州卫首领为阿哈出之孙李满住,其率“一千余户到婆猪江居住”。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儿向明钦差谈及,他的“族亲在婆猪江等处”。次年,宣德八年(1433),猛哥帖木儿和其长子阿古率部配合明辽东都指挥裴俊前往斡木河,去接回被忽刺温女真杨木答兀从开原掳掠的人口。冲突中,杀死“野人”头目阿答兀。同年闰八月,原为安乐州千户的杨木答兀,“纠合各处野人约八百余名人马”,袭击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及长子阿古等人均被害,次子董山被俘,房屋被烧毁,弟凡察等“俱各失所”。此外,阿古的妻子和弟弟充善也被杨木答兀掠去,后经毛怜卫指挥哈儿秃赎回。阿古之妻后生一遗腹子,改嫁建州卫的李满住。

此事发生后,朝鲜借机派兵进驻阿木河地区。凡察向大明求救,结果大明只下诏令“野人”放还董山,却不发兵问罪。凡察在归途中往会李满住,满住力劝凡察迁来同住。

董山被放回后,与叔凡察讨论今后大计,都有南迁之意,遂于正统五年,不顾朝鲜兵的阻截,率百余户迁到婆猪江流域,与建州卫都指挥使李满住会合,住在三土河、婆猪江以西至冬古河(即董鄂河,今大雅儿浒河)地区。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东毛怜的部民。

凡察、董山迁到婆猪江流域后,明英宗正统七年,因为发生建州左卫“卫印之争”,明帝国为了平息纷争,析建州左卫为左、右二卫,以董山为猛哥帖木儿正嫡,掌左卫,凡察掌右卫。自此,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建州三卫”。

八旗狂飙——统一女真  

建州女真的发型

三卫的首领多由世袭产生,但须经大明帝国认可后方生效,并且须按规定前往京师北京朝贡。建州三卫的统治范围大致上由东北至图们江流域、东南至鸭绿江、西至开原及辽东边墙一带,朝廷还在此之上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诸卫所,前期由海西女真人、内官亦失哈担任镇守太监经略该地区,后因长期弃置,而于宣德九年(1434)正式裁撤。辽东的女真人改属辽东都司的统辖。关于建州三卫,据朝鲜史籍在明景泰二年的记载,时有1700余户,左、右二卫合计600余户,共计2300余户,显然以建州卫人户数最多。

不过由于大明帝国“未几徇董山之请,特开抚顺关,为建州专设马市”,董山的左卫很快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开始发展起来的建州女真也开始不再安分,他们与李氏朝鲜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双方摩擦不断。《明史·朝鲜传》就有记载:“景泰二年冬,以建州头目潜与朝鲜通,戒珦绝其使……天顺三年,边将奏有建州三卫都督,私与朝鲜结,恐为中国患。”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对明朝进攻,在土木堡击败明军,俘获亲征的明英宗,一时间举国大震。一些建州和海西的卫所趁机向辽东进攻以配合也先进犯大明帝国,当然了,也有为数不少的女真卫所遭到了也先的攻击,许多女真世袭首领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而失去了世袭的凭证,他们后来只能以中书舍人的名义进行朝贡,可获得的赏赐比之前少了很多。

“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使大明对女真的威信开始衰落,女真诸部逐渐失去控制。一些首领甚至敢于公然向明朝挑战,劫掠辽东地区。所谓“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惑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诏谕。稍归所掠。复款关”,又有“董山纠毛怜、海西诸夷,盗边无虚月”的记载。

而建州左卫在董山的统领下,更是屡次犯边抢掠,以至于渐渐成为明廷辽东的最大边患。成化三年(1467),明廷对建州三卫女真各部下谕招抚,命三卫部众各守地方,不许越边。董山等人在接受明廷招抚后,于同年八月,进京朝贡。史载董山等人此次入京朝贡,出语不顺,在朝廷赐宴时口出不敬,指桑骂槐,抢厨人铜牌,并索要蟒衣、玉带、金帽之类,朝廷逐一答应。明廷以为羁縻此僚,建州必可弭平。然而,当辽东传来边报“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时,宪宗皇帝大怒,下令将之押解出边,并遣返建州。董山历来桀骜不驯,他觉得这是对自己的羞辱,于是当被押解到广宁时,董山意欲逃跑,结果被明军所杀。

很显然,董山虽然被诛,但他的这一行为惹怒了大明帝国。九月,朝廷下令,派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同时,命令李氏朝鲜派军,全力配合明军进剿。在这场史称“成化之役”中,建州女真人蒙受了灭顶之灾,左卫的建州老营被付之一炬,庐舍无存,部众尸横遍野。右卫也遭受重大损失。

史载,在这次征讨中,受明廷调遣的朝鲜大军由主帅弼商指挥,以精兵万余人越过鸭绿江,分道扑向建州卫所在地婆猪江两岸与吾尔府等处。朝鲜大军所过之处,焚烧村寨,捣荡屯落,遇青壮而杀,逢老幼而俘。朝鲜军大将鱼有诏率军攻破李满住父子据守的山寨后,大肆斩杀,李满住中箭后被鱼有诏所杀,其子李古纳哈也死于乱军之中。攻克李满住父子所居山寨后,鱼有诏令军士于寨中大树上,刮皮刻写了“朝鲜主将康纯、大将鱼有诏等灭建州卫兀弥府诸寨,捣荡屯落而还”的字迹。随后押解俘获的建州卫人畜而返。朝鲜军马撤退后,明军才赶到建州卫属地,见到了鱼有诏命人刻写在树干上的字迹,将此报告于明廷。而鱼有诏因为剿杀李满住父子及部众的功绩,受到了宪宗皇帝的嘉奖,“赐银五十两,缎绢各四疋”。

“成化之役”后,建州女真尽管元气大伤,但依然继续发展,至正德年间,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从牡丹江流域逐渐南迁至辽东一带,并定居于此。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无子嗣,所以由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而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辈,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四弟兴王朱祐杬虽已死,但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史载,在武宗逝世前五天,杨廷和就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而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又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此后,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前往北京。

在朱厚熜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改元嘉靖。

即位不久后,嘉靖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结束。令人感到寻味的是,“大礼议之争”,最终是皇帝迫使拥立自己登基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致仕,而自己大权独揽。

其实,嘉靖帝通过大礼仪之争为其父母争名,主要还是为了加强皇权,打击文官势力,当时大明帝国自从宣德时期,最高的权力就形成了三角体制,皇权之下还有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特别是文官集团,随着内阁制度的成熟,不但话语权越来越大而且对皇权形成制约,而宦官的势力也是水涨船高,打击了杨廷和为首的文官势力,使得个皇帝能够迅速掌握权力,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虽然嘉靖帝让内阁有了密奏专权,看似是使内阁权力提升,但纵观嘉靖一朝,几任内阁首辅都被皇帝牢牢地捏在手里。此外,这位天子还善于调解朝廷中的各方势力,并根据自身的利益平衡朝内党争。

