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初战徐州:一场占小便宜吃大亏的战争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13:32:56 0


66

曹操的老爸曹嵩被强令从太尉的职务上退休好几年了。攒钱无非是为了享受,可是现在琅琊的消费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回京师?洛阳街面被董卓春天里的一把火给烧了个茫茫大地真干净,娱乐场所的基础建设也不是一时半刻能恢复的,已成废都。曹嵩果断地决定换地方消费钱财,找自己的儿子去!

初平三年,曹嵩和曹操的兄弟曹德带了一百多辆车的行李与金银财宝由琅琊去兖州,过于招摇了点,不过也可以理解,如今看到儿子曹操名副其实的强爷胜祖,换了谁也会这样,至于招祸?以曹操此时的军事实力与威名远播,些许毛贼,敢来招惹么?

是的,小毛贼兴许不敢,可他老人家偏忘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穿兵服的大毛贼,兵匪难分,古来有之。

曹嵩率领的金银财宝游行车队一路招摇,浩浩荡荡开向兖州,你别说,曹操的招牌比那绿林瓢把子的令箭还管用,只差敲着梆子喊“平安无事”了。老爷子也不当真赶路,一路携美妾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需要提一句的是,东汉时好像与唐代差不多,女子以肥为美,曹嵩的小妾就绝对美出了不止一个重量级,当然,也可能这仅是曹老爷子的个人爱好。

当游行到陶谦的辖地琅琊国与泰山郡的交界处华县时,陶谦的边防战士一看来了这么大的一块肥肉,哪里还顾及官军的身份,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军装扮演起了强盗。

守备此地的军头是归属陶谦领导的都尉张闿,据《三国志·吴书》记载,陶谦事先已经专门作了叮嘱,要热情接待曹操的老爸。《三国志·魏书》及《世语》中则一口咬定:扮强盗围捕是陶谦一手安排的。

笔者认为还是中立的吴书可信性较大些,理由很简单,身为一州之牧的陶谦,怎么会愚蠢到为了一点私财去树曹操那么个强敌?但治下不严的领导责任是免不掉的。

那张闿起了歹念,率部越界袭击了曹嵩下榻的宾馆。曹嵩慌忙从后院挖墙洞逃跑,不想他的小妾身体太肥了,堵在洞口进退两难。官匪们冲到后院,曹嵩当场被杀。同时丧命的,还有曹嵩的小儿子、曹操的弟弟曹德。

张闿携财逃亡了,曹操却不追捕张闿,一口咬定陶谦是杀父仇人,实是孝子之意不在父,而在乎于徐州钱粮也!

那么,徐州该打吗?这次战争的得失对曹操真的有利吗?

曹操是这样考虑的:凭兖州的一州之地养不起现在的三十万大军,在天下大乱的年月来个大裁军不现实,精兵政策如果实施的不是时候就会招来大祸,在生存竞争愈加激烈的野生环境中,自己弄不好就会成为别人的点心。

挑起战端无可厚非,生存需要吗,问题在于选择猎物上,曹操圈定的目标是徐州的陶谦,也是该着陶谦及徐州的百姓有此劫难,是不是可以这样推论:一件谁也无法预料的事件,给了曹操一个发动战争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老爸及全家在陶谦的辖区里出事了,全家被灭门,所有财物被打劫,这口气怎么说也是该出!但要说真实原因,无非三点:

一、陶谦站错了队。在二袁哥俩相斗的战争中,曹操支持的是连他自己都厌恶的哥哥,而徐州陶谦声援的是实力稍弱的弟弟,这是政治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绝对不能原谅。

二、徐州富裕。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军事实力相对稍弱的陶谦,竟然占据着这么富的一个大州,凭什么?那就像一个十来岁的孩儿看守着一份家产万贯的祖业,不抢你抢谁?

三、打仗方便。兖州徐州唇齿相挨,大军朝发夕至,谁让你给俺做邻居呢?不拿你开刀难道还要我远征长安的西凉军去不成?

曹操唯一没理睬的就是政治上的合法,道义上的愧疚:陶谦是被朝廷任命的合理合法的州牧,而这个朝廷是一直被曹操承认的中央政府,你没有得到中央指使,擅打邻州城池,与扯旗造反有何区别?

