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曹操为什么没有选择“治世能臣”的仕途之路?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9-01 14:26:05 0 曹操

人类历史浩浩荡荡几千年中,你来我往,各种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轮番登场,今天一起来探讨下“曹操为什么没有选择“治世能臣”的仕途之路?”的相关话题,希望您对其感兴趣。

廉政风暴,禁绝淫祠,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曹操的身上有一些难能可贵的长处,他意志坚决,做事情方向明确,不瞻前顾后,在实际工作中又有很强的执行力。

这些都是“能臣”的基本条件,放在其他朝代,曹操都会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政坛的新星。

但不幸的是,现在是末世,上层政治腐烂透顶,整个官场一片黑暗,曹操刮起来的一股新风,在巨大的黑暗中根本产生不了什么作用,你可以暂时改变济南国,你却无法改变整个世界。

即使在济南国,曹操也面临着黑恶势力的反击。正当他信心十足地推行他的新政时,外界的一些传闻陆续到了他的耳朵里,有的说朝廷正在调查他,有的说他马上就要被撤职查办。

曹操对此原来只是一笑置之,但不久后他突然接到诏令,改任为东郡太守。

东郡属兖州刺史部,曹操不久前还在这里战斗过,郡太守品秩和国相一样,不存在升或降。

但他担任济南国相还不满一年,意味着这是一次非正常的人事调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人把他排挤出了济南国。

这是谁干的,史书没有交代。推测起来可能是济南王刘康,也可能是那些被曹操惩处的贪官,他们在朝中有宦官做后台,把曹操排挤走不是一件难事。

曹操的热情被浇了一盆冷水,转而陷入了深深的失意。

失望之余,曹操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去东郡上任,而是找了个借口,要求调回洛阳。

史书对此的解释是,曹操做不到和那些地方恶势力同流合污,又多次跟他们作对,恐怕连累家人,所以请求调离(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

如果是这样的话,曹操的确受到了某种威胁,而且来头不小,就连时任九卿之一的农业部部长(大司农)的父亲也无法保护他,甚至还要受他的牵连。

在父亲的协调下,曹操被调回朝廷,仍然担任参事室参事(议郎)

曹操的心情糟糕透了,由失意转而失望,所以他也不好好上班,经常请病假(常托疾病)

对于改造一个世界,他感到了心灰意冷。对于成为一名“治世能臣”,他感到了力不从心。

在此情况下,曹操又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隐居起来,认真思考社会和人生。大概在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的年底,曹操以生病为由辞去官职,之后回到故乡谯县。

这一年,曹操才31岁。

豫州刺史部沛国谯县,位于京师洛阳的西南方向,与洛阳直线距离400多里。

绕县城东边而过的有一条大河,名为涡水,是淮水的支流。如果溯河而上,可以到达陈国境内的苦县,那里是老子的故乡,所以这条河又被称为道家的发源之河。

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是皖北重镇,著名的药都,但在汉末,谯县的知名度和地位还远超现在的亳州。谯县是豫州刺史部的治所,豫州刺史部辖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两郡四国,谯县是该州的行政中心。

谯县还是南北交通的要冲,秦汉以来中原地区便筑起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其中一条是所谓的东方大道,由洛阳向东,经管城,通向豫州、兖州、青州等地。在这条主干道上在一个叫浚义的地方,另有一条大道拐向正南,过陈留郡,就到达了谯县。浚义,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如果不走这里,可以走管城折向西南,也有一条等级稍低的大道直通谯县。

那时的谯县自然不是偏僻之地,这里达官贵人云集,信息也很灵通。

曹氏族人大都集中于县城的东边一带居住,这里有一片宅院群,许多房子都沿涡河而建,背后是城郭和住宅小区,旁边是城壕和涡水(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

据考证,曹府在谯县的具体位置在距今亳州市区五里的涡河岸边,一个叫甘家村的地方。现在来到这里,可以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魏武故里”几个字,遗址所在处比周围地面要高,当地人称为“庙台子”。

曹家的墓园则建在县城之南,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亲自来查看过,在《水经注》里留下了大量翔实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这里陆续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在其中标号为“董园二号”的墓里,发现了刻着“曹腾字季兴”等字样的汉砖,被推测为是曹操爷爷曹腾的墓。

曹操回到谯县,他不想住在府里,而是在城外修了一处房子(筑室城外),在那里更加安静地读书和思考。

曹氏是大族,从曹操父亲这一支说,曹嵩至少有六个儿子:老大就是曹操,小名吉利、阿瞒;老二名叫曹德,曹操的异母弟;老三名叫曹彬,与宋代名将曹彬同名,可能早逝;老四名叫曹玉,死得也比较早,后来曹操曾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他承嗣家业;老五的名字不详,只知道他的儿子叫曹安民,后来追随曹操;老六的名字叫曹疾,事迹不详。

曹操的几个亲兄弟要么死得早,要么在洛阳和父亲住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来往似乎不怎么多,和曹操来往密切是他的一帮堂兄弟,有曹洪曹仁、曹纯等人。

曹洪字子廉,是曹操的堂弟,这些年曹洪一直在荆州刺史部的江夏郡做官,江夏郡位于汉水和江水的交汇处,即如今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面积很大。沿着如今的武汉三镇往下走,有一个叫蕲春的县,曹洪在那里当县长。

