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升高官:从平民到典军校尉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13:33:27 0


24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曹操离开了朝局的旋涡,反而让他站到了时局的制高点,使曹操能够平心静气地俯瞰东汉时的中国。

这个腐朽的王朝已无可救药,曹操需要迎接即将到来的乱世。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曹操替自己惋惜,黄巾军中不乏英雄豪杰,为什么不能为我曹操所用?

曹操替自己庆幸,这个世界只信快刀利剑,我明白得并不算太晚。

曹操一只眼盯住朝廷:汉灵帝像有预感似的,怕自己命不长久,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敛钱:下令天下的州郡一律向朝廷上缴适合建宫殿的巨材大木、奇石花草,按分配数量解送京师,当地不产这些东西怎么办?以铜钱顶呀。巨鹿太守司马直实在缴不上了,请求减免三百万,竟被诏令来京治罪,司马直走到孟津时,对东汉社会实在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怅然吞药自杀。

曹操另一只眼盯住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们即将发生的火并,中央高层的全武行大戏眼看就要开锣,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行动上曹操也没有闲着,他细心考察了自己的本家曹家及另一个本家夏侯家子弟中的可造之才,发现了几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善于组织的堂弟曹仁,忠勇远播的堂弟曹洪,以及曹休、曹尚、曹真,皆是可用之才;夏侯家的夏侯惇、夏侯渊更有大将的发展潜力,于是便着意结交,以备后用。

明末时的落第秀才牛金星在投靠闯王李自成时大大地拍了闯王一马屁,亲书了一副对联作为晋见之礼:

大泽龙方蛰,

中原鹿正肥。

用这副对联注释目前的曹操再合适不过,这只潜龙正蛰伏在沛国谯县,窥视着中原这头肥鹿。

邀请猎鹿的人找上门来了,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组织了个猎鹿公司,来拉曹操入伙,准备趁汉灵帝去老家河间点查隐藏的财宝时逮住这个荒唐天子,宰尽宦官,股东们分块鹿肉是免不了的。

曹操心里雪亮,就凭你们几个刚长齐毛的兔子就想驾辕拉车?做梦吧!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的入股邀请,不做这风险投资,想忽悠曹阿瞒是不容易的。

果然,汉灵帝正想离京的时候,一个《周易》高手出现了,提醒皇帝不能去河间,此行有危险。

《三国志》:太史上言:“北方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征之。芬惧,解印绶亡走,至平原,自杀。

现在的曹操早已不是年轻时偷人家新媳妇时的曹阿瞒了,政治上逐渐成熟,文学上已臻化境,军事上不亚孙吴!

人都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俗语在曹操的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正好给弄反了,这一年曹操家三喜临门:

一、老爸曹嵩竞买太尉成功,进入东汉权利中枢三公行列。

二、曹操借此东风重返军界,仍任都尉,重掌羽林军。

三、借前两股东风,曹操迎来了最大的一喜,未来的皇帝曹丕出世了——正是这个将来的魏文皇帝让曹操做上了武皇帝——这应该是曹操三年蛰伏中最得意的作品。

荒唐天子汉灵帝三十四岁就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他幸运地告别了他可怜的臣民,驾崩了。

25

更幸运的是,皇帝临终把曹操从骑都尉提到了西园八校尉之一典军校尉的职位上,使曹操从此进入了东汉朝廷的军事指挥中心,这对东汉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大好说,但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事,在朝廷高层曹操终于有了说话的份儿。

汉灵帝驾崩,最高权力机构面临重新洗牌,谁来继承皇位?

何进准备带兵入宫扶太子继位,曹操毛遂自荐:“我等带兵护卫大将军入宫,有谁能阻?”

何进没有理睬曹操,还是由司隶校尉袁绍率精兵五千,护卫大将军入宫夺权。曹操被命令率大将军府家丁逮捕骠骑将军董重,结果人家骠骑将军自家上了吊,倒是没让曹操费劲。

党人逼何进除尽宦官,曹操初近政要,暂时沉默;但曹操私下嘴没闲着:“尽除宦官?根本就不可能,尤其是指望何太后出手,更是一厢情愿,你们也不想想,宦官这种近似女人的男人,放在皇宫内是干吗用的?是给谁准备的?”

