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家天下 ——贬佛抑道崇儒:因势利导,为我所用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2:03:32 0


太宗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除了笼络天下百姓之外,还借用儒学来教化百姓,可谓煞费苦心!

道教在唐代以前虽然也盛行,但其势力一直赶不上佛教。武德三年,有一晋州人向李渊报告说,他在浮山县羊角山见到一位白衣老者,老者对他说:“为吾语唐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无贼,天下太平。”听到此言,李渊顺水推舟,利用道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他宣称老子为唐先祖,遣使去往羊角山立庙致祭,并将浮山县改为神山县。武德七年十月,李渊又到了终南山拜谒老子庙。次年,又亲往国子监宣布道教第一,儒家第二,佛教最后。道、佛二教盛行造成了社会弊端:寺院道观占据了大量土地,聚敛了大量财富,许多人为了逃避赋徭,纷纷出家当和尚或者道士;政治上,上层僧侣、道士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与内宫和大官僚们广泛交结,肆意活动;他们为造寺院道观,刻像写经,更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一些有识之士都纷纷呼吁要求革除这一弊端。

太宗李世民与高祖李渊对于道教的看法一脉相承,他也将老子尊为唐皇室先祖,将道教地位摆在佛教之上。他曾说:“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称号,宜在佛先。”太宗重复了高祖的一些措施,他一方面借此抬高李唐皇室的家世;一方面借机抑制佛教势力。但实际上,在他看来道教与佛教都是一样的,如果放任其发展起来,都不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在太宗李世民的心目中,需要效法的既不是佛、道,也不全是黄老无为之术,而是儒家思想。

两晋南北朝儒、佛、道并行,随着庶族地主的兴起,在中下层地主阶级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至隋唐,儒学的地位又逐步上升。太宗一面批评佛、道的祸国害民,一面再三对大臣们宣称:“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他在重新确立儒学的尊崇地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宗没有做皇帝以前,便喜欢与士大夫结交朋友。即位之初,他在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又将原弘文馆搬到正殿之左;还精选天下文儒,充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值”,听朝之后,即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太宗打天下最先依靠的是骁武之士,到天下稳定后,便转而重视士大夫的作用,而注重文治。弘文馆学士大多为东南儒生。太宗深深懂得,守天下除了要有武功之外,还需要大量依靠地主知识分子阶层。为了培养更多通晓儒学的士大夫,太宗大力兴办学校。规定京师学校直接隶属于国子监,称为国学。贞观六年,在隋时所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五学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律学,扩大为六学。为了充实国学的师资力量,太宗又广泛招集儒士,赐给经费,令他们到京师治学。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增加生员三千二百六十员。国学的兴盛,还吸引了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地贵族的子弟入学。太宗也十分重视地方州、县兴办学校一事。在太宗这一思想指导之下,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庙。后来,还根据官员的建议在州县设立三献官,专门管理祭奠孔子一事。

在兴办学校的过程中,私学与国学并存。国学、州(县)学,都是官办的学校,明文规定主要招收大小官僚子弟。而这些子弟家世贵宠,并不以学业为重,真正深造成才的,少之又少。因此,官办的学校往往有名无实,白白的成为贵族子弟猎取官禄的途径。与之相反,民间私学则主要招收庶民子弟,随着庶族地主经济力量的发展,私学也兴盛起来。隋唐之际的著名人物如李密、杨玄感、窦威、王世充等皆入过私学。太宗的大臣如虞世南、张行成等也是私学门生,颜师古、王恭等人则兴办过私学。私学注重实用,讲授内容并不完全限于经学,兼及文、史及其他,文学如《昭明文选》,史学如《史记》、《汉书》,特别是讲《汉书》的很多。这正是庶族地主及新兴士大夫阶层在学术上的特点。私学的兴盛,为唐代培养了大批有作为的地主知识分子,这给唐代儒学及其学风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学术上学派各异,空气是活跃的,可以说,这与私学的兴盛有极大的关系。

从今天看来,太宗李世民既不信仰道教也不崇拜佛教,唯独尊崇儒学,在尊崇儒学时又不拘泥于经学及其章句之学,而是广采博收,兼收并蓄,鼓励各种学术、学派的发展,这种特点正反映了他在政治上讲究实用、励精图治的风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78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