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曹操为什么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8-22 10:24:37 0 曹操

也许,历史不是你认为是那样的就是那样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当事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事件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这篇文章“曹操为什么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或许能够给您答案。

看到曹操把天子一行不仅顺利地弄到了许县,而且事情干得红红火火,天下有识之士争相投奔,有一个人心里贼不舒服,他就是袁绍

袁绍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曹操做了,但袁绍又觉得曹操占了便宜,心里很不是滋味。

长期以来,袁绍一直没拿曹操当外人,在他眼里曹操就是自己的手下,没有他就没有曹操的一切,尤其在曹操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他出手相救才化解了危机。自己腾不出手来去迎接天子,曹操去了应该算是自己派去的,曹操理应向自己汇报汇报情况吧。

袁绍在邺县等着曹操汇报工作,曹操没有来,也没有派个人来,却等来了汉献帝措辞严厉的一封诏书,把袁绍臭骂一顿,袁绍的肺都快气炸了。

在这份诏书里,汉献帝责备他虽然地广兵多,但只顾培植自己的势力,擅自征伐,不来勤王(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诏书虽然是以汉献帝名义下达的,但幕后指使一定是曹操,这不是公然以下犯上吗?地广兵多的又不是我一个,有几个勤王去了?

你曹操自己不也到处讨伐别人吗,为什么只点名批评我呢?

袁绍实在想不通。

袁绍觉得既然是天子的诏书也不能不有所回应,他认真地给汉献帝上了一份书。这份文件挺长,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写的,可能出自大笔杆子陈琳之手。

这份上书的开头部分尤其精彩,袁绍写道:

“我以前听说有蒙冤的人上天会五月降霜,又听说悲声痛哭可以让城墙崩塌,每当看到这些我都认为是真的,但跟现在的情况一比,才知道那些都是假的!

“为何这么说?我为国家做了那么多事,搭上了整个家族的性命,一片忠心却换来了这么多的指责,怎不让人日夜哀叹,心肠裂断,眼里哭出血来(昼夜长吟,剖肝泣血)?但即使这样,也没有见城塌霜降来应验,可见原来那些传闻都是假的!”

中心意思就一个,我冤枉啊!

喊完冤,袁绍就从自己参加工作开始叙起,说他如何跟张让等宦官做斗争,在何进被杀后如何力挽狂澜,如何不畏董卓的强暴,后来如何在孟津休整兵马领导反董大业。

袁绍一再申明,自己对帝室一直忠贞不贰,一直以来都在做着匡扶汉室的努力,丝毫不敢懈怠。

这封至今仍全文保存的长篇上书是一份重要文献,因为里面除了袁绍不停地诉委屈外,还时不时透露出一些有趣的信息。

一个是说,曹操当初到兖州刺史部的活动是袁绍指派的,而且说曹操几次都快要死了,是袁绍救了他(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

这些或许是某种情绪的宣泄,但对照一下这几年发生的事,说得倒也基本符合事实。

另一个是说,袁绍跟袁术不合完全是由一个人引起的,这个人居然是朝廷特使马日磾。

按照袁绍的说法,当初朝廷派马日磾和赵岐出使关东,马日磾到了袁术那里,由于他处事不当、偏听偏信,所以使得袁氏兄弟成为仇敌。

马日磾刚刚去世了,袁绍说的这些都已无从查证,他和袁术矛盾的根源是利益之争,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马日磾既无能力,也无必要挑拨他们。

反正,袁绍想说的是,他很忠诚,很努力。

同时,也很正直,很无辜。

所以很委屈。

这份上书送到许县,袁绍心里的气还没有撒完。

这时又来了一件事把袁绍心头的怒火彻底挑逗了起来。

袁绍接到诏书,朝廷任命他为太尉。

太尉名列三公,以袁绍的年龄和资历能担任太尉一职无疑是件荣耀的事,数十年来,三公已经快要成了袁家的专利,从他父辈往上数一共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而他这辈人里还没有这个荣耀,如今能当上三公,且是朝廷正式任命而非自己表奏的,在家族的三公榜上再续一笔,那将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可是袁绍一打听,得知曹操担任的是大将军,高兴劲一下子没有了,袁绍认为,曹操既然是大将军,他这个太尉也就一钱不值了。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是文武百官的首领,在设大将军的情况下三公的地位就矮了一截。尤其是太尉,在三公里分管军事,与大将军的职权重叠,更是形同上下级关系。

如果接受太尉的任命,就承认曹操是自己的领导,这怎么可以?