曹仁字子孝,也是曹操的堂弟,但和曹洪不是亲兄弟,曹操、曹洪、曹仁的爷爷辈是亲兄弟(从祖弟),曹操的爷爷是曹腾,曹洪的爷爷不详,曹仁的爷爷叫曹褒,当过郡太守。

曹纯是曹仁的亲弟弟,字子和,曹仁带着他,这些年主要活动于南方的广陵郡、丹阳郡、九江郡等地,最远的到达过豫章郡,主要是做马匹的生意。

马匹作为远足的代步工具十分重要,但在南方,养马的很少。曹仁他们在广陵郡有很大的繁育基地,从凉州等地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繁育,然后贩卖到江南各地。

这次回乡隐居,曹洪、曹仁、曹纯等人都不在,不过曹操也不寂寞,有夏侯渊夏侯惇、夏侯廉等人陪他。

谯县夏侯氏的祖先可以上推到西汉初年的名臣夏侯婴。在谯县,曹氏和夏侯氏世代通婚,成为世交。有人甚至认为,曹腾收养的曹嵩本出自夏侯氏,但如之前分析的那样,这种说法不靠谱。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婴的后人,先辈名字不详,按辈分算跟曹操是同辈。曹操的生母姓丁,丁家也是谯县的一个大族,曹操的首位夫人不是卞氏,而是丁氏,也出自丁氏一族。丁氏有个妹妹嫁给了夏侯渊,曹操和夏侯渊是连襟。

曹操跟夏侯渊关系最亲密,曹操早年在家乡曾经惹过官司,而且是重罪,夏侯渊后来替他顶了罪,曹操又通过关系把夏侯渊救了出来(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

夏侯惇字元让,和夏侯渊是本族,年纪比夏侯渊还大,夏侯廉是夏侯惇的亲弟弟,不过史书上提到的不多。

谯县县城以东50里有一处林木茂盛之地,涡河从这里流过时拐了一个弯,形成一块三面环水的、面积很大的林带,曹操亲自动手为这里设计了一处房子,简单又实用,没用多长时间就修筑完成了。曹操对外称是自己家的别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在此秘密居住。

这件事也带来一个小小的插曲,近年来有人提出曹操应该是河南人而不是安徽人,原因就在这“谯东五十里”。

今安徽省亳州市是公认的汉末谯县,但由亳州市区向东不到20公里即进入河南省永城市地界,也就是说,曹操修的这所别墅(精舍)是在今河南省境内。

但这改变不了曹操的祖籍地,安徽人跑到河南买套房子,也许可以顺便把户口迁过去,但祖籍地、出生地是不能改的。今安徽省亳州市区魏武大道两侧有曹氏宗族墓群,也就是曹家的祖坟,曹操的很多长辈就埋在这里。一般来说,为了祭祀方便,祖坟不会离自己的家太远,曹操的老家也许在当时的谯县县城,也许是乡下,即使在乡下,也是离县城不远的乡下,具体来说就是应该离曹氏宗族墓群不远,不可能远到河南省的永城市去。

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年底到中平五年(188年)年初,曹操在此生活了近三年,其间从未离开,真的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隐居在士人心里是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尤其当人生出现挫折或对社会现实失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更加强烈。而在那个时代,隐居还是士人的一种时尚,是受人敬重的一种生存方式。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被视为一种美德,由此造就了不少名声很大的隐士,有的人愈隐愈显,愈显愈隐。

曹操隐居没有作秀和沽名钓誉的意思,他是真隐居。关于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的心路历程,25年后曹操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进行过阐述。

在这篇题为《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文章里,曹操说道:“辞去官职后,年纪还小,看看周围的同事,还有50多岁的,我想自己离开20年,等到天下清平,再出来和大家共事,年龄跟资历相当的同事相比也刚好(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那时没有报纸,没有电视和互联网,对于隐居的人来说,一旦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可就真的与世隔绝了,不问人事、不问政事,没有纷争的烦恼,但是也没有了社会交往,成为孤独的存在。

曹操一心闭门读书,他甚至想把精舍完全封闭起来,让想来看他的人都打消念头,从而与外界彻底隔绝(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精舍周边林木绵延,也是各种动物喜欢出没的地方,冬春季节可以在此射猎,在秋天、夏天可以好好读书(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别看曹操个子矮小,但对射箭和骑马都很感兴趣,现在有时间也有条件,经过反复练习,他的骑术更精了,成了一名出色的骑师。

之后曹操南征北战,经常亲自带队出征或偷袭。他最喜欢带领的就是骑兵,而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士,在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精舍隐居期间,曹操写了不少诗作,保留下来的有一首叫《对酒》的诗,诗中写道: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这首诗是现在能看到的曹操最早的诗作,描绘的是他心中理想社会的模样:吏役不上门叫嚷,君王圣贤,大臣们都是忠良;人民不争斗,人人都知道礼让;三年耕种,够九年的口粮,家家户户粮满仓……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太平盛世景象,30岁刚出头的曹操,心中依然向往着一个承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政治清平,君王贤明,大臣忠良,官吏爱护百姓,徭役轻薄,民风淳朴,人人都能善终。

但这些与现实的反差实在太大了。曹操当过县令,带兵与黄巾军作战,又担任过济南国相,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他接触到了社会真实的一面。作为官僚士大夫队伍中有良知、头脑清醒的年青一辈,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无奈吧。

室外是奔流不息的涡河,周边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空气清新,远离尘嚣,没有纷争与恐惧,在精舍这一小片天地里,正值而立之年的曹操,思考着现实,规划着未来,却理不出头绪来。

夕阳一次次挂上天空,薄日西天,流水无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1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