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人类历史上最长战争)

百年战争简介

百年战争:两个国家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战争居然打了一百多年,这可能吗?历史告诉我们,这场被称作“百年战争”的马拉松式战争对英法两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战争和黑死病的双重打击下,两国经济受创,民不聊生。法国身为战事进行之地,国土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但战争的胜利使法国完成了民族统一,更为其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了基础。尽管战争使英格兰几乎丧失了所有在法国的领地,但也促使它兴起了民族主义。随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百年战争中的传奇人物层出不穷——“黑太子”、查理五世、亨利五世、圣女贞德,等等。他们为这场战争增添了一抹英雄史诗的色彩。在长达百年的战争中,双方各显其能,长弓、火炮、板甲等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对欧洲中世纪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年战争过程分析——

一、战争背景

1259—1328年间英格兰与法国的关系

中世纪前期,法国海岸一直遭受着北欧维京海盗的骚扰。公元911年,西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三世以协助抵御其他海盗为条件,同意维京人领袖洛罗及其族人定居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并封洛罗为公爵。维京人又称诺曼人,这块土地因此被称为诺曼底(意思为诺曼人的封土)。维京人在此建立了诺曼底公国,停止海盗行为,并改信天主教,接受法国文化,诺曼底公国自此割据一方。

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其后150年内,说法语的诺曼底公爵同时为英格兰王,统治英格兰和诺曼底。诺曼底公国后来与法国境内的安茹公国结成姻亲,随后两国合并。于是,诺曼底公爵领有诺曼底、安茹及英格兰三地,足以抗衡法国国王。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失政,法王乘机夺回诺曼底及安茹两地,约翰返回英格兰,在贵族逼迫之下订立《大宪章》,这才保住英格兰王位。此后一百多年里,历任英王兼做法国贵族的同时,念念不忘要向法王取回祖宗的失地。此外,英王还控制着法国西南沿岸一些地区,因此,他成了锐意一统全国的法国王室的眼中钉。

◎小圣堂,巴黎西岱岛王宫综合建筑群的一部分,由路易九世于1248年建造完成,主要用于存放荆棘之冠遗迹。

由于英格兰占有部分法国领土,因此,两国君主之间龃龉不断。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地1154—1204年间最大,当时,英格兰的安茹家族统治着诺曼底、缅因省、安茹、图赖讷、普瓦图和阿基坦。至1224年,以上所有地区,除阿基坦外均已落入法国人之手。

安茹王朝的君主不具有最高统治权,而是作为法国的封臣领有这些土地。这一形式在1259年10月亨利三世与路易九世签订的《巴黎条约》中得到加强。亨利放弃了对被占领土地的声索权,作为回报,他对波尔多、巴约纳以及两者的腹地(即加斯科涅)的占有得到了承认,还得到了归还阿基坦公国被占地的承诺。承诺归还的那些土地中,最重要的是东部边界上的圣东日、吉伦特省和法国西南部的阿让奈及凯尔西。此外,他还得到了佩里格、卡奥尔、利摩日这三块主教教区领地上的各种封建权利。由于这些地方已经在法国人手中超过50年之久,它们的边界线及居民忠诚程度都颇为可疑。当索姆河河口地带的庞蒂约县作为爱德华一世夫人埃莉诺卡斯蒂利亚的嫁妆被转移到英格兰人手上后,局面更加复杂。

◎卡奥尔城全景,该城是路易九世将权利交给亨利三世的许多城市中的一座。这种权利移交是1259年《巴黎条约》的结果。

《巴黎条约》最重要的作用是,它确认了英格兰国王的封臣地位,利用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地,约束他必须效忠于法国国王。于是,亨利三世来到西岱岛的王宫花园,跪倒在路易九世面前。

作为对法国国王的回报,我们及我们后代将以封臣的身份,在波尔多、巴约纳和加斯科涅等地,向法国国王及其继承人宣誓效忠……我们将在他们的封建统治下,做平等的法国贵族,同时也作为阿基坦公爵而存在。

——《巴黎条约》(1259年)

每当海峡任意一边的王室发生变动,英王效忠法王的关系都会发生改变。这种关系在1273、1285、1303、1308、1320和1325年都得到了更新或延续,尽管英王并不情愿效忠法王。英格兰国王在英格兰拥有绝对的权利,但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上则是封臣,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英王在法领地内的小领主均能向法王直接申诉,法王甚至有权传唤英王至巴黎听审。

13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海峡两边君主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爱德华一世通过他在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封臣确保了他对这两地的控制权。腓力四世试图将皇室权威扩张至其臣民全体并置于所有诸侯之上,甚至企图将权威扩张到英格兰国王和弗兰德斯公爵头上去。弗兰德斯位于法国北部,表面隶属法国,实际独自行政,且与英格兰有羊毛贸易。所以,就如1202年腓力二世宣布没收约翰的领地而爆发战争一样,1294年腓力四世与爱德华一世之间也爆发了战争。1324年查理四世与爱德华二世之间爆发的战争也如出一辙。

1294—1298年的战争

1294—1298年的战争是由法国人提出的一系列指控引发的。腓力鼓励那些在阿基坦大区的爱德华的封臣们对爱德华提出控告。最终,诺曼底水手与加斯科涅水手引发了战争,而这一战争因1293年5月来自巴约纳的水手攻击了拉罗谢尔而达到高潮。10月,腓力传召爱德华来回应那些加斯科涅臣民和官员的指控。爱德华拒绝前往巴黎,这导致他公国的领地于1294年5月被没收。

爱德华一世

(在位时间:1272—1307年)

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之子,又称“长腿爱德华”(Long Shank)、“苏格兰之锤”(因他对苏格兰人民的镇压)或“残忍的爱德华”,是金雀花王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奉行的内外政策十分有效,使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的重要大国。在英国人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能征善战,为英国掠夺了许多土地和财富。爱德华一世时期,英国无疑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爱德华一世的血脉一直传承到后来英国最著名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乃至如今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爱德华一世长得相当英俊,也很高大,有一双极长的腿(腿和躯干的比例大概符合黄金分割),因此有“长腿”的外号。当威廉·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反抗英格兰的统治时,爱德华一世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尽管他在年轻时是敢于冲锋陷阵并武运亨通的武士级国王。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并顺利夺得其王国;而后进攻苏格兰,虽然最终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却为英伦三岛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腓力四世(1268—1314年)

法兰西卡佩王朝第11位国王(在位时间:1285—1314年)、纳瓦拉国王,卡佩王朝后期强有力的君主之一。腓力四世的权力甚至迫使教廷屈服,在他以后的一个世纪内,教宗驻地迁到法国阿维尼翁,是为亚维农教廷时期。他被称为“美男子腓力”(Philip the Fair),是继金雀花亨利之后又一位帅惊中世纪的人物。这位美男冷如冰山的俊朗脸蛋下,隐藏着一颗高深莫测的心。他性格怪异,不善言谈,虔信诚笃。他的死对头主教贝尔纳塞瑟特(Bernard Saisset)曾这样形容他:“他不是人,不是野兽,而是尊雕像。”

法国对入侵蓄谋已久,经过一系列成功的围城战后,波尔多陷落,但市郊的包格与布莱未被攻陷——有英格兰武装舰队的支援。巴约纳大部分也陷落,但随即被收复,并成为向朗格多克和武器库所在的图卢兹发动奔袭的基地。这种奔袭在之后长达百年的战争中极为常见。1295年,腓力计划好了对英格兰的入侵。

1294—1298年的战争,并不是随后发生的百年战争的全部预兆。对英法双方来说,防守加斯科涅更多得依靠本地居民,尽管英格兰派遣到加斯科涅来的人要比法国少。爱德华一世并没有在加斯科涅亲自上阵,而是选择在弗兰德斯开展战役,这与爱德华三世后来的行为如出一辙。百年战争期间,没有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曾前往过加斯科涅。

尽管1294—1298年的战争并不是全面的王朝战争,但它可被视作两个王室以荣誉作为赌注的战争。所以,尽管战斗是短暂的,但花费却是难以计数的。腓力在1294—1298年间为战争至少花费了432000英镑,约占其当时收入的61.5%。他为城堡围困战和占领行动划拨了大笔专用款项,而许多城堡的主人却以惊人的速度更换着,1337年后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爱德华花费了大约40000英镑,这是他所有的封建贡赋收入和税收收入。他不得不征重税来为战争筹款,即开征所谓的“恣意税”(又称“邪恶税”),因而招来许多批评。爱德华急切需要资金还贷,他的继任者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手头的现金总是不够。因为爱德华没去加斯科涅御驾亲征,贵族们对服役的军事要求置之不理。因此,1297年11月5日,爱德华在根特城重新颁布了《大宪章》,并宣布废除“恣意税”。这份文件确认了国王开征新税需得到议会批准的原则,是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1259年《巴黎条约》所确认的英格兰国王的土地,图中虚线是依据加斯科涅档案卷轴存档绘制的阿基坦公国1307年时的大致边界线。

“自今往后,在王国境内,任何献金、权利令状、赏赐均不会被征收,除非此举出于全国一致共识并确系为全国公共福祉服务。”

——爱德华一世(1297年11月5日)

爱德华一世试图在法国北部与低地国家和德意志贵族盟友发动战役,转移法国国王的视线。德意志这些邦国贵族与法国有仇怨,希望用法国人的脖子来磨亮自己的斧子。1297年夏末的弗兰德斯地区正是施展这一战略的好地方。后来的爱德华三世也在英法百年战争的早期阶段采取了与此类似的策略。联盟,一直是百年战争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1294—1298年战争进行时,还有一个地方也在上演着大戏:法国和苏格兰结盟,即“苏格兰联盟”。苏格兰是英格兰的附庸,和威尔士不同的是,苏格兰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三世死后,把王位传给孙女玛格丽特。之后,玛格丽特早死,爱德华自封为“苏格兰至尊”,插手苏格兰国内事务,并亲选约翰·巴里奥尔为苏格兰国王。约翰·巴里奥尔不过是爱德华的小跟班,只要爱德华招招手,他就得乖乖跑到跟前伺候。尖酸刻薄是爱德华的爱好,巴里奥尔经常被他侮辱。因此,人们给巴里奥尔取了个“空外套”的外号,意指他是个绣花枕头,好看不中用,没有实权。1294年,爱德华命令巴里奥尔聚集军队并提供资金供他进攻法国之用。巴里奥尔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决心与法国结盟。

◎利布尔讷城城门,该城位于加斯科涅地区,得名于罗杰·利布尔本(1269—1272年间曾任亨利三世驻阿基坦大区中尉)。

法国与苏格兰结盟的事情于1295年10月浮出水面。从这一刻起,爱德华又与苏格兰处于战争状态了。对此他反应极为迅速:于1296年3月率军攻入苏格兰,在丹巴战役中利落地解决了巴里奥尔,并迫使苏格兰投降。之后,英格兰人的暴行引起苏格兰大起义(电影《勇敢的心》中有详细描述),爱德华付出巨大代价后仍未能彻底解决苏格兰问题。爱德华二世当政时期,苏格兰在罗伯特一世(布鲁斯)统治下,在班诺克本战役(1314年)中击败了英格兰人,此后,苏格兰开始对英格兰发起远征突袭。

很明显,英格兰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简单争斗。1298年,休战协议签订。1303年5月,第二份协定恢复了爱德华的领地,把阿基坦大公的头衔给了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二世在1308年向法国国王腓力宣誓效忠,并为了维持英格兰海峡两岸的和平,迎娶了腓力四世之女伊莎贝拉。当时,没人预料到,这段婚姻能让爱德华三世享有法国王位继承权。因为腓力四世有三个儿子,看上去不会有任何继承问题。

1324—1327年的战争

1294—1298年的战争激化了领土和主权问题,1294—1303年间落入法国手中的那些土地成了焦点。1311年,英法两国在佩里格召开了会谈,但并未取得任何进展,英格兰边境线上的压力仍持续着。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324年新一轮战争的爆发。

爱德华二世虽任阿基坦公爵之职,但阿基坦大部分地区已回归法国,只剩加斯科涅还在英格兰手中。加斯科涅就像一颗钉在法国的毒钉,让法国国王很不爽。如何能彻底把金雀花王朝的势力赶出法国呢?一家修道院给了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机会。

◎法国加斯科涅地区(绿色部分)

阿让奈大区圣萨尔多省有几个小村庄归阿基坦公爵爱德华二世管。可极富戏剧性的是,村里的巴斯帝修道院却不受阿基坦公爵管制。村里的修道士很有爱国热情,请求法国政府将圣萨尔多收归中央,还要求法军在村里驻守。此时,爱德华二世正被苏格兰的独立运动弄得焦头烂额,法国便趁此机会答应了修道士的请求,派出一名军官进驻圣萨尔多立起一根木桩,准备在那里修筑新村镇。当地地主对法国政府的做法极为不满,新村镇会从他们的土地上吸走人口,他们的收入就会因此缩水。军官到达圣萨尔多的当晚,就遭到地主雷蒙德·贝尔纳的袭击,被勒死在木桩上。查理四世于是以此为借口,召开法庭,没收了爱德华二世位于法国的唯一领地,并随即展开了攻击。

查理四世(1294—1328年)

卡佩王朝的法国国王(在位时间:1322—1328年)和纳瓦拉国王,是腓力四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腓力四世通过与胡安娜的婚姻获得了纳瓦拉的王位,他死后,他的儿子们相继成为法国与纳瓦拉的共主。1322年,腓力五世去世后,查理四世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成为法国和纳瓦拉国王。查理四世不是一位善于治理国家的国王。他在统治时期加重课税,令人民不堪重负。货币成色降低,他便以没收臣民的土地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1327年,查理四世在妹妹英格兰王后伊莎贝拉废黜丈夫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的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没有留下任何男性后代。卡佩王朝的宗支至此断绝。查理四世的堂兄安茹伯爵腓力继承王位,从而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瓦卢瓦王朝。

◎英格兰王室世系表

查理四世亲身一路南行,抵达图卢兹,这是一次对法国国王来说十分罕见的南方之旅。在查理的支持下,朗格多克河流域的贵族们武装并聚集起来。庞蒂约并未抵抗就陷落了。法国人攻占了阿让奈并包围了拉雷奥尔。这次战争的消耗比1294年那次要少得多,但是在波尔多用于防御的器械上的花费却为数不菲,这些器械主要被用来防御英格兰的舰队。

对加斯科涅的战争持续了15个月。1325年10月,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爱德华三世)在母亲陪同下前往巴黎,向查理宣誓效忠。随后,伊莎贝拉同儿子返回英格兰,并于1327年1月策划废除了丈夫的王位。这一行动得到了“埃诺的约翰”的武装支持,其政变法理依据来源于伯爵女儿菲利帕与其兄弟爱德华亲王的婚姻。这种关系在英法百年战争早期爱德华三世寻求盟友的努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不利的局势下,英格兰人势必得接受一个屈辱的和平条件。《巴黎和平协定》在1327年3月达成,并于9月宣布。该条约强制要求爱德华支付50000马克的战争赔款及公国赎地费60000里弗尔。

英格兰、苏格兰和法国王位

在王后伊莎贝拉的统治下,英格兰人试图再次与苏格兰人开战,但并未取得胜利。苏格兰于1327年7月渗透进韦尔代尔,英格兰人的战役计划被“埃诺的约翰”的随从与英格兰长弓手产生的内讧破坏殆尽。处于这种境况中的英格兰不得不又签署了一份解决方案。1328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订《爱丁堡—北安普顿协议》,年幼的爱德华三世被迫承诺放弃“我们及我们的祖先在苏格兰地区取得的所有权利”,承认苏格兰独立,承认罗伯特一世为苏格兰国王,并且不附加任何形式的效忠要求。

这一历史事件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即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查理四世于1328年1月31日去世。继位问题必须等其遗腹子出生后再作定夺,1328年4月,遗腹子出生,是个女孩。1317年2月间召开的会议已经决定,女性不得继承法国王位。所以,合法的继承人是已故国王的堂弟“瓦卢瓦的腓力”,他在等待查理之女出生的这段时间里担任了法国的摄政王。

《法国大编年史》告诉我们,一个英格兰代表团曾造访过巴黎,他们说,爱德华三世作为查理的侄子,其亲缘关系比作为堂弟的腓力更近。当时,有一些法国法学家也已经同意这一观点,但是也有人认为,爱德华“基于亲缘关系的权利宣称”因其身份已被削弱。因为爱德华与法王的血缘仅来自于母系,而且,他是法国封臣的低下地位更是硬伤。这一“权利宣称”事件以腓力5月29日在兰斯的正式加冕而终止。

“也有争论说,从来没有人确信或曾设想过法国应服从英格兰国王的统治,因为英格兰国王是法国的诸侯和法国国王的封臣。”

——《法国大编年史》关于腓力六世继位事件的记载

至于1328年英格兰在法国王位继承权一事上到底有多认真,人们不得而知。英格兰人似乎也没有利用这一宣称在加斯科涅问题上争取更有利的条款。然而,我们能确认的是,1328年对英法两国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两国都各自拥有了一位有着不寻常头衔的君主,而且,君主的这些头衔都有所依据,不可怀疑。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与腓力六世和爱德华三世在接下来十年中试图扩大他们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的行动密切相关。

◎法国王室世系表

二、交战双方

百年战争前夜的爱德华三世与腓力六世

尽管英法两国的两位君王在各自的王位上稳如泰山,但是他们继位的方式给他们带来了弱点。腓力是由权贵推举上位的,爱德华则是因父亲被废才继任的。英格兰王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虚弱状态,这段时间,法国占有优势。两者继位时,爱德华才14岁,腓力则是35岁。

腓力的地位因为先前一次战争的胜利得到了巩固。弗兰德斯伯爵(“内弗斯的路易”)1325年面临布鲁日城叛乱时,逃往法国避难。在腓力的加冕典礼上,路易再次要求法国援助。起初,腓力及其贵族臣僚并不愿意采取行动,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1302年的库特赖惨败——法国骑兵的精锐部队被弗拉芒人的步兵击败。但是1328年7月底,法国国王召集了一支军队。8月23日,依赖骑兵的帮助,腓力率领军队在卡塞尔赢得了一场针对弗拉芒人的胜利(卡塞尔位于圣奥梅尔和伊普尔之间),路易复位。然而,弗兰德斯问题继续存在着。1339年,路易再一次被赶走。路易的离去使爱德华得以召集弗拉芒市民并与他们建立联盟。1340年1月,爱德华在根特城自我宣布为法国国王。而路易则在对腓力效忠的克雷西战役中死去了。

自信心受到鼓舞,腓力对英格兰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实际上,态度的变化也是因为受到了封臣地位的影响,同时,腓力也希望能通过这种强硬的态度消磨爱德华继承法王王位的念头。如果爱德华向腓力效忠,就等于他承认了腓力的法国国王地位。如果爱德华拒绝向腓力效忠,那么他就会因经济上的损失而被削弱。因为腓力知道,如果爱德华不来参加会议,那么作为法国国王的自己就能截留并没收加斯科涅和庞蒂约两地的收益。因此,由于害怕失去钱财和法国的领地,爱德华于1329年6月6日在亚眠大教堂被迫宣誓效忠法国国王。在此之前,腓力已计划召集一支由5000名重骑兵和16000名步兵组成的大军。英格兰人也相应地做出了回应,但他们的军队规模与法国却不可同日而语。这些行动是为了做做姿态还是动真格就不得而知了。

◎爱德华三世作为阿基坦公爵跪在腓力六世的面前向其效忠。

爱德华故意在1329年6月所作的效忠范围上加了限制,以使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有自由选择权。尽管这一效忠宣誓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但它还是引来了腓力从1330年5月开始施加的压力。面对压力,爱德华除了屈服别无选择。尽管从1330年10月起,爱德华已完全控制了属于他的英格兰政府,但他还是无法负担与法国发生战争的费用。所以,1331年3月30日,爱德华承认法国国王与自己属于君臣关系,但他本人没有参加第二次宣誓效忠仪式。

“我在此成为您的阿基坦公国大公,根据过去所订条约,我成为您手下的公爵以及法国贵族同僚中的一员……”随即,英格兰国王将手放在法国国王的手上,法国国王赐予英格兰国王一个吻。这一仪式完成于1329年6月6日亚眠大教堂的唱诗班大厅内。

——爱德华三世效忠法国国王仪式,摘自同时代的一份文件

◎亚眠大教堂

英格兰国王在法国有领地是极容易引起战争的。法国人已经显示了他们的侵略性,但要英格兰人不经战斗就放弃土地似乎也不可能。令人瞩目的是,爱德华三世决定指派奥利弗·英厄姆爵士为加斯科涅地区总管,他对圣萨尔多的巴斯帝修道院采取的敌对行动曾在1324年引发了战争。法国人也曾要求撤换此人。在这期间,英厄姆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维持英格兰在加斯科涅地区现状的关键人物,特别是1337年新战争爆发时,英厄姆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爱德华本人来说,14世纪30年代的苏格兰问题才是最棘手的问题。

《爱丁堡—北安普顿协议》对英武的爱德华三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重新宣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是他上台后最想的事。爱德华三世并不想直接开战,但和苏格兰保持官方和平的同时,他也与苏格兰的“带路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带路党”的头子便是苏格兰废王约翰·巴里奥尔的儿子爱德华·巴里奥尔。罗伯特一世死于1329年6月7日,留下他那年仅5岁的儿子,即大卫二世继承王位。1332年,小巴里奥尔组织了一次入侵苏格兰的军事冒险行动。这一举动可能得到了爱德华三世的暗中支持。1332年8月11日,小巴里奥尔获得了杜普林沼泽战役的胜利,随后,他在9月26日举行了加冕典礼。但苏格兰国内对小巴里奥尔的“带路党”的行为极为愤慨,掀起反抗狂潮,小巴里奥尔被武力驱逐,逃到英格兰谋求支持。

在割让苏格兰东南部条件的诱惑下,爱德华三世决心撕毁条约,亲率大军北上,而苏格兰“带路党”也集结起来,向国内进行疯狂的反扑。1333年7月19日,爱德华三世率9000名英军在哈里登山打垮13000名苏格兰军,英格兰长弓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苏格兰长矛阵射得七零八落,以损失14人的轻微代价完胜苏格兰。大部分苏格兰贵族殁于阵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躲在深山老林里死活不敢出来,此战成为苏格兰历史上最失败的战役之一。次年5月,大卫二世逃去法国寻求避难。英格兰军队深入苏格兰的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13世纪30年代中期,直到1336年7月才告一段落,爱德华三世还御驾亲征了几场战役。

腓力六世给苏格兰流亡政府提供政治保护立马让两国关系紧张起来。腓力六世同时宣布,从今以后,英法签订的任何协议都必须考虑苏格兰的利益。爱德华三世乃少有的铁腕人物,法国公然支持自己的敌人,他岂会高兴,战云立刻密布英吉利海峡两岸。

1336年,英苏协商停火。谈判期间,法国、罗马教会多次派使者调停。最后,双方起草一份协议:苏格兰承认年事已高又无后嗣的小巴里奥尔为国王,大卫二世算王位继承人,条件是大卫二世必须离开法国,到英格兰居住。这种自投罗网的事,大卫二世才不干,他拒绝承认协议的合法性,并表示不再做进一步协商。大卫二世的强硬态度让爱德华三世勃然大怒,爱德华三世随即下令继续进攻。此后几个月里,英军先后三次入侵,苏格兰多处村镇遭到洗劫。和苏格兰同穿一条裤子的法国不能坐视不理,和平已无希望,腓力六世遂宣布法国会竭尽所能帮助苏格兰,还声称要入侵英格兰。至此,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拉开序幕。这场战争打打和和,历时116年。史学家为研究方便,称其为“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年)。

军事组织

战争进入到上述阶段时,我们需要回顾和重新评估一下交战双方的战争潜力。英法两国最近都经历过战争,因此,各自都有健康的征兵系统。在法国,法王发明了出征召,命令贵族为自己服兵役并通过诸侯行使服役的封建权利。而在实践中,法王通常并不真的使用这一权利。为了不提供人口,诸侯们则会献上金钱。在英格兰,这些权利显得不那么正式,但是英格兰国王还是能靠贵族的军事支持和郡县的税收来发动战争。两国的士兵们都是有偿服务,他们可以得到报酬。早在爱德华一世和腓力四世统治期间,英法两国就已经发明了这些军事和财政制度。