大将军何进在尽除宦官与否这个重大问题上,与妹妹何太后发生了点矛盾:何太后坚决死保这些身边说不清啥关系的宦官们:何进则不愿因为宦官得罪他依赖为执政中坚的士子党人,但也不愿对宦官们当真下死手。

何太后示意宦官首领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化解与大将军的矛盾,张让、段珪趁机宰了与大将军争夺军权的小黄门蹇硕以示态度。

一个黄门令带着俩宦官,捧着不知谁写的几句皇后谕旨,就让蹇硕乖乖地就擒了,黄门令是小黄门的家长,收拾个小黄门就像老猫捉一只小老鼠那么容易,那么天经地义,上军校尉的军职,在宫墙内管不了多大用。

但党人不依不饶,太后妹妹却再也不肯让一小步,何进就像热鏊子上的大饼,两面受煎熬,一时进退两难,醉乡一夜头白。

袁绍向何进献一高明无比之良策:“征召四方猛将进京,从而胁迫太后让步,诛除宦官!”

曹操笑了:“诛除权宦,一狱吏足矣!何必劳师动众求助于外?”

何进还是不理睬曹操,果断“矫诏”,让下列国家栋梁带兵进京:

一、原前将军、当时还在赴任途中的并州牧董卓。

二、原并州刺史、时任武猛都尉丁原。

三、东郡太守桥瑁。

四、大将军掾王匡。

五、西园军假司马张杨。

六、原并州从事张辽。

七、骑都尉鲍信。

八、都尉毋丘毅。

曹操私下摇头:“欲将宦官斩尽杀绝,行事难密,大事一旦外泄,必败也!”

曹操对何进下了这样的定语:“乱天下者,必此人也!”显出了他的高瞻远瞩。

曹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用于进京吓唬太后妹妹的主力,董卓的西凉部队还在路途,大将军本人便被张让、段珪等宦官骗进了宫内,加工成了肉馅。

而袁绍、袁术兄弟则趁机指挥部队火烧宫门,那意思很明显:血洗宫禁!

张让、段珪及几个宦官头头觉察出了大事不妙,来了个豁上鱼死网破,玉石俱焚,干脆劫掠了人质连夜出宫逃命。

谁是人质?——小皇帝,陈留王,外加太后老婆娘。不能走门就翻墙,凄凄惶惶走北芒。

大家莫要笑话笔者说开了数来宝,当时的确有童谣到处传唱:“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这是罗贯中大师考证出来的。

《后汉书·五行志》上记载的原句是:“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提前走了的仅是几个头头,大部分宦官怎么办?几百名武装起来的宦官放下了武器,静等羽林军、虎贲军优待俘虏。

袁绍、袁术哥俩儿按各人的职务负责范围略微分了一下工:

袁绍时任京师司隶校尉,专管洛阳治安,所以承担起肃清宫外城中的宦官余孽及家眷的重任,原则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准放走一个,但凡下巴没胡子的男人,无须验证,格杀勿论。

袁术时任虎贲中郎将,专门负责宫内卫戍任务,所以理应负责血洗宫闱、剿灭宦官主力。

少数聪明点的宦官及时溜出宫墙,向袁绍的部队投诚报到;大多数的宦官在等待着虎贲军的优待,很快他们看到了一个宏大的景观:无数排雪亮的军刀耀日夺目,煞是好看,重甲长戟,威严雄壮,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盘绕而来。

没有呐喊,没有恐吓,及到身前,宦官们已彻底明白这不是移动的靓丽风景,而是一片淹没所有生命的钢铁洪水,波涛汹涌,无缝不钻。没有求饶,没有哭喊,谁都明白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眼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当一只温顺的羔羊,引颈就戮,唯求刽子手刀锋利些,减轻一点死亡前的痛苦。

霎时间,红雨四溅,腥溢皇宫,一片錾骨剁肉之声充满宫墙内各个角落,人死亡时痛苦的呻吟激起了士兵们的兴奋,他们开怀大笑了,雄狮般咆哮了。

绝无侥幸的可能,像开来了挖掘机,入地三尺也会被翻出,真正聪明的人及时地一头扎进深井,躲过了不必要的痛苦和临死前的恐怖。

青石板本是青的,现在红了,那是人血染的;红宫墙本是红的,现在紫了,那是人血凝的。皇宫内本是肃穆的,现在嘈杂了,那是屠宰声乱的;朝阙中本是纷嚷的,现在寂静了,那是无人可杀矣。

多数宫女们逃过了厄运,士兵们毕竟不乏怜香惜玉之心,借机蹂躏一把梨花也是顺理成章,满宫的尸体不足以破坏军人的雅趣——当过三年兵看一头老母猪都是双眼皮,更何况貌美如花的御用靓女?咱也做一回皇上!

