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中国历代帝皇 ——太祖赵匡胤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4:50:01 0


宋太祖档案:

生卒年:公元927~976年

父母:父,赵弘殷;母,杜氏

后妃: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等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在位时间:公元960~976年

谥号:大孝皇帝

庙号:太祖

陵寝:河南永昌陵

中国历代帝皇 ——太祖赵匡胤

性格:宽仁睿智,廉正果断

太祖赵匡胤像

点评:

赵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权的措施执行得既轻快也彻底。新皇帝的机警,不走极端,对钱财上的大方,使他的筹谋容易兑现。

——黄仁宇

宋太祖名叫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于乱世中起家,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并由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他以杯酒释兵权,削除藩镇,以文治国,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发展农业,健全科举,整顿吏治,为宋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乱世漂泊黄袍加身

赵匡胤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生于河南洛阳夹马营。他的父亲赵弘殷时任后唐禁军正捷指挥使,母亲为杜氏。传闻赵匡胤一生下来就体带异香,三日不散,所以他的乳名叫“香孩儿”。后来他到了读书的年纪,父亲赵弘殷才为其取名赵匡胤。匡者,匡扶、保佑;胤者,胤嗣、后代。“匡胤”就是匡救后世的意思,可见父亲对这个儿子的厚望。赵匡胤也的确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不但书读得不错,而且武艺骑射很出众,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武学天赋。等到成年,他就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俊杰。

在赵匡胤成长的十几年间,赵家很不景气。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期,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很受重用。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赵弘殷就开始受到冷落。此后十几年,朝代几度更迭,皇帝也换了五六个,而赵弘殷的官职却始终没动。这期间,赵匡胤又添了2个弟弟和2个妹妹,家大口多,赵家的境况就日益窘迫了。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19岁的赵匡胤娶妻成家,开始承担养家的重任。可是赵家已经穷困潦倒了,赵匡胤只好在21岁这年离家出去闯荡,希望能在外面做出一番事业。

赵匡胤满怀希望地开始浪迹天涯,不过残酷的现实却泼了他一头冷水。赵匡胤的父亲为官多年,也结交过一些有权有势的朋友。于是,赵匡胤就决定先去投奔他们,可惜世态炎凉,根本没有人愿意关照他这个落魄的晚辈。赵匡胤漂泊了两年,仍然一事无成。不过困境并没有击垮赵匡胤,反而将他的意志和性格磨练得更加坚强了。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在后汉枢密使郭威手下做了一个小兵,他的人生从这时就开始改变了。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发动兵变,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政权。郭威称帝,即后周太祖。他提拔有功的赵匡胤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柴荣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很器重赵匡胤,将其调到中央禁军任职。这样,赵匡胤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二月,北汉世祖刘崇就趁着后周国丧,领兵前来征讨。周世宗亲自率兵迎战,赵匡胤也随军出征。两方军马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展开激战,战斗初期北汉军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以致后周军阵势大乱。还是赵匡胤比较冷静,在他的建议下,世宗将禁军分为二部,张永德指挥一部,负责抢占制高点,用箭矢压制敌人的进攻;赵匡胤率领一部,负责从左侧直扑敌军阵地。在密集如雨的箭矢中,赵匡胤带着2000多骑兵奋勇杀敌。北汉军抵挡不住,后周军转败为胜。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一举成名,被世宗提拔为殿前都虞侯,跻身入禁军的高级将领行列,从此深得世宗的信任。没过多久,他就受世宗委任,负责整顿禁军。经过一轮裁汰老弱、补足精干后,后周禁军的战斗力加强了,不过最重要的是赵匡胤在军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他的心腹罗彦环、郭延斌等都进入基层,负责笼络普通将领。而赵匡胤自己则负责结交高层将领,他还与其中的石守信等人结拜为义社十兄弟。没过多久,后周军中从下到上,都有了赵匡胤的势力。

