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奇谋难算魏延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5-24 19:53:25 0 夏侯惇

诸葛亮压制魏延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诸葛亮死后是否会剥夺魏延兵权。

建兴五年(227年)冬,北风,干冷。

诸葛亮来到了阳平关东的石马城,身后是十万大军和一班文臣武将,这里面,就有杨仪,这时杨仪的职位是参军,按照今天的级别,杨仪见了魏延应该毕恭毕敬地立正敬礼喊“首长好”!

诸葛亮带这么多人来汉中,不是陪汉中太守魏延过年的。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与东吴修好关系,留下一篇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开始了漫长而反复的北伐征途。诸葛亮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屯兵石马城,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汉中太守是魏延,他镇守汉中是刘备安排的,无人能动,再说这几年他也确实没给曹魏机会,有目共睹,诸葛亮更是记在心里。诸葛亮,让魏延做前部都督,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督前部享有前部精锐部队的指挥权;丞相司马,享有三军军事决策的参与权;凉州刺史,享有地方事务的管理权。可以说,诸葛亮不但没削弱魏延的权力,反而扩大了他的权力,除了让他继续都督汉中之外,还给予他参与北伐三军军务的权力。更关键的是,领任益州牧的诸葛亮,在当时蜀汉只有他一人是州牧的情况下,拜魏延为凉州刺史,也体现了对魏延的重视。当然,当时凉州在曹魏的统治之下,蜀汉凉州刺史魏延这时连凉州的一粒沙子也管不着。一年多后,诸葛亮派陈式攻下武都、阴平二郡,蜀汉才算占有了凉州很小的一部分。魏延遥领凉州刺史,虽然并无实际权力,但是官职很多时候是地位的一种体现,诸葛亮给了魏延仅次于他的地位。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压制魏延,但是就这次任命来看,诸葛亮非但不压制魏延,而且延续了刘备对魏延的重用。

诸葛亮对魏延,绝不是只用官职来哄着,他是正儿八经地任用魏延。建兴八年(229年),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在阳谿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获全胜,威震陇西。因为这次战功,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被授予假节的权力,进封南郑侯。诸葛亮对魏延的提拔,几近顶点。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分前后左右中之名,以前军师地位为最高。征西大将军,整个蜀汉,这时只有两人的将军封号高于魏延,一个是骠骑将军李严,一个是车骑将军刘琰,但是李严在次年被废,刘琰不问政务,而且在建兴十二年(234年)年初被杀。魏延在赵云死后,实际上已经成了蜀汉首席武将。假节的权力,当时也是只有诸葛亮与魏延拥有。南郑侯,是县侯,是侯中的最高级别了,而且南郑是汉中治所,是蜀汉的一线城市。

事实证明,魏延无愧于诸葛亮对他的器重。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复出祁山,用传说中的木牛流马运粮食。司马懿屯兵长安迎战,诸葛亮屯兵卤城。五月,司马懿亲率大军进攻,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败魏兵,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被打得满地找牙,狼狈撤退。

天下为公的诸葛亮,从来不压制虎将魏延,七次对曹魏用兵,魏延都得到了任用。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大臣,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刘备死后,他们共同担负起了蜀汉大业。感情亲疏,态度冷热,都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坚定执着的共同事业追求,能使两个不同性格的人走在一起,而且相互扶持。可是,两个目的地一样的人,可能会为选择走哪一条路而发生分歧。

于是,就有了争论千年仍无答案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看不起诸葛亮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魏延是否会造反。

静一下,静一下,开会啦,开会啦!

