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国史

英法为什么进行了百年战争?百年战争的结果如何?

历史大观园 法国史 2021-09-07 11:33:09 0 百年战争

瓦卢瓦王朝统治法国200年,其中100年用来打仗,英法百年战争。我们都知道这两家新仇旧恨不少,主旋律就是打打和和。突然撕破脸,两边砸锅卖铁拼尽老本打了一个世纪,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还要从腓力六世继位说起。卡佩直系绝嗣,腓力六世是查理四世的堂兄,血缘很近。还有一个血缘也很近的,查理四世的妹子“法兰西母狼”,她的儿子帮着推翻爱德华二世后,接班成为大英历史上最风华绝代的君主之一——爱德华三世,也就是说,爱德华三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根据咱家的规矩,娘亲舅大,似乎爱德华三世也可以要求法国王位。

之前卡佩家自作孽翻出来《撒克利法典》,女性和女性后裔都不能继位,所以在卡佩后的王位之争中,爱德华三世跳起来吆喝了两嗓子,看法国那边的老乡们不买账,他也就放弃了。

最要命的是,不是放弃了就可以不受刺激了,英国国王在法国还有自己的几片领地,还是法王的封臣。腓力六世登基,英王必须过海,跪在法王面前宣誓效忠。爱德华三世做到了,不管他在心里如何诅咒谩骂腓力六世,他还是毕恭毕敬地履行了一个封臣的职责。看到跪在自己面前的英王,腓力六世痛快了?不,他一点都不痛快,无论哪个法国人成为国王,英国人死抓住不放的那几块领地都是鲠在法王喉咙里的刺,让历代法王寝食难安。

14世纪的法国,要说最发达富庶的地区,应该是两片:一片加斯科尼地区,这个地区是主要的葡萄酒产地,而英王爱德华三世是加斯科尼的公爵;另一片则是佛兰德尔地区,欧洲羊毛织物中心,根据我们之前的介绍,这个地区虽然表面上接受法国的统治,可因为跟英国联系紧密,当地老百姓更愿意跟英国亲热些,长期跟法王离心离德。自家的肥肉,每天被别人叼在嘴里,法王能不气吗?

腓力六世一继位,就开始小规模骚扰加斯科尼一带,不过因为师出无名,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好在,佛兰德尔给他机会了。

之前腓力四世在形式上收服了佛兰德尔,派出了效忠自己的伯爵统辖该地。这些法国伯爵在佛兰德尔日子一点都不好过,经常遭遇老百姓起义之类的事件。腓力六世一登基,就收到佛兰德尔伯爵的求救信,要求帮着镇压起义。

腓力六世大军一到,佛兰德尔的起义军被围困在卡塞尔山上。腓力六世的打法比较缺德,他不进攻,一边围困,一边在卡塞尔山周边放火。山上的起义军看着自己的家园被烧成白地,更加恨国王了。腓力六世这个同志做事也欠考虑,这佛兰德尔明明是法国的领土,哪有自己烧自己的道理呢。

起义军经过顽强的抵抗,不是法国骑兵的对手。16000名起义军,在战斗中被杀掉了13000人,尸体堆成三座山。其他没战死的,只要稍有名声地位,后来都没有逃过法王的毒手。通过这一轮血腥清洗,佛兰德尔地区又算是勉强归顺了。让这一地区屈服,腓力六世颇为得意。

为了建立在佛兰德尔最彻底的统治,法王命令佛兰德尔伯爵清理该地区的英国人。佛兰德尔的这些起义,当然是英王在背后支持的。如今看着起义失败,爱德华三世大怒之下,宣布停止对佛兰德尔的羊毛供应。

佛兰德尔的支柱是毛纺织业,几乎所有的羊毛都来自英国,英国的羊毛不过海,佛兰德尔人很快就会没饭吃。对于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百业萧条这个状况,佛兰德尔人一点不恨英王。他们认定,罪魁祸首还是法王腓力六世!

佛兰德尔的事,已经让英王法王的关系剑拔弩张,偏偏还有人趁机煽风点火。有个法国人,罗贝尔,他要求得到阿图瓦的伯爵领地,腓力六世不答应,他怀恨在心,一边在法国挑唆反动势力,一边跑到英国去火上浇油。法王要求英王把罗贝尔交出来,英王拒绝。作为封臣抗旨不遵,腓力六世下令,没收英王在法国的封地。

爱德华三世可不吃这个亏,法军向加斯科尼一带进军,英军马上进攻佛兰德尔,爱德华三世送上战书。这份战书里,他不仅宣布要拿回英王失去的法国领土,还要求法国的王位。这是1337年年底,一般认为,这一年算是百年战争正式开打。

