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皇帝全传——宣宗李忱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23:10:01 0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即位后改为李忱。李怡为唐宪宗李纯之子,生于宪宗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母郑氏。会昌六年(846)被拥即位,为唐王朝的第16代皇帝,在位时间共13年。

皇帝全传——宣宗李忱

李忱

一、宦官矫诏 皇叔承统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正月,大唐帝国的臣民们刚刚渡过隆重而又热烈的旧历新年,整个长安城内还是一派节日的景象。但在皇宫中却笼罩着一片紧张和严肃的气氛,新年之喜并没有冲走唐武宗的病笃,宰相李德裕眼看武宗病入膏肓,对由谁来继承皇位问题心急如焚。

唐武宗共有5个儿子:长子李峻,封为杞王;次子李岘,封为益王;三子李岐,封为兖王;四子李峄,封为德王;五子李嵯,封为昌王。由于这5个儿子年龄都还幼小,武宗一直没有册立太子,武宗病重之时,也一直没有提起过此事。宦官马元贽等人见武宗病重,便利用没有册立太子的机会,积极准备择立嗣统,以便将来能够控制皇帝,专权朝政。经过一番密谋和策划,他们决定立武宗的叔叔光王李怡为皇位继承人。于是,马元贽等人矫传诏命,说皇子年幼,无法临朝理政,特立光王李怡为皇太叔,全权处理国事。宰相李德裕等人对此虽然感到吃惊,但认为是武宗亲命,也不敢加以反驳。实际上,武宗此时已经不省人事。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驾崩。马元贽等人即奉光王李怡继位,改名为李忱,定年号为大中,史称宣宗皇帝。

宣宗李忱自幼严重口吃,平时很难见到他开口说话,看东西也和平常人不同,像痴呆人一样,宫中都叫他痴儿。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他为皇帝,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痴呆性格,认为将来容易控制。哪知他即位以后,接待群臣、处理政务,一反过去那种痴呆性格。宦官和朝官们方才恍然大悟,知道他是个有心计的人,痴是装出来的。

宣宗以皇叔的名义继位称帝,他不承认自己是唐武宗的继承人,而把自己看作是父亲唐宪宗的直接继承人。他指责哥哥穆宗是大逆不道,连他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和武宗也都是逆子。因此,他即位后立即否定了唐武宗时期的一切施政方针,斥逐了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同党,将李德裕、李让夷的宰相职务罢免,改任和李党集团相对立的牛党成员白敏中为宰相。

白敏中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他是靠李德裕的推荐才进入中央政权的,但却属于牛党一派。因此他担任宰相以后,便开始对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集团打击报复。白敏中首先指使自己的党羽李威罗织罪名,将被罢相的李德裕再贬为东都留守,继而又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9848)正月,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直到李德裕死于崖州(今海南崇山)方才罢休。与此同时,白敏中对李党集团的其他成员也大加贬斥,甚至连李党的支持者也不放过。

在贬斥李党集团的同时,白敏中对武宗时期被李党集团贬斥的牛党成员则大加提拔重用或恢复官职。他刚一接受宰相职务,便将被李党贬斥的牛党首领牛僧孺提拔为衡州长史,第二年又调牛僧孺回东都洛阳任太子少师。同时,又将牛党重要成员李宗闵的流刑处分撤销,调任郴州(今湖南永兴)司马。大中元年(847),白敏中又调潮州长吏杨嗣复为吏部尚书,第二年,调李珏为户部尚书。经过这一系列活动,李党集团的成员及其支持者几乎都被逐出京都,或贬往边州,或遭流放;而牛党集团的成员不但得到升迁,而且还当了中央的高官。

白敏中共做了6年的宰相,继他之后被唐宣宗重用的宰相是令狐绹,也是牛党集团的成员。所以,在唐宣宗统治的整个时期,牛党集团始终掌握着中央的大权,他们忠实地执行了唐宣宗的施政方针。

二、重视科举 整肃吏制

唐宣宗爱好儒士,重视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认为只有这些人才有真才实学。在位期间,他每次上朝召见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先问有没有功名,是否中过举人进士。如果被召见的官员回答有功名,是进士或举人出身时,宣宗便会喜形于色,谈兴大至,甚至会把其他事情搁在一边,当场和被召见的官员谈起他们考试时所做的诗赋和主考官员的名字,有时甚至会把这些官员的名字和他们的诗赋文章记在宫殿的柱子上,以备日后浏览。如果听说某人才学俱佳却没有能够中选时,宣宗则叹息良久,默默不乐地罢朝回宫。