后来世宗又对南唐发动了几次进攻,将南唐在江北的15州收入囊中。赵匡胤也凭着在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晋升为忠武将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在军中的权势日益增大,同时他也开始重视与文人的交往。他将赵普、王仁瞻等文士都纳入麾下,为自己出谋划策。此时,他的弟弟赵匡义也来到军中,成为他的左膀右臂。随着权势的壮大,赵匡胤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了。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世宗柴荣病逝,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符太后垂帘听政。后周面临“主少国疑”的局面,也就是皇帝年幼,人心疑惧不安。后周政权很不稳定,这就为赵匡胤篡位提供了良机。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利用后周群臣朝贺新年的时机,谎报军情,说辽和北汉正联兵入侵。于是,小皇帝柴宗训就命他统帅禁军去迎战。当禁军到达距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时,将领们就将一件象征天子身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拥立他为帝。此事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立即掉头赶回开封,控制了京城的局势。柴宗训无奈,只好宣读了“禅位诏书”,将皇位“让”给他。就在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中国历代帝皇 ——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碑,在今河南封丘陈桥镇。

恩威并施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称帝时才33岁,不过他从21岁离家,在外拼搏了十几年,早已磨练成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他是凭着武力夺取后周政权的,这在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中非常普遍。所以其他权臣同样有野心,他们时刻觊觎着赵匡胤的皇位。

为了稳定京城的局势,宋太祖对后周旧臣们以施恩安抚为主。他厚遇“禅位”的柴宗训和符太后,将后周旧臣原封照搬为宋朝开国大臣,连宰相王溥、范质和魏仁浦三人也原职留任。那些因拥立赵匡胤而崛起的新贵,则受到严格束缚,若是有人仗势欺凌旧臣,就会遭到宋太祖的严惩。通过这些措施,不少后周旧臣都安分下来,为新王朝效力。

不过也有不愿臣服,起兵作乱的。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就起兵叛乱,北汉也趁机侵扰,而后周太祖的外甥李重进也准备在扬州起兵响应。面对严峻的局势,宋太祖并没有慌乱。他首先用高官厚禄和寓意永保富贵的“丹书铁券”稳住李重进,接着就命皇弟赵匡义及大臣赵普等人留守京城,自己亲自领兵讨伐李筠。皇帝亲征,宋军士气高昂,很快就打败了李筠的叛军,又赶走了北汉的军队。李筠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自焚而死。太祖随后挥师南下,除掉了李重进。“二李”之乱平息后,后周旧臣也真正转变成了宋朝新臣,赵匡胤的政权终于稳定了下来。

解决了后周臣属的问题后,宋太祖稍微松了口气,不过他仍然不敢大意。他深知,五代时期的朝代更迭频繁,关键就在于臣属太强,尤其是统兵大将势力太大,他们要弑君篡位,实在太容易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宋太祖决定收回禁军将帅的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七月初九夜,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酒至半酣,他慨叹道:“要不是靠你们扶持,我也不会有今日。可当了皇帝后,我就没睡过一夜安稳觉,还不如做节度使逍遥自在啊!”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太祖郑重说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众人大惊,纷纷下跪叩拜表忠心,并请皇上指一条明路。太祖就顺水推舟,将早已做好的决定说出来。他说:“人生苦短,若不能及时行乐,实在可惜!你们何不交出兵权,多置些良田美宅,既能安享富贵,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君臣间没了猜疑,上下相安,你们也能日日美酒佳人,快活一辈子,岂不更好?”众将听了皇上的话,第二天就都识趣地交出兵权了。没过多久,太祖又用同样的手段削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此事史称“杯酒释兵权”。

为了安抚这些交出大权的功臣,宋太祖不仅赐给厚赏,而且认真履行联姻承诺。太祖有一妹三女,其中三人都嫁入被释去兵权的将领家。功臣们失去了大权,却成了皇亲,心理上也平衡了,于是,君臣皆大欢喜。比起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大杀功臣的做法,这种方式无疑是以最小的代价来巩固君主集权。