要分析开打时的实力对比,英国肯定是弱势,他家背后还有法国的老牌盟友苏格兰随时添乱。可就是这么不利的形势,百年战争的大部分时间,英国人都占着上风。

打仗这个事,跟谁打很重要,在哪里打更重要。英法两边都希望将对方的庭院变成战场,省得打坏自己家东西。所以,两边一宣战,都忙着捯饬舰队,抢着控制海峡,然后打上别人家的陆地。

1340年,法国组织200艘战舰预备越过海峡,还没完全出海呢,就被已经越海而来的英国舰队火烧赤壁,法舰损失大半。英国海军借此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并顺利登陆占领佛兰德尔。以此为据点,在随后的100年里,让法国大陆哀鸿遍野,支离破碎。(为节省纸张,保护树木,关于英法战争主要战役过程,详见《老大的英帝国》)

海战后,教皇调解,英国暂时放过了法国,没有乘胜追击。6年后,英国军队登陆,开始在法国的大地上征伐,迎战号称法兰西骄傲的法国的骑士团。

既然是骄傲,肯定是带着光荣传统的。非常传统,还穿着中世纪的重装战甲作战,他们自我感觉很酷很庄严,别人看这帮人就是笨重迟缓。装备落伍,思想也落伍,前面介绍过《罗兰之歌》,法国的骑士标准和骑士精神,就是愣头青,打起来不怕死,谁也拉不住,豁上自己的小命就英雄了。

1346年,英王驰援自己在法国的盟友,进攻巴黎。可能是佯攻,因为他很快又改主意预备越过索姆河撤退。法国人不干正经事,这么著名的索姆河,河上几乎没有可以正常使用的桥梁。好不容易过了河,没来得及跑远,英军被阻滞在克雷西的一个小山坡上,面对法国骑士团,展开决战。

这一战,英军大约一万人,法军有三四万。在《老大的英帝国》中,从英国老乡的角度,高度赞扬了英国长弓手躲在树丛里给法国骑士团的一通乱箭。这次转会了,现在是法国这边的了,我们对英国人的这种战法表示鄙视。大家都是骑士,骑士对阵正应该挥剑对砍,躲在山上放冷箭真丢人,俺们法兰西骑士明知道冲上去是送死,一步不退,前仆后继,杀身成仁。

据说腓力六世看着形势不对,多次下令撤退,骑士们不听啊,杀红眼了,迎着漫天的箭矢进攻,尸体一层叠着一层啊。战斗结束时,法国战死1500名勋爵,15000多骑兵,而英国那边,才死了200多号人!

好在腓力六世及时逃出来了,爱德华三世也不客气,继续北上,取得了重要港口加来。看过地图就知道,对英法两家来说,加来港是真正的要塞。早年间,这个港口被海盗把持,英国的商船经常吃亏。爱德华三世攻击无果,便开始围困。围城期间,英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内为此怨声载道,爱德华三世处境很狼狈。好在他坚持住了,11个月后,因为城内饥荒,不得不开城投降。

英王憋着这11个月的恶气,一定要找地方发泄,他预备杀掉城中最尊贵最有地位威望的6个人来泄愤。加来城中的6个贵人,主动愿意付出性命来挽救一城的百姓。到底爱德华三世有没有杀掉这6个义民,有一种说法是在王后的哀求下,爱德华三世放过了他们,王后给他们金币做盘缠,让他们离开了。后来,法国的雕塑家罗丹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著名的作品——加来义民,2010年这组雕塑来到中国上海展览,标价400万欧元。

爱德华三世饱受争议地围城一年,产生的价值绝对不止400万欧元。后来的两百多年,加来一直控制在英国手里,成为英国进入欧洲大陆的重要据点。

拿下加来港,英国的优势太明显了。下一步,他们会干什么?什么也干不了,一场无妄之灾给法国人帮了忙。对,“地主”们都知道,黑死病来了!

黑死病让欧洲大陆哀鸿遍野,死人无数。爱德华三世为了将瘟疫杜绝在国土之外,以最快的速度撤回本土,并封闭海峡。不管他做了什么,英国也没有幸免。

法国更惨。1348年,黑死病在法国大陆上的进军要比英军更利落。顷刻之间,三分之一的法国人口被消灭,而其中还包括法王腓力六世。

国王度假 太子遭殃

百年战争节节败退,黑死病灭了半个国家的人,这个局面已经够让新接班的法王闹心了。约翰二世登基后,又有新的敌人跳出来添乱。

还记得剿灭了圣殿骑士团的腓力四世吧。他娶的是位于法国西南的小国纳瓦拉王国的女王,这样算来,后来纳瓦拉的国王也是卡佩家族的传人。如果英国国王可以要求法国王位,纳瓦拉国王当然也认为自己有权做法王。从瓦卢瓦王朝伊始,纳瓦拉那边就经常发难,到约翰二世,看着法国王室内忧外患的,纳瓦拉的国王查理更加不客气了。