建兴七年(228年)春,南郑,诸葛亮召开军事会议。照例是先有人宣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会议宗旨。这种会议,其实就是为决策人公布决策而凑的一个场,主角是决策人,其他人只是道具。

也许因为是性情中人,也许是因为认为自己这个丞相军司马可以介入决策,魏延提出了后世称为“子午谷奇谋”的行军路线。魏延请求给他五千精兵,只带够五千人的粮食,从子午道直杀长安,同时诸葛亮率大军从褒斜谷进军,最多十天,魏延就能杀到长安城下,怯而无谋的长安守将夏侯楙肯定会乘船逃走,然后借魏军留下的军粮和百姓的粮食补给,等到曹魏援军赶到,尚需二十多日,在此之前,诸葛亮大军就会走出褒斜谷,这样,蜀汉就能占据长安,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

魏延滔滔不绝地说完,诸葛亮一声不吭。

大家讨论一下嘛,畅所欲言。没有人发言,因为大家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大家心里很亮堂,他们在会上的任务,就是对诸葛亮所说的表示同意。

诸葛亮只好发言了,他说:“文长的方案,太悬太险,不如平平安安地从平坦的道路上走,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丞相英明!丞相远见!坚决拥护丞相!坚决与丞相保持高度一致!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赵云和邓芝带领一支军队向褒斜道开去,一路高喊着攻取郿县的口号。其实,赵云根本没有攻取郿县的想法,因为他的作用就是吸引敌军注意力。在赵云的掩护下,诸葛亮带着大军,悄悄地向祁山进发,开始了漫长的征程。魏延骑马走在诸葛亮军中,暗暗地想诸葛亮太胆小了,他又仰天长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开始了。(诸葛亮行军路线与魏延子午谷奇谋路线,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奇谋难算魏延

第一次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并未采纳,魏延不甘心,后来,诸葛亮每次出兵对魏,他都坚持提出自己的行军路线。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这是子午谷奇谋的更新版,这里的“异道”,就是子午谷,不过魏延要求的兵力由五千变为了一万,与诸葛亮会师的地点,由长安变为了潼关。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魏延第一次提出子午谷奇谋时,长安守将是夏侯楙,从未带兵作战,不喜军事,没有谋略,追求享乐,因为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加上其父是曹魏元勋功臣夏侯惇,才得到重用。魏延知人识势,预料到时夏侯楙肯定会弃城而逃,所以就把目标对准了长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魏明帝曹叡把夏侯楙调了回去,另派得力人才守卫长安。魏延在此之后只能把目标瞄准了潼关。

潼关是关中和关东之间的要塞,有“关门扼九州”一说,占据潼关,就能隔断关内外的联系。占据长安,是为下一步占据潼关扫平障碍,所以,魏延第一次提出先攻克长安。当夏侯楙调走,攻克长安难度加大后,魏延转而把战略改变为先占领潼关,截断曹魏援兵进入关内,关起门来,慢慢收拾长安。

质疑子午谷奇谋可行性的人,大都说魏延请兵五千或者一万,无论对长安还是潼关,都难成大事,即使攻下长安或者潼关,以如此微薄的兵力也很难坚持太久。所以,魏延就落得了自大轻狂的罪名。

这个质疑是违背子午谷奇谋本意的。魏延每次要求分兵异道出子午谷,都是想趁敌不备突袭长安或者潼关,然后等待诸葛亮大军从褒斜道杀出来,在魏延的接应下,平定关中。子午谷奇谋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能赶在曹魏援军到来之前与魏延会师。魏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诸葛亮身上。要是魏延成功攻克长安或者潼关,但是诸葛亮未能赶在曹魏大军之前来到,那魏延就只有死路一条。

魏延怎么不提议诸葛亮大军直接出子午谷呢?这是因为大军出动,第一是行动迟缓,消息走漏,曹魏很快就会增援。那样的话,可能蜀汉大军一出子午谷,正好遇上严阵以待的曹魏大军。魏延请兵出子午谷,是为了切断关内外的联系,让曹魏援军不能及时进入关中,为诸葛亮大军出谷赢得时间。

魏延相信诸葛亮的能力,才敢提出子午谷奇谋。所以说,虽然《三国志·魏延传》上说魏延“常谓亮为怯”,但是魏延只是为诸葛亮过于谨小慎微而感到无奈,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很信任的。

背后有力量,才会勇敢。魏延敢于飞蛾投火般地先出子午谷,是因为诸葛亮给了他力量。诸葛亮器重魏延,魏延信任诸葛亮。魏延的错误,在于服从了诸葛亮权威的同时 ,也服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愿意放弃自我。

道德上服从权威,个性上坚守自我,这样分裂的人生,最终是自我迷失的同时,也被权威排斥。

诸葛亮不排除魏延,但是排斥他的子午谷奇谋。每次子午谷奇谋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诸葛亮“制而不许”,没有给魏延任何机会。

有人说,子午谷奇谋好大喜功,困难重重,变数多多,死路一条;有人说,子午谷奇谋独辟蹊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能有奇效。

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是在躲避风险,还是舍弃胜利?