国王能支配的武装力量绰绰有余。但是,每次需要武装力量时,都要临时召集,而召集是需要时间的。无人质疑国王发动战争的权力。每次战争都被描绘成一场正义的自卫战,战争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利。但实际上,战争已经不是国王一个人的事了,它早就变成了国王及其臣民的事。因为国王是臣民的保卫者,国王的权利其实就是臣民的权利。这种逻辑很容易被宣传煽动起来。在操作这种政治宣传时,两国的教会都收到了政府的协助训令,要求教会为国王的胜利祈祷。英法两国的教会早就成了国家税收的来源之一。关于教会是否应该成为王室提款机的争论,在面临1290—1310年战争压力时就已经了结,主教们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百年战争中的法国步兵

由于法国比英格兰拥有更多的人口,他们在建立超过2万人的大型军队上便更有潜力。1328年征收的一份炉膛税报告(也称“炉灶税”)显示,法国总人口为1225万人。而同一时期,英格兰的总人口不多于600万人。尽管法国有许多半独立的省份,法国国王从广大地域上征召军队的能力却丝毫不受影响(当然,法国内战时除外)。法国国王主要通过直接向王室控制下的城镇募兵、间接由贵族募兵这两种形式来组织军队。因此,经常可以在战场上看到来自战场邻近地区的参战部队。譬如朗格多克地区就提供了加斯科涅战役的兵员,卢瓦尔河北部的队伍则被投放在了北部战场。

英格兰处于不利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先把部队渡过英吉利海峡。而在加斯科涅,这一劣势稍稍得以缓解,因为英格兰人在加斯科涅使用了一些加斯科涅土著为防御兵力。这种本地化的防御策略得到了当地大批小贵族的欢迎,通过这种政策,英格兰召集了4000—7000人。这些小贵族非常乐意有偿服兵役,顺便还保卫自己的家乡。对他们来说,英格兰那位遥远的统治者比眼前的法国国王好多了。而且更进一步来说,英格兰与加斯科涅的共同利益由于经济贸易可以得到深化,他们的贸易内容不仅仅是酒类。对法国人来说,加斯科涅则容易成为叛徒——加斯科涅相邻地区存在自立为王的大地产者和大贵族,譬如富瓦伯爵、阿尔伯特伯爵和雅文邑伯爵。

◎百年战争中的英国步兵

如果保卫加斯科涅需要直面法国人的大规模突袭,或需要在加斯科涅以外的地区发动战役,加斯科涅就需要英格兰的支持。即便如此,加斯科涅土著居民间协同作战的能力在防御和进攻中都是军事优势。1355年和1356年的“黑太子”远程骑兵突袭就证明了这种军事优势。英格兰一方也由于山地地形和漫长的边界线获得了优势地位。尽管很多堡垒以惊人的频率不断易主,这些小型要塞还是能警戒任何入侵的军队。这种情况造成了“把多支小股部队困在不同地点”,却得不到决定性战役结果的战争形态。该地在1453年卡斯蒂隆战役前从未发生过重大的有决定性倾向的战役,而且英法双方的君主都不曾亲自在此地指挥过战役。

若要在法国北部打仗,英格兰人就不会得到像在加斯科涅那种来自地方的支持了。庞蒂约不能像加斯科涅地区一样提供部队,而且庞蒂约是容易受到攻击的脆弱地带——该地被法国领土包围,地理上又接近巴黎。如果英格兰人试图施加任何影响,爱德华三世将不得不引用爱德华一世和约翰所订立的政策——用金钱收买低地国家和德意志地区的同盟来加强军队。这要花费金钱,而且,这也有“盟友为了私利擅自行动不听调遣”的危险。

然而,如果爱德华三世没有这些于1330年年底争取来的盟友(这些盟友至少能提供6200人),他恐怕就不能保持北线较强的军事力量。1339年时,他从英格兰带来的军队不过4600人。直到1340年英格兰改革军事组织体制后,他们才有能力组建自己的大型野战部队。尽管盟友的军事支援在整个英法百年战争中仍有重要作用,他们却再也不能拥有战争刚开始时那么显著的地位了。

◎法国军队习惯用的十字弩

双方装备

至于铠甲,英法双方并无多少差异。战争一开始,重骑兵就穿上了板甲,板甲的质量在战争期间渐渐提高。步兵更多依赖锁子甲——经过金属条带加强的皮革或布铠甲。这种金属条带更便宜,适于大量制造,也比完整的板甲更易于更换。法国人曾使用过长弓,但他们更喜欢弩。弩比长弓更加依赖机械力而非人力,因此弩更易于发射,所需训练也更少。此外,弩也更易瞄准,直线射程比长弓更远,因此是民兵的常备武器。但长弓更便宜,所用的箭支也较便宜。其实,弩所用的箭支更重,用的金属也更多。长弓真正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每分钟发射10支箭,而弩每分钟只能发射2支。当很多长弓手齐射时,长弓就会变成致命的武器。

◎英格兰人的特殊兵种——长弓手

◎出现在手稿中的第一幅加农炮插图。该手稿是为爱德华三世(1326—1327)所作的一部说明书,而且可能比沃特·德·马尔迈特论述中的一幅相似插图要早。

百年战争之始,火药武器还很少见,但并不复杂。它们的确存在,也在斯鲁伊斯战斗和其他冲突中有所应用。但是,火药武器直到该世纪最后25年才得到大规模部署和应用。自那时起,精铁铸造部件才被制造出来。这也解释了为何14世纪的战争大部分是骑兵远征和失败的围城战。然而,1400年以后,十分有效的围城战占据了主导地位,火药武器的大量使用使要塞城市不得不加强自己的防御能力。1400年前后,其他各种围城专用器械也加入进来,譬如各种投射器械、小型弩炮或重型弩炮,其中后者也被用在要塞防御中。英格兰绝大部分城镇并没有城墙庇护,而同时代的法国城镇却往往建有城墙。

法国人在自己的本乡本土作战,拥有更多的后备军力,因此,他们自然拥有优势。海军的情况也一样:法国国王拥有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海军,并可以全权支配热那亚人的单层甲板大帆船。英格兰国王则过于依赖从商人那里征来的商船,征用后再改装防御构造和战斗平台。所以,在战争初期,英格兰海岸线和海运补给是脆弱的,这种情况直到1340年6月爱德华在斯鲁伊斯战斗中取胜后才得到改善。海战船只往往运载了大批部队,由于海战的目标是俘获敌船,白刃战在这一时代依然非常普遍。海船这时非常稀少和昂贵,所以,人们对海船非常珍惜。另外,在火药武器得到改进之前,远距离攻占船只一直是个难题。

金钱

法国国王主要用自己土地上的收入来供养军队,这也是一项优势。法国国王的土地每年能够提供相当于16吨白银的收入。腓力四世统治时期,法国发展出一种王权观念:国王可以在不召集任何代表会议的情况下擅自为国防课税,课税额度取决于人民缴纳的“免役钱”。但是,所谓的“免役钱”并不是指“贵族对国王的免役钱”,它有多种形式。

英格兰国王则依赖税收提高不动产收入。他的不动产收入每年只有5吨纯银。爱德华一世时期开始对动产征税(即所谓的“俗世附加税”),该税目在爱德华二世时期成为年度固定税种,但开征该税需要经过议会下院批准。这一约束并不一定是对王权的削弱。因为议会授权可使国王的意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由于英格兰贵族通常比法国贵族的规模小,国王就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征兵——苏格兰战争中的英格兰军队就有大批威尔士和英格兰的长弓手。14世纪40年代的英格兰军队也存在这种情况。但是,跟随爱德华在法国北部发动战争的那些军队则是由贵族及其“重骑兵和弓手混编扈从”组成的。一般来说,重骑兵与弓手之比为1∶1。英格兰国王御驾亲征时,部队的服役期与国王一致。如果是由他人带领军队,军队就会频繁使用“定期服务契约”体系——事先议定服役条件和期限。

与祖父一样,爱德华三世也非常依赖贷款。英格兰羊毛出口贸易就是这种贷款的一种重要保障形式。羊毛出口贸易也是英格兰在百年战争初期重要的财政支柱。相比之下,法国国王得到的信贷支持则较少。1335—1336年,腓力不得不依靠改订铸币面值来渡过难关。货币缺乏引发了大范围的由王室主导的战役,但这些战役的实际战斗规模通常较小,范围也较为分散。

试验场

英法双方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来积累和总结经验。腓力于1328年在卡塞尔获得胜利后,又计划在黎凡特(今地中海东部及沿岸亚洲诸国,尤指黎巴嫩一带地区)发动十字军东征。他征集兵员、金钱和船只的同时,也向臣民鼓吹军事冒险行动的重要性。此时,苏格兰也为爱德华三世提供了练兵的机会。他在1327年的韦尔代尔战役中充分利用了骑兵。1333年,他又包围了位于特韦德河畔的伯立克,而且在哈里登山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爱德华三世在哈里登山战役和克雷西会战中运用的战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这两次战斗中,英军都是通过发射箭雨来阻滞敌军推进的。而克雷西会战时,紧随密集箭雨之后的,是追逐逃亡者的苏格兰骑兵。哈里登山战斗的胜利表明,英格兰实际上是能够战胜法国的,而在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中,苏格兰人甚至还不如法国人,他们远没有法国人那么强大,人数也较少。

罗杰斯认为,爱德华1334至1336年间在苏格兰发动的扫荡战役是他后来对法国发动骑兵远征突袭的预演。这些扫荡和远征突袭的战略意图是,让抗拒他统治的那些人感到战争的“残酷与尖锐”,顺便也展示了他的军事手腕。

◎英格兰长弓手

英格兰每个方阵的两翼均配有精锐长弓手。当敌我两军接触时,他们就尽可能以最大的密度发射箭支——箭支像太阳的万道光芒一样密集。在这些箭支的打击下,成千上万的苏格兰人倒下了。从此,苏格兰人对英格兰人闻风丧胆。

——《法国香槟地区编年史》中关于哈里登山战役的记载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爱德华三世并没有赢得对苏格兰人的战争。即便他在法国作战时,也不得不被迫对苏格兰进行军事威吓。爱德华三世一直对苏格兰感到恐惧,“恐惧苏格兰人突袭进入英格兰,或者法国援助苏格兰”。在苏格兰进行的战役使英格兰一直处于适于作战的良好状态,很多在苏格兰战役中为爱德华服役的老兵将在对法国的战场上现身。虽然14世纪30年代晚期的观察家认为,法国在即将到来的冲突中能占上风,但实际上,战争结果往往难以预料。从根本上来看,双方都不具备“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对方,并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的实力。因而,战争自1337年爆发后,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并多次出现僵局。

三、战争的爆发

日益加剧的紧张(1336—1337年)

实际上,可以这样看英法战争:如果腓力能在1336年实现十字军东征的计划,那么即使因为加斯科涅问题英法在某一时刻爆发了小冲突,它们之间长期的大规模战争也是可以避免的。至于英法是否会就苏格兰问题爆发冲突,就不好说了。法国人虽然承诺向苏格兰人提供援助,但却没有真的把援助送达苏格兰。看起来,爱德华也不大可能因为自己对法国王位有继承权而真的发动王位战争,因为他已经在承认和接受腓力的正统性方面让步太多。他明目张胆地宣称对法国王位有继承权,其实只是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果之一,而非起因。直到1340年,爱德华才自称法国国王,而早在1337年,英法双方就已经在加斯科涅爆发了战争。

1336年3月,一件大事发生了。当时,教皇本笃十二世通知腓力十字军不能继续前进,因为加斯科涅和苏格兰问题并没有调停完毕。正如桑普申所言:“法国的资源被挪用到了对其他地方(尤其指同为基督教世界国家的英格兰)的侵略冒险中。”1336年夏,腓力召集的舰队在马赛港集结完毕,开往英吉利海峡。苏格兰人已经就法国能否提供援助的问题接触了腓力,腓力则表示正在考虑向苏格兰派兵。爱德华于当年5月策划了一起对苏格兰的短促突袭,但由于害怕刺激法国与苏格兰勾结,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行动。6月25日在北安普顿召开的会议中,爱德华三世提议向法国派遣一位特使,但这未能使法国人回心转意。

爱德华这时最害怕的是同时爆发三场战争——与加斯科涅、苏格兰的战争及英格兰内战。当苏格兰真的打起仗时,腓力却没有向苏格兰人提供援助。尽管爱德华已经开始组织对苏格兰的另一场战役——该战役计划使用的兵力已经从法国北部战线上抽调完毕——却最终在1336年11月取消了这一计划。从这时起,爱德华就依赖于法国北线战场抽调完兵力后剩下的巴里奥尔大人及其一小队英军的支持。现在的我们知道,当时可以不管法国会入侵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史实中得知,腓力从来没有发动过大规模袭扰,但英格兰人当时却并不知道——那时,英格兰政府还利用这种恐慌做宣传。英格兰人在1346年的克雷西远征中宣称,腓力曾经确实打算入侵英格兰。派往克雷西的远征军从卡昂往英格兰寄回一份文件,该文件概述了腓力曾在1336年计划过以2万人登陆英格兰的行动。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诺曼人——英格兰人在海上的冤家。

爱德华三世(1312—1377年)

英格兰国王,在位时间:1327—1377年。他是被谋杀的爱德华二世的儿子,生于伯克郡温莎。其母伊莎贝拉与马奇伯爵罗杰·莫蒂默合谋废黜爱德华二世后成为英格兰的实际统治者。马奇伯爵获得大量封地(包括著名的登比封地),在英格兰飞扬跋扈。父王遭废黜后,爱德华三世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沃尔特·雷诺兹(爱德华二世的宠臣之一)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但实权被摄政的伊莎贝拉及其情夫掌握。然而,爱德华三世很快聚集起实力。1330年,爱德华三世亲政,下令处死了罗杰·莫蒂默并没收了其财产。

1336年夏末,法国战舰展开了对奥福德和怀特岛的突袭行动,那里到处弥漫着恐慌情绪。当年9月24日,在诺丁汉举行的一次地方会议结束后,英方当局征召了一队岸防部队。那一天(正如桑普申的记载一样),“英格兰的政治圈普遍接受了与法国的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很明显,英法两国都进入了战争的节奏:征收船只、筹集战争经费、扣押货物和外国商人。

腓力在1336年晚些时候就已经考虑过如何入侵加斯科涅。他与富瓦伯爵达成协议,由富瓦伯爵提供600人,服役期2个月。同时,他还在法国北部的邻国中寻求盟友。他老早就打算在法国北方与腓力对抗。这样的行动,要么他亲自上阵,要么由那些接受过援助的盟友出面。这些由法国北部盟友提供的人力对爱德华来说非常重要。腓力的特使这一时段也非常忙碌,试图通过结交同盟来限制爱德华得到的支持。

毫无疑问,腓力事实上拉开了战争的序幕。1336年12月,腓力要求爱德华交出“阿图瓦的罗伯特”。罗伯特是腓力的妹夫,此前因谋杀指控从法国逃到了爱德华的领地。1334—1336年间,他多次在英国露面,他的存在已是英法关系愈加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交出罗伯特的训令没有发给爱德华,而是直接发给了阿基坦公国总管英厄姆。对爱德华而言,腓力的训令具有的法律效力是有限的。这类训令只在爱德华作为“法王的阿基坦公国封臣”时才有效。但是现在,“阿图瓦的罗伯特”是在英格兰,而不是在加斯科涅。而且,这种训令还涉及法律问题,即英格兰国王(同时也是阿基坦大公)的行为是不是可以被法国国王宣告为无效。这件事再一次指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属于英王的某些土地却被法国国王占领着。至于“阿图瓦的罗伯特”能对爱德华的策略施加多大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的是,正是罗伯特使爱德华加深了“自己对法国王位有继承权”这一潜在价值的认识。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爱德华交出了罗伯特,战争就可以避免。如果他没有这么做,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令人不快的结论:爱德华乐于卷入冲突。尽管在1337年,爱德华又向法国派出了一位大使,但他那时已经正式为战争做准备了。这一点在1337年3月的那次国会会议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会上,爱德华新设立了6个伯爵爵位,这可以看作是他建立军事指挥体系骨干架构的行动之一。爱德华仍然认为苏格兰和加斯科涅两地同时都需要部队。他最初打算亲自前往加斯科涅,但7月时又改了主意。这种改变可能出于他对腓力意图的新了解。

当腓力于1337年4月30日发布“服役诸侯征召令”时,非常明显的是,战争必须在两处同时展开。因为法国军队按照训令需在7月8日在亚眠和马尔芒德同时集合。这两地都位于爱德华的阿基坦公国边境线上,离波尔多只有50英里(80公里)。8月末,英格兰向加斯科涅派遣了几百人。爱德华抓住机会,认为他可以依靠加斯科涅土著进行防御,只需要使土著接受英格兰官员的指导和公国官员扈从的指挥。这个阶段,爱德华已纠集起他的低地国家盟友们,计划在法国北部对腓力开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爱德华直到1338年7月16日才渡过海峡,抵达布拉班特。这时,加斯科涅地区的战斗早已如火如荼,针对英格兰的突袭行动也已展开。

◎腓力六世主持审理“阿图瓦的罗伯特”索要阿图瓦伯爵领地一案。

我们不能轻易定义什么是百年战争的第一步行动。那个年代,还没有我们现代所说的“宣战书”。正如已知材料叙述的那样,1336年时法国发动了一些突袭行动。苏格兰高地发生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已经变成法国和英格兰之间的战争。但是,我们或许可以把腓力的下属官员在1337年2月试图夺取圣马凯尔的行动当作百年战争的开场。4月30日发布“服役诸侯征召令”后,腓力就没有回头路了。他已经明确昭告了要发动国家层面战争的意图。开战还是要走一下必要的法律程序。5月24日,腓力的朝廷签字背书赞同了没收爱德华三世在法国的领地的训令。亚眠地区大法官被指定依照训令前去占领并掌控庞蒂约地区。6月13日,腓力宣称没收阿基坦公国土地的训令已经送达爱德华在阿基坦的总管英厄姆,几星期后,法国军队就发动了入侵。

自此,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它开始和结束的地方都在加斯科涅。因此,这次战争似乎与1294—1324年发生的那次不大一样。到目前为止,爱德华三世所做的不过是表达了“要保护自己在法国的财产、领地”及“确保自己在苏格兰的既得权益”,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行动。1337年8月,英格兰王室派了一批大臣和王室官员负责在即将召开的各郡会议上解释国王的所作所为。爱德华此时对发起战争的理由作出了明确的陈述:“法国国王为苏格兰提供援助,侵犯了英格兰在加斯科涅的权益,并且还指控英格兰阻碍了十字军东征。”显然,他这时并未宣称自己拥有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事。

腓力竭尽所能地使用各种下作卑鄙的手段来压迫英格兰国王及其臣民。只有这样,他才能霸占和征服原本属于英格兰国王的土地。他拒绝了所有的和平提议条件,试图找到入侵机会。此外,他还支援和维系英格兰国王的敌人——苏格兰叛乱匪徒。通过这种援助和维持,腓力妄图拖延英格兰国王的脚步,使其不能在其他地方寻求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编年史学家傅华萨在《闻见录》中的自画像(安妮·罗南图片图书馆藏)。傅华萨,法国诗人和宫廷史官。作为学者,他四处游历,交往的都是欧洲宫廷的达官显贵。他的《闻见录》是叙述1325—1400年间百年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发生在弗兰德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格兰的大事。《闻见录》是封建时代最重要和最详尽的文献材料,也是对当时骑士与宫廷的真实记述。此外,他也会写谣曲、回旋诗和寓言诗赞颂爱情。

◎百年战争期间的农民起义情况

四、高潮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

有鉴于百年战争的复杂性,我们可以先将视线集中于英格兰与法兰西的直接冲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该知道,战斗不仅发生在英法两国,也发生在苏格兰、低地国家和西班牙。而且,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部队也参与了战争。根据百年战争的外交背景情况,我们可以把百年战争看作第一次泛欧战争。

与1294和1324年的两次战争一样,这次战争也开始于阿基坦公国。1337年7月,法国军队指使阿让奈人和富瓦伯爵的军队,间接发起了进攻。他们进行了一系列骚扰战役,还执行了一些小范围内的烧杀抢掠。这提醒我们,法国人和英格兰人一样执着于用骑兵进行远程突袭。通常,在部队人数较少、资金不足以支持长期行动及多条战线上的战争时,这种奔袭战略更容易受到青睐。

1338年,法国人借道阿让奈和圣东日,发起了更进一步的袭击。尽管阿基坦公国总管英厄姆爵士及加斯科涅土著支持者联手击败了这些攻击,他们还是缺乏来自英格兰的援军。这种人力缺乏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到1339年春,法国人已经能够对英格兰造成严重的侵害,并修建了驻扎着守备队的要塞。这些要塞沿着多尔多涅河和加龙河。当关键性的前哨据点包格和布莱在法国舰队和陆军的通力协作下陷落以后,波尔多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

直到1339年6月,腓力才决定在加龙河两岸驻扎12000人。这个时候,他已经感到爱德华及其盟友要来入侵,因而计划将所有兵力集中于索姆河一线,防备英格兰人的入侵。但爱德华的延期抵达导致本来准备用来对付爱德华的军事力量被用在了加斯科涅。现在,法国人直接包围了波尔多,但是他们的补给水平很低,因此围困一周后便撤围了。英厄姆终于能在法国人走后的10月发动一些对图卢兹的突袭了。这种突袭也许是针对爱德华入侵法国北方行动的策应。

实际上,爱德华推迟渡海方便了法国人对英国南部海岸港口进行一系列“打了就跑”的袭击。1338年3月24日,法国人袭击了朴茨茅斯港,紧接着,又袭击了泽西港。法国人还于1338年9月8日控制了根西,并占领其数年之久。尽管英格兰方面试图召集起一支舰队来抵抗这种入侵,法国人还是成功地在1338年10月5日发动了对南安普顿的重大袭击。

1339年,英格兰国内蔓延着恐惧气氛,恐惧的根源就是人们害怕腓力可能从诺曼底发起对英格兰的大规模进攻。当袭击真的于5月如期而至的时候,持续时间比人们预想的要短,但这已经足够让德文、苏塞克斯、肯特郡沿岸紧张。直到7月份,英格兰人才纠集了足够的船只,反击法国人的“五港同盟”计划。如果不是腓力的热那亚人水手们发动叛乱的话,英格兰的处境可能就大大地不妙了。8月,英格兰人开始袭击勒特雷波尔,但这个行动太微不足道,也已经太迟了。法国人已经认识到将战火烧到英格兰本土,或在英国海岸线和海运线路制造不安的重要性。因此,不论是在英吉利海峡还是在加斯科涅,英格兰人都输掉了第一阶段的战争。

北部的战争(1337—1339年)

1337年夏季,爱德华忙着与低地国家的君主们做军事援助方面的交易。低地国家的君主们承诺提供最多7000人的部队,其中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伐利亚的路易”派出的2000人,这一部队最长服役期有两个月。但这些协议限制了爱德华选择在何处开战的自由。爱德华原来的计划是亲自入侵诺曼底,其余诸侯盟友从东北进攻法国。但是,谈判的最终结果却变成全体同盟从埃诺进攻冈布雷齐。这个新方案是出于低地国家诸侯们的利益,尤其有利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利益。康布雷(即冈布雷齐)从理论上来说是归于皇帝统治的。而爱德华此时却因苏格兰问题而分散了精力,他的那些盟友们怎么集合也是个大问题。爱德华本打算与他们一道在1337年9月集合,但最终于11月末被迫取消了。一小撮已经先期渡过英吉利海峡的英格兰军队在沃尔特·芒尼爵士的率领下对弗拉芒海岸进行了一些“打了就跑”的袭击。

