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红颜蓝颜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历史大观园 红颜蓝颜 2020-06-27 15:39:23 0


细君为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兄弟、江都王刘非的孙女,即武帝的侄孙女。细君之父江都王刘建及母成光,还在细君孩提时其父母即以谋反罪被处死,并株连三族,唯细君因尚为女童,得以幸免于难。自此,细君即在困苦和冷漠中艰难度日。始料未及的是,16年后,刘彻为争取西域大国乌孙共同与匈奴抗衡,派使者张骞游说,愿以公主相许,以“结成婚姻之好”,而武帝又不愿意真将亲女远嫁异邦,于是细君这位早被遗忘的宗室之女就以“公主”身份下嫁于垂暮之年的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得此殊遇,不啻顷刻之间祸福并举。本已受尽磨难、多愁善感的细君,因其皇族血统而成为这场“政治联姻”的媒介之后,面对茫茫苍穹,感慨万千,加以嗣后又违心地按乌孙习俗,改嫁昆莫之孙岑陬,终于在郁闷之中与世长辞。历史以细君之悲惨遭遇,换来了西汉王朝的相对安宁,并促进了中西两地的全面交流。不知细君在天之灵,有鉴于此,能聊以自慰否!

一、匈奴远遁 西域未得安宁

公元前140年,西汉景帝刘启逝世的当天,其子刘彻继位,是为武帝。刘彻雄才大略,他继承了“文景之治”国富民丰、安定发展的政治局面,并下诏全国从举荐“贤良方正”之士的选拔人才入手,进行政治改革,以解决潜伏于繁荣昌盛背后的尖锐矛盾。他与有志有识之儒臣诚挚合作,严格法制,贬谪行为不轨的皇亲国戚,并将住京王侯悉数迁回其封地;减轻百姓负担,尤其对年满80、9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还明文规定出不同内容的免赋、免征的命令,从而深得民心。

建元六年(前135),在宫内恃权干政达40年之久的窦太皇太后病逝后,武帝随即清除其党羽,终止其“好黄帝、老子言”的“无为”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他摆脱束缚,大展鸿图,开创了西汉长治久安的辉煌时期。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董仲舒

武帝刘彻按照董仲舒的意见兴办太学,培养具有儒家思想修养的人才,使之成为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央集权最为得力的维护者,同时还在全国兴办地方学校,将教育培养与用人制度协调一致于儒家思想的统领之中。随后,刘彻即实施新政。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察举制”,即明确规定各级地方官吏向朝廷举荐人才,不举荐者将治罪;提倡官民上书言政,破格录用“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他礼贤下士,广征隐居学者、名流,从而获得了大批人才,他通过任用儒生,彻底摧毁了军功贵族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和巩固了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基础。并以“强干弱枝”之策,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以“推恩令”将诸侯王的领地化整为零,以致“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汉武帝还通过改革币制、由国家统一经盐铁以及重农抑商、打击富商大贾等改革措施,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刘彻一面安内,一面攘外。汉初由于受“无为”政治的影响,西北边陲和蒙古高原匈奴贵族的势力增强,不断进犯和掠夺中原,给西汉边疆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西汉政权也因此长期面临威胁。为了建立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采取抗击和“征抚”同时并举的策略,不断北伐匈奴,终于迫使其北迁,而出现了“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的大好局面。

然而,西域却从未安宁,匈奴也从未有过止戈息武的打算,这才引出了这位汉武帝刘彻的“公主”细君哀伤悲痛的经历。

二、乌孙加盟 和婚以为昆弟

秦汉时期,在我国祁连、敦煌之间生活着一个今天已罕为人知的民族,即乌孙族。西汉前期,乌孙国王被居住在当地的另一个民族月氏人(自称为大月氏国)攻杀。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初,乌孙国王之子昆莫得到匈奴的支持,恢复国土。月氏在匈奴的进攻面前,被迫西徙。乌孙昆莫趁机率军追击,于是举国西迁至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建都赤谷城。乌孙国此时拥有人口63万,主要从事游牧,成为西域的一个大国。

当时,西汉正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严重威胁。西汉皇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力疲敝,对匈奴的威胁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这并不能阻止匈奴贵族的不断骚扰。汉文帝时,匈奴骑兵曾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汉王朝的安全。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新疆出土乌孙镶宝石金戒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社会经济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已得到恢复和发展。

武帝在太皇太后窦氏逝世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的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之后,就把反击匈奴、从根本上铲除匈奴的威胁提上了议事日程。其反击匈奴的斗争,是在军事和外交两条战线上同时并举的。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西汉和匈奴的第三次战役——《漠北之战》绘画