继而,皇帝又整顿翰林院各项积弊,为了提高内阁大学士的行政能力,正如河南道御史刘安所说那样:“今明天子综核于上,百执事振于下,丛蠹之弊,十去其九,所少者元气耳。” 而张居正更是说:“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士习儒风,尤为近古。”

此外,他还打压宦官集团,严禁宦官干政,削弱司礼监实权,使其形成摆设,各地镇守太监也被召回裁撤。隆庆二年(1568),进士李乐对嘉靖前期所革除的担任“镇守中官”的太监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言道:“世宗皇帝继统,年龄虽小,英断夙成,待此辈不少假借。又得张公孚敬以正佐之,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往瑾时,公卿大臣相见,无敢抗礼,甚有拜伏者。自张公当国,司礼以下各监局巨珰,见公竦息敬畏,不敢并行并坐,至以‘张爷’呼之,不动声色,而潜消其骄悍之心。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

此外,嘉靖帝还下诏永远废除外戚世封制,《明通鉴》编纂者说:“安昌伯钱维圻卒,其庶兄维垣请嗣爵,下吏部议。尚书方献夫等言:‘外戚之封,不当世及。’历引汉、唐、宋事以证。熜以为然,力主之。上善其言,诏:‘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终其身,毋得请袭。’自是,外戚遂永绝世封。”

可以说,在嘉靖帝执政的前半段,是明朝极其繁荣的时代之一,国家财政稳定,储备充足,商品经济发达,每年富余白银就多达500多万两,粮草够支用十余年,民间经济也富庶起来,东南商品经济更是蓬勃发展。

不过在嘉靖后期,正如海瑞于嘉靖四十五年上奏所说的那样,“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如当年的唐玄宗“开元之治”后一样,嘉靖帝也开始日渐腐化,滥用民力大肆兴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每年不断修设斋醮,造成巨大的靡费。史载世宗好房中术秘方,多采处女之经血炼丹,方士陶仲文与佞臣顾可学、盛端明等进献媚药得以幸进。因为苛虐宫女,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壬寅宫变”,皇帝几死于宫女之手。

此外,首辅严嵩专国20年,残害忠良,杨继盛、沈炼等朝臣惨遭杀害。吏治败坏,爆发多起农民起义,如山东矿工起义、陈卿起义、蔡伯贯起义、浙赣矿工起义、李亚元起义、赖清规起义,边事废弛,大同兵变、辽东兵变、振武营兵变等接连不断。加之北方的鞑靼俺答汗寇边、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南倭北虏”之患让大明朝几乎是不得安宁。

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初一,查理边储户科右给事中魏元吉等,劾奏诸边臣侵冒不职。皇帝降旨:近年边粮给发数多,管粮官任意侵费,以致钱粮亏折。原任管粮郎中高光、主事刘崇文俱革职,逮京问罪;原任蓟州巡抚佥都御史马九德,保定巡抚副都御史艾希淳革职闲住;密云原任管粮主事马濂降一级调外;原任管粮郎中等官董策、曹麟、王守志、王汇征、王霁、李侨、张邦彦、丘纬、继璿、冀练、李郁、张峰、胡志和、刘鲁生等各降二级;蓟州兵备副使伊介夫、张子顺、杨胤贤等各夺俸三月。

同年,巡抚辽东都御史候汝谅因辽东大饥,议开山东登莱及天津二海道,运粮入辽东。并进呈所勘天津入辽路线:自海口发舟,至右屯河、通堡,不及200里。其中曹泊店、月沱、桑沱、姜女坟、桃花岛均可停泊,相距不过四五十里,可免风波、盗贼之虑。请动支辽东本镇赈济银5000两,造船200艘,每艘可装运150石,委官督发至天津通河等处,招商贩运,并令彼此监督,不许夹带私货。经户部复议,除开登莱海道一事容后另议外,其余皆予以同意。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诏行海运,转粮入辽东。

也就在这一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的赫图阿拉城。虽然努尔哈赤祖上为元朝时期的斡朵里万户、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的猛哥帖木儿,但那只是祖上的荣光。努尔哈赤出生之时,建州左卫已四分五裂,互不统属。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他与兄德世库、刘阐、索长阿,弟包朗阿、宝实以及长子礼敦等凭借宗族之力,一度占据了五岭以东、苏克苏浒河以西200余里之地。觉昌安与兄弟合称“六贝勒”,一时称雄。不过由于临近地区适逢董鄂部强盛,与“六贝勒”发生摩擦不断,而“六贝勒”不敌之下,不得不遂向海西女真哈达万汗王台借兵,当时的海西女真诸部实力最强盛,而觉昌安等也与哈达万汗王台是有联姻关系的。最终,“六贝勒”与海西女真联兵重创董鄂部,但“六贝勒”亦实力大损,以至于一度不振。

努尔哈赤的父亲是觉昌安的第四子塔克世,其母为喜塔腊氏,还育有同母弟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和一个妹妹。喜塔腊氏在努尔哈赤十岁时去世,继母那拉氏为王台族女,对其很刻薄。努尔哈赤19岁时不得不分家生活,仅获得少量家产。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等人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为生。他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据一些史集记载,努尔哈赤在抚顺期间,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成为其麾下侍从。

在当时的建州诸部中,当属王杲实力最强,此人自嘉靖年间起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算起来是努尔哈赤的外曾祖父。史载王杲生来聪黠,通晓多种语言文字,尤其精于占卜之术。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王杲偷袭抚顺,杀死守备彭文洙,并进行劫掠。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副总兵黑春统军清剿王杲,结果却被王杲设伏生擒后磔死。随后,王杲攻略辽阳、孤山、抚顺、汤站等地,先后杀死指挥王国柱、陈其孚、戴冕、王重爵、杨五美,把总温栾、于栾、王守廉、田耕、刘一鸣等十数员边将。同期,哈达贝勒王台逐渐势大,与王杲亦多有摩擦,后来二者盟于抚顺关下,才使得彼此的冲突告一段落。

由于王杲屡杀大明官员,于是明廷方面断绝了与其的贡市。万历二年(1574),王杲以明廷绝贡赋导致部属坐困为由纠集土默特、泰宁诸部,大举进兵辽阳、沈阳,被辽东总兵李成梁击败,被斩首一千余级。王杲不敢北逃,只得借道哈达,结果却被王台所缚,献予明廷。明神宗亲至午门城楼接受献俘。次年(1575),王杲被磔于北京。其妻子儿女27人被王台所得。