上述袭击结束后,英法之间的敌意有所缓和。这应该归功于几位枢机主教大人在冬季的调停活动。爱德华保证从这个冬季到1338年3月暂时不再攻击法国。虽然如此,爱德华及其联盟的基本战略并无变化,这也是1338年各场战役的基础。1338年2月底,爱德华又开始征召他那4500人的部队。7月16日,他终于渡海抵达布拉班特公国的安特卫普港。英军的这次登陆行动刺激了腓力,腓力开始征召军队去北方边境线上集结,他本人则于8月24日抵达亚眠。虽然英法双方都到了,却没有发生激战,因为爱德华发现,他的盟友们没拿到钱之前不会作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陛下不到场的话,盟友们也不愿行动。

9月5日,爱德华动身前往科布伦茨拜访“巴伐利亚的路易”。路易授予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代理人将军”的头衔。爱德华取得授权后,可以在“德意志、法兰西的全部地区”发号施令。他现在能完成对冈布雷齐的战役部署了,虽然这种部署依旧非常拖沓。由于爱德华还需组织资金来源,战役发起日再次被推迟到1339年7月。

腓力决意要为自己面临的这次入侵早作准备。1338—1339年冬,他在法国与埃诺地区的边界要塞驻扎了6000人,他计划把这6000人与自己从加斯科涅战场抽调出来的5万人结合起来,转而在1339年夏调往索姆河前线。法国贵族们收到了征召令,训令要求他们于7月22日在贡比涅集合。由于爱德华的入侵还未开始,这一集合日期又被推迟到了9月6日。与此同时,爱德华及其盟友开始在菲尔福尔德集结,随后于9月18日开始向瓦朗谢讷推进。一星期前的9月11日,腓力从圣但尼修道院拿到了金色火焰军旗。这实际上是英法两国全面战争的开始。

◎法国北部系列战役总图

他(指爱德华)第四次进军法国……和他的扈从一起。高贵的布拉班特公爵与他一同进入这片领地,无论生死,他们都已准备好。富有的鸢尾花王朝(特指法国王室)在这片土地上并未赢得丝毫荣光,在恐惧中快速逃之夭夭。合法的法国王位继承者爱德华及其骑士们来到。抓住僭越者的胡须,倒提起来摇啊摇。

——劳伦斯·米诺特(为冈布雷齐远征所作的英语诗歌)

◎安特卫普,当年属于布拉班特公国,1338—1339年时曾是爱德华三世及其盟友入侵法国的前进基地。

爱德华及其盟友率领着这支人数在1—1.5万人的军队,进入了冈布雷齐地区。爱德华凭借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讨来的头衔,第一次对冈布雷齐地区拥有了权威。毫无疑问,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定的10月9日,即圣但尼节,跨过边境正式踏上法国领土。

英格兰联军携带的给养很少,从而我们可以推知,他们大概以为可以很快把腓力引过来决战。联军的日常所需来自到处抢掠,虽然说抢劫很有效,但他们忘了腓力作为“法国人民的保护人”所拥有的善于防守的盛名。根据随后数年内教皇国对战乱地区提供的救济金记录显示,共有45个村庄遭受了损失。在此之前,法国人从来没有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同时成为战争的受害方。法国人可能原计划于10月14日开战,但爱德华并未准备好交战,他通过瓦兹河向东撤退了。法国人向爱德华下了一封正式战书,约定在10月21或22日交战。爱德华也接受了这一挑战,还把己方战场定在比龙福斯。他还是如在哈里登战役时那样布阵——把长弓手配置在侧翼。此前三次战役的传统做法则是把长弓手放在战阵中央。战争开始前,很多长弓手都被爱德华授予了骑士爵位,这暗示爱德华非常有信心取胜。

至于到底是英国还是法国背信弃义,没有按照约定出战,还有待争论。桑普申认为,腓力是认真对待约战书的,他试图以此来强迫爱德华在不利条件下发动进攻;爱德华得知自己军队人数只有法军的二分之一且法军还有堑壕保护后,拒绝按约出战。罗杰斯却认为,是腓力在接受了御前会议的建议后,现行撤退的。御前会议给出的建议是:“如果腓力你输了,你就会丧命并且会失去领土;但是,就算你赢了,你也征服不了英格兰的土地,或得到除爱德华外其他领主的财产。”因此,本次战役无果而终。但在此次战役中,英格兰人已经毫无疑问展现出了强大的破坏力。爱德华三世在这次入侵行动中确实没有宣称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但他从神圣罗马帝国那里讨来了“代理人”的封号。

1340年战役

1340年战役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因爱德华宣称自己为法国国王而起。弗拉芒民兵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和“能反叛合法统治此地的大公”的刺激,终于加入了英格兰一方。因此,爱德华于1340年1月26日在根特宣布自己为法国国王,随即发动了战争,妄图成为法国事实上的国王。我们不清楚爱德华是否真的以为自己有成为法国国王的机会。但他窃取法国国王头衔这件事让战争变得无法和解,没有一场决定性的军事行动的话,战争根本不可能结束。

◎1340年1月,爱德华三世在根特城宣告自己已经获得法国国王头衔。画面描绘的是爱德华正接过象征法国和英格兰的四等分盾形徽章。从画中人物服饰看,此画应作于14世纪晚期。(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腓力的复仇计划则是亲自攻击埃诺和布拉班特,他将自己的军队调往康布雷。爱德华及其盟友则通过攻打位于康布雷以北的图尔奈来反制法国人的推进。之所以选择图尔奈的另一个原因是,该地曾经掌握在弗拉芒人手中,选择此地可以做出一种支持弗拉芒人的政治姿态。战役计划是,弗拉芒民兵、埃诺大公及其盟友、英格兰人三方一起围攻图尔奈(爱德华本人则在3月回英格兰去了)。这样的预防措施未能阻止法国人的推进,法国人对康布雷造成了更进一步的破坏。

此时,情况看起来似乎又一次对英格兰人不利。但在这种情形下,英格兰还是取得了两次胜利。在加斯科涅,阿尔伯特决定跟英格兰赌一把。他这次军事冒险的失败使法国人在阿让奈被迫转入守势。英格兰更为显著的胜利则在海上。

一支英格兰小型舰队袭击法国的布伦得手,一举焚烧了港内的法国舰队。热那亚也被爱德华三世的金钱收买,答应不再向法国增派舰队。法国被迫向海商雇佣舰队,英法的海上力量对比终于发生逆转,而厄运只是刚刚降临到法国头上。为再次骚扰英格兰,法国舰队的200艘战船受命在弗兰德附近的大型港口斯鲁伊斯集结。在爱德华三世的指挥下,250艘英格兰战船逼近斯鲁伊斯,百年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斯鲁伊斯海战”拉开序幕。

◎斯鲁伊斯海战

得到探马的报告,热那亚舰队指挥官建议法国舰队主动出击,憋在港口里只能坐以待毙。但舰队副司令尼古拉斯却反对这一正确主张,他坚持固守斯鲁伊斯,因为这里是英军前往布鲁日的必经之路。舰队司令休斯听从了老乡尼古拉斯的建议,坚守斯鲁伊斯。腓力六世用人不当,这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将断送法国舰队,也使法国在以后的战争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1340年6月24日,爱德华三世率领舰队抵达斯鲁伊斯港口。折腾三年有余,两军终于当面列兵对阵。法国舰队排成三四道防线,典型的中世纪海战防御阵型。爱德华三世则把战船排成两列,第一列正面进攻,另一列迂回至侧翼进攻。在整整一天的厮杀中,法国舰队始终处于防守状态,这与找死没什么区别。爱德华三世在交火之初就把战船布置在上风处,让太阳公公站在战船背后。英格兰长弓手借助风势直下箭雨,法国水兵被阳光晃得睁不开眼睛,中箭者一片又一片,落入水中都不见,更有的法国水兵直往海里跳。在这场残酷的海战中,法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被俘战船约190艘,人员损失可能多达18000人。休斯殁于阵中,尼古拉斯在爱德华三世的命令下被处以绞刑。据分析,英格兰舰队也损失不轻,爱德华三世被迫在斯鲁伊斯休整数日。斯鲁伊斯海战向法国敲响了警钟,舰队主力尽丧,致使法国无法进攻英格兰。英吉利海峡由此掌握在英格兰手中,这就保证了百年战争剩下的战事将在法国本土上演。

得胜后的爱德华三世兵分两路:“阿图瓦的罗伯特”这个法国伪军率领一路兵进攻阿尔图瓦,自己则率另一路兵抵达图尔奈。图尔奈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围城战一直打了几个月,腓力六世率主力及时赶到才让守军看到希望,但腓力六世没和爱德华三世硬碰硬。两军对峙期间,爱德华三世接到报告,进攻阿尔图瓦的部队在圣奥梅尔惨败,全军覆没。无奈之下,他与腓力六世签订《艾斯普里青和约》(Truce of Esplechin,1340年9月25日),达成九个月停战协定。这一和约标志着反法同盟走到尽头,与英格兰联盟的低地国家作鸟兽散,只剩弗兰德斯还站在英格兰一边。如今,留给爱德华三世的是巨额贷款和苏格兰的残局。爱德华三世砸锅卖铁也没还上贷款,不得不于1344年宣布破产。佛罗伦萨倒了大霉,出现财政危机,当地两家大银行因此倒闭。

布列塔尼战场的开辟

停战协定过期后,阿基坦地区控制权的天平慢慢倾向法国。法国在此地的要塞中共计驻扎了12500人。1342年秋,英厄姆爵士对圣东日发动了进攻。战争结果表明,英法双方都无力长久占领该地。这种几乎连续爆发战争的不稳定局势也激起非常规战争的兴起。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英格兰人占领的土地上,低烈度战争早已十分活跃。

同时,爱德华计划在1341年用13500人发动一次入侵。这些人中有三分之二是长弓手,这种兵力构成显示,爱德华意识到要加强步兵。他还计划再发动一场北方战役,但他的盟友对此没有兴趣,反而希望将休战时间延长到1342年6月。因此,1341和1342年之交的这个冬季,爱德华把注意力重新转向苏格兰。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卫二世在法国的援助下,已于1341年6月回到苏格兰,也是因为爱德华得不到盟友的支持。

同时,布列塔尼公国继承问题浮出水面。1341年4月30日,在腓力军中服役的老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三世死于图尔奈。公爵同父异母的兄弟约翰·德·蒙特福德在占领布列塔尼主要城镇的行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腓力不想让他继承布列塔尼公国。相比之下,腓力更青睐已故老公爵的内侄“布卢瓦的查理”。腓力还怀疑蒙特福德暗中跟爱德华勾结,这种怀疑最终被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证实。腓力迅速行动,收复了南特和大部分东布列塔尼地区。爱德华本来要在1342年2月中旬发动新的进攻,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腓力就迅速把蒙特福德关进了巴黎的监狱。此后,布列塔尼成为英格兰军事行动的重点地域,苏格兰则被弃之不顾。

当年8月,由沃尔特·芒尼爵士带领的一支234人的先遣队以及由北安普顿伯爵率领的一支1350人的军队启程前往法国。其中,北安普顿伯爵的人马在莫尔莱附近奋勇作战,于1342年9月30日击败了“布卢瓦的查理”发动的进攻。这次战斗算得上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第一场真正的战斗。然而,此次战斗的规模较小,英格兰人也没有因战胜获得什么特别的好处。

爱德华三世于10月26日亲自率领5000人登陆布列塔尼。他选择此处御驾亲征是有战略意义的。国王所在之处,必是最重要的战场。战场的焦点是对瓦讷进行的围困,同时,他还派了一队队的骑兵团。当腓力之子(诺曼底公爵)约翰于1343年1月向瓦讷推进时,英方原本有机会发动战役,但法国人很快溜之大吉。

爱德华的战役最终被证明“虽然胜利了但不具有决定性”,其原因还是迟迟未到的援军。最终,英法双方又达成了一份停战协议,停战从1343年1月19日起,1346年9月29日止。暂时停战是为了方便流亡阿维尼翁的教皇当局居中调停主持英法会谈。布列塔尼继续维持着分裂状态。小摩擦持续了很多年:布列塔尼北部和东部在德·布卢瓦和法国人手中,南部和西部地区则在英格兰人和忠于蒙特福德的人手中(蒙特福德本人仍在巴黎狱中)。

腓力六世之所以不与英格兰死磕,是因为他在财政上遇到的问题相当严重。按规定,法国政府没权力向全国征税,王室只能通过与地方协商的方法解决缴税问题。王室只能希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不过,法国贵族和腓力六世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们对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有些稀里糊涂。他们认为:爱德华三世才是个纯爷们,打起仗来大开大合,调兵遣将游刃有余;腓力六世脾气不小,但到动真格的时候却一味妥协,除了签和约,还是签和约,懦夫!法国贵族如此解读国王的行为,让他们缴税自然是痴心妄想。正常的方法行不通,腓力六世只好改用其他办法,使出种种不惹人待见的招数充实国库。其实,新停火协议也正是爱德华三世想要的,英格兰老百姓被战争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羊毛交易也深受影响。和腓力六世一样,爱德华三世也使出浑身解数弄钱。在这两位的眼里,不管是黑道办法还是白道办法,弄到钱就是好办法,其他并不重要。

1345—1347年系列战役

爱德华不仅得到了稍早前从法国逃出来的约翰·德·蒙特福德的效忠,还得到了戈弗雷·德·哈考特这位背叛了腓力的诺曼贵族的效忠。因此,1345年夏,他壮着胆子撕毁了停战协定。他计划向布列塔尼进军,同时也让“格罗斯蒙特的亨利”(即后来的兰开斯特公爵)领军前往加斯科涅。至于他本人,则计划亲自领军前往法国北部。但是,由于英格兰与弗拉芒人的同盟关系并不稳定,爱德华亲征法国北方的计划被迫暂缓。在布列塔尼,英格兰人不那么成功。对坎佩尔和圭茵坎普的围困失败了。这年的9月26日,约翰·德·蒙特福德死在坎佩尔城下。第二年6月,托马斯·达格沃斯爵士在圣波勒·德·莱昂(又译圣波德莱翁)击败了“布卢瓦的查理”。

◎图为圣瓦斯特拉乌格,1346年,爱德华在此地登陆;1412年,克拉伦斯公爵托马斯也在此地登陆。

◎1341—1359年间北方系列战役总图

加斯科涅战役中,英格兰方面的参战部队约有2000人,他们是英格兰的核心军队,此外还有数千名加斯科涅土著。这次战役是英方在该公国的首次主要行动,而且使英方重新夺得了贝尔热拉克这座重要城镇。作为报复,法国人围困了多伯罗克。围城过程中,法军遭到了德比伯爵的攻击,并于1345年10月21日战败。这次战败严重影响了法国人围困多伯罗克的效果,最终导致英格兰人于1346年初重新占领了拉雷奥尔、艾吉永及其他地区。以艾吉永为基地,英格兰人又一次偷偷渗透进阿让奈地区。这种渗透严重削弱了诺曼底公爵(即后来的约翰二世)于1346年4月发起的针对艾吉永的围困。这时的英格兰人比百年战争其他任何时刻都强势。对爱德华在多条战线上的全面胜利和他准备独自发动的战役来说,1346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份。他不再信任低地国家的那些盟友。现在,他所注重的任务是单独行动,正面对抗法国人。这种对抗依赖的是完全由英格兰人组成的、有资金保障的新军队。

爱德华依据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水平,对他们承担的军事义务进行了一次评估。那些年收入100先令的土地所有人应为军队提供1名长弓手,年收入10英镑的则应提供1名“哈伯勒”,而那些年收入25英镑的要提供1名重骑兵。许多受到财产评估的土地所有人据说确实参加了1346年的那些战役,或是参与了稍后对加莱的围困,有些人则找人替自己服役——包括老年人遣子代替或其他的情况。由于服役可以换来国王的赦免,这支军队士气高昂。艾顿则认为这些步兵非常无组织无纪律。这种无组织无纪律在英军劫掠卡昂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完全不顾爱德华发布的禁止劫掠的命令。

可能有许多英格兰人1346年时首次在法国服役,但具体人数并不清楚。虽然相关的资料很多,但跟随爱德华于1346年7月12日在圣瓦斯特拉乌格登陆的人到底有多少依然不确定。据桑普申说,人数在7000—10000人之间,但罗杰斯估计有15250人。这些人中包括2700名重骑兵、2300名威尔士长矛手、7000名英格兰和威尔士混编徒步长弓手、3250名骑马长弓手和轻骑兵及其他杂色人等。

这次登陆行动可以算得上是正面攻击腓力的大行动,也算是爱德华在此次战争中第一次长距离快速行军。这种长途奔袭堪为后世典范,也成为接下来一个世纪里英格兰对法作战的基本战略。7月26日,卡昂陷落。但是,攻陷卡昂只是做个样子给法国人看,英格兰人并不真的打算长期征服它。爱德华认为,在敌方境内孤军深入占据一个据点的行动是不可行的。相比之下,他觉得应继续前进,以便能够更加接近巴黎。有史以来第一次,法国王位受到了真正的威胁。

爱德华和腓力两人都真的有意进行一场会战。但腓力担心这时开战对英格兰人更有利——当时,英格兰人已经进抵普瓦西,非常靠近巴黎。因此,这次会战的最终地点被双方定在克雷西,时间定于8月26日。英军布防的地点在一处小山,山上葱茏的树木可以有效抵挡来自侧翼的进攻,阵地四周是平整的农田,视野开阔,不利敌人隐蔽。爱德华三世将指挥部设置在山上的一座风车里,这样,整个战场的走势都逃不出他的“法眼”。既然占据有利地形,爱德华三世自然不会主动出击,他布的是典型的防御阵型。他把军队分成三队,长弓手沿山势排成V字型,所有骑兵骑士统统下马作战。等待法军主力的时候,英军在阵前挖掘了不少壕沟,还散布了铁蒺藜(caltrop),如此一来,法国骑兵要想靠近英军阵地还真得费一番功夫。相对于英军的精心布防,法军可谓吊儿郎当,犹如一盘散沙。

◎1346年战役和庞蒂约地区图,最上方箭头为去往加莱方向。

别看腓力六世一味避战,他对法军特别是法国骑士很有信心,可以说,腓力六世傲慢自负到了变态的地步。法国人抵达战场时已经是下午5点了,腓力六世想让部队休整一天,次日再与英军决战。可法国骑士比腓力六世更傲慢自负,他们自恃神勇,强烈要求立马开战,休整那是多余的。于是,一场悲剧便发生了。

整个战场人山人海,英军约有16000人,包括4000名骑兵、7000名长弓手、5000名长矛手。法军是英军的两倍多,约有35000人,包括6000名热那亚弓弩手、29000名骑兵步兵。法军全副武装走了一天,疲惫不堪的状态下,没有休整就投入战斗可是兵家大忌。而在派兵布阵上,腓力六世又犯了一个极其幼稚的错误,他把雇来的热那亚弓弩手布置在第一线,后面直接布置骑兵,步兵却放在最后一排。这样布阵的恶果是,弓弩手得不到步兵盾牌的保护。从总体来看,法军此次作战可以说是作死的典范。

1346年8月26日,克雷西战役在6000名热那亚弓弩手的射击下开锣鸣唱。热那亚弓弩手此时筋疲力尽,有的人甚至拉不满弓弦。他们射出去的箭软绵绵的,毫无力度可言,万有引力这时似乎变得格外强大,箭没飞多远就落到了地上,离英军还有十万八千里。热那亚弓弩手赶紧向前运动,试图靠近敌人再开弓放箭。现在轮到英军长弓手表演了,只见一排排飞箭带着呼哨声从天而降,不偏不歪正落到热那亚弓弩手头上。热那亚弓弩手毫无还手之力,立时溃不成军,撒腿便逃。

损失惨重的热那亚弓弩手遭到雇主的无情嘲笑,这种场景在佃农和地主之间也经常出现,因为在地主眼里,佃农根本就一文不值。看着热那亚弓弩手狼狈逃回本阵,法国骑士将他们当成绊脚石,向他们发起了无差别攻击。

就在法国骑士戏弄热那亚弓弩手时,长弓手把一排排飞箭投射到法军阵地上。法国骑兵被英军的挑衅行为激怒,迅速发起冲锋。长弓手非但没有撤退,反而加紧射击,暴射法国骑兵。与此同时,英军步兵向前运动,以保护长弓手不受骑兵攻击。

就在法国骑兵挺长枪蜂拥而来时,英军阵地上响声如雷,英军的独门兵器——五门霰弹火炮一齐开火。这种火炮由于装填速度较慢,每门火炮在战役中只发射了两三次,但这足以震撼全场,法国骑兵不是被箭射成刺猬,就是被弹丸打成筛子。虽然悲惨的结局从一开战就已经注定,但是法军不怕死的精神还是令人折服。他们共发起十六轮冲锋,每一轮都未能杀到英军跟前,每一次努力换来的都是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英军阵前的壕沟、铁蒺藜以及如雨的飞箭是他们的噩梦。

◎克雷西之战战役地图

◎克雷西之战

杀至夜色降临,挂了彩的腓力六世眼看胜利无望,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之夭夭,身后留下无数身负重伤、躺在地上直冒鲜血的法国士兵。法军在这场战役里损失相当惨重,贵族11人、骑士1542人、热那亚弓弩手2300人阵亡,步兵多达10000人死亡,损失了38%的兵力。英军的损失微乎其微,不到300人阵亡,骑士只死了2名。

杀红了眼的英军在打扫战场时用匕首将几乎所有重伤骑士的喉咙割断,这让许多法军贵族骑士死于非命,其中包含波希米亚国王、洛林公爵、法兰德斯等人。爱德华三世对此极为后悔,这让他损失了一大笔赎金。

◎“黑太子”爱德华站在战场中央,正对着一具敌方骑士的尸体默默祷告。这名骑士,确切地说是一位国王——约翰(John of Bohemia),波西米亚国王。约翰是腓力六世的支持者。这次战役,没想到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军事行动。时年五十岁的约翰虽然几近失明,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令“黑太子”爱德华深感钦佩。

英军里行为最诡异的莫过于“黑太子”爱德华,他没有屠杀伤员,也没有跑到父亲面前宣扬自己战功卓著,虽然他完全有理由这么做,因为他是英军中作战最勇猛的,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是“狮心王”那样英勇无畏的骑士。

克雷西战役是百年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首先,它是欧洲战场上第一次真正使用火炮的战役。其次,弓弩手和骑兵的组合竟然没能胜过长弓手,这一事实给军事战术学又增加了新内容:原来除了长矛阵能要骑士的命以外,长弓手也可以。再者,克雷西战役标志着骑士精神开始走向衰落。促使史学家如此认为的一个理由是,在中世纪的传统观点里,骑士应该拿着真刀真枪当面厮杀,而不是利用弓箭火炮进行“暗算”。屠杀重伤号在西欧人眼里是在挑战道德底线,英军丧尽天良的做法完全违背了骑士精神准则。

克雷西战役的失败不仅是对法国尊严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是对其指挥体系的重大破坏。法国人对爱德华构成的威胁心知肚明,这可以从腓力所下的训令中看出来。腓力于8月20日下令放弃对艾吉永的围困。这为英格兰人的胜利进一步开了方便之门,也使兰开斯特公爵能在9月中旬占领圣东日。随后,英格兰人于10月4日洗劫了普瓦捷,造成超过600名平民死亡。尽管兰开斯特公爵没有占领这一地区,却对该地的安全局势造成了破坏。随后,当地的血仇事件和游击战争连绵不绝。

◎图为卡昂城堡,1346年陷于爱德华三世之手,旋即因爱德华继续朝巴黎前进而被法国人收复。1417年,亨利五世再次占领此地并维持了一段更长的时间。1450年,此地又陷于查理七世之手。

法国人的惨败在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苏格兰人的行动。但是,10月14日,苏格兰人发动的入侵在达勒姆地区附近的“内维尔十字路口”被击溃。大卫二世就像爱德华在克雷西时那样,也选了一处高地列阵。与克雷西英军阵地不同的是,此地的悬崖过多,杂树丛生,使大卫二世不能自由发挥其正面攻击力,最终,大卫二世成了英军俘虏,在英格兰蹲了十一年大牢才被赎回。

