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主战派张浚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22:46:08 0

>>时间:1097~1164

张浚是南宋坚决的抗战派,主张驱逐金人,恢复中原。但他在高宗和孝宗朝的威望虽高,却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建康留守张浚(1097~1164)设宴待客,著名词人张孝祥当时在坐,写出了他的传世名篇《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这首词描摹了金人在中原地区驰骋蹂躏的面貌,结尾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据说张浚听他朗诵完毕,神色黯然,没等终席就避入内堂去了。

青年宰执

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徽宗时中进士,从此步入官场。高宗继位后,张浚自御史升为礼部侍郎,守备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建炎三年(1129)三月,禁卫军官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逼迫高宗退位,下诏升张浚为礼部尚书,想要拉拢他。张浚一方面害怕苗、刘杀害高宗,写信敷衍,一方面联络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将,准备合兵勤王。

苗、刘一看形势不好,借皇帝名义革了张浚的职。张浚恐怕动摇军心,就将诏书藏起,随便取出一份旧诏来摇头晃脑读上几句,以表示事情无关紧要。他随即加快了南进勤王的速度,将大本营驻扎在秀州(今浙江嘉兴)。

一天晚上,张浚正在营中筹划军事,突然有人出现在他面前,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来说:“这是苗、刘定下的赏格,要我取您的首级。”张浚镇定地问道:“你要动手吗?”来人回答说:“我是河北人,读过一些书,明白谁是谁非,岂能为逆贼所用?他们派我来行刺侍郎,我本来不想干,因为看您营中戒备不严,所以现身相告。只怕我不回去复命,他们还会继续派人前来,您要当心呀。”张浚握住来人之手,问他姓名,那人不肯回答,倏的一声就跳出门外不见了。次日,张浚找出一名已经判了死罪的犯人,将其斩首示众,声称这便是苗、刘派来的刺客,以隐藏那真刺客的行踪。

张浚和韩世忠等将快速进兵,打败苗、刘,拥高宗复位。他因此受到重用,被任命为枢密使,当年才33岁。史书上说,宋代自寇准以来,还没有那么年轻的人能任此高位的。

矢志北伐

张浚是坚决的抗战派,主张驱逐金人,恢复中原。建炎四年(1130),他在川陕集中兵力北进,一方面收复失地,另方面也牵制金军主力,减轻其对江南地区的威胁。因为部将赵哲临战而逃,宋军在富平被打得大败,被迫退守四川。其后,张浚听从参谋刘子羽的建议,重用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数次击败进攻四川的金军。

绍兴五年(1135),张浚升任宰相,更加积极地谋划北伐,韩世忠、岳飞等名将所以能够大展手脚,全靠张浚在背后支撑。不过张浚也做过一些错事,比如在大将刘光世退休后,岳飞希望将刘家军置于自己的统辖之下,那样就可以凝聚更大的力量,创建一支北伐的主力军。张浚初始同意了岳飞的请求,过后却又反悔。因为张浚所派的接收官员处置不当,致使刘家军全面崩溃,部分将领南下成为兵匪流寇,部分将领投降了伪齐政权。

为坚决主战,张浚和高宗的关系逐渐疏远了。秦桧当政后,终于把他排挤出朝,流放连州(今广东桂阳)。张浚被流放在外近20年,天下人莫不怀念,连妇女儿童都知道有位抗金的“张都督”。金人每次派遣使者到南宋,一定会问:“张浚在哪里?”生怕他被起用。秦桧最恨张浚,骂他为“国贼”,说他只要兵权在手,一定会谋反的。

高宗死后,孝宗继位,立刻把张浚召回临安,当面慨叹说:“我久闻你的大名,现在天下所仰望的,就是你啊!”任命他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兵马,封爵魏国公,主持抗战大计。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军北伐,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加上将领不和,结果在符离(今安徽宿州)遭到惨败。主和派汤思退因此上台,再度把张浚排挤出朝。

这时候的张浚,其心情应该比听到张孝祥的词更为凄苦难过吧。不久张浚就病逝了,而南宋以后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北伐了。


历史词典

安平桥

北宋仁宗时,在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建造了跨海石梁桥洛阳桥,洛阳桥采用“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在当时是首创。洛阳桥建成以后,各地争相仿效。南宋初年,泉州安海又建了一座巨大的安平石桥。它是在绍兴八年(1138)开始动工建造的,绍兴二十二年(1152)全部完工,历14年之久。安平桥跨越晋江、南安两县之间的海湾,全部用花岗石砌成,坚固无比,规模巨大。全桥长2500米,有桥墩361座,是1905年郑州黄河土桥建成前历史上保存至今的最长桥梁。这座桥的桥墩根据水流情况,分成三类:在主河道处,为了减缓水流的冲击,建造成单向尖型或双向尖型,其余桥墩采用矩形。桥面布局,设有五亭,供过桥行人休息。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宋朝人造桥技术之高超。安平桥建成后,对于交通贸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772.html

上一篇:绍兴和议
下一篇:钱眼里的将军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