在二袁狗咬狗的撕架中,陶谦惹不起袁术,出兵做做样子,实是无奈之举,实际上并没有与袁绍或曹操真开战,所以并无血仇;徐州富裕那是因为陶谦执政有方;而且陶谦本人向来以清廉知名当世,深得徐州百姓的爱戴。城池、粮秣与舆论、民心孰轻孰重?

至于曹操所打的为父报仇的旗号,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凶手还不知道是谁,你先起兵报仇,就算灭了陶谦,那真正的凶手岂不是要乐歪了嘴,就算缉拿凶手也要先找罪魁祸首吧?哪能闻凶信就想当然地认定陶谦是幕后主使?

所以说,即使没有曹嵩全家的意外事件,徐州也是免不了兵祸的,攻击徐州是曹操的既定方针,问题在于这个决策对吗?对曹操的事业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虽然有大秦远交近攻而称霸的成功案例,但此一时,彼一时,四邻州郡并没有拿曹操当作敌人,徐州战端一开,四方无不心惊,为求日后自保,家家扩军备战,播下了迫使曹操戎马一生而难尽全力的种子。

日后的荆州刘表离心纳刘备;刘备对曹操一再示好不屑一顾;对曹操曾有大恩的发小张邈不惜与曹操反目成仇;对曹操入主兖州起过决定性作用的陈宫倒戈相向;以至后来孙权的坚决抗曹;甚至延续到今天的奸贼形象,其实都是从曹操这次轻率的决策开始的。

那曹操应该做出的正确决策是什么呢?这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连大才如荀彧、郭嘉、程昊等都难以出谋,后人又何以敢妄言?但作为后代人,有一点敢于向曹州牧建议:首先巩固根据地,把后来的屯田政策提前付诸实施,再往后还真应该远征长安,最起码能落个得道多助。

自然是今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三十万部队不用我们出粮饷养着,所以才敢隔两千年纸上谈兵,也未必就谈对了。

曹操还是出动大军杀向了徐州,揍人的理由却不仅是为父报仇,因为仅凭此借口有公报私仇之嫌,于是又加上了一条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陶谦勾结造反称帝的阙宣。

这个连用脚后跟一想都能明白的借口,竟然被堂而皇之地记入了魏书正史,实在令人们对当时的官方语言产生怀疑。

《后汉书·陶谦传》中说:陶谦与阙宣合从不久,就杀了阙宣,吞并了他的徒众。事实是,陶谦从阙宣开始造反的第一天,便开始对他讨伐,很快就击败了他,并将他杀死。阙宣从造反到战败被杀,前后不到一个月。

《后汉书·陶谦传》,大部分是从陈寿《三国志·魏书》中抄来的。《魏书》是魏朝史官留下给晋朝的官方记录,魏朝史官大概对陶谦有着不得不向坏里说的苦衷,因为陶谦是魏朝开创者曹操的敌人。

曹操的“代天讨逆”大军出动了,事情就是这么荒唐:一个自封的“领兖州牧”替不承认自己的朝廷出兵了,讨伐的是朝廷自己的州郡;事情还就是这么合理:一替国家平叛乱;二替父报仇。

其实心里的话应该是:你政府不给我发军饷,还不允许我自己筹集么?

曹操只能坚持两点:谁有粮打谁;谁实力弱打谁。

只顾得眼前利益的曹操却从此埋下了一个大祸根:原兖州的官员、部队、士民自此与他们请来的州牧离心离德了,鸿沟一旦形成,再无填平之日。

而曹操此时却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替父报仇是孝顺的最高表现形式,当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劫掠徐州是替兖州的人民省军粮,兖州人民应该欢欣鼓舞地感激自己才是啊。

67

初平四年,曹操大军东犯徐州,兵锋所至,摧城如踏草芥,但凡破城,所有会喘气的一个不留!徐州相对其他州郡原是一方尚属和平的乐土,各县城挤满了躲避李、郭战乱的百姓,谁想这下等于逃进了一架巨大的绞肉机。

曹操心里有数:不杀光了你们,粮食如何省得下?财物如何抢回兖州?莫非还要留下将来找我报仇的人么?