克雷西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英军士气,但粮草接济不上仍然是爱德华三世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若想巩固战果,英军必须有处落脚点,换句话说,必须攻占一座有力城堡,作为下一步作战的前哨基地。选择何处的城堡也是相当有学问的,首先,它必须是一处靠近英格兰的港口,这样便于粮草补充;其次,它必须易于防守,以便抵挡法军反扑。综合这两点,克雷西小镇北部的加莱成为爱德华三世的理想攻击目标。熟悉二战的朋友对加莱肯定不会陌生,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到底会在加莱还是在诺曼底登陆,德军内部曾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休。中世纪的加莱屹立着一座已有百年历史、构造独特的高大城堡,城外有两条护城河,内城位于城堡西北角,不但拥有独立的防御工事,还单独配了一条护城河。尽管爱德华三世对加莱势在必得,但其严密的防御体系却是英军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自9月开始,英军对加莱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围攻,但都一无所获,从英格兰运来的火炮、投石机和云梯也没能帮助英军撼动加莱。罗杰斯认为,这是英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所进行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到法方1347年8月4日投降为止,英法总计动用了32000人。这32000人都是英格兰人,其中半数为弓手,他们还得到了海上执行封锁任务的英格兰海军的协助。腓力于1347年3月18日取得火焰军旗后,开始考虑与围城英军接战,但他太过犹豫,耗时太久。到这年7月,英军已经过于强大,腓力没有作战便自动撤离。最终,加莱因为粮草耗尽而投降,爱德华得以将加莱建成海军基地和军事要塞,用英格兰人充实加莱人口。

内维尔十字之战

1346年10月7日,大卫二世率领约12000名士兵跨越国境进入英格兰。但是,苏格兰军队没有善加利用突然袭击的特性,一路上行进过慢,还在卡莱尔等地收取保护费,用了整整九天时间才于10月16日到达初始目标杜汉附近。而与此同时,英格兰却在积极组织力量迎战苏格兰军队。英格兰的总指挥是约克大主教威廉·佐奇(William Zouche)。但由于英格兰主力部队正在欧洲大陆围攻加莱,本土能召集起来的军队很少。佐奇开赴战场附近时兵力只有3000至4000人,而另外3000人正在赶赴战场,最终没有赶上战役。10月16日,杜汉许诺向苏格兰军队支付巨额保护费1000英镑,但要到10月18日才能支付。苏格兰军队同意后,当晚在周围驻扎。

10月17日清晨,苏格兰军队偶然发现附近有英格兰军队。闻讯的大卫二世下令将军队行进到杜汉以西2公里的小高地内维尔十字准备迎战。但是两军列队后发现战场中间有很多障碍物,不利于进攻时的整体推进。于是两方全部采取守势,都不愿意主动出击。苏格兰军队深知拖延的时间越久,英格兰援军到达的可能性越大,对自己也就越不利。再加上英格兰军队用著名的长弓手不停骚扰苏格兰军,最终,苏格兰军队决定出击。但因战场地形不利于推进,英格兰军队很容易就抵挡住了苏格兰军的进攻,并造成苏格兰军大量伤亡。苏格兰摄政大臣罗伯特·斯图亚特在此期间离开战场,有临阵脱逃之嫌。到了下午,苏格兰军队伤亡惨重,国王大卫二世的部队也不得不撤退。大卫二世的撤退却并不顺利,据说被英格兰士兵发现后,经过一番顽强抵抗,面部中两箭,最终被俘。苏格兰有多位重要贵族在此次战役中丧生,其中包括另外一位摄政大臣第三代莫瑞伯爵约翰·兰多夫(John Randolph)。加之国王被俘,逃回苏格兰的罗伯特·斯图亚特成为唯一摄政大臣,掌握政权。数十年后,他继承苏格兰王位,开创了斯图亚特王朝。

英军在布列塔尼地区再次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布卢瓦的查理”模仿大卫二世的所作所为,于1347年5月底兵围拉罗什代里安,妄图用这种转移英方注意力的战术引诱托马斯·达格沃斯前来参战。但这一计划失败了,在一场惨烈的面对面的白刃战中,“布卢瓦的查理”被俘。

◎图为克雷西会战战场,这张照片是在一座风车磨坊的观景台上拍摄的,爱德华三世可能也曾从这里见证过战争场面。“黑太子”的本阵很可能位于右边树下。

尽管英法双方都威胁要发动新的军事行动,但其实他们都处于战争疲劳期。所以,经流亡阿维尼翁地区的教皇居中调停,英法双方达成了停战协定。黑死病的爆发也暂时阻止了双方的进一步行动。但双方在法国西南方的战斗从未停止过。1349年8月,法国人撕毁停战协定,攻打位于圣东日和普瓦图地区英方占据的要塞。12月,兰开斯特公爵进行反击,其军队经加龙河谷抵达阿让奈及朗格多克地区,紧接着向图卢兹进发。在此过程中,沿途许多村庄被焚毁。这次奔袭可能为1355年“黑太子”的骑兵远征提供了借鉴意义。

1350年系列战役

腓力六世死于1350年8月2日,继位者约翰二世于1351年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使任何士兵都能随时同25—80人的团队一起行动。在约翰发起这项改革之前,士兵中普遍存在随意调换岗位的现象,这侵蚀了法国军队的纪律性和指挥一致性。改革的另一项措施是设立“隔周征召制”。虽然进行了这些改革,地平线上的“乌云”却仍然越聚越多。“纳瓦拉的查理”(路易十世之孙、诺曼底地区大批土地的所有者)有可能与英格兰人结成联盟,战争结束仍无希望。1350年8月29日,尽管一味猛攻的策略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爱德华最终还是取胜,在温切尔西附近海面击败了西班牙卡斯提人的一支舰队。也有许多小规模的行动不时进行,譬如从加莱出击、在布列塔尼地区开展行动。西南地区维持着战争的节奏,英法双方都部署了百人规模的小股部队,希望能收复某地。甚至在枢机主教团监督英法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这种战斗还时不时发生着。枢机主教团提出的和平方案是,爱德华享有对阿基坦、普瓦图、利穆赞三地的完全主权。爱德华能够提出这些要求,与其说是因为法国人害怕他要求法国王位,还不如说是法国人对他至今为止所取得的胜利的不情愿认输。

法国方面对这些和谈中达成的共识食言而肥。作为报复,爱德华计划了另一次大规模袭击。兰开斯特公爵计划于1355年7月率军途经诺曼底,与“纳瓦拉的查理”结盟。而查理改了主意,远征取消。爱德华自己远征皮卡第的行动则照常进行,远征动用了加莱地方的5000人以及附近盟军1000人。约翰二世采取的焦土政策迫使爱德华不得不尽早撤退,苏格兰人占领伯立克城一事也需要爱德华去处理。

“黑太子”爱德华(1330—1376年)

爱德华三世长子,母亲为埃诺的菲利帕(Philippa of Hainault),生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英格兰统帅。爱德华三世加封他为切斯特伯爵(The Earl of Chester)、康沃尔公爵(1337年)、威尔士亲王(1343年),均为王储专用称号。此外,他于1348年被爱德华三世授予为第一代的嘉德骑士团成员。爱德华是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中英军最著名的指挥官。“黑太子”的绰号,大概来源于他爱穿黑色盔甲。

◎约翰二世肖像,目前所知的第一幅法国国王肖像,可追溯至1360年,即他从英格兰狱中被释放的那一年。(卢浮宫馆藏)

◎约翰二世在普瓦捷战役中被俘是对法国人的沉重打击。此图所绘的是他正受到“黑太子”彬彬有礼的接待。(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9月,爱德华带领一支2200人的军队出征波尔多。这次远征本来的战略意图是在加斯科涅土著的协助下,英军发起一次深入朗格多克地区的快速打击行动。该行动主要针对雅文邑伯爵治下的领地。这次骑兵快速远征取得了极大成功,部队几乎到达了地中海沿岸。这次远征之所以能成功,一是掠夺了丰厚的战利品,二是此次行动几乎毫无风险,一路上并未遇到法军反击,而且“黑太子”也明智地避开了有要塞守卫的大型城镇中心。朗格多克地区素来不属于传统战区,此前从未遭受过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地方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正是这次1355年突袭行动重树了“黑太子”的自信。当年冬季,英格兰人逆流而上,顺着多尔多涅河攻占各个战略要地,一路烧杀抢掠。到1356年夏,兰开斯特公爵与腓力(“纳瓦拉的查理”的弟弟)相约发动了新的钳形攻势。兰开斯特公爵计划于6月18日在圣瓦斯特拉乌格登陆,与腓力及布列塔尼地方部队会合,在下诺曼底地区发动一场旨在包围法国人的骑兵远征。远征途中,英军进行了多次抢劫。与此同时,“黑太子”带着大约7000名士兵于7月6日离开波尔多。这7000人中,约三分之二是加斯科涅土著居民。他朝着卢瓦尔河进发的行动就如同1355年的那次旧事一样,急躁冒进、胆大妄为。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按计划与兰开斯特公爵一同交替侦察,也没能渡过卢瓦尔河。

◎1355—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系列战役总图

◎普瓦捷之战

既然如此,“黑太子”就开始动身打道回府,但他发现,法国人已在普瓦捷阻断了自己的归路。如果“黑太子”不与法军交战的话,他的后队在回波尔多的路上就有被攻击的危险。法军的统帅是国王“好人约翰”,即约翰二世,腓力六世之子。这位国王虽然英勇善战,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在领导方面缺乏锻炼。这次,“好人约翰”调集了17000名步兵、3000名弓弩手和500名骑士,与英军相比,可谓阵容强大。英军人数不多,只有1000名长弓手和6000名骑兵步兵。

一开始,“黑太子”还心存侥幸,想通过与法国人的会谈达成撤退协议,而法国人拒绝了谈判提议。此时,“黑太子”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在克雷西大胜法军的经验。巧的是,图尔南面的普瓦捷西南部和克雷西的地形差不多——有一处开阔地,左边的小河和后面茂密的树林能起到保护侧翼和后翼的作用。所以,9月19日,他故技重施,再次选择了利于防御的一片山丘地带准备开战。英军利用林地及其他天险来掩护自己的军阵后队,军阵前方则是一道树篱和一片沼泽。“黑太子”爱德华把这里作为战场,克隆克雷西战役里的军队部署:让骑兵全部下马作战,长弓手排成V字型分布在两翼。

◎普瓦捷之战战役地图

相应地,“好人约翰”把300名精锐骑士和雇佣的德国长矛兵布置在最前面,目的是突破英军的长弓手分队,后面的三队步兵和下马骑兵分别由他本人、奥尔良公爵和太子“英明查理”指挥。法军的一名将领建议“好人约翰”包围英军,将他们活活困死——这正是“黑太子”爱德华所担心的。“好人约翰”自恃神勇,执意强攻英军,他不信2万人马还干不过7000名英格兰人!1356年9月19日,百年战争里继克雷西战役之后的又一场重要战役“普瓦捷战役”隆重上演。这场殊死搏斗简直就是克雷西小镇里战斗的翻版。法国骑士在长弓手暴射下变成了刺猬,特别是缺少护甲的战马,死得更是惨不忍睹。法军随后发动的数轮步兵攻击在长弓手面前同样掉了链子,尽管“英明查理”作战勇敢,可还是无法突破英军防线。英军射出的飞箭遮天蔽日,法军损失惨重。长弓手弓箭用完,便拿起利刃与英军步兵并肩作战,双方的骑兵也混战成一团,战场上尸横遍野,一片狼藉。

激战正酣之际,法军背后突然杀出一彪英格兰骑兵。法军措手不及,立时全线崩溃。就像几十年后的阿金库尔战役一样,溃退的第一波法军与后面继续进攻的第二波冲撞在一起。所以,尽管法军比英军多出至少1万人,他们却都挤在一小片战场上,这种混乱拥挤直接导致法军覆灭。这支骑兵是“黑太子”爱德华的杀手锏,他没有完全照搬克雷西战役的部署,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英军身后的树林里埋伏了骑兵。恶战中,骑兵迂回至法军背后,一举突袭得手。身陷重围的“好人约翰”来不及逃走就被英军掀翻在地。英军大获全胜,损失可忽略不计。法军伤亡2500人,蹲木笼囚车的贵族35名、骑士100名,被俘人员多达2000人。这次,英格兰人吸取了克雷西之战的教训,没有大开杀戒,俘虏的贵族能换很大一笔赎金。普瓦捷战役是百年战争开打以来法军遭到的最大失败,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历史意义上——“好人约翰”蹲大牢期间,法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

活捉国王使法国的正规军抵抗行动日渐平息,法国遍地烽烟,王太子和“纳瓦拉的查理”之间爆发了内战,内战的双方都叫查理。法国王太子,即未来的国王查理五世,身体瘦弱,脸色煞白,按照中医的说法,估计他气血两亏。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病秧子查理五世乃是中世纪著名的勇士,其神勇程度不亚于“狮心王”理查。另外,查理五世不善言谈、行事神秘、目光犀利,更重要的是,他的IQ极高,说他是小诸葛也不为过。后来他当国王期间,法国一改颓势之态,从英格兰手里收复大片国土。查理五世的体型与“好人约翰”高大魁梧的身材形成鲜明对比,故而当时有传闻说查理五世不是“好人约翰”的儿子。难怪人们会这么想,上流社会其实很下流,不但国王贵族偷腥,王后贵妇也出去偷人,有个把私生子不算稀奇,这在欧洲很普遍。普瓦捷惨败后,“好人约翰”的弱智指挥遭到贵族的口诛笔伐。但实际上,导致“好人约翰”被俘的正是丢下国王撒腿就跑的贵族们。查理五世却躲过了贵族的口水,从普瓦捷逃回巴黎后,成为首都人民热烈欢迎的英雄。

“纳瓦拉的查理”是法国王室的近亲,他父亲是腓力六世的堂(表)兄,母亲是卡佩王朝路易十世的唯一传人。他在继承母亲的纳瓦拉(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和法国西南部的王国)的同时,又从父亲手里继承了法国北部的部分地区,有着纳瓦拉国王的头衔,绰号是“坏人查理”。瞧瞧他这绰号,“坏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货。他不但与爱德华三世暗中勾结,还在约翰被俘后,将巴黎所有监狱打开,让巴黎陷入混乱。此外,他还率兵攻打诺曼底,法国由此陷入内战。

不过,英格兰人在法国的占领也并非一帆风顺,非正式的法军退役老兵对英格兰人展开了游击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仍然通过非官方行动对法国保持着压力——譬如罗伯特·诺尔斯突袭奥弗涅大区。英法和谈久拖不决延至1359年夏,这时,爱德华决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夺取法国国王加冕地兰斯。

也许是因为约翰二世被俘一事刺激了爱德华的野心,1359年夏,爱德华曾认真严肃地考虑过夺取法国王位。或许这也是英格兰于1359年10月28日派来一支1万人新军队的原因。该军队规模是1347年以来最庞大的,而且也很可能是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经加莱登陆法国的军队中人数最多的一支。该军队的兵种构成也比较有趣,全军几乎人人骑马,包括4000名重骑兵、5000名骑马弓箭手和约700人的外国部队。重骑兵与弓箭手之比接近1∶1,这一点与英方1340年代此前历次战役中所见情况皆有不同。但是,这种兵种构成却与英法百年战争一开始时的情况很相似。所有士兵几乎都是由签订定期服役契约的大小领主们招募来的。重骑兵与弓箭手携带的随行人员比例都是1∶1,不同领主携带的随从人数却大有不同,“黑太子”携带的本队随从约为1500人,理查德·彭布里奇爵士的随从只有9人。

兰斯战役是一场职业骑士的胜利,但却是以征召步兵的牺牲为铺垫的。这些原本属于不同领主的扈从骑士被混编在了一起,而那些步兵原本在保卫自己家乡不被法国王太子的部队侵扰方面很有用。英格兰部队在本世纪其余的战争中都因袭了这种战争模式。

12月4日,英军包围了兰斯,并在当天就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但是,在冬季要维持对兰斯的长期围困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围城大军需要的粮草过多,只有边打仗边前进才能维持后勤供应。但是,前进到哪里去呢?爱德华也毫无头绪。第二年4月末,爱德华几次尝试往巴黎方向前进,却都失败了。到了这个地步,对这样一支大军来说,野战在外的时间已经大大超出了预计。爱德华决定见好就收,因为他已经陷入了粮草极度短缺的境地。

1360年5月8日,英法两国在沙尔特附近的布雷蒂尼签订了《布雷蒂尼条约》,该条约对法国来说,是非常苛刻、令人震惊的。法国承认和给予爱德华在加莱、庞蒂约、普瓦图和扩大了的阿基坦公国等地的统治权。承认约翰有权统治法国的条件是,约翰必须支付爱德华300万埃居金币。相应地,爱德华则需自律,不再自称为法国国王。英法双方国王于10月24日在加莱会面,确认条约生效,战争告一段落。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是爱德华赢了,他已经获得了他的前辈们做梦也不敢想象的巨大利益——统治半个法国。

◎图为1360年时的欧洲,法国地图上深红色的部分表示该地区正处于战争状态。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99年)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英法双方在14世纪60年代处于“和平”状态,但两国士兵还是卷入了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内战。内战在布列塔尼地区继续进行着。直到1364年9月29日,约翰·詹多斯爵士率领英格兰和布列塔尼土著联军在欧赖城击败和射杀了“布卢瓦的查理”,内战才慢慢平息。法国王太子与“纳瓦拉的查理”之间的 内战则拖延到1364年5月16日才告结束。当天,贝特朗·杜·盖克兰最终赢得了科舍雷尔战役。

这些战役中,最重要的是发生在卡斯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99年)蒂利亚战场的战斗。英格兰方面替佩德罗二世国王出头,法方则针锋相对地替佩德罗的同父异母兄弟特拉斯塔马拉伯爵亨利助阵。战役中最广为人知的精彩战斗是“黑太子”于1367年4月3日在纳赫拉取得的胜利。他的这次胜利体现了精彩的战争指挥艺术。此外,他还成功把一支军队及其给养运过了比利牛斯山,这种运输调配能力也是很了不起的。他的部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由约翰·詹多斯爵士、冈特的约翰、兰开斯特公爵三人共同率领的3000人大军前队先锋;第二部分为由“黑太子”及其扈从亲卫队成员、佩德罗所属军队组成的主力军,约4000人;第三部分为雅文邑伯爵和阿尔伯特率领的右翼2000人、“布赫大人”率领的左翼2000人。特拉斯塔马拉伯爵亨利的军力大约有5500人,但是组织能力非常差。“黑太子”利用山丘掩饰了军队的推进行迹,给卡斯提人来了个出其不意。他还阻止了贝特朗·杜·盖克兰与特拉斯塔马拉伯爵亨利之间的协同行动,顺带用箭雨阻止了亨利的推进。尽管“黑太子”成功达到了己方战略目标,近距离战斗的残酷程度还是可见一斑——詹多斯的面甲被射来的箭洞穿,一只眼睛失明。

胜利巩固了“黑太子”的声望,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他对阿基坦公国领地征收的苛捐杂税引起民众不满,阿尔伯特伯爵和雅文邑伯爵就此向查理五世提出了申诉。这些申诉以及1360年条约中的文字漏洞让查理有机可乘——他可以以最高封君的身份宣称自己有聆听申诉的权利,以至最终于11月宣布没收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地。爱德华三世本来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以避免战争,但是到了1369年6月3日,他决定再次自称法国国王,战争因而不可避免。

据称,法国老国王约翰的儿子查理侵夺了英格兰国王的统治权……并且用军队把英格兰国王从他位于庞蒂约和其他地区的领地上撵走了(法国国王军队公开打着他们的旗帜)……他们仍然保持着同样的敌意,并且纠集了单层甲板的大帆船和武装船只以便入侵英格兰、推翻英格兰国王。他(法国国王)以这种恶毒的方式公开地发动了战争,违背了他的誓言,也违背了他与英格兰国王缔结的和约。

——英国议会卷宗

实际上,英法之间的敌意早在6个月之前就已爆发。法国人趁英格兰人不备,出其不意地突袭了他们占领的地方。这次突袭一开始给英格兰造成了一些损失,使爱德华自称法国国王的举动看起来很空洞。1369年1月初,国王的兄弟,安茹公爵路易占领了鲁埃格和凯尔西。“黑太子”及其臣民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恶化,以至于英格兰人不能再依赖加斯科涅本地土著的协助。因此,1369年1月,在爱德华第四子(即剑桥伯爵)以及彭布罗克伯爵的率领下,英格兰方面发起了一次带有探险性质的远征来抢救失陷在佩里戈尔的财物。

4月,法国人进入庞蒂约首府阿布维尔。英格兰曾于2月向那里派去了250人的增援部队,但是人数太少,没能守住这一地区。庞蒂约的陷落使英格兰人担心起加莱城的处境,因而,他们于5月把原本打算派往加斯科涅的军队撤回了加莱。守备队队长也换了新人,“冈特的约翰”之子赫里福德伯爵被任命为一支900人守备队的队长。

爱德华这时意识到,有可能需要对敌人进行一次武力展示。因此,他决定在法国北部御驾亲征发动一场战役,他开始着手与盟友谈判,要求盟友派出部队。来自布拉班特和北德意志于利希地区的约1000人前去与“冈特的约翰”汇合;冈特本人比爱德华先走一步,于1369年7月末率领2000人的军队抵达加莱,以便反击法国对英格兰的袭击。英格兰人已经几十年没有遇到任何威胁了,因而忽略了对本土的防御。6月中旬,疏于防御在英格兰造成了恐慌气氛,国王发布一系列训令,要求在萨尼特、朴茨茅斯、南安普顿、波特切斯特等地建立要塞(其中,朴茨茅斯于9月遭到攻击),郡内征兵令也于7月发布。上诺曼底地区的港口可能是法国向英格兰发起攻击的出发地,所以,英格兰发动了一次针对圣阿德雷斯的突击。他们甚至担忧法国人经由威尔士地区伙同当地居民入侵。12月24日,爱德华指令当地那些拥有地产的领主有所警戒。

战役计划的原始意图是,“冈特的约翰”以标准的骑兵突袭战术纵兵劫掠皮卡第大区和泰鲁阿讷。他于8月23日和法国国王查理的兄弟(勃艮第公爵)腓力在埃姆河畔图尔讷姆遭遇,并发生战斗,但这次战斗的规模很小。“冈特的约翰”于9月失败退回加莱。9月中旬,由沃里克伯爵、马奇伯爵、索尔兹伯里伯爵、牛津伯爵共同率领的2000人军队在加莱登陆。爱德华三世此次没有与他们同行,这可能是由于他妻子于8月15日去世了的缘故,也可能是他决定留在英格兰本土防备法国入侵。

◎此图为“黑太子”的棺椁,葬于坎特伯雷大教堂。“黑太子”无疑是当时最著名的军事领袖之一。但他14世纪60年代治理阿基坦公国的“功绩”名声则相对不怎么好。当时,当地贵族就“黑太子”对公国征收的重税向法国国王提出了申诉意见。

◎英格兰在百年战争第二阶段初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爱德华三世的逐渐老去(他生于1312年)。1369年后,他已不能再亲自作战,到1377年他死的时候,行动已十分不便。

这支军队由“冈特的约翰”统一指挥,这表明,英军旨在攻击那些法国人发动入侵的策源地。这支军队在上诺曼底地区的各战役中执行的是“三光政策”,该政策也得到了英格兰海军舰队的协助,舰队负责劫掠沿岸各地。他们在有偿服役合约过期前的10月回到加莱。“冈特的约翰”在战役中小心谨慎,达到了消除法国入侵威胁的战略目标。

