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中国历代帝皇 ——世祖忽必烈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4:44:56 0


元世祖档案:

生卒年:1215~1294年

父母:父,托雷;母,唆鲁禾帖尼王妃

后妃:察必皇后、塔剌海皇后等

年号:中统,至元

在位时间:1260~1294年

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中国历代帝皇 ——世祖忽必烈

庙号:世祖

世祖忽必烈像

陵寝:起辇谷

性格:雄才大略

点评:

元世祖忽必烈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其文治武功可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论。

——朱耀廷

元世祖,名孛儿只斤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蒙哥死后,即蒙古帝国大汗之位。灭亡南宋之后,他承宗改制,建国大元,前后统治中国达34年。他在位期间,仿照汉制,改革政体,加强中央集权,完成了蒙古族从游牧的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变。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因病逝世于大都,享年80岁。

少年有成广揽贤才

忽必烈是拖雷第四个儿子,自幼聪明伶俐,深得成吉思汗的喜爱。幼年时,因为父亲常年征战在外,抚养他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唆鲁禾帖尼的身上。唆鲁禾帖尼是个十分聪明的女人,汉化很深,在忽必烈很小的时候,她就让他跟随在博学多才的耶律楚材的身边,增长学识。没过几年,拖雷逝世,唆鲁禾帖尼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与窝阔台大汗周旋,一方面,通过种种努力为自己的儿子们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窝阔台在位时,任用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耶律楚材的改革,给年轻的忽必烈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多年以后,他也是基本沿袭着耶律楚材的施政思想,进行改革的。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即位。贵由却是个短命的大汗,在位不过3年,就去世了。在唆鲁禾帖尼等人的努力下,蒙哥即位。蒙哥为把权力确保在拖雷系手中,于是命令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全权掌管漠南汉地的一切军国庶务。

1251年,忽必烈达到漠南金莲川后,立即开府建衙,招揽四方人才。其实,早在漠北为藩王的时候,忽必烈已经很重视人才的作用,他先后召汉人赵璧、刘秉忠、姚枢等人入府。刘秉忠本是一名和尚,跟随着海云法师修行,但忽必烈认为他很有才干,于是留下他,任命他为王府掌书记。在他们的帮助下,忽必烈对中国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已经颇为了解,也充分地认识到“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大道理。金莲川设置幕府之后,在刘秉忠等藩府旧臣的积极活动之下,先后有一大批的人才积聚在忽必烈的身边。这其中有以郝经、杨惟中、商挺、张文谦等人为代表的汉族知识分子,也有以廉希宪、也仙鼐、阿合马、阿里海牙等人为首的西域奇才异士。正是这些人的辅佐,使得忽必烈治理邢州(今河北邢台)、河南、关中等汉地中取得成功,也使得他在之后的汗位争夺中牢牢占据着优势。

当时的河朔、关中之地,经历了常年的战乱,民生凋敝,经济十分萧条,如邢州之地,在金朝时共有8万余户,然而到忽必烈受封之时,却仅有五六百户;又如关中之地,自古便是繁荣富庶的地方,可是经过连年战乱,关中8州13县的户口竟然还不到1万。

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汉地军国庶务之后,在刘秉忠等人的建议下,决定以“汉法”治汉地。他一方面赈济、安抚流民,另一方面,整顿军纪,严禁蒙军将士妄杀无辜。同时,他还委以熟悉汉法的张耕、刘肃、杨维中、廉希宪等人重任,专司治理邢州、河南、关中等地。

