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袁绍为什么要守孝6年?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9-01 14:26:12 0 袁绍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文章,在这美好的一天中,遇见您是我的福气,遇见您是我的幸运,希望这篇文章“三国英雄记——袁绍耍滑头”能够给您带来一点生活中的趣味!

似乎还有两位重量级人物没有说到。

这两位,就是袁绍和袁术,之前虽然提到了他们,但还没有来得及做具体介绍。

袁绍字本初,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人。说起汉末的政治世家,不是风光一时的外戚,更不是污秽不堪的宦官,而要数那些党人中的翘楚、士人中的清流。其中以汝南郡袁氏、弘农郡杨氏和颍川郡荀氏最为显赫。这些家族,人才辈出,有许多人登上了三公的高位,被称为“几世几公”,而袁氏的“四世三公”最为突出。

连续四代都有人当上三公,在政坛上活跃近百年,这不是随便哪个家族都能做到的。

汝南郡袁氏兴起于一个叫袁安的人,当时还是个厚道的基层公务员。有一年冬天发生雪灾,好多人饿得没有饭吃,手里有点小权的都想办法收取贿赂来活命。

一天,县令出来视察,到袁安家看到门口没有一点脚印,县令想八成这个老实人给饿死了吧?于是让人去收尸,结果发现袁安还有一口气,就把他救活了。

宁可饿死也不收取贿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典型的廉洁自律精神。

于是,袁安被树成廉政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宣传材料也写得好,标题是“袁安困雪”,成为本朝一个经典,写进了学生的教科书和官员的操行手册里。

袁安声名大振,汉章帝时做到了司空。袁安的后人袁京、袁敞、袁平、袁成、袁汤、袁逢、袁隗等人都曾位至三公,这还不算下一辈的袁绍。

三公可以开府,在“门生故吏”眼里,聘用自己的人不仅是长官还是恩师,从而结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袁家连续四代人当过三公,算起来有八个人之多,聘用过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日后转任政府及地方高官,织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袁绍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的父亲叫袁成,很有能力,当时跋扈将军梁冀把持朝政,对袁成都礼让三分,甚至言无不从。袁成在梁冀面前说话很好使,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社会上流传一句顺口溜:

事不谐,诣文开。

意思是,事情摆不平,就去找袁成。文开,是袁成的字。

但也有史书说,袁成并不是袁绍的生父,袁绍的父亲是袁逢,跟袁成是亲兄弟,袁成死得早,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以继承家业(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

古人很注重亲属之间的法律关系,袁绍一旦过继给叔父,袁成就成为袁绍法律上的父亲,袁逢是袁绍血缘上的父亲。

袁逢还有一个儿子叫袁术,字公路。

论起来,袁术本来是袁绍的亲弟弟,但袁绍过继给袁成后,袁绍就成为袁术的堂哥。

这兄弟俩关系不怎么好,原因是袁绍的生母不是袁逢的正妻而是妾,袁术的母亲则是正妻,一个是庶出,一个是嫡出,二者差别很大。

如果按照嫡长子世袭制的观点,袁绍虽然比袁术年长但没有袁逢的继承权,如果是这样的话,二人日后迟早会爆发一场冲突,但这个冲突却没有爆发出来,原因是袁绍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有了另外的继承权。

还有的说,袁绍的生母连妾都不是,其实是一名丫鬟(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因为跟主人有了孩子才被收为妾,想必袁术的母亲对这个妾很不友好,直接影响到袁术对袁绍的态度。

最后这个说法记载在公孙瓒后来讨伐袁绍的檄文中。檄文是用来诋毁敌人用的,自然少不了抹黑、造谣,似乎可信度不高;但其实不然,檄文固然可以骂人,可以上纲上线,可毕竟是公开发布的文书,基本事实不能太离谱,所以这件事的可信度相当高。

和当时大多数权贵子弟一样,袁绍参加工作是从“郎”做起。“郎”是天子身边的工作人员,皇宫里不仅有宦官,而且还有不少办事机构,如国家档案馆兰台、朝廷的秘书局尚书台、朝廷的机要收发局谒者台等,这些办事处机构聘用的办事员就是“郎”。