皇帝全传——宣宗李忱

大雁塔进士题名帖

宣宗对科举制度非常关心和重视,在位期间,他经常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装扮成平常人的模样,到民间进行私访,以听取人们对科举取士的议论。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选拔更多的有才之士,宣宗还对科举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大中元年(847)二月,礼部侍郎魏扶向宣宗奏陈进士的录取情况,其中谈到,有封彦卿、崔琢、郑延休三人,才学俱佳,本应录取为进士,但由于他们的父兄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因此按照常例没有录取他们。宣宗看后,认为这种做法限制了对人才的选拔,于是诏令礼部重新对这三人进行考试,如果考试合格,可以录取为进士,并且强调指出,今后科举取士,不必遵循这种规定,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中选。宣宗对违犯科举制度、弄虚作假以求仕进的人毫不留情地加以严厉惩罚。大中九年(855)三月,礼部在考试宏词举人时,出现了泄露试题的情况,被御史台弹劾。宣宗对此事非常重视,当即下诏将主管考试的官员分别处以降职、免职和罚俸禄等处分,全部取消已经被录取的10名举人的资格,并将伪造印件和贪污受贿的官员黄续之等人依法处死。宣宗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在朝野中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举考试中的营私舞弊现象。

宣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君主能够明察慎断,正确地选拔和任用官吏。”他即位之初,就开始着手改革和完善选官制度。以往吏部选官,只凭家世资历,宣宗认为这不能够选拔出具有真实才能的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宣宗下诏规定:“允许观察使、刺史有奇才异政者加以试用,根据其在试用期间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然后再决定正式任免。”同时,宣宗还把户口的增减也列为官员升迁的标准,规定观察使、刺史任期届满时,如果所管州县户口增添至1000户,则加以升迁,反之,如果逃亡至700户,不仅罢官免职,而且罢官后3年之内不再任职。大中元年正月,宣宗又下诏指出:“为政之本,在于选拔亲民之官,做为皇帝顾问的中央各部官员,必须从地方官员中选拔,因为这些人了解民间的疾苦,有治民理政的经验,否则就起不到辅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作用。”宣宗要求宰相在拟议和推荐谏议大夫、给事中和中书舍人等中央高级官员时,首先要看其是否担任过刺史县令,否则不予推荐。即使担任过刺史县令,但如果在任职时有贪污受贿等不法情况的,也不能推荐。同时,宣帝还针对当时地方官调动频繁的情况,对地方官员的任职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县令在一个地方任职必须满3年,才能调任,以避免当地百姓的迎送之劳。

不仅如此,宣帝还亲自掌握对州刺史的考核工作,规定州刺史在上任之前,都要由皇帝亲自进行考核,再决定任免。为了掌握各州的情况,以便对刺史进行考核,宣宗还特地密令翰林学士韦澳编辑了一本关于各州户口田亩、山州境物、风俗人情的书籍,起名叫做《处分语》,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一次,邓州刺史薛弘宗进京朝见宣宗,退朝后对韦澳说:“皇帝对邓州的情况了解得如此详细,太令人惊讶了!”韦澳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都是《处分语》中记载的事情。

对于自己的亲属,宣宗要求也比较严格。宣宗生母郑太后的弟弟郑光,原来在河中做镇守官,进京朝见时,宣宗见他言语粗俗不堪,认为他不够治民的资格,便把他改任为京师中级别比较低的右羽林统军,不再让郑光担任地方官。郑太后多次要求宣宗给郑光安排一个好的官职,但宣宗对这位国舅只是厚赐金帛,始终不给好官做。

除内政而外,唐宣宗在位期间,还收复了河西,从而成为终其一生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自安史之乱以后,从唐肃宗到唐武宗,每个皇帝在位时总不免有大大小小的内战,边患也时常发生。唐宣宗在位的13年,却是比较平静的一段时间,外无边患,内无战争,还收复了自唐代宗时期就被吐蕃奴隶主占领的河西地区(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重新开通了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及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使唐朝的西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安定和巩固。唐宣宗下诏在沙州恢复河西节度使,号称“归义军”,并任命张仪潮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卫大将军、归义军节度使和11州营田处置观察使,负责对河西走廊的经营和管理。

