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刘焉为什么提出“改刺史为州牧”的改革措施?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8-28 14:48:11 0 刘焉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这是历史带来的回忆。一起来了解下“刘焉为什么提出“改刺史为州牧”的改革措施?”的相关话题,看看是否能解决您的疑惑。

在此前后,朝廷推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改刺史为州牧。

这件事的发起人是刘焉,刘氏宗亲里的一个响当当人物。

刘焉字君郎,荆州刺史部江夏郡人。皇族出身,先祖刘余是汉景帝之子,被封为鲁恭王,后来迁到竟陵县。

刘焉出身高贵,又好学上进,在刘氏宗亲里属于头脑还算清醒的人。他明白刘氏这个金字招牌越来越不顶事,打算自我奋斗、自我救赎,闯出一片新天地。

刘汉王朝气数已尽,但宗室中也有一些精英分子,比如之前说过的刘虞,还有以后将陆续登场的刘表、刘岱、刘馥、刘晔等人。

因为出身的原因,刘焉在仕途上进步比较快,年轻时就当上了南阳郡太守,以后又先后担任了九卿之一的宗正卿和太常卿。

太常卿管祭祀社稷、宗庙、朝会、丧葬等礼仪,在祭祀活动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平时活不多。另外,太常卿还负责博士以及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博士是太学的老师,太常卿在教育系统有重要的发言权,承担着教育部部长的职责。

刘部长除一年偶尔参加几次祭祀活动外,平时有大量时间跟太学校长(博士祭酒)、老师们搞在一块。这其中有一个益州刺史部广汉郡人董扶,他们的关系最密切。

董扶是个奇才,他最拿手的学问不是教育学,而和襄楷一样,是星象学。

星象学与天文学都是研究天空的,但二者在研究目的上差得很远。

天文学是研究距离、光度、重量、速度、运动等方面的科学,星象学是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基础,借用了天文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某些方法,但从不谈论任何严肃科学话题的唯心之学。通常来说,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等仪器作为观测的基础,星象家手里吃饭的家伙是酷似科学仪器的罗盘。

当时,吃香的是后者,前者甚至沦落到披着后者的外衣才能活动的地步。这是因为,星象学以其宣称能预知未来而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刘焉。

星象学占星的方法很复杂也很神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掌握。董扶不仅掌握这门学问,而且在圈子里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有人把他推荐给大将军何进,在何进的关照下,董扶居然当上了品秩2000石的侍中。

刘焉经常与董扶聊对时事的看法,董扶觉得刘焉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又出自皇族,前途不可限量,也有意靠拢。他劝刘焉找机会独立发展。

当时的局面是,各地民变不断,此起彼伏。在平乱过程中,原有行政机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民变多是流动作战,而郡太守、县令等地方官员手中权力有限,没有人去协调和组织,所以造成变民经常在各州郡间纵横驰骋、无法阻挡的局面。

郡以上虽然设有刺史,但刺史品秩较低,其职权仅限于监察、纠举的范围,严格说来既无兵权也无行政权。

在与黄巾军对抗的过程中,地方官吏往往像一盘散沙,缺乏组织和统一指挥。直属于中央的讨伐兵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但讨伐兵团不是常规建制和常驻武装,一旦撤走,地方重新陷入混乱,州刺史、郡太守、县令们被变民杀死的情况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董扶看到这个问题,他给刘焉出了个主意,让刘焉上书天子,改刺史为州牧,增强州这一级机构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

刺史是监察官,是中央特派员,理论上说除了监察权以外不能干预地方政务,改为州牧后,成为郡太守的直接上司,负责管理本州的行政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

刘焉用董扶的建议上书天子,汉灵帝认为很有必要,经过讨论,决定马上付诸实施。

鉴于州牧一职举足轻重,对于人选必须选用重臣担当,第一步先挑几个民变比较突出的州进行试点,试点成功,再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经过一番酝酿,决定首批试点的州为豫州、益州、幽州三个州,拟任人选包括太常刘焉、宗正刘虞、太仆黄琬,三个人都是现任的九卿,品秩2000石。

诏书很快下达,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黄琬为豫州牧。三个人现有品秩不变,即刻到任。

刘焉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确实有下去担任州牧的想法,现在目的达到,刘焉却有些失望,因为他想去的地方不是益州刺史部,而是交州刺史部。

益州这地方刘焉很清楚,由于地理原因,四面都与外界阻隔,朝廷的势力在那里传统上比较薄弱。益州一向民风强悍,个个敢作敢为,最早闹民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闹几十年不断。益州还有一些地方豪强,仗着有势力,从来不习惯听朝廷的招呼。自己单枪匹马到那儿去,不是送死吗?

就在刘焉要打退堂鼓的时候,董扶却给他打气。董扶神秘地告诉他,据他最新科研成果显示,益州那边有“天子气”。刘焉一听来了精神,决定赴益州上任。

其实,董扶的话一大半是在忽悠。他希望刘焉去益州,因为他就是益州人,对那儿人熟地熟气候熟,眼见京城洛阳越来越乱,不如回家乡发展。每到乱世,益州其实都是避乱的好地方,在这一点上,董扶很有眼光。

刘焉带着董扶赴益州上任,尽管开始有些不顺利,但最终还是站住了脚,开创了一番独立的天地。

去幽州上任的是刘虞,他在不久前还担任着幽州刺史,后来回到朝廷担任了宗正。

如果论东汉皇族里谁的影响最大、口碑最好,答案一定是刘虞。

刘虞字伯安,徐州刺史部东海国人,虽然出身于皇族,但跟刘焉一样,不全靠祖上的荫护,靠的是专心向学、志向高远,他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荣登高位,汉灵帝继位后,他先后做过尚书令、光禄勋、宗正等要职。由于他担任过幽州刺史,处理民政事务有一套,加上皇族出身,现任九卿,所以被选为幽州牧。

朝廷千挑万选的人确实不赖,刘虞到了幽州,很快也控制了局面,在处理变民问题和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上功绩卓著,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刘虞是一个清官、一个忠臣、也是一个能人,一个民族问题专家。

黄琬字子琰,虽没有皇族血统,但也出身名门,是荆州刺史部江夏郡黄氏家族的成员。这个家族的黄香、黄琼都是朝廷重臣。黄琼是名臣,曾与李固并肩战斗,死的时候79岁,被追赠为车骑将军。

黄琬是黄琼的孙子,小的时候父亲死了,由爷爷黄琼带大。他非常聪慧,进入仕途后担任了魏郡太守、五官中郎将等职,陈蕃用事的时候,与黄琬结为同心,后遭禁锢,近20年没有出仕。

汉灵帝的老师杨赐担任太尉后,认为黄琬是拨乱之才,重新把他发掘出来,担任青州刺史,后来又担任侍中、将作大匠、少府、太仆等要职。

黄琬被任命为豫州牧后,首先加强军事力量,威声大震,政绩突出,考核下来为各州第一(为天下表),黄琬因此被封为关内侯。

应该说,这几个人选得还不错,到任以后迅速控制了所在州的局势,这几个州又是民变闹得最凶的地方,局势的平定对于全国局面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随着刺史改州牧试点的逐渐推开,州牧越来越多,职权越来越重。这些人常居一方,逐渐成为中央无法控制的割据势力。以后的刘表、陶谦、袁绍公孙瓒董卓曹操刘备吕布等人都以州牧的身份控制了地方军政大权。

刺史不改州牧,积重难返的东汉政权未必能再振雄风,但州牧制实行以后,东汉政权再想重振雄风,已经彻底不可能了。

所以,也有人认为刘焉当初的建议实在是个馊主意,是压垮东汉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1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