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家天下 ——太子之位:夫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2:02:49 0


历朝历代的皇位之争,有些按制度继承,有些是手足相残,有些是使阴谋手段,有些是靠建功立业,不一而足。然而,唐高宗李治的皇位得来,却是在意料之外。

李治,小名“雉奴”,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在东宫丽正殿出生。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遥授并州都督。李治小时候性情比较温和,表现出很乖很听大人话的样子,所以,太宗李世民比较喜爱他。李治小时候刚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回答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从那时起,唐太宗李世民便认为九子李治具“宽仁孝友”的品德。

太宗共有14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排行第九的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按照皇位继承制度,嫡长子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加上李承乾从小就聪明伶俐,太宗特别喜欢他。太宗刚即位时,便将李承乾立为太子,当时他年仅8岁。李承乾初被立为太子时积极上进,颇识大体,得到了太宗及满朝大臣的好评。但后来他的生活渐渐荒唐颓废起来,太宗见他这个样子就动了废除太子之心。李承乾感觉到自己太子的地位已有危险,就暗地里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企图发动政变。不料事情很快泄露出去,李承乾被太宗贬为庶人,魏王李泰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李泰恃宠骄横,早有想取代长兄之心,因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李泰得知父亲有意观察他的行为之后,便每天到宫中小心侍候,讨太宗欢心。太宗见他懂事曾当面表示要立他为太子,但朝中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却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一时拿不定主意。面对这种阻力,李泰为了尽快成为太子,便企图使手段胁迫软弱的李治退出这场竞争。太宗得知后,心里很不高兴,又担心李泰也有如李承乾那样的政变动机,就决定不立他,而立李治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宗在两仪殿的朝会结束后,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世绩和褚遂良等人,旁边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晋王李治,长孙无忌请求太宗将心事赐示。太宗回答道:“我欲立晋王。”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是李治的亲舅舅,他听太宗说到这话,正合他的意,就毫不犹豫地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对晋王说:“你的舅舅应许拥立你了,还不快快拜谢。”李治于是急忙跪拜。太宗又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会有什么议论?”长孙无忌回答到:“晋王仁孝,天下归心久矣。乞望陛下试召问百官,必无异辞。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负陛下,罪当万死。”太宗听他这样说,也就不再犹豫。于是召集百官上太极殿,询问诸子之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嗣君,众人异口同声回答:“晋王仁孝,当为嗣!”太宗见李治众望所归,一时龙颜大悦。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七日,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以至于后来继承大统,的确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太宗在废除太子李承乾以后,不立魏王李泰,是因为他并不希望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赖你争我夺、苦心钻营得到。太宗为防止李泰闹事,派人将他囚禁起来。一方面,李承乾和李泰相争,两败俱伤,可以说在此间李治坐收了渔翁之利;另一方面,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自古以来,自傲冒进,欺辱别人,都是毁坏名声的捷径,这一点,于魏王李泰的品行中可见一斑。谦卑退让甘处下风,是成就良行美名的坦途,李治又正应了这一点。李治的行为不超越法度,思想不违犯法规,对内勤于修身自勉以受益,对外谦虚礼让以示敬畏。他这样做,朝中大臣们对他便没有非难怨恨之类的事情。最终,众望所归,得到了太子之位,荣华福禄因此长久。

太宗确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又为他日后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准备。为稳固下一任皇帝的统治,太宗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几位重臣,统一他们的步调,使他们能够在新君登基之后,死心塌地忠于李治。为了能让李治尽快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太宗把大量心血倾注到了太子的教育上。每逢在朝上议事时,太宗常常让太子李治陪侍身边,听取朝政,或令他参议,使他得到实质的锻炼。为树立李治的威信,太宗又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的调遣,太子有权力处分大将军以下的官员。太宗经常让李治陪同自己朝见群臣,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并常听他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以此来培养他的治国能力。在生活中,太宗看见李治吃饭,就说:“你要知道稼穑的艰难,不夺取农时,才会常有饭吃。”见李治骑马,就说:“你要知道不尽其力,才会常有马骑。”见李治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见李治在树阴下休息时,就说:“木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要能够接受劝谏才会圣明。”李治每次听到太宗的教诲,都会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非常感激,表示一定“永志不忘”、“铭记于心”。太宗晚年还亲自写《帝范》十二篇总结自己做皇帝的治国经验,对李治循循善诱,要他懂得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太宗清洗了李承乾和李泰的余党,消灭了颠覆李治皇权的隐患,并让当时有权势的大臣们兼东宫官职,表面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其实在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之间的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病危。在临死前,他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托以后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52岁的一代英主长逝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一日,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

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对于他的皇帝生涯来说,“子承父业”可以称之为不幸。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人们提及唐高宗时,往往首先看到的是他父亲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夺目光环。不仅如此,在他身后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两位英主之间,唐高宗的处境未免有些尴尬。然而,李治又是幸运的,他继承了太宗的辉煌基业,平稳地做了35年的皇帝。在唐朝所有皇帝中,除了唐玄宗以外,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77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