待边境急报传到徐州时,十余座城池已尽属曹军。

此战事青州军的目标很明确:以杀人、劫财、夺粮为第一要务,所以导致大军过后,十室十空,官仓府库则更不必说,大批幸免于难的百姓拥向了彭城,那里是徐州最大的粮仓,百姓逃过来是为了求食保命。

曹操的中期战役目标也是彭城,不吞下这块肥肉曹军难饱,至于徐州境内的百姓,那不是他曹操考虑的问题,要是你陶谦把徐州牧让出来吗……那另当别论,现在还没到我曹操有这个闲心的时候。

陶谦无奈,只得尽起徐州主力,开向彭城,为救徐州百姓,只有在彭城与曹军作殊死一搏。

曹操闻听军报,不禁大喜,能在彭城解决了陶谦,一来青州军有食,二来又避免了徐州攻坚,实是送上门来的大好事,于是便尽起二十万青州大军,直趋彭城。

大战即将来临,徐州军有两个作战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凭借彭城高大坚固的城墙,充足的军粮,依城固守,曹军人多势众必乏粮,只要能顶住曹操的前几轮攻势,可以说即胜利在望,待曹军无粮被迫退军之时,徐州大军出动掩杀,必可稳操胜券;二是依托彭城为后据,大军屯于城外,以逸待劳,等曹军疲师远来立足未稳之时,及时出动对其实施打击,此方案胜负当在两可之间,好处是就算不胜还可以退守彭城,继续执行第一方案。

陶谦没来得及过多的斟酌,便采取了第二方案,理由很简单,就算彭城能守住,城外的老百姓怎么办?若全部撤进城内,万一城破,彭城便成血海,因为曹操早已颁布飞檄:凡城池被围之后而降者,破城之日,亦即屠城之时,无论老幼,格杀勿论(那意思是,就算降了的也不免被屠城)!

趁曹军未到,陶谦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紧急疏散城中及四乡百姓,大部动员逃往郯城,并且派了军队车仗沿途护送;第二件事情么,是徐州军的绝对机密,现在还不能透露,不过正是这第二事情救了徐州,也救了陶谦自己。

青州军开到彭城时,陶谦已尽率徐州军全部主力在城外列阵以待,未等青州军前锋回过神来,便全线出击,摆明了一副拼命的架势。曹操的前军猝不及防,竟被徐州大军一下冲乱,片刻间便被分割包围,围住曹军的徐州军将士,早已风闻此次来犯的曹军军纪极为败坏,抢杀奸掠,无所不为,现在到了替本州百姓报仇之时,岂不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片刻间便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将曹军的前锋部队一戮而尽,领军的曹仁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往后方。

陶谦看到自己的部队初战得手,心中大喜,原来闻名天下的曹操不过如此,随即挥动令旗,出动了后续部队。徐州军士气大振,曹操的青州军毕竟长途跋涉,立足未稳,一时难以抵挡徐州军的锐气,只得且战且退,弄得主力大队的阵型也一时零乱。

曹操闻报,率中军精锐赶上前来,欲要稳住阵脚,却见曹仁单人独马,衣甲零乱,浑身是血,逃进了青州军的主力大队阵中。

而陶谦指挥着徐州军不依不饶,竟直追了上来,紧随着鼠窜的曹仁扑向了青州军的主力大队,致使青徐二军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混战之局。

一切都出乎了两军主帅的预料:陶谦没想到大胜敌人前军是这么干净利落;曹操没想到陶谦会来这么一手,徐州军竟然能困兽犹斗。

曹操久经战阵,看见徐州军迎面扑来的架势也不禁暗暗心惊,一个个血红着眼,不顾伤亡,直向前扑,就好像谁杀了他老子娘似的。可不是吗?参战的徐州军士兵,大多都有自己的亲属、亲戚伤亡于曹军之手。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战场上的曹操永远是冷静的,他一面发出一道道命令,派出陆续赶到的生力军投入混战的战场,一面估计着对方的凶猛攻势还能持续多久:看似无穷无尽,攻势如同浪潮,一波接一波,一轮比一轮汹涌!但实战中历练出来的青州军也非同凡响,虽势头不如徐州军,却也勉强稳步后退。

一场不分阵势的血腥大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接触敌人的唯一目的就是杀死对方,至于自己是否被杀,没有人考虑这些,人们已经被血腥味给熏疯了!被砍掉一条腿的士兵倒在地上也没忘记给对方的腿上也来一刀,都躺下来拼命吧!