1251年,忽必烈在邢州设立安抚司,派遣赵瑨、刘肃、张耕等人前往整治。他们达到邢州后,齐心协力,打击不法,招抚流民,结果,不到一个月,就使邢州的户口增加了10倍。第二年,忽必烈在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经略司,以史天泽、杨维中、赵璧等人为经略使治理河南。当时,蒙古军士在河南横行不法,百姓深受其害,因此逃离的人很多。杨惟中等人到任后,立即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整治。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暴,祸害百姓二十余年,杨惟中到河南后,即以大梃(一种棍棒)杖杀了他。百姓拍手称快。没过几年,河南大治。1253年,忽必烈受封关中,当时的关中户不满万,蒙军暴横,民不聊生。忽必烈于是命姚枢在京兆(今西安)设立宣抚司,以孛兰、杨惟中为宣抚使,以商挺为郎中,前往治理关中地区。杨惟中到达关中之后,便对关中地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他首先明正法令,对那些有功之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那些欺压民众的贪官污吏则予以罢黜和惩治。蒙军中有一位郭千户,杀人夺妻,民愤极大,杨惟中知道此事后,立即将他法办,关中立刻秩序井然。次年,忽必烈又派遣姚枢为劝农使,劝课农桑,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在几人的治理之下,数年间,关中便焕然一新,人丁旺盛,经济繁荣。

忽必烈在汉地的治理,政绩卓然,人心日渐归附。这就引起了蒙古大汗蒙哥的猜忌。蒙哥本来就对忽必烈施行汉法感到不满,此时见到忽必烈受到汉地民众的爱戴,心生恐惧,便寻找了一个机会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同时派亲信阿蓝答儿、刘太平等到关中、河南等忽必烈的封地,借清算钱谷之名,对忽必烈设置的经略司,宣抚司等改革机构的大小官员,进行无情打击。单是在关中一地,先后死于酷刑的改革派官员,就有20多人。忽必烈不得已,只得接受姚枢的建议,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到汗廷作人质,以表明自己并无异志。

同年十一月,忽必烈亲至漠北,谒见蒙哥,兄弟相见,尽释前嫌,蒙哥下令停止清算钱谷,并与忽必烈一起商定了伐宋方略。

武力夺位发兵灭宋

1257年,蒙哥分兵三路,发起了对宋战争。然后由于东路军进展缓慢,蒙哥于是命令忽必烈代替塔察儿总领东路军。此时,在他的身边可谓是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大军一路南进,所向披靡。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军渡过淮河。这时,蒙军抓获了一名俘虏,从他口中得知蒙哥大汗伤重去世的消息,军中有人建议立即回师和林,争夺汗位。忽必烈将信将疑,没有立即回师,而是继续率军南进。月末,攻克大胜关,直抵长江北岸。九月,宗王穆哥遣使送来蒙哥大汗去世的讣告,并劝忽必烈撤军北还,以便争夺大汗之位。但忽必烈认为,奉命出征,不可以无功而返,于是在十月,兵分三路,强渡长江,包围了鄂州。鄂州城池坚固,军民奋勇,忽必烈数度强攻,仍然取之不下。此时,留守和林的七弟阿里不哥趁机加紧了夺权活动,他一面派出数路使者,通知诸王前往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一面派遣亲信阿蓝答儿、脱里赤四处征兵,积蓄军事力量,并打算派兵将忽必烈阻挡在黄河以南,不让他回去。

忽必烈之妻察氏见情势危急,连忙派人急报忽必烈,并督促他早日回师,以防不测。郝经等大臣亦再次建议忽必烈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及早班师。忽必烈遂下定决心,撤军北还,争夺汗位。为了迷惑敌人,他接受郝经的建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声称要发兵苏杭,直捣南宋的都城临安。贾似道十分惊恐,连忙瞒着宋朝皇帝遣使求和,双方约定:宋将长江以北地区划归蒙古,向蒙古称臣,每年纳贡银20万两,卷20万匹。随后,忽必烈亲率大军火速赶回燕京,并派遣廉希宪去游说东路诸王塔察儿等人,为其争夺汗位做准备。

