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战车和车战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5-31 22:57:40 0

在人类战争史上,步兵是最古老的兵种。步兵对装备要求不高,易于组建,人类战争的形式最初也主要是步战。在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的战争也以步战为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商代前期。但是到了商代晚期,这种步战方式开始逐渐让位于新崛起的车战。到春秋时期,车战已是重要的作战方式。

战车结构和人员装备

在安阳殷墟已发掘出殷商时的车子18辆,可以知道商代的战车用木制作,其形制是独辕、两轮、长毂。车辕前有车衡,衡上缚两轭以供驾马,后端与车轴在车厢(舆)底相交,挖槽嵌含。车厢呈横宽纵短的长方形,四周有轻桎,桎间有栏,门开在后面。车厢内可容纳甲士三人和他们携带的兵器、马鞭、修理车的工具等。这种基本形制,西周和东周的战车承袭下来,但在结构上也有所改进。一是车辕的曲度加大,辕端抬高,减少了服马的压力,马的拉力由此增加;二是车厢加宽,甲士完全可以在车上自由挥动兵器,有利于甲士在战车行进时灵活刺杀。为了使战车更加牢固、耐冲撞,一些关键部位的青铜加固件有所增加。例如大多数车子都用铜辖把车固定在毂外侧轴上,内侧以铜轴饰保护毂,减轻了车辆运行时的左右摆动。为了提高战车的机动性能,周代战车的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的辐条则逐渐增多。西周的兵车种类也增多了:除了供进攻用的“轻车”外,还有供防御用的“广车”,有环和皮革以遮蔽矢石的“苹车”,有指挥用的“戎车”,有攻城用的临车、冲车,有装器物用的辇。

战车和车战

◆春秋战车

◎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很多诸侯国拥有大量战车。车战开始成为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形式。春秋中后期以后,作战地域扩大到中原以外地区,这些地区大多不适于车战,于是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到了战国,战车进一步衰落,逐渐为步兵、骑兵所取代。

战车上的进攻性武器包括戈、酋矛、夷矛、戟、殳等五种长兵器,用于近距离肉搏、随身防卫的短兵器刀、剑等,还有用于远距离攻击的兵器弓矢。战车上甲士的护卫装备有盾、甲胄等。车战时,比较近距离的格斗发生在两乘战车交错时,所以具有勾割功能的戈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杀伤工具。戈装有长柄,主要适于在战车上抡动作战。矛是尖形的刺杀工具,也是西周、春秋战车上常见的兵器。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矛的形状不断改进,矛身逐渐加长,两翼则变得窄小,这样能刺得更深,加强了杀伤力。戟是戈和矛的复合体,兼有二者啄、刺、勾三种功能。春秋时期戟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钢铁制造的戟。殳是一种打击兵器,由菱形的金属头和竹、木杆构成。战国时殳的金属头往往带刺或棱。用于防卫的盾有木、竹、藤、金属等各种质地;甲形如衣服,披在身上,胄形如帽子,戴在头上,就是头盔。

战车和车战

◆蝉纹矛·战国

◎1991年四川省彭州市致和乡红瓦村战国窖藏出土,四川省彭州市博物馆藏。两件成对,形制纹饰均相同,矛身略呈菱形,两面分别饰变形蝉纹、手纹。其刃口锋利,纹饰精细,为巴蜀式铜矛中的精器。

战斗方式

战车的形状与战斗队形密切相关。一般战车长宽各3米左右,加上两侧徒兵的位置,超过9平方米的面积。这样大的方形战斗单位本身的机动性能有限,再加上攻杀器械的制约,战车组成的队形作纵深配置很困难,只有采用大排面横列方式作战才能发挥战车的效能。横排队列可以做到左右照应,免受敌人的攻击。

车战时双方战车在接近过程中,首先是用弓箭对射,力图以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对方阵容的混乱,到战车逼近时,谁的队形严整,谁就能争得在战车错毂的瞬间夹击对方战车,在格斗中占有优势。如果两车正面相遇,甲士之间相隔在4米以上,3米多的戈、矛、戟发挥不了效力,只有两车相错,车厢侧面间距在1.6米以下,双方甲士才能用长兵器进行格斗。这样的车战战斗方式,队形整齐就成为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春秋时期车战成为主要战争方式,使军事编制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春秋列国军队典型的编制一般有军、师、旅、卒、两、伍6级。春秋早期,伍由5名战士组成,是战车下的步卒,以战车为依托展开战斗。两由5个伍25名战士和1乘战车组成,战车是战斗核心。4两是一卒,5卒组成1旅,5旅成1师,5师成1军。