约翰二世跟纳瓦拉的查理斗得水深火热,英国那边一边看热闹,一边继续征法行动,再次登陆。黑太子依然一路凯歌,一路劫掠。约翰二世看着英军深入,抢了不少辎重,觉得可以关门打狗,截住“匪军”给予痛击。1356年,约翰二世御驾亲征,与黑太子在法国中部的普瓦捷相遇。

克雷西战役过去10年了,约翰二世虽然没有卧薪尝胆,这个战败之耻他也不敢忘记。两边再次狭路相逢,“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出自姜文的《让子弹飞》),法军再次占据优势,拥兵数万,黑太子的抢劫武装只有可怜的8000多人。

约翰二世心想,上次我们的重装骑兵骑着马呢,那些英国长弓手只要射翻了马匹,骑士们就废了。于是这次,法兰西骑士下马,穿着一身厚重的壳,再次扑向英军。看着法军这个不得要领的打法,黑太子长叹一声,让躲在葡萄树后面的长弓手发射,悲剧重演。虽然法王刚猛异常,一直身先士卒,可身边的骑士越来越少。最后,约翰二世不得不带着幼子投降。黑太子本来只是想在法国打劫财物,没想到把国王和王子都劫走了。

国王被敌人掳走,这事发生的概率不高,但是咱们国家有一个很类似的故事,也就是著名的“靖康耻”。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兵掳去,高宗赵构继位,他怕父兄回家后他这个皇位就坐不成了,于是压制主战派,坚决害死了父兄二人,也害死了岳飞,还让一个叫秦桧的老头儿背了千年的黑锅。

法国王储查理可比赵构孝顺,人家一听说父亲和弟弟被掳,马上进入巴黎,接管政府。人家不是忙着篡位啊,人家是来张罗赎金的。英国对法王开出的肉价是天文数字,王储查理清点一下积蓄,发现凭王室现有的财力,要想赎回法王几乎不可能。

前面说过,法国一开始就有很好的规矩,国王要钱,开个三级会议,看看大家答不答应。三级代表都来了,英法战争屡战屡败,法国的贵族饱受打击,垂头丧气,一个比一个看着颓废,他们对着王储焦急的小脸耸耸肩,“俺们损失惨重,以后就不掺和国王陛下的事了啊”。教会呢,“贫僧不问世事,施主好自为之”。贵族和教会都帮不上忙,只好求第三阶层,也就是市民阶层出面了。

国乱方显忠良。这时,有个法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艾迪安·马赛尔。当时的巴黎,呢绒业占据重要地位,呢绒行业协会在巴黎势力很大,艾迪安·马赛尔就是来自这个协会,而且是当时的巴黎市长。

贵族和教会都不发表意见,以艾迪安·马赛尔为领导的市民阶层就勇于承担了。不过,他们可不是为了给王储帮忙,他们是趁机要求自己的权利。艾迪安·马赛尔代表巴黎市民抛出了“法国大宪章”,要求改革,市民直接参政议政,限制王权和贵族,选举贤能组成“委员会”,监理国事。

虽然英国的大宪章艰难地落地实现了,法国的王室和贵族可没那么好说话。艾迪安·马赛尔认为,王储不同意,是因为手下那帮佞臣太坏,需要杀一儆百。于是,敲响了圣母院的警钟,带着3000多市民冲进了王宫。当时王储身边最忠诚的就是来自香槟伯国的领主和王储自己诺曼底公国的骑兵军官,巴黎市民在王储眼皮底下将这两位屠杀,鲜血溅了太子爷一身!

随后,市民掌握了政权,王储在被软禁了几天后,逃出了巴黎。巴黎市民起义成功,对贵族是个冲击,不管之前法国的贵族如何分裂倾轧,这时候也知道必须团结一致了,真让这帮小市民一步登天,贵族就不称为“贵族”了。在所有团结于王储周围的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纳瓦拉国王查理。他跟瓦卢瓦王室作对的目的是法国王位,要想争位,首先要有一个王位可以争吧,如果小市民们成了国家主人,他瞎忙什么呢?所以,他选择了与王储和解,共同镇压起义。

巴黎市民在艾迪安·马赛尔组织下,修建了大量防御工程。王储看着不容易攻破,就开始征召民工,在巴黎外围构建工事,预备围困巴黎。

英国战争、黑死病、王室和领主为了战争的苛捐杂税、英军的抢劫,凡此种种,让法国农村民不聊生,实实在在的“民工荒”。王储此时还急着拉壮丁,终于把农民逼反了。

1358年,法国北部的农民打死了来抓壮丁的王储士兵,推举吉约姆·卡勒为首领,发动了起义。当时,法国贵族称呼农民为“扎克雷”,大意就是乡巴佬。这个起义就被命名为“扎克雷起义”了。起义口号听着也吓人:“杀死所有贵族,一个不留!”