史载,也就是万历二年(1574)王杲大举犯扰辽阳、沈阳,并导致李成梁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城时,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并为李成梁收留,继而充当仆役的。也许跟着李成梁时,努尔哈赤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史载李成梁颇有将才,其镇守辽东30年,虽然因位望益隆,贵极而骄,奢侈无度,最终导致万历三十六年(1608)被劾罢,但从此人前后两次任辽东总兵来看,的确是有一定水平的。《明史》说李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才……”,还有“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这样的记载。

王杲虽然被杀,但其子阿台却逃脱,他回到古勒城,以求东山再起,伺机复仇。万历十年(1582)九月,为彻底断绝后患,辽东总兵李成梁以“阿台未擒,终为祸本”为由督兵攻打阿台之古勒城,建州女真苏克苏浒河部的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为讨好李成梁并借机壮大本部势力,便跟随其出征古勒城。古勒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阿台力战,李成梁久攻难下。于是尼堪外兰设计,出面诱骗古勒城守军投降。他谎称只要阿台肯投降就可以免死。在阿台放松警惕之时,李成梁趁机攻克古勒城。明军进城后对古勒城进行了屠城。由于阿台之妻为努尔哈赤大伯礼敦之女,为使其免受兵灾,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在城中对阿台进行劝降,却一同被明兵杀死于乱军之中。

据传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两兄弟在败兵之间,李成梁之妻偷偷将二人放走,此后努尔哈赤等投奔叶赫部,贝勒清佳砮礼遇之,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努尔哈赤,并派兵护送其回赫图阿拉。

在归途中,努尔哈赤遇额亦都等九人,将其收入帐下。回到自己的部落后,努尔哈赤上书质询大明为何杀其父祖,对此,明廷遣使表示这是误杀,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大明帝国还同时授予努尔哈赤敕书30道、马30匹和都督敕书。于是努尔哈赤得以重新收整旧部。这期间,叶赫部给予了努尔哈赤很大的帮助。

史载,当时属于海西四部之一,由先祖为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家族所掌控。传至贝勒杨吉砮和清佳砮这代,叶赫部他们吞并、安抚邻近诸部,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一度称雄于女真各部,此外他们还凭借险要的地势修筑了两座城池,二城相距数里。清佳砮居西城,杨吉砮居东城,二者同为叶赫贝勒。

当初清佳砮兄弟初露锋芒之时,正逢哈达万汗王台势力强盛。王台因受宠于明,而得以称霸女真诸部。清佳砮兄弟事奉王台至诚,还将其妹温姐嫁给王台以取悦之。在得到王台这个靠山之后,清佳砮兄弟才得以借势称雄,甚至几次联合建州王杲劫掠明边,而后来大明讨伐王杲时,之所以清佳砮、杨吉砮能够逃脱制裁,只因王台的包庇。

不过对于清佳砮兄弟来说,哈达部却是与他们有杀祖之仇,他们的祖父、曾经的叶赫部首领褚孔格多次反叛明朝,正是哈达部的首领旺济外兰帮助大明征讨并杀了褚孔格,并夺了原先明廷赐给褚孔格的敕书700道和所属山寨。嘉靖三十一年(1552),旺济外兰又被叛乱的部人所杀,其子博尔坤舍为报杀父之仇,迎堂兄王台于绥哈城回来管理哈达部。王台善于用兵,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征服邻部女真人,哈达部势力强盛,于是以哈达为国(“国”是女真各族内部称呼,对明朝不称国,其实一国就是一部落),称汗。

清佳砮兄弟始终铭记祖父褚孔格之仇,故而内心仍然怨恨王台。王台晚年时期,哈达国势渐衰,叶赫联合哈屯首领恍惚太,趁机收复故地季勒诸寨。王台长子扈尔干部下白虎赤等先后叛变哈达,归附叶赫。叶赫势力逐渐强盛,王台以此忧愤而死。王台死后,诸子内争,庶子康古鲁争位失败,投靠清佳砮,清佳砮将女儿嫁给他,以离间王台子孙使其自相残杀。

万历十一年(1583),清佳砮兄弟率领哈达叛将白虎赤,再加上暖兔、恍惚太所部万余骑,袭击孟格布禄,斩首300级、掠甲胄150件;又借得猛骨太、那木塞所部兵马,焚毁孟格布禄所属室庐、躏毁田地庄稼。明廷一方面犒劳叶赫;另一方面诏谕罢兵,希望到此为止。清佳砮兄弟不同意,并坚持要吞并哈达才罢。于是,再度焚毁孟格布禄及其兄长所分庄园各十座,岱善所属庄园一座。随后,又以恍惚太二千铁骑开赴广顺关,攻下沙大高寨,俘虏300人,用兵要挟以获得贡敕。

万历十二年(1584),鉴于这种形势,加上哈达之要求,巡抚李松与总兵李成梁谋划诛杀清佳砮兄弟。李成梁将清佳砮兄弟召至“市圈”,假意“赐敕赏赉”,实则设有伏兵。清佳砮兄弟不知是计,只带300余骑入圈。李成梁一声令下,圈门关闭、信炮轰鸣、伏兵四起,一片厮杀,清佳砮、杨吉砮、白虎赤、清佳砮之子兀孙孛罗、杨吉砮之子哈儿哈麻及所从部下311人全部被杀。清佳砮兄弟死后,清佳砮子布寨、杨吉砮子纳林布禄共继贝勒位。

而也就在同一年五月,努尔哈赤借报祖、父之仇为名,以塔克世“遗甲十三副”,率兵百余人,向尼堪外兰所在图伦城发动进攻。长期以来,努尔哈赤都想要报祖、父之仇,他曾要求大明交出尼堪外兰,但有意扶植尼堪外兰为建州之主的大明却予以拒绝。当时努尔哈赤的实力远远不足以与明朝抗衡,于是他只得试图将对尼堪外兰不满之人拉拢到自己一边,他与苏克素浒河部萨尔浒城主卦喇之弟诺米纳、努尔哈赤的妹夫嘉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思瑚、沾河寨城主常书、扬书兄弟会盟,共同对抗尼堪外兰。

“兵不满百,甲仅十三”这就是当时努尔哈赤的情况,也正是如此,自然没有什么人拥护他了。当他对图伦城发起进攻的时候,居然仅常书、扬书兄弟依约前来。然而当努尔哈赤带人攻至图伦城时,发现尼堪外兰早已携家属逃至甲板,努尔哈赤得胜而归。史载,此役为努尔哈赤人生中之首战。当年八月,努尔哈赤攻打甲板城。然而,先前背盟的萨尔浒城主诺米纳见尼堪外兰有大明做靠山,势力较强,便偷偷地给尼堪外兰泄露了消息,尼堪外兰闻风辗转逃往抚顺附近的鹅尔浑城。史载“阴助尼堪外兰,漏师期,尼堪外兰得遁去”。努尔哈赤再度扑空,遂收尼堪外兰部众后而还。