子午谷奇谋的不可行性分析

否决了魏延的建议,诸葛亮挥师远征祁山。攻破祁山后,眼前就是陇右。曹魏以为刘备死了,蜀中也就没人了,不用打,也不用防,就让所谓的“蜀汉”自生自灭吧,“始,国家以蜀中唯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可是,这个诸葛亮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诸葛亮的亮相,着实惊艳,“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南安郡投降了,天水郡投降了,安定郡也投降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投降的人当中有一个叫姜维的小伙子。蜀汉大军开始在曹魏的地盘上散步。

丞相英明!丞相远见!这一次是由衷地赞美。

幸亏没听魏延那小子的,所有的人都在想。

可是,魏延却皱起了眉头:难道,兴军十万就是为了得到陇西这几块兔子也不来拉屎的地盘?本是伐魏的,怎么距离魏国越来越远?魏延终于明白,即使子午谷奇谋铁定能赢,诸葛亮也不会采用。因为诸葛亮根本没有信心在关中和曹魏对抗。

虽然大家庆幸没听魏延的,但是还是有人喜欢想: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很多人分析,子午谷奇谋根本行不通。

⒈难“疾”

魏延能保证在10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而到达长安吗?子午谷道长约600里,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栈道通行。如果中间有坏道,就必须停下来修复,而后才能继续通行。如果坏道一多,修复的时间就会很长,也就会延迟到达长安的时间。两年之后,魏军都督曹真伐蜀就是从子午道走的,一个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可见10天内走完子午谷是相当不容易的。如果不能在10天内到达长安,那么魏军的细作就可能会得到情报而有所准备,使蜀军失去奇袭的效果。而且,魏延只带了十天的粮食,如果在十天内走不完子午谷,那么就会因粮而退,否则就会填了山谷。

⒉难“突”

子午谷计划的首要成功因素就是隐蔽,不能让魏国知道。但子午谷本身就不是什么隐蔽的路线,而且有一大段都在魏境,如果在子午关被魏军发现,一个时辰长安就知道了,一天潼关就知道了,曹魏援兵很快就会来到。

⒊难“袭”

长安是战略重地,魏国肯定重视守备。那种认为“长年无战事导致守备松懈”的理由是可笑的,美国五角大楼自从2001年“9.11”事件后,有十年没受到威胁了,那也该疏于防备了?谁能提着一桶汽油揣着把菜刀去闯闯试试?

⒋难“破”

子午谷计划的核心就是夏侯驸马逃跑。夏侯驸马是胆小鬼?难道夏侯楙肯定会逃吗?夏侯楙不需要和魏延一样善战,他只要会做王八,关紧城门,魏延就无可奈何。

⒌难“持”

子午谷奇谋的立足点是夏侯楙弃城而逃,而且给魏延留下军粮。难道夏侯楙不是曹操的女婿而是魏延的女婿吗?他为什么对魏延既送城又送粮?夏侯楙再不成器,放一把火将粮食付之一炬的话,魏延空着肚子守城,非得胃炎不可。这样,魏延军队会在缺粮的压力下溃败。

因此,有人认为子午谷奇谋是一厢情愿的梦呓:魏延以为夏侯楙逃走,夏侯楙就逃走,魏延以为夏侯楙留下军粮,夏侯楙就留下军粮;魏延以为魏军在子午谷没有暗哨,魏军就在子午谷没有暗哨……

子午谷奇谋,莫非真的不可行吗?