只是缴获之中没找到袁术的心仪之物,那传国玉玺莫非小皇帝带在了身上?

洛阳城内,还没长胡子的小伙倒了大霉,羽林军闯进来,看见下巴无毛的就是一刀,根本不问情由,等当兵的发觉被杀的不是宦官,该帅哥早已身首异处。

终于有个“神童”悟到了蹊跷,原来是咱们掏身份证动作太慢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于是乎羽林军尚在百米之外,便急速脱下裤子,主动请军警验明正身,小兄弟关键时刻救哥哥,竟然逃得一刀之厄。

不用专门交流经验,此“神童”之慧根迅速传遍洛阳,男孩半月余不敢着裤,据说,天体运动就是从那时候发展起来的。

被劫持出洛阳的皇帝、太后、陈留王现在可成了宝贝,那可是张让等唯一的保命稻草,管不管用还不好说,总是聊胜于无。

好东西理应和哥们儿分享,段珪中常侍分得了何太后,谁知太后这种人质还不足以阻止追捕者动手,尚书卢植率部追上,一阵乱刀段珪殒命,何太后竟被救。

张让等裹挟天子和陈留王逃离洛阳城,直奔北邙山,但被河南尹王允派出的中部掾闵贡迎头截住,张让此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回头欲寻小皇帝和陈留王共赴国难,谁知乱军之中两个保命人质竟不知钻在何处,真的是天杀我也!罢了,投河死了吧!

但愿下世托生为真男人,让这个世界再没有宦官!

自此,宦官集团被彻底肃清。

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趁乱逃出皇宫,溜回家中,随即组织本府家将,亲自带领杀向皇宫,哪知路遇何进之家将吴匡及兵丁,他们与何苗的车骑将军府家将向来不和,再加上已认定是何苗导致了何进之死,并且有保全宦官的嫌疑,两部遂发生火并,何苗被杀。

何进、何苗兄弟先后丧命,就算日后何太后归政,也无何氏外戚可以凭借,自此断绝了外戚专权的可能。

四天不间断屠杀,换来的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同归于尽,现在朝中只剩下士大夫集团一支业已武装起来的政治力量了。

曹操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学到了他这一生里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

小民百姓的生命是铺垫英雄成功的基石,权力的鲜花唯有用鲜血来浇灌。

26

洛阳城一时陷入无政府状态。

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卓及时拥兵入京,竟然机缘巧合堵住了正从北邙逃命回京的少帝与陈留王小哥俩。

原来,小哥俩儿挺机灵,前边大兵一堵路,两个小孩就趴到了草丛里了,他们也明白,杀人最容易引起人激动,尤其是手里拿着刀的人,杀红了眼的大兵哪会管你什么皇帝、亲王?说不准知道了有个皇帝、亲王之类的让他们反而更加兴奋呢。

终于躲到了天黑,救驾的部队收兵回营了,十四岁的少帝领着九岁的弟弟钻出了草丛,借着萤火虫的光亮找到一个农家的草堆,权当龙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急着来救驾的河南中部掾闵贡才算找到了哥俩儿,三人两匹马,经北邙返京归位。

时任太尉的崔烈闻知真龙天子起驾回宫,立刻带领文武百官不辞劳苦、无限忠心地从洛阳赶到北邙迎接圣驾,未及举办盛大的欢迎仪式,西北方向人喊马嘶,尘埃蔽日,无数铁甲骑兵席卷而至。

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卓的西凉铁骑到了。

太尉崔烈护主心切,迎头拦住一马当先的前将军:“天子在此,闲杂人员回避!没接到圣旨吗?谁准你们凉州部队来的洛阳?”

太尉者,大汉朝最高军事统帅也,难道还镇不住你个小小的前将军?

董卓将眼一瞪,怒火盈胸:太尉?还真拿自己当干部啊?

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三国志·英雄记》

《汉典略》中记载的董卓稍客气点,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何却兵之有?”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官大不如刀快,太尉顿时蔫了,保持沉默吧,大官不与小官一般见识,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少帝一见来了救国之忠臣,一时激动得心血沸滚,眼含热泪,无法言语;那陈留王人小鬼大,心智乖巧,眼见这位连太尉都敢骂的人,气势非凡,绝对英雄,便坐在董卓怀里,小嘴不亚于秦时甘罗,把这次宫廷政变描绘得有声有色,条理分明。董卓心中一动:让陈留王与皇帝换换岗位吧。

这皇帝要是换了可是大有好处:

一、九岁的小孩兴许还尿床呢,还不是我说天黑了他就乖得像猫似的闭眼呀。

二、这刘协是董皇后一手带大的,咱老董也姓董,管他陇西董氏和河间董氏是否亲族,这皇戚咱当定了。

三、一旦有了外戚的身份,那现在残存的外戚势力不靠咱靠谁?

