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曹操为什么要迁都到许县?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8-22 22:56:01 0 曹操

真实的历史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求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目标,历史文献只是参考;历史又是生动活泼的,一起来研究下“曹操为什么要迁都到许县?”的话题,感受历史的魅力。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率兵进入洛阳。

汉献帝在杨安殿接见了曹操,君臣们正深受粮荒困扰,曹操不仅兵力充足,还带来许多粮食。汉献帝很高兴,宣布由曹操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录尚书事),并授予代表天子的节钺,拥有临时决断之权。

曹操在洛阳除了见到老朋友丁冲以及另一位年轻时就关系密切的故友钟繇外,还见到了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董昭。

见面后,曹操让董昭跟自己并肩而坐(引昭并坐),并向他讨教下一步如何行动。当时洛阳以及周边地区除曹操的人马外还有董承等好几股,董昭建议曹操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曹操采纳了董昭的建议,首先联合董承和杨奉攻击张杨和韩暹,曹操上书弹劾张杨、韩暹的罪状,韩暹不安,只身匹马跑到张杨营中躲了起来,汉献帝念在二人迎驾有功的分上,要曹操不必再追究。曹操对朝廷的控制力因此进一步增强。

洛阳周围十分残破,朝廷在此落户,后勤保障终究是个沉重负担,而且剩下那几路实力派也会随时发起挑战。曹操问董昭下一步还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分析说:“将军入京朝拜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可以媲美春秋五霸的功绩,但眼下各位将领想法各异,他们未必肯服从您,现今您留在这里匡弼天子,情势对您不利。”

曹操一听感到有些紧张,问董昭:“那该怎么办?”

董昭提出一个建议:“可以把圣驾移到许县去,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当然,朝廷经过流亡迁徙后刚刚回到旧京,大家都在企望能很快安定下来,现在又一次迁移圣驾,不能让众人满意,但要做非同寻常的大事就得有超越常规的举措,希望将军您能看清其中的利与弊。”

许县远离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沃土千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利于朝廷的后勤保障。它还是春秋时代许国的国都,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当时许县已经被曹操掌握,圣驾移到许县,便于曹操对朝廷的控制。

所以,董昭的这个提议非常有眼光。

曹操也赞同迁都到许县,但有一定顾虑:“杨奉离许县很近,就在附近的梁县,听说他的队伍精良,如何才能不让他成为隐患呢?还有董承、张杨、韩暹这几个人,会不会从中阻挠呢?”

董昭替曹操进行了分析,认为汉献帝应该同意迁都。原因很简单,曹操虽然带来一些粮食,但毕竟只能解一时之忧,长期待在洛阳,文武百官恐怕都要饿死了。只要能提供粮食,迁到哪里去汉献帝都不会反对,董承是董贵人的父亲,也是汉献帝最重要的支持者,汉献帝如果不反对,董承就不会反对。

至于张杨,董昭认为他驻扎在黄河以北,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韩暹经过上次事件,目前已没有太大的势力了。

关键是对付杨奉。此人的确最有实力,董昭建议先找杨奉谈,以洛阳残破、粮食不足为由提出迁都,但告诉他不是迁往许县,而是迁往鲁阳,该地距杨奉的根据地梁县很近,属于杨奉的势力范围,杨奉听说把天子和朝廷迁往自己的地盘,必然乐意。等汉献帝一行出了洛阳,队伍先向南行,做出去鲁阳的姿态,之后突然改道向东直奔许县,杨奉即使发觉也措手不及。

曹操认为这个主意太好了,于是找杨奉商议,杨奉果然接受了迁都鲁阳的建议。

杨奉支持,汉献帝愿意,董承不反对,曹操不再征求张杨、韩暹的意见,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八月中旬开始迁都。

天子一行离开洛阳向南开进,到达轘辕关,再往南就是鲁阳,但队伍却突然改变了行进的方向,向东转进,杨奉接到报告后大吃一惊,等派人再探的时候天子一行已经快到许县了。

杨奉这才知道上当了,立即联合韩暹率兵来抢汉献帝,曹操早有准备,派兵在半路设伏,将杨奉、韩暹击退。

待天子和朝廷在许县稍加安顿,曹操亲自率兵西征梁县,杨奉不是对手,战败后投奔袁术去了,就是在此战中,杨奉手下的第一猛将——徐晃归顺了曹操。

至此,迁都许县的计划顺利完成。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2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