 

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分析

大敌当前,魏明帝亲带五万大军到了长安。这时,即使诸葛亮大军插翅飞到长安城下,也很难攻克固若金汤的长安了。

诸葛亮不后悔,因为他本来就没把长安当作自己的菜。诸葛亮安排人镇守街亭,切断曹魏的关外援军,一副关起门来与关中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

平时很少有人敢与魏延聊天,因为魏延是属刺猬的,几句话不合适就拔刀。喜欢用刀说话的人,注定要孤独一生。可是,当诸葛亮要派军进驻街亭的消息传开后,就有人向魏延道喜来了。

恭喜凉州刺史魏大人,你马上就可以进驻凉州了。

魏延难得地笑了,不过是苦笑。他这才记起自己是凉州刺史。但是凉州是曹魏一方的。这个任命,着实搞笑。

现在诸葛亮以十万大军派人驻守街亭,而不是主动迎战五万曹魏援军,摆明了是不想进入关内,想立足陇西,蚕食雍州和凉州。大家都说,魏延将要成为“大汉”继诸葛亮之后的第二位州牧。

苦笑之后,魏延开始皱眉。做不做凉州刺史,他倒是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能否回报刘备对他的器重。他的想法是攻打长安,立足关中,进军中原,统一天下,兴复汉室。可是,诸葛亮却把精力放在了陇西,离中原越来越远。曹魏篡政已久,汉室对百姓来说渐成上世传说。

大汉的子民啊,还能记得有一个天朝的恩德吗?在魏延看来,进军关中,即使不能取胜,也要向天下宣示大汉的威严。

根据子午谷奇谋透露出的信息,魏延不支持扼守街亭,而是主张越过街亭,以十万“天朝”大军与“魏逆”五万贼寇正面交锋,然后杀到关中去。

魏延偏离诸葛亮的路越来越远。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街亭守将不是魏延就是吴壹的时候,诸葛亮力排众议,用马谡镇守街亭。吴壹对北伐是什么态度,史无记载,但是,从建兴八年(229年),魏延与他联袂出战西羌,连战克捷,就这件事情看,他与魏延关系尚可,二人的主张应该是一样的。

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对他委以重任。刘备生前重用魏延,破格提拔,委以汉中重地,很明显他选定的北伐人选是魏延,但是诸葛亮却排斥魏延的北伐策略。

胜与败,往往就在战场之外。军事理论家马谡为诸葛亮失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马谡害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害了马谡?探讨这一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街亭之战过后,曹魏大部队纷纷入陇。蜀汉数年一剑,锋刃遭挫,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而张郃随后又拔军讨平了叛魏应蜀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 蜀汉积累数年,倾全国之力,首出祁山,胜券在握,却因为街亭之败而遭逆转。从此,蜀汉再无对曹魏的优势。

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会万劫不复。

曾经豪情万丈,归来时却空空的行囊,只留下滴血的记忆。回师路上,有人想:要是听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十万大军会铩羽而归吗?

千百年来,人们纷纷探讨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

⒈可“疾”

曹真走子午道伐蜀,一个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那是因为时值八月,正是秋雨连绵的日子。可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早春,天旱无雨。要是老天下雨,马谡镇守街亭,也不至于在山上被断了汲水之道导致军队溃散。所以,不用担心子午道难行的问题,何况魏延久镇汉中,肯定是对秦岭道路进行了周密侦察,否则他也不会如此执著于子午谷奇谋了。熟悉地形的魏延,完全能够在十天内走完六百多里路,像天兵天将一样出现在关中。

⒉可“突”

穿越秦岭,从汉中到关中,一共有五条道:子午道以西是骆谷道,骆谷道以西是褒斜道,褒斜道以西是散关道,子午道以东还有一条库谷道。(见193页《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这五条道路中子午道口距离长安最近,地形险要,敌人疏于防备(魏延作为汉中守将,肯定对此了如指掌),有利于进行突然袭击;褒斜谷相对平坦,适合大军调动,有利于迅速增援。子午谷奇谋,是攻取长安的最能收到奇效也最能降低风险的最佳方案。

⒊可“袭”

有人担心长安防备严密,很可能在子午道中有伏兵或者关卡。库谷道、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褒斜道,魏军要防守哪条道呢?魏军要把兵撒满整个秦岭吗?刘备死后,曹魏就把偏僻的蜀中当作空气了,秦岭一线,“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诸葛亮蓦地兴兵,“朝野恐惧”,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魏国无论在军事上、物资上,甚至在精神上连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可能在崇山峻岭的狭长山谷中留有守军呢?

