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曹操:一袋粮食引发的高层争论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5-24 23:06:22 0 曹操

很多宏大的事情,成败往往取决于细小的事情。你也许志在天下,不屑稼穑。可是,在三国历史上,一个个天下英雄的伟大行动,往往因为粮食缺乏而搁浅。诸葛亮数次北伐曹魏,几度看到胜利的希望,但总是因为粮食问题而被迫撤军。司马氏集团正是在淮南大力屯田种粮,才有底气渡江而过,吞并孙吴帝国。

黄巾暴乱,董卓暴政,群雄纷起,战火连绵,能种田的人不是去打仗就是去逃难。路上堆满白骨,地里长满荒草。拉起一支部队就想当天下主人的人比地里的荒草还多,可是谁也不会去想解决天下人的吃粮问题。没有人能储备一年的粮食,饿了就去抢,饱了就把多余的粮食毁掉粮食运输消耗大量人力,为了让更多人投入战斗,又避免粮食落入敌人之手,多余的粮食往往被毁,反正是战胜了可以再抢,战败了死了也不用吃粮食了。因为粮食匮乏,还未同敌人作战就自行溃散的军队数不胜数。

袁绍和袁术兄弟俩,一南一北,两大霸主,一个比一个牛气,可是谁也解决不了粮食问题。袁绍军中,粮食配额不足,士兵就靠采摘野桑葚来哄肚子。袁术靠水吃水,发河蚌做军粮。

曹操也不例外,数次出征无功而返,不是作战不力,而是军粮不继。与袁绍和袁术相比,曹操还有一点更让人担心,那就是百万黄巾军投降于他,一人一张嘴,都要吃饭。

能成大事者,懂得从危机中寻得良机。青州黄巾军带来了农具和耕牛,曹操和他的手下谋士闻着牛粪的气味,摸着锄头上的铁锈,思考着。

谋士毛玠担任过县吏,深知民间疾苦,早在192年,他就向曹操提出“修耕植、蓄军资”的建议。农具是现成的,耕牛是现成的,百万青州黄巾军都是资深农民,组织起来种田,首先这一百万人吃饱肚子不闹事,还能提供兵源。他们吃不了,就上交军粮,当然他们不够吃的,也得上交军粮,这算得上民屯。士兵也可屯田,战则拿枪,不战拿锄,自己的军粮自己种,这是军屯。所谓屯田,就是把收降的青州黄巾军这样的劳动力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最基层组织称为屯,生产者称为屯田客。屯田由政府提供土地、农具、耕牛、种子,收成与政府分成,本质上是雇佣农民。

在曹操手下,凡是会种田的大将都得到了重用。夏侯惇在战斗中伤了左眼,成了伤残军人,可是他在截断太寿水修建蓄水工程的时候,亲自背土,身先士卒,带领将士植稻,获得了曹操认可,成为曹操最信任的大将。

曾经与夏侯惇搭档的韩浩,就因为说了一句“当急田”,就是说种田比打仗重要,就获得曹操赞许,被提拔为护军。

我们是军人还是农民?很多一门心思靠打打杀杀立功的人不满了,种地就不那么积极,锄地时少不了故意除掉几株禾苗。可是,很快这些人就不敢再这么做了,因为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谁不支持屯田,谁就是破坏稳定。

种田有命令,种什么也有命令。曹操下令大力推广稗谷种植。这个稗谷推广令一颁布,大家就都连连苦笑:这明明是种草,哪里是种粮啊!稗谷,其实就是一种杂草,不怕涝不怕旱,轻易死不了,不容易产生病虫害,而且产量特别高,可是稗谷有个天生的缺点,那就是口感差,而且是很差,所以农民不把它当做庄稼。可是,曹操却下令非种稗谷不可,他的道理很简单:再难吃,也比没有吃的强,你不愿意吃,正好省下来喂战马。还有一点,稗谷撒把种子就能长,不耽误军事训练,抽空打个仗。实用至上,是曹操的生存哲学。

在中国,再也没有比种地更让人瞧不起的职业了。可是,在曹操的地盘上,谁也不敢小瞧种地的,说不定眼前那个撅着屁股在田里拔草的家伙,就是郡守级别的官儿。曹操设置田官,田官独立于郡县,自成系统,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级别相当于郡守、国相,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长。曹操选任的田官都是实干派,亲自下地劳作一把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在掌握中央政权前,曹操是没有权力设置田官的,但是他很早就派专人专管屯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枣祗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从曹操陈留起兵时就跟从曹操,袁绍不死心,想得到他,就多次派人去拉拢他,被他果断拒绝。就是这么一个人才,被曹操任命为屯田都尉。曹操的堂妹夫任峻,则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那个年代,能打仗的人好找,懂农业的人却少,像枣祗和任峻这样的人,不用攻城拔寨,就靠能种地,就得到曹操重用。

屯田制有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与政府、与屯田客的分成。在讨论分成问题时,“计牛输谷”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计牛输谷就是按照政府提供耕牛多少,缴纳定额租。几乎所有人都在阐述计牛输谷的合理性,只有枣祗在以微弱的声音质疑。少数服从多数,曹操最后一拍大腿,得了,就计牛输谷,就这么定了,散会!

散会后,枣祗扛来一袋粮食,撂在曹操脚下,说:“收成好,官府多得这袋粮,也很合理;收成不好,官府应该少收这袋粮,这样屯田客不至于饿死。”他说的这袋米可不是小问题,想想啊,一亩地多收一袋粮,合起来是个什么概念啊。枣祗提出了“分田之术”,就是把田地分给农民,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租谷。

枣祗的意见很有道理,可是计牛输谷已经形成决议,又怎能改变?曹操说:“这个做法,只是屯田客少交一袋粮,没什么了不起的。”曹操只看到收成好对屯田客的好处,却没想到收成不好,屯田客可能要把肉割下来交租。

枣祗站在那袋粮后边,挡住曹操,不让他离开,盯着他说:“您闻过则改,此事关系重大,如不更改,后悔莫及。”这个……这个……再说嘛!曹操没办法,就拿出领导敷衍下级的传统招数,把皮球踢给荀彧,让枣祗去找他。

荀彧宏观治国可以,但是具体抓经济就没主张了,他请在座的助理官侯声发表意见,侯声说:“计牛输谷,对官府有利;如果按照枣祗的建议,对农民有利。”他这话适合于收成好的时候,但是谁能保证年年五谷丰登啊,因此他这话等于没说。洞晓天下事的荀彧,也不知道脚下这一袋粮食到底是归官府还是屯田客好一些。

枣祗没办法,一咬牙,又扛起那袋粮食去找曹操。大家都认为枣祗完了,和主公这么固执地叫板,难道不是完了吗?

可是,曹操却对着枣祗放在脚下的那袋粮食沉思:这个满头大汗的人如此坚持,肯定是认为自己有道理。他静下心来,与枣祗详细切磋,最后曹操拍板,采用折中主义,推出了计牛输谷和分田之术相结合的办法:用官牛耕种的,收成60%交给官府,自己得40%;用自己的牛耕种的,和官府五五分成。这个分成剥削是很重的,但是相对于大路上那些无人掩埋的白骨来说,屯田客还是很感激曹操的。做牛做马,总比做鬼要强。

袁绍和袁术,只想着将士浴血奋战,忽视了他们还要吃饭。曹操也希望将士拼死杀敌,但是能顾及他们的吃饭问题。为了解决将士们的吃饭问题,他又让更多人耕田,同时解决了更多人的吃饭问题。

中国人从来就是勤劳的,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前提是统治者不折腾不糟蹋老百姓。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27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