四、关键是这少帝如果继续当皇帝,那个长寿的何太后就可以依法临朝听政,何家没死的家将、兵丁、旧部就没法子挖过来。光凭带来的三千人哪能在这大都市里长混下去?

可这皇帝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得先比比哪家的拳头硬气。

己方:就这三千敢死队;

敌方:袁绍:五千号全国之精锐的西园部队,据密报他还私招了两千黑兵;

袁术:两千虎贲军,据说也不是善茬;

曹操:一千羽林军更小视不得,那可是刀头子舔过血的王牌军;

还有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家兵有接近一万人,都个顶个上阵敢拼命的那种;

执金吾丁原所部并州军:两千人,战力强悍,领军大将吕布吕奉先素闻天下无敌;

鲍信、张辽募集的兵卒虽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不少,有近一万士卒……

别再算了,就这三万多也够我董卓喝一壶的,敌我力量对比,十比一略强。

董卓押着皇帝、陈留王、文武百官进了京城,先哄骗着皇帝封了自己一个大司空。

然后把他那三千西凉兵拉到大街上搞检阅,白天折腾一天,晚上悄悄地拉出城去,隔三差五再威风凛凛地大白天开进城来,再搞阅兵式,晚上再调出去,两天后再调进来,没事,权当行军演练,反正都骑在马上,又累不着士兵。

就这一手,把洛阳城里诸位领兵大员给吓蒙了,更不用说那些文官朝臣了,这家伙从凉州带来多少人马呀?咱别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了,自古枪打出头鸟,能缩头就缩头吧,当乌龟也不能当傻鸟!

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点蹊跷吗?有,此人就是原并州将领骑都尉鲍信。

有一天他找到了现在手中兵力最强的袁绍,商议灭董:“这个董卓现在拥有强兵,看样子不怀好心,现在趁着行军没缓过劲来,不如趁早灭了他。”

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凡是记录了此事的史书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口吻,说:“绍畏卓,不敢发。”

也怪不得袁绍,大家都给董卓吓唬住了,一个个全想着保存手中那点实力,谁愿意替他人火中取栗,当这个冤大头?没奈何,看透了形势的鲍信干脆辞官回了老家。

曹操这时候也见风稳住了舵,手下就千多人,还轮不到咱出头打擂。

人们被凉州军的“强大”折服了: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家兵归顺了董卓;吕布杀了丁原,率并州军投入到凉州军营中;在此带动下,张辽也没了选择,所部近万人步了同乡的后尘……

董卓心里得意了,对自己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天下精锐尽在自己掌控之中,还有谁会在董卓面前说个不字?换皇帝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老董要甩开膀子大干了。

对于换皇帝这种大事,其重要性不亚于对伊朗动武,那是需要召开联合国大会的,自古弱国无外交,已经成为饿狮口中餐的士大夫集团又能怎么办?谁敢不投赞成票?

就连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都亲自“解帝玺绶”,尚书丁宫套用《春秋》大义来印证废少立献的合理性。

投反对票的也有,尚书卢植就表示反对,董卓当场就想拿卢植开刀,杀鸡吓唬群猴,被侍中蔡邕给劝住了,卢植才算保住了一命。

第二个反对的就是袁绍,袁绍一反董卓刚进洛阳时的懦弱常态,表现得强硬起来。

董卓手按佩剑,大声呵斥袁绍:“小子!天下事在我不在你,我想做的事情,谁敢说个不字?你以为我的剑还不够锋利吗?”

袁绍这时表现得也同样强硬:“你以为天下有利剑的就你一人?”随即把佩剑一横,拱手而出。

袁绍为什么突然由弱牛变成了雄狮?他经过这段时间,看准了董卓这个庞然大物的软肋:董卓进京之后,凭借武力的威慑,将皇权视为股掌上的玩物,然而要自行其政,要让身边的凉州将士、羌胡兵脱下甲衣,穿上朝服,去整治朝纲,怕是他们没有这个本事,在公文案卷面前要败下阵来的。

给猪八戒戴上副眼镜他也当不了大学教授,做点整容手术也炒不成“超女”。

袁绍明白董卓现在还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所以才斗胆“亮剑”做了一回爷们儿,董卓深明利害,虽嘴狠却没敢“该出手时就出手”,事实上这两人属于“麻秆打狼,两头害怕”那种状态。

袁绍也是个聪明人,知道长留在洛阳没有好下场,在人家的势力范围内早晚免不了被宰,于是当天挂印于东门,溜之大吉了。

27

废帝后,董卓也把自己升了一级,封自己为相国,郿侯。并且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当官不忘孝顺,又封自己的老娘为池阳君,以嘉奖老娘的教子有方。

对朝臣?董相国是萝卜大棒一起上了!

