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蹭饭吃的韩信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6 23:00:27 0


就在项羽骑乌骓、舞大戟、纵横热血疆场、挥洒男儿豪情的时候,在距离项羽家乡下相不远处的淮阴市中,一个相貌魁伟却衣着穷酸的年轻人,背着一柄冷寒映日的长剑,在喧嚣热闹的街市上,沉默地穿行。

从韩信“家贫无行”的记载来看,韩信可能自父辈开始就穷得身无分文,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不过眼前混得一团漆黑,不代表老祖宗就没发达过。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蜀汉刘备,祖上是日享千钟的中山靖王刘胜,但到了刘备这一辈,家境早就没落了,只好在街上卖草鞋谋生。

从韩信的姓氏来看,不排除他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某个远房宗室。有一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韩襄王韩仓的曾孙,祖父是襄王之子虮虱,当时在楚国做人质的虮虱没有当韩王,而是留在楚国。如果韩信真是韩国后裔的话,他极有可能是韩虮虱的后人。

虮虱留楚时,楚尚未迁都,而是在几十年后才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东迁寿春。韩信的祖上可能也随着人潮迁到淮河南岸的寿春,距离淮阴非常近,韩信也是有可能流落淮阴的。

《史记》记载漂母对韩信的称呼是“王孙”,韩信的出身应该不是底层平民。

关于“王孙”这个称呼,苏林说是漂母对韩信的尊称,就如同戏文小说里对年轻书生称为“公子”一样,不代表韩信就是王公子孙。但西汉人刘德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秦末多失国,显然是指秦灭六国后,六国王室子孙流落民间,也许淮阴人已经知道韩信的身世。

能证明韩信是破落王公贵族子孙的,也许只有韩信日夜不离手的那柄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是身份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先秦年代,除了周天子,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及卿、大夫、士,才有资格佩剑。寻常百姓是不能够拥有、也买不起剑的,再说老百姓平时谁用得着那玩意儿?韩信的这柄剑,应该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太可能是别人送给韩信的。

至于韩信的父母,史书语焉不详,只是记载韩信的母亲葬在淮阴。通过韩信葬母的这一史料,可以证明韩信曾经和母亲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韩信葬母时已经成年。但韩信的父亲是谁,有过什么事迹,史书无一字记载。有两种可能:一、韩信的父亲死于秦灭韩之战,韩信有可能是遗腹子,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二、韩信的父亲在战乱中与妻、子分散,客死异乡。

对于韩信的童年生活情况,《史记》和《汉书》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当韩信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行走在淮阴市井郊外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弱冠的青年人了。

韩信没有正当的职业,他出身太低微,按当时制度是不能做官的。不要说做官了,就是当个府衙小吏,韩信也是没资格做的。没有铁饭碗,如果会一门手艺,也是能吃上饭的。比如做个二道贩子,捣鼓一些商品在市场上叫卖,赚点儿差价。不幸的是,韩信不会做生意。当然,主要原因还是韩信没有本钱,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年头手上没钱,什么都做不了。韩信手上有一柄剑,如果典当的话,也应该能换不少钱,但韩信不会卖掉这柄剑,这是他在人间受苦受难的日子里,唯一的精神寄托。在韩信看来,有了剑,才是真正的男人。

家里没有存款,眼前又没有工作,韩信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不知道这些年来,韩信都是靠什么活下来的。

想活下来吗?家穷没关系,人品恶劣也没关系,只要脸皮厚实,放下身段,依然可以混上一口热饭吃。韩信别的本事也没有,但他的脸皮特别厚实,比城墙根儿还厚三分。有了这个特殊本领,韩信就有办法填饱肚子了。

蹭饭吃!这是韩信活下来的唯一出路。

韩信在淮阴的亲朋故旧也不多,但就是这几家亲朋故旧,成了韩信下嘴的目标。韩信每天的生活规律是这样的:

早晨,韩信从四面漏风的破草屋子里爬起来,穿上他那件百宝衣,背上心爱的宝剑,来到不远处的亲朋家中,把剑放在门外,然后有模有样地坐在人家的饭桌上,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吃完后,韩信道了声谢,背上剑离开。

从上午到下午,韩信开始在大街上、河边、城墙根儿闲逛,一会儿看人钓鱼,一会儿看人种田,或者陪几个小孩子玩游戏。

傍晚,夕阳西沉,人们开始收拾家伙回家吃饭,韩信再次来到熟人家里蹭饭。一碗不够,再吃一碗,直到吃得打饱嗝儿,韩信才起身离开。

一开始的时候,别人还能看在亲朋故旧的关系上,赏韩信几碗饭吃,但韩信吃饭是从来不给钱的,他也没钱。时间长了,别人就吃不消了,谁家也不富裕,哪经得起这头饿狼的糟蹋。

有些亲友很讨厌韩信吃白食,只是念及旧情,没好意思发作,但脸上已经开始挂不住了。第一个揭竿而起,给韩信甩脸色的,是淮阴郡下乡南昌亭长的老婆。

在这场由韩信发起的蹭饭战役中,南昌亭长家里受损最为严重,因为韩信在他家蹭了好几个月的白饭。作为受害者,亭长一直隐忍不发,但亭长夫人可没有这么好的涵养。

韩信刚开始来吃白食的时候,她还能沉得住气,但几个月下来,亭长夫人就被韩信给吃急了,家里的米缸已经开始养老鼠了,韩信还每天按时来蹭饭吃,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男人!

为了不让韩信再来她家吃白食,亭长夫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其实就是提前吃饭。平时七点吃饭,现在改成五点就起床做饭,夫妻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刚出锅的饭菜一扫而光,然后打扫干净,等待韩信的到来。

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韩信已经背着剑,站在了门外。

房间里闻不到一丝饭菜的香味,韩信所能感觉到的,只有席坐于地的亭长夫人冰冷的沉默。

“食乎?”韩信面色不悦地问。

“已尽矣!”亭长夫人面无表情地回答。

平时亭长家吃早饭都是准时准点的,现在突然把饭局提前了,很明显,这是冲着韩信来的。韩信满心欢喜地来蹭饭吃,结果饭没吃到,却蹭到一顿白眼,韩信的脸上顿时就挂不住了。

他要发作!

韩信的脸开始抽搐,拳头握得咯咯作响,当场大骂亭长夫人是个心术不正的坏婆娘,凭什么不让我吃饭?虽然不知道韩信都骂了什么,而且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此事的描述只有简短有力的四个字:“怒,竟绝去。”将韩信当时的愤怒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韩信吃不到白食,他居然还好意思发怒!吃白食到了韩信这种嚣张跋扈的份儿上,可谓千古奇观。不知道韩信发怒的勇气是从何而来,难道他认为在亭长家蹭饭吃,不是亭长对自己的施舍,而是自己对亭长的施舍?

韩信很有“骨气”,不让吃就不吃,谁稀罕你家那盘烂菜!韩信被亭长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心境悲凉地负剑而去,从此再没有踏进亭长家的大门。韩信饿着肚子在大街上漫无目标地溜达,看到街市上炊烟袅袅升起,行人携儿带女,说说笑笑回家,韩信突然泪流满面。

家?韩信的家在哪里?

他没有家,自从母亲含泪去世后,韩信就孑然一身,飘零于江湖,在别人的冷眼中艰难地生存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09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