诺米纳的背盟和背叛,使努尔哈赤怀恨在心。因为实力不足,努尔哈赤没有发难,而是暗自定下破诺米纳、取萨尔浒之计。

时值诺米纳、鼐喀达派人来约,会攻浑河部巴尔达城。努尔哈赤佯同诺米纳等约盟,合兵攻巴尔达城。临战时,他要诺米纳先攻,诺米纳不从。这时,努尔哈赤便使用预定之计,轻而易举地除掉了诺米纳。据记载,努尔哈赤说:“尔既不攻,可将盔甲、器械与我兵攻之。”诺米纳不识其计,将器械尽付之。兵器既得,于是执诺米纳、鼐喀达杀之,遂取萨尔浒城而回。

努尔哈赤虽杀了诺米纳,但对他的部民不加伤害,让他们照旧住在萨尔浒城,并修整城栅。此后努尔哈赤势力渐强,威信日增。

次年(1585),由于担心努尔哈赤的起兵会招惹来大明朝的讨伐,对其宗族不利,努尔哈赤的大祖德世库、二祖刘阐、三祖索长阿、六祖宝实的子孙同誓于庙,预谋杀害努尔哈赤。据记载,该年正月,宝实之子康嘉、绰奇塔、觉善等共同谋划,以族人兆佳城主理岱为首,继而联合哈达,一举劫掠努尔哈赤属下的瑚齐寨。努尔哈赤得知族叔引兵来犯后,并没有直接去救援瑚齐寨,而是采取“围魏救赵”之策,直取理岱的兆佳城,从而迫使理岱不得不回救。攻城之际,大雪纷飞,有部属以天气加之理岱已入城回防为由劝努尔哈赤回兵,但努尔哈赤志在必得,率军继续猛攻,额亦都作战勇猛,率先登城,理岱等城陷被俘。

此外,努尔哈赤的三祖索长阿之子龙敦,也试图谋害努尔哈赤。当初正是他挑拨诺米纳背盟,而后又唆使努尔哈赤继母之弟萨木占将努尔哈赤部属噶哈善哈思瑚计杀,甚至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遭到他的多次暗杀,只是未遂。考虑到自身的实力有限,努尔哈赤不愿过多树敌,故而数次隐忍。

这一年六月,努尔哈赤借口为噶哈善哈思瑚报仇,亲自统兵400,攻打萨木占、纳木占、讷申、完济汉等把守的玛尔墩城。由于玛尔墩城是一座山城,三面为峭壁,故而难以攻克。双方战至第四天,努尔哈赤趁城中缺水,而城中守军因为干渴而疲惫不堪之际,令手下大将安费扬古从峭壁攀岩而上,一举攻克玛尔墩城。此战,除讷申逃脱外,萨木占等均为努尔哈赤所杀。

同年九月,当董鄂部内乱之时,努尔哈赤又统兵500,攻其部长阿海所驻的齐吉答城,阿海闻讯后,聚兵400死守。面对坚城,努尔哈赤没有盲目进攻,而是采用火攻之策,焚烧城楼以及城外庐舍。眼看着城池将陷,忽然天降大雪,努尔哈赤不得不班师回城。还师途中,努尔哈赤心有不甘,又向翁科洛城发起了进攻,仍采用火攻之策。激战之中,努尔哈赤还一度亲自登上房舍向城内射箭,结果却被对方的神箭手鄂尔果尼、洛科接连射中,尤其洛科之箭正中其颈部。努尔哈赤血流不止,几度昏厥。眼看主将受伤,努尔哈赤所部只能撤退。努尔哈赤伤愈后,再攻翁科洛城,城陷后俘获鄂尔果尼、洛科,众将建议将二人杀之以报一箭之仇,但努尔哈赤有感于二人之勇敢,不仅没杀,还将之纳入麾下、授以牛录额真之职。

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努尔哈赤在对苏克苏浒部、董鄂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又剑指苏克苏浒部左邻之哲陈部。此战,努尔哈赤以披甲兵25、士卒50攻打哲陈部界凡城,但因对手准备充分,努尔哈赤无所斩获。当回师至界凡南部太兰冈之时,界凡、萨尔浒、东佳、巴尔达四城之主率400之众,追赶而来。玛尔墩城之战的败军之将、界凡城主讷申、巴穆尼等率先而来,结果讷申被努尔哈赤斩杀,巴穆尼则被箭矢射杀。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再率众征哲陈部,途中遇界凡等五城联军800。此战,努尔哈赤与其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4人率众冲突,五城之众畏于努尔哈赤一方之勇猛,竟纷纷溃逃。努尔哈赤追至吉林崖,大获全胜。

万历十四年(1586)七月,努尔哈赤获悉仇人尼堪外兰居住在浑河部的鹅尔浑城后,率兵星夜兼程赶往该地,攻克该城后并未发现尼堪外兰。努尔哈赤登城瞭望,发现向城外逃窜之40人中有一人疑似为尼堪外兰。遂领兵去追,射杀溃卒8名,尼堪外兰趁乱逃往抚顺。在回到鹅尔浑城后,努尔哈赤得知尼堪外兰已经被抚顺的明军保护起来后,大怒,竟将城内19名汉人斩杀,其余被俘虏的6名受箭伤之汉人则被重新将箭插入伤口,并令他们去向明朝边官报信,以索要尼堪外兰。

明将见努尔哈赤逐渐势大,而尼堪外兰已毫无利用价值,于是不再对其进行庇护。此后,努尔哈赤命斋萨等40人前去取尼堪外兰,尼堪外兰见之欲躲,却已无退路,被斋萨等人当场斩杀。

万历十五年(1587),努尔哈赤再攻哲陈部山寨,杀寨主阿尔,又派额亦都攻打巴尔达城。至浑河,河水因涨潮无法过,额亦都以绳将士兵相互连接,鱼贯而渡。渡河后,额亦都夜袭巴尔达城,守军没有防备仓促应战,额亦都则率领兵士奋勇登城。此战额亦都身中创伤50多处,依然不退,最后一鼓作气攻克巴尔达城。因此战之功,额亦都获赐“巴图鲁”勇号。随后努尔哈赤领兵攻打洞城,城主扎海投降。至此,哲陈部完全被努尔哈赤吞并。


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苏完部长索尔果、董鄂部长何和礼、雅尔古部长扈尔汉率三部军民归附努尔哈赤,使其声势大震。努尔哈赤厚待来投之诸部首领,以索尔果之子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将长女许配给何和礼,并收扈尔汉为养子,赐姓觉罗。后来,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与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之时的麾下猛将额亦都、安费扬古并称“五大臣”,成为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其后,努尔哈赤再战兆佳城,斩城主宁古亲章京。同年,努尔哈赤攻克王甲城,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前后共历时五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对建州女真的统一。