打击面太大了。一直认为,这个口号是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国贵族本来松散,如今遭遇如此明确的共同敌人,他们自然是紧密团结,共同作战。英法两边本来就纠结,很多英国贵族在法国有土地,也是法国贵族,听说乡巴佬要杀掉所有的贵族,这还了得,于是好多英国贵族也跨海来帮忙了。

如此一来,整个法国现在是这样一个势力格局,王储和贵族们结伙,一边围困巴黎,一边镇压农民起义。虽然巴黎市民也看不上乡下人,但艾迪安·马赛尔觉得,农民起义可以利用。当时巴黎被围,城内早晚坐吃山空,于是艾迪安·马赛尔跟城外的农民起义军联系,让他们帮着打通一条粮道。

乡下人老实啊,觉得这帮城里人也跟贵族作战,那是革命同志,于是很痛快地完成了他们的要求。谁知,粮道一通,粮食一到手,艾迪安·马赛尔就跟农民军切割了,他们撤回了派往农民军队的支援,城里人不跟乡下人玩了!

镇压农民起义,纳瓦拉的查理国王是个骨干。他也知道,起义军发展太快,人多势众,正面战斗不是对手。好在农村人老实,耍奸计,他们不懂。纳瓦拉国王约农民起义的首领谈判。吉约姆·卡勒学关云长单刀赴会,被纳瓦拉国王当场擒住,给他戴上烧红的铁圈,酷刑处死。农民起义,组织机构不科学,一听说老大没了,就陷入迷茫,贵族军队趁机将他们一举镇压。

扎克雷起义是中世纪欧洲比较大型的农民起义之一,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是个巨大的冲击,而贵族和领主们经过这个事,偶尔也会反省自己对农民的态度,这直接导致农奴制逐渐解体。20多年后,英国的瓦特·泰勒也学着发动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英国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被镇压,没人帮巴黎市民搞粮食了,艾迪安·马赛尔想出一个昏招。他决定让纳瓦拉的查理来当法王,这样可以用纳瓦拉的军力对抗王储。这个事直接激怒了巴黎市民。纳瓦拉的查理和瓦卢瓦王朝的查理,谁当法王不一样啊,巴黎市民起义难道是为了换个查理来当国王吗?我们争取的是我们能说话的政府啊。巴黎市民认为遭到了艾迪安·马赛尔的背叛,王储领兵攻城,混战中,艾迪安·马赛尔死于他的追随者之手。王储的军队进入巴黎,开始屠杀起义的巴黎市民。

为什么艾迪安·马赛尔貌似在历史上并不怎么出名,可说他是法国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呢?因为,他在法国第一个提出了建立一个人民可以参政议政的政府。虽然结局很失败,下场很悲惨,但是在14世纪的欧洲能揣着这种想法的人,是可敬的。

王储历经艰辛回到巴黎王宫,忙着重整政事,忙着秋后算账,忙着杀人杀到手软。英国的爱德华三世才不管人家有没有准备好呢,又开进来了。内外交困,只能求饶。1360年,法国和英国签订了《布雷丁尼合约》,法国继续筹集那笔天文数字的赎金赎回约翰二世,并认可英国对加来和阿基坦地区的占领。两国暂时休兵,法国专心搞钱。

1356~1360年这4年里,法国人尤其是王储焦头烂额、水深火热,约翰二世在英国监狱日子却是很不错。英国人待若上宾,好吃好喝,所以老约翰根本体会不到法国的艰难。合约签订后,小王子被押在英国,约翰二世回国安排筹措自己的赎金,中途听说小王子逃离英国,他觉得有违骑士之道,自己又跑回英国去,主动要求被羁押,让法国人继续为他的赎金寝食难安。因为这个“二百五”的行为,约翰二世被称为“好人”。欧洲人的标准咱们看不懂啊,这个伙计绝对算得上是祸国殃民了,“好人”不会是讽刺吧?