忽必烈回到燕京之后,立即解散了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征召的军队,以安定民心。1260年三月,忽必烈率军抵达开平,在这里召开库里台大会,在众人的拥戴下,宣布继承汗位,然后颁布诏书以告示天下。与此同时,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集了自己的支持者举行库里台大会,推举自己为蒙古大汗。是年冬,忽必烈御驾亲征,在和林郊外打败阿里不哥大军。阿里不哥众叛亲离,无奈只得投降了忽必烈。后来。阿里不哥又乘着忽必烈南下侵宋机会,再次反叛,然而由于西北的察合台系众人的反对,阿里不哥的反叛行动再一次失败。陷于绝境的阿里不哥只好再次投降。阿里不哥的投降,确立了忽必烈的正统统治,帝国的中心也渐渐地由和林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忽必烈在即位之初,因为忙于巩固政权,因此南宋得以苟延残喘。1260年,忽必烈派郝经出使南宋,宣告自己即位的消息,并与贾似道商讨协议的问题。贾似道害怕其签署投降协议的罪行暴露,于是就把郝经拘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在巩固政权之后,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宋战争。此时的南宋,在贾似道等奸臣的把持下,日益走向了衰落和腐败。泸州大将刘整率领30万军民投降忽必烈,并向他提出了先攻襄阳,从中间突破,继而亡宋的策略。忽必烈接受他的建议,于是派刘整、阿术率军进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守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至此,这座南宋扼守蒙军的军事重镇襄阳也落入了蒙古手里。次年夏天,忽必烈发布伐宋诏书,并以伯颜为大军统帅,统军20万,分兵两路南下征宋。这时,宋度宗去世,贾似道立其幼子赵显为帝。伯颜南下的消息传来,宋廷上下大惊失色。贾似道无奈,只得亲帅13万大军,抵御伯颜。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只身逃往扬州。消息传来,群情汹涌,朝野上下一直要求治贾似道误国误民之罪。太皇太后为平民愤,遂将贾似道削职为民。后在途中,贾似道被押送的军官所杀。伯颜军继续南进,太皇太后连下诏令,动员各路军民勤王。然而,接下来的战争,宋军仍旧屡战屡败,南宋大将张世杰十万水军也被蒙军打败,南宋覆亡在即。

中国历代帝皇 ——世祖忽必烈

蒙古军作战图伊朗志费尼

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军兵临城下。谢太后只得启用文天祥为相,让他出使元营,商议议和之事。文天祥到元营后,被伯颜趁机扣押。谢太后山穷水尽,只得向伯颜献上降表、玉玺投降。随后,伯颜遵从忽必烈命令,派遣一队人马将小皇帝赵显、其母全太后以及皇族宗室、文武百官全部被元军押往大都。途中,文天祥乘机逃走。五月,一行人到达大都,忽必烈召见小皇帝赵显,宣布废去帝号,封为瀛国公。

此后,南宋益王赵、卫王赵先后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辅佐之下,在东南沿海一带转战,力图恢复江山社稷,然而最终也归于失败。至元十六年(1279年),崖山之战后,元军全歼了宋军,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文天祥被俘,后被处死。南宋遂亡。至此,元朝完成了统一,忽必烈成为全中国的皇帝。

建国定制巩固统治

忽必烈的施政思想,受中原文化影响极大。早在他继承汗位之初,翰林学士徐世隆就上奏说:“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认为只有推行中原王朝的治国之道,才能当中国的皇帝。这其实是希望忽必烈能在中原推行汉法,以中原王朝已有的模式统治汗国。忽必烈也认为立足汉地,蒙古原有的统治方式已不可行,于是,在他继承汗位之后,即推行汉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灭亡南宋后,更是把这些改革措施推行至元朝的各个地方。

首先,建元改制、立都汉地。忽必烈在继承汗位之后,就仿照汉族封建王朝的传统,发布即位诏书,告示天下,不再称“大汗”,而改称“皇帝”。几个月后,忽必烈又改变了蒙古不立年号的旧俗,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王朝年号纪年,宣布建元中统。平定阿里不哥之乱后,他又改年号为至元。为了方便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忽必烈放弃远在漠北的旧都和林,在漠南和中原设两个都城。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建宗庙宫室。至元元年(1264年),他将金朝旧都燕京(今北京市),改为中都,同时进行了扩建、重修。至元九年(1272年),改名为大都,被定为元朝新的都城。新都建成后,忽必烈又更改国号,定国名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意指国家广袤无疆。随后,又把上都的中书省迁至大都,从而使大都处于全国政治中心地位。

