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历史悬案

缅因号爆炸引出美西战争

历史大观园 历史悬案 2020-05-28 23:04:31 0


缅因号军舰爆炸事件,对美国人民来说或许是心中永远不可触摸的痛,爆炸事件的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难以解释的谜团。

1898年2月16日晚上,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港口外的缅因号大型军舰,在片刻时间内竟然爆炸沉没,瞬间而来的爆炸使得军舰上的260名水手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全部葬身海底。

缅因号爆炸之后,美国所有的新闻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大肆报道,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将所有的矛头引向西班牙,认为这次爆炸事件是由西班牙一手策划的。整个美利坚民族的复仇情绪空前高涨,有的人还发起了请愿行动,要求对西班牙宣战,以报国仇家恨。

美国所有的人一致认为缅因号爆炸是西班牙对美国发动的恐怖袭击,国会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决议,美国政府正式向西班牙政府宣战。

在整个美国同仇敌忾之下,军队的士气极为高涨,战争仅仅进行了6个月就打败了西班牙,不仅报了缅因号一箭之仇,还将西班牙的势力赶出了美国,美国也凭借这次事件,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尽管当时的美国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举国欢庆,但是仍然有头脑冷静的历史学家,写下了这样的评价文字:“缅因号军舰爆炸原因不明。”

在缅因号爆炸后几个小时内,舰长就向国内发过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如下:“缅因号起火爆炸,原因未明,请暂时不要向外界公布。”

缅因号沉没之后,美国军方派出一支小规模的考察队,对沉没的军舰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外部爆炸物在靠近船首下方底部爆炸,引发位于船体前面的三个弹药舱爆炸,使船体在近船首部位一分为二,前面近三分之一的船体被炸毁分离。由于缅因号体形庞大,所以被炸毁的船首和大部分船体都搁浅在离岸不远的浅海中。

1911年,躺在哈瓦那港口外的缅因号船体影响了古巴的航运,古巴要求美国将它移走,美国政府借此机会进行了第二次爆炸原因的调查。这次调查团由4个不懂造船技术的海军将军负责。经过6个月的调查,结论依旧是:“缅因号是由于船底外部爆炸导致沉没。”

缅因号爆炸引出美西战争

1898年毁灭的美国军舰缅因号

当然,他们维持原判,也有着他们的原因。最有力的证据是就是船壳底部中央一块9平方米的钢板,竟然奇怪地出现在机舱位置,一定是外部爆炸的强横力量将这块钢板崩入船舱内,这是外部爆炸说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但是,调查团心中也留下一个难解的疑问:要在外部炸毁缅因号,如果是采用水雷爆炸的话,这个水雷必须得超过300磅重,才能有这么大的破坏力,而当时,还造不出那么大的水雷。一些历史学家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一丝一毫的疑问都要弄清楚,还是坚持认为缅因号爆炸原因不明。

至于缅因号,这一次被拖到深海第二次炸沉,从此之后,人们再也看不到它庞大的、锈迹斑斑的躯体了。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又重新调查缅因号沉没的原因,而这次的调查,是由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为了真正了解缅因号的爆炸原因,他们决定重新造一个缅因号,然后重新进行一次爆炸,彻底搞清楚爆炸的原因。

这个想法在许多人看来近乎天真,而且有点疯狂,但这却是调查团不折不扣的想法。要想重新造一个缅因号那样的船,在现在看来存在好多难题,虽然美国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但是要完全使用19世纪的技术来造这样一艘大大不同于今天的船,还要耗费巨大的经费,就显得有点困难了。

重造很困难,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一艘年代比较接近的船,经过查询,他们居然找到了。

在美国东海岸的港口城市费城的一家博物馆里,停泊着一艘与缅因号同时建造、结构也相似的19世纪战舰——奥林匹亚号。

研究人员们大喜过望,通过对奥林匹亚号船体结构细致的考察,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缅因号爆炸的假设:缅因号是因为右舷的锅炉室位置过于接近一个弹药舱,高温通过隔离的钢板持续传递到弹药舱,引起火药燃烧爆炸,然后再引发另外两个弹药舱的爆炸,导致船首被炸毁,然后沉没。

接下来,研究人员就开始验证假设。研究人员用19世纪的工艺,制成了同样强度的钢板,仿制了弹药舱和锅炉室,然后开始在野外生火实验。当锅炉工作了几个小时之后,监视弹药舱钢板温度,仪器显示了一系列的物理变化。8个小时之后,通过隔离钢板传导过来的高温点燃了弹药舱的黑色火药,发生了爆炸,从而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下一步工作就是解释为什么爆炸时船底钢板会出现在船舱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通过实验,发现缅因号的船体底部钢板是在逐步加压的情况下断裂。马里兰州的海军流体动力研究所为了解释,进行了另外一个实验,终于得出了结果:缅因号船体中3个弹药库爆炸后,产生了巨大真空,在海水的作用下,将爆炸时撕裂扯开的钢板推入船体,送到了船舱中。

辩论到这里,反对方再也找不出理由,最终接受了研究人员的推理和验证结果,缅因号出事的原因在近一个世纪后终于搞清楚了!

西班牙背着的黑锅,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xa/28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