智者和疯子

约翰二世被擒,王储进入巴黎主持大局时才18岁。跟英国那个黑太子笑傲江湖的飒爽英姿相比,查理太子那几年的监国岁月可以说是狼狈不堪而且艰难无比。黑太子没机会登基,不知道成为英王会如何,查理太子成为查理五世后,却是一个很着调很靠谱的法王。

《布雷丁尼合约》虽然屈辱,却是为法国争取了休整喘息的机会。查理五世领导过对市民和农民起义的镇压,下过基层,做过调研,所以知人善用。

查理五世最看中的一名将领叫盖克兰,来自布列塔尼一个古老但是没落的家族。查理五世登基后,纳瓦拉国王查理继续启衅闹事。为解决两边的恩怨,法王割让了他自己诺曼底公国的一块领地。

盖克兰正式加盟查理五世的麾下为他效力后,第一时间就解决了纳瓦拉国王,让他归还了国王的土地,并让纳瓦拉老实了很久。

除了英法战争、法国内部不和,法王还面临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普瓦提埃战役后,英法好久没有大型战斗,两边有大量的雇佣兵失业。这帮人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当他们签合同帮人打架抢劫时,叫雇佣兵。没有合同,为了自己的生计打架抢劫,那就是职业强盗。雇佣兵出身的职业强盗在法国境内频频犯案,谁也拿他们没办法。盖克兰非常聪明地鼓动他们加入了一个贵族的军队,而这个贵族正好征召人马去西班牙中部的一个国家争夺王位。于是,这帮让查理五世和法国市民无比头痛的犯罪团伙,被打发到比利牛斯山那头去了。

纳瓦拉和雇佣兵,是查理五世最闹心的内部问题,盖克兰都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解决英国这个外部问题了。

对付英军,盖克兰的战斗思路是“游击战”和“焦土政策”。不跟英军正面交锋,烧毁粮食房屋,埋伏或是佯退,牵着英军的鼻子走,让对方无法找到给养,也无法找到对其有利的作战地形,无法布下他们的长弓阵。法军羸弱,这种游击战也不总奏效,盖克兰本人两次被英军俘虏,查理五世坚信他是个人才,每次都花重金将他赎回。

查理五世的钱花值了。1370年,被“游击战”拖得精疲力竭的英军遭到法军的重创,乘胜追击各个击破的法军收回了大部分条约割让的土地。到1380年,英国在法国只占有5个城池。

1380年的一场战役,盖克兰阵亡。就在这一年,英明的查理五世也驾崩了,加上之前已经死去的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英法战争的几个明星人物都下场了。所以,有些历史书将1380年定义为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个阶段结束。

开打快半个世纪了,到查理五世法国才稍微取得了一点点优势。查理五世跟之前的法王不同,他有知识有文化但体弱多病,所以不能亲自上阵打架,留在王宫里,他想清楚了一个国王应该做什么。不幸的是,好容易出个头脑清楚的法王,只照看了这个国家16年。后人称呼查理五世为“智者”,这个称呼绝对不含讥讽。

英国的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先后死了,10岁的国王理查二世要面对帮他摄政的叔叔。理查二世的“太子党”和摄政王的“兰开斯特党”党争,一片混乱,后来还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客观地说,法国在这段时间能占据上风,跟英国内部的混乱很有关系。

上帝安排了这么好的机会给法国人,法国人却不接受。跟理查二世一样的难兄难弟,法王查理六世12岁接班,查理五世给他留下经验丰富的顾问团,大部分都是他叔叔。刚开始几年还挺和谐,比如一登基,查理六世就跟德国方面结盟,并邀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造访巴黎,是当时的一大盛事。整个法国看着挺繁荣昌盛的。

叔叔们都想把持小王为自己争夺权益,而查理六世也不想做傀儡。亲政后,他总想罢黜几位叔叔,用自己的亲信辅政。

1392年,查理六世对叔叔们发起行动。在行军穿过森林时,他发起了高烧,神志不清。几天后,他突然拔出剑来,见谁砍谁,包括自己最亲密的近随。国王疯了!

摄政叔叔们本来差点被整倒,如今看到国王突然疯了,很松了一口气,既然国王是个疯子,再辅佐他就没有意义了,大家各凭本事上吧,看谁能最后控制法国。

就这样,英国人本来无力打法国,结果法国人开始自己打自己了。

内战比外战还狠

这段时期的法国诸侯,有两派势力最大,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勃艮第公爵虽然号称是法王的属臣,可公国几乎是自治的;而奥尔良公国虽然拥戴王室,可既然国王疯了,他们就要求让查理七世的弟弟,也就是奥尔良公爵路易执掌王位。其他的诸侯知道自己实力不够单打独斗,所以就分别加入这两个阵营站好,买定离手,赌赌自己的运气。

查理六世一疯,两边就开打,各有输赢,难分高下。鉴于法国诸侯都有点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自然有家族里的老人家出面调解。1407年,新接班的勃艮第公爵约翰和奥尔良的公爵路易在巴黎会面,握手言和,承诺以后相亲相爱不打架。

