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宇宙维度和人择原理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6 23:50:19 0


但是且慢,基督徒一边冷笑一边提出质疑:按照你们物理学的说法,宇宙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物质与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根据能量守恒定理,无不能生有,请问这开天辟地的一炸是从哪来的,天上掉的?

这实在是一个刁钻到极点的问题。古人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按照目前的研究,大爆炸产生了宇宙,而“时间”本身也是在大爆炸中产生的,所以并不存在“大爆炸之前的时刻”,意即大爆炸之前不存在其他物质和能量来给你“炸”,是真真切切的“创世之初”。(即使平行宇宙理论,循环爆炸理论成立,基督徒仍可置疑最初这一切是怎么凭空出现的。)

这就是为什么牛顿同学想了一辈子也想不明白,最后一气之下整出个“第一推动力”来的缘故。

佛曰:不可说。

佛教里的“不可说”是一个极大的数量单位,大到难以表示,无法理解。

别争了,别争了,一个绝望的事实是,你将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无中生有”。

人类很难接受无法理解和描述的事物,不把一切都定义到一个理论框架中就会莫名恐惧。

想想看也是,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一路走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精彩纷呈的艺术,深邃无比的哲思,举世惊叹的技术,上天入地,泱泱大观,只要我们穷尽思索,还有什么不懂的?

有,宇宙的维度。

当你行走在一条狭长的隧道里,你能走出隧道的方向只有两个—前与后;当你走在空旷的田野里,你就会有四个方向—前、后、左、右;而当宇航员在太空中表演太空漫步时,他的方向将有六个,前、后、左、右、上、下。以上分别对应的是一维宇宙、二维宇宙和三维宇宙。

然而,还有第四维,第五维……完全超出人类的想象。

生活在二维世界中的生物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一维世界里的事,这个世界只存在“长”的概念,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前或后。当他观察周围的世界时,比如观察自己的同类,看到的是一个点—没有直径的概念,而是无限小的点。

于是,二维世界里的生物开始嘲笑:这些只能前进和后退的生物竟然也能生存?他们怎么去猎取食物,躲避敌害?(只能前进和后退。)

目光短浅的二维世界生物不知道的是,更高维度的世界还有不计其数,那是他们更加无法理解的区域。

一个简单的例子:狗看见一颗球掉进洞里,它会认为球已经消失了,但我们知道球还在。这是因为我们活在三维空间里,而狗活在二维空间里,只有长宽的概念,没有上下的概念。

世界是多元的(多维度),只有站在更高的维度,才能看清低纬度发生的事,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事实,打个比方:瞎子感觉不到光和颜色;聋子感觉不到声音,但并不表示它们没有,它们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而另一方面,人择原理认为,宇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它这样。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活在一个看似调控得如此准确,以至于能孕育出生命的宇宙之中,是因为如果宇宙不是调控得如此准确,人类便不会存在,更遑论观察宇宙。如果任何一个基本物理常数跟现有的存在足够的差异,那么我们所知的生命便不会存在,更不会有智慧生物去思考宇宙。

如果这个世界曾出现过无数次可能。那么,只有这一次,产生了你和我。

因此,是我们选择了“能量守恒”而非“能量守恒”选择了我们,或许它在另一个维度,根本就是谬论!

既然能量守恒都不能做到普适,则程朱理学又如何?

王阳明在解答科普青年的同时,内心已经完成了推翻和重建的转变。

于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有人风传,说刘瑾余怒未消,准备派人到龙场来加害阳明,阳明听说后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傍晚,山腰落日,雁背斜阳,仆人们屋前屋后都找不到阳明,正无可奈何,却听见噼里哐啷的锤打声。

众人寻声走去,但见阳明抡着一个大锤,正在打造一具石棺,眼看就要成形。

众仆面面相觑:主人这是咋了,没见他喝三鹿啊,怎么就脑残了呢?

一个胆大的上前去小心翼翼地询问,阳明泰然自若道:

吾今惟死而已,他复何计!

这回阳明没有再耍诈,没有“佯狂避世”,而是经过深入思索,种种磨难,完全将庄子“齐生死”的哲学“知行合一”了。

庄学是“变”的哲学,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从而提出了“齐万物”。

既然“这世界变化太快”,那为什么要有统一的标准?顺其自然之性,则不治天下而天下自治。正所谓“物之不齐,宜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由此,在庄子眼中,万物平等,无分贵贱,无分有无,物之所存,道之所存,存在即合理,是谓“齐万物”。

推而言之,一切存在形式,没有不好的,所谓的“死”,也不过是人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而已。

于是大伙不高兴了:“庄子庄子,果然喜欢装13。说得轻巧,你死一个我看看?”

的确,哪怕你说得天花乱坠,贪生怕死终归是人之本性。

话说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鼓盆而歌,那个平时喜欢跟他斗嘴的倔老头惠施看见了,就这个问题再次跟他争执起来。

庄子急了,说:“天地之间本来没有我,后来纷扰杂乱之中产生了气,气变有形,形变有生,最后又变而之死,这是和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变化一样的自然规律。”

嗯,是一个可以自洽的理论,但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贪生怕死”。

后来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研究《庄子》,提出情感为“人之束缚”,补充了庄子的理论。

这也是王阳明此刻坦然面对死亡时的心态:真正有知识的人,通晓了宇宙的真相,明白了事物之发生为必然,则遇事不动情感,不为所缚。正如飘风坠瓦,击一小儿与一成人之头,小儿必愤怒而恨此瓦,成人则不动情感,因此所受之痛苦亦轻。

庄子认为,死是生的天然结果,对此有悲痛愁苦,是“遁天倍情”。“遁天”者必受刑,即其悲哀时所受之痛苦。若知“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由“忘天下”进而“忘所用之物”最终“并己之生而忘之”,忘生则得不死,是谓“齐生死”。

参悟了生死的阳明静静地躺在石棺中,脑中萦绕着的是一直以来困扰他的三组关系:人生和宇宙,人性和天理,格物和致知。归纳起来就是“吾心”和“物理”,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无数的画面在他脑中闪回,另一个类似的问题蹦了出来:论心还是论迹?

还好知识储备够用,阳明的思绪回到了唐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162.html

上一篇:徐元庆谋杀案
下一篇:宗教VS科学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