⒋可“破”

长安守将夏侯楙,花花公子也。他以驸马身份镇守长安。曹丕与之是发小,感情亲密,让夏侯楙持节都督关中。夏侯楙最擅长的是蓄养伎妾和聚敛钱财,也没有战斗经验。想想吧,夏侯楙衙内一手揽着爱妾,一手数着钱,当听说城下“飞”来蜀汉军队时,不经战阵的他,除了逃跑还有其他选择吗?也许长安城里有一两个能人,但是在夏侯楙这只绵羊的带领下,即使是虎狼,又有何作为?当然,雍州刺史郭淮是个厉害角色,但郭淮也没有料到诸葛亮会突然出兵,否则也不至于诸葛亮兵发祁山而“关中响震”了。

魏延窥伺关中时日已久,他之所以主动请缨去自蹈死地突袭长安,是因为他掌握了长安的兵力不足畏惧。

长安当时有多少兵力,史无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同类推断的方法来分析长安当时的兵力。当时曹魏一方边境州郡有多少驻兵呢?大约就2万左右。《三国志·毋丘俭传》记载,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时候,高句骊多次反叛,毋丘俭带步骑万人迎战高句骊步骑二万人。毋丘俭远征,幽州必然要留兵防守,因此幽州边防军的数量应在1万以上,但也不会多,要么毋丘俭明知高句骊军队数量多,也不至于只带1万兵去。因此,当时曹魏一方州郡边防军大约是两万人。幽州属于边境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国把雍州、凉州也当作边境州处理,因此这个时期雍州的驻兵也就和幽州差不多。在雍州的北方要防备匈奴人的侵扰,在秦岭沿线的重镇陈仓、郿县等地要驻军监视蜀国,留在长安城里的军队也就不到1万人了。所以,魏延的五千士兵,集中攻打一处,攻克长安,也并非异想天开。

对于魏延来说,在到达子午谷口之后,令士兵稍事休息,傍晚时分出山以急行军杀向长安,可于黎明前到达长安发动袭击,夏侯楙那时可能昨晚与爱妾几度春风后尚未醒来,加上惊吓,可能站都站不稳。这时,魏延再把诸葛亮大军将到的消息传到城里去,摧垮城中士兵的心理防线。胆小懦弱、疏于战阵的夏侯楙,面对老于兵革、料敌审己的魏延,很可能就会弃城而逃。

⒌可“持”

对子午谷奇谋质疑最多的,就是魏延即使打下长安来,也难以坚守,因为曹魏援军很快就会赶到。

先看看魏国的大队援军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长安。长安到洛阳是九百里(三国时的1里只有415米)。长安失守后,逃走者疾驰洛阳去报信,需要三天时间。(当阳之战,曹纯虎豹骑追击刘备,一日一夜三百里,据此可以推算出信使三日到达长安。)魏明帝得知后聚群臣紧急商议,“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决策至少需要一天时间。统帅的人选倒是现成的,当时大将军曹真正在洛阳,不需从外招将进京。曹真点军选将,筹备粮草,置办军械,至少需要两天,之后就是大军从洛阳急行军到长安所需的时间了。新城太守孟达图谋叛魏,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而司马懿八日赶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其神速也!”,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已是不可思议的极限,而且是轻兵急进,不是大军团行动。夏侯渊军中曾有“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一语,六日一千,足以成为难遇的名将传奇。据此可知,曹魏援军大军出行,从洛阳到长安,快的话也得走八天。这样,从魏延攻下长安,3 1 2 8,曹魏援军把每个环节做到极限,也得十四天才能到达长安,略有迟缓,就是魏延预测的二十天。

魏延的意图不是用自己的一万人来守长安,而是寄希望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在魏军抵达之前赶到长安,再分兵占领防卫空虚的潼关,扼断关内援军到来。诸葛亮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与魏延会师呢?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天子(汉武帝)……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而且褒斜道相对平坦,诸葛亮完全可以安排作战部队先行,辎重粮草后继。山中路险,保守估计,作战部队一天走五十多里没问题,不足十日就可以走出褒斜谷,走出褒斜谷之后,便是一马平川的大道,转眼间可到达长安,然后分兵而行,一部分进驻长安,一部分赶赴潼关。从长安到潼关,只有二百六十里,一日即可抵达潼关。