三天后,奥尔良公爵路易收到传召,说是法王找他有事。查理六世疯得很间歇,偶尔也有清醒的时候,他说他要找奥尔良公爵谈事,路易也只好去见驾。上了街的路易发现中计了,冷不防遭遇二十几人围攻,都操着斧子等凶器。奥尔良公爵在大街上被砍掉了脑袋。

这不是疑案,因为不久勃艮第公爵就亲口承认,这个事是他安排的。凶手认罪也不能伏法,虽然在整个法国,勃艮第派和奥尔良派分不出谁更有势力,但是在巴黎,勃艮第派却是有着绝对优势的,巴黎最重要最牛的屠夫协会支持勃艮第派。大家想想,屠夫结伙,谁敢惹他们啊。

奥尔良新公爵查理继位,这位查理公爵在法国文化史上可是个人物,他算得上是法国历史上头几号的宫廷诗人。诗人有个好老婆,老婆有个好爹,奥尔良公爵的岳父是阿玛尼亚克伯爵。伯爵主持大局,带领奥尔良派找勃艮第要说法,打进了巴黎,获得了控制权。因为阿玛尼亚克伯爵成为奥尔良派的新领导,所以奥尔良派又被叫做阿玛尼亚克派。这个名字太长了,我们继续叫他们奥尔良派吧。

明明英国混乱,法国人有大好机会收复河山,可现在他们自己跟自己打得不可开交。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既然法国人不长进,就把机会让给英国人吧。于是,英格兰那边,亨利五世登基了!

亨利五世从登基就张罗着继续到法国打架。原来说过,法国诸侯没有起码的国家民族观念,面对即将到来的英军,不论是勃艮第和奥尔良都没感觉是自己的家园遭到侵略,他们两边都考虑着跟英国结盟,趁机干掉另一派。

亨利五世最先考虑是奥尔良派,他要求查理六世的女儿为妻,还要求诺曼底和安茹两片英国祖上的领土做嫁妆。查理六世和奥尔良派都不答应,勃艮第趁机凑上去示好。在勃艮第派号称“中立”的欢迎下,登基2年的亨利五世从诺曼底登陆,踏进了法国。

1415年,刚经过一场艰苦的攻城战,伤亡巨大的英军和法军主力相遇在阿让库尔。这个战役在《老大的英帝国》中已经详细描述了,跟英法战争前面的局面一样,名将盖克兰已经为法国人制定了克制英军最完美的战法,可法国人不理会,还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向英国的长弓阵里冲,让英国人非常无奈地射杀他们。历史再次重演,英国再次以不利的局面和弱势的兵力取得了胜利,看着地上层层叠叠的法军尸体,英国长弓手忍不住想问:“法国骑士是不是有集体自杀倾向啊?”

这场战役法军的指挥官就是我们的大诗人——奥尔良公爵查理。诗人遭遇战神,我们忍不住掬一捧同情之泪。好在上帝的安排都有他的美意,查理公爵不仅惨败而且被俘,押到英国做了25年的人质。就是在英国的这25年,查理用英文写下大量优美的诗篇。文学界公认,他的英文诗要比法文诗成就更高。如果不是兵败被俘,查理的诗才恐怕就浪费在法国内战外战那些俗事里了,而且很显然,查理公爵打架夺位的水平,严重比不上他写诗的水平。

阿让库尔战役,让英国人打开了通向巴黎的道路。奥尔良公爵被俘,奥尔良派遭受重挫,勃艮第派赶紧跳出来,赶在英军之前进入巴黎,巴黎的老百姓比较像墙头草,又拥戴勃艮第派掌权了。勃艮第派开始在巴黎追杀奥尔良派,奥尔良派只好挟持太子逃出了巴黎。

勃艮第派的约翰掌握了巴黎,虽然跟英国关系暧昧,可也不能看着他们直接占领了法国吧,约翰觉得应该跟英王谈判,看这场战争到底怎么了局。查理六世虽然还在世,不过疯得更厉害了,根据对等的原则跟英王谈判,勃艮第公爵肯定是名不正言不顺,地位不对等的。于是,约翰给随着奥尔良派到处流浪的太子查理送了个消息,要求见面协商。

那是1419年,流亡太子查理16岁,会面时,奥尔良派设下埋伏,当场杀掉了约翰,给老公爵报了大仇。

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约翰的儿子菲利普接掌了勃艮第派的大旗,并立即和英国正式结盟,要求追杀奥尔良派,替父报仇。

菲利普最大的心愿是报仇,貌似对法国王位还没这么上心。亨利五世只好进入巴黎,面会疯子法王,让他给个工作计划。1420年,法国人交出一份更加丧权辱国的《特鲁瓦条约》。这个条约其他内容都不重要了,其中有一条宣布了法国的灭亡。那就是,查理六世如果死掉,亨利五世过来接掌法国王位!