大棒:派自己的西凉铁骑,搜捕恐怖分子,遇到百姓们集会,那就算民主联军走了大运,马上包围,彻底剿灭,人头一律割下,挂在洛阳城头震慑无赖。

萝卜:一、委托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负责组织新一届民主政府——这两个人可是士大夫的代表,看,咱说话算数,还政你们自己的民选政府了吧?

二、亲自带领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锧诣阙上书”,要求给窦武、陈蕃和党人们平反。

三、征辟名士:此次受到征辟的名士应为数不少,像郑玄、荀爽、申屠璠、蔡邕、陈纪、韩融、郑泰、何颙等人都名列其中。

四、京官外任: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骑都尉张邈为陈留太守,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

五、升曹操为骁骑校尉:这可是一个掌握京师军权的实缺,充分表明了董卓对曹操的无比信任。

这两手令洛阳所有的官员都服软了吗?

骁骑校尉曹操不买董核心的账,对董相国的刻意栽培毫不领情,对紧跟董卓的辉煌前途不抱希望,也步了袁绍的后尘,挂冠而去,临行前还散布对政府的不满言论,叫嚣要回到老家发动群众武装闹革命,推翻新一届领导班子。

针对曹操的追捕行动立即展开,通缉令紧急发往全国,哪怕你躲在巴基斯坦边境山区部落,也要坚决搜出来。

董卓主政,朝中的士子豪强逃亡的不仅是袁绍、曹操二人,袁绍的兄弟袁术也趁机溜走,文武百官炒董相国鱿鱼的有三成左右。

大批员工纷纷跳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老板不怎么样。

董卓这个老板的工作作风都在那儿明摆着呢,上欺天子,下残百姓,给这样的老板打工,将来还能跟着发财?小老鼠给猫当保安——搭进自己是早晚的事!

袁术去了南阳,去策反做了太守的张咨,两人是曾经同过窗;袁绍去的是冀州,韩馥在那里做刺史,曾经一块儿扛过枪;曹操也没回老家谯县,而是准备去投奔在陈留做太守的张邈,两人原本发小,也算是老乡。

三个人把社会上的四大铁哥们儿占了三项,就剩下一起分过赃的没找到。

注意,三个人三个方向:袁绍去的是北方,冀州是当时有中国的粮仓之称;袁术下的是南方,南阳是控制京师洛阳与江南稻米运输的水陆命脉;曹操奔的是东方,兖州、陈留一带人口密集而贫困。

这三大州三面包围洛阳是明显的,奸诈而富有作战经验的董卓当然不会注意不到这种战略态势。

董卓现在有点顾不上这三个方向,他的眼盯的是身边京城内现仍在坚守工作岗位的文武大员,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身边的敌人更加危险,是谁不好说,但有一点董卓是肯定的:脑后长有反骨的官员仍存在于宫廷内!

领袖高瞻远瞩,事实也是如此,那主动投靠的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还真是和董卓玩无间道,采取的是“曲线救国”的老套路。

在对袁绍明目张胆对抗中央问题的处理上,他们这样给董卓建议:“袁氏是政治世家,在东汉政坛上有影响,您要是把袁绍逼急了,他起兵造反,那可是一呼百应。不如既往不咎,让他在外面做个官,安抚为上。”

董相国虚怀若谷,纳谏如流,接受了这个正确建议:不仅让袁绍在冀州境内有了身份,做了渤海太守不算,还封了斄乡侯!

但对于已经没有了后台的曹操来说,董卓就没有这么大肚量了。现在曹操的老爸曹嵩已经退休了,退休门前车马稀,连开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都懂得人走茶凉,董卓及朝臣们焉能不知道这点基本常识,谁会理睬失权失势的人?

现在的曹操已具备了一切从重从严的标准和条件,通缉令已经发到了中牟县,而中牟县又是曹操逃亡的必由之道,大网早已架好,曹操你插翅难飞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34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