其次,仿照汉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机构。忽必烈上台后,在汉族谋臣的帮助下,逐步创设、完善各项国家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既是对宋金以来朝廷制度的继承,又有着蒙古自身的某些特点。元朝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专掌全国军务;御史台,专司文武百官的监察之责。在地方上,设立行省。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由中书省派遣官员到地方上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则设立宣抚使司、宣慰使司和都元帅府进行管理。吐蕃以中央宣政院进行直接管理,台湾、澎湖列岛则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忽必烈在革新的同时,保留了旧有的断事官制度,但消弱其职权范围,只让他们负责蒙古、色目以及宗室的案件。

在构筑国家的行政机构的同时,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采取措施大力削弱诸王勋贵以及汉人世侯的权力。蒙古帝国对宗室贵族的分封,导致了统治区域内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藩王。他们虽然名义上服从于中央汗廷的领导,但各自拥兵自重,形同一方割据势力。忽必烈上台后,认为这不利于中央帝国的统治,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削藩运动。他先是通过授爵赐印的方式,确立了君权的威严,接着,又通过定军籍,建都府等措施,削弱了诸王草原领地的军权,随后又收回了诸王领地的司法权。此外,忽必烈还从税收、食邑官任命等方面,逐渐地削弱了诸王食邑的实力基础。这样,诸王对元朝统治中央的威胁也就大大地减轻了。

对于忽必烈统治中央的威胁,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蒙古册封的汉人世侯。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经略中原的时候,采取了“以汉治汉”的策略,招抚和收降了一些汉族官僚和地方武装势力。因此,一些汉人将领就逐步掌握了蒙古统治区的地方政权,且各握重兵,多者五六万,少者也不下两三万。中统二年(1261年)秋,山东地区的汉军万户李澶叛乱。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镇压下去了,但此事以后,忽必烈对汉人疑忌心理加重,于是便以此为借口,规定汉人将领不能兼掌兵、民之权。史天泽等汉将为了表示对忽必烈的忠诚,纷纷交出了兵权。忽必烈还通过取消世侯封邑等方式,彻底削除了汉人世侯的势力,使中央集权进一步牢固起来。

忽必烈还十分重视农业,鼓励生产。在他即位之初,就设立了十路宣抚司,并在各路宣抚司挑选通晓农事的人委以官职。次年,又命令姚枢为大司农,在各地设立劝农司,选派官员为劝农使,前往各地劝课农桑,并考察各地农业生产情况。接着忽必烈又发布了官吏升降条例,把各地的人口、收成等方面纳入官员考核的范围,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官员升降的主要标准。另外,他还命人将历代的农学著作汇集成册,编成《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全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为了保护农业生产,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蒙古军队的掠夺、屠杀等破坏农业的行为。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使得饱经战乱的中原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仍保留了一些蒙古旧制,如蒙古的赏赐制度。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大汗向诸王贵族赏赐金银财帛的习俗。忽必烈即位后,继续保留了这一习俗,每年赏赐给诸王、驸马们的财帛数以万计。这种奢侈浪费,无补于国,更无补于民。另外,断事官、采邑、怯薛等蒙古旧制也以各种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并延续到后世,对之后元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晚年的时候,忽必烈穷兵黩武,连年对外征战。为了宣威海外,忽必烈连续多次派遣使者去日本劝谕遣使来朝,但均被镰仓幕府坚决拒绝。忽必烈不肯罢休,于是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先后两次大举派军入侵日本,但因为种种原因均以失败而告终。他还先后对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缅国(今缅甸)等地用兵,但大都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频繁的战争,耗费了庞大的军费开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忽必烈遂重用敛财之臣,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很多地方的百姓不堪忍受元廷沉重的剥削,先后爆发了反抗元朝的起义。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逝世,葬于起辇谷。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8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