这一年接下来的日子里,英格兰策划了一次更为大胆的行动。罗伯特·诺尔斯爵士与4000人签订了一份为期两年的有偿服役合同。这次的计划是让诺尔斯爵士及其部队效仿法国长途奔袭的重骑兵,只给他们发头三个月的薪水,两年剩下的时间里他们必须靠劫掠为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需要,就发动突袭行动。诺尔斯爵士的首战路线是:从加莱出发,进抵巴黎东部,随后向普瓦图和布列塔尼转进,开展一次快速的、破坏力巨大的远征突袭。但是,他的后卫部队在勒芒附近遭到了贝特朗·杜·盖克兰的伏击。因此,签订雇佣兵合同仅6个月后,诺尔斯就被迫解散了部队。这证明贝特朗·杜·盖克兰能有效地利用骑兵远征战术。他把自己的部队布置在侧翼具有攻击性的战斗位置,迫使英格兰人只能走他规定的路线,也正因如此,英军之后攻城时不再所向披靡。

1370年,安茹公爵率领他治下的法国人继续在法国西南部向前推进,他们占领了阿让奈、利穆赞、布塞克。利摩日主教与法国人开始私下谈判的消息激怒了“黑太子”。于是,他风卷残云般快速洗劫了利摩日城,这一行动毫无疑问违反了中世纪战争的公序良俗,同时也违反了骑士精神。这年,“黑太子”病了,然后于1371年回到英格兰。英属阿基坦公国(或者说法国人蚕食后剩下的那部分地区)的防御则被委托给了“冈特的约翰”,但英格兰本土给他提供的支持仅限于500—800人规模的一支小部队。

法国人对圣东日和普瓦图的渗透行动刺激了英格兰。英格兰于1372年4月派出了由彭布罗克伯爵率领的一支1500人的部队,伯爵还携带了足够在加斯科涅地方招募3000个兵员的款项。但他的海运船队仅有3艘武装船只护卫,他们在拉罗谢尔附近海面遭到了卡斯提人的截杀。6月23日,卡斯提人向困在拉罗谢尔港浅滩中的英格兰船只射出了火箭。最终,英格兰舰队全部损失殆尽。拉罗谢尔于9月8日陷落。同样令英格兰感到难过的是,为加斯科涅雇佣兵准备的钱都沉入了海底。这次战败也使爱德华三世带领4000人从南安普顿上船渡海的计划夭折了。随后,这些部队被派到海上以抵御法国海军“更进一步的威胁”,但这些臆想中的威胁最终并未到来。

因此,1372年时英格兰人的情况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绝望。当然,对他们来说,还有最后一丝希望——1372年6月与布列塔尼公爵签订的新盟约。虽然这份盟约直接导致法国国王下令法军占领了阿基坦公国的土地,英方还是对盟约抱有希望。10月,“冈特的约翰”和法国内维尔地区的领主约翰共同率领一支600人的先头部队,在加莱登陆。1373年,英格兰方面纠集起百年战争第二阶段中最为庞大的一支军队,约6000人,指挥官包括兰开斯特公爵、布列塔尼公爵和3位伯爵、12位英法两国以外的外国首领、近250位骑士。这支军队本来打算发动一次大规模骑兵远征,从加莱出发攻打阿图瓦县,最终挺进至香槟省。毫无疑问,法国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吃惊,但是,“冈特的约翰”随后取消了这一计划,把军队转向南方增援加斯科涅而不是攻打巴黎。

那么,为什么英法双方都没有采取任何决战的行动?在百年战争的这个阶段,查理五世还没准备好决战,即使这意味着英格兰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发动袭击,他还是无所谓。英格兰方面也有同样的情况,毫无任何迹象表明英格兰军队热衷于与法军接触近战。英格兰方面在1369—1380年间派出的各种带有探险性质的远征队其实都是单纯的马队。这些马队中,重骑兵与骑马弓手的人员配备比例为1∶1。这种人员结构更适合发动突袭而不是进行阵地战,缺少步兵和长弓手让这种部队非常脆弱。这些因素造成了百年战争在这一阶段的胶着状态。

◎英法百年战争第二阶段各战役

胶着状态同样也出现在领土方面。1374年,拉雷奥尔城向法国人投降,把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逼退到了“旧加斯科涅”1337年时的势力范围内。不过,在14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英格兰人定期从本土往加斯科涅派遣小规模的扈从兵队伍,负责防守要塞和不时发动对边境地区的骚扰。这使法国人难于继续向更远的地方渗透。1375年,英方决定把军事行动的重点放在布列塔尼地区。英方召集了一支4000人的部队,由剑桥伯爵和布列塔尼公爵共同指挥。但这支军队的行动由于教皇居中调停达成了休战协议而半途终止。1377年,战争再次爆发,贝特朗·杜·盖克兰和安茹公爵又一次对加斯科涅发起了渗透行动,兵围贝尔热拉克。贝尔热拉克于9月2日陷落,多尔多涅河沿岸的其他城镇随后也相继陷落。一些加斯科涅领主相继背叛,宣布效忠法国国王;但约翰·内维尔发动的反击行动拯救了波尔多城。

即便保住了波尔多城,1377年的英格兰人似乎也比百年战争中其他时刻都更虚弱。法国人在鲁昂建造了一处王室直属造船厂。在船厂的协助下,法国人发起了一系列威力巨大的突袭行动。雪上加霜的是,爱德华三世于1377年6月21日去世,其年仅10岁的孙子理查二世继位为英格兰国王。

灾难接踵而至。1379年,一支派去支援布列塔尼的4000人的军队在海上遇到风暴,仅存1300人,随后又在爱尔兰东海岸与康沃尔郡之间的海域沉没。1380年,爱德华三世的小儿子,白金汉伯爵伍德斯多克的托马斯又率领一支4000人的军队例行公事沿着英军早已熟悉的骑兵突袭线路,从加莱出发经过香槟省、博斯、安茹最后抵达布列塔尼。他们对南特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围困,但徒劳无功。布列塔尼公爵更是在1381年1月15日与法国人达成协议:从今往后,他在英法争端中大部分时间将保持中立。

◎法国人早已在对英格兰的争端中占据有利地位,当德意志和波西米亚人共同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74年到访巴黎时,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外交优势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此图描绘了双方参加宴会的场景,其中的景象使人联想起德法双方有望组织起一支十字军联军打击萨拉森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1380年以后,英格兰方面不再向法国本土派遣大规模的远征队——他们觉得这些远征是得不偿失的亏本买卖。但是,他们还是在布列塔尼保留了一定的军事力量。他们从布列塔尼公爵那里租借了布雷斯特,条约明文记载“租期以英法战争的期限为限”。此外,英格兰也从纳瓦拉国王那里租借了瑟堡。这些地区的堡垒通常能驻扎100人,堡垒内还藏有大量军械。

在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使用火药作为发射药的炮兵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英格兰军队在1375年圣索弗莱维孔特战场上使用了大炮。布雷斯特要塞配备了至少9门大炮,1386年法军围困要塞时,英军从英格兰本土运来了更多大炮。瑟堡配备有10门大炮,其中7门发射24英寸(61厘米)口径石弹,另外3门则发射15英寸(38厘米)口径石弹。但是,单一技术兵器的巨大威力对日益强大的法军来说只是癣疥之疾,根本无伤大雅。英军尝试收复圣马洛、阿夫勒尔、拉罗谢尔等位于法国桥头堡的行动均告失败。失败的原因部分可以归结为法国人从1360年开始对筑垒防御工事做了大量的维护工作。

◎位于科唐坦半岛的圣索弗莱维孔特城堡,该城堡14世纪中期被约翰·詹多斯爵士占领,但随后于15世纪又重新落入英格兰人手中。

1380年以后,英格兰人专注于在法国以外地区开展各种军事行动。英军本打算剥削他们的弗兰德斯盟友以支援战争,但法军于1382年11月27日在卢瑟贝克大败弗兰德斯市民义勇军,英军的希望再次破灭。1383年,英格兰为筹措军需,只好把这年的军事行动描绘成打击阿维尼翁傀儡教皇及其支持者、维护教会正统的十字军卫教行动。以这一名义开战的话,国王就可以合法地对教会征税来应付战争开支。诺里奇教区的德斯彭瑟主教的军队设法夺取了从格拉沃利讷到布兰肯贝尔赫之间的海岸滩头阵地,进而围困了伊珀尔。但是,勃艮第公爵随后的反向推进迫使其不得不撤退。

1385年,理查二世对苏格兰的远征失败了。1386年,“冈特的约翰”在卡斯蒂利亚战败。远征苏格兰的战争经费捉襟见肘,只好依照王室旧例,通过交钱免服封建军事义务的办法来筹措资金。即便如此,英格兰人也没能彻底击败苏格兰人。1388年,苏格兰人卷土重来,再次入侵。这年的8月5日,他们在奥特本附近取得战役胜利。1386—1387年间,法军围困布雷斯特。为了解围,英格兰海军在阿伦德尔率领下于1387年发动了海上远征,1388年再一次发动了海上战役。

这些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第二阶段的最后几场战役。英法双方于1389年6月18日同意签订一份短期停战协定,随后,双方在1396年3月达成了另一份为期28年的停战条约。当年11月4日,理查二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的联姻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份条约。瑟堡于1393年被交还给法方,布雷斯特则于1397年归还。到这个时候,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土只有1337年疆界线内的旧加斯科涅和加莱。

百年战争第二阶段的英格兰军事行动频率特别高,花费也颇为巨大。据统计,1369—1380年间,英方总计为远征队召集了约3万名士兵。有资料显示,这些部队组织精良、遵守纪律,但他们作战取得的战果却微乎其微。其原因无外乎是由于远征突袭战役的本身特性,英军在多个战场作战导致他们无所收获。与英军相比,法军为进攻所做的准备更周到,在1369年的一系列快速扫荡行动中也比英军取得了更大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改革扈从队伍的规模编成并防御游荡骑兵散兵游勇的袭击,查理五世于14世纪60年代创立了由教区提供兵员的新制度。这使法国人随时都有3000人规模的部队处于待命状态。

◎为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准备的镀金阅兵仪式用头盔,制造于1410年前后。(卢浮宫藏)

如果事情确实如此的话,法国人为什么未能取得一次决定性的全胜呢?这是因为1380年左右,法国人开始对无休止的战争感到厌倦和疲劳。查理六世幼年时,法国到处都是抗税起义和日益活跃的政治异议分子活动。英法双方由此陷入僵局,双方都认为一份长期停战条约是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本来,这份长期停战条约已昭告战争结束。不幸的是,法国的勃艮第人和“奥尔良派”(又称雅文邑派)之间爆发了内战,法国国王查理六世日益陷入疯狂的神经病状态;同时,英格兰又发生了政变,理查二世于1399年被逼退位。

第三阶段(1399—1429年)

停战一直持续到亨利五世1415年8月入侵法国,然而,要描述15世纪头15年的情况,最贴切的一个词就是“冷战”。加斯科涅地区的人民对亨利四世被篡位有异议,但很快就被英格兰人的武力行动所慑服。1403年起,法军发动了几次由奥尔良公爵路易领导的入侵行动。阿让奈、圣东日与佩里戈尔交界的边境地区都遭到了损失。当法国人包围包格和布莱之后,波尔多城就面临威胁,但1407年初,这些围困最终流产。同年11月,勃艮第公爵约翰下令刺杀了奥尔良公爵,奥尔良公爵对英方的威胁最终消失。

日益加剧的法国内战使亨利四世意识到,法国人的这一弱点可以为自己所用。他提议进行和谈,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雅文邑人和勃艮第人在各自的战斗中都寻求英方的援助。1411年10月,遵照威尔士亲王亨利殿下的命令,由阿伦德尔伯爵率领的一支由800名重骑兵和2000名长弓手组成的部队被派来协助勃艮第人。

◎亨利五世肖像画,绘于亨利五世去世后。阿金库尔战役发生时,亨利五世约28岁,但他已有几年的军旅经验了。

第二年,遵照英格兰国王的命令,一支完整编制的军队被派来协助雅文邑人,军队由1000名重骑兵和3000名长弓手组成。作为对援助的回报,雅文邑人保证会遵守《布雷蒂尼条约》。该军队由国王的二儿子克拉伦斯公爵托马斯率领,与其同行的还有约克公爵爱德华以及多塞特伯爵托马斯(即后来的埃克塞特公爵)。这三人都参与了随后的阿金库尔战役。这支军队在圣瓦斯特拉乌格地区登陆。1346年,爱德华三世也曾在此登陆并发动了对诺曼底地区的一些袭击。这支军队随后向布卢瓦方向移动,他们原定在那里与雅文邑人会合。但是,由于法国内战的双方达成了和议,他们被放了鸽子。因此,克拉伦斯就率领他的人马在返回英格兰之前去了趟波尔多。

毫无疑问,亨利五世对法国的侵略姿态受到前辈的影响,也受到法国内部分裂所提供的机会的鼓舞。他在外交方面的红线可与他在1415年发动的军事远征行动相媲美。这次,他征召的大军超过12000人。这是真正的“举国之战”,绝大多数活跃的贵族都参加了这次远征。英格兰国王的两个兄弟——克拉伦斯公爵和格洛塞特公爵,每人带着1000个扈从参战。英格兰王室则形成了一支人数更多的分队,甚至连王室宫廷工程测量员和大厅看门人都带了几个随从参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士绅和自耕农也挺身而出,跟着弓箭手一起参战。

这次远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随行人员的兵种比例,弓箭手与重骑兵的比例达到了3∶1,比百年战争前两个阶段中弓箭手与重骑兵的比例提高了不少。此外,超过500名弓箭手是从兰开夏郡、威尔士和柴郡来的,他们与王室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这种“一骑配三弓”的配兵比例首见于威尔士地区的各场战役中。“英格兰人已经意识到了弓手的火力”,似乎是对这种配兵比例有力的解释。但其实可能的原因是,弓箭手的每日薪金仅为重骑兵的一半。亨利手里的现金只够支付这些人12个月服役期中前3月的薪水,在此之后的9个月,他必须提供珠宝首饰作为抵押。因此,各兵种薪金上的差异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1415年阿金库尔战役

当亨利四世集中攻略加斯科涅时,其子发动了一次针对诺曼底的新行动。1415年的第一次远征很有可能是以征服为目标的。但围困阿夫勒尔的时间比英方预计的时限要长,而亨利由于疾病和守卫征服成果,损失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因此,随后的行动变成了某种形式的骑兵突袭,其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抢夺战利品还不如说是为了展示其军事力量。亨利开始注重约束军队,这或许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部队减员严重、士气低迷,并因此十分脆弱。为了找到一处能跨过索姆河的地方,他的部队被迫向内陆挺进了相当远的距离,这使部队的情况更加糟糕。

亨利四世命令弓手们做好冒险准备。他的命令并没有在预期的战役中得到应验,但却在法国人的伏击中变成了现实。法国人一路都在跟踪亨利,并且在鲁昂附近集结大军,准备报普瓦捷战役的战败之仇。法国人的军队与英格兰人的军队一样,有很多贵族,人数也多达2万人,但他们并未因此讨到什么便宜。虽然法国人将英格兰人引诱至阿金库尔并于10月25日开战,但亨利却能利用此地的自然条件减轻并限制了法国方面的攻击。

◎英法阿金库尔战役示意图

10月25日一大早,亨利五世就把1500名骑兵步兵和7000名长弓手分成三队,在隘路上展开。为防止法军骑兵冲锋,两翼的长弓手事先在阵前打了木桩。法军总兵力约为36000人(参战人数尚无定论),大部分士兵的父亲或爷爷在克雷西和普瓦捷惨遭英军屠杀,他们看到英军就来气,把这场战斗看成是报仇雪恨的好机会。甚至很多贵族都主动请缨,要第一个冲上去和英军拼命。

虽然法军高昂的士气挺感人,主帅阿尔布莱特却不为所动。三个小时过去了,两军竟然毫无动作,除了旌旗随风飘动之声,就是战马偶尔发出的咴咴之声。阿尔布莱特在等另外三路人马赶到战场后好发动进攻。亨利五世想采取守势,像在克雷西、普瓦捷那样,以静灭动。可是,这一切完全超出了亨利五世的预料,再等下去显然对英军不利,如今之计只有冒险一搏!

亨利五世被迫下令全军进攻。长弓手带着从地里挖出来的木桩向前运动。如果此时法国骑兵发动大冲锋,英军可就倒霉了。可上帝的安排就这么奇怪,阿尔布莱特竟然鬼使神差没下命令。当英军进入射程以后,他才命令开弓放箭。长弓手迅速把木桩钉进地里,接着放箭还击。阿尔布莱特这时才想起下令冲锋,可是灾难在这一刻降临了。由于战场狭窄,法军的大队人马无法完全展开,骑兵也无法迂回至侧翼偷袭长弓手,只能正面冲锋。长弓手阵前已经埋下木桩,况且战场中央是稀泥,这让骑兵怎么靠近敌人?法国骑兵的冲锋可想而知,自然是以人仰马翻、血流成河收场。直到长弓手弓箭用完,法军才有机会接近敌人。随之而来的殊死搏杀让筋疲力尽的法军再次尝到苦头,战场上血肉横飞,人体器官满地都是。

据记载,亨利五世亲自上阵,挥动宝剑左砍右劈,俨然一名英勇无畏的骑士。突然,弟弟兰开斯特公爵汉弗莱惨叫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亨利五世举目望去,只见汉弗莱手捂小腹倒在地上,苦苦地挣扎着。亨利五世二话不说,带着卫队冲到汉弗莱身边,杀退蜂拥而来的法军,直到弟弟安全退出战场为止。这场战役里,法军唯一值得炫耀的地方是在战斗快结束时,他们成功偷袭了英军后部的辎重队,抢了亨利五世的部分个人物品。这个事情倒让亨利五世大吃一惊,他错误地以为法军惨败后又在背后发起了新的进攻。情急之下,他急令斩首所有战俘。可怜几千俘虏命丧刀下,惨死的贵族也是一打一打。亨利五世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法军看到贵族像庄稼一样一片片倒下,都吓得魂不附体,撒腿逃之夭夭。尽管亨利五世的做法相当残忍,史官们对屠杀战俘一事还是都持肯定态度,法国史官也不例外——在那种情形下,俘虏是累赘,亨利五世别无选择,他做得对!

阿金库尔战役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法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战死1万,阵亡贵族多达100多人,统帅阿尔布莱特也没能幸免。英军却只损失了1600人。亨利五世在此战中大量运用长弓手的战术,直接奠定了他在业界的地位,激烈且富有戏剧性的阿金库尔战役也成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五世》里烘托英格兰国王的“道具”。

在法国人看来,是那些伤害他们最深的东西确保了英格兰人的胜利,特别是连绵不绝的箭雨组成的地狱。这些箭雨持续地落到法军头上。英格兰长弓手都是轻装上阵,并且队列排得不是很紧密,于是,他们能自由活动,能轻松应对致命打击。此外,英军中有很多人装备了当时还不为人知的一种武器——表面包铅的大锤。给脑袋上来一锤就能杀死一个人或让那人不省人事倒在地上。

——圣但尼修道院修士所编的编年史

亨利的兄弟贝德福德公爵在海军方面的胜利虽然并不显眼,但却非常重要。1416年8月15日,公爵在塞纳河口击败了法国海军及其热那亚人盟友。该海战战况艰苦,持续时间长达7小时,给交战双方都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对英格兰人来说,这次胜利确保了阿夫勒尔的安全,同时也削弱了法国海军,为亨利的第二次战役提供了便利。1417年8月1日,亨利再一次在位于诺曼底地区的图克河入海口登陆。这次他所处心积虑要达到的“系统性的征服”终于完全获得了成功。卡昂在围困下只坚持了两周。随后,他转向南方以便攻取阿朗松和缅因省边境的其他地方。

1418年2月,法莱斯经过2个月围城战终于陷落后,下诺曼底地区就被英格兰的行动切为两半。亨利因此能够分兵进行东西两面的新战役。除了瑟堡外,整个科唐坦半岛迅速落入英方之手。瑟堡则被围达5个月之久,一直到1418年9月才陷落。塞纳河附近地区仲夏节时也都陷落了。亨利于当年7月下旬开始围困鲁昂,鲁昂在围困下坚持了6个月。鲁昂陷落后,上诺曼底地区其余各地均未抵抗,都被英方征服。1419年夏,加斯科涅公国全境落入亨利手中,英格兰派兵驻守了各战略要点。

1417年,亨利得到了一支10000人大军的协助,而且在随后几年,源源不断有增援部队从英吉利海峡对面赶来。在军力如此有优势、指挥官经验如此丰富的情况下,亨利就能够多管齐下,加快征服的进程。他对炮兵的运用也值得注意,因为仅靠防御工事是难以抵挡炮击的。亨利有意识地将土地分给他的士兵,要求这些士兵在防御和进攻行动中尽职尽责作为回报。这种做法使许多人在“维护征服的成果并拓展征服所得”这件事上成了受益者。这是一种新式而且充满了想象力的策略,效果也不错。

◎法国鲁昂城景,该城于1419年1月向亨利投降。1436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收复巴黎后,鲁昂成为英格兰在法国的统治中心。

亨利的战争目标毫无疑问就是夺取及守住诺曼底,这也是他1419年与法国人谈判的焦点。但当法国内战让法国困境雪上加霜后,亨利的野心被激发了。勃艮第公爵约翰利用英方发动攻击的有利时机,于1418年5月占领了巴黎并控制了发疯的国王。王太子主导的试图缓和国王与雅文邑人之间关系的努力毫无结果,国王于1419年9月10日在蒙特罗遇刺身亡。国王的去世促使英格兰与勃艮第结成联盟。同时,这些也刺激了亨利:他开始把登上法国王位作为战争目标。到1420年5月《特鲁瓦条约》签订时,亨利已经变成了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继承人兼摄政王。

《特鲁瓦条约》中有一条规定:让亨利与法国王太子、雅文邑人继续作战直至法国全境都接受这份条约为止。从亨利去世前两年的表现来看,这是一项难以达成的任务。巴黎附近仍有地区在强烈抵抗,亨利将他此生最后的几年时间都用来围困巴黎以东地区了。他参加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是对莫城的围困,此次围城从1421年10月开始,直至1422年3月结束,亨利在那里得了痢疾。克拉伦斯公爵率军向南移动的行为导致公爵本人于1421年3月22日在博热战役中阵亡。对英方来说,此次战役损失惨重。

1422年初,亨利的早逝并未使局面轻松起来。法国王太子得到了许多地方的支持。譬如说,圣米歇尔山就从未被攻陷,仅仅只受到了几次来自大陆与海上的围困。即使在诺曼底和法兰西岛地区,雅文邑人也在逐渐收复失地。王太子还得到了苏格兰部队的支持。但是王太子一方还是遭到了两次重大的失败,分别是在克拉旺的战败(1423年7月31日)和在韦尔讷伊的战败(1424年8月17日)。其中,第二次战败为英格兰人进攻缅因省铺平了道路。缅因地区于1425—1428年期间落入英格兰手中,随后又落入卢瓦尔人手中。法国人的丧师失地以1428年10月奥尔良城被围困为标志达到最高潮。

◎特鲁瓦大教堂,《特鲁瓦条约》就是在这里生效的。亨利和查理六世之女凯瑟琳的婚礼也是在它的主教堂圣约翰教堂举行的。

15世纪20年代,英格兰一直持续地向法国派出远征军,也从勃艮第人那里获得了宝贵的军事援助。勃艮第人发展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和炮兵力量。盎格鲁—勃艮第在诺曼底和其他地方部署的防御性要塞守备队成了百年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措施都沿袭了亨利五世创下的先例,在贝德福德公爵约翰摄政期间,这些措施实施得也很好。这些要塞守备队由法国系统管理,当地财政提供资金,主要任务是维持军纪,保持与平民的良好关系。

◎1415—1428年主要战役

◎要塞式的圣米歇尔山修道院,该地是英法百年战争15世纪这段时间里诺曼底地区唯一未被英格兰人攻陷的地方。

第四阶段(1429—1453年)

