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袁绍和董卓决裂后,为什么要远奔河北?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8-13 16:52:47 0 袁绍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三国人物——袁绍在冀州”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

袁绍登上政治舞台后,在他的率领下消灭了宦官势力,但是,政权却落入凉州军事集团的董卓手中。他们之间矛盾的激化,是从废立问题上开始的。董卓准备废少帝立陈留王(即后来的献帝),作为世族高门代表的袁绍,以“废嫡立庶”为理由,坚决反对。争执当中,“(袁)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后汉书·袁绍传》)。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他所代表的是世族高门,但仍旧表现了他的游侠和豪杰的性格。

董卓为巩固所掌握的政权,不得不与站在他对立面的游侠豪杰妥协。[《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说:“(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说明董卓也兼有游侠身分,但他属于凉州集团,与关东集团是对立的。]因此,在他擢用的“群士”当中,就有吏部尚书周珌、侍中伍琼、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伍琼、何颙是袁绍的“奔走之友”,如前所说,他们和袁绍一样,是当时的游侠。周珌一作周毖,《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说“周毖字仲远,武威人”,后为董卓所杀。至于郑泰,据《三国志·魏志·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郑)泰字公业,少有才略,多谋计,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名闻山东。”郑泰“家富于财”,与袁绍的另一“奔走之友”张邈相同,也应该是一名游侠之士。《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说:“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袁)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说明袁绍投奔河北,取得勃海这样的地盘,虽然凭借“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以他的游侠身份,能够“收豪杰以聚徒众”,振臂一呼,使关东地区有脱离董卓统治的可能;同时,在京城洛阳,可以暗中为袁绍出力,迫使董卓给以勃海地盘的,不是四世三公的袁氏亲族如袁隗等人,也是伍琼、何颙、郑泰等游侠之士。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里,即以汝南袁氏这样一个显赫的世族而论,风云人物不是身任三公的袁隗,而是作为游侠豪杰的袁绍。

与董卓决裂后,袁绍为什么要远奔河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袁)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集解》引清代学者何焯说:“(袁)绍见光武资河北以定海内,故图据之。”这个说法颇有见地。根据当时形势,袁绍占据河北以南争天下的策划,应该是富有远见的。从《武帝纪》看来,袁绍和曹操的这番对话,是在起兵讨伐董卓时,即是在袁绍已经到达河北之后。但是,袁绍占据河北的策划,绝不是突然形成的。袁绍在洛阳的“奔走之友”,并与河北豪杰有联系,又随他偕赴河北的许攸,可能就是参与策划的主要人物之一。同时,在东汉末年,河北的冀州是一个富庶的地区。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当袁绍初到河北时,谋士逢纪就说过,“冀部强实”,后来高干、荀谌也说,“冀州天下之重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传》也说:“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这应该是袁绍这个策划的一项重要根据。所有这些,说明与董卓决裂之后,袁绍不投奔他处,而特意选中河北,绝不是偶然的,冀州的富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如前所说,随袁绍投奔河北的,有他的“奔走之友”许攸,此外,还有在洛阳“与同腹心”的逢纪。《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说:“(逢)纪字元图。初,(袁)绍去董卓出奔,与许攸及纪俱诣冀州。绍以纪聪达有计策,甚亲信之,与共举事。”前引《后汉书·何进传》所说当时博征的“智谋之士”,除逢纪外,还有何颙和荀攸。荀攸属于颍川荀氏,与袁绍没有密切的关系。至于何颙,如前所说,本来就是袁绍的“奔走之友”,与许攸相同,并同属以袁绍为首的政治集团。很有可能,逢纪与袁绍、何颙、许攸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史料中没有提到逢纪的籍贯,东汉初年的“逸民”逢萌,是北海都昌人(《后汉书·逸民传》),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一九认为逢“姓出北海”,《集韵》等书也如此说,看来逢纪应该是北海人,是关东而不是河北的豪杰之士。

袁绍在河北,有勃海作为根据地,有与“袁氏故吏”冀州牧韩馥的较为密切的关系,而且身边还有逢纪、许攸等人。从此,袁绍在河北开始站定了脚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2509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