这时候就看双方主帅的战场临时应变能力了,这点上曹操无疑有着绝对的优势,陶谦心里想的唯有如何加强自己部队的攻势,能坚持到敌人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是胜利;曹操则不同,眼前的局面虽然对自己不利,但他并没有过于关注,他在静静地等待着自己后续部队赶来,后续部队到来后,他也不急于把他们投入到眼前的战场。

曹操吩咐于禁、夏侯渊各领步骑一万向两侧迂回,以自己中军的对空火箭为信号,同时从两翼投入战斗;吩咐飞骑,通知后面还没到的夏侯惇部重骑兵,绕开此地的主战场,直袭彭城!

等着吧,时候快到了,眼前的战场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屠场,光知道拼命算不得将军,让俺曹操教教你陶谦怎样打仗!于是,他提前下一道军令:这场战役为了惩罚敌军的顽抗,不留俘虏,战士们一律以敌人的首级邀功。

不留战俘的军令一传到战场上的士兵耳中,曹军士气立时大振:这是主帅已确定青州军必胜无疑的信号,致使抵抗着徐州军疯狂进攻的士兵,有不少人拼着命还不忘收集人头,有的因此被敌军砍掉了脑袋。

一切如曹操所料,彭城遭袭的消息一传到陶谦的耳中,陶谦几乎本能地命令自己的总预备队立即驰援彭城,曹操一看敌军后方的旗号开始向彭城方向移动,便下令中军射出了对空火箭,这是聚歼敌军的信号,于禁、夏侯渊两军从左右同时扑入了混战的战场。

战场上正拼命的徐州军将士发现了自己的后军正向彭城后退,士气大挫,眼见左右又有不知多少敌军扑来,而曹操的中军精锐却突然趁机发起了反攻,瞬间斗志尽丧,战场上凭的就是一股气,气一泄就只有等着挨宰了。

以下的战事不忍细说,总之是徐州军大败,青州军歼敌已无法记数,据《三国志·陶谦传》载: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陶谦引残部退守郯城,彭城呢?不用问丢给了曹操。

谁知曹操进了彭城才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确定无法取胜了!这陶谦太狡诈了!因此,对陶谦的怨恨不免又加重了几分。

原来这就是陶谦战前采取的第二项措施:彭城所有的军粮辎重都被陶谦趁护送难民时转移到了郯城,曹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却是空城一座。

二十万青州军军粮将尽,现已无法得到彭城军粮补充,曹操傻眼了!

无奈之下,只得试攻郯城,那陶谦自彭城领教了青州军的战力,接受了教训,坚决不出城作战,弄得曹操虽恨却无奈,发动了两次攻城战,落了个损兵折将毫无战果,再拖下去怕是连兖州也难回去了,咽口气,退兵吧。正是:

为免三军成饿殍,

暂忍一怒回兖州。

杀父血仇非旧怨,

夺地劫粮是新仇!

68

曹操的初战徐州致使数十万百姓命丧无辜,陶谦大忿却无奈,军事实力决定一切。挨了一巴掌,还手是不敢的,问题是第二巴掌再扇过来时,怎么避开?

陶谦采取了两个应急措施:一是向自己的同道好友紧急求援,穷不帮穷谁照应?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坐视曹操吞并徐州,成为单极超霸,你们被灭的一天也就到了,不为徐州,就为你们自己也该拉兄弟一把吧?

这项措施有了回应:青州刺史田楷起兵来援,值得关注的是田楷带着世称英雄的刘备来到了徐州。

有关刘备的事容下文细讲,大家先了解一下陶谦的第二项措施。

陶谦的第二项措施就是告状,向谁告状?朝廷呀,别看现在的朝廷是被李傕、郭汜把持着,可自己这顶徐州牧的官帽就是人家给戴上的,关键是这个中央政府现在被曹操所接受承认,并且眼下曹操还正有求于这个西凉军政府,曹操正三番五次地遣使向中央表示友好,以期获得对领兖州牧的承认。

朝廷表态了:此案不予受理。

为什么?

