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中国历代帝皇 ——太宗赵炅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4:49:56 0


宋太宗档案:

生卒年:公元939~997年

父母:父,赵弘殷;母,杜氏

后妃:尹皇后,符皇后等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在位时间:公元976~997年

谥号:文武皇帝

庙号:太宗

陵寝:河南永熙陵

中国历代帝皇 ——太宗赵炅

性格:沉谋英断,刚愎自用

太宗赵炅像

点评: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毛泽东

宋太宗名叫赵炅,是后唐战将赵弘殷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继承兄志,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北伐契丹,阻挡了辽国入侵中原的步伐;修缮内政,为北宋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拥兄自立代兄称帝

宋太宗生于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同胞弟弟。他原名赵匡义,兄长赵匡胤称帝后,为了避讳,他改名为赵光义,后来他自己称帝后,又改名为赵炅。赵家兄弟三人,赵匡义居中,他比兄长赵匡胤小12岁,比弟弟赵匡美大8岁。

赵匡义出身武将世家,父亲和兄长都好武,所以他也娴于骑射,并参加过一些战事。当年21岁的赵匡胤外出闯荡时,赵匡义年纪还小,就留在家中。他16岁时曾随父亲赵弘殷南征,驻守扬州、泰州等地,并多次与敌将交锋,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勇猛。此时兄长赵匡胤已经在后周建立了赫赫战功,地位日高,听说弟弟如此能干,也很为他高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王朝。其中22岁的赵匡义为兄长代周自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充当前台角色,奔走四方,联系军士,部署将领,为赵匡胤顺利称帝扫平了障碍。

赵匡义与兄长感情很好,又为兄长称帝出了大力,所以宋太祖一称帝,就立即任命这个弟弟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北宋建立初期,政权极不稳定。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宋太祖御驾亲征,征讨原后周旧臣李筠。赵匡义就临时担任大内都点检,留守汴京。十月,太祖再次亲征,征讨在扬州叛乱的李重进,赵匡义继续留守京都,稳定后方。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义被任命为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时,为了避兄长宋太祖的名讳,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弟弟赵匡美也改名为赵光美。

开封尹是京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国家军政要务都要通过这里,再传达到中央朝廷,地位非常特殊。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光义做了16年的开封府尹,处理政务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期间,他凭着开封尹之位,将一大批才识出众的人招致门下,同时,他又在朝中广交群臣,培植党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已经具备与兄长宋太祖抗衡的能力了。

赵光义是太祖之弟,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皇位根本轮不到他。但是他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留下遗命,让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此遗诏由大臣赵普记载,藏于金匮。此事史称“金匮之盟”。此事是真是假,后人根本不知,不过确实让赵光义继位变得名正言顺。

赵氏兄弟二人精诚合作十几年,对外扫平了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基本统一了中原;对内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是宋太祖对防范外人篡位做了周密的部署,却没有警惕身边的自家兄弟。随着宋朝政权的逐渐稳定和强大,兄弟二人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他们虽为兄弟,但始终君臣有别,两人的分歧就越来越大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皇弟赵光义受遗诏于柩前继位称帝了,即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统一中原伐辽无功

赵光义38岁称帝,他任开封尹十几年,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所以他登基后很快就适应了皇帝的身份。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决定首先完成兄长未尽的统一大业。此时南方已经平定,但是吴越和闽两个割据政权虽然臣服宋朝,却仍然保留着国号。宋太宗就迫使两个国主上了降表,削去他们的国号,从而彻底统一了南方各地。接着,他就将主要兵力转向北方的北汉和辽朝。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初,宋太宗亲率大军,兵分四路进攻北汉。他吸取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失败的教训,先派出邢州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将辽朝援军拦截住,然而兵围北汉都城太原,断绝城中一切供应。结果北汉与宋军苦战至五月,苦等也无外援,北汉国主刘继元只好上表投降,北汉灭亡。这样,从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至公元979年宋灭北汉,持续了几十年的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

宋太宗灭了北汉,信心倍增,就打算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六月,宋军灭掉北汉后,根本没有休整,就直接讨伐辽国。汉人把守的易州和涿州,很快就被攻破,宋太宗挥师直抵辽国南京(今北京)城南。宋军的进攻遭到了守城辽将耶律学古的顽强抵抗,双方相持不下。此时辽国名将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率领的援军赶到。辽宋两军在高粱河展开大战,宋军被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前后夹击,纷纷败退,宋太宗也险些被耶律休哥俘虏。后来宋太宗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往涿州。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他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即辽圣宗。皇帝年幼,就由30岁的皇太后萧绰摄政。宋太宗见辽国寡母幼子执政,就认为这是伐辽的大好机会。雍熙三年(公元986)正月,宋太宗再次出兵伐辽。不过他上次亲征惨败,险些做了阶下囚,至今心有余悸,就决定坐镇京城,派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杨业等率领30万宋军,兵分三路伐辽。宋军初期进展顺利,接连小胜。可是宋朝皇帝集大权于一身的弊端,在这时就充分暴露了。宋太宗为人刚愎自用,他身在汴京却遥控着前线,将指挥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前方将领的手脚。很快宋军就出现了指挥不当,各路军缺少配合,军令不能及时传达等情况,战场形势自然也发生逆转,宋军被辽军杀得大败。杨业乃北汉名将刘继业,降宋后恢复本姓为杨。杨氏一门将才辈出,人人能征惯战,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杨业父子率领残军在陈家谷浴血奋战,却久久不见援兵,最后杨业部下大部分战死,他本人也身负重伤,被辽军俘虏,他不惧辽人的威胁利诱,绝食三日而死。杨业之死,导致边境人心惶惶。云、应、朔诸州将领弃城逃走,三州重新被辽军占领。辽军又乘胜侵入宋境,在深(今河北深州)、德(今山东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烧杀劫掠,宋朝边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历代帝皇 ——太宗赵炅