万历十五年(1587)九月,在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与嘉哈河、硕里加河之间的天然地势之处建造了费阿拉山城,此城有栅城、外城、内城三重。其后,努尔哈赤宣布制定国政、法令,自称“女真国聪睿贝勒”。此时,努尔哈赤已由起兵时微不足道的“十三副遗甲”、数十人,发展为1.5万余部属的强大势力。

应该说,虽然努尔哈赤崛起的最直接原因还是来自其自身,但李成梁的纵容也是成就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重要原因。当初努尔哈赤以报父祖被杀之仇起兵,但对大明却表现出一副十分恭顺的样子,使得李成梁误以为努尔哈赤可为大明所用,而且终究成不了气候,甚至只要努尔哈赤对明廷表忠,李成梁即“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饵之”,也因此被宋一韩、熊廷弼等廷臣所参劾。而对此朝鲜兵曹判书李德馨曾说过“其(努尔哈赤)志不在小,助成声势者李成梁也。渠多送还人口于抚顺所,故成亮奏闻奖许。驯至桀骜云耳”。当然了,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这几年内,李成梁把辽东重兵集中用于对付海西女真和北元势力,大败二者,使得海西女真叶赫、哈达等部连遭三次重创,叶赫贝勒杨吉砮、清佳砮均被杀, 也使得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的时候,没有什么外部干扰,最重要的是,李成梁攻打辽东蒙古诸部,连获大捷十次,斩首五六千级,但辽东明军亦损失严重,这些都为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减少了麻烦。

还有就是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统领其属下大名入侵李氏朝鲜,数月内席卷朝鲜全境。朝鲜向宗主国大明求援,大明遂派援兵入朝。在当时,努尔哈赤认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必犯建州,于是上书明兵部尚书石星,请求出兵入朝援助,朝鲜宰臣柳成龙等认为此举会引狼入室,故而努尔哈赤的入朝请求未获允许,在万历援朝之战的这六年间,辽东兵力空虚,也客观上给努尔哈赤吞并女真诸部提供了机会。

当初,努尔哈赤以微弱之力起家,故素来被自认为“世积威名”的海西众贝勒所轻视。但随着努尔哈赤一统建州、逐渐势大,终于引起了海西女真的不安。哈达贝勒扈尔干、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等试图以联姻结亲的方式对努尔哈赤进行拉拢。随后,以纳林布禄为首的海西诸部数次对努尔哈赤进行勒索,企图胁迫其割地以限制建州之扩张,于是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由此交恶。

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叶赫纠结哈达、乌拉、辉发四部之兵去劫建州户布察寨。努尔哈赤闻讯率兵前来,追至哈达领地富尔佳齐寨时与哈达贝勒孟格布禄统领的哈达兵相遇。双方爆发冲突,面对努尔哈赤的弱小兵马,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之兵竟不能取胜。于是,海西贝勒贵族们自然不能容忍了。当年九月,以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为盟主,联合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拉贝勒满泰以及其弟布占泰、辉发贝勒拜音达里、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明安以及锡伯、卦尔察、长白山女真朱舍里、讷殷等共九部联军三万人向建州进发。

史载,努尔哈赤获悉后,根据地形布置滚木礌石等防御工事后就寝入睡。其妻富察氏以为其恐惧乱了方寸,将其推醒。努尔哈赤表示,“人有所惧,虽寝,不成寐;我果惧,安能酣寝?前闻叶赫兵三路来侵,因无期,时以为念。既至,吾安心矣……”之后,努尔哈赤安寝如故。

次日,努尔哈赤派出武理堪前去侦查,擒获叶赫一卒。经讯问得知来犯之敌有3万之众。三倍于己的兵力使建州上下闻之色变。但努尔哈赤认为,对方人马虽众,但是首领甚多,调度杂乱不一,只要伤其头目一二人,便可将其击溃。此后,果然如此,九部联军先后围攻扎喀城、黑济格城,均不克。此后努尔哈赤派大将额亦都率领精骑数百人引诱叶赫军至古勒山以解城之围,又令建州军在古勒山做好伏击准备。布寨和纳林布禄不知是计,追击佯装败逃的额亦都来到古勒山后中伏。布寨被滚木绊倒于马下,建州士兵吴谈趁机将其杀死、纳林布禄见其兄战死,竟昏倒于地,叶赫兵因此陷入混乱之中,众人收起布寨的尸体,救起纳林布禄,夺路而逃。其他贝勒、台吉见布寨、纳林布禄一死一逃,士气涣散,也纷纷溃退。科尔沁贝勒明安的马失陷于阵,慌乱之中竟然改骑一匹无鞍裸马狼狈狂奔。随后,建州军从山上一拥而下,趁势掩杀,一举击溃九部联军,就连乌拉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也被生擒。建州军一路追击至百余里之外的辉发部境内。至天黑,努尔哈赤方收兵回城。

九部联军的惨败彻底改变了建州和海西之间的力量对比,此战努尔哈赤一战成名。史载“军威大震,远迩慑服”,大明也发来诏书,封其为左都督、龙虎将军,而努尔哈赤则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同年,努尔哈赤以古勒山大胜之余威消灭了参与九部联军的讷殷路。他命额亦都、噶盖等三将率兵攻打讷殷驻地佛多和山城,斩路长搜稳塞克什,又顺势征服了珠舍里部,再加上早前已经征服的鸭绿江部,努尔哈赤又完全将长白山女真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至此,努尔哈赤起兵十年,“各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

此后,努尔哈赤开始征讨最为强大的哈达部。所谓哈达部,因居所在哈达河流域而得名,其地东临辉发、西抵开原、南靠建州、北接叶赫,在海西女真诸部中方位偏南,因从广顺关入明朝进贡而被称作“南关”。哈达在万汗王台为国主时期曾一度为女真各部之霸主。而王台也曾被明朝册封为右柱国、龙虎将军,封其二子为都督佥事,又赐大红狮子纻衣一袭,深获倚重。其实长期以来,王台有意一统女真诸部,均因为明朝既定的“分而治之”之策而不受支持。史载,王台晚年昏庸,追求享乐、偏信谗言,导致部属叛离,最终他病死于努尔哈赤起兵前十个月。而王台死后,对于女真各部的影响是巨大的。