袁绍的不满也有些道理,即使是现在,无论是袁绍还是其他人,都会认为曹操只不过是袁绍阵营中的一员。袁绍是上级,曹操是下级,现在居然调转过来了。

袁绍想,即使自己肯接受,手下这些人又会怎么想,这不是鼓励大家以下犯上吗?

袁绍立即上表天子,表示不接受这项任命。

袁绍还给汉献帝推荐了一个人,认为他是太尉的合适人选,此人就是陈群的父亲、刚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大鸿胪)的陈纪。

这件事对曹操来说有些棘手,曹操这才发现,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他考虑得有些不周。

原本他以为,袁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是名义上的,没有实质意义。对袁绍来说,太尉已经是很不错的安排了,没费一兵一卒就白得了这个职务,应该满意。没想到袁绍丝毫不领情,双方的隔阂反而因此进一步加深了。

曹操虽然明白他跟袁绍迟早会有一场决战,但不是现在。

不仅如此,袁绍还是他现阶段要利用的力量,跟袁绍过早摊牌是极不明智、极不划算的做法,曹操越想越后悔。曹操决定辞去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担任司空。

这是很伤威望的事,换成别人,宁可错下去也不会轻易低头,但曹操是个务实的人,他宁愿损失一些个人威望,也要把与袁绍的同盟关系继续维持下来。

这项任命很快以汉献帝诏书的形式下达,曹操辞去大将军,改任司空。

可是,袁绍那边却毫无反应,接到诏书后,如果接受应该立即上书谢恩;如果不接受,也应该有所表示呀。

曹操明白,袁绍在面子上还有些下不来。

过了年,曹操决定派个有分量的人到邺县走一趟,帮袁绍找回面子,让他消消气,把大将军的任命接下来。曹操想了想,觉得孔融最合适。

孔融的名气没有问题,目前担任部长级的将作大匠一职,地位也没有问题。曹操让孔融走一趟,还有一个原因,想通过这件事让他们缓和一下矛盾。

不久前孔融还是袁绍的敌人,他跟袁绍的长子袁谭曾经打了大半年的仗。孔融到了许县后心里常常不踏实,总怕曹操哪一天受袁绍之命找他的麻烦。

孔融刚一听说曹操让自己出这趟差,脊背上直冒凉气。但孔融是个极聪明的人,经过简单的分析他很快明白了曹操的用意,曹操想收拾他不会等到现在,曹操是想帮他的忙。

孔融很感激,尽管他以后成了反曹斗士,但在建安初年他跟曹操的合作还算不错。

孔融接受派遣,于建安二年(197年)三月来到邺县。

汉献帝不仅拜袁绍为大将军,而且封他为邺侯,这是一个县侯,较袁绍此前的伉乡侯高一级。赐给袁绍天子的节钺,以及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虎贲卫士百名。

这还不算,汉献帝还给了袁绍一个新的行政职务,督四州事。

这四个州指的是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

汉献帝下达这项任命时一定没有查阅过近几年的皇家档案,也许皇家档案已经全丢在了逃亡的路上,总之这项任命很有问题,因为几年前汉献帝也曾颁发过同样的任命,就连所督的这四个州也丝毫不差,不过那是颁给另外一个人的,这个人是公孙瓒

公孙瓒仍然健在,而且没有被免职,这边又重新任命了新人,如果不是技术性错误,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让旧人和新人斗。

这可能是曹操故意安排的,当年“三人小组”能想出来的主意曹操更不在话下,袁绍和公孙瓒已经势如水火,给他们加把柴,让火烧得更猛些。

其实,不当大将军对曹操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损失,官位是死的,规定是活的,他担任了司空一职,同时代理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车骑将军)。曹操以天子的名义重新做出规定,司空在三公中地位最高,是朝官的首领(百官总己以听),照样把政权和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有时候,看似很难的事其实很好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2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