贞德——转折

都知道百年战争成就了一个法国女子的大名。其实,在这段时间,还有一个女人在影响着历史,这个女人就是法国的王后,疯子查理的老婆,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伊莎贝拉王后。

刚嫁入法国时,伊莎贝拉还不太干预国事,查理六世疯掉,王后成为大执政,还有一个执政会议给她帮忙,她忙的事就多了。关于国事,她没什么天赋,就是会花钱,生活骄奢淫逸。这样的女人掌权,少不得是要盘剥百姓的。

伊莎贝拉生了一打孩子,4个大儿子早夭,所以她最不喜欢的五儿子查理成为太子。这母子俩关系不好,查理经常批评母后私生活放纵不检点。

奥尔良派执掌巴黎时,太子跟奥尔良派一起,将伊莎贝拉放逐,还要求她进修道院反省,她恨死了这个儿子。后来勃艮第掌权,王后被放回来,就是在她的“帮助”下,法王签下了《特鲁瓦条约》。

这个条约对伊莎贝拉来说基本无害,因为亨利五世迎娶她的女儿凯瑟琳,她虽然不是王后,以后还是法王的丈母娘;而她最恨的儿子查理,就此丧失了继位权。这个妈做事比较绝,不是查理经常说母后不守妇道吗,伊莎贝拉就说,查理根本不是查理六世的亲儿子,根本无权继位。

被“罢黜”的太子查理跟奥尔良残存的武装藏身在法国中部城市布尔日,一天天数着日子,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1420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查理六世相继驾崩。根据条约,亨利五世和凯瑟琳公主生的儿子成为英法两国国王。这位被委以大任的亨利六世,当时还不满周岁。

勃艮第派和英国人控制巴黎,查理和奥尔良派把持着布尔日。疯子查理一死,布尔日就宣布太子爷是正牌查理七世。一个巴黎法国,一个布尔日法国,南北分裂,一场恶战眼看又要爆发。

独裁下的民众容易蠢蠢欲动,如果有两个政府可以选,民众也容易蠢蠢欲动。北方控制在英国和勃艮第派手里,英国人对法国的老百姓不会太仁爱,老百姓一受气,就有人向布尔日的查理七世求救。英国在巴黎的摄政王知道,如果不铲除布尔日这股势力,法国人是不会接受亨利六世成为新法王的。于是,英军联合勃艮第的军队,包围了查理七世所在的奥尔良城。

法国南部将查理七世视为挽救法国的救星,北方有些觉悟的贵族也希望查理七世振奋精神领导一场像样的反英斗争,可查理七世自己没底。之前对英作战的屡战屡败,加之现在经济窘迫,无力组织人马装备,藏身在希农行宫的查理七世实在是有点过一天算一天的意思。他想,如果上帝保佑法国,就降下奇迹吧。

奇迹当然是贞德,一个出生在洛林和香槟边界地区的小姑娘,家里有点田产,父亲是个村干部。贞德他们村,虽然处于勃艮第派的势力范围,但一直效忠法国王室,英国人和勃艮第派经常到贞德的家乡劫掠,从小贞德就知道英国人和勃艮第那帮卖国贼是两个大坏蛋。

12岁那年,贞德在村后一棵大树下遇见了上帝派来的大天使。大天使说,上帝让她带兵解救法国的危亡,并带太子去兰斯加冕为法王(她自己说的)。

从此后,这个村里的姑娘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她就到处找人托关系,希望能面见太子,并带兵打仗。3年后,一场奇异的战役给了贞德机会。

奥尔良被围期间,法军一直比较被动,不太进取,难得的主动出击只有一次。那是1429年,英军赶着300辆大车,载着武器补给奥尔良,车上最多的是大量的鲱鱼。大家都知道,英国人没吃过啥好东西,古往今来,他们就是吃鱼和薯条。

补给车队容易遭人袭击,法国人心想,英国佬就是长弓手厉害嘛,几个送鱼的,不打白不打,打完还能吃一顿全鱼宴。于是,法国非常罕见地发动了主动进攻。还是挺重视的,为了这支小补给部队,法国派了三四千人,大约是英国送鱼部队的三四倍!