宋代武士复原图

两次伐辽惨败后,宋军元气大伤,宋太宗也对辽人畏惧如虎。此后辽宋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宋军由攻转守,而辽军由守转攻。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都很有才干,他们稳定内政后,就连年伐宋。而宋太祖则犹豫不决,不知该战还是该和。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守边将领们也不知所措,只好得过且过。此后,宋军中就再也难有能与辽军抗衡的将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就越来越弱了。

以文治国重文轻武

宋太宗即位之初,比较重武,他想凭借武功树立威望,进而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几次伐辽失败后,他就失了锐气,转而重文。宋太宗在用兵征伐上没有多少才能,在文治上却有过人之处。

太宗时期,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都得以完善,基本成为定制,为其他各方面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宋之人所言的“祖宗家法”是宋太祖创立的,但最后完善的却是宋太宗。

科举取士兴起于隋唐,到了北宋才真正完善。太祖放宽了科考范围,不再限制考生的家世、籍贯等,并将殿试作为定制。到了宋太宗时期,他扩大了取士规模,每次科考录取的进士数额远远超过前几朝及宋太祖时期。他还对殿试制度作出更详细的规定,殿试后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将录取的进士分类细化。他还严格考试制度,采用密封、誊录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了考官的作弊行为,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主持复试。

太宗对文化事业的重视超过了历代以来的许多帝王。五代以来,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为三馆,既狭小又简陋。太宗继位第二年,就下令扩建三馆,并更名为崇文院。“崇文”二字正是他治国方针的体现。除了广泛搜集各类图书,太宗还先后组织文人编纂了几部大型类书,它们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等。这几部书流传至今,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太宗好读书,这一点与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他出身武将世家,父亲和兄长都是赳赳武夫,就希望家族中能出一个文才,家人的希望最终就落在了太宗身上。他早年随父出征,攻陷城池后,先不取财物,而是搜求古书带回去读。崇文院竣工后,他就经常去那里读书。后来南唐灭亡,后主李煜被俘至汴京,封为违命侯。李煜做皇帝不行,做学问却很出色。太宗有时也召他来崇文院,一起读书。从太宗开始,宋代的皇帝都很注意从历史上汲取统治的经验教训。他曾说:“朕历览前代书籍,发现君臣之际,大抵情通则道合,所以有事皆无隐匿,言论都可采用。”太宗读书,非常勤奋,他规定自己每日必须看完三卷《太平御览》,若因处理政事耽误了,他就抽空补读。为了勉力朝中大臣们读书,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九月,太宗还将武将马步军都虞侯傅潜、殿前都指挥使戴兴等人召来崇文院,一起博览群书。

太宗在读书之余,也很喜欢书法,他勤于练习,又经名家指点,所以书法造诣很深。他本人好道教,不过他对所有宗教都比较宽容。平定南方后,因为佛教在吴越、南唐等割据小国比较盛行,所以太宗就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维护北宋对南方地区的统治。他执政时期,还雕版印行了我国第一部佛经总集,各地僧徒由北宋建国时的6万增加到24万多人。

太宗以文治国,所以他的执政方针也是宽松敦厚。他为人严谨,为了巩固统治,他亲自挑选人才,选贤任能,严防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他对刑狱方面也很关注,曾亲自处理了一些案件,还下令在禁中设立审刑院,直属于皇帝,各地案件先上交此处,再下发大理寺、刑部断复,最后又由审刑院裁决。他对宦官的束缚也十分严厉,不许他们干政。在太宗的治理下,北宋前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

刻薄寡恩储君难立

太祖和太宗执政,主要都是加强集权,对农业及土地问题都没有太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地改革措施,所以北宋初期在表面的繁荣之下,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加深。淳化四年(公元993),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他们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不过最后被朝廷血腥镇压了。

太宗与太祖一样,十分重视变乱,对武将特别忌惮,连号称宋代第一良将的曹彬也被他罢免了。也许是鉴于自己称帝的经历,他对皇室之人的防范更重。宋太祖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太宗对这两个侄子一直都不放心。在辽宋高粱河之战中,太宗与宋军主力失散。将士们以为皇帝已经遇难了,觉得国不可一日无君,就商量着拥立太祖的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还活着,此事就作罢了。不料此事后来还是传到太宗这里,这就触犯了他的忌讳,最后迫得德昭自杀身亡了。两年后,德芳也莫名其妙地死了。太宗的弟弟赵光美,在太宗称帝后,为了避讳,改名为赵延美。延美同当年的太宗一样,任开封府尹。这样也遭到了太宗的猜忌,后来延美被逼忧郁而死。

太宗自己的长子赵元佐,聪慧有才,文武双全,很得太宗的喜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不料因为叔父赵延美被迫害之事,元佐受到刺激而产生了精神错乱,经常胡乱杀人。最后太宗只好废他为庶人,改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病逝,享年59岁。他死后葬于永熙陵,谥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他在位21年,完善了宋初的各项制度,奠定了宋朝以文治国的基础。不过伐辽失败后,宋太宗就转为守内虚外,使宋朝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王朝的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88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