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国史

“存在主义”代表人萨特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历史大观园 法国史 2021-09-07 17:56:06 0 萨特

有人认为笛卡儿“我思故我在”是荒谬的,因为所有的事,第一件肯定是存在,人被无缘无故地丢在世界上,稀里糊涂地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结成什么样的果都是自己的行动造成的,跟思不思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他叫萨特,他代表的这一派哲学,叫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代表人萨特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启蒙思想之后,法兰西的哲学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德意志输了一筹。所以,20世纪,他家最招牌的哲学家萨特就不能不提。

不知道什么是存在主义,德国卷讲到过尼采,他倡导的个人意识可能是这个流派的某种基础。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很明显就是标榜个人自由,自我的存在和自我的实现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一直阴暗地认为,萨特的哲学思想恐怕是为他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提供一个强词夺理的解释和借口。

说到萨特就不能不说到西蒙·波伏娃。西蒙·波伏娃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她最著名的作品《第二性》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探讨女性最全面最理性的作品,是一本全球化的超级畅销书,甚至被人称作西方女人的“圣经”。

萨特和波伏娃相识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一次教师资格考试上,萨特第一名,波伏娃紧随其后,两人就产生了传奇般的爱情。

这两位的爱情被认为是20世纪两性关系的经典,他们肯定不是因为“纯爱”被人铭记。萨特戴个厚眼镜,一副木讷的样子,骨子里却跟其他法国男人一样,在女人方面永远没有端正的态度。好在波伏娃也是特立独行的女人,一个女人混成哲学家,我们就不能以普遍标准来要求了。

“存在主义”代表人萨特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两人从确立关系那一刻开始,就有约定,不结婚、不生子、不承诺、不纠结,甚至,不用忠诚。个人自由嘛,身体和思想都是自由的,想在一起两人就在一起,想和别人在一起时,就大胆去,要尊重自我内心的想法和意识。双方不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发展任何关系,最好还能跟自己分享细节,貌似萨特还特别喜欢了解波伏娃和其他男人的故事。

萨特和波伏娃的私生活混乱,情人名单很长,作为女性先锋代表的波伏娃当然也不介意尝试同性恋之类的行为。波伏娃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女人,她的行为拿到今天,依然还可以被当做“先锋”。不过,根据最新的法国人的研究,波伏娃这个“先锋”的形象,恐怕是她刻意打造的。

因为萨特的地位,他在很多人心目是“大神”一般的存在。要说萨特“神”到什么程度呢,1964年,他拒绝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萨特这个名字够惊天动地了,不需要一个官方荣誉来点缀。诺贝尔奖这东西,能发给你,你就是牛人,如果给你你还不要,那你就不是人了,那绝对是“神”。

“存在主义”代表人萨特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作为存在主义的追随者,波伏娃是萨特最忠实的粉丝。萨特提出了“协约爱情”的要求,要培养“同志情侣”这种新型关系,波伏娃不敢不答应,不答应显得自己不够进步,跟不上偶像的思路啊。对于波伏娃跟不同男人的关系,后世有研究认为,她纯粹就是为了配合萨特或者是有点负气,至于她还根据萨特的要求为他介绍年轻的女学生,落下“拉皮条”这样的名声,则不能不说是波伏娃的悲哀。作为女性大知识分子和女权主义的代表,波伏娃的所作所为貌似没有明显提高女性的地位啊。

无论如何,波伏娃的牺牲也算有价值,萨特一生阅女无数,但一直视波伏娃为灵魂伴侣,不离不弃,而且很多人都认为,此二人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彼此的激励。他们奇特的爱情整整维持了50年,一直到生命的终结,死后葬入同一墓穴。

萨特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也是自由的。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也没有上帝的指导(他是无神论者),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唯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fgs/318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