在军事上,西汉和匈奴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元朔二年(前127),匈奴侵入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汉军避实击虚,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至陇西,恢复了河南地区。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元狩二年(前121),西汉军队出陇西至祁连山,俘获匈奴军3万多人,占领了河西走廊。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元狩四年(前119),汉军在卫青、霍去病率领下,全歼匈奴主力,进军漠北,大败匈奴。匈奴被迫北迁。

在外交上,西汉政府奉行“断匈奴右臂”,即切断匈奴同西域联系的战略方针。乌孙作为西域大国,当然是西汉政府争取的重要对象。

武帝刘彻于其即位次年,即建元三年(前139),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国夹击匈奴,从而开辟了西汉与西域的通道。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归来后,上书汉武帝,分析西域形势,认为在西域诸国中,只有乌孙是可以同匈奴抗衡的力量;乌孙如能同汉朝合作,葱岭以西的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等定会望风归顺。基于此,张骞建议武帝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进一步密切同西域其他国家的联系,孤立匈奴。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张骞出使西域图

汉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派遣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于元狩四年(前119)出发,率领一个由30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携带大量的黄金、钱币和丝织品,沿着新辟的“丝绸之路”到达乌孙。

张骞携带礼物去见乌孙国王昆莫,向国王转达汉武帝的旨意说:“乌孙国如能东归故地,汉朝愿意嫁公主为夫人,结成婚姻之好,共同抗击匈奴。”乌孙因西徙不久,不熟悉汉朝的国情,国王昆莫已年迈,大臣们因服属匈奴,都不愿东归,于是昆莫拒绝了张骞东归和结亲的要求,但同意派使节随张骞去长安。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返回长安。乌孙国王昆莫派数十人组成的使团,携带良马数十匹随同来汉,表示答谢。乌孙的使者来到长安,深受礼遇,但却很少出席筵宴,而是尽心竭力不辞辛苦地“徜徉于长安城、郊,察访汉室之国力、民情,以不负国王私下委以重托”。当他们见汉室政府“都鄙(在此意为边远的地方)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在民间,“非遇水旱,则民给家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犄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深感大开眼界,不虚此一行,拜服之余,不敢久留,向武帝及文武百官告辞后,快马加策赶回乌孙,向国王报告说,汉朝人口众多,物产富饶,国力强大。听了使节们的汇报,乌孙国王和大臣们对汉朝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自然也对汉朝中央政府产生了倾慕之心。

这时,与汉为敌的匈奴听说乌孙同汉朝建立了外交关系,就要发兵讨伐乌孙。乌孙国王害怕,于是又派使节到长安,表示愿意娶汉公主为妻,同中国结为昆弟之国。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大臣们都以为可以准许。武帝顺水推舟答应了乌孙的请求。乌孙国王于是派人送来了1000匹马,作为聘礼。

三、觅为“公主” 不知是福是祸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和西域都护府示意图

这时,正值元封六年(前105)。虽说早在数十年前,武帝刘彻即已派中郎将张骞率庞大的使团,去乌孙国与国王昆莫会商和亲,以共抗匈奴之事,及至乌孙聘礼将到,他才认真考虑起由谁下嫁乌孙国王一事。刘彻早已从张骞的历次出使归来后得知,乌孙地处西域一隅,游牧为生,虽名为大国,只不过是想靠汉朝与其结为联盟,以便与匈奴抗衡而已;在他的眼里,乌孙乃藩夷小国,距汉之遥以千里计,当然不忍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其邦,更何况张骞也早已向其陈述,乌孙国王昆莫已属垂暮之年,武帝暗自思忖,若将其视作掌上明珠的公主嫁给昆莫,岂不是将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就这样,汉武帝辗转反侧,经过了多少难寐之夜,直到乌孙国王作为聘礼的千匹骏马的蹄声渐近,他才思谋出一个解决这迫在燃眉的良策,即从众多的宗室女中选一美貌且性情温和者冒充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最后,他挑中了原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

江都王刘建是江都易王刘非之子,而刘非为汉景帝和程姬所生,与武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刘细君算起来也是武帝的孙女辈了。

早在元狩二年(前121),即16年前,在皇室内部的倾轧中,细君的父亲刘建和母亲成光均以谋反罪名被处死。在这之前被处死的还有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按照汉朝的法律,谋反者要“夷三族”,即便是宗室王侯也不能逃脱处罚。

当时,或因细君年幼,或因其为无知稚女,才幸免于难,而其身价却从此一落千丈。她是靠父辈的亲友以怜爱之情苦撑苦熬长大成人的。虽然如今的细君已出落得美貌动人,但从她那柔弱的身躯和深沉的双眸中,可以窥视出她已饱经风霜,尝尽了世事的冷漠与无情。

细君至今仍待字闺中,可能因她还保留着宗室的族籍,而又为罪族之后,她的身上还流着皇族的血,所以既难以高攀,又不愿低就。正因为她为皇亲后裔,加之其与众不同的风貌、气质,才在朝廷一再筛选之后,作为姑母辈的替身,即将以“公主”身份,因政治联姻而远涉戈壁,下嫁到藩夷之邦的乌孙。瞬息之间,早已被汉廷、世人遗忘的细君,成为举世瞩目的贵人。这到底是福是祸,或者可以说是祸福参半,谁能说清!