曹操不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国家干部呀,没有义务对他实施管理。

其实没有力量管是真的,你想管,曹操理睬你吗?对于曹操自我封官的积极表现,朝廷更是不敢提一句的,不久还正式追加任命了曹操为兖州牧,朝廷更是欺软怕硬的。

一个军事集团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就必然演化成为一个相关的利益集团,而作为这个集团的领袖人物,此时最需要的是站在战略全局的制高点,敲定一个适合自己集团发展的战略方向,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提出一个足以使人们相信的政治口号。

虎踞兖州的曹操一开始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向南,向南,再向南!南方豫州连年战乱,人民流失,土地大片荒芜,对曹操已经认可的屯田养兵政策的实施大为有利,然后可挥兵西向,经掠司、并二州,尽量靠近即将重新成为全中国政治中心的洛阳,且制造了一个极具感召力的政治口号:西征长安,迎驾救国!

但曹操被初次南征的一连串的胜利给冲晕了头,转兵东向,不惜杀戮人民,劫富济己,虽有小获,但却从政治上失去了一大批士子精英的信赖,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例如,原九江太守边让,从九江离职回到家乡的时候,孔融还特地给曹操写了封信,让曹操重用这位有才的人。但等到边让回到家乡后,曹操一征徐州的战争已经结束,边让对曹操的看法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屑与曹操为伍,更别说屈身做他的属下了。

边让,兖州名士,是一个有文才的人,蔡邕则说他是个天才,“聪明贤智”。当初大将军何进招揽天下名士的时候,边让就是其中之一,做了大将军的令史,后来做到九江太守。

《后汉书·文苑列传》中说:“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

就在边让看不起曹操的时候,曹操又犯下了第二个大错:既然你不能为我所用,我就杀了你!结果曹操不但杀了边让,连他的全家也没放过。兖州一个曾任一方太守的名士,在没有任何罪过的情况下,全家被灭了门。

要命的是:曹操有错却不自知,仍然沉醉于以往的胜利中,在作二征徐州的准备,丝毫感觉不到火山就在脚下,即将爆发!

首先是曾对曹操倍加推崇过的东郡太守陈宫突然发觉自己把曹操看错了!曹操并不是自己向兖州士子们宣传过的那样,是“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三国志·武帝纪》)

陈宫现在认为:血的事实证明,曹操是个草菅人命的乱世奸雄,让他来统治兖州必然会给兖州人民带来灭顶的灾难,自己是引狼入室的祸首,所以有责任驱狼出境,以抵消自己的罪过。

他找到了现在有相同看法的张邈。张邈曾是曹操生平最信任的密友,是光着屁股一块长大的发小,而且数次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可以说是曹操的大恩人,以至曹操在一征徐州前,将全家老小托付给了这位绝对信得过的铁哥们儿。

但现在情况变化了:哥们儿之间有了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这条底线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在作怪,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被助者是绝对不能超越施助者的,否则就会造成救助人心理上的极大失衡,这点大家可以自行体验一下,容易得很。

设想一下:你从每月三百元的生活费中节省出了一百元,捐助给了一个你认为急需救助的同学,而有一天你意外地发现,这位被你救助的同学每月的消费都在五百元以上!你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张邈现在的心情就是这样。他兢业为官,清廉一生,好不容易混到了陈留太守的位子,现在却成了曹操的下属,这就好像刚从大门口救了一个饿晕的苦孩子,这孩子刚活过来就成了你的领导,怎么会爽得起来?

再有,袁绍来信,委托曹操杀掉张邈,曹操仗义地通知了张邈。张邈当时也挺感叹曹操的情分,可是一转眼曹操便与这个欲除掉自己的人结成了同盟,怎不叫张邈疑惑?

又加上曹操在徐州连屠五城(彭城、傅阳、取虑、雎陵、夏丘),枉杀了边让一门,张邈实在忍不下去了!所以与陈宫一拍即合,做出了一个义无反顾的决定:

既然外聘的总经理已经开始败家了,那就炒了他的鱿鱼!另换新人!换哪个?此人的武力必须与曹操相抗衡,甚至要比曹操更狠。张邈的人选是:刚结拜的朋友、以勇武而闻名天下的“人中吕布”吕奉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3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