王台死后,二子争位,哈达陷入混乱,至其幼子孟格布禄即位时,哈达接连遭到明朝、叶赫的打击而走向衰落。努尔哈赤也想谋求哈达部,但他并没有出兵,而是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并优待哈达来投之众。古勒山之战后,叶赫希望一统海西,遂出兵哈达,由于抵挡不住,孟格布禄便以自己的三个儿子为人质,向努尔哈赤求援,于是努尔哈赤派费英东和噶盖率兵两千进驻哈达。叶赫见此,又不愿哈达投向建州,便设计挑唆孟格布禄擒建州来援的费英东和噶盖二将为人质,尽诛其人马,再赎回在建州做人质的三个儿子,并许以孟格布禄所求之女,以便于两家结盟。对于这个建议,孟格布禄应允了,然而,没等行事,便机密泄露,努尔哈赤获悉这个消息之后,决定出征哈达。

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努尔哈赤统兵攻打哈达,其弟舒尔哈齐自请为先锋,率一千兵为前部,直抵城下。然而,舒尔哈齐见哈达所部的城池坚固,人马众多,按兵不战。努尔哈赤来到之后,怒道:“此来岂为城中无备耶?”话毕,亲自率兵攻城。据史料记载,城中射矢投石,建州兵死伤甚多,经过六昼夜围攻,才将哈达城攻陷,孟格布禄也被生擒。

此后,努尔哈赤将哈达所属城寨全部招服,秋毫无犯,尽徙其部众返回建州。而孟格布禄则被带回建州,起初,努尔哈赤对其礼遇,不久即以谋逆为借口将其诛杀。

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遣使责令努尔哈赤,为何出兵哈达所部,努尔哈赤迫于情势,将女儿嫁给孟格布禄之子吴尔古代,但仍将其软禁于建州。此后,在大明要求送吴尔古代回哈达时,他又不敢不从,只得护送吴尔古代返回哈达为贝勒。但也就在这一年,哈达爆发大饥荒,吴尔古代不支,又向明朝求粮未果,只得求援于努尔哈赤。结果粮食没有求来,反而被努尔哈赤趁机彻底吞并。至此,哈达正式灭亡。哈达的灭亡导致明朝失去其南关,此外,海西女真之地也由此打开一个缺口。《明实录》对此评价道“(努尔哈赤)自此益强,遂不可制”。

按照记载,努尔哈赤收哈达人马编入建州户口,创建四旗,于两年后迁至赫图阿拉并修扩城池,自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此后,努尔哈赤开始攻打辉发部。辉发东南两面与建州相邻、西接哈达、北与乌拉接壤。哈达灭亡后,辉发遂处于被建州三面包围之势。

史载,辉发部原居于黑龙江流域,属尼玛察部,后迁徙至松花江支流辉发河,因地得名,其统治家族本姓益克得里,后改那拉。传至王机褚时,招抚邻近诸部逐渐强大,始称国主。王机褚在辉发河畔扈尔奇山上筑城。该城有三重,凭险要地势而造,以坚固异常闻名。蒙古察哈尔部扎萨克图汗土蛮曾经亲自率军攻打扈尔奇山城,但面对坚城,却是无功而返。王机褚死后,由于其长子先死,长子之子拜音达里杀其叔七人自立,导致众叛亲离,其堂兄弟和部属纷纷逃至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处避难。拜音达里遂将自己属下七员大将之子送至建州做人质,请求努尔哈赤助其稳定局势。于是努尔哈赤派兵千人镇压叛乱者,并安抚企图叛乱的部众。不过,拜音达里害怕与建州来往过于密切得罪叶赫,并非真心想同建州结盟。于是不久,叶赫以送还其部属为条件,要求拜音达里取回人质,与建州解除同盟关系。拜音达里从之,但叶赫却没有如约归还其部众。拜音达里又转而向努尔哈赤赔罪,并求与建州结亲。亲事定下后,拜音达里又害怕叶赫怪罪,背约悔婚。拜音达里的这种摇摆于建州和叶赫之间的两面之策,终于给自己带来难以解决的麻烦。

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努尔哈赤以拜音达里两次“兵助叶赫”和“背约不娶”为由发兵攻打辉发。扈尔奇山城虽然坚固异常,但建州兵昼夜围攻,最后建州女真以惨重的损失,才得以攻入城中,拜音达里父子兵败被杀。其后建州屠其兵、迁其民而还,辉发灭亡。

就在努尔哈赤尽皆平灭各部的时候,建州却与乌拉部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两者的同盟最终破裂,乌拉部首领为那拉氏,与哈达同祖。因定居于乌拉河(今松花江上游)而得名。从始祖纳齐布禄起,九传至贝勒满泰。而满泰曾参与古勒山之战,但大败而归,其弟布占泰被俘,被留居建州三年。后来,满泰被部民所杀,努尔哈赤扶植布占泰回乌拉继位。其间,布占泰之叔兴尼牙欲杀布占泰而夺位,布占泰依靠努尔哈赤的支持,方才将兴尼牙击败。长期以来,努尔哈赤为笼络布占泰,是做了不少努力的,五度与其联姻,七次结盟。然而,布占泰素有“悍勇无双”之名,并不服输,总希望东山再起,与建州、叶赫鼎足而立,于是他西联蒙古、南结叶赫,对建州形成夹击之势。按照《满文老档》记载的布占泰称汗一事,足以显示出他的野心,而他的这种野心,使得乌拉部与建州产生矛盾也在所难免。于是,在双方同盟6年后,冲突发生了。

万历三十五年(1607)正月,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前来拜见努尔哈赤,述说其部在投奔乌拉后,屡次遭到布占泰的羞辱,希望可以归附建州。于是,努尔哈赤命令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三员大将率3000兵马即刻赶至蜚悠城收服部众。布占泰闻讯后,派其叔博克多率军万余前往阻挠。舒尔哈齐因与布占泰之姻亲关系,同部将常书、纳齐布止步于山上,按兵观望。时大雪纷飞,扈尔汉、扬古利分兵保护投奔之部民后,率200兵与乌拉军先锋在乌碣岩展开激战。随后褚英、代善各率兵500从两翼夹击,乌拉军大败,代善阵斩乌拉主将博克多父子,副将常柱父子和胡里布兵败被俘。此役,建州军斩杀乌拉军3000余众,得马匹5000余、甲3000余,获得大胜。乌碣岩之战极大程度地削弱了乌拉的实力,而且也打通了建州通往乌苏里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中下游之路,但此战舒尔哈齐的按兵不动,却成为日后努尔哈赤与之决裂的导火索。

努尔哈赤曾将讨伐乌拉比喻成砍大树,不可能一刀而断。因此对付乌拉的策略是尽取其所属城郭,而孤立其都城。不久,褚英、代善等率5000兵再克乌拉之宜罕山城。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布占泰联合蒙古科尔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属的虎尔哈路。同年十二月,努尔哈赤率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亲征乌拉,建州兵沿乌拉河南下,连克河西六城后,兵临乌拉城下。努尔哈赤命令建州军攻乌拉城北门,焚其粮,毁其城门。布占泰见势不妙,再度乞和。他乘独木舟至乌拉河中游向努尔哈赤叩首请罪、请求宽恕。努尔哈赤在痛斥布占泰的种种罪状后撤军返回建州。