担任郎官既是一种历练,借此熟悉宫里的办事程序以及公文处理规则,同时在天子身边工作也是一种荣耀,表明与天子之间曾经有过亲密的关系,他们一般不会任职太久,一有机会便会被授以实职,这些从天子身边来的人大多仕途坦荡。

袁绍不久就被任命为东郡濮阳县县长,这个地方位于洛阳以东几百里外的黄河沿岸,那时候长江沿线并不发达,发达的是黄河沿线,濮阳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武汉、南京。

袁绍担任濮阳县县长的时间不太长,因为他家出了一件大事,他的母亲,也就是那个被袁术瞧不起的丫鬟去世了。当朝以孝治天下,父母亲去世做儿女的要守三年丧,担任朝廷公职的必须离职守丧。袁绍于是离开濮阳回到汝南郡汝阳县为母亲守丧。

袁绍虽然只是个县长,但作为袁家最被看好的下一代之一,他在这时候已经很有名气,结识的朋友很多,他家办丧事居然惊动了数万人来参加,许多人是从几百里、上千里之外赶来的,车子来了几千辆。

这些人里就有正在洛阳太学当学生的曹操以及曹操的好友王俊,不过曹操和王俊也只能在外围看看热闹,暂时上不了袁家贵客的名单。

守孝是很苦的差事,不仅时间很长,而且规定很多,不能住在家里,只能在父母坟前搭个简易棚居住,其间不能东跑西窜,不能吃肉,不能有娱乐活动。过惯了荣华富贵日子的人根本受不了,表面上悲悲戚戚,心里肯定如煎似熬地掰着手指头算日子什么时候结束。

可是,当袁绍在母亲坟前守完三年孝可以回去重新工作的时候,他却突然向朝廷请求把丧假再延长三年,他还要再为已故的父亲守三年孝。

当时袁绍的生父并没有死,他是后来死于董卓的屠刀的。袁绍要为之守孝的是他的继父袁成,袁成死得很早,袁绍当时太小或者还没有过继给伯父,总之当年没有正式为继父守过孝。袁绍的举动被理解为更大的孝行,因为这个孝当时并不需要追补。

袁绍又在继父坟前搭起个简易棚开始另一段三年清心寡欲的生活。他的孝行也毫无疑问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纵观袁绍的一生,他是有真本事的人,也很会作秀。不过放弃正在高歌猛进的仕途只为博得一个行孝的名声,代价似乎太大。

守三年孝这个制度在以后朝代里还经常实行,有些正在走官运的人一到父母病情加重时,立刻提心吊胆,生怕得在关键时刻离开官场。在明清时代,对于那些实在不能请长假的重要人物,天子可以下诏书要求他不用守孝,这就是“夺情”。

像袁绍这样三年还嫌不够要求追加三年的人,在官场上不知道是不是独一份,但肯定是极个别的案例。

问题是,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是他对继父的感情有多深,他也不是在作秀,他有难言之隐。

袁绍刚入仕的这段时间正是党锢之祸盛行的时候,党人被清算追索,宦官专权,袁逢、袁隗官场经验很丰富,虽然没有受到宦官们的直接打击,但他们家社会关系太复杂,跟党人还有姻亲关系,自然也不安全。

宦官是政治伦理极差的一族,迫害党人的手段也极其残忍,动不动就株连九族,袁绍要求延长丧假就是利用人们对丧者家属的同情心来避祸。

但守孝总是要结束的,袁绍在父母墓前临时搭建的小屋里住了六年(在冢庐六年),之后回到了洛阳。

按制度,他应该到有关部门销假,再回原岗位工作或者由朝廷重新安排工作。袁绍之前担任的是县长,品秩虽然只有600石,但也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属于朝廷管理的干部,他此刻应该到尚书台报到。

可是,袁绍一回到洛阳就又玩起了神秘,隐居了起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1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