先南后北武力统一

从中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林立,中国长期陷入分裂混战中,这不仅使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还给社会各阶层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结束战乱,重新统一,就成了五代十国末期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后周世宗柴荣,就曾为中原统一做了不少努力。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把统一大业提上了日程。

中国历代帝皇 ——太祖赵匡胤

《雪夜访赵普》明刘俊

此画描绘的是宋太祖雪夜私访宰相赵普,商议统一大计的故事。

北宋建立时,周边还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西北有势力强大的党项族,夹在二者之间的是割据山西一带的北汉。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的江淮以南,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楚、闽等7个割据政权。宋太祖要想实现统一大业,就要制订好周密的策略。到底是先伐南还是先讨北呢?太祖就召集谋士赵普等人以及曾参加过北周北伐的大臣们,一起商讨对策。经过多方探讨,他终于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即先取巴蜀,次取广南、江南,待国家强大后,再讨伐北汉和强大的契丹等。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慕容延钊、李处耘等受宋太祖之命,率10州兵马征讨荆湖。他们遵从太祖的指示,向割据江陵的南平政权借道,然而趁机灭掉它。二月,宋军攻破南平都城江陵,国主高继冲投降,南平灭亡。之后,宋军继续进发湖南。一个月后,割据于此的楚政权也被平定了。这样不仅荆州、湖南的大片土地尽归北宋,而且水陆都可进攻后蜀了。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大将王全斌、曹彬等领兵讨伐后蜀。66天后,后蜀灭亡,北宋的领地再次扩大。

后蜀覆灭后,宋太祖变得有些骄纵大意,他改变“先南后北”的方针,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和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两次出兵北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一再碰壁之后,宋太祖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策略。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军出征南汉。次年二月,南汉灭亡。此时南方还剩下3个割据政权:南唐、吴越和闽政权。三个政权个个自危,其中实力最强的南唐主动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外两个政权就直接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宋太祖本想和平统一南方。他以“南北一家,何分彼此”为由,几次召南唐国主李煜入朝,均被其拒绝。太祖非常恼怒,决定灭掉南唐。他扬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意思就是南唐存在,就是侵占北宋的利益。不过南唐国力雄厚,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有“江南第一大国”之称,实在不可小觑。为了讨伐南唐,宋太祖做了周密的计划。他用离间计除掉了智勇双全的南唐大将林仁肇,又利用南唐文人樊若冰获取了长江测绘图,并听从樊若冰的建议,在荆州建造了上千艘战舰及黑龙船,用以将来渡江时作为浮桥使用。

经过3年的精心准备,开宝七年(公元974)十月,宋太祖以曹彬为统帅,率水、陆、骑兵浮桥渡江,围攻金陵;同时又命吴越国主钱弘俶带领5万吴越军从东面进攻金陵;另命宋将王明进击武昌,从西面牵制屯驻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救援金陵。宋军从北、南、西三面进攻,金陵就成了一座孤城。李煜被困,仍不投降。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破,李煜被俘,南唐灭亡。

灭南唐之战,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也是宋太祖一生最得意的战役。宋军在这次战争中运用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术。此战之后,宋朝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当时已经臣服北宋的吴越和闽,最后灭亡在太祖的弟弟、太宗赵光义手里。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宋太祖在南北用兵的同时,也注重整顿内政。为了巩固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创立了一整套延用整个宋朝的“祖宗家法”。

太祖首先削夺了地方藩镇的兵权。在平定荆湖后,他就废除了荆湖地区的“支郡”地位,“支郡”原为节度使管辖,现在直属京师,原来掌管州务的武将也被文臣取代。支郡被废除,文臣任知府,就使得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大大削弱了。除了削弱武将的权力,宋太祖也很重视对文臣的控制。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他制定了两项措施来限制州郡长官权力过重:一是“三岁一易”,即知府、知县在一个地方任职不得超过三年;二是在州郡设置通判,通判职位略低于知州,与知州共同判理事务,不过通判有一项特权,就是监督州郡长官,所以知州实际上受通判限制,二者产生矛盾,就在所难免了,在整个宋朝都是这样。