努尔哈赤返回建州后,布占泰将怒火转移到了其两位妻子,努尔哈赤之女穆库什和努尔哈赤侄女额实泰等人身上,并将她们囚禁。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努尔哈赤以背盟、囚妻、送人质于叶赫等理由,率代善、侄阿敏、大将费英东、额亦都、安费扬古、何和礼、扈尔汉等三万大军再征乌拉。此战,建州军势如破竹,连下三城。对布占泰不满的贵族、乌拉孤立无援之部民均望风而降。最后仅剩布占泰率军三万驻守伏尔哈城,意图与努尔哈赤决战。双方在伏尔哈城下展开厮杀,乌拉大败,兵马十损六七,此后建州军一鼓作气直奔乌拉城,布占泰令次子达拉穆率兵驻防此处。安费扬古一面用云梯攻城、一面命士兵拿出准备好的土包抛向乌拉城下,所谓积土与墙平齐,随后建州军登城而入,布占泰见大势已去,麾下之兵已不满百,于是夺路而逃,但途中又被代善截击,于是布占泰仅以身免,单骑投叶赫而去。布占泰既走,建州兵迅速攻占乌拉城,乌拉灭亡。努尔哈赤在平定乌拉之后,仅仅在乌拉城停留十天,将包括布占泰诸子在内的众乌拉降民编成万户一同带回建州,随后,他开始全面对叶赫部展开攻势。

叶赫部以叶赫河(今通河)而得名,因从镇北关入明朝贡,所以又称“北关”。叶赫东临辉发、西连蒙古、南靠哈达及明之开原、北则与乌拉相接,统治家族本姓蒙古土默特氏,灭扈伦那拉氏后改那拉氏,定居海西。叶赫属下有15部人马,以“勇猛、善骑射”著称。传至四世褚孔格为贝勒的时候,叶赫逐渐强大,因敕书数量分配之事常与哈达相互攻伐。在一次战斗中,褚孔格被哈达贝勒王忠所杀,叶赫遂与哈达结仇。到了褚孔格之孙杨吉砮、清佳砮为贝勒时,趁哈达内部混乱,对其发动袭击,报了杀祖之仇。但由于明朝支持哈达,杨吉砮、清佳砮不久即被李成梁计杀。清佳砮子布寨、杨吉砮子纳林布禄共继贝勒位。然而布寨、纳林布禄即位后继续对哈达发动进攻,又被李成梁使用炮兵攻至叶赫城中,布寨、纳林布禄乞和后作罢。此时正逢努尔哈赤刚刚崛起于建州,连遭重创的叶赫部希望在建州身上弥补损失,纠结九部联军发动古勒山之战,结果惨败,布寨被杀,纳林布禄不久亦忧愤而死。布寨之子布扬古、纳林布禄之弟金台石继位后,一方面联合明朝、蒙古、乌拉共同对抗建州;另一方面与建州结亲修好以拖延时间恢复力量。

万历四十一年(1613),努尔哈赤在吞并哈达、辉发的基础上再灭乌拉,乌拉贝勒布占泰单骑脱逃至叶赫。努尔哈赤三次向叶赫索要布占泰,均遭到拒绝,于是当年九月,努尔哈赤率领四万大军攻打叶赫。建州军连克吉当阿、兀苏、呀哈、黑儿苏等大小城寨19座,直逼叶赫东西二城。叶赫遂向明朝求援,明朝派游击马时楠、周大歧领兵千人带火器进驻叶赫。努尔哈赤见叶赫有备,于是焚其庐舍,携带降民返回建州。当时,努尔哈赤尚不愿与明朝决裂,征讨叶赫前甚至曾试图寻求明朝支持,他提议将自己的儿子阿巴泰及其部属30余人送至明朝做人质,但遭到拒绝。于是,努尔哈赤暂时转向野人女真和蒙古草原方向。

当时在建州和海西女真之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还居住着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诸部。由于在崛起初期,因建州东西南北分别被李氏朝鲜、叶赫、大明、乌拉四面包围,故而努尔哈赤不便也不能轻易发动大规模长途奔袭战。此时的他仅在图们江流域对东海女真进行征讨,在迫使瓦尔喀、窝集等部臣服之后,努尔哈赤开始着重经营此处,一时间许多女真部落首领纷纷率部投靠建州。“乌碣岩之战”后,乌拉大败于努尔哈赤,等于使建州女真打开了一条从北方进入乌苏里江流域滨海地区的道路,努尔哈赤进而开始对黑龙江女真虎尔哈、萨哈连、萨尔哈察、使犬、使鹿、索伦等部进行多次征讨。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在对这些部落的征讨中,颇有斩获,而且他还对身为建州同族的野人女真十分重视,以抚为主。由于女真人生活的环境恶劣,故而部民多悍勇、健壮、耐饥寒、弓马娴熟,将招抚来的部民全部编入户口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对女真来投诸首领,努尔哈赤尽可能优待,譬如库尔喀部长郎柱率先归附努尔哈赤,其子扬古利招为额驸,后为大臣,以至于到后来,地位仅次于旗主贝勒和五大臣。此外。努尔哈赤对刚刚徙来的女真部民也在生活上给以帮助,不愿留在建州者,也发给财产令其返回,故而女真诸部仰慕而来者甚众。而对于反抗者,努尔哈赤则毫不留情地予以诛杀。于是在这种恩威并施之下,努尔哈赤渐渐控制了女真诸部。

在控制女真各部之后,努尔哈赤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譬如他决定创造女真人自己的文字,其实女真人在金朝时期曾依照契丹字创制女真文字,但因金国亡于元朝之后中原女真人高度汉化,而东北女真又受蒙古影响,导致女真文在明朝中后期彻底失传,以至于明末女真人“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崛起之后的努尔哈赤深感与明朝、朝鲜往来文书需要反复译写多有不便,于是指示其部下噶盖和学者额尔德尼二人创制文字来解决这一问题。起初二人以女真人早已习惯书写蒙古文为由表示不便制造新文字,努尔哈赤则以“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给予反驳,并提出借用蒙古字母拼写女真语。后来,二人根据努尔哈赤之意创制而成并颁行,被后世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此后再经达海于天聪年间彻底完善,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应该说,努尔哈赤主持创制和颁行满文使其治下部民相互交流、书写公文、记载政事、翻译汉籍等方面更为便利,也为努尔哈赤开创自己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其实,自从万历十七年(1589),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在自己新筑费阿拉称贝勒,对部民颁行政令以来,他便一直开始谋求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但他深知实力尚不足以同大明对抗,于是接连表示“忠于大明,心若金石”。而当时的大明朝已是糜烂不堪,神宗皇帝在位之初尚年幼,由李太后代为听政。李太后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首辅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此外,还整饬吏治,任用贤臣,神宗皇帝在位头15年,国家收入大增,并能解决国防边患的问题。史载,万历五年(1577),岁入435.94万余两,岁出349.42万余两。而皇帝亲政后,最初也是励精图治,每天治理朝政十余个小时。此外,神宗还废黜考成法等。张居正则改革弊政,安抚流民,减少徭税,大大减缓社会矛盾。万历十三年(1585)时,北京干旱,神宗更是亲自步行至天坛祈雨。其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