车战战术的发展

春秋时期是车战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国,动辄拥有万乘战车,小国也拥有千辆战车,各国的军事实力,也以战车数量来衡量。其时的战争,绝大部分都是车战。总体而言,当时的车战尤其是春秋早期的车战是贵族式战争,崇尚礼节,本是残酷的战斗中甚至弥漫着艺术化的气息。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时,作战军队相会,首先安营扎寨驻军,称为“次”或“军”、“舍”。例如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次于城濮,楚师背而舍”。然后双方约定战斗时间和地点。城濮之战时,楚军元帅子玉给晋文公送信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观之,得臣与预目焉。”在正式战斗之前,往往还有“致”或“致师”的行动,就是以猛士驾单车进犯敌军营垒,目的是挑战和炫耀武力。战斗在约定的日期开始,双方要排列好阵势,这是车战最主要的步骤,春秋车战无一例外地遵循预先列阵、先阵后战的原则。如城濮之战时,“晋师陈于莘北”。宋襄公意欲争霸,与楚军交战时等到楚军过河摆好阵势再进行决战,被后世讥笑为不知变通,其实这也表现了春秋及以前战争尚礼、先阵后战的风气。摆好阵势之后,双方冲锋,发起最后的决战。春秋时期各国军队规模不大,车兵的机动性也不强,所以战争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分出胜负,一般几个时辰,最多一天即结束。城濮之战在春秋时期算是规模非常大的战争,一天就打完了。前575年鄢陵之战,晋楚两军“旦而战,见星未已”,在春秋中期已属罕见。春秋的车战基本都在白天进行,若有少数白天不见胜负的战争,则夜晚休战,双方清理死伤,重组部伍,以待明日再战。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战争频仍,在战争中车战战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首先是车战阵形有了很大发展,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中军和左翼、右翼三部分相配合的宽正面横向阵形。随着车战规模扩大、参战车辆增加,战车编队也扩大了。其次,出现了初级的野战防御方法——营垒,能够阻碍战车的冲击。另外,春秋时尤其是晚期的战争中诈术也开始使用,信义在战争胜负的比照下显得微不足道,比如乘对方阵形尚未列好就发起攻击。又如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晋、楚军队隔河对峙,因为渡河的一方在渡河时很容易被对方攻击而溃败,所以双方相持不下。这时晋国内部发生动乱,晋军急切回撤,于是晋军将领写信给楚帅,提出了一个建议:或者晋军后退30里,楚军过河,然后双方列阵决战;或者楚军后退,让晋军过河。楚帅接受了后一种办法,他没想到等楚军撤退后,晋军乘机也撤回国了,追之不及。

战车和车战

◆三锋戟形器·战国

春秋时期的战车阵战灵活运用了多种作战方法,比如迂回侧后、攻其不备,佯退侧击和设伏合围等等。在城濮之战中,晋楚双方各自都有左、中、右三军。晋军首先击溃了薄弱的楚军右翼陈、蔡联军,接着上军和下军同时向后佯退,楚左师孤军追击晋上军,结果造成侧翼暴露,晋中军乘机从旁侧击,晋上军也回师夹攻,楚左师大败。这是佯退侧击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当齐军败退时,曹刿阻止鲁庄公匆忙追击。他观察齐军败退时的旗帜和车辙,确认齐军是真的溃败后才下令追击,就是因为害怕齐军佯退设伏。

战车和车战

◆青铜镶嵌绿松石匕首·战国

◎剑首呈弧形,扁方茎,中空,茎上镂雕几何形图案,上下两面的雕饰相互对应,间饰较密集的嵌有绿松石的小圆柱,工艺讲究。

车战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商周时期,军事角逐的中心区域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地势开阔平坦,是适合战车驰骋的平原地带,马拉战车的巨大冲击力是早期步兵无法抗拒的。春秋中期以后,由于争霸战争不断发生,作战区域扩大,地形也变得复杂,其中不乏山川沼泽,战车无法在这些地方列阵冲锋,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一些国家又组织了适应能力更强的步兵,或将车兵改编为步兵。这些现象预示了车战的衰落和步战的复兴。

到战国时期,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残酷性增强,伤亡也随之增多,必须征召大量军队。战国群雄军队数量较之春秋时期十倍几十倍地增长,秦国有带甲百万,齐国带甲数十万,楚国也有带甲百万。这些军队都来自农民,平时没有经过车战必需的长期系统的训练,而以各国的实力,也根本没有可能将这样庞大的军队装备成车兵,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军队必然是步兵。另外,车战也有其固有弱点,除了对地形依赖较大外,它作战方式呆板,主要是速战速决的野战,不适于攻城,缺乏有效的攻坚手段。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城市作为商品贸易和政治中心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攻城灭国成为大国兼并的直接目标,城的防御功能也显得突出。车战既然不能担任起攻城的重任,其地位也必然下降。战国时期步兵的战术有了很大突破,在野战方面,广泛采用了先进的密集阵形和更加坚固的布障设垒等防御方法,能够与战车抗衡;他们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大量使用了威力巨大的远射兵器——弩,能够在宽大的正面上有效遏制战车的冲击。战国时期作战区域进一步扩大,地形更加复杂。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车战风光不再,步战取而代之。

战车和车战

◆匕首·战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489.html

上一篇:马陵大战
下一篇:三个字的启示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