这就是所谓的“鲱鱼战役”。英法打了几十年,法国人每次都能以多输少。没想到,这次对后勤部队也没意外,惨败而且死伤甚重。

鲱鱼战役一开打,就有人预言了法国的失败,这个预言就来自贞德。贞德天天找当地驻军的军官,要求见王储,一直被人当疯子,没人愿意搭理她。她第一次显示“神迹”,就是预言了鲱鱼战役的惨败。后来战败的消息传来,让不少人觉得这个村姑也许真有点神通。终于,军官答应带她去见王储。

贞德被王储接受的过程,传说甚多,比如查理七世穿着侍卫的衣服躲在人群里,贞德一进门,就准确地走到王储面前,跪下并抱住王储的腿;王储跟贞德私聊了一阵,出来后,说是贞德说出了很多只有查理七世和上帝才知道的秘密等。

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小姑娘要带兵打仗,谁知道是不是间谍或者特务啊。安全为重,查理七世要求对贞德的身份“大起底”,查了祖宗八辈,没有特务卖国贼或者里通外国的记录。行,给你一帮人,打去吧。

让一个17岁的小姑娘带兵去解奥尔良之围,充分说明,此时的查理七世已经活得非常绝望了。他这个做法,有个中国的俗语形容得最准确:死马当活马医!

1429年4月,贞德进入战场,跟她协同的法军指挥官制定了战术。因为屡败屡战,法军认为,先想办法给奥尔良城内送点儿补给,让城内先顶住,救援的法军慢慢寻找进攻英国人的机会。

贞德是个爆脾气,说这个作战计划简直就是缩头乌龟,十分没种,既然来了,等什么啊,扑上去直接动手!

随后,贞德举起法军的大旗,带着她的小股部队,冲锋在最前面,一次次地对英国军队发起正面攻击。贞德不是花木兰啊,她虽然造型中性,可没女扮男装,英法两边都知道那个打架不要命有点疯狂的小个子是个17岁的小村姑。这个画面对法军是极大的鼓舞,对英军是非常威慑。尤其是因为肩部中箭被抬下去后,她一把拔出箭来又回到了战场,异常彪悍。

不到一个月,围困奥尔良的英军开始撤退,贞德神奇地解了奥尔良之围,将法国从被英国人生吞的边缘拉了回来。

奥尔良安全了,王储有了反攻北方的基地,所有人都认为,这时的法军应该直取巴黎,恢复政府。只有贞德力主放弃巴黎,先进入兰斯,让王储先加冕为法王。兰斯是敌军的地盘,攻击兰斯的距离几乎是巴黎的两倍,攻打兰斯要比巴黎艰难得多。因为奥尔良的胜利,让贞德这次说话管用,王储接受了贞德的建议,北上直取兰斯。

1429年7月17日,兰斯被攻克,王储涂油加冕成为查理七世。鉴于英国那个小婴儿还没有过来加冕,所以在道理上,查理七世就应该是江湖上唯一正牌的法国国王。

第二年,战争形势对法国越来越有利,可惜在一场小型战役中,贞德被勃艮第派俘虏。勃艮第派对同胞还是不错的,他们优先对查理七世报价,看看法王能不能花笔钱把他的大恩人赎回去。没想到,查理七世对这件事保持了理性的克制。那就是,既不出钱也不出力,装作不知道有贞德这么一个人存在。她被关进了英国的监狱,被英国人审判。

英法战争法国彻底胜利后,贞德的母亲多次上访,终于说服教皇重审贞德案,为这个不幸的女子平反,不仅平反,后来还被追封为“圣女”。

贞德死后,法国的抗英大业更加蓬勃旺盛了。敏感到法军和英军的时运发生转移,英国国内的局势也比较动荡,识时务的勃艮第公爵菲利普灵活转移了立场,和查理七世修好,并承诺为国王陛下而战。而此时,查理七世还获得了一位高人的援助。这个高人,名叫雅克·科尔。

雅克·科尔是个富商兼银行家。他加入查理七世的幕僚班子后,带给法国王室翻天覆地的变化。查理七世任命他为财政部部长,这位财长经常贷款给国王,但,重要的不是借钱,他教会了查理七世搞钱的办法,那就是长期固定的税收。

法国王室一直没有建立像样的王权,国王混得磕磕绊绊的,收税也收得不理直气壮。雅克·科尔帮助王室建立了合理而且长期的税收制度,国王有了固定的进项,遇上打架,就不再到处找雇佣兵打短工,而是为自己培养并饲养了一支常规军队。就是这些措施,让查理七世在后来的对英战争和国家统治中,逐渐掌握了优势和主动。

1437年,法军收复了巴黎。1453年,波尔多的英军投降,宣告绵延了116年,世界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战争终于结束,也宣告英国的势力和野心彻底退出了法国大陆,虽然,还有一个加来港控制在英国人手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fgs/318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