然而“万历中兴”只是帝国的回光返照,张居正死后,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神宗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10余年,最后索性30年不出宫门、不郊、不庙、不朝。万历十七年(1589)起,神宗不再接见朝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右副都御史谢杰上疏,称神宗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并说“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然而皇帝并不以为然,神宗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内阁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万历四十年(1612),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皇帝依然不理,首辅李廷机有病,连续上了120次辞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后不辞而去。万历四十年,又有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万历四十一年(1613),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万历四十五年(1617)十一月时,更是“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只存四人,十三道只存五人”。

皇帝是“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而内阁则是“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朝政腐败,官将于边事多怀有息事宁人之心,行事敷衍欺骗,甚至有时杀良冒功,这显然也给了努尔哈赤机会。

努尔哈赤将自己表现得极为恭顺,而大明也乐意倚为所用。譬如辽东总兵李成梁就十分重视努尔哈赤,当努尔哈赤以退地、镌盟、减夷、修贡等让步获得了李成梁的信任之后,李成梁居然认为此人可为我所用。譬如有木札河部首领克五十劫掠明朝城堡、杀其边将,明廷当即宣谕建州进剿,而努尔哈赤也即刻发兵杀之以献明廷。在获得了胜利之后,努尔哈赤常以战功一求官,而得李成梁等朝臣保奏后,他也的确是官运亨达,先后被封为升大都督、龙虎将军。而明廷居然认为努尔哈赤急切求官是慕化之心,譬如辽总督张国彦、顾养谦更对此乐观地表示努尔哈赤的强大对明朝有益,可以“因其势,用其强,加以赏赉,假以名号,以夷制夷,则我不劳而封疆可无虞也”。虽然有人认为纵容努尔哈赤是养虎为患,并因此数度弹劾李成梁,但显然并未获得明廷的足够重视。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成功蒙蔽,使得大明在30年来未对努尔哈赤的建州发动过一次进攻,而努尔哈赤也正是利用这一时期对女真诸部进行了蚕食。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努尔哈赤的不臣之心也渐渐膨胀起来,当他的名号亦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至“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时,大明朝对努尔哈赤的勃勃野心依然浑然不察,甚至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努尔哈赤是“唯命是从”。

在建国之前,努尔哈赤做完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诛杀其子。其实长期以来,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之间都有争斗。而对于努尔哈赤来说,他需要强化内部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力,就必须搬开一切挡路石。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根据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出使建州的朝鲜使臣申忠一记载,舒尔哈齐“体胖壮大、面白而方、耳穿银环、肤色与其兄一样”。自起兵之初,舒尔哈齐便一直是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甚至在大明官员的眼里,舒尔哈齐更是与努尔哈赤并列为建州酋首,舒尔哈齐还曾数次以建州卫都督、都指挥使的身份入京师朝贡。

按照朝鲜使臣申忠一的记载,自万历二十三年以来,舒尔哈齐的权力欲望就开始有所显露,当时努尔哈赤杀猪款待使者,舒尔哈齐则屠牛进行招待,而努尔哈赤对使者进行赏赐时,舒尔哈齐居然也要馈赠来使。此后,舒尔哈齐还对朝鲜使者力言,下次来使若赠其礼品,当与为其兄努尔哈赤所备之礼品相同。

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努尔哈赤发兵攻打哈达,舒尔哈齐为先锋,但在攻城时有退却之意,遭到努尔哈赤当众怒斥,造成二人裂痕加深。万历三十五年(1607),因舒尔哈齐在乌碣岩之战中作战不力,同部将常书、纳齐布止步于山上观望,按兵不动,努尔哈赤命将常书、纳齐布处死。舒尔哈齐因此与努尔哈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努尔哈赤做出让步,免去二将死罪,罚常书银百两,夺纳齐布属下牛录,且从此不再派遣舒尔哈齐领兵作战,实际上将其兵权削夺,舒尔哈齐因而常有怨言,认为生不如死。万历三十七年(1609),舒尔哈齐率部出走黑扯木计划自立门户,努尔哈赤发觉。他即刻派兵抓捕了舒尔哈齐及其三个儿子阿尔通阿、阿敏和札萨克图。此后,阿尔通阿、札萨克图、舒尔哈齐的部将武尔坤均被处死,而舒尔哈齐则被圈禁。两年后(1611),舒尔哈齐幽死于禁所,时年48岁。

而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在不久之后也倒霉了,褚英为努尔哈赤与元妃佟佳氏之子。万历二十九年(1598),年仅18岁的褚英首次出战,随军征安楚拉库路,此战有功,赐号洪巴图鲁。万历三十五年(1607),褚英在对乌拉部的乌碣岩之战、宜罕山城之战中接连立下大功,赐号广略贝勒,授命执掌国政。然而,由于褚英行事专断、操切,与决策层中的四大贝勒、五大臣产生了矛盾。为巩固自身权力,褚英计划削夺四大贝勒、五大臣的权力,甚至还曾经扬言,他即位后会将这些家伙们逐一诛杀。结果诸贝勒、大臣联合起来反对褚英,并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有异心,于是努尔哈赤遂开始冷落褚英。愤恨不已的褚英居然在家焚香诅咒,结果此举使得他自己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二十六日被努尔哈赤囚禁。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在建国称汗的前一年,将褚英处死,时年36岁。

通过囚弟杀子,努尔哈赤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使得他能够顺利完成此后的建国之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群臣尊努尔哈赤为“覆育列国英明汗”,从此称明朝为“南朝”,正式与之分庭抗礼,但仍未大肆声张。因此,明朝、朝鲜等国确切知晓努尔哈赤黄衣称朕并记入史册,还要在三年后(1619)“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之后。

很显然,努尔哈赤的建国称汗、与明朝公开对立是其实力日益强大的体现,而这也标志着努尔哈赤与明朝相互利用至此结束,预示着30余年来,新生的后金和大明帝国这两者若隐若现的矛盾会激化为一场激烈的正面冲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59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