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亚圣孟子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5-31 22:57:45 0

>>时间:约前372~前289

孟子根据时代的需要,发挥孔子仁学思想,形成了他的道德心性之学和王道仁政理论,巩固了儒家道统地位,捍卫并扩大了孔子学说的影响,对儒家学派的存续、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来被儒家尊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他是传统儒家的主要继承人,地位仅次于孔子,因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被人尊为“亚圣”,被誉为“中国之柏拉图”。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嫡孙子思,在思想上与孔子一脉相承。

亚圣孟子

山东邹城孟子雕像

“天人合一”

在孟子看来,只有人的心性才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本质属性,这蕴于人心、使人异于禽兽而成为人的必要条件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善端。孟子认为,这种善端不是外力可以强加于人的外来之物,而是每个人心中固而有之的,所以是人的本性。它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趋向。孟子将这种善端分为四类: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将其发展扩充起来,就可形成“四德”。

孟子强调,“四心”是人性的主要内容,是性善的根本标志,缺一不可。孟子所讲的“善”,除了具有与“恶”相对立的道德含义外,还具有擅长、喜欢、喜好之意,具有着知、行两方面的内涵。孟子认为,良知是人的本然善性的重要内容,只要通过充分挖掘、扩充心中的理性思维功能,就可获取认识上的绝对自由,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孟子对于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然之天的意味。

孟子通过个人的主观修养、心性追求去摄取宇宙的生命来充实自我的生命;同时,又扩充个体生命去增进宇宙生命,即把个体融会于宇宙万物之中,从而使个体生命作为永恒的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万物皆备于我”,即“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追求。这便是儒者所共同追求的心性修养的最高境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浩然之气”,是孟子所特用的一个名词,指个人在最高境界中的精神状态。孟子认为要切实做到张扬上天赋予人之本然善性,必须培养“浩然之气”,用“志”来主宰身心。一个拥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人,便可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居天下之仁,立天下之礼,行天下之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且始终如一,坚贞不渝,不为物欲、权势所动心,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舍生而取义”,认为这是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是重于生命的,它是“浩然之气”的最高表现。

孟子的修养论并不局限于内心的自省自律,他更提倡力行,激励人们于忧患之中锤炼自己,由此而引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只有通过苦、劳、饿、乏、乱等磨难来锤炼意志,强健筋骨和体肤,增强思维水平和办事能力,人才能担当重大使命。孟子从先贤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险恶的不幸往往更易激发人,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安逸的生活却会磨灭人的意志,使人颓废,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亚圣孟子

“鳌”字

此“鳌”字镌刻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县峰山主峰的峭壁上,高15米,宽8米,是中国刻石第一大字。

民本思想

平治天下,是孟子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推己及人,治国、化民兼济天下,是他作为一个儒者道德完善的最高境界。他将极大的关爱投向世间民生,在匡世济民的探索中形成了他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着社稷的安危存亡,主张以仁义为本、教化为重,“省刑罚”,保证百姓生存,“置民以产”,不误农时,“薄税敛”,“富民”后还要对百姓施以教化。“善教得民心”,这是施行仁政的极重要的一环。孟子认为,要称王天下必得民心,得民心必得施仁政,施仁政必能使百姓安乐。“民为本”,“民贵君轻”,这就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核心所在,也可以说是孟子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491.html

上一篇:三个字的启示
下一篇:苏秦游说六国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