韦尔讷伊的胜利使英格兰人能够在缩小要塞守备队规模的同时拓展领地,但此时,百年战争中法国享誉世界的人物——圣女贞德出现了。

亨利五世驾崩后,形势对法国依然极不乐观。战火蔓延到法国中部,法军败多胜少,最惨的一次,查理七世的8000人损失了75%,本人狼狈逃出战场。到了1428年,奥尔良城又被英军围困。奥尔良是奥尔良公国的首府,位于法国中北部卢瓦尔河沿岸,对15世纪早期的法国政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自勃艮第公国背叛法兰西,投靠英格兰阵营以后,与之交恶不断的奥尔良公国便成为英格兰在法国北部的最大对手。奥尔良公爵带头反对《特鲁瓦条约》,并力挺查理七世。因此,奥尔良公爵在阿金库尔战役14年后仍在英格兰蹲大牢。此时,法国北部以及西南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巴黎掌握在英军手里,兰斯控制在勃艮第军手里。奥尔良实际上成为法国手里唯一一座北部城市,是阻挠英军挺进法国腹地的最后障碍。全法国的人都为此屏住呼吸,用一位现代史学家的话来说,“整个法国的命运皆悬于奥尔良”。

1428年10月12日,英军控制了卢瓦尔河沿岸的几座城镇以后,在索尔兹伯里伯爵的指挥下,包围了奥尔良。面对如此一座大城,英军却只有5000人,强攻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索尔兹伯里伯爵命令在奥尔良周围修建一系列防御工事,用火炮与守军日夜对轰。但不幸的是,这位英军著名的指挥官运气不好,不慎被法军炮弹碎片击中,一星期后身亡。

◎圣女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礼上

随后的一个月里,围城的英军指挥官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又换,最后终于敲定为萨福克公爵威廉。威廉一上任就加强较为疏松的封锁体系,在奥尔良东西南北四面增修工事彻底封锁奥尔良。奥尔良危在旦夕,当时法国的危险处境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甚至没有人对奥尔良抱有幻想。似乎上帝已经忘记法国人也是他的虔诚子民,老百姓不停地祈祷,希望上帝能救万民于倒悬。1429年成为法国中世纪史上最艰难、最黑暗的一年!就在此时,法国人的救世主圣女贞德出现了,这位出生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栋雷米村的农家女在希农的行宫中向查理七世描述了一个极为神奇的故事。1424年,贞德12岁时,遇见了大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他们告诉她要率领法军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

这个故事太玄乎了,如果是平时,此女必会被赶走或作为异端烧死。可今时不同往日,一些似是而非的坊间传言早就在法国流传开来,查理七世也有所耳闻。这些传言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明确表示将有一位救星降临法国,这位救星不是五大三粗的肌肉男,而是一名全副武装的少女。更奇的是,传言中这位女英雄的家乡出奇地都是栋雷米。护送贞德的卫队又给查理七世捎来伯爵罗伯特的报告,这更让查理七世确信贞德的确有些来头。早先,罗伯特也不相信贞德遇仙的故事,更不相信这个花季少女是什么救星。贞德第一次求见罗伯特,恳请他允许自己前往希农觐见查理七世时,罗伯特的答复是一顿讽刺挖苦。令罗伯特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小姑娘竟禀性刚烈,他的尖酸刻薄没能让贞德觐见查理七世的热情降温。第二年(1429年),贞德又来了。这次,贞德大胆预言了奥尔良附近的法军会在鲱鱼战役中落败。不久前线的战报传来,证实了贞德的预言。罗伯特大吃一惊,禁不住对贞德刮目相看,于是赶紧派卫队护送贞德前往希农。贞德一身男子打扮,悄悄穿越勃艮第军控制的领土。

贞德的话让查理七世半信半疑,查理接着指示对贞德进行背景调查和神学上的检验以证实她的道德。这时,查理的岳母约兰德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都是他人捐赠的。历史学家对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1429年2月12日贞德前往希农途中时,一队英军正赶着300辆大车前往奥尔良。车上运的是十字弩、火炮和炮弹。除此以外,还有一桶桶鲱鱼。过几天就是斋戒节了,这些鲱鱼是用来庆祝节日的。一队法军突然杀出,大约有三四千人。为数不多的英军赶紧用大车围成防御工事,前面布以削尖的木桩,就像阿金库尔战役那样。法军将领克莱蒙伯爵下令不许主动进攻,只用当时的高科技武器——火炮,连番炮轰英军的防御工事。可是,法军里的400多名苏格兰步兵不听号令,冲着英军杀了过去。克莱蒙伯爵赶紧传令停止炮击,以免误伤自己人。受苏格兰步兵的带动,其他法军士兵也开始蠢蠢欲动,逐渐加入冲锋队伍。冲在最前面的苏格兰步兵受到英格兰弓弩手的“热烈欢迎”,一个个死相凄惨。英军随后对队形散乱的法军发动反击,从侧后杀得法军士兵落荒而逃。在这场战斗里,法、苏联军损失400多人,苏格兰步兵的指挥官也命丧黄泉。克莱蒙伯爵和挂彩的迪努瓦伯爵(Count of Dunois)狼狈逃回奥尔良。迪努瓦伯爵是奥尔良之围的关键角色,他配合贞德一起为反侵略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这场战斗里英军运送鲱鱼,所以,此战又被戏称为“鲱鱼战役”(Battle of Herrings)。

“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使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中的名声已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肯定已尝试过所有正常的办法。只有一个已经到了存亡关头却无计可施的政府,才会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1429年4月29日,援军开进奥尔良郊区。贞德没想到,将领们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大发雷霆。作战会议上,贞德被粗鲁地拒之门外。贞德乃是刚烈女子,你们不让我参加,我偏要参加。贞德不由分说,推开卫兵闯进会场。一场激烈的争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吵的原因并非贞德不请自到,而是因为双方的作战思想大相径庭。百年战争爆发初期,法军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轻敌让他们被少量英军揍得满头包。可如今的法军却如惊弓之鸟,完全不敢主动出击。贞德与其他被揍怕了的法军将帅不同,她不同意消极地对奥尔良城进行补给,而是主张直接正面向英军发起攻击,用强硬的正面进攻彻底打垮英军。

◎圣女贞德率法军作战图

法军士兵对将领们消极防守的策略极为不满,贞德是救星的说法在军中传开后,贞德在士兵中人气颇高。于是,贞德私自率兵,向英军在奥尔良外围构筑的堡垒发起了袭击。士气大受鼓舞的法军士兵对英军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击,贞德也奋战在第一线,英军堡垒纷纷被攻破。在攻陷了几个堡垒后,英军开始放弃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集中剩余兵力防守一座控制了奥尔良联外桥梁的石制堡垒——土列尔堡垒(les Tourelles)。5月7日,法军开始进攻土列尔,贞德在交战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们抬离前线,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来,负伤重返战场以领导最终的攻势。最终,英军士兵不是战死就是当了俘虏,没能逃走一个。英军指挥官身体力行地实践了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他勇敢地跳进卢瓦尔河里企图泅水逃走,结果身体和盔甲所受的重力总和远远超过他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活活被淹死了。兵少将寡的英军主动撤围,奥尔良于1429年5月8日转危为安。

在奥尔良的迅速胜利促使法军开始计划进一步的攻势。英格兰人预期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巴黎或诺曼底,迪努瓦公爵后来证实这的确是原计划的目标,但贞德坚持应该朝兰斯进攻。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胜利后,贞德说服查理授予她和阿朗松公爵一同指挥军队的权力,并获许进攻罗尔河附近桥梁,作为稍后进攻兰斯的序幕。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提议,因为到兰斯的距离是到巴黎的两倍,而且已经深入敌军领土。贞德的战略出乎英军意料,也让法军势如破竹。6月12日至17日,短短五天时间,法军轻易扫荡了卢瓦尔河沿岸。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贞德所做的决定。其他将领,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对贞德在奥尔良的表现印象深刻,成为贞德忠诚的支持者。在札若的战斗中,贞德还曾警告阿朗松闪避来袭的火炮,救了公爵一命。战斗中,贞德爬云梯攻城时,一颗球型石弹击中她的头盔,她差点为此送命,但她仍然勇猛如狮。

6月18日,预料中的英格兰援军到达,英军指挥官为约翰·法斯托夫。法军先锋部队在英军长弓兵的阵势准备完成前便发动突袭,在接下来的战斗里歼灭或俘虏了大批英军,包括英军指挥官。与一小批士兵逃走的法斯托夫则成为英格兰战败的替罪羔羊。法军在战役中只承受了极小的伤亡。获胜原来这样简单,英军的杀手锏长弓手部队在贞德面前再无复往日神奇。7月3日,勃艮第公国控制下的欧塞尔开城投降,沿途其他镇甸纷纷倒戈,重回法国怀抱。法军一路上畅通无阻,杀至特鲁瓦。此时,法军粮草用尽。比较传奇的是,云游修道士理查早先在特鲁瓦鼓吹世界末日,鼓动居民种植一种快速丰收的豆类,法军抵达城外时,恰好大丰收。饱餐战饭的法军气势汹汹,把特鲁瓦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特鲁瓦,法国当年签署屈辱条约的地方,被围四天后无血开城。7月16日,兰斯亮出白旗。一个月后,查理七世来到这座“王者之城”,在前呼后拥下举行加冕礼,正式登基。

查理七世登基之后,与贞德的意见发生重大分歧。贞德仍然主张猛攻猛打,直捣巴黎;戴上王冠的查理七世却倾心于议和,希望与勃艮第公国化干戈为玉帛。这简直就是法国版的宋高宗与岳飞。在此期间,贞德率军逼近巴黎,驻守的英军和勃艮第军反击得异常坚决。恶战中,贞德大腿中箭血流不止,但她仍坚持到当天战斗结束。第二天清晨,王室发出的命令迫使贞德撤退。这次撤退在法国历史上堪比宋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命进军朱仙镇的岳飞撤军。这起事件中,扮演秦桧角色的是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1430年5月23日,在一次军事冒险行动中,法军被勃艮第军击败。负责殿后的贞德不幸被弓箭射中,落马被俘。

◎查理七世在兰斯的加冕礼,右方持旗帜者为圣女贞德。

◎贞德被俘

按照惯例,只要家人交赎金,贞德就可以重获自由。贞德贫农出身,家里根本交不起赎金。查理七世的策略是对贞德不闻不问,对他来说,贞德这样的狂热主战派还是死掉比较好。贞德试图逃跑了好几次,有一次,她从70英尺的高塔跳下来,摔在了护城河柔软的泥地上。经过一番谈判后,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将贞德交给英格兰。法国北部博韦的主教皮埃尔·科雄是英格兰的骨灰级支持者,他主持了对贞德的审判,并认为有责任让贞德遭到惩罚。

指控贞德为异端邪说的审判是出自于政治上的目的,英国人想利用贞德搞臭法国。如果证明贞德是异端,在她支持下登基的查理七世将被冠上与魔鬼做交易的罪名。如此一来,查理七世不是合法的法国国王,人人得而诛之。1431年1月9日,英格兰在法国鲁昂召开第一次宗教审判。他们根本没有证据证明贞德是异端,因此,整个过程完全是按政治需要进行的,可谓“别开生面”。贞德在审判中表现出的机智令人佩服,经常堵得审判者哑口无言。审判纪录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审判者问:“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恩典?”

贞德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予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陷阱。当时,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受到过上帝的恩典。如果贞德做出肯定答复,那就说明她是异端。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就说明她是有罪的。后来,公证人证实,听了贞德的回复后,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暂停了当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有名,现在是许多领域的题材。此外,贞德还大声指责与会者全是英格兰的帮凶,并极力要求支持法国王室的神职人员参加审判。其实,与会的法国教士事先就受到了英格兰的威胁:要是敢替贞德出头,就得掉头。

恰在审判期间,为了结束波希米亚的胡斯战争,罗马教会在巴塞尔(Basel,瑞士西北部城市,位于莱茵河畔)举行宗教会议。贞德要求到巴塞尔面见教皇,英格兰人怎么可能答应她呢?最后,审判者递给贞德一份会议记录,并威胁她说,如果不画押,就会被立即处死,如果画押,还会有再次受审的机会。不识字的贞德在将被立即处死的威胁下签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开弃绝书(等于认罪)。

◎遭受火刑的圣女贞德

几天后,有目击者说,贞德在监狱中差点被一名英格兰贵族强奸。1431年5月30日,死刑在卢昂的老集市广场举行,目击者这样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贞德被绑在火刑柱上,她不断地祈祷,请求旁边的神父让她握着一个小十字架。最后,火被点燃了,几分钟就结束了。英格兰人拨开烧焦的木炭,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接着,又烧了一次尸体,以免有人想收集她的骨灰。英格兰人将灰烬都扔进了塞纳河。负责点火的刽子手后来说,他当时“非常害怕因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二十四年后,在贞德母亲和法国异端审判所的首席法官让·布雷阿勒的要求下,教皇同意重新审理贞德一案。1455年11月,来自欧洲各地的神职人员齐集一堂,召开了标准的宗教审判。根据115名证人提供的证据,经过半年的审理,布雷阿勒当庭宣布当初对贞德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她是烈士,是殉教者,根本不是异端,并暗指英格兰政府利用无辜小姑娘的生命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无耻至极的行为。1456年7月7日,法庭正式宣布贞德是无辜的。听到这个迟来的宣判,贞德也许会含笑九泉吧。1909年,教会为贞德举行宣福礼。1920年,贞德被追尊为圣徒,与圣丹尼斯、圣马丁、圣路易(即路易九世)和圣特里萨一起成为法国的守护圣徒。由于贞德解除了奥尔良之围,人们给她一个更为亲切的称呼“奥尔良姑娘”。

巴黎最终未被法国人攻克,大部分是因为查理丧失了勇气。当然,也有英格兰在1430—1431年间从英格兰本土调来了7000人的原因。英格兰人由此可以防止出现更大的损失。卢维埃经过两次长期围困后,被英格兰人收复。他们也因此将绝大部分诺曼底地区掌控在了自己手中。贞德被处死后,年轻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才前往巴黎,举行自己的加冕礼。

1430年左右,法国曾有能统一的趋势,但1429—1431年的紧张局面也反映出很多问题,不仅仅是战争军费的问题,还有防御的问题。法国对诺曼底地区的入侵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种入侵显然激起了公国内部的反英情绪。反英情绪,是1435年“石灰岩高原地带”农奴大起义的一个诱因,也是法国人渗透上诺曼底地区的原因。这次渗透的目标包括至关重要的港口城市迪耶普和阿夫勒尔。这迫使英方再次处于被动防御的境地,也将英方的战争目标限定为收复公国内的失地。在农奴大起义前夕,勃艮第公爵露出了狐狸尾巴,表明他站在法国一边,他在阿拉斯城宴请查理七世。在此一周前,贝德福德公爵死于鲁昂。1435年对英格兰人来说真是“可怕的一年”。1436年时,情况其实也没有好转——勃艮第人围困了加莱,巴黎也落入查理手中。

又一次让人觉得惊奇的是,英格兰人再次坚持了下来,百年战争并未就此停止。战争并未停止的标志之一就是,英格兰在1436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次,他们派了约1万人的部队来防守加莱和诺曼底。诺曼底地区的要塞守备队人员也增至最高峰,近6000人。勃艮第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和查理的谨小慎微,使英方能收复他们丢掉的诺曼底许多地方,例如,重要的阿夫勒尔就于1440年11月被英军收复。

◎1424年的要塞分布图

进行围困战和野战时,英军不仅依赖来自英格兰的远征军,也依赖各个要塞派出的分遣队。由于需要于1424年8月17日在韦尔讷伊面对法国和苏格兰联军,英格兰发布了面向整个公国的部队征召令。而随后发生的对圣米歇尔山的围困,仅仅征召了邻近地区的部队。

但是,防御位置总是难于保持。1442年英格兰人围困期间,法国人坚守迪耶普,在那修筑了一个驻扎有1000人的要塞。法国人还从1440年起就占领了埃夫勒和卢维尔,在英格兰位于塞纳河以南的位置打入了一个楔子。而且,在诺曼底地区的战争破坏和经济危机共同作用下,“石灰岩高原地带”变成了人口稀少、无收入来源的地区。税收收入下降的同时,防御费用却增加了。这里需要来自英格兰本土的大批部队,1440—1443年间,有13000多人被派遣到这里。

加斯科涅地区直至15世纪30年代晚期都很少遭遇战火,因为当时英法的焦点是争夺北方的领土。1439年,英格兰政府再度燃起对加斯科涅的兴趣,此时曾有可能达成和平解决的方案。英格兰那时希望加斯科涅公国的边界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因此,他们派来了一支超过2000人的远征军——1412年以来最为庞大的一支远征军。该远征军由亨廷顿伯爵率领。查理七世的回应是加固阿尔贝伯爵的城堡要塞。起初,亨廷顿的推进很成功,但他在1440年被召回。1442年,查理发动了一次入侵,夺取了达克斯和圣瑟韦。

◎鲁昂的城堡中被称为“圣女贞德塔”的建筑,但不能确定贞德在受审期间是否曾住过这里。

◎迪耶普城堡驻扎着一支英军守备队,自1419年2月该地的法军投降以后,英军就在那里了。英格兰人对此地的安全十分放心,以至于到了1435年,该地只驻扎了4名重骑兵和12名长弓手。所以,此地在1435年12月轻易落入法国人手中。

英格兰反应迟缓。他们在诺曼底和加斯科涅之间难以周全。起初的计划是由萨默塞特伯爵约翰·博福特率领800名重骑兵和3400名长弓手渡过英吉利海峡(长弓手比例的上升表明英格兰王室在筹款方面遇到了财政困难),前往加斯科涅。但他的进军方向最终改为诺曼底。1443年,他渡过英吉利海峡时只有800人的部队随行,这比他的定期服役契约中所要求的数目要少。他“将战争推向布列塔尼前线”的策略完全是个错误——加斯科涅和迪耶普自此变得穷困,并遭到法国人的围困,大部分地区都需要救援。

这是对法国的最后一次远征。1444年5月28日,英格兰人同意与法国人达成一份停战协定。这是自1415年以来英格兰首次停止敌意行动。由此,从1415到1444年,我们见证了百年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冲突。

五、战士的肖像

贝特朗·杜·盖克兰

贝特朗·杜·盖克兰(约1320—1380年)出身于一个较为贫穷的布列塔尼小贵族的次子之家,后来成为法国最伟大的英雄。杜·盖克兰死后7年,皮卡第人让·德·屈弗利耶以其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诗歌。诗歌认为杜·盖克兰是那个时代的传奇。诗人甚至告诉我们,法国的母亲在惩罚小孩时,会这样吓唬他们:“安静,不然杜·盖克兰就要来抓你了。”“狮心王”理查也曾被母亲这样吓唬过。

杜·盖克兰身材矮小,样貌丑陋并且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根据屈弗利耶的说法,早在杜·盖克兰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对他的暴力深感痛心:他总是预备着战斗,而且他还将自己那些农奴朋友组织进造反队伍。他快20岁时逃到了雷恩,开始在骑士联赛(中世纪盛行的一种马上比武大会)中崭露头角。1337年6月,为了庆祝珍妮·德·彭提维和布卢瓦的查理大婚,举办了一次大型比赛。在那次比赛中,杜·盖克兰的表现非常抢眼。杜·盖克兰在揭晓自己身份之前,骑着一匹借来的马击败了其他15名竞争者,让围观者惊诧不已。

布列塔尼内战早期,杜·盖克兰带领一小撮游击队员在雷恩地区活动,以支持查理对布列塔尼公国的声索。1350年,他用计策智取了英格兰人防守的富热赖。等到据点指挥官把大部分的守备队带去瓦讷支援托马斯·达格沃斯爵士后,他把30名士兵伪装成农奴甚至女人——这样,这些士兵就能以运木材为掩护进入要塞。这些行动都是自由式游击战。1353年杜·盖克兰的父亲去世后,他才继承自家领地。这时,他在下诺曼底地区加入了法国王室军队,为法军元帅阿尔诺·奥德雷海姆服役。

1357年时,雷恩很可能会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攻陷。杜·盖克兰当时是蓬托尔松地区尉官皮埃尔·德·维利耶的随从。杜·盖克兰设法向雷恩城内运进了很多急需的补给。随后,他又发动了一次突围英军的行动,英格兰人因此被迫离去。这是法国国王约翰被俘以来,法国得到的第一次好运气。法国王太子奖赏了杜·盖克兰200里弗尔,虽然数目不大,但却表明他开始得到大人物的关注。

德·维利耶奉命去巴黎后,杜·盖克兰接过了对蓬托尔松的指挥权。蓬托尔松是布列塔尼和诺曼底边境线上的关键据点,在那里,他可指挥120人。接下来的23年里,他几乎参与了所有主要战场的战斗。他从代表国王和亲王的一群地区指挥官之中脱颖而出。杜·盖克兰在清除各地游荡的失业老兵、代表法国王室对阵纳瓦拉王国的查理二世等方面被倚为干城。1364年5月16日,他使用佯装溃退的老套战术,成功在科舍雷尔击败了纳瓦拉的查理二世。

◎贝特朗·杜·盖克兰雕塑

这次胜利使他得以晋升为王室侍从并成了朗格维尔伯爵。但是,在1364年9月29日的欧赖战役中,杜·盖克兰与布卢瓦的查理一道被击败。这表明,对杜·盖克兰这样的人来说,军事义务的尽忠对象不仅是国王,也包括国王的封臣。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为赎回杜·盖克兰支付了赎金,因此,杜·盖克兰的服役期延长至14世纪60年代晚期。杜·盖克兰率领一支约12000人的军队,前去支持特拉斯塔马拉伯爵亨利对卡斯蒂利亚地区的野心。1367年4月3日,在卡斯蒂利亚地区的纳赫拉,杜·盖克兰再一次被托马斯·切恩俘虏。那天,“黑太子”取得了胜利。托马斯·切恩的阶层相对较低,这提醒了我们,在军事行动中,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军事上的盛名都无法保证参战人员的安全。查理五世再一次支付了赎回杜·盖克兰的赎金,尽管这次爱德华三世设定的赎金数额为10万法郎——这表明杜·盖克兰广为人知的重要性。

在随后的战役中,杜·盖克兰转至法国国王的弟弟安茹公爵手下继续作战,以清剿朗格多克地区的无业老兵。他也曾在特拉斯塔马拉伯爵手下服役,前往卡斯蒂利亚地区作战。1369年,英法战争再起时,杜·盖克兰在查理五世的避而不战的策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于1370年被提拔为法国王室总管,克制住了英格兰人在1370年和1373年发动的两次骑兵远征突袭。杜·盖克兰希望与英格兰人谈判,让英军撤离圣马洛,虽然这种行为让法国王室遭到了鄙视,但他还是于1378年阻止了英军夺取圣马洛的行动。尽管杜·盖克兰作为军事领袖的声誉很好,某些人还是念念不忘他那较低的社会阶层出身。对那些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人来说,战争给他们提供了机遇。但是,英法双方的指挥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阶级决定的。

杜·盖克兰凭借自己的英勇无畏升到了最高层。1359年,攻击纳瓦拉的查理位于默伦的要塞时,他虽然脑袋被大块的抛射物砸到,却仍然战斗不止。尽管杜·盖克兰是一个严格执行纪律的人,他仍深受士兵爱戴,因为他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此外,他的脑袋里还装着各种鬼主意,并做好了冒险的准备。因此,杜·盖克兰是一名了不起的战士,他不仅被擢升到王室总管和统帅的位置,死后还按照查理五世的训令被埋在国王之墓的旁边,安息于圣但尼的皇家墓园。屈弗利耶的诗歌以一个感染力很强的场景结尾——临终的总管大人把元帅叫到身旁。

我委托你守护法兰西,向法兰西国王交还我那柄回火钢制成的剑。请代为向国王和这片土地上的领主大人们致意。请你们都为我祈祷,因为我时日无多。做一个有荣誉感的男子汉,你们之间应和睦谦逊,以完全的忠诚为你们的国王尽忠。