潼关能容易打下吗?潼关虽是重镇,但是前有长安,后有洛阳,没有任何危险,所以不是魏军防守重点,守军也就是一两千人。更重要的一点是,从地形上看,由关中攻潼关,从华山上据高而下,易如反掌。所以,蜀汉军队是很容易就能打下潼关的。

打下潼关,能守得住吗?潼关的地理形势有个特点:从关中方向,易攻难守;从关东方向,易守难攻。潼关南依秦岭,北枕渭洛,西负华岳,山连山,峰连峰,谷连谷,从东面走来的话,仅通一条斜仄险道,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潼关路险。到了唐代,杜甫从洛阳赶来,留下了一首《潼关吏》,里面有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与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可以媲美。魏军其实在潼关吃过大亏。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马超集合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数部军队,屯驻潼关,侵掠三辅。七月,曹操留曹丕守邺城,曹操亲率大军进击潼关,几番交战,曹操差点儿丢了性命,曹操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最后曹操采用离间计,分裂马超同盟,才取得了这次潼关之战的胜利。

《潼关吏》总结历史经验,点出了潼关易守难攻的特点:“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敌人来侵,只要坚守潼关,就能拒敌于关中之外。

魏延之谋可行是有先例的。楚汉战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然后主力扼守潼关,再回过头来派军翻越陇山,与从汉中攻向祁山的军队配合,成钳形攻势取陇右,然后刘邦率军还定三秦,一举而攻克关中。

有人认为,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疏于防备,要是诸葛亮采取魏延之谋,就能取长安,下潼关,定关中,然后望天下蜀汉复国大业,伸手可触。可是,诸葛亮弃魏延之谋,远征陇西,战略意图已经看不出天下思想,很明显是立足蜀中图谋西凉的自闭策略,终失大好局面,从此复国只是梦想。

接下来的六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又对曹魏用兵六次,但是除了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和魏延羌中大捷,经年用兵,并无所获。每一次北伐,不是因受阻止步,就是因粮尽而还。诸葛亮所认为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唯独没有考虑远途军粮运输困难,倒是子午谷奇谋首先周全考虑了军粮问题。诸葛亮的“十全必克”,一次次地一无所获。诸葛亮的每次北伐,都像是准备不足的远程自助游,出去逛一圈,然后满身疲惫地空手而归。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诸葛亮率大军出褒斜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他吸取了前几次北伐粮尽而退的教训,屯田于渭滨,寻机攻取长安。

这时,不知他有没有想起,早在六年前厚积薄发的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建议他兵出褒斜道,直逼长安。

诸葛亮用了六年时间,才理解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可惜,这一次,他遇到的不再是花花公子夏侯楙,而是老狐狸司马懿。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筑起营垒防守,与诸葛亮对峙。

令人失望的消息传来,孙权三路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亲征挡住了东吴的进攻。也许,孙权本来就不是真的打算为诸葛亮跑龙套。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司马懿总是坚守不出。双方相持百余日,比耐力,比意志,还比健康,诸葛亮首先败下阵来。八月,凄凄秋风里,诸葛亮为刘备托付的事业耗尽了最后的一点生命,病故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正是一个辅国大臣的黄金年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生命践行着他在刘备白帝托孤时做的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曾经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本在人,天若有情,又能把天平倾向谁呢?《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诸葛亮一生用兵,守正多,用奇少,老对手司马懿评价他说:“亮志大而不见机。”五丈原的病榻上的卧龙,总结自己毫无效果的北伐时,可曾重新检视子午谷奇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诸葛亮的人格光环的笼罩下,悲痛的人们忘记了一个问题:要是诸葛亮采取魏延之谋,或许历史是另外一个走向。

上兵伐谋。子午谷奇谋未曾付诸实施,一切关于它的争论,都只是空谈的话题而已。

诸葛亮死了,围绕魏延的最争议话题,才刚刚展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22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