其次,就是收夺地方上的财权,称“制其钱谷”。自唐朝以来,节度使都可以存积大量钱财,称之为税赋“留州”。到宋太祖时,这项制度就正式废止了。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太祖发布诏令,要求各州除了留出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财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全部上缴中央政府,不得无故占留。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三月,他又重申了这条诏令。地方政府没有了财权,就再也不能“屯兵自重”,如此一来,就确立了“天下之权悉归朝廷”,“四方万里之遥,奉尊京师”的新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三,就是调整君臣关系。宰相在封建社会里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自两汉以来,宰相就同皇帝一样,可以坐着议事。到了宋太祖这里,他就撤了宰相王溥、范质等人的座位。此后宰相在皇帝面前只能站着奏事,由尊而卑,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宋太祖对普通官员则采用“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使任何官员都不能集权力、荣誉和威望于一身,从而消除了他们对皇权的威胁。

宋太祖的所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所有的权力都牢牢抓在自己一人手里。他在集中权力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文化统治的重要性。于是,他改革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放宽了科考范围,规定只要有一定文化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应举;殿试也取消了淘汰制度,只要参加过殿试的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人人都有官做。宋太祖靠武力开国,朝中重武轻文的风气自然浓厚。为了扭转这种风气,他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聘请博学多才的名儒来劝导教化。随着对文臣的重用,统治集团内部的重文风气也逐渐形成。太祖重文,但也不完全轻武,他对文臣武将,量才任用,这样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不仅很稳固,而且非常广泛。

烛影斧声身死成谜

太祖是个严谨勤奋的皇帝,随着北宋国力的强大,全国统一的大局已定,而他并没有志满意得,骄纵奢靡。他一生兢兢业业,严以律己,这在历代皇帝中都十分难得。可惜他正当盛年,身体也很健康,却突然去世了,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不过众说纷纭中,都提到太祖之死与他的弟弟赵匡义有关。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太祖的母亲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杜太后是个很有见识的女人,她见证了儿子夺位称帝的全过程,认为赵匡胤能顺利坐上皇位,是因为柴宗训年幼,若换成一个成年人在位,赵匡胤就根本没有这个机会了。于是,她认定立年长者为国君,才能稳定社稷。杜太后临终前,告诫太祖赵匡胤,希望他能传位给弟弟赵匡义,太祖含泪答应了母亲的遗命。这件事由大臣赵普当场记录,并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金匮之盟”。

然而随着宋朝局势的稳定和统一事业的逐渐完成,太祖与弟弟赵匡义间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当初兄弟二人为了家族和大业,同心协力共度难关,而今却为了争夺皇权,骨肉成仇。随着赵匡义对皇位的觊觎越来越明显,宋太祖就疏远了他,而与另一个弟弟赵光美关系亲密。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事务就由最有威望的皇弟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政务,晚上就去万岁殿探望兄长。十月十九日晚,赵匡义再次探望兄长,他将侍奉的太监们都遣出殿外,然后与兄长谈话。至于说了些什么,早已无人知晓。站在外面的太监们看到殿内摇曳地烛光闪动了好几次,又听到有斧头落地的声音。没过多久,赵匡义就跑出来,大声呼叫太监立即去请皇后与皇子前来。当皇后等人赶到时,宋太祖已经死了。他到底是如何死的,最后也没有定论,至今这“烛影斧声”还是千年疑案。

宋太祖在位16年,终年50岁。他死后,葬于永昌陵,谥号“大孝皇帝”,庙号“太祖”。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即宋太宗。太祖21岁离家闯荡江湖,从一个落魄的流浪汉到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结束分裂,建立北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代。他的功绩,彪炳千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88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