三、美德有瑕 劣性遗害

在历代皇帝中,唐宣宗算是恭俭好善、平易近人的。宫中的侍役,他都能够叫得上名字,知道干什么差事。宫中有人生病,宣宗知道后,不但派御医前往诊视,而且还亲自前往去探望,并私下里赏赐给病人一些物品作为安慰。平时和大臣们在一起,宣宗总是表现得恭恭敬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但听大臣们奏事时,则严肃认真,一副威严的气势,从来没有显出过烦躁和怠惰的神情。当大臣们奏事结束后,宣宗便立刻恢复了平时那种和颜悦色、客客气气的样子,君臣之间谈些开心的玩笑,或者谈及宫中的游宴,气氛融洽而又热烈。当大臣们退朝时,宣宗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说:“希望你们善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辜负了我的期望,以至我们君臣不能够再相见了。”宣宗这种平易近人、又威严不可冒犯的特点,使大臣们既尊敬他又害怕他。宰相令狐绹掏曾经对他的朋友说:“我为相十年,可以称得上是皇帝最宠爱的人了,但每次上朝奏事,没有不流汗的时候。”

宣宗在位时期,很注意节俭,平时在宫中,经常穿着洗过的衣服,待上朝召见大臣时,才换上新衣服,有时甚至穿着洗过几次的衣服上朝。每天的饭菜也比较简单。以前皇帝出行,都要先用龙脑、郁金铺撒地面,宣宗认为这太奢侈浪费,诏令撤掉。在宣宗的带领下,大臣们都很注意节俭,并在官场中形成了一种崇高节俭的风气。

皇帝全传——宣宗李忱

唐代灌溉设施遗迹

宣宗在位13年,史官称他明察慎断,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具有贞观之风,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从唐朝中后期的几代皇帝来看,宣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较为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时期,社会形势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国家安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据《新唐书》记载:“大中十三年,国库充足,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户部的钱币多得几乎无法计算。各州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州积钱甚至多达300万缗。”

但是,由于宣宗自恃有智术,明察秋毫,相信自己的见解一定都是对的,一切以自己的爱憎为转移,他的意旨只许群臣顺从、不许违反,因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例如,宣宗对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非常反感,认为他是唐武宗重用的人,是奸臣,将他一再贬斥。谏官丁柔立上书劝谏,宣宗便认为丁柔立是不顺从自己的意旨,立即将他贬为县尉。

自恃精明的唐宣宗疑心很重。他在即位之前,就一直对父亲唐宪宗的死因有怀疑,认为是被哥哥唐穆宗与其生母郭太后联合宦官谋害而死的。因此,即位以后,就开始惩罚那些被他认为是杀死唐宪宗的人,先是将郭太后逼死,随后又诛杀了郭太后周围的宦官和其他有嫌疑的官员,并将唐穆宗指斥为逆,诛杀了唐穆宗做太子的儿子敬宗。

宣宗共有11个儿子。长子李温,封为郓王,但不为宣宗喜,却喜欢三儿子李滋,想把他立为皇太子。但宣宗又怕这样乱次建储,会招致臣下的谏驳,所以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提出来。裴休担任宰相时,曾经上奏请宣宗早立太子。宣宗不高兴地说:“我还没有老,如果立了太子,不是把我当成闲人了吗?”从此大臣们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事。直到宣宗病重之际,才密嘱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立三子李滋为皇太子。但宦官王宗实等却假传圣旨,立郓王李温为皇太子,并以矫诏不法的罪名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处死。

宣宗晚年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乞求长生的迷信思想不断增长。大中十一年(857),他派人前往罗浮山迎请道士轩辕集进宫,向轩辕集询求长生不老的秘诀。轩辕集告诉他只要不近女色、不食荤腥、哀乐如一、多施恩德,自然就可以长寿了。但宣宗仍不死心,继续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最后误信了江湖术士李元伯的谎言,服用李元伯炼制的金石丹药,结果越吃身体越坏。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由于服用丹药过多,以至毒性剧发,背上生疽溃烂而死,享年50岁,安葬于贞陵(今陕西泾阳县仲山),庙号为“宣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41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