——让·屈弗利耶《英勇的贝特朗·杜·盖克兰这一生》

安德鲁·特罗洛普和奥斯本·芒德福德

特罗洛普来自桑利——一个位于达勒姆东南方的村庄。他似乎从事过与染布有关的手工业。我们发现,1427年,他在诺曼底南部边境的弗雷斯奈-勒-维康莫特(弗雷斯奈子爵堡)的守备队担任重骑兵,在约翰·法斯特尔夫爵士的大队服役。他的同伴奥斯本·芒德福德,出身于诺福克郡霍克伍德地区,其父亲曾参加过阿金库尔战役,是一位低等乡绅。

1428年,特罗洛普搬家去了通布莱纳。通布莱纳是一个建在沙滩上的、乏善可陈的据点,用来对抗由法国人据守的圣米歇尔山。但是,15世纪30年代早期,特罗洛普和芒德福德在弗雷斯奈重逢。芒德福德很快就担任起这一据点的军事管理主官,主要负责管理军纪和提供给养。特罗洛普则常在野战分遣队中任职。1433年,特罗洛普是法斯特尔夫爵士派去援助卡昂的扈从之一。1440年,他在马修·高夫的率领下参加了一次对皮卡第的突袭。马修·高夫的名望让他在威尔士诗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特罗洛普肯定是在那时引起了总指挥官萨默塞特伯爵约翰·博福特的注意。他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加入了伯爵的扈从队。但是,1442年,他又回到了弗雷斯奈,在尉官理查德·伍德维尔爵士手下做副官。

15世纪30年代,芒德福德也参加过一些野战行动。但是到1445年,他已经集军事和民政大权于一身,成了勒芒地区的“执达主任”和军事尉官,并兼沙尔特河畔博蒙地区的军事尉官。他的上级埃德蒙·博福特,于1444年取代其兄约翰成为第二任萨默塞特伯爵。当英格兰王室要求芒德福德执行1445年12月的命令,把缅因省让给法国人时,芒德福德发觉自己进退两难。但即便他向王室质疑过,最后还是得服从训令。埃德蒙·博福特1448年一抵达诺曼底,就成了诺曼底中将。芒德福德改任诺曼底公国司库大臣,并在1449年时试图厘清税收征管。此外,他还兼任蓬莱韦屈埃和弗雷斯奈两地的军事尉官。

1449年,特罗洛普是芒德福德在弗雷斯奈的尉官。但两人现在是亲戚关系,因为安德鲁娶了奥斯本的姐姐伊丽莎白。弗雷斯奈要塞守备队中还有一个名叫约翰·克里普斯比的人,这人是芒德福德母亲那边的亲戚。而约翰·伯尼则是芒德福德的妹夫(另一说是芒德福德的继子)。约翰·伯尼的儿子也被起名叫奥斯本。查理七世于1449年7月再次开战的时候,芒德福德正在为位于韦尔农和芒特之间的英格兰据点筹集款项和补给品。8月12日,他成了在蓬奥代梅的被俘人员之一。10天后,他被囚禁在沙托丹,在那里一直被关押审讯到蓬奥代梅陷落。

他向我们发誓,半夜11或12点的时候,他正躺在床上,然后,他听到了从城镇里传来的嘈杂声和警钟。他起床了,但是时间只够他穿好衬衣并把锁子甲套在上半身……他很快发现法国人拔出10或12根栅栏木桩闯进来的地点。若得到三四个英格兰人的协助,他就能把这些法国人撵出去……但是两天后的下午,有人告诉他城镇着火了,法国人已开始突击……随着火势的蔓延,英格兰人只得在要塞里寻求庇护。

——芒德福德供述的具结书(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1450年3月,特罗洛普作为尉官投降,将弗雷斯奈献给了法国人。但他并没有忘记芒德福德——投降献城的一个条件是必须释放芒德福德。这个故事更有趣的地方是,这两人在英格兰丢掉诺曼底之后都还继续着他们的军事生涯。15世纪50年代早期,芒德福德担任了加莱将官,特罗洛普则在埃德蒙·博福特手下做门卫队长。

随着玫瑰战争的加速,安德鲁·特罗洛普和奥斯本·芒德福德发觉他俩“因剑而分离”了。芒德福德回到英格兰支持兰开斯特家族,而特罗洛普则仍留在加莱,并被沃里克伯爵选作队长,带领一支军队去英格兰支持约克公爵理查。然而,特罗洛普因法国的经历而养成的对博福特家族的忠心并未轻易消亡。在路孚德桥战役当晚(1459年10月12日),特罗洛普被说服了。他逃到兰开斯特人这边,在他执行预定计划时搞乱了约克王室的队列。他随即成为埃德蒙·博福特儿子亨利的手下,还参加了一次试图从约克王室手中夺取加莱的进攻行动。后来,他被任命为吉讷城(加莱附近)的尉官。

芒德福德和特罗洛普的生活再次交织在一起。1460年6月,芒德福德在桑威治集结军队增援吉讷,但来自加莱的约克王室分子击败了他。他被带领越过英吉利海峡,在赖斯贝克塔楼下的沙滩上被处决。特罗洛普被迫献出吉讷城投降了。他活着回到了英格兰,并在1460年12月31日的韦克菲尔德战役中显露了自己的重要性——在此役中,特罗洛普找借口把约克王室分子引出了桑达尔的要塞,兰开斯特家族获胜。此外,1461年2月17日,他也参加了圣奥尔本斯一战,脚部还因铁蒺藜受过伤。此战后,他被封为骑士。

约克王室分子占领伦敦时,开价悬赏特罗洛普的人头。特罗洛普在陶顿战役(1461年3月29日)中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此役,他与诺森伯兰郡伯爵共同指挥兰开斯特先锋部队。特罗洛普和芒德福德一同为他们的国王而战。

六、一切都是为了战争

关于百年战争中战斗的性质,可以得出一点非常重要的结论。这场战争中的绝大多数战斗都是在平民的大环境中进行的,不论是在陆上还是在海上。只有战役被限定为只涉及职业军人。之所以选择发动骑兵远程突袭,是因为这种行动虽然打击的是软弱的平民,但也能造成即时且直观的影响。士兵们途经一地就抢吃的喝的,或带走能带走的战利品,并烧掉储存起来的作物和房屋。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避免与要塞化的据点或敌军部队接触。地方守备队对这种行动难以作出快速的反应,当袭击者快速奔向下一处目标时更是如此。同时,通讯问题让情报变得不那么有效。没人知道骑兵突袭者下一步会去哪里。围城战,既会牵扯到平民,也会影响到平民。对城镇居民来说,被长期围困是一件特别凄惨的事情。据我们所知,1418—1419年冬季鲁昂被围困期间,市民们吃过狗、猫甚至是蟊贼。

人民被卷入战争是得到了国王授意的,虽然这事看上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战争行为,但是在战争时,平民被攻击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这些行动是士兵们根据自己的意识而采取的。据点里的英法士兵能常常跑出来进行“自由冒险”,毫无疑问是他们被赋予了“自由冒险”的权利。虽然英法双方都曾宣布过条令阻止士兵攻击平民,但他们仍可自由决定抢谁的东西作为战利品。英法双方都鼓励海盗行径,即便在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早期的停战期间仍是如此。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法国还有无法无天的武装团伙——“失业老兵”。他们发现自己被炒了鱿鱼之后,仍继续开展着针对平民的战争。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再附上两次特别苦涩和暴力的内战的影响—13世纪50年代末期,法国王太子和纳瓦拉的查理之间爆发的影响了巴黎盆地的内战;15世纪早期,雅文邑人和勃艮第人之间的内战。这两场战争与盎格鲁-法兰西战争搅在一起。基本上,正是法国人在战争中的失利鼓舞了内斗。

对法国的影响

很难想象这是我曾见过的国家……我几乎认不出我在这个国家曾见过的任何东西了。这个曾经如此富裕的国家现在化为了灰烬。

——彼特拉克对法国状况的评论

毫无疑问,由于百年战争,法国的物质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亨利·德尼夫勒在1897—1899年间出版过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百年战争期间法国教堂、修道院及医院的荒废》。该书的摘要本身就是百年战争中各类战争手段的总结概要。各种建筑物被毁,甚至连教堂也不能免于战火,遭到“失业老兵”袭击的教堂尤其不能幸免。对法兰西岛、奥弗涅、安茹以及图卢兹、图尔、普瓦捷、佩里格等重要城市所做的详细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例如,安茹地区农村的地租价格在14世纪后半期下跌了30—40个百分点。

在这些资料中,有一项对兰斯做的研究特别有揭示作用。说它有揭示作用不仅仅是因为该城曾于1359年被爱德华三世围困过一次,也是因为该城受到过纳瓦拉人内战和英格兰骑兵远程突袭的侵扰。几十年以来,农奴们都涌入城市以求庇护,他们的死亡率约为50%。谷物的价格飞涨,14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尤其糟糕——军事行动严重干扰了该城与周边地区的贸易。14世纪50年代,兰斯城的防御设施耗资超过了10万里弗尔(这笔钱大部分来自于对本地购物行为的持续课税),其中部分用作拆迁费。郊区和城市的民居、宗教建筑被拆毁,以便创造出一个防疫隔离带。尽管15世纪时这些情况有所好转,但在英法百年战争第四阶段又恶化了。法军从15世纪40年代起对加斯科涅的渗透摧毁了葡萄园,葡萄需要花很多年才能重新长出来。在诺曼底,1435年以后爆发的争夺石灰岩高原地带的战争引发了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不仅出现在港口,处于腹地的阿夫勒尔和迪耶普也遭到了英格兰人的摧残。迪耶普港口主城对面的郊区在1437—1443年几乎被摧毁,居民“因为战争不得不前往其他地方生活”。1442—1443年,英格兰人把围困迪耶普的大营设在那里。从那以后,该地“完全被毁并成为废墟”的描述见于各种记载。事实证明,在英格兰人被撵出诺曼底公国以前,该地无法吸引居民回归。

关于卢维埃的一项研究显示出了一再发生的围困造成的破坏:卢维埃在1418—1420年期间曾5次易主。该城的谷物税收入从1424年的29英镑下跌到了1432年的13英镑。1440年,法国人夺回该城后,拆除纺织会馆以便用其材料重建卢维埃城外围的防御工事。14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地租和农业收成的下降非常显著,虽然不是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归咎于战争,居伊·布瓦还是非常激进地称卢维埃为“诺曼底的广岛”。这种情况不只影响了诺曼人,也影响了占领者。由于许多英格兰人在诺曼底公国分到了土地,这些土地现在常常价值很小甚至毫无价值。例如,石灰岩高原的丢失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使约翰·法斯特尔夫爵士损失了他在法国土地上应得的600磅收入的三分之一。

◎阿夫勒尔城的防御工事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但圣马丁教堂的这幅涂鸦画作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印象,尽管这幅画有些“夸张”。

失业老兵

一般来说,当冲突发生在王室直属军队之间的时候,平民往往会得到好的保护。而即便如此,士兵也不会完全循规蹈矩。1358年的“衬垫斜襟衣衫党”农民暴动的直接起因就是一小撮法国王太子的士兵强占了要塞化的圣勒修道院,无视“任何士兵都不得劫掠平民的谷物、葡萄酒或其他食物储备”的训令。

当失业老兵团伙出现的时候,法国人民尤其脆弱。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英法战争,就不会有失业老兵的问题。战争创造了对士兵史无前例的需求,但这些士兵随后发现,他们被雇佣后却没薪水可领。《布雷蒂尼条约》签订后,这种情况尤其严重。14世纪50年代晚期,王太子和纳瓦拉的查理之间爆发的内战造就了一批无法无天的士兵。他们可以肆意发起“属于他们”的战争。

尽管失业老兵中有些英格兰人和西班牙人,但绝大部分是法国人。有趣的是,他们总是模仿正规军的组织形式。这些“伟大的扈从队”有他们自己的军事首领,首领往往准备残酷地惩罚属下。他们也试图模仿王室军队的突袭行动——这些行动紧张刺激,容易获得战利品,而且与其他士兵发生打斗的可能性较小。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时,往往无力追究抢劫平民这种行为。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虽然赖特强调说,为了抵抗,平民已结社抱团,但平民仍是毫无防御能力的目标。正如他写的那样,“衬垫斜襟衣衫党”农民暴动时,圣勒的农民们受到王太子训令的鼓舞,起来对抗行为不端的那些士兵。

如果真有士兵抢劫的事情发生,我们希望且命令任何人都可采取任何对自己来说最方便的行动抵抗他们,并通过钟声向邻近村社寻求支援。

——1357年3月王太子查理的训令

失业老兵的问题,是导致查理五世在14世纪60年代和14世纪70年代重组军队的实际原因。但是,必须牢记的一点是,这些雇佣兵也时不时被招募到王室军队中去。他们不仅参加了14世纪60年代西班牙发起的各类行动,也参与了1369年后对英格兰占领地的入侵。到14世纪末,这种雇佣关系还出现在遥远的战场上,最明显的当属意大利。

失业老兵的问题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再度浮出水面,但其规模和出现的范围并不像上个世纪那么大。14世纪30年代中期,英格兰人增兵数千人,但又在14世纪40年代早期削减了据点数量,导致无人雇佣且不属于任何据点的士兵出现,他们靠抢掠土地维持生计。当英格兰人的要塞守备队出现空缺时,他们是很好的后备人员——他们的存在解释了空缺能很快得到补充的原因。

法国人同样也意识到了老兵问题。签署图尔停战协定后,在王太子路易的主持下,英格兰和法国共同采取行动来围剿双方的失业老兵。随后,英格兰下令所有英格兰失业老兵在阿尔让唐地区南部集结。其中有些人在要塞守备队里找到了职位,那些有手艺或土地的失业老兵则被要求重操旧业。其他被认为不适于服役的人,不论他们是英格兰人、威尔士人,还是爱尔兰人,都在卫兵押送下前往瑟堡和巴尔夫勒,以便坐船回英格兰。

法国突袭英格兰南部的目标也是平民。这种行动同样难以防范,因而能与骑兵远征突袭给法国带来的影响相提并论。等到郡级的征兵动员令传达到海边的时候,乘着划桨小船由海路来的袭击者往往已去袭击下个目标了。海上袭击通常也会选择软弱的目标下手,如攻击运输商船。英格兰居民此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形式的战争,战争初期,他们对这种战争也毫无防备。

袭击或者可能遭到袭击的威胁,对人的心理影响都是巨大的。在弗理斯顿和萨塞克斯郡的东迪恩,有报告称,1341年的时候,人们因为“害怕诺曼人”而不敢耕地。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农村的穷人受到的突袭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富人们有更好的防御,也有足够的资本来恢复损失。因此,本该由英格兰王室提供的防御缺失肯定是1381年肯特郡居民参加农奴大暴动的原因之一。

肯特郡其他方面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肯特郡海岸的物品通常被用来供应加莱。加莱城坐落在那么贫瘠的地方,还常常驻扎着1000人甚至更多人的大型守备队,需要英格兰持续不断补给。肯特郡地区的物品都被用作补给品后,物资短缺,物价被人为抬高,这肯定是不受肯特郡居民欢迎的。英国王室迟迟不支付补给费用的事情,也是臭名昭著,当然,王室为其他地区采办物品的货款也久久不付。战争早期,对国王拥有的食品特权,有许多人表示不满——尤其是国王的优先购买权。对生产者来说,优先购买权往往导致物品售价低,不能及时收到资金。14世纪50年代,议会的抗议限制了国王的这项权利。因此,英格兰王室倾向于通过包买商来筹集补给品。一般来说,15世纪时,这个问题不那么显著了,因为当时军队可以从占领区获得食物,但是,补给问题从来没有彻底解决。

1429年,肯特郡和萨塞克斯郡在议会的一项请愿中表达了他们在给士兵们提供住宿这件事上不胜其扰,觉得士兵们不能在没有付钱的情况下就拿走食物,为了保证军纪,士兵们的薪水应该在他们抵达这两个郡之前就下发。由此,这两个郡再次名列“抗议士兵抢劫、强奸、敲诈勒索和暴力”的郡县名单就毫不奇怪了。

◎“上帝之家”塔楼建造在南安普顿城东南角上,用来控制护城河的水闸,始建于1417年。

1338年10月5日南安普顿突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力的个案研究标本。在突袭时,南安普顿南面和西面的海滨地带唯一的防御措施是控制进出的街道。在法国,封锁城镇街道也是维护本地秩序常用的一种方法。过去,毫无必要设置防御,仓库和房屋直面码头。突袭发生于周日,城中居民正在做弥撒。毫无疑问,袭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法国街”上的富人住宅被烧毁,好几年都空置在那里无人占据。直到14世纪末期,该街才得到重建。“上帝之家”的不动产中,似乎有超过40%被毁,房租收入显著下降。一份授予特定教堂特许拨款的特许状(后来被发给圣德尼修道院)上提及,原来该教堂持有的特许状和其他各种房屋所有权证都被法国人毁掉了。南安普顿城的印章和衡器秤杆也被法国人带走了,城中储藏的194桶红酒到法国袭击者离开后只剩了两桶!

此次突袭后的一年里,没有任何羊毛经由南安普顿出口,海关税收收入也下跌了一半。同样,1338年3月朴茨茅斯遭袭击后,该港没有得到任何海关关税。此外,南安普顿也遭受了长时间的萧条,意大利商人们随后数年选择在布里斯托尔报关。南安普顿曾经还是进口加斯科涅红葡萄酒的重要城市,这个行业比其他任何行业更深受战争的影响。

显然,很有必要加强南安普顿的城防建筑,而不是仅在其南边和西边建城墙。这些工程最终于14世纪末完工。但它们打乱了早先的街道布局、建筑格局和私人码头,也阻断了该城直抵水边的通路。实际上,城防建造费用落在了南安普顿居民头上——税收。由于无法负担城防建筑工程的费用,1376年时,南安普顿城民众要求英格兰国王将该城收归国王直辖。

由于火药的使用日渐增多,在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较为有趣的发展。坎特伯雷城的西门大约是在1380年动工修建的,它可能是首座考虑到要架设火炮的建筑。南安普顿的凯奇柯德塔(Catchcold Tower)始建于14世纪早期,它上面有3个锁眼式的炮孔,还有可承接大炮重量的拱顶型屋顶。“上帝之家”塔楼则可追溯到晚些时候。在1386年面临入侵威胁的时候,托马斯·特里丁顿牧师在南安普顿城堡被委以重任,这不仅是为了庆祝礼拜,也是为了保管火炮。托马斯·特里丁顿在火炮方面是一位专家。1449和1450年时,本城的“炮手哈里”一直忙于为这些后膛装填的大炮修炮膛,这种炮在当时很普遍。同时,他还忙着购买火炮用的石弹及“装火药所用的两只皮口袋”。

战争对英格兰贸易的影响

战争、贸易和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在联系。英格兰本土与它在欧洲大陆上的那些据点之间的联系完全依赖海路。由于加斯科涅并不是多么肥沃的地方,它需要从英格兰进口大量粮食及其他商品,这些商品包括羊毛和布匹。反过来,加斯科涅也是英格兰主要的甜酒产地,盐也从比斯开湾输入英格兰。因此,与布列塔尼人保持友好关系对维护商路的安全至关重要。当英格兰与布列塔尼公国变成敌对关系时,布列塔尼人组成的海盗就成为一个大麻烦。弗兰德斯人是英格兰人主要的贸易伙伴,但从法理意义上来说,弗兰德斯是法国的一部分。所以,爱德华三世通过操纵羊毛供应的方式来打击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绝非巧合。他这样做的目的还包括迫使布拉班特人和弗拉芒人与英格兰结盟。弗兰德斯纺织城市布鲁日、伊珀尔和根特是如此依赖英格兰的羊毛,它们寻求与伯爵不一致的政策也就不足为奇。对英格兰人来说,加莱是产品出口的必经港口。

随后,勃艮第公爵领有弗兰德斯和低地国家越来越多地方的情况,进一步让英法关系趋于复杂化。英格兰与勃艮第联盟对英格兰在百年战争第三阶段的成功至关重要。即便在第四阶段勃艮第公爵背弃盟约投向查理七世之后,英格兰与勃艮第还是达成了停战协定,以允许英格兰与低地国家间的贸易关系继续下去。这提醒了我们,这一时期的战争并没有导致贸易完全断绝。法国也有重要的盟友,这些盟友不仅仅是提供军事支援这么简单。譬如热那亚就在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支持法国,卡斯蒂利亚在战争第二阶段是法国的盟友。根据盟约,他们提供了热那亚单层甲板大帆船,突袭英格兰靠的就是这些帆船。

毫无疑问,战争对贸易有影响。英格兰王室对海运的进口酒类征收关税,关税图表明,百年战争开始后,进口量大大下降。1335—1336年度,从波尔多出口至英格兰的酒一共有74000桶,次年跌至16500桶,1348—1349年只有6000桶。酒类贸易从未完全恢复过。

使商人蒙受经济损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王室有权征用商船及其水手。英格兰王室从来没有一支属于王室的大型海军,主要征用商船作为运输船和战船。这种行为打断了贸易活动。诺福克郡的渔民们对鲱鱼渔汛季节时船只被王室征用一事尤其感到憎恨。后黑死病时代,大雅茅斯港的衰落就归因于战争对海运造成的干扰。由于爱德华三世早期战役的战斗地点邻近这里,这里自然经常被要求提供船只。1335—1340年间,该地船只约有半数常年在王室军中服役。英格兰的羊毛出口肯定会有所下降,但由于受到了国内出口布料业的刺激,这一损失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

英格兰与法国的税收

在英格兰,如需开征新税种,需要取得议会下院的共识,这把战争完全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虽然实际上议会不能拒绝批准开征新税,它还是有可能提出条件。这些可能的条件有:在感觉税收被挪作国内用途或是落入某些特定的官员口袋里的时候,议会将指定一位战争财政大臣。1376年和1386年时,曾发生过弹劾大臣的事件。弹劾提出的指控包括侵吞公款和对战争经费的不当使用。英格兰人在百年战争这一阶段的军事表现也尤其糟糕。试图通过开征选举税——该税向超过某一年龄的所有人课税——来得到更多收入的努力引发了1381年的农奴暴乱。

从那以后,英格兰王室不得不用各种临时杂税凑合度日。在14世纪30年代和14世纪40年代经济衰退后,英格兰王室不得不在一些地区减少征收临时附加税。因此,其收入从之前的38000英镑下降到约30000英镑。同时代教士们的收入也出现了下降趋势。教士的收入从14世纪的大约20000英镑下降到15世纪的10000—17000英镑。正如奥姆罗德表明的那样,海关关税收入从14世纪60年代起持续下跌。因此,毫无疑问,1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所面对的财政状况比此前历史时期的财政状况要差。英格兰人在1415年后能在征服事业上取得很大成绩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法国征服了一些地区并从这些地方征税。当英格兰在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失去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后,英格兰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不能从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任何一边取得足够收入。

在法国,百年战争导致王室征税权力显著延伸。最初,税收的实质是,具有封建军事服役义务的诸侯在法国国王征召他们前来尽义务却不到场的情况下缴纳的代役金。从1341年开始,法国王室的收入依靠盐税收入得以增加。但是,亨尼曼关于财政的研究显示,法国的情况仍然非常不稳定。1346和1356年两次战败以后,法国国王除了召集三级会议之外别无选择。筹集赎回约翰所需赎金的压力也促使法国国王征收更多的炉膛税(炉灶税)和商品交易税(间接税和“四分之一税”)。这对所有人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1359年的军事行动结束后,尽管经济情况十分脆弱,兰斯城还是得向国王缴纳20000埃居税金,该城不得不向意大利银行家们借贷。到1364年查理五世加冕的时候,这些贷款还未偿还完毕,而此时兰斯城还得再为加冕礼调拨另外77000里弗尔。

查理五世去世时废除了炉膛税——“希望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人民身上的税务负担”。随后,查理五世之子的新朝廷很快也被迫废除了商品交易税和盐税。试图恢复这些税种的首次尝试就立即导致了1382年的大规模叛乱。但这次叛乱失败后,这些税种还是恢复了。1382年大叛乱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军1382年在卢瑟贝克击败了弗拉芒人的准军事组织有关。两年后,类似于英格兰人的临时附加税,法国开始推广炉灶税这种直接税。为了在内战中赢得支持,勃艮第公爵“无畏者约翰”于1418年废除了商品交易税,法国王太子在自己的控制区内也只有废除这项税收。但后来迫于战争所需,又重新开始征收商品交易税。到1439年查理七世统治法国时,征税已成为永久的了。而且,征税有助于查理七世建立扈从队和法兰克弓箭手(即常备军)。