四、两嫁爷孙 难说当喜当悲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一个由几百人组成的庞大的皇家使团,簇拥着一行华丽的车队离开了京城长安,向遥远的西域进发。使团的任务是护送细君“公主”出嫁西域大国乌孙。皇帝嫁“女”,是极隆重的事。而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更肩负着重大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使命,所以规格愈益隆盛。大臣们及其属吏在大鸿胪的引导下,整齐地排列在驰道两旁,目送着车队经过,直到车队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居延汉简——汉武帝派驻军在西域屯田,居延汉简是汉代屯田戌边的档案

当细君的车队离开长安行进在河西走廊时,沿途都有地方官员接送。西出阳关后,扑面而来的只是盐湖的卤气、戈壁的风沙、荒无人迹的草原和白雪皑皑的天山。

经历了长途跋涉,细君一行人到了乌孙的首都赤谷城。国王昆莫举行盛大的婚礼,迎娶细君为右夫人。细君看到自己面前的新郎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感到十分悲怆。加上语言不通,更不习惯乌孙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于是新婚不久,细君就请求昆莫为她按汉朝的房屋式样营建了一所居室,带着侍女独自住了进去,以后每年只和昆莫见一两次面而已。在孤独和凄凉中,细君思念故乡,思念亲友。

尽管刘细君打从记事之初,即因父母、近亲惨遭诛杀而远离宫廷,并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与平民百姓无异,她却从未丧失自尊,她的内心深处,还在编织着宫闱之梦;何况,作为一个情窦初开而多愁善感的少女,她对于自己未来的如意郎君还有种种幻想和期求!可眼前这一切,已被嘶鸣的朔风和漫天的沙暴,卷得无影无踪。至此,她已经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宛若猛然跌入万丈深渊,就其心绪而言,她已暗自断定,永无出头之日了!

这一切,都在细君作歌自吟中有所倾诉。歌词咏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她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打动了东归的使节和商旅的心。他们学唱后,又将其带回了京城长安,在向汉武帝禀报的同时,挥泪吟唱给他听。武帝听了也非常伤感,怜悯细君,于是每隔两年派使者为细君送去一批帷帐锦绣及其他日用品,表示慰问。

从此,细君虽因受到身为一国之君的叔祖的关心,聊以自慰,然而,这又怎能拯救她那本已伤痕累累,如今更陷入茫茫沼泽、无力自拔的心呢?

就这样,“公主”细君度日如年,苦苦挣扎。她万万没有料到,等待她的,是更加凄楚、更为哀愁的命运!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汉代车马人物铜饰牌,反映了草原丝路上人们驾车南来北往的生活场景

两年之后,乌孙国王昆莫愈加衰老。他在安排继嗣的同时,也在安排细君“新的”生活:他要按乌孙的风俗将细君嫁给自己的孙子、未来的国王岑陬。这显然同汉族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相距太远了。细君当即断然拒绝,并上书武帝,请求汉廷为她做主。然而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讲,政治的考虑是放在首位的。武帝回书细君时,要她千万依乌孙的风俗嫁给岑陬,说是这样做是为了继续和乌孙结成巩固的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细君求告无门,只得含泪做了昆莫孙子岑陬的妻子。不久,昆莫死去了,岑陬继位为乌孙国王。细君和岑陬生下一女,起名为少夫。不久以后,细君由于过度的哀愁和虚弱与世长辞。

远嫁异域,对细君而言当然是个悲剧。然而历史的进步往往是以个人的牺牲为代价的。自细君“公主”到乌孙后,乌孙就成为汉朝向大宛、月氏、安息等地扩展的前哨据点,使节、商人以此作为向中亚进发的中转驿站。我国的丝织品、铁器、冶铁技术等通过这里传入了大宛、安息等国。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织物、汗血马、石榴、葡萄、苜蓿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从而在中国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中,中西文明都有了新发展。

皇后全传——附:武帝刘彻“公主”细君

敦煌壁画《商旅图》,表现了商旅在干旱的丝绸之路上到达驿站水井时的活跃场景

就历史发展的长河而言,一个父母以谋反之罪被诛的女子能够幸存,并以“公主”身份“和亲”,换取了汉朝的安宁和进步,细君的个人牺牲,自然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就细君的自身而言,她本已饱经沧桑,却又祸不单行,她那外貌和心灵,她那极富感情色彩的文学修养和如泣如诉的哀歌,她那自幼渴求却从未获得的对爱的企盼,都在封建王朝的驱使下丧失净尽,岂不令后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hyly/147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