法国王室有巨大的潜力来增加收入。尽管在战争期间犯了些错误,增加收入的尝试还是成功了。因此,当英格兰王室的税收收入在百年战争的进程中日渐减少时,法国一方得到的收入却增加了。法方1338年的收入约为45000里弗尔,1340年则上涨到70000里弗尔,到1460年这一数字增至155000。路易十一在位期间,王室收入进一步激增,特别是炉灶税的收入增加得最快。因此,路易十一1483年的收入达到了450000里弗尔。

七、平民的肖像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1365年左右,克里斯蒂娜出生在威尼斯,于1369年来到了法国。当时,她的父亲在查理五世的朝廷里当占星家和内科医生。1379年,克里斯蒂娜与一位皮卡第贵族结婚。这位贵族名叫艾蒂安·德·卡斯特,是法国国王陛下的一位书记官兼公证人。14世纪80年代末,克里斯蒂娜的丈夫和父亲都死了。此后,她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有收入。她因受到来自父亲的良好教育,继续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起先,她靠抄写手稿本赚钱,但随后就开始创作她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使她成了中世纪最为著名和最受尊敬的作者之一。她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著作成果颇丰,其内容也涵盖广泛。对我们而言,之所以对她感兴趣是因为她经历了战争,而她的作品也反映了她在战争中的经历。而且,她就住在巴黎,巴黎是这些事情的中心地,她肯定对战争中的很多主角有所了解。

百年战争第二阶段的情况也可从克里斯蒂娜的生活中窥知一二。1404年,她接到勃艮第公爵“大胆腓力”的委托,进行写作。她作品的基调在题名中就表现出来了,该书题名为《“哲人王”查理五世行迹和美德之书》(Le Livre des faits et bonnes moeurs du roi Charles V lesage)。在军事领域,她特意赞赏了查理五世重组军队以使每支扈从队都由该队指挥官领导一事。查理五世在对英格兰发出战争挑衅后所做的充分准备也得到了克里斯蒂娜的赞赏。查理五世及时给部队发了饷,尽管他不得不征召一支人数很多的军队,但他仍“在没有压迫人民的情况下”征收到了很多税款。“我们的君王是一位具有骑士精神的君主……是我们所有人的保护者和忠实卫兵。”此外,克里斯蒂娜还强调了查理五世如何聪明地避免上战场。

由于害怕运气再次转坏,他明智地决定,除非确实有必要,否则王子不应该亲自投入战场。因为,如果头脑受损,躯干和四肢也都将被削弱。国王被俘或是被杀将会在事实上导致全体臣民死亡。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哲人王”查理五世行迹和美德之书》

◎约1400年,克里斯蒂娜·德·皮桑身穿具有代表性的寡妇服饰,正向查理六世献上自己的作品《奥德的书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

克里斯蒂娜的作品也体现了勃艮第人和雅文邑人内战对法国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这一点在她写给巴伐利亚的伊莎贝拉王后的信中尤其明显。1405年时,伊莎贝拉是查理六世的王后。奥尔良公爵集结属于他的人马来对抗正在巴黎的勃艮第公爵。克里斯蒂娜要求伊莎贝拉为调停人来“治愈王国的病态和分裂”。在那个年代,王室或贵族妇女常被赋予这种任务。毫无疑问,克里斯蒂娜的想法是:“如果法国在内战中被分裂,那么王国也将毁灭。”因为当时,法国贵族的子嗣和其他孩子正在劫掠这个王国。

对法国人来说,百年战争第三阶段的战败使他们的脸上很不光彩。法国在阿金库尔的战败促使克里斯蒂娜写了一本心理慰藉的书——《人类监狱生活之信》(L'Epistre de la prison de la vie humaine),写作时间为1416—1418年。它是写给勃艮第公爵之女玛丽·德·贝里看的。这本书没有提到阿金库尔战役的名称。这种不提战役名的做法,有些类似于那些希望避开霉运的演员用“那部苏格兰戏剧”来指代《麦克白》的惯例。法国人有样学样地将阿金库尔战役称为“被诅咒的那一天”,而绝口不提“阿金库尔”这几个字。但是,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阿金库尔战役是刺激她创作这部书的原因。阿金库尔惨败给那些法国的“荣誉贵妇”带来了巨大的哀愁,她们的至亲至爱要么死亡,要么被俘。玛丽就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女婿讷韦尔伯爵,而她的丈夫让·德·波旁和儿子艾尤多伊斯伯爵也在战役中被俘。

1418年夏,正当英格兰人高歌猛进地推进他们对诺曼底的征服行动、勃艮第人进占巴黎时,雅文邑人的支持者克里斯蒂娜躲入普瓦西女修道院内寻求庇护。她女儿早先已成了这个修道院中的一名修女。克里斯蒂娜的儿子约翰跟随法国王太子去了南方并客死在流亡的路上。但是,克里斯蒂娜活着熬到了风向大变的那一天。

1429年,太阳再次开始照耀……其原因是,那位遭受了很多不幸的、被拒绝的法国国王之子……已经崛起,成为一位具有力量和威严的已经加冕的国王,身上戴着金马刺。

——克里斯蒂娜《圣女贞德记》

在她最后的为人所知的著作《圣女贞德记》中,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庆祝圣女贞德解除奥尔良之围以及随之而来的查理七世的加冕。该书写作于加冕典礼后两周,为我们提供了赞颂圣女贞德“拯救了国家”的最早纪录。书中说:“(拯救国家这种事情)是5000名重骑兵也办不到的事情。”不过,克里斯蒂娜在书中也表扬了那些完成任务并自证纯良、忠心的重骑兵。克里斯蒂娜将圣女贞德比作《旧约》中的女英雄,并预言她将引导查理七世走向最后的胜利,即重新征服圣地耶路撒冷。

在克里斯蒂娜的作品里,她表现出对战争的由衷热爱,这种热爱表现得尤为强烈的当属《军队与骑士壮举录》(Livre des fais d'armes et de chevalerie),该书可能是受“无畏的约翰”的委托而写,约翰当时是勃艮第公爵。由一个女人来书写军事著作这件事完全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克里斯蒂娜的这本书参考了奥诺雷·德·博内特写于1386年的军事专著《战争之树》和维盖提乌斯写于4世纪的军事论述《论军事》,她还是在书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例如,她回顾了1382年的卢瑟贝克战役,当时法国军队击败了弗兰德斯的市民义勇队。她也对防守要塞时需要的物资和装备有详细的描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激起人们兴趣的书。这本书也是在1489年被卡克斯顿翻译并出版的诸多书籍中的一本。

让我们考虑下200名重骑兵和他们的仆人(每名骑兵有2个仆人)6个月所需的给养。按巴黎人使用的度量衡,你将需要约27.5夸脱的小麦,其中三分之一应以面包的形式支付,剩下的则以面粉的形式支付……12架扔石头的投石机,其中有2架应比其他的大,以便能击毁城防器械、防御盾牌和其他覆盖物……为大炮发射所需,还需准备3000磅铅、6打铁头长枪……反地道作战需要的8个风箱……6打木制铲子……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军队与骑士壮举录》

◎富凯所画的查理七世肖像,虽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圣女贞德记》里表达了重视贞德的愿望,但查理七世加冕后,圣女贞德的地位变得不再重要了。

八、战争结束

英方丢失诺曼底和加斯科涅

伴随着英格兰1449—1450年诺曼底的丢失和1453年加斯科涅的失守,百年战争的结局终于到来。这些胜利体现了最近法军军事改革的成功,同时也反映了1444年5月《图尔停战协定》签订后英格兰人陷于政治和军事分裂的现实。

如果英格兰人按照萨福克公爵在1445年英格兰议会上的建议,试图利用《图尔停战协定》巩固己方在法国的地位,那他们的实际做法就非常令人费解。他们裁减军费以节约开支。这样做的原因是,停战期间,英格兰不能对诺曼人的地产征收重税。诺曼底地区据点守备队的人数从过去的大约3500人削减至1444年6月的2500人,到1448年时,可能降至2000人了。这段时期,英格兰人对防御工事的维护和为炮兵提供补给等事的注意力明显不足。因此,查理七世于1449年7月17日宣战后,城镇和城堡成了他轻易就能攻取的目标。由于减少了驻扎的守备队人数,英格兰一方丧失了向野战地点派出分遣队的能力。1450年从英格兰本土出发的远征军人数太少,而且,为时已晚。

◎英格兰人失败(1429—1450年)

另一方面,法国人也利用了这份停战协定。查理七世根据查理五世的各种安排建立了一支多达12000人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有多个扈从队,每支扈从队由100名“枪骑兵”组成。此外,每支扈从队还包括1名重骑兵、1名轻装的伴随战斗员(“刀手”)、1名小听差、2名弓箭手(弩弓手)和1名随战仆役。在此基础上,查理七世还通过1448年发布的一条训令进一步要求了新的封建义务。他要求每个教区提供1名弓箭手,这使他组建起了一支超过8000人的法兰克弓手队。虽然这部队只在服役时领取薪水,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一支时刻准备着的常备军。另外,这支军队仍能从“征召贵族”和“召唤有封建军事服役义务诸侯”召集起的部队那里得到补充。在比罗兄弟(让·比罗和加斯帕尔·比罗)的指导下,法军发展出强有力的炮兵训练模式。除此之外,查理七世还获得了与布列塔尼公爵弗朗西斯之间的重要军事盟约。

我们已经采取措施,以确保在停战协定不能带来和平的情况下,我们王国仍安全。应该在我们王国境内征召一些人,以备战时保卫我们的王国,这样我们就不必雇佣那些不是我国臣民的人。这是正确且恰当的……每个教区都应该有1名弓手,该弓手应时刻准备好作战并已有了装备,包括1顶轻便的头盔、1把匕首、1柄剑、1张弓、箭筒、无袖紧身皮甲和1件短锁子甲。

——查理七世训令,1448年4月28日

查理七世不可能没意识到英格兰一方在防御上的弱点,亨利六世已经表现出他在压力面前的脆弱。1445年12月,亨利六世同意向法国人交出缅因省。尽管这一举动是为了促成和谈,但这种决定依然愚不可及。它削弱了亨利六世在外交方面的地位,同时也大大损伤了民心和士气。像奥斯本·芒德福德这样的士兵都不敢相信他们的国王和统帅已经同意交出缅因省。但是在1448年3月,他们除了撤离之外别无选择。遭到解散的士兵和殖民者途经诺曼底离开。见到这一情景的驻扎在据点里的那些守备队肯定不会被这种事情鼓舞。士兵的薪水越来越不规律,税收收入也在下降,他们的行动自由和抢掠战利品的机会也因必须遵守停战协定而遭到限制。

◎布列塔尼的富热尔城堡,它越过了诺曼底公国边界线一点点。该城堡于1449年3月被弗朗索瓦·德·苏利耶内(francois de surienne)攻占。这导致英法停战5年后重新开战。

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居然给了法国人一个借口来打破停战协定。1449年3月24日,英格兰攻占了位于布列塔尼的富热尔城堡。这次攻击促使布列塔尼公爵倾向于支持查理七世。英格兰人原本的打算恰恰与此相反:他们原计划向弗朗西斯公爵施压,迫使他释放他那亲英格兰的兄弟贾尔斯。

骚扰富热尔是一场赌博,将领试图这样解释这次行动。阿拉贡内斯的弗朗索瓦爵士带领阿拉贡人雇佣兵独立发起的这次行动。 这些雇佣兵长期从英格兰人那里领取薪水。研究表明,这次军事行动计划实际上得到了官方背书:下诺曼底地区的要塞在军事行动发动前刚刚得到过增援,也许打算在布列塔尼发动一次战役。夺取富热尔的行动如果能有后续动作的话,可能会有助于提升英格兰的军事和外交地位。但遗憾的是,阿拉贡内斯发现自己并无支援后,不得不撤离了富热尔。

停战协定有其自身的脆弱性。这一停战协定只得到了短期续约,而且在臆想的违约行为指控上有许多争议。很清楚的是,查理致力于寻找攻击机会(他对入侵所做的万全准备、与布列塔尼所做的外交交易都为此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因为英格兰人完全没有进行作战准备,他们给法国人提供入侵口实就等于自杀。

诺曼底公国则换了新领导人。约克公爵理查中将于1445年被召回。一年后,萨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德·博福特取代了理查的位置,但他直到1448年5月才渡过英吉利海峡去赴任。很显然,他不缺乏经验或军事能力,而且,还努力整顿军纪和处理当地居民的申诉。埃德蒙德对诺曼底公国的脆弱性有所意识,他在1449年写给议会的信中已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如果上帝禁止的战争真的爆发,诺曼底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抵抗得了敌军的强大力量。因为,国王治下没有任何一地得到过修缮,也没有任何一地有军械或炮兵……几乎所有地方都变成了废墟,即便在这些地方配备了军械和炮兵,这些地方也不可能守得住。

——摘自英国议会卷宗

萨默塞特公爵说过,诺曼底各个阶级已不可能承受更多的税收,但英格兰议会在投票拨付英格兰的款项方面不情不愿。议会给出的建议是,英格兰在诺曼底公国分封土地的部分收入应捐献出来。这个建议充分体现了英格兰对加斯科涅当地情况的无知。1435年后,很多殖民定居者要么已丢掉土地,要么地产收入因战争和经济困难而减少了。英格兰国王的不乐观以及政治阴谋的滋长都无助于局势的好转。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很多杰出的军事尉官留在了英格兰。

诺曼底公国的丢失使英格兰国内的政治矛盾进一步恶化,因此,必须找到一只替罪羊。1450年,萨福克公爵被弹劾。与此同时,诺曼底公国的城堡和城镇仍在不断丢失。公爵被驱逐流放,随后在离开英格兰的路上被私刑诛杀。诺曼底公国的轻易丢失、英格兰政府不协助抵抗等事件造成广泛的不安。这种不安也通过1450年5—6月发生的“凯德叛乱”表现了出来。暴徒提出的要求中有一条是:“卖国贼们”必须被清算。在接下来的多年里,约克公爵强调了萨默塞特公爵在丧师失地方面的罪责。而其实是约克公爵在诺曼底丢掉了很多土地。这种嫁祸他人的行为是争议的源头。在1455年玫瑰战争的首次战役圣奥尔本斯战役中,以上争议和矛盾爆发,造成了萨默塞特公爵的阵亡。

诺曼底的失守太过迅速,甚至在正式宣战前,有些地方就已陷落了。蓬德拉尔克是鲁昂的重要防御点,在卢维埃商人的协助下,该地于1449年5月16日被占领。诺曼底居民们愿意向法国国王献城投降的想法在第二年的很多场合中表露无遗。这提醒我们,军事结果不仅依赖于部队,还依赖于当地的民心。可以说,诺曼人只是简简单单地在等待从外国统治者治下被解放出来,而且,他们只是在英格兰的军事统治下才貌似安分。忠诚,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各种看法的分歧也会很大。忠诚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平民想要维持生计这一愿望的影响。对这些平民来说,值得支持的政权是能维护和平的政权。1449年以前,这个政权是英格兰,而在此之后,则换成了法国。

◎福尔米尼战役中,法国骑兵对英军侧后方决定性的突袭。此战后,英格兰人从诺曼人的土地上被撵走只是时间问题。

泰努瓦斯河畔,圣波勒和艾尤多伊斯伯爵从东北方入侵诺曼底公国;迪努瓦伯爵和阿朗松公爵从东面沿着塞纳河入侵诺曼底公国;后来,法国国王也如法炮制,同样沿着塞纳河进军;布列塔尼公爵及其舅舅亚瑟·德·里什蒙则从西南方向入侵诺曼底。亚瑟·德·里什蒙是参与过阿金库尔战役的一名老兵。他们像闪电一样扫荡了挡在他们面前的所有东西。任何地方坚持不了几天就被攻破。鲁昂城于10月29日按居民的意愿投降,英格兰人就此回天乏术。“战无不胜”的查理被迎接进入诺曼首都和其他各地。

到1450年1月,英格兰人手中只剩下了卡昂、巴约、法莱斯和科唐坦半岛。当英格兰援军在托马斯·吉瑞耶尔(Thomas Kyriell)爵士的率领下来到瑟堡后,英军一度短暂收复了一些地方。但是4月15日的福尔米尼战役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英格兰人一败涂地。这次战役中,法军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克莱蒙伯爵明智地运用炮击把人数多于法军的英格兰人从防御阵赶了出去。查理的炮兵训练积累的炮兵作战实力在攻占芒特的时候已经显现出来。但是,芒特城的居民决定投降的原因是不想那道花费他们无数税金建起的城墙被毁。福尔米尼战役后,法国人冷酷无情地向科唐坦半岛推进。8月12日,英格兰人占据的最后一处地点——瑟堡投降。

此后,查理带着7000人的军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加斯科涅。这些士兵中有许多都曾在诺曼底服役过,他们知道查理已经得到了公国里各个贵族的支持。波尔多于1451年6月向法国的奥尔良公爵让·德·迪努瓦投降。英格兰人召集起一支3000人的军队,由理查·伍德维尔爵士指挥。他经历过诺曼地区大大小小的战役。但这支军队原定的1450年10月18日出发日期被推迟,而且,似乎不可能有任何军队能抵达加斯科涅公国。到8月时,由于害怕法国人入侵英格兰西南地区,同时也需要向加莱派出援军,计划的这次英军行动被取消。

1452年,维护各种不同方面利益的需要在相互争夺兵力——防守加莱和英吉利海峡里的各个岛屿、维持一支海上武装舰队、救援加斯科涅都需要兵力。为了海上战争的需要,英方在塔尔博特的领导下,召集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但这支军队随即被派往加斯科涅。他们在当地游击队的协助下,于10月20日收复了波尔多。法国人原预计塔尔博特会在诺曼底登陆,因此法方的很多骑兵扈从还驻扎在那里,法兰克弓箭手也被召集到了海岸边,预备在那里进行反登陆作战。加斯科涅大部分地区因此几乎无人防守。

一支2000人的善后救济力量于1453年春从英格兰派往加斯科涅,但另一支原定于8月抵达的部队并未成行。查理能够部署约8000人的军队。在7月17日的卡斯蒂隆战役中,塔尔博特被击败并遭诛杀。他用的还是步兵进攻的老战术。但是这一次,换成英格兰人被法军的箭雨和火枪射击打倒了。此战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场由火炮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波尔多城又多抵抗了三个月,但由于无法得到英格兰的援助,该城不得不于1453年10月19日投降。英格兰人现在只剩下加莱了。

1453年,这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漫长的战争以满目疮痍的法国获胜而告终。自“征服者威廉”时代起,英格兰地跨英法、版图一拖二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九、战争意义

我们可能会期待着这场战争以某个和平条约来收场,且这个和约应该反映并巩固一方对另一方所取得的胜利。但百年战争结束时并未签订什么和约。加莱仍在英格兰人手中,直到1557年才被法军收复。1802年签订《亚眠条约》后,英国人才放弃“法兰西国王”的头衔。当然,那个时候法国已没有王室了。

欧洲历史上,15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一再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英法之间的敌对。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1453年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百年战争的终点。这一年标志着,英格兰最终失去了位于法国西南部的那些土地。那些土地从12世纪以来就一直被英格兰占领着。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土地是英法长期敌对的根源,英格兰失去这些土地就是英法关系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以后,英国国王再也不能因自己曾拥有法国国王的头衔而对现在的法国有所要求。

占领诺曼底使英格兰控制了法国最富有且最具战略性的地区之一。但这一地区的丢失太过容易。更糟糕的是,要重新夺回失去的任何土地都是不可能的。所有资源都必须投入到保卫加莱的行动中去。亨利六世在1453年夏天疯了后,英格兰政府陷入瘫痪,而且这也引起了内乱。陷入内战的不止是萨默塞特公爵和约克公爵,其他大小贵族也被卷入进来。毫无疑问,国王疯了是1453年后英格兰没有再入侵法国的一个原因,尽管资金短缺也是原因之一。入侵法国这一任务的血腥程度不言自明——由于查理七世担忧英格兰人会回到法国,他加强了对征服地区的防御,还鼓励攻击英格兰海岸和海运。

法国历史学家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查理的权威由于他收复了诺曼底和加斯科涅而得到了极大的巩固。查理十分致力于挖掘这些胜利功绩的宣传效果,他忠实的臣民也随他一道行动。经济复苏得较为缓慢,尽管这种复苏从收复国土的行动与它并未造成多少物质破坏这一事实中得益。

怀着一颗狮子般的心和王子的勇气,他进入诺曼底公国。通过围困、战斗、突袭或其他手段,他在三个月里就把你们英格兰人撵出了诺曼底。这确实是很短的时间。他连一处地方也没有留给你们……征服了你们和你们的国王亨利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曾征服的所有地方。

——摘自论文《英法使节辩论》(约1455年)

总而言之,法国在长期的战争中最终成了较强的一方,英格兰成了较弱的一方。尽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英法两国都遭受了内战,英格兰王室的权威在玫瑰战争中受到的损失却比法国的大。查理七世及其儿子路易十一走上了专制主义的道路。在王室权威扩张和税收能力提高的支持下,他们进行了军事改革并加大了火药大炮的使用。这为近代早期大型军队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尤其为法国在15和16世纪之交干涉意大利铺平了道路。在英格兰,各支军队互相残杀。玫瑰战争中,效忠于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公爵的很多人,都曾参加过百年战争。我们在特罗洛普和芒德福德两人的例子中已经目睹过这种情形。

毫无疑问,百年战争的结束,甚至整个百年战争,对英法两国的历史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次战争是中世纪后期持续时间最长、最具政治和军事意义的战争。这场战争一次次将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百年战争使法国分裂了两次——分别在1360年和1420年——这两次分裂使法国人对英格兰人充满了仇恨,因为他们的自由和生存受到了威胁。

或许只有在1419年“无畏者约翰”遇刺身亡后,英格兰人宣称有权继承法国王位的野心才排到了第一位。但是,英格兰从1340年起就开始使用继承权这一借口,这将百年战争提升到了新的层面——这场战争不再是诸侯与君主之间的战争,它变成了英格兰和法国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居民对自己分别属于不同国家的“国民身份”的认同日益加深,两国贸易也受到干扰。百年战争仍然属于“国王与国王之间的战争”,但是,对平民采取的战斗方式、加诸在平民身上的沉重赋税,也使百年战争变成了“民族战争”。

毫无疑问,百年战争对军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百年战争的时间跨度和战争烈度及其通常在多个不同地区同时开战的特点,它推动了将服役作为主要职业的雇佣士兵数量的增长。它还迫使英法增加了弓手在各自部队的比例,以便“人力驱动的打击输出”能够有存在感和效率。百年战争也增加了对武器和防御工事的需求。此外,它还激励了火药炮兵的发展——在这方面,英格兰人的步伐没有法国人的快。这是因为英格兰对自己守住了诺曼底和加斯科涅沾沾自喜,再加上受到领地孤悬于海外这一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实际上,虽然英方在诺曼底建立起了一支常备军,但这支常备军当时的力量已被15世纪40年代中期查理七世的军事进步所超过。

百年战争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战争,但我们依然可以对百年战争的各主要战役再加一个坚实的注脚。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淡化了百年战争各个战役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认为,这些战役非常常见,而且,这些战役中没有任何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任何一场中世纪式的战役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中世纪式的战斗范围都太小,战斗的影响也仅限于战斗地。但是,斯鲁伊斯战役、克雷西战役、普瓦捷战役、拉罗谢尔战役、阿金库尔战役、帕提战役和福尔米尼战役都对百年战争的进程起到了其他战役无法取代的推进作用。对现代人来说,这些战役就是百年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战役